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本文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航天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 ,阐述了航天器的分类,并对三种载人航天器做了简单的对比,重点概括了航天器的发展历史,包括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和国际空间站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了各种航天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最后 ,对航天器的发展目标和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航天器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发展历史

【引言】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技 ,是许多最新科技成就的集成 ,对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有宏观促进作用 ,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是其特点,航天器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航天器的发展是人类的对外太空奥秘探索的进步,是人类发展和认知的进步。航天器的发展是紧紧依赖于各学科的发展的,材料、动力学等自然学科对它们的发展有直接的关键的影响,航天器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标志着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的发展日趋成熟。

1航天器基本介绍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载具等,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航天器大多不携带飞行动力装置,依靠运载火箭,通常为第二级火箭提供的初速来运动。运载火箭在燃料耗尽后就自动分离,向地球下落;航天器或者进入绕地球轨道,或者在给以动量情况下,继续飞向太空目的地。在极高真空的宇宙空间航天器靠惯性自由飞行。航天器的运动速度为八到十几公里每秒。

绝大多数航天器为无人飞行器,各系统的工作要依靠地面遥控或自动控制。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器各系统的工作能够参与监视和控制,但是仍然要依赖于地面指挥和控制。航天器控制主要是借助地面和航天器上的无线电测控系统配合完成的。

航天器的电源不仅要求寿命长,比能量大,而且还要功率大,从几十瓦到几千瓦。[1]它使用的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燃料电池和核电源系统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半导体和核能等项技术。航天器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系统不仅采用了很多特有的敏感器、推力器和控制执行机构以及数字计算装置等,而且应用了现代控制论的新方法,形成为多变量的反馈控制系统。

2航天器的分类

[2]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

2.1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它按用途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卫星,按是否专门用于军事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3]军用航天器包括军用卫星、天基武器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有许多应用卫星是军民兼用的。

2.2 空间探测器

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各种

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分别用于探测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和行星际空间。

2.3 载人航天器

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载人飞船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航天飞机既是航天器又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3 航天器的发展历史

航天器由运载器发射送入宇宙空间,长期处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的环境中,有的还要返回地球或在其他天体上着陆,经历各种复杂环境。发射航天器需要比自身重几十倍到上百倍的运载器,航天器入轨后,需要正常工作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重量轻、体积小、高可靠、长寿命和承受复杂环境条件的能力是航天器材料、器件和设备的基本要求,也是航天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载人航天器,可靠性要求更为突出。

由于航天器苛刻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工作条件和几近于万无一失的要求使得航天器的发展历程一波三折,尤其是目前载人航天器的辉煌更是建立在了无数科学工作者和优秀的宇航员的血汗之上。

3.1 卫星的发展历史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

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 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

3.2 空间探测器

1959 年1月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此后美国发射了徘徊者号探测器、月球轨道环行器、勘测者号探测器。60年代以后 ,美国和苏联先后发射了100多颗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分别探测了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和可供人类太空生存的三种航天器

名称 空间站 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

说明 体积大,可提供多名航天员长时间工作和生活 是一种兼有飞船与运载双重功能的载人航天器,是唯一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和运载器。 是一种承载3人以下

的航天器,在太空运

行,可使宇航员返回

地球的一次性使用

无翼航天器。

土星,以及行星际空间和彗星。

1998年10月美国航宇局发射的空间探测器“深空”1号率先实现了以离子发动机系统为主推进,这标志着电推进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深空”1号在离子推进系统工作期间,其自主导航仪能够根据太阳电池阵产生电能的模型和器载设备功耗的情况,选择推力器的节流级,调节推力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弹道机动和中途修正也由离子推进系统来执行。

目前,国际电推进研究对象扩展到了一些采用新的工作原理的推进方案,如采用微加工工艺成型的微型离子器、采用等离子体气体聚变的推力器等。国际上核推进技术的研发也已崭露头角。核推进火箭提供的最大速度增量可达到每秒22千米,可以大大缩短探测器到达月球的时间。运用核推进火箭,探测器到达土星的飞行时间只需要3年,而传统航天器则要花费7年的时间。核推进火箭非常安全而且有利于环保,因为发射核火箭时,核的放射性并不强。载有核助推器的空间探测器可作为普通化学火箭头部的有效载荷被发射出去,当有效载荷进入地球高轨道(即大约800千米以上)时,核反应堆开始工作。

