2018级在职研究生课程《当代科技发展与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几个思考题及考答案

当代科技发展与领导干部素质课程考试及思考题(一)考核方式:该课程为综合课,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分。考核由三部分构成:

(1)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或部门的实际,思考和研究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撰写5000字左右的论文,占70%;

(2)结合专题辅导和必读书目学习,书面回答4道思考题(思考题中任选4题),占20%;

(3)考勤占10%。

(二)思考题

1)如何认识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代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什么是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5)请分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与对策措施。

6)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7)为什么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结合自己实际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

8)为什么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1)如何认识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科学技术的加速化、集成化与整体化

加速化表现为:

科学知识与科技成果在高速倍增;

科学技术的物化周期在缩短;

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产品和设备的更新周期在缩短;科技队伍在急剧增长;

科研经费在急剧增长。

学科领域的集成化: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现了把众多相关学科集中于一个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科学技术群的特征和趋势,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都体现了集成化的特点。

现代科技的整体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以综合为主的新的特征和趋势。

主要体现在:

各类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相互结合;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

(2)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从现代科技同外界环境的联系来看,它已成为整个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表现为:

科学技术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科学技术同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

(3)科技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并最突出地表现为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三大趋向

当代科技革命是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先导,以新材料科技为基础,以新能源科技为动力,以海洋科技为内拓,以空间科技为外延,以生命科技为跨世纪战略重点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伟大革命。

在这场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以知识为内涵,又成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的创造性多样化应用的基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4)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国家化与全球化。促使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选择。面对21世纪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空前活跃、飞速发展的态势,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科技战略和发展政策,把提升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21世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和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5)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当今世界是激烈竞争的时代,政治竞争、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等充斥全球。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竞争逐渐成为世界竞争的核心内容,而其实质则是科技竞争,并突出表现为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原始创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整体趋势来看,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竞争呈现五极态势,即美、日、欧、俄和发展中国家各为一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竞争。

但在世界科技竞争的格局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代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认识功能和思想解放功能;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则始终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生产力功能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新态势证实,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基础。

1、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主要动力,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人类财富

形成的主要源泉。

(1)使生产力质量与结构跃迁

生产力质量与结构空前优化;生产力规模空前扩大;生产率空前提高。

(2)使产业结构高级化

形成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迅猛发展;边缘产业崭露头角;第三产业异军突起;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国际竞争由“比较技术”取代“比较成本”,形成了技术优势主导取代资源优势主导的国际分工。

(3)使经济结构“软化”—知识化→知识经济浪潮→生产力质变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代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产生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极大的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从而促使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相互协调,使人类社会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社会结构变化

(2)人类生活方式变革

(3)进入信息时代、高技术时代

3、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作用——军事上的战斗力、威慑力

科学技术是增强国防力的最有效途径。2O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所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等昭示世人: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国防建设的第一威慑力,军事战争中的第一战斗力。(1)促使武器装备现代化

(2)推动军队体制变化

(3)出现高技术下现代战争的新特点

4、科学技术在政治上的影响——政治上的影响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的强国、大国,已在科学技术领城里展开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哪个国家就拥有了未来的世纪。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深深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它们要求现代政治科学化,要求政治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反之,社会的发展,又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社会政治生活服务。

(1)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军事实力转向综合

国力;

(2)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多极化趋势。

(3)主权范围的重建:

①信息技术增大国际事务的透明度,使国家政府的传统权力明显减弱;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问题的统一治理也在冲破主权范围的禁锢;

③传统主权范围或扩张、或模糊、或被吞食、或遭限制。

(4)政治运作新形式—电子政府、网络结构、参与式民主。

5、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

科学技术既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探求真理的事业,随着其自身的发展,它们必将对一切陈腐保守的观念、愚昧落后的行为产生巨大冲击,并用现代化的手段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求实、创新、奉献为核心的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倡导的内容。

(1)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的理性化(日心说、相对论)

(2)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物理学热效率—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3)推动思维方式进步(图灵模型)

(4)促进人文艺术繁荣

4)什么是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高新技术

21世纪是高新科技的世纪,高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发展。

我国学术界一般把高技术与新技术合在一起统称为“高新技术”,按照大多数学者赞成的说法,高新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工艺技术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技术。

高新技术之所以备受重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其特征决定的。高新技术有很多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个“高”字上。主要表现为:高创新性、高智力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渗透性、高竞争性、高增值性。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指那些不断将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如微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以技术、智力为基本价值的一种高增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四个关键步骤

1)技术成果研发阶段。该阶段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生过程。

2)技术成果转让阶段。在此阶段,高新技术成果从其成果源向吸收体转移。其本质仍是解决技术成本和资本要素结合的问题。

3)技术成果商品化阶段。这一阶段是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管理、市场多个环节的结合过程,成功实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才真正实现了产业化。

4)技术成果市场化阶段。实际上市场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终点和起点,作为终点是技术作为一种物化形态最终进入消费,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作为起点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准则,从而对生产和研发提供全新需求的过程。

5)请分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与对策措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其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关键。要引导企业从技术创新全过程出发,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组建由核心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充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紧密结合,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集成与开放共享。创新科技与金融广泛合作的模式,引导政策、金融、文化、人才等要素合力支持,形成整体的转化能力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2.加强技术集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要有舞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3.切实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把社会的投资重点引导到创

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来。

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已经形成产品,却迟迟不能形成规模产业;一些技术已经开发出了样品,但无法进行更大规模的“中试”,甚至下不了实验线。这种状况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大量技术成果转化向国际资本市场寻求支持、追求海外并购或上市,失去了对知识产权的掌控;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找不到更多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因此,努力创造促进创新和成果应用的良好投融资环境,把社会投资热点和资本市场重点引导到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上来,引导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着重考虑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4.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国家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切实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对于引导全社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创新链全过程都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化目标导向。引导科学家聚焦于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聚焦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把握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处理好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支持的关系,完善分类评价导向机制。创新产业化项目组织和评价方式,重大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应打破纯学术的评价模式,吸纳熟悉行业、企业和管理的人才参与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科技评估评价、科研诚信和管理等工作。

5.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从创新链的角度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头强、中间弱”,即前端技术研发、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要强,但中间地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非常薄弱。因此,要特别加强创新链中间环节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尽快转化。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转制院所对所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6.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与市场对接平台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和探索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投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有效对接,发展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咨询、评估、经纪、推介、交易等有助于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各项工作。

6)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教兴国的基础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是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三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五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六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七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5-12-24

十六大党章在总纲中增写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的。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外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方针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1994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1996年3月,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纳入“九五”计划和20 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总结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的紧迫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坚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进步迥新月异,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党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

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新的跨越。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科技同经济的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继续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而要大力推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紧密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其次,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要大力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科研机构设置分散、科技资源分散、科技管理分散的弊端必须消除。要深化应用型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改革。要合理配置社会科研资源,形成部门、地方

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同时,要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善于发现和大胆起用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境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按照十六大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问题。加强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4)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努力。我们党提出实施这两大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资源、环境总体上呈协调发展的趋势。我国科技和教育领域的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通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以解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