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激素类药物

第六章  激素类药物
第六章  激素类药物

第六章激素类药物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了解盐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作用。

课时数:4。

第一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肾上腺分为肾上腺髓质( adrenoline)和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又分为:球状带(分泌mineralocorticoids)、束状带(分泌glucocorticoids)和网状带(分泌sex hermones)。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和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统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构效关系]

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包括A、B、C、D四个环,又称甾核,均属于甾体类化合物。

1)生物活性的必须基团

A环:C3上的酮基,C4~C5之间的氢键。

D环:C20的羰基

2)糖、盐皮质激素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糖皮质激素:*C11上有氧or羟基;

盐皮质激素:*C11上无氧or有氧与C18相连形成内酯环。

体内可以测到分泌量的皮质激素包括:

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皮质素)、皮质酮、11-去氢皮质酮;盐皮质激素:醛固酮、11-去氧皮质醇、11-去氧皮质酮。

天然的皮质激素进入人体内后很快被肝药酶降解,所以不易口服。人工合成的类似物,通过化学结构的改变,不仅可以防止药物的降解,还可以延长药物的t1/2,提高药物疗效。例(糖皮):1)A环(中效):C1-C2导入双键,糖代谢及抗炎作用增强4~5倍,水盐代谢作用↓;可的松,变成强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变成强的松龙(泼尼松龙)。

2)B环(中效):C6-α位引入甲基-CH3,C9-α位引入F,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进一步减弱。泼尼松,变成甲泼尼松;

3)C16-α位引入羟基,不仅可以取消保Na+作用,而且排出Na+;如去炎松(曲安西龙)。

4)D环(长效):C16-α位或β位引入甲基,抗炎作用提高更多,水盐代谢作用更弱;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外用,B环:C6、9位加F;D环:C16~17加缩丙酮,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也强。如,氟轻松。

但是,至今仍不能通过对结构的改变,将其抗炎、抑制免疫、糖代谢三种药理作用绝然分开,所以长期用药仍有不良反应。

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

GCS对机体的作用广泛而复杂,生理剂量时,主要参与机体三大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代谢。超过生理剂量时,除了影响物质代谢,还有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

(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能

1.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能:

糖代谢:糖愿异生↑,葡萄糖异生↑,抗胰岛素作用↑,抑制葡萄糖利用,血糖↑,糖原↑(包括肝糖

原、肌糖原);

蛋白代谢:抑制合成,加速分解(作用与胰岛素相反),使皮肤变薄,肌肉萎缩无力,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伤口难愈合;

脂代谢: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产生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原因:血糖↑,胰岛素↑,脂肪沉积于敏感组织(面、颈、背、胸、腹、臀);

水盐代谢:长期大量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水钠潴留,丢K+、Ca2+和磷。

2.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a.中枢调节:下丘脑释放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F),作用于垂体前叶产生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产生cortisone和hydrocortisone。对下丘脑、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

b. ACTH维持肾上腺皮质正常形态和功能,促糖皮质激素分泌,若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ACTH↓,皮质萎缩,功能减退;

c.糖皮质激素分泌有昼夜节律:凌晨高峰,中午低谷(ACTH昼夜节律引起)。

3.糖皮质激素的特定效应:

1)脂皮素(Lipocortin)↑:使磷脂酶A2(PLA2)活性↓,PG↓、LT↓、PAF↓;

2)细胞因子↓,包括IL1~6、8,TNF、γ-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心肌抑制因子(MDF)、NOS等;

3)血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4)其他:胃酸↑,胃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缓激肽↓,胃粘液↓。

4.作用机制

激素分两大类:含氮激素(肽类和蛋白质、胺类):第二信使学说(通过G蛋白、第二信使发挥作用);甾体类(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性腺分泌):基因表达学说(与胞浆受体结合,再与核内受体结合,调节表达)。

目前研究认为,体内正常存在的甾体激素很多,虽然它们的生理功能相差很大,但作用机理相似,各受体均属于一个结构、功能相似的大家族。即由800aa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一级结构中有三个重要的功能区:1)羧基端的GCS结合区,包括:

①Tau2区:对GCS-G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由促进作用;

②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结合区:HSP使受体的空间构象有利于与GCS结合;保护GR在未与GCS结合前不进入细胞核。

2)中间部分有2个锌指(zinc finger)各结合4个半胱氨酸,是受体的DNA结合部位;

3)氨基端是反应区,其Tau 1区的肽链涉及与DNA结合区的转录性基因的转移活化及其它转录因子的结合。

受体未与GCS结合前与一大分子蛋白质复合物相结合,包括HSP90,HSP60,免疫亲和素(immunophilin,IP)。

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这些蛋白质都从受体上解离,活化了的GCS-GR迅速进入核内,与靶基因的启动子(promoter)序列中的糖皮质激素反应成份(glucocorticoids response element,GRE)或者负性糖皮质激素反应成份(negative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element,nGRE)相结合,相应地引起转录增加or减少,通过mRNA的变化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二)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药物与靶组织的特异性受结合,进而与GREor nGRE相互作用,使基因转录增加或减少,改变靶组织蛋白质合成水平,从而产生抗炎、抗免疫等反应。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应激产生一种防御反应。炎症早期表现以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过程,炎症部位表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加上机能障碍称为炎症五主征)。炎症后期表现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病变,可以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疤痕形成。GCS类药物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炎症及炎症的不同阶段的症状都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1)抑制炎性细胞、炎性介质的产生与释放;

①GRE途径:

增加脂皮素的合成与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白三烯LT:有较强的白细胞趋化作用,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前列腺素PG,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反应);诱导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合成,降解缓激肽,扩血管,致病;诱导血管调素(血管皮素vasocortin),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

②nGRE途径:

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降低炎症的细胞反应和血管反应。如:白介素IL-1、2、3、4、5、6、8;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γ-IFN);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a.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白细胞,并使其从血液渗出到炎症部位,造成内皮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活化;b.增加血管通透性,例如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抑制NOS的活性,NO合成↓:NO能增加炎症部位的血浆渗出、水肿形成、损伤组织、加重炎症症状。

抑制活化蛋白1(active protein 1,AP-1),即抑制AP-1对基因表达的激活作用。

AP-1是一种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可以与某些细胞因子or胶原酶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激活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

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酶原(plasminogen)激活为纤溶酶(plasmin),可促进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

2)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内各种酶的释放。如:组织蛋白酶、水解酶,可使组织细胞破环,释放各种致炎因子;

3)抑制肉芽组织形成,可防止组织粘连和疤痕形成,减轻炎症后遗症(成纤维母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的结缔组织)。

2.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系统是体内一个特殊的能识别异己、排除异己的物质系统。有三大功能:免疫保护(抵抗病原体侵袭)、免疫稳定(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免疫监视(清除癌细胞)。一旦该系统功能障碍,可导致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发生。GCS对免疫反应三个阶段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1)感应期: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大的多聚体等。(有作用)

可溶性抗原:可溶性蛋白、糖原。(没作用)

2)增殖分化期:(细胞因子↓,淋巴细胞↓)

减少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最近研究发现,GCS可使淋巴细胞重新分布,造成血液中LC↓;

诱导LC DNA降解;

促进LC调亡(apoptosis);

抑制核转录因子NF B的活性。

3)效应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排斥反应↓,炎症反应↓)。

抑制细胞免疫↓↓(治疗剂量时),体液免疫↓(大剂量时),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超大剂量的GCS可以削弱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降低机体抵抗力,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3.抗休克:

超大剂量的GCS的抗休克作用,除了与其抗炎、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外,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MDF形成(myocardio-depressant-factor,心肌抑制因子)

休克时血容量下降及对心脏功能的抑制,使BP↓,此时内脏血管代偿性收缩,以保证回心血量,使内脏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再加上休克时机体发生了代偿性酸中毒,组织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大量的蛋白水解酶,其中组织蛋白D(cathepsin D)可使组织蛋白分解,形成一些具有活性的多肽,是休克过程中机体自动产生的毒性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MDF:①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②使内脏血管持续收缩;③抑制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的各种毒性因子,造成恶性循环。

GCS对已经形成的溶酶体酶以及已经形成的MDF没有抑制作用,所以应该在休克早期用药,晚期用药一般效果不好。

2)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对细菌外毒素没有作用):

内毒素: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菌在生活状态下释放,对机体没有毒性作用,但细菌死亡时,菌体自溶裂解后,内毒素释放,损伤组织细胞,并使溶酶体破裂,释放大量水解酶、炎性介质、内致热原,产生一系列毒血症症状(如中毒性休克、DIC、代谢性酸中毒、体温升高等)。

3)改善微循环,加强心肌收缩力

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体内各种缩血管的活性物质(CA,5-HT,ATⅡ,ADH,TxA2等)代偿性释放↑,小A、小V收缩,外周阻力↑,微循环障碍。

GCS可以:①降低血管对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解除血管对各种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解除血管痉挛,使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恢复正常;②对心脏没有直接作用,主要通过抑制MDF形成,改善微循环,扩张痉挛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因而时心脏功能迅速改善,最大左室压力明显上升(LVmax,dp/dt,等相容室内变化速率,一种评定心肌收缩力的指标)。

4)纠正代谢紊乱:

①糖代谢:

休克时组织缺氧,葡萄糖or糖原分解产生的丙酮酸不能充分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无氧酵解增加,乳酸↑,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GCS改善微循环,促进ATP生成,促进乳酸的糖原异生作用,乳酸↓,所以可纠正酸中毒;

②脂肪代谢:

休克时糖利用率↓(糖供应受限,则以脂肪作为主要的氧化底物),机体动用脂肪分解生成的脂肪酸产生A TP,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大量的酮体(肝脏线粒体产生:乙酰乙酸20%,β-羟丁酸70%,酮体少量),代谢性酸中毒。

GCS通过改善微循环,改善糖代谢,减少脂肪利用率,减少酮体,改善酸中毒。

③蛋白质代谢:

5)纠正休克时能量低下性细胞水肿:

休克时代谢紊乱,造成A TP供应不足,细胞膜上Na+泵(Na+-K+ATP泵)运转失灵,细胞内Na+↑,细胞外K+↑,细胞水肿,高钾血症。

GCS纠正代谢紊乱,促进线粒体生成ATP,激活Na+,细胞内Na+、H2O向细胞外转移,减轻细胞低渗性水肿,保护了休克时缺O2细胞。

4.其它作用:

1)血液系统:三多一少:红细胞、血红蛋白↑(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可治疗紫癜);中心粒细胞↑(可治疗中心粒细胞↓);淋巴细胞(LC)↓(可治疗急性LC白血病)。

2)CNS:GCS影响情绪、行为,并提高CNS兴奋性。产生欣快、失眠、激动,少数人可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诱发精神失常,儿童大剂量偶致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3)消化系统:胃酸↑、胃蛋白酶↑,使食欲增加,促进消化,故大剂量可诱发、加重溃疡。

[体内过程]

1药物吸收途径多:

口服、注射、局部给药(关节腔、滑膜腔、眼、皮肤)均可吸收。

2.有特异性血浆结合蛋白:皮质激素样转运蛋白(CBG,corticosteroid binding gbbulin)入血的GCS,90%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80%与CBG结合,10%与白蛋白结合,10%游离(发挥作用)。

肝脏疾病,CBG合成↓;肾脏疾病,大量蛋白质排出,CBG↓,所以,游离GCS↑,作用↑,易发生不良反应。

3. GCS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还经肾排出。

1)可的松在肝内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在肝内转化为泼尼松龙,才发挥作用,所以严重的肝病患者不宜用前二者(不易转化)。

2)GCS在肝内主要通过A环C4~C5间的双键还原而灭活,所以影响A环的双键还原的均可影响药物t1/2:

如:a.肝肾功能不良,A环还原作用↓,t1/2↑。

b.甲亢、妊娠、避孕药使肝中还原酶活性↑,t1/2↓。

3)人工合成的GCS,A环C1~C2是双键,使C4~C5双键不易还原,灭活减弱,故t1/2↑。

4)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时,需加大GCS的用量。

5)测定尿液中代谢产物17-羟皮质素,17-酮皮质素,可以间接反映肾上腺-垂体系统功能。

[临床应用]

1.替代疗法:

各种原因造成的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并产生了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需要补充外源性皮质激素。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还要根据病情适当补充盐皮质激素。

1)急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①肾上腺次全切除;

②长期用GCS突然停药(无内源性GCS)。

2)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3)垂体前叶功能减退(ACTH↓)又称继发性肾上腺机能减退。

4)肾上腺性变综合症。

①先天性;

②后天性:肿瘤,手术治疗。

该病是由于体内缺乏某种合成皮质激素的酶,致90%缺21——羟化酶,最终造成儿童性器官形态和功

能病变为主的复杂症候群。女婴多见,二性畸形。

2.严重感染(中毒性痢疾、肺炎、流脑、猩红热、败血症等)

治疗原则;治疗严重感染,因首选有效的抗菌药,GCS只起辅助作用。

治疗目的:消除对机体有害的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迅速缓解症状,防止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有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早期应用还可以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眼后部感染(视网膜炎、视神经炎):全身用药,减轻炎症,防止角膜混浊,抑制增生、粘连、疤痕形成而影响视力。

角膜溃疡禁用。

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等)一般不用GCS,因为没有抗病毒作用,用GCS后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反而使病情加重。

3.超敏反应性疾病(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disease),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allergic reaction disease)

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在临床上见到的往往是以某种表现为主的合并型,如:

血清病,归为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但病人出现的荨麻疹则与Ⅰ型有关。如全身性红斑狼疮,该病主要由于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皮肤和其它部位的血管炎病变。但也常常有各种自身抗体引起的贫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变化等,即Ⅱ、Ⅲ、Ⅳ型均有。所以预防该病的原则:①避免接触变应原;②采取免疫抑制措施(GCS不首选,可起辅疗作用)。

4.抗休克:

各种休克,但不作首选,要配合相应治疗。

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感染性休克首选抗菌素等。

5.血液病:

再障:粒细胞↓,血小板↓,过敏性紫癜(发挥三多的作用)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少的作用)

6.局部用药:

1)眼科治疗眼前部炎症。眼前部感染(虹膜炎、角膜炎):局部用药。

2)皮肤科:轻症:皮炎、湿疹等(局部给药)。

重症:天疱疮、剥脱性皮炎(全身给药)。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与用量、疗程有关。一次大量或仅数天,一般不发生不良反应,小剂量若维持1周以上,则可产生。

1.长期大量应用: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综合症,chushing’s sydrome):机体物质代谢紊乱,不需要特殊治疗,停药一段时间可自行消退。

2)诱发加重感染:GCS降低机体抵抗力,且无抗菌作用,所以长期用药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如:白血病、再障、肾病综合症、肝病等,易感染,考虑给抗生素;GCS可使原来的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必要时给予抗结核药。

3)消化系统:

①诱发or加重溃疡病:

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粘液分泌;抑制PLA2,PGS↓,减弱PGS对胃壁的保护;抑制蛋白质合成,促其分解,延缓愈合。

(注:GCS诱发的溃疡往往是隐匿性的,很少出现症状,容易被忽视,直到发生溃疡出血穿孔,才引起重视,严重时危及生命,又称“甾体激素溃疡”。)

②少数病认可诱发胰腺炎、脂肪肝。

长期用药其他不良反应见书。

2.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长期用药,尤其是每天用药的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发生。因为长期用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使CRH、ACTH、GCS分泌↓,肾上腺皮质萎缩,一但停药,外源性GCS终止,内源性GCS 不能立即分泌(功能轴恢复需6~24个月)。病人会出现addison’s syndrome,严重的会发生肾上腺危象(acute adrenal crisis)。所以(1)切忌突然停药,因缓慢减少;(2)停药后若遇应激情况,应及时补充(如感染外伤、出血、手术等)。

2)反跳现象与停药症状: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的原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

停药症状: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如肌痛、肌强、关节痛等)。

(注:所有不量反应中,加重感染,诱发溃疡、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最严重的,容易造成病人死亡。)

[应用注意]禁忌症

危重病情:禁忌症成为次要矛盾,大胆用药;

慢性疾病:尤其需要长期用药时,禁忌症成为主要矛盾,慎重用药。

[用法及疗程]

原则:首先考虑为什么用药,包括如下情况:

1)病情是否必须用GCS,有无禁忌症;

2)多大剂量可达预期目的;

3)计划选用何种GCS,如何给药;

4)疗程多久;

5)如何减少不良反应。

其次,在用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实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出现,随时对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方法进行调整。

[临床上常用给药方法]

1.小剂量替代(补充)疗法:

维持量GCS,疗程较长,采用短效GCS如氢化可的松。

2.大剂量突击(冲击)疗法:

抢救危重病人,短期、大剂量IV,疗程不超过3~5天,如氢可,剂量是小剂量的50倍,甚至200~300倍。

3.一般剂量长程疗法:

适用于反复发作,累及多种器官的慢性疾病,一般首选泼尼松(强的松),并确定一个开始治疗的剂量,产生疗效后缓慢减量(按给药剂量的10%),最后减至维持量,直到停药。一般治疗期1~1.5个月,维持期6~12个月or更长。

4.隔日疗法:

优点:最大限度的减轻肾上腺皮质机制的抑制,防止皮质萎缩,保持皮质机能完整性,并可减轻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泼尼松、泼尼松龙等中效制剂为好)。

二、促皮质素、皮质激素抑制药[自学]

促皮质素(corticotrophin,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是维持肾上腺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激素。它的合成和分泌是垂体前叶在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的作用下,在腺垂体嗜碱细胞内进行的。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前叶起着长负反馈作用,抑制CRH及ACTH的分泌。在生理情况下,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三者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中,ACTH缺乏,将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分泌功能减退。ACTH还有控制本身释放的短负反馈调节。

ACTH口服后在胃内被胃蛋白酶破坏而失效,只能注射应用。血浆t1/2为15分钟。它在正常人的血浆浓度,晨8时为22pg/ml,晚10时为9.6pg/ml。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但只有在皮质功能完好时方能发挥治疗作用。一般在给药后2小时,皮质才开始分泌氢化可的松。临床用于诊断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水平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停药前后,以防止发生皮质功能不全。由于ACTH易引起过敏反应(因临床应用制剂来自牛、羊、猪垂体),现已少用。

皮质激素抑制剂可代替外科的肾上腺皮质切除术,临床常用的有米托坦和美替拉酮。

米托坦(mitotan;双氯苯二氯乙烷0,p'-DDD)为杀虫剂滴滴涕(DDT)一类化合物。它能选择性地使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及网状带细胞萎缩、坏死,但不影响球状带,故醛固酮分泌不受影响。用药后血、尿中氢化可的松及其代谢物迅速减少。主要用于不可切除的皮质癌、切除后复发癌以及皮质癌术后辅助治疗。可有厌食、恶心、腹泻、皮疹、嗜眠、头痛、眩晕、乏力、中枢抑制及运动失调等反应。

美替拉酮(metyrapone,甲吡酮)能抑制11β-羟化反应,干扰11-去氧皮质酮转化为皮质酮及11-去氧氢化可的松转化为氢化的松,而降低它们的血浆水平,但通过反馈性地促进ACTH分泌导致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氢化可的松代偿性增加,故尿中17-羟类固醇排泄也相应增加。临床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肿瘤和产生ACTH的肿瘤所引起的氢化可的松过多症和皮质癌。还可用于垂体释放ACTH功能试验。不良反应较少,可有眩晕、消化道反应等。

三、盐皮质激素[自学]

[制剂及用法]

醋酸可的松(cortisone acetate)替代(补充)疗法:口服,12.5~37.5mg/日,分两次;药理治疗:口服,开始75~300mg/日,分3~4次,维持量25~50mg/日。肌内注射25~125mg/次,2~3次/日,用前摇匀。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cortisol)替代(补充:疗法)口服,20~30mg/日,分两次;药理治疗:口服,开始60~120mg/日,分3~4次。维持量20~40mg/日。静脉滴注,100~200mg/次或更多,1~2次/日,临用时以等渗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0.5%~2.5%软膏外用。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酯(hydrocortisone sodium succinate)肌内或静脉注射。135mg相当于氢化可的松100mg。

泼尼松(prednisone)开始一般剂量5~15mg/次,3~4次/日,维持量5~10mg。

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口服,开始20~40mg/日,分3~4次。维持量5mg/日。静脉滴注,10~20mg/次,加入5%葡萄糖液50~500ml中。

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口服,开始16~40mg/日,分4次;维持量4~8mg/日。注射用其琥珀酸钠酯,53mg相当于甲泼尼龙40mg。

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口服,0.1~0.3mg/日,用于替代疗法。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口服,开始0.75~1.5mg/次,3~4次/日,维持量0.5~0.75mg/日。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5~10mg/次,2次/日。

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开始8~40mg/日,分1~3次,维持量4~8mg/日。肌内注射,40~80mg/

次,1次/周。关节腔内或皮损部位注射,10~25mg/次。

倍他米松(betametasone,celestone)口服,开始1.5~2mg/日,分3~4次,维持量0.5~1mg/日。

氟轻松(fluocinolone acetonide)0.01%~0.025%软膏剂、洗剂、霜剂,外用,3~4次/日。

促皮质素(corticotrophin)静脉滴注,5~25U/次,溶于生理盐水内,于8小时内滴入,1次/日。肌内注射,25~50U/次。

美替拉酮(metyrapone)在两天对照观察期后,口服,每4小时750mg,共6次。

第二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7.8mmol/L时,尿中出现葡萄糖,即尿糖)。主要是体内insulin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脂肪代谢紊乱,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视网膜,肾脏、心血管等病变,易感染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城市化,人口老化,患病率日益提高,93年调查,全世界1.2亿,我国2000万。目前该病是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致残、致死的疾病(并发症)。WHO将每年6.27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对糖尿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大的突破,仍然是药物治疗、控制饮食、适当运动。94年我国医科院基础医学所开始研究基因治疗的方式。目前有了重要的进展,即用非胰岛细胞的体细胞如大鼠成纤维细胞携带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大鼠体内,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明显↓。

按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公布,将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特殊型和妊娠糖尿病(insulin 妊娠期需量↑)。

