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宋·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

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

两愁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小词。词人即将与心上人分别,在离别

的前夕,天空下起了绵绵的细雨。雨打池塘,潇潇洒洒,淅淅沥沥,

点点敲打在水面的浮萍之上。“廉纤小雨池塘遍”,作者一下笔便是

一番凄凄雨景。“廉纤”为叠韵词,形容小雨连绵持续的样子。此句

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句。“细点看萍面”,池塘的

水面生满了浮萍,就像一张浮萍之面。词人看那雨中池塘,雨是万点

千点,萍面是分分合合,恰如人事的离合和无常,无意之中击中了作

者的软肋和痛点。一个“看”字,微妙地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无可奈

何的情状。这时有一对燕子高高地守在朱门上的爱巢里,静静地看着

外面的冷雨。天慢慢暗了下来,就连黄昏,也比往常来得要更早一些。上阕描绘了雨中的景物,渲染了词人内心沉重的心情,同时也抒发了

光阴易逝之感。

下阕写两人情意绵绵,促膝夜谈,直至深夜。作者为心上人献上

美酒,是为饯别而作。天边已拂晓,天马上就要亮了,人也马上就要

走了。此刻,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共同的离愁别恨,已撩乱如云,不可

顿脱。油灯之下,纸窗之上,映着两个人痛苦的剪影,一动不动。这

意象,恰好与上片那一双苦闷燕子遥遥相和。“又是”二字,看似轻

描淡写,心情却极为沉重,说明两人已不止一次尝过离别的苦味;

“一窗灯影两愁人”,两个被离愁煎熬的身影,再伴着冷窗外廉纤的

小雨,此情此景格外凄恻伤人。情已至此,我们不禁恍然,此时与词

人同侧的佳人,想必是千古佳人李师师吧!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北宋词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

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

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爱读书。因写《汴都赋》,受

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之后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胖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

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负

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

河南商丘市南)。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许多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词史地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着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