3.3 载人航天飞船

自1958年6月5日,苏联科学院院士、火箭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提出1961~1965年完成研制能乘2~3人的载人飞船及同年10月7日,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以后,人类正式向太空发起“进攻”。

1959年9月9日,美国用“宇宙神”D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水星”飞船模型,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国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3次,成功4次,为美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年1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两艘无人的卫星式飞船,进行亚轨道飞行。此后一直到1961年3月25日,苏联共进行了7次无人飞船试验,其中失败4次,成功3次,最后两次连续成功。苏联决策机关认为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船的发射能力。然而不幸的是,苏联准备上天的航天员邦达连科在为期10天的地面训练的最后一天,在一个高浓度氧气舱里,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仍在电热器上,立即引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不得不在二十天后进行。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向外太空迈出了第一步。

同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Apollo 11”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世界上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Apollo 11”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

中国也于1999年11月20日利用长征二号乙火箭发射“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上天,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图2 “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3.4 国际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1971年6月6日,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多勃罗沃尔斯基、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和“联盟”11号飞船。飞船成功地实现了和“礼炮”1号空间站的对接。然而不幸的是,在轨运行24天后,在返回途中,返回舱空气泄露,返回地面时,人们发现未穿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1975年7月15日,苏、美发射飞船进行联合对接飞行。首先发射的是载有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联盟”19号飞船。发射后7.5小时,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载着美国航天员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罗”18号飞船和“联盟”19号飞船成功地对接。飞船对接状态保持了两天,美苏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的互访。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竞争对手难得的“太空握手”。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此后历时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苏联(俄罗斯)才建成由核心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舱、“光谱”舱和“自然”舱组成的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1995年6月27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5名美国航天员和2名俄罗斯航天员升空,首次实现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此后一直到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8次对接飞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降低了目前正在组装的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用“质子”K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能舱送入太空,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从此拉开了帷幕。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一个有16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2006年完成。

然而,在国际空间站筹划建设期,美国为了“防止航天技术的扩散,保持美国的高科技优势”,反对邀请中国参与,所以中国没有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启动方。后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国际空间站的参与方普遍支持中国更多的参与国际空间站,但由于中国的参与更多的被限制在在筹资方面,技术的参与度不高,并且,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入场费高,性价比低,所以中国后来迟迟没有加入国际空间站。

4航天器的发展展望

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在空间建造各种大型的空间系统,例如,直径上千米的大型光学系统、长

达几公里的巨型天线阵和永久性航天站等。未来航天器的发展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从空间获取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扩大应用范围;加速试验在空间环境条件下生产新材料和新产品;探索在空间利用太阳辐射能,提供新能源。从空间获取信息、材料和能源是航天器发展的长远目标

返回式航天器从一次性使用向多次重复使用的发展,从技术角度看是合乎逻辑的。从技术和经济分析,中国如果发展载人航天器,则不宜发展航天飞机,应该发展载人飞船。中国发展返回式重复使用的飞船式航天器是适宜的。[4]中国宜于继续发展一次性使用的区域着陆和允许无害受损的返回式卫星,发展返回有效载荷重复使用技术。

5综述

航天器的出现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大气层扩大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引起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运行,摆脱了大气层阻碍,可以接收到来自宇宙天体的全部电磁辐射信息,开辟了全波段天文观测;航天器从近地空间飞行到行星际空间飞行,实现了对空间环境的直接探测以及对月球和太阳系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环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从几百公里到数万公里的距离观测地球,迅速而大量地收集有关地球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信息,直接服务于气象观测、军事侦察和资源考察等方面;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无线电中继站,实现了全球卫星通信和广播,而作为空间基准点,可以进行全球卫星导航和大地测量;利用空间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等特殊环境,可以在航天器上进行各种重要的科学实验研究。

6 参考文献

[1] 曲广吉,航天器动力学技术的发展和挑战,强度与环境。

[2] 段中林代增刚,航天器的分类研,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3] 于新华,军用航天器发展的回顾,现代军事。