一、胰岛素

Insulin是由AB两条链经两个二硫键联合而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它的药理作用同生理作用,即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合成,抑制分解。胰岛素的受体已分离,纯化成功。由2个α亚单位,改错P265(130KD),两个β亚单位(90KD)组成,α亚单位在胞外,用于识别insulin,β是跨膜蛋白,并含酪氨酸蛋白激酶(TPK),行使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功能。

[作用机制]

Insulin与膜受体结合,激活第二信使系统,产生DAG,IP3,进行胞内双信使调控。

↗促进葡萄糖,aa转运

细胞膜DAG→PKC→激活Na+-K+ATPase

↘激活Na+-H+交换

胞浆:IP3→丝氨酸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内多种酶、底物及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药理作用]

1.代谢作用:

糖代谢: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降血糖。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

蛋白质代谢促进核酸,蛋白合成,与GH有协同作用。

钾离子转运:促进K+内流,增高细胞内K+浓度

2.促生长作用:

GH和Sex hormone对蛋白合成的促进作用只有在insulin存在时才表现出来,这一点在胎儿生长、器官发生及组织修复or再生时尤其重要。

1.糖尿病:

1型——内源性insulin极少,甚至完全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的,年轻人多见,“三多一少”症状。

2型——病人胰岛有一定功能,但经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无效时,用insulin(发生年龄多在40岁以上)糖尿病并发症——发热、感染、甲亢、妊娠、手术、创伤、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2.高血钾: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钾盐输入过多,都可使血K+↑,insulin可使K+进入细胞,血钾↓。

3.急性心梗时的心律不齐(细胞内缺钾)

临床上常用葡萄糖、胰岛素、KCl组成极化液GIK用以防治心梗时的心律失常(又可减少缺血心肌中的游离脂肪酸)。

4.其他:

①胰岛素休克——精神分裂症;

②小剂量insulin(5~10u)+葡萄糖——营养不良、消瘦、胃下垂等。

③皮下注射15u insulin+iv500ml葡萄糖——乙醇中毒(加速氧化)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

低血糖——最常见,以正规胰岛素多见(降糖过快)。一般由于给药剂量过大or没及时进食or进食过少or运动过量,症状与血糖水平有关(正常4.4~6.6mmol/L)。3.9~4.4mmol/L:饥饿感、出汗、心跳↑。

2.8~

3.9mmol/L:手足颤抖、头晕、迟钝、共济失调。<2.2mmol/L:抽搐、低血糖昏迷、休克→死亡。(注意与高血糖昏迷鉴别诊断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合并乳酸中毒)

①用药前告诉病人药物的低血糖反应,及防治措施。(口袋里放糖or饼干);②根据用药情况,及时调整剂量(血糖检测)6点血糖(早餐前,餐后2h,午餐前,晚餐前,睡前,凌晨2点)。

2.过敏反应:异体蛋白反应(牛胰岛素多见)

——轻微皮肤反应

——少数血管,神经性水肿

——偶见过敏性休克

3.胰岛素耐受性

——急性耐受①血中抗胰岛素物质↑;

②妨碍葡萄糖摄取、利用;

——慢性耐受①产生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

②胰岛素受体下调;

③血中抗胰岛素物质↑;

急性耐受病例:肺炎休克患者,深昏迷24小时以上,抢救过程中数次查血糖均在38.85~44.4mmol/L,采取抗感染、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措施,同时iv常规胰岛素5060u,皮下40u,最后一次400u加入10mlNaCl 加快静脉推注,但血糖仍为44.4mmol.L,病人抢救无效死亡。

说明:病人产生了急性耐受,超大剂量几乎无作用,但如果病人能够度过休克关,症状改善后,耐受性也会消除。

4.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组织增生,硬块等。

一般从猪、牛胰腺中提取,由于是异体蛋白,易产生抗体,还能产生过敏反应。最近报道,Insulin抗体能抑制β细胞分泌insulin。因此近年来用各种技术纯化。

凝吸过滤:单峰胰岛素single peak insulin(纯度达99%)10%大分子物质

分子筛、离子交换:单分胰岛素monocommponent insulin,MC 99%纯度,大分子物质微量。

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

①用酶切的方法将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的Ala置换成苏aa制备出半合成human insulin用DNA重组技术,将人的胰岛素gene引入Ecoli。国外有些药厂已生产。(但昂贵)㈩

②insulin易被酶破坏,故口服无效,一般采用SC,既不方便又很痛苦。目前剂型研究正在进行(口服、鼻腔、眼、直肠等),或皮下埋植、泵。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可携带药物的聚合物的颗粒,有粘性,只有几个μm,可以将insulin带入胃,再穿过胃壁进入血液循环,解除病人注射的苦恼。

[药物的相互作用]

1.噻嗪类(中效利尿药)、速尿、氯甲苯噻嗪(降压药)能抑制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2. GCS、Adr、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能升高血糖,拮抗胰岛素作用。

3.β-受体阻断剂阻断低血糖时的代偿性升血糖作用,且可掩盖心率加快等早期低血糖症状,因而有引起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最好不与insulin同用。

4.保泰松能加强insulin的作用。

5.乙醇能抑制糖异生,减少肝脏glucose输出,故应用insulin的病人大量饮酒可致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死亡。

二、口服降糖药

(一)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SU

1956年发现甲磺丁脲有降糖作用。40多年来,这类药有很大发展,合成了数以万计的衍生物,并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第二代比第一代作用强数十至数百倍。而且还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甘油三酯合成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母核为苯磺酰胺,通过R1、R2结构的改变寻找新药。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①对胰腺的作用:药物与胰岛β细胞膜上特异性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 TP敏感的K+通道受抑制→减少K+外流→细胞膜电位↓→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胞内PKA、PKC↑→Insulin释放。(反复用药β细胞增生)。

②胰腺外组织:

·增加组织对Insulin的反应,肝糖原合成酶↑→糖原合成PA2↓→抑制糖原分解

·靶细胞膜上受体数目及敏感性↑

·增加外周组织对glucose的摄取、利用

·降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间接提高Insulin作用

所以磺酰胺类降糖药对正常人和胰岛功能未完全丧失者有降糖作用。而对1型病人or胰腺切除者无效。

2.对水排泻的影响

氯磺丙脲能促进ADH的分泌和增强其作用,故有抗利尿的作用。但可能产生稀释性低血钠症对病人不利。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达美康:能减弱血小板粘附力,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恢复纤溶活力;单能降低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胺的敏感性,对预防or减轻糖尿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临床应用]

1.Ⅱ型糖尿病人

①胰岛功能未完全丧失的轻中度病人,65~75%疗效好。

②用于有Insulin抵抗性的糖尿病人,刺激内源性Insulin分泌,增强Insulin作用。

2.尿崩症

[不良反应] 4%(较安全)

1.低血糖;

2.其他:胃肠道等;

3.药物失效:早期失效:(1-6个月)饮食控制不好,胰岛细胞受损;晚期失效:(1~2年)对于“继发性失效”原因多种(如:饮食不当,合并用药,并发症,胰岛β细胞抗体产生等)。

[药物相互作用]

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相互增强作用:如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双香豆素类,磺胺类,青霉素类等;

2.竞争代谢酶,相互增强作用:磺胺类,保泰松,双香豆素类;

3.药酶诱导剂、抑制剂;

4.从肾小管分泌排泄的有机酸类能与氯磺丙脲竞争而增强作用。

(二)双胍类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

[药理作用]

1.降血糖:

①促进组织对glucose的摄取、利用;

②增强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

③抑制肠道吸收glucose;

④抑制肝糖原异生;

⑤对抗血液中升高血糖的物质:glucagon,GH,CA,GCS等。

这类药不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起降糖作用的,故在临床上不会引起低血糖,且对正常人血糖没有影响,对胰岛功能缺乏的患者也有作用。但是无氧酵解易引起乳酸血症,死亡率高达50%。美日等国已禁用苯乙双胍,二甲双胍尚在使用。

2.抑制肠道VB12吸收→病人体重减轻;

3.降血脂(延缓并发症)。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

新型口服降糖药,抑制碳水化合物产糖限制单糖摄入,改善餐后高血糖。如阿卡波糖(acarbose)。(四)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

[作用机制]

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PPAR ),调节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

(五)促胰岛素分泌剂

是苯甲酸类衍生物,最大优点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如瑞格列奈(repaglinide):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餐时血糖调节剂”。

[应用]

II型糖尿病患者,包括老年及糖尿病肾病患者。

思考题:

1.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主要临床用途?