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

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

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

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

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鲜艳,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风流子》周邦彦诗词鉴赏 ●风流子 周邦彦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 此词写作者离开客居五年的荆州时同当地一位相好的女子分别时的情景,离愁别绪婉然眼前。 开篇即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词中虽未明写“都门帐饮”之事,但从下文“酒醒”字见出。一个枫叶飘零的秋晚,抒情主人公就要离开这客居之地而归去,面对山川迢遥,不免情怀凄然。前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将归”等字面,都有意无意从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这段虚拟送别的文字能增强联想,烘托气氛。紧接着就写其苍茫暮色中之闻见:“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这里,依稀可辨的一行人影,是尚未远去的前来送别的人们,可知其中有一个“她”,于是“人影参差”四字写景中就寓有无限依依不舍之情。这哀怨的、未安栖或失群的雁的鸣声,与残缺成半的凉月,又成为羁情和离思的象征。 “酒醒后”到上片煞拍,与前数句时间上有一个跳跃而情景暗换,写独处一室清夜梦回所闻见,大致相当于柳词“今宵酒醒何处”一节内容。词主人公醒来,眼前残烛曳,帘幕随见舒卷;清晰的捣衣声驱散残梦,梦想中的“她。忽从”我“身边消逝,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凤蜡“字面出于《南史》,史载王僧绰少时与兄弟聚会,采蜡烛泪为凤凰:”泪花“指蜡泪,诗词多以象征离愁《(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金泥“指帘幕上的烫金:”绮罗香“指女子衣裙上的香气。这几句典辞华美,通过环境的富艳反衬人物心境,形出更强烈的孤寂感。”酒醒后“三句先写出刚醒来一刹那的怔忡神态,”砧杵韵高“四句继写清醒后的感觉与心情,用笔细微入妙。”绮罗香减“继”残梦“二字吐出,便不只实写与女方的诀别,而兼暗示中宵梦想,笔致空灵。”牵起馀悲“四字回应篇首”惨将归“,又唤起下片追忆,贯彻篇终,有千钧之力。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姓名:李锦 学号:18340012559928 学校:阜阳分校 指导老师:张新 完成时间:2020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 (3) 一、诗歌中用典时运用的修辞 (4) (一)、对偶 (4) (二)、顶针回环 (5) 二、运用前人典故来比喻自身才华和抱负 (5) (一)、牡丹 (5) (二)、安定城楼 (6) 三、运用前人的典故来讽刺当时时政、揭露社会 (6) (一)、隋宫 (6) (二)、曲江 (7) 四、运用神话人物典故创造诗歌的朦胧美 (7) (一)、锦瑟 (8) (二)、碧城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李商隐是唐朝末期艺术成就相当高的自喻诗人。李商隐用无题诗生动巧妙的 将大量历史典故融入诗歌当中,为作品注入饱满的美丽感,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与语言 魅力。李商隐的诗词分政治诗,历史诗,关于事物的诗,无题的诗,爱情的诗和女冠的诗。因此,我认为李商隐作为文学史上具有研究型的研究人物,必须受到许多人的重视,文学 价值最高体现。文学方法从诗歌的集解和现代编者笺注中领略文学风采,李商隐诗歌文风绵柔,工于比兴手法,巧妙于象征,善于运用典故,清词丽句和语言凝聚力。本论文试图从典故的角度盘点八首无题诗,并分析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关键词:李商隐;典故的;朦胧的美;修辞的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李商隐(约813年至858年),名叫义山,出生于玉溪(谿)和樊南生。他是唐代著 名的诗人。他的祖先是沁阳市河内市(现河南省焦作市)。他擅长诗歌创作,散文的文学 价值也很高。他是唐末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一 起被称为“温李”。成段式的风格和温庭筠的风格相似,他们三个都排在家庭的第十六位,因此被称为“三十六体”。他的诗歌概念新颖,风格尤其优美,特别是一些关于爱情的诗 和无题诗之间的纠结,美丽动人意犹未尽,被世人广为传诵。他的格律诗歌传承了杜甫的 传统创作手法,他的一些作品和杜甫尤其的相似。和杜甫一样,李商隐的诗歌经常使用典故,比杜甫更深刻,更难理解,并且每句话都经常使用典故。他对经文的运用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使用各种象征手法和比兴手法。有时他会朗读整首诗,但不清楚为什么。典故 本身的含义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想要表达意思。由于夹杂在牛党和李党派之间的缝隙之中 生存,他一生非常不高兴。导致他在爱情方面更加痛苦和忧郁,他与洛阳柳枝的分离,和 玉阳宋真人和妻子王的三个恋人都有很多曲折和不如意。政治上的挫败感和爱情是古代仪 式的社会中敏感的话题。加上恶劣的形势,卑微的地位,沮丧,感性和内向的人格特质, 诗人常常很难谈论它。这些无意的诗歌表达,使他用典故使诗歌成为朦胧的美。死后,他 被安葬在自己的家乡沁阳(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的交界处)。后来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诗集》当中。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三位诗人被称为晚唐之中最著名的咏史大家,其咏史怀古诗方 式方法独具特色,在诗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和位置。从晚唐唐末的背景和他们三人个人生 平经历来探讨,可探讨出他们咏史怀古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如果将他们三大家进行比较,三者各有千秋【1】。 一、李商隐诗歌中用典时运用的修辞 (一)、对偶 李商隐以“好事切对”而闻名。他的独创性有很多例子。但是,正是他的当句对的 句子更加显示了他的个性。在这方面,他是杜甫学生,但是他超越了杜甫。杜甫当前的 句子对仅限于单个句子,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自《曲江对酒》;更有“戎马 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自《白帝》;李商隐十种有“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中晴云杂雨云”出自《杜工部蜀中离席》;更有“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比如这

周邦彦词

浅析周邦彦词 摘要:周邦彦是北宋末年最杰出的词人,历来属于词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不少研究者对周邦彦词的艺术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却彻底否定了其词的思想性,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本文将从他的《清真集》入手,简要地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艺术成就;思想内涵 历来学者对于周邦彦都有较高的评价,例如陈匪石《宋词举》中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1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他是“词中老杜”。可见,周邦彦的词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它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性是分不开的。 一以“富丽精工”的艺术特色“结北开南” 陈振孙说:“美成词多用唐人诗句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可以说十分精到地概括了周邦彦词的特点。周邦彦在当时和词史上都有很大影响。陈廷焯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白雨斋词话》卷一)周济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2这些说法虽嫌太过,但周邦彦词博采北宋诸家之长,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又极重声律,开南宋姜夔、吴文英、史达祖格律词派的先声,说其“结北开南”,亦有道理。 周邦彦“富艳精工”词风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周邦彦《清真集》里的词作,内容不外乎男女恋情、离愁别恨、人生哀怨等传统题材,这些题材自从晚唐五代小令以来,经过二晏一欧之类的精妙小词,以及柳永、秦观之类的长调慢词,已经被前人说过无数遍了,光小晏一个人就写了两百余首的近乎爱情的“回忆录”和“忏悔录”。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后人要在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便很有难度了。在这种情况下,周邦彦仍要在艳情词中“讨生活”,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番苦心的。所以,从周邦彦开始,宋代的婉约词就逐渐减少了天然的风韵,而向着人工雕琢的方向发展了。 周词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然天成,又精致工巧。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从前人的诗词中寻找素材,通过化用前人的诗词来表现更新、更丰富的情感。例如他的