[4] 王希季,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途经探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5] 毅麟.,漫话航天器命名,科技术语研究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美丽的星空、浩瀚的宇宙对于人们来说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激励人们不停地去探索与发现。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在的嫦娥一号升天,都寄予着人们无限的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出现使得脱离大气层飞向外太空不再是一个梦想。同时,对宇宙的探索提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自我的认知程度。当然也必定会带动现在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宇宙;探索与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经济与政治 Spacecraft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beauty of the sky, the vast universe filled with infinite enticement for people,inspiring people to keep exploring and discovering.From ancient chang e to the number of now ascended into heaven, which wholly people infinite h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the spacecraft made from the atmosphere to fly to the outer space is not a dream.At the same tim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improved people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human cognitive degree of self.Of course it also will driv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making our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ulture mor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words: Univers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pacecraf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1 航天器的概要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它是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宇宙探测器的总称。航天器是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相传最早的试图飞天的人是中国一名叫做“万户”的人,他做了两个大风筝绑在椅子两边,并且将不少的火药绑在凳子上,然后命令仆人点燃火药,但是随着巨响,他消失在烟雾中,人类最早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的发展概述

航天器热防护材料的发展概述 载人航天的返回舱,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及空天飞机等,再入大气层时,由于航天器从接近真空的外空间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再加之飞行速度很好,在大气中以高马赫数飞行时,飞行器和弹体表面会产生严重的启动加热,将对飞行器表面产生热损伤,因此防隔热材料是飞行器最重要的关键材料之一。防隔热材料是能够阻止热量传递,保护仪器或设备正常工作的一类材料。 烧蚀类热防护材料发展历史长,技术也相对成熟,因此应用也相对广泛。例如由甲醛,环氧树脂或硅橡胶为集体的低密度烧蚀材料适用于高焓,低热流和较长时间使用条件下的飞行器防热,是宇宙飞船返回舱和星际探测器中重要的热防护材料。有的返回舱采用高密度烧蚀材料,由石棉玻璃布(大底处)或加氟特伦(侧壁处)构成烧蚀层。NASA目前正研制的“猎户座”飞船的防热罩将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烧蚀系统,可通过逐渐烧蚀来消耗掉大气再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 传统的烧蚀材料热防护是以牺牲防热材料的质量损失换取防热的效果,但对外形不变的要求,烧蚀热防护已无能为力(?),于是提出非烧蚀的概念。对于非烧蚀(或可重复使用)的新型防护系统及材料来说,提高材料极限使用温度和高温性能,提高表面辐射,抗氧化能力,防隔热一体化和能量疏导和耗散机制的主被动结合防热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近期的一些研究表面了改性碳/碳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陶瓷材料以及新型隔热材料在热防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碳/碳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尤其是高温强度稳定),抗热冲击性能好,耐烧蚀性好等特点。近年来,对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体材料和涂层设计及其系列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强度和使用温度,提升重复使用可靠性等方面。近期美国采用多种方法大幅度提高了2D碳/碳复合材料基材的层间和面内力学性能,对抗氧化涂层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克服了碳/碳复合材料材料本身不耐氧化的缺点,而保留了直到2500℃的超高温条件下机械性能不降反升的有点。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涂覆Hfc 等难熔碳化物,可大大减低碳/碳复合材料少时率,能承受更高燃气温度或延长时间。 超高温陶瓷材料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 超高温材料指的是在高温环境下(高于2000℃)以及反应气氛中(如原子氧环境)能够保持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的一种特殊材料。包括:硼化物,碳化物以及氮化物在内的一些过度金属化合物。由高熔点硼化物,碳化物以及氧化物组成的多元复合陶瓷材料被称为超高温陶瓷材料,在2000℃以上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特性。 隔热材料 纳米隔热材料与功能梯度材料。功能梯度材料是指构成材料的要素即组成和结构沿厚度方向由一侧向另一侧呈连续变化,从而使材料的性能也呈梯度变化的一种新型材料,预期这种新型的材料将会成为航空航天器热防护系统新一代隔热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对隔热材料要求越来越高,主要的研究趋势有三个方面:

航天器总体设计

航天器总体设计 (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 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1)成熟技术:已经过在轨飞行考验,沿用原有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2)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技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需要进行少量修改设计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3)不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和试验(攻关)后才能在卫星上应用的技术。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一)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1978年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2002年12月,"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第一次是在1999年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随着“神舟”四号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已成功进行了4次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本文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航天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然后 ,阐述了航天器的分类,并对三种载人航天器做了简单的对比,重点概括了航天器的发展历史,包括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和国际空间站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了各种航天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最后 ,对航天器的发展目标和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航天器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发展历史 【引言】航天技术“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技 ,是许多最新科技成就的集成 ,对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有宏观促进作用 ,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是其特点,航天器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航天器的发展是人类的对外太空奥秘探索的进步,是人类发展和认知的进步。航天器的发展是紧紧依赖于各学科的发展的,材料、动力学等自然学科对它们的发展有直接的关键的影响,航天器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标志着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的发展日趋成熟。 1航天器基本介绍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载具等,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航天器大多不携带飞行动力装置,依靠运载火箭,通常为第二级火箭提供的初速来运动。运载火箭在燃料耗尽后就自动分离,向地球下落;航天器或者进入绕地球轨道,或者在给以动量情况下,继续飞向太空目的地。在极高真空的宇宙空间航天器靠惯性自由飞行。航天器的运动速度为八到十几公里每秒。 绝大多数航天器为无人飞行器,各系统的工作要依靠地面遥控或自动控制。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器各系统的工作能够参与监视和控制,但是仍然要依赖于地面指挥和控制。航天器控制主要是借助地面和航天器上的无线电测控系统配合完成的。 航天器的电源不仅要求寿命长,比能量大,而且还要功率大,从几十瓦到几千瓦。[1]它使用的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燃料电池和核电源系统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半导体和核能等项技术。航天器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系统不仅采用了很多特有的敏感器、推力器和控制执行机构以及数字计算装置等,而且应用了现代控制论的新方法,形成为多变量的反馈控制系统。 2航天器的分类 [2]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 2.1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它按用途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卫星,按是否专门用于军事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3]军用航天器包括军用卫星、天基武器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有许多应用卫星是军民兼用的。 2.2 空间探测器 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各种

航天器发展史

机械小论文 12 年10月8日

航天器发展史 [摘要] 分类介绍了火箭、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展,主要介绍了苏(俄)美两国对航天器的研究以及他们在不同年代所发射的航天器 [关键词] 航天器;火箭;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引言 航天器的基本知识 “在太空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具有一定功能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称为航天器。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和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三大类。[1]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苏联1957 ” 年10 月 4 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 号” ,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阿波罗11 号”飞船,第一个兼有运载火箭、航天器和飞机特征的航天飞机是美国“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至今,航天器还都是在太阳系内运行。通常,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空间探测器,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类。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分为载人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既是航天器又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航天器在天体引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环绕地球运行和飞离地球在行星际空间航行。环绕地球运行轨道是以地 球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或以地心为圆心的圆轨道。行星际空间航行轨道大多是以太阳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的一部分。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在空间运行,必须获得足够大的初始速度。在地球表面的环绕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高度越高,所需的环绕速度越小。航天器在空间某预定点脱离地球进入行星际飞行必须达到的最小速度叫做脱离速度,又叫逃逸速度。预定点高度不同,脱离速度也不同。在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从地球表面发射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所需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一、火箭技术 火箭是人类实现航天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载人飞船还是人造卫星,都需要火箭作为运输载体。中国三国时期就出现一种带火的箭,即在箭杆前部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出,称为火箭。后来火箭在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为多种构造,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等。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 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戈达德博士在1010 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 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 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 年3 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

航天飞机发展史

航天飞机发展史 1.重大事件: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o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时由于O型密封圈脱落导致一连串反应,并在发射升空72秒时爆炸解体坠毁。造成7名宇航员丧生,才有了里根总统那次著名的演讲《真正的英雄》。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 1992年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星发电试验。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实验一 航天器轨道计算