2.结合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阐述其主要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对炎症早期抗炎作用机制有那些。

4.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胺类与双胍类作用机制与应用有何不同?

临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糖皮质激素是什么?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以及糖皮质激素独有的17α-OH和11β-OH 目前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经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其长短在多数情况下与血浆浓度无关,它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的速度。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下降一半的时间。一般讲血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呈正相关关系。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药。 对糖代谢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长糖原贮存,同时又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因此使血糖升高。 对蛋白质代谢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分解。分泌过多时,常引起生长停滞,肌肉、皮肤、骨骼等组织中蛋白质减少。 对脂肪代谢主要是促进四肢部位脂肪分解,产生脂肪向心性分布。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作用。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氢化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去曲安奈德、氟替卡松、 等等,都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临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制定本管理制度。泼尼松、泼尼松龙、去炎松、地塞米松、、、、 一、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 4、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药物费用支出。

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

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 一、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 4、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药物费用支出。 二、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1、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者,原则上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原则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剂量不超过药典规定。 4、对已经明确诊断,确需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努力寻找最小维持剂量或采用间歇疗法,当病情稳定后应有计划地逐步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5、在明确诊断,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因细菌感染而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配合使用敏感而足量的抗菌素。 (2)、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3)、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经常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对长期用药者,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应定在早晨8时和下午4时,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规律。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以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5)、防止各种感染的发生,特别是防止多重感染的发生。 ⑹、为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在饭后服用,或加用保护胃粘膜药物。 6、下列情况禁用糖皮质激素: 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⑵、当感染缺乏有效对病因治疗药物时,如水痘和霉菌感染等; ⑶、病毒感染,如水痘、单纯疱疤疹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等; ⑷、消化性溃疡; ⑸、新近做过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⑹、糖尿病; ⑺、高血压病;

某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分析

某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8-07T15:51:18.3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作者:刘晓岚[导读] 随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的不断拓展,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日益增多。刘晓岚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医院四川成都 611731)【摘要】目的:分析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现状,提高用药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9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使用情况和不合理性用药统计。结果:该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对儿、内科进行处方点评,共有不合理使用处方187例。结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较为稳定,合理用药率较高,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对医生用药的 指导,以提高该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026-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lucocorticoid Use in The Hospital Liu Xiaolan Sichuan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Hall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173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se of glucocorticoids in our hospital, and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rug use. Methods Collect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 drugs of 911 cases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ze. It includes the glucocorticoids’ use and the unreasonable drug use statistics. Results the survey showes that the highest frequency uses of the glucocorticoid drug is 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injection. Commenting on the prescriptions in these places, there are 187 cases of unreasonable use of prescription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general trend of glucocorticoid drugs is stable,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s high. But there is also the phenomenon of the irrational drug u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octors' guidance on medication to improve the medication safety of this kind of medicine. 【Key words】Glucocorticoid;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rug use;Analyze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的不断拓展,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日益增多[1]。根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2011年)(以下简称《指南》),对我院该类药物的用药现状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使用该类药物的9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32例,女性479例;年龄范围为0~75岁。给药途径包括口服(吸入)、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覆盖儿、内、急、外、皮、妇等科室。 1.2 方法 采用自制表的形式对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药物的使用频率、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统计等内容。 根据《指南》以及药物说明书,结合循证药学,设定评价标准。 2.结果 2.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频率 911例患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该药长效,抗炎指数高,用药剂量小,可用于其他激素反应不佳或无效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可安全使用。其次是布地奈德混悬液,该药为吸入剂,治疗局限在病变部位,局部抗炎作用强,基本没有或少有全身不良反应,在儿、内科经常使用。具体各药物使用频率见表1。表1 使用频率 药品名称例次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365 布地奈德混悬液 319 醋酸泼尼松片 247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 222 醋酸地塞米松片 55 合计 1208 2.2 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情况 在儿、内科中该类药物的联用较高。主要为静脉输注加雾化吸入,有的还同时口服激素类片剂,其中前两联较为常见。在内科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在儿科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根据《指南》对糖皮质激素应用的要求,儿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妥当选用治疗方法,应密切关注不良反应,以避免或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成人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或雾化吸入激素,对未控制和急性加重的难治性哮喘患者,可先给予静脉用药,以控制症状,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激素,以减少口服激素的维持剂量。故各科应合理控制激素的联用。各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情况见表2。表2 联用情况 科室一种两种两种以上 儿科 265 134 4 内科 146 121 9 急诊科 98 16 / 其他科 118 / / 合计 627 271 13 2.3 儿、内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分析

激素类药物使用要求规范(完整)

医院激素类药物使用规 浏览:982 作者:时间:2015-9-17 11:52:48 激素类药物广义上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狭义上讲通常是医生口中的“激素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特别指定时,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简称。其他类激素类药物,则常用其分类名称,如“雄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根据我院现有的激素类药物种类和使用情况,特制定以下用药原则及管理制度。 一、我院糖皮质激素类品种:

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慎用。4.运动员慎用。 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中 效 10mg*2.0 ml 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长期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 重,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 用短效或中效制剂。老年患者用 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老年 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 时易发生骨质疏松 甲泼尼龙片中 效 4.0m g*30 片 糖尿病患者:引发潜在的糖尿病 或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和口 服降糖药的需求高血压病患者 使动脉高血压病情恶化有精 神病史者:已有的情绪不稳和精神 病倾向可能会因服用皮质类固醇 而加重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并 发症与用药的剂量和时间有关 对每个病例均需就剂量疗程及 每天给药还是隔日给药作出风险/ 利益评价应尽可能缩短用药期 限慢性病的治疗应进行医疗观 察

长期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可使皮肤试验结果呈假阴性,如结核菌试验、组织胞浆菌素试验 盐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长 效 50mg*5.0 ml 1.诱发感染在激素作用下原 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 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在某 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 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 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生 素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 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药 、对诊断的干扰 醋酸地塞米松片长 效 0.75mg*100 片 、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 感染患者慎用,确有必要应用时, 必须给予适当的抗感染治疗 、长期服药后停药前应逐渐减 量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肝硬化 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患 者慎用 地塞米松 磷酸钠注 长5.0mg*1.(1) 已知对吩噻嗪类药高度过敏

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管理办法(修改版)

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对我院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临床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激素类药物 (一)、激素类药物可分为五大类:(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2)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类、孕激素类、雄激素类、同化激素类、促性腺激素类。(3)甲状腺激素类:包括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类。(4)胰岛素类: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中效胰岛素类、短效胰岛素类。(5)垂体前叶激素类:包括生长激素类、生长抑素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类。 (二)、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 4、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药物费用支出。 (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1、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者,原则上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原则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剂量不超过药典规定。 4、对已经明确诊断,确需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努力寻找最小维持剂量或采用间歇疗法,当病情稳定后应有计划地逐步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5、在明确诊断,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因细菌感染而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配合使用敏感而足量的抗菌素。 (2)、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3)、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经常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对长期用药者,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应定在早晨8时和下午4时,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规律。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以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5)、防止各种感染的发生,特别是防止多重感染的发生。 ⑹、为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在饭后服用,或加用保护胃粘膜药物。