周邦彦的《关河令 》赏析

周邦彦的《关河令》赏析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试题】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Ⅱ卷) 【意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醉了的时候,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鉴赏】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阔云深,雁影都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诗词赏析: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诗词赏析: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西河·大石金陵 宋代: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译文 南朝金陵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 临水的陡峭山崖上的树好像倒下来靠在崖上.莫愁姑娘或许曾在这里系过艇子吧!一切只剩下陈迹了,但只见郁郁苍苍一派青色,还有那浓雾中露出的半截城垒。夜半更深,月亮从女墙上升起来,而赏心亭东望著秦淮河。 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究竟到休息去寻找呢?想来就是东晋时代王谢家族的府居所在。燕子不知道这是什么世代。燕子在夕阳里喃喃细语,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 注释 西河:唐教坊曲。

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以前生活在这里。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注释

典故的运用

空:妙在何处? 空,白白地。槛外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空”与上句相呼应,建阁之滕王(帝子)已经死去,从中表现了盛衰无常之叹,寄意遥深。 典故的运用 1.贾生晚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生:其时,贾谊不过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妒忌。结果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2.冯唐 3.李广 4.梁鸿 汉诗·梁鸿·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首诗是梁鸿过洛阳时所作,他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辛苦。章帝对于这首诗甚为不满。梁鸿因此改名换姓,避居

齐、鲁之间。 梁鸿,汉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一.明用: 1.贾生、冯唐、李广、梁鸿:诠释了“人类普遍的文化心态”: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借怀才不遇之人,表达有志难伸之痛。 二.暗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 辙中,有鲋鱼焉。”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比喻极度穷困,急待救济,就叫“涸辙之鲋”(涸,水干;涸辙,干了水的车轮沟)。也叫“车辙鲋鱼”,或简作“涸辙”、“涸鲋”。如唐朝李白的诗:“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南朝庾信的诗:“涸鲋当思水”。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艺术成就与影响

艺术成就与影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一,发展了慢词。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改委婉含蓄的小令手法为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 三、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 四、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 词至柳永一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大多写享乐与风情,但将视线转向市井青楼中的现实生活与实在人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还有描绘繁华的城市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的词作,扩大了词的题材。(二)对词体的创制与开拓,“变旧声作新声”。创作了大量慢词。柳永213首词中用了133种调,在宋代880多种词调中,有100多种为他首创或首次使用。100多个词调大多为当时流行的新曲调。 (三)在词作的审美趣味上,尝试变“雅”为“俗”(即以俗语写俗情)。以赋法入词,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点染,善于利用时空转换写景抒情,自创独特的结构方式。 (四)大量地使用词体进行自我感情的抒发。 五、柳永词的影响 柳永词在当时就受人欢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又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慢词被后人普遍接受;很多人在批评他“俚俗”的同时,也暗受其影响,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也都经常以俗入雅。而像周邦彦一类的作家更“多从耆卿处夺胎”(周济《宋四家词选》)。 三、枊永词的语言特色 “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1.善于化用前人诗歌中的语汇、意象,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于谢朓,雅化,而不深涩;《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赵令峙《侯鲭录》)。 2.善于运用口语、俚句,《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直白浅易。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陈师道说柳词“骫[wěi]骳[bèi]从俗,天下咏之。”俗语多,如恁、争、怎、伊、自家、阿谁、看承、滑得等。 从1127年到116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宋词发展史上由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期。 从作家队伍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多是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如李清照、陈与义、朱敦儒、李纲、张元干、岳飞、叶梦得、胡铨、赵鼎等。 另一方面,从创作来说,也鲜明地体现了过渡期的特点,即这一时期的词人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更多的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早期的词一般多是婉约词,和平安定,吟风弄月,这显然承接了北宋后期的特点,而后期的词表现战乱、苦难与个体理想失落的苦闷。这一时期的词则往往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结合在一起,忧伤与愤慨成为最普遍的情绪,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增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苏轼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从而为词向诗风靠拢提供了理论依据,苏轼也因此开拓了词境,确立了词的尊体地位,使词由歌筵酒会的助兴小曲成为士大夫案头的雅文学。