实验一航天器轨道要素与空间位置关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航天器轨道六要素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2.掌握航天器轨道要素的含义。 二、实验设备 安装有Matlab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航天器的六个轨道要素用于描述航天器的轨道特性,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它们决定轨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方位,同时给出航天器运动的起始点。这六个轨道要素分别是: ①轨道半长轴(a):它的长度是椭圆长轴的一半,可用公里或地球赤道半径或天文单位为单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长轴与运行周期之间有确定的换算关系。 ②轨道偏心率(e):为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偏心率为0时轨道是圆;偏心率在0~1之间时轨道是椭圆,这个值越大椭圆越扁;偏心率等于1时轨道是抛物线;偏心率大于1时轨道是双曲线。抛物线的半长轴是无穷大,双曲线的半长轴小于零。 ③轨道倾角(i):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用地轴的北极方向与轨道平面的正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量,轨道倾角的值从0°~180°。倾角小于90°为顺行轨道,卫星总是从西(西南或西北)向东(东北或东南)运行。倾角大于90°为逆行轨道,卫星的运行方向与顺行轨道相反。倾角等于90°为极轨道。 ④升交点赤经(Ω):它是一个角度量。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有两个交点,卫星从南半球穿过赤道到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升段,这时穿过赤道的那一点为升交点。相反,卫星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运行弧段称为降段,相应的赤道上的交点为降交点。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中,太阳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时穿过赤道的点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升交点对地心的张角为升交点赤经,并规定从春分点逆时针量到升交点。轨道倾角和升交点赤经共同决定轨道平面在空间的方位。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目前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洲际导弹水平,很高的卫星发射成功率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在航空航天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但是成功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有专家评价过,中国的航天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10-15年,我国在民用飞机的发展上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军用航空技术方面,我过的军用运输机还停留在改进运8的水平,轰炸机还停留在改进轰6的水平,战斗机还只是第三代水平(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已经服役),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20年-30年。那么,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落后与差距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1.历史遗留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发达 国家的目光已经聚集到了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 的发明上。而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内正处于国破家亡的 时代,政局的动乱和列强的侵略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暇顾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当时的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始起步了,而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 2.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工业依然是零基础,到文革时 期已经可以防治超音速战斗机,自行研制喷气式教练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 国的航空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航空航天几 乎没有任何发展,虽然此时中国的经济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 是中国的科学事业却止步不前。这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有直接关系的。 3.经费不足:在航空航天的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经费,航空航天的研究是一个不断 摸索的过程,飞机的研制需要做许多实验,像风洞试验就需要特有的环境条件, 而我国许多风洞实验都要拿去俄罗斯做,这就需要巨额的费用。飞机的的制造需 要很多原材料,而在探索阶段,难免不会有原材料的浪费。这都需要巨大的经费 支撑。没有足够的经费,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是无法取得进展的。 4.人才缺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端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的人才状况不 容乐观。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研制团队人员紧张,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大量的设 计任务。还有就是人才额待遇问题,工资过低使得留不住人才。

临近空间飞行器细分领域详解及市场发展潜力..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四、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用途

航天技术发展史

航天技术发展史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 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

空天飞行器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空天飞行器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空天飞行器指从地面零速度起飞,直至进入地球轨道(高度月为200千米,马赫数约25)的飞行器。 发展现状: 1985~1994年美国实施了庞大的“国家航天飞机计划”。在美国航天局(NASA)支持下实施;空天飞机研制计划(超X计划),推进系统采用新式的直排气动塞式发动机,由“飞马座”火箭发射升空。目的是利用这些飞行器探索高马赫数的喷气发动机和超声速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性能。美国战略司令部已经制定了研制空天飞机的计划,按该计划,2025年将研制出一架真正意义的空天飞机,其飞行速度将将达到15马赫,携带多种武器,在2小时内打击10350英里距离上的目标,可于多种不同的目标进行作战,并进行目标重新确定,可重复使用。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了研制空天飞行器的工作,提出了可重复使用的空天运输系统构想。按照此构想,系统采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种功能的两级入轨方案,用于紧急救援、空间物资供给以及提供生态问题研究等。 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MAKS系统,它是可执行广泛太空任务的两用空天飞行器,既可完成军事任务,也可用其他目的。日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对空间领域是探索虽起步较晚,但也制定了空天飞行器的研究与发展计划。所设想的是一种单级入轨、水平起飞和着陆,能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中国已启动研发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将是超越美国“航天飞机”水平的航天运输系

统,但尚不能达到“空天飞机”的技术水准。中国研发航天运输系统选择的技术道路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均不相同。中国航天专家提出一种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技术的串联式两级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级方案,降低了对发动机、材料、等技术的指标要求,从而可以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技术基础较好。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MAKS系统,它是可执行广泛太空任务的两用空天飞行器,既可完成军事任务,也可用其他目的。日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对空间领域是探索虽起步较晚,但也制定了空天飞行器的研究与发展计划。所设想的是一种单级入轨、水平起飞和着陆,能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中国已启动研发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将是超越美国“航天飞机”水平的航天运输系统,但尚不能达到“空天飞机”的技术水准。中国研发航天运输系统选择的技术道路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均不相同。中国航天专家提出一种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技术的串联式两级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级方案,降低了对发动机、材料、等技术的指标要求,从而可以立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技术基础较好。 对于中国,目前中国空天飞行器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发动机研制困难。在动力上,中国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但是在整机技术水平上,和世界顶尖技术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在机载系统上,中国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目前空天飞行器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和未来大力发展可能的技