激素类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沁源县人民医院激素类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为更好地加强激素类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费用,特制定激素类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激素类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组及职责 由质控办、医务科、药剂科对临床相关科室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指导,检查结果及时反馈与临床科室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二、激素类药物合理使用科室质控组及职责 由各相关科室主任为组长的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住院医师激素类药物使用的技术指导及安全检查。 三、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二)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三)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

用药途径。 (四)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药物费用支出。 四、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1、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者,原则上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原则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剂量不超过药典规定。 4、对已经明确诊断,确需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努力寻找最小维持剂量或采用间歇疗法,当病情稳定后应有计划地逐步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5、在明确诊断,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因细菌感染而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配合使用敏感而足量的抗菌素以防感染扩散及加重。 (2)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嘱咐患者进食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 (3)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经常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身体发胖; 2、可以引起骨质疏松,引发股骨头坏死; 3、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皮质类固醇征、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等。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对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强的松等皮质激素会加重性功能的障碍程度。几乎所有免疫制剂都能使睾丸萎缩、卵巢损害,导致生精功能降低或消失、性欲消失、阳痿。 外用药总体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抗细菌的,以“百多邦”为代表,不含有激素。第二类是复合型药物,包括派瑞松、皮康王、利康液,这类药物既可治疗手足癣,又能治疗皮炎、湿疹,因为一用就见效果,平常被市民使用的最多,其主要成分是抗菌素和激素。第三类是单纯用来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常见药物包括达克宁、蓝美抒、新脚气膏、必优等,不含有激素,是脚气的常用药。还有一种是单纯的激素类药膏,我们熟悉的皮炎平、肤轻松,以及艾诺松等就是这类药物。 感染性皮肤病不能用激素类外用药治疗。比如单纯疱疹、毛囊炎、足癣等皮肤病,不能使用这类药。其次,不同的病情应选择不同的外用药。如果是急性皮肤病或慢性皮肤病的急性期,选用强效或中效激素类药;如果是慢性的,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则应选择弱效激素类药。第三,激素类外用药也有疗程的要求。急性皮肤病,用至皮疹消退即可停药。医生一般建议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周,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副作用,而且一旦形成激素性皮炎的敏感皮肤,用正常化妆品也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激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快速有效抗过敏,对付皮炎湿疹效果好。 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造成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激素性痤疮,继发感染如毛囊炎等。尤其是在面部,还可以出现口周皮炎,局部多毛,伤口愈合缓慢等现象。如果有感染性皮肤病,那么激素使用是禁忌证。 ================================ =====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身体发胖;

化疗药物使用指南

化疗药物使用指南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抗肿瘤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一、规范化用药要求: 1、对疾病发病情况、肿瘤生物学行为、病理与分期等,要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2、对药物及治疗方案的熟悉,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3、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基础知识临床药动学、药效学、时间药理学、药物流行病学的知识。 二、抗肿瘤药及相关药 (一)抗肿瘤药 1、分类: (1)细胞毒类药 A、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化合物。 B、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MTX、5FU、Ara- C、GEM。 C、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抗生素类。 D、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Taxol、NVB。 E、其它细胞毒药物:L-ASP。 (2)激素类:抗雌激:三苯氧胺、托瑞半芬?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依西美坦。 (3)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白介素-2、胸腺肽。 (4)单克隆抗体:美罗华、赫塞汀。 (5)其它:细胞分化诱导剂,如维甲酸及衍生物;细胞凋亡诱导剂;抗新生血管生成剂。 2、毒副作用 (1)骨髓功能抑制(7)肺毒性

(2)消化道不良反应(8)生殖系毒性 (3)肝脏毒性(9)皮肤反应 (4)泌尿系毒性(10)过敏反应 (5)心脏毒性(11)局部毒性 (6)神经毒性 (二)抗肿瘤相关药物 1、骨髓功能恢复药:如GM-CSF、TPO、EPO。 2、抗肠道不良反应药:如5-HT3受体拮抗剂。 3、化疗解毒剂及增敏剂:如CF。 4、化疗保护剂:如Mesna。 5、镇痛药。 6、中药:却邪扶正,内容丰富。 7、其它:如控制骨破坏的双膦酸盐类药。 三、规范化使用抗肿瘤药的基本原则与方略 (一)治疗肿瘤前必须要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和临床分期。 (二)要有明确的治疗方针与目标。 凡未列入临床试验的病例,均应选用标准的化疗方案。根据治疗效果所达到的不同水平来确定以下治疗方针与目标: 1、根治性治疗 2、姑息性治疗 3、辅助性治疗 4、研究性治疗 (三)全面了解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内分泌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 2、神经分泌 3、激素的允许作用 4、下丘脑调节肽 5、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激素可按化学性质分为和两大类。 2、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经运输到腺垂体,调节其活动。 3、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有、、、、、和,其中 和合称为促性腺激素。 4、神经垂体激体包括和两种。它们产生于和的神经元。 5、血管升压素的主要作用是,即具有抗利尿作用,高浓度时还有作用。

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则是和。 6、甲状腺激素主要有和两种。甲状腺激素能使肌产热;它对生长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的生长发育。 7、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是、、。 8、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主要分泌,束状带主要分泌,网状带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以影响三大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为主,而盐皮质激素则以影响水盐代谢为主。 9、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具有、、、等药理作用。 10、应急反应主要是由参与,而应激反应主要是由参与的。实际上,引起应急反应的各种刺激,也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同时引起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两者共同维持机体的适应能力。 11、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血溏

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量,胰高血糖素分泌量。 三、选择题 1、神经激素是指() A、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 B、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C、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使神经系统兴奋的激素 E、调节内分泌腺功能的激素 2、体内大多数由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转送到靶组织的方式是() A、远距分泌 B、腔分泌 C、旁分泌 D、自分泌 E、神经分泌 3、下列哪种激素属类固醇激素() A、肾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氢化可的松 E、甲状腺激素 4、下列哪种激素不是含氮类激素() A、肾上腺素 B、生长抑素 C、促卵泡素 D、雄性激素 E、胰高血糖素 5、下列哪种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A、1,25-二羟维生素D3 B、雌二醇 C、睾酮 D、醛固酮 E、促甲状腺激素 6、下列不属于激素作用的特征的是()

第十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第十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第十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一、最佳选择题(从 A、 B、 C、D、 E 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可用 Kober 反应比色法测定含量的药物为( ) A.可的松 B.炔雌醇 C.维生索 A D.氨苄西林 E.普鲁卡因 2.异烟肼比色法测定地塞米松含量时应在酸性下进行,所用的酸为( ) A.硝酸 B.硫酸 C.三氯醋酸 D.盐酸 E.高氯酸 3.四氮唑比色法测定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含量的主要依据是( ) A.分子中具有甲酮基 B.分子中具有△43酮基 C.分子中具有酚羟基 D.分子中 C17а醇酮基具有氧化性 E.分子中 C17а醇酮基具有还原性 4.用 HPLC 法测定醋酸地塞米松含量时,应采用的检测器为( ) A.电化学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E.紫外检测器 5.可采用四氮唑比色法测定含量的药物是( ) A.维生素 D B.甲芬那酸 C.地西泮 D.氢化可的松 E.庆大霉索 6. HPLC 法测定氢化可的松含量时,采用紫外检测器,其检测波长应为( ) A. 240nm B. 280nm C. 380nm D. 420nm E. 500nm 7. HPLC 法测定黄体酮含量时,采用内标法定量,其内标物为( ) A.地西泮 B.土霉素 C.维生索 C D.己烯雌酚 E.水杨酸钠8. HPLC 法测定炔雌酮含量时,采用紫外检测器,其检测波长应为( ) A. 240 nm B. 320 nm C. 380nm D. 281 nm E. 291 nm 9.具有△43酮结构的药物为( ) A.醋酸地塞米松 B.雌二 1 / 15