诗词赏析: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诗词赏析: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 应天长·条风布暖 宋代:周邦彦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 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 相识。 译文 春风吹来,大地回春。薄雾散去,一片晴空。池台亭榭一片生机,到处是美丽的春色。夜色沉沉,空中无月光,我心中愁苦,正是寒夜 的节气,我独自一人闷坐屋里。画梁间栖息的双燕,它们是旧客,与 我相识熟悉。仿佛在一声一声笑我,一个人在屋门度日,感到孤单。 纷乱的花飞过墙去,隔院飘来香气,满地落花堆积。 我长长地记着那一次,在郊游时我们偶然相遇。那时你的小车是 油彩画的车壁。如今又到寒食,宫廷中传送蜡烛,王孙的宅院中飞出烟。青草地依旧,却感到迷了路。我仔细寻找往日的旧迹。在柳荫里,寻到了那里的宅院。 注释 应天长:词牌名,又名《应天长令》、《应天长慢》。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始于韦庄。五十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韵。各家 用此调字数有增减,但以韦庄词为正体。长调始于柳永,九十四字,

前片十句六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另有九十八字体,句式与柳永词 有出入。 条风:即春风。 霏雾:飘拂的云雾。 池台:有本作“池塘”。池苑楼台。 夜堂:有本作“夜台”。 前社:春社。 芸香:香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泛指花之香气。 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 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 “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创作背景 词触物生情,由寒食节追忆一段美丽的邂逅往事。往事如烟,徒 能思忆,多愁善感的词人,备受相思煎熬,内心无比惆怅。从篇中 “汉宫传烛”来看,当是写汴京之事。故词当是周邦彦重返汴京任国 子主簿时缅怀昔游所作。 赏析 此词以回环起伏。跌宕有致的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郁,惆怅和空虚 的心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创造出一种空灵长远的境界,深沉淡 淡雅,凝重旷远的意境中,烘托出词人曲折细腻、飘忽不定的复杂心绪。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变化莫测,是此词的特点。

浅谈姜夔的词与周邦彦的词的区别

浅谈周邦彦的词与姜夔的词的区别 摘要: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关键词:语言形式结构江西诗派婉约豪放比较清幽柔弱 周邦彦,号称清真居士,他的一生没有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迫害,曾被提拔为大晟府——即最高音乐机构长官。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成了名重一时的“御用文人”,“宫廷词人”。不过他任期两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放外,即便滞留京城,也只做个芥豆小官。但周邦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

成了浑厚、典雅、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而姜夔,号白石道人,他是一位浪迹江湖、寄食权门的游士。青年时代,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一带。又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他多才多艺,诗词而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绝意仕途,也抱有政治理想。姜夔两次向朝廷进乐谱,希望获得机会。后一次还获诏允许他破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此后,他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首先,在语言上,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周邦彦是北宋时期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词至美成,大宗。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评价是相当高的。以周邦彦为首的大晟词人是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创作群体。 其次,在内容题材上,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译文及赏析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译文及赏析少年游并刀如水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录像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NG ):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行到李师师家中。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

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送给师师一表心迹: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拂袖而去。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一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一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诉衷情》周邦彦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为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的伤春情怀,大抵用两种笔墨,相映成趣,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形象。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将少女尝鲜得酸的偶然情事,与其怀春藏酸的本质内容勾连,言情叙事,活泼可爱。 【原文】 诉衷情;残杏 出林杏子落金盘①。齿软怕尝酸②。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③。 南陌上,落花闲③。雨斑斑⑤。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⑥。 【注释】 ①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②齿软:牙齿不坚固。 ③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④陌:泛指田间道路。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4] ⑤斑斑:颜色驳杂貌。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1] ⑥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白话译文】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创作背景】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写于词人周邦彦暮年远宦之时,词体产生于筵宴。[3]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