航天器的分类与信息系统的应用

浅谈飞机和航天器的分类以及信息系统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2011126010007 姓名:董晓 指导教师:朱波 2012年5月11日

目录 一、摘要 (3) 二、关键字 (3) 三、正文 航天器的概念 (3) 航天器的分类 (3) 飞机的概念 (4) 飞机的分类 (4) 信息技术的概念 (5) 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的关系及应用 (5) 四、总结 (8) 五、参考文献 (9)

一、摘要 随着社会与科技地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空间逐渐开始由陆地和海洋向着更加高远的天空进发。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由陆地到海洋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使历史进程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必将更大的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而作为航天技术的直接体现者和航天活动的承担者,各种各样的航天器在航空航天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对航空航天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研究航天器的分类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关键字 航空航天、航天器、信息技术、飞机、计算机 三、正文 1、航天器的概念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由于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运行,摆脱了大气层及重力的阻碍,从而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认知和活动空间。 2、航天器的分类 航天器有着多种分类标准。航天器具有多种分类方法,即可以按照其轨道性质、科技特点、质量大小、应用领域和是否载人进行分类。其中按照是否载人的分类方法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 按照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 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它按用途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卫星,按用途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技术试验卫星则是利用太空真空、微重力和强辐射的特殊环境对某些难以在地球上实验的特殊技术进行研究实验的卫星,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空间探测器,又称深空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各种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分别用于探测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

航天器发展史

航天器发展史 众所周知,航天器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历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一九零三年十二月十七日莱特兄弟研制的‘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到一九五七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这短短的几十年,带来了航天器飞跃式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1.航天器的概述 航天器指的是在稠密大气层外环绕地球,或在行星际空间,恒星系空间,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种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航天器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期环境探测和技术试验阶段,这一阶段大致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人造卫星为主,探测地球周围空间环境,试验各种航天技术和有效载荷,掌握各类轨道的发射技术,为今后设计航天器提供依据。并在地面建立各种模拟实验设备,这一阶段的航天器重量是在几十千克到上百千克之间,工作寿命也短且功能较单一,主要用于探索航天器各系统实现的方案。发展相应的器件设备,验证他们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航天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便是应用阶段,自六十年代中期各类航天器先后进入了应用阶段,形成了应用卫星系列。他们不断用先进技术改进,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服务,地面终端和数据中心也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各种卫星应用系统。卫星重量在一千千克左右,工作寿命可达几年到十几年,由单纯为本国服务到逐渐向其他国家开放,实现商业化应用机制,形成购买和租用卫星市场。航天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空间站阶段。八十年代以来,卫星应用商业市场成熟,一些不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也重视卫星应用,包括建立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和卫星通信地面站。通过试验性空间站的应用,证实了人在空间环境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认识到利用空间独特环境可从事多种学科研究和应用试验,并形成了与空间站配套的空间运输系统。在此基础上,进入九十年代后,世界上从事航天技术的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联合从事一项国际空间站计划,为实现在空间建立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开发空间及其丰富的理想的资源的理想,发挥各国的航天技术优势,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航天科学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2.未来航天器的发展 2.1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应用卫星将朝着大型,长寿命,多功能方向发展,航天器的研制也走向双边或多边合作,出现了跨国公司和联合集团形式的航天企业。另一方面,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小型器件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九十年代初悄然兴起了小卫星热,他以造价低,重量小,风险小等特点受到军方,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重视。小卫星以通信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为主,与此相适应,小型运载火箭也开始受到重视,并开始起步。纵观航天科技发展的历史,在约五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发展速度之快,加入到这一领域的国家之多,航天活动开展之频繁,是其他高科技所不能比拟的。航天科技不再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也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他已对人类生产生活,国家经济与科学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舟5号飞船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在人航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2 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性 航天器在世界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