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完整)

医院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 浏览:982 作者:时间:2015-9-17 11:52:48 激素类药物广义上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狭义上讲通常是医生口中的“激素类药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特别指定时,是“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简称。其他类激素类药物,则常用其分类名称,如“雄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根据我院现有的激素类药物种类和使用情况,特制定以下用药原则及管理制度。 一、我院糖皮质激素类品种: 药品通用 名称类 型 规格注意事项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短 效 0.1g*20ml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 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 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 重的高血压,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 的病毒、细菌、霉菌感染。 醋酸泼尼松片中 效 5.0mg*100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 染患者应用时,必须给予适当的抗 感染治疗。2.长期服药后,停药 时应逐渐减量。3.糖尿病、骨质 疏松症、肝硬化、肾功能不良、 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慎用。4.运 动员慎用。 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中 效 10mg*2.0ml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长期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需十分慎 重,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应采 用短效或中效制剂。老年患者用 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高血压。老年 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应用 时易发生骨质疏松 甲泼尼龙片中 效 4.0mg*30片糖尿病患者:引发潜在的糖尿病 或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和口

服降糖药的需求高血压病患者使动脉高血压病情恶化有精神病史者:已有的情绪不稳和精神病倾向可能会因服用皮质类固醇而加重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并发症与用药的剂量和时间有关 对每个病例均需就剂量疗程及每天给药还是隔日给药作出风险/利益评价应尽可能缩短用药期限慢性病的治疗应进行医疗观察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中 效 40mg同上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中 效 500mg同上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中 效 0.125g*5.0ml1.诱发感染:在激素作用下,原 来已被控制的感染可活动起来, 最常见者为结核感染复发。在某 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 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 症状,但必须同时用有效的抗生 素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 短期用药后,即应迅速减量、停 药。2.对诊断的干扰:⑴糖皮 质激素可使血糖、血胆固醇和血 脂肪酸、血钠水平升高,使血钙、 血钾下降。⑵对外周血象的影响 为淋巴细胞、真核细胞及嗜酸、 嗜碱细胞数下降,多核白细胞和

4525C01-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规范

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指南和规范 为了加强对我院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临床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激素类药物 (一)、激素类药物可分为五大类:(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2)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类、孕激素类、雄激素类、同化激素类、促性腺激素类。(3)甲状腺激素类:包括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类。(4)胰岛素类: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中效胰岛素类、短效胰岛素类。 (5)垂体前叶激素类:包括生长激素类、生长抑素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类。 (二)、激素类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激素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在非必要时,应尽量不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将激素类药物当作“万能药”而随意使用。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用药途径。 4、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药物费用支出。 (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细则 1、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者,原则上不得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物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原则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剂量不超过药典规定。 4、对已经明确诊断,确需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努力寻找最小维持剂量或采用间歇疗法,当病情稳定后应有计划地逐步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5、在明确诊断,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因细菌感染而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要配合使用敏感而足量的抗菌素。 (2)、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3)、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经常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对长期用药者,糖皮质激素的给药时间应定在早晨8时和下午4时,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规律。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以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5)、防止各种感染的发生,特别是防止多重感染的发生。⑹、为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在饭后服用,或加用保护胃粘膜药物。 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⑵、当感染缺乏有效对病因治疗药物时,如水痘和霉菌感染等;⑶、病毒感染,如水痘、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等;⑷、消化性溃疡;⑸、新近做过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⑹、糖尿病;⑺、高血压病;⑻、妊娠初期和产褥期;⑼、癫痫、精神病的患者。但是,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常用药物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 的常用药物

主要内容 一、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概述 二、糖尿病的常用药物 三、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用药物 五、痛风的常用药物

一、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概述 糖尿病 甲亢 骨质疏松症 痛风

1、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种类内分泌系统包括各内分泌腺体及弥散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即APUD APUD细胞细胞细胞)。)。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 包括内分泌腺体异常包括内分泌腺体异常、、激素的分泌异常激素的分泌异常、、 由前激素转换异常由前激素转换异常、、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异常等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异常等。。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种类如下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种类如下::

甲亢 最常见为怕热最常见为怕热、、多汗多汗、、易饥易饥、、多食多食、、消瘦消瘦、、大便次数多大便次数多、、心慌心慌、、无力无力、、皮肤潮湿皮肤潮湿、、畏光畏光、、流泪流泪、、易怒和睡眠差易怒和睡眠差,, 可有颈粗可有颈粗,,突眼突眼,,双下肢水肿双下肢水肿。。 有的人仅有上述症状之一有的人仅有上述症状之一,, 如心慌或消瘦或无力或突眼或长期限腹泻如心慌或消瘦或无力或突眼或长期限腹泻,, 尤其是单眼突尤其是单眼突。。 个别病人因四肢麻痹方就诊个别病人因四肢麻痹方就诊,,严重者因心衰严重者因心衰,, 心房纤颤入院检查发现心房纤颤入院检查发现。。

糖尿病 最常见为口干最常见为口干、、多饮多饮、、多尿多尿、、易饥易饥、、多食多食、、消瘦和疲乏消瘦和疲乏,,有的人无上述症状有的人无上述症状。。 有的人因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方就诊有的人因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方就诊,, 如:白内障白内障,,肢端麻木肢端麻木,,上腹饱胀上腹饱胀,, 大便干燥与腹泻交替大便干燥与腹泻交替,,小便费劲小便费劲。。 严重者因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因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高渗性昏迷,,脑梗塞脑梗塞,,心绞痛心绞痛,, 足溃疡足溃疡,,尿胀但又解不出就诊尿胀但又解不出就诊。。 家中有糖尿病人家中有糖尿病人,,其亲属应常查血糖其亲属应常查血糖。。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制剂特点及应用 ——吴方建主任药师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制剂特点及应用 吴方建主任药师 1、糖皮质激素概述 2、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制剂 3、影响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因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 )概述:①激素;②糖皮质激素定义及分类;③构效关系;④生理作用; ⑤药理作用 1 激素(hormone)源于希腊语,有激发、开动之意。 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息分子(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的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肽及蛋白质: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心肌激素、胃肠道激素、某些胎盘激素等。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以类固醇为原料合成和分泌所有激素的总称 可的松的发现:1928明尼苏达大学马约医学院菲利浦.亨奇(Philip Hench) 孕妇女——关节炎 黄疸博 —风湿性关节炎 爱德华.肯德尔(EdwardKendal)正在研究肾上腺提纯了4种肾上腺分泌的物质,分别取名叫化合物A、B、E和F 美军、德国、牛肾上腺 1948 默克制药公司——化合物E 7月26日100毫mgE注入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的女病人体内人类第一次用内源性的化学物质治好了一种不治之症,1950年亨奇和肯德尔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糖皮质激素的释放与调节: 1、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组成的系统,调节基础和应激诱导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2、糖皮质激素定义和分类 由于主要影响糖代谢过程,故称为糖皮质激素.尚具有强大抗炎作用,故又称为抗炎皮质激素 内源性: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可的松只有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才有生理活性 外源性: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曲安西龙 3、构效关系: 糖皮质激素化学结构 必须同时:C17上有αOH、C11上有βC=O或-OHC1-2为双键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氢化可的松与可的松关联与差异、泼的松与泼的松龙关联与差异、GS蛋白结合力、HAP轴抑制作用 4、生理效应: 糖代谢:肝肌糖原合成增加,血糖升高 蛋白质代谢:促进分解,抑制合成 脂肪代谢:促进分解,抑制合成--- 血胆固醇升高,脂肪重新分布