周邦彦

周邦彦 首先要总结一下北宋词体创作格局。从题材内容方面来说,经苏轼“诗化”革新突破,“无意不可入”,同时代作家贺铸又努力将其引导到“比兴深者”的道路上去;从风格类型方面来说,婉约与豪放并存,委婉言情的作风依然是词坛的主流创作倾向,雄放旷逸的作风也如涓涓细流,不绝如缕;从歌词体式方面来说,令、引、近、慢诸体皆备,尤其是慢词兴起之后,迅速获得广大词人的喜爱,与小令一起成为词坛创作的两种主要体式;从审美风貌来说,广大词人逐渐鄙弃俚俗而回归风雅,然中间又经柳永的有意冲击,俚俗词成为词坛不可忽视的创作倾向,并在以后词人创作中多少都得到表现。周邦彦对北宋词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的深入开掘、乃至改变了词的创作模式这一方面。在周邦彦之前,北宋词人之创作主要是因情感蓄积,经外在事或物的触动,自然表现于歌词,叶嘉莹先生称之为“自然感发”。至周邦彦则改变为以精心构思、匠心安排为创作的出发点。 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1、周邦彦咏物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在对所咏之物做形神俱似的刻画时,又摆脱所咏之物,别有寓意。 周词的最大特色 2、长调尤善铺叙, 富艳精工。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善于对所选用的素材进行安排,够巧妙地 把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片,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工于布局,结构曲折细密,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3、周词善于体物,描绘工巧,多侧面描写。的最大特点,并不在于其正面的勾勒如何逼真, 而在于多侧 面描写显得富艳。如六丑蔷薇谢后作:“长条故惹行客”以下,不说人惜花, 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 这样的对照映衬, 显得低回婉转,一波三折 兰陵王柳》借柳抒发其“京华倦客”的淹留、漂泊之苦, 无一不是从侧面落笔,绝不粘滞于物本身。 这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的描写、联想,迂回曲折地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正是清真咏物词的特色,对后来特别是南宋中晚期的咏物词有很大影响。 4、周邦彦吸收了贺铸词的长处,多采用唐人诗句。但他高于贺铸之处在于他并不限于袭用字面,而善于 融合前人诗的意境, 另创意境。如#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多处用杜甫诗句, 特别是“且莫思身外, 长近尊前”, 用杜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仅用其句, 更融合了杜甫羁旅漂泊时的失意愤激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境界来抒发自己游宦江南的落寞抑郁情怀, 因而能够以意胜,不以词胜,达到浑厚和雅的境地。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1、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如《六丑·中吕·落花》中的特点。) 2、善于铺叙,精于章法。(如《柳》) 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用俗语入词,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精于格律,把词引向格律化、 严谨化。 4、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对前人诗句的融化以及音律的规范化, 此外,他的词跟杜诗一样,还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其词言情体物,善于铺叙,风格典雅,格律精审。 5、周是集大成者,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艳、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温婉、晏殊的蕴藉、 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与冶艳。因此被称为“词中老杜” 6、周善写羁旅行役之词、善体物词、表达男女离情别意、怀古、写景咏物、 大晟词派名词解释 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同派者尚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贫弱,感情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的诗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宋·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 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 两愁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小词。词人即将与心上人分别,在离别 的前夕,天空下起了绵绵的细雨。雨打池塘,潇潇洒洒,淅淅沥沥, 点点敲打在水面的浮萍之上。“廉纤小雨池塘遍”,作者一下笔便是 一番凄凄雨景。“廉纤”为叠韵词,形容小雨连绵持续的样子。此句 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句。“细点看萍面”,池塘的 水面生满了浮萍,就像一张浮萍之面。词人看那雨中池塘,雨是万点 千点,萍面是分分合合,恰如人事的离合和无常,无意之中击中了作 者的软肋和痛点。一个“看”字,微妙地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无可奈 何的情状。这时有一对燕子高高地守在朱门上的爱巢里,静静地看着 外面的冷雨。天慢慢暗了下来,就连黄昏,也比往常来得要更早一些。上阕描绘了雨中的景物,渲染了词人内心沉重的心情,同时也抒发了 光阴易逝之感。 下阕写两人情意绵绵,促膝夜谈,直至深夜。作者为心上人献上 美酒,是为饯别而作。天边已拂晓,天马上就要亮了,人也马上就要 走了。此刻,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共同的离愁别恨,已撩乱如云,不可 顿脱。油灯之下,纸窗之上,映着两个人痛苦的剪影,一动不动。这 意象,恰好与上片那一双苦闷燕子遥遥相和。“又是”二字,看似轻 描淡写,心情却极为沉重,说明两人已不止一次尝过离别的苦味; “一窗灯影两愁人”,两个被离愁煎熬的身影,再伴着冷窗外廉纤的

小雨,此情此景格外凄恻伤人。情已至此,我们不禁恍然,此时与词 人同侧的佳人,想必是千古佳人李师师吧!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北宋词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 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 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爱读书。因写《汴都赋》,受 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之后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胖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 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负 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 河南商丘市南)。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许多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词史地位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着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 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 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 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 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 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