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

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有

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高级技师,其次是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者。

2、再就业更加困难

2002年,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逐月减少。2001年12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2002

年3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89.9万人;6月底为464万人;9月底为439万人②。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应看到,这些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远少于东部地区,这些下岗职工主要是大龄、技术水平低的再就业困难群体。

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的比例均维持在85%以上,对进中心的下岗职工,政府和企业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社会保险费。2002年3月底,有430.8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7.9%;6月底,有412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9%;9月底,有376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5.6%。

2002年第三季度,全国国有企业共有49万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25万人与原企业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占52.3%,比上半年增加3.1个百分点。2002年1~9月共有77.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1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降低,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4%,2001年为30.6%,预计2002年为20%左右。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2002年9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52万人,较2001年底增加了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较2001年底增加了0.3个百分点。预计2002年底失业人员总量还会有所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会达到4.0%。

2002年9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万人;当月有400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万人,增长46.3%。2002年1~9月份,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为362万人,比上年同期月平均领取人数增加129万人,增长了55.4%。

4、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据劳动保障部2002年三季度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0%。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1.8%。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成为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人数的45.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占了总求职者人数的27.3%;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8%。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首次毕业分配时也只有70%能够就业,大专以下的比例则更低。

二是县域就业问题突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几个经济状况属于较好的县进行典型调查,不包括农民在内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位数。

三是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全国共有大小资源型城市400多个,其中20%处于资源枯竭或衰退期。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数据,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50座矿山城市资源衰竭,约涉及300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5、农村劳动力流动量增加,流向增强

2002年第二季度,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表现出以下特点③:

(1)输出地外出人数为返乡人数的1.76倍。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减少了2.2%,盲目流动减少。但输出地外出人数仍然多于返乡人数,两者之比为

1.76:1。

返乡后外出人数仍远远高于初次外出人数,占外出总量的72.9%,为初次外出劳动力的2.69倍。培训后外出农村劳动力占外出总量的31.6%。

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去省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仍然最多,占50.7%,比重较上年减

少了0.8个百分点;去省内县外工的其次,占28.6%,较上年增加了1.1 个百分点;去县内乡外务工的最少,占20.7%,较上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

(2)输入地企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农民工的工资也略有增加。新招农村劳动力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7%,企业新招用的农村劳动力,占其季末使用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1%。

2002年二季度,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人均月收入为645.4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了2.7%。

(3)农村劳动力求职人数增加,成功率也上升。农村劳动力求职人数2002年较2001年同期有所增加,增幅为18.2%;农村劳动力求职成功率比2001年同期也有所增加,增幅为

1.6%。

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

2003年,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这些挑战者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新生劳动力增加。受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

“十五”期间新达到劳动年龄的新生劳动力较“九五”期间平衡每年多290万人;二是WTO对就业的影响会逐步加大。WTO的有一种“临近效应”,即越是临近我国兑现承诺的时间,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越大,造成的失业问题也越严重;三是就业的困难群体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不断降低,失业人员不断增加,青年失业和长期失业、地区性就业不平衡等问题仍存在;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受到WTO的冲击,影响粮食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农民的收入,可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尽管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也应该看到,解决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问题。2002年9月,中央政府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10项促进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政策措施,随着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将能够大大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我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第三,

小企业将获得发展机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保护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将极大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第四,我国有一支经受长期市场经济考验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较好的社会氛围,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政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④:

1、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把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今后几年要着重开辟五个方面的就业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渠道,努力旅游业增加就业,尤其主要积极开发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重点开发面向社会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

二是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三是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鼓励就业压力大的地区特别是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按市场需求发展接续性产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到有劳务需求的地区就业,到农村承包荒山、荒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级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和闲置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和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对,对破产企业也要利用其有效资产安置职工。

五是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大量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再就业。通过发展劳动派遣、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他们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2、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方式。目前,在已经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约有30%的是自谋职业。为了鼓励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轻他们的税费负担,凡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的行业外,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筑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由当地政府确定的担保机构负责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主要由同级财政筹集资金建立。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

3、鼓励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对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3年内根据招用人数按年度应缴税额的一定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

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前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3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3年内免征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30%的,根据招用人数,按应缴所得税额的一定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

在实行减免税收政策的同时,对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服务业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从再就业资金中按招用人数提供为期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单位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之和计算。