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总则 一、为了加强我院激素类药物的管理,规范激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避免或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降低医药费用,根据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并结合我院实际使用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中激素是指糖皮质类激素。 管理组织 三、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四、医务部定期组织对糖皮质激素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糖皮质激素知识调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五、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参考和遵循《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存在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1型糖尿病、寻常型银屑病等。 2、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1)品种选择:各种糖皮质激素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 (2)给药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 (3)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如暴发型感染、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狼疮性脑病、重症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急进性肾炎等。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可迅速停药,若无效大部分情况下不可在短时间内重复冲击治疗。 ②短程治疗:疗程小于1个月,包括应激性治疗。适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类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及胸膜炎、剥脱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短程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停药时需逐渐减量至停药。

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内分泌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激素( hormone) 2. 长反馈( loog-loop feedback) 3. 应激( stress) 4. 允许作用( permissive action) 5. 黏液性水肿( myxedema) 6. 碘阻滞效应( Wolff Chaikoff effect) 7. 肢端肥大症( acromegaly) 8. 应急学说( emergency reaction hypothesis) 9. 下丘脑调节肽( 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 10. 内分泌( endocrine) 11. 自分泌( autocrine) 12. 侏儒症( dwarfism) 13. 靶细胞( target cell) 14. 上调作用( up regulation) 15. 呆小症( cretinism) 16. 腔分泌( solinocrine) 17. 组织激素( tissue hormone) 二、填空题 18. 根据化学结构, 激素可分为 19. 激素的作用方式有: 、以及三类。、、、和。 20. 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是经过 21. 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机制实现的。 学说基础上, 细胞内受体介导的 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学说基础上。 22. 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主要存在于、与内。 23. 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能分泌七种激素, 其中、、 和、均有各自的靶腺, 是经过调节靶腺的活动而发挥作用。 24. 生长激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 称为。

药理学第十一章 激素习题

第十一章激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雌甾烷与雄甾烷在化学结构上的区别是(D) A. 雌甾烷具18甲基,雄甾烷不具 B. 雄甾烷具18甲基,雌甾烷不具 C. 雌甾烷具19甲基,雄甾烷不具 D. 雄甾烷具19甲基,雌甾烷不具 E. 雌甾烷具20、21乙基,雄甾烷不具 2) 甾体的基本骨架 (C) A. 环已烷并菲 B. 环戊烷并菲 C. 环戊烷并多氢菲 D. 环已烷并多氢菲、 E. 苯并蒽 3) 可以口服的雌激素类药物是 (B) A. 雌三醇 B. 炔雌醇 C. 雌酚酮 D. 雌二醇 E. 炔诺酮 4) 未经结构改造直接药用的甾类药物是 (A) A. 黄体酮 B. 甲基睾丸素 C. 炔诺酮 D. 炔雌醇、 E. 氢化泼尼松 5) 下面关于甲羟孕酮的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C) A. 化学名为6α-甲基-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 B. 本品在乙醇中微溶,水中不溶 C. 失活途径主要是通过7位羟化 D. 与羰基试剂的盐酸羟胺反应生成二肟,与异烟肼反应生成黄色的异烟腙化合物 E. 本品用于口服避孕药 6) 雄性激素结构改造可得到蛋白同化激素,主要原因是 (B) A. 甾体激素合成工业化以后,结构改造工作难度下降 B. 雄性激素结构专属性性高,结构稍加改变,雄性活性降低,蛋白同化活性增加 C. 雄性激素已可满足临床需要,不需再发明新的雄性激素 D. 同化激素比雄性激素稳定,不易代谢 E. 同化激素的副作用小 7) 对枸橼酸他莫昔芬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A. 顺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B. 反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C. 对光稳定 D. 对乳腺细胞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因而用于治疗乳腺癌 E. 常用做口服避孕药的成分 8) 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抗雌激素类化合物: (C) A. 雷洛昔芬 B. 氯米芬 C. 米非司酮 D. 他莫昔芬 E. 4-羟基他莫昔芬 9) 和米非司酮合用,用于抗早孕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哪一个 (A) A.米索前列醇B.卡前列素 C.前列环素D.前列地尔 E.地诺前列醇 10) 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 (C)

第10-15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12页word资料

第十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一、名词解释 Kober反应 二、填空题 1、甾体激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存在和共轭系统,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 2、磷酸地塞米松中游离磷酸盐的检查是利用磷酸盐在条件下与反应,生成,再经1-氨基-2-萘酚-4-磺酸溶液还原生成,再740nm 处有最大吸收。 3、硒的限量检查用比色法。 4、四氮唑比色法所使用的乙醇需要无无。 三、简答题 1.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母核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种类?各类具有哪些结构特点? 2.黄体酮的特征鉴别反应是什么? 3.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原理是什么?碱和四氮唑盐应以何种顺序加入? 四、单选题 1.四氮唑比色法可用于下列哪个药物的含量测定() A 可的松 B 睾丸素 C 雌二醇 D 炔雌醇 E 黄体酮 2.Kober反应用于定量测定的药物为() A 链霉素 B 雌激素 C 维生素B1 D 皮质激素 E 维生素C 3.雌激素类药物的鉴别可采用与()作用生成偶氮染料 A 四氮唑盐 B 重氮苯磺酸盐 C 亚硝酸铁氰化钠 D 重氮化偶氮试剂 4.有关甾体激素的化学反应,正确的是()

A C3位羰基可与一般羰基试剂 B C17-α-醇酮基可与AgNO3反应 C C3位羰基可与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 D △4-3-酮可与四氮唑盐反应 5.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甾体激素含量() A 用95%乙醇作溶剂 B用无水乙醇作溶剂 C用冰醋酸作溶剂 D用水作溶剂 E用碳酸钠溶液作溶剂 6.含有炔基的甾体激素类药物遇下列哪个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 A.HNO3 B.HCl C.AgNO3 D.NaNO3 E.CuSO4 7.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C17位上的α-醇酮基具有下列哪个性质,可用于鉴别。() A.还原性 B.氧化性 C.水解性 D.分解性 E.酸碱两性 8.《中国药典》2019年版中,进行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在下列方法中居于首位的是()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四氮唑比色法 D.异烟肼比色法 E. Kober反应比色法 9.薄层色谱法检查其他甾体采用的方法是() A.内标法 B.外标法 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D.比较法 E.内标对比法 10.在甾体激素类药物杂质检查中,检查下列哪个特殊杂质的限量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 A.其他甾体 B.游离磷酸盐 C.甲醇和丙酮 D.硒 E.乙炔基 1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具有苯环的雌激素类药物,在下列哪个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 A.240nm B.535nm C.280nm D.264nm E.253nm 12.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基本骨架由几个环组成() A.1 B.2 C.3 D.4 E.5 1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采用的检测器均为() A.氮磷检测器 B.紫外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电化学检测器 E.电子捕获检测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