航空航天器的发展与展望

航空航天器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人类虽然对飞行梦寐以求,但始终只能将这种热情寄托在遥远的幻想中。几千年来中国、印度、希腊和埃及等文明古国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人类飞上天空的神话故事,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西方神话中长有翅膀的天使们的各种故事。从古代开始,人类就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开拓,制造也风筝和热气球等飞行工具,来追求伟大的以待梦想,这些简单的手工造制作便成就了飞器的雏形。无数的飞行先驱者不断努力尝试飞行,终于于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综研制的“飞行者”1号飞机首先试飞成功。此后几十年的光阴里,飞机从实验室走向了战场,正因在战场上的应用而使得其飞速发展;并而在后来中应用到民航中,而使其作用发扬光大。展望未来,航空器将会向实用型和智能型方向继续发展。 关键词:航天器航天技术应用发展史 Abstract :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developed in ancient times, although the dream of human flight, but always only the passion lies in the distant fantas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India, Greece and Egypt and other ancient civilizations circulate many about the human fly in the sky of fairy tales, such as the ancient Chinese legend of the" Moon" and Western mythology winged angel 's stor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humans have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kite and balloon flight instruments, to the pursuit of great to dream, these simple hand-made production made the aircraft prototype. Numerous flight pioneers constantly try to fly, and finally in December 17, 1903, the Wright brothers fully developed "flight" aircraft 1 first successful test flight. After decades of time, aircraft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battlefield, because o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in later applied to civil aviation, and the role of carry forward.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aircraft will be to the practical and intelligent direction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引言 远古时代那些关于航空航天的神话,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这些迷人的故事,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创造飞行器的兴趣,并不断激励着人类进行着各种飞行冒险和科学实践。在古人幻想飞上天空的几种方法——借天神的帮助、飞禽鸟兽运载、自己身上绑上翅膀和依靠“会飞的车子”中,最终人类还是依赖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实践,发明了“会飞的车子”,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这些“会飞的车子”,今天统称为飞行器。如今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放眼未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前景巨大,商业价值和科学价值都很高,航天技术的发展将领导人类迈向一个新的科技领域。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扩大活动范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到空中,从大气层内到宇宙空间,在探索宇宙中,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在一次又一次飞跃。

航天器的控制系统

航天器的控制系统 航天学院 151220205 李欢 一、关于控制的基础知识 系统是能够在一起协同工作并产生输出的所有部分的集合。系统具有输入(进入系统的东西)、输出(从系统中发出的东西)和把输入变成输出的处理过程。对于航天器的任务而言,任务的成败取决于各种子系统的输出,因而我们最关心控制系统。最简单的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式的,输入生成输出,但不能动态调整输入来控制输出。而闭环控制系统,也叫反馈控制系统,能很好地保证得到想要的输出。因为它能感知输出(得到的),将它与想要的输出(想得到的)进行比较,并根据需要调整输入。 所有控制系统必须实现的四个基本任务: 1.理解系统的行为——装置是如何对包括环境输入在内的输入产生反应来生成输出的,这也被称为装置模型; 2、观察系统的当前状态——利用传感器; 3、决定做什么——控制器的作用; 4、执行——利用执行器。 姿态确定就是根据姿态测量元件提供的测量信息(含有噪声)求出姿态角和角速度,其精度与测量元件的精度、安装方式和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关。姿态确定航天器在空间的指向方位,同时,发射航天器需要控制它们的姿态以进入正确的轨道。通常用角度来定义航天器的姿态,用以飞行器为中心的本体坐标系的旋转角度来描述姿态,常以滚动角、俯仰角和偏航角给出。 为了观察系统姿态,并将这些观察结果转换成控制器能处理的信号,航天器都有一个内置姿态传感器系统。它利用两个参照点来确定航天器在三维空间里的姿态。 执行特定飞行使命的航天器需按特定的轨迹运动,为满足这个要求常需对轨道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包括利用航天器的推进系统产生的反作用推力的主动控制及利用客观存在的外力(如地球引力、气动力、太阳辐射压力及其他行星的引力等)的被动控制。对航天器的质心施加外力,以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实现航天器轨道控制的装置的组合称为航天器轨道控制系统。 航天器的轨道一般由主动飞行段和自由飞行段组成。主动飞行段是航天器变轨发动机的点火段,变轨发动机熄火后是自由飞行段。航天器在脱离运载火箭后便进入自由飞行段。如果要改变它的轨道,就要插入主动飞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