4、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安置富余人员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凡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具体条件是: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

资产;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5、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

在劳动关系方面,对期限短、流动性大的工作,双方可以采取约定的形式订立劳动合同,通过平等协商,就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支付形式、劳动条件等达成一致;允许在多个用人单位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分别与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在工资支付方面,可以按小时工资、日工资或周工资的形式支付工资,标准应略高于以月最低工资标准直接换算的水平,增加劳动者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部分。对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临时性工作,用人方在工作任务完成后立即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在社会保险关系方面,灵活就业的人员可以按照个体工商户参保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对无用人单位的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等要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服务。

通过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派遣组织,将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到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有报酬的社会劳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劳务派遣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积极开展这方面的

服务。

6、对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施再就业援助

大龄就业困难对象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对象是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要为他们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等多种帮助。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在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原属国有企业大龄就业困难对象

就业,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

失业保险费之和计算。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提供适当比例的岗位补贴。

此外,还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加强职业教

育和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建立社区工作平台,完善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在坚持市场调节就业的同时,搞好就业的宏观调控。

注:

①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②季度数据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季度公报。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选择了10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或中转数量最多的地区实行重点监控。其中,劳动力输出地50个,输入地34个,中转地14个(其中6个与输入地交叉)。

④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宣传提纲》,2002年10月29日。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目前我国的就业趋势

目前我国的就业趋势 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 2. (1)从总量上来看 3.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4.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5.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6.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

弱。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7. (2)从结构上看 8. 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9.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10. 第二产业:我国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振兴我国工业仍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11.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12. 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相似的是,近年来,我国内地农民工“就业难”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并存,这也是一种区域性、行业性就业结构失衡的表现。 13. 2.大学生就业形势 14.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15. (1)从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情况分析 16.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一、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根据《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显示, 截止xx年年底,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65万余人, xx届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1.7%和92.1%, 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用人单位就业。然而随着全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各高校每年扩招学生, 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 不仅影响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基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急剧需求, 综合提升全民的素质, 我国大规模的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扩大招生的规模, 这也造成了每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局面, 如图1所示, 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从xx年至xx年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 xx-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 由图1所示, 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从xx年至xx年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 到xx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则达765万人, 比xx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352万人, xx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 __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说过, 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社会, 不仅给社会就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压力。 (二) 大学生期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根据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人才需求旺盛, 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较少, 但是近几年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及经济水平相较落后的城市则仍显示需求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中, 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则被大部分学生作为就业城市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因素也造成了众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 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Maria297xx-01-12 要很专业的那种吗?一般大企业愿意要应 届生,但不好进,小企业也要应届生去打杂。就业形势好不好跟在学校的表现有一定关系,同时跟自己找工作的方向是不是坚定有关,认准方向前进总会成功。 Maria160xx-01-12 不知道感谢有你今天是感恩节 168174xx-01-12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 * 统计,xx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xx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xx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 * 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

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xx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xx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xx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

2018中国就业情况分析

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统计、人均收入支配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9-01-12 09:44 来源:中国报告网 就业人口,在我国是指在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 一、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动力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稳就业”放在了“六稳”工作之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延续稳定向好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就业领域存在的一些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1、就业整体形势延续稳定向好 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2018年以来,尽管面临来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趋严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内部环境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仍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从就业人数看,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6万人,同比均增加3万人。从失业情况看,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1%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5.5%的年度调控目标;6-9月,全国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3%-4.4%的区间小幅波动;三季度末,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低位。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占GDP的比重达到5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对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贡献。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3、创业创新成为就业增长重要源泉

中国现今就业形势之我见

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如火如荼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到最后依旧是收效甚微,每年仍然有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 虽然国家一直在宣传受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不断地增加受教育者的各项优惠措施,但依旧避免不了许多学生的辍学,甚至他们的父母也认为早早进入社会挣钱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跟我们现在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项举措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动力去支持它。同样,教育若想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迫在眉睫的。 前几天妈妈买菜回来,边走边抱怨:“唉,现在这女孩还不如不上学,上完学也找不到工作。”当时我就奇怪,经过妈妈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是同村一姑娘大学毕业将尽一年未找到工作,现在在家待嫁,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应她上学,到头来没享着她一分钱的福,她却又远嫁做他人妇。想想也是,父母若不供应她上学,必能节省一大部分的开支,反正上学不上学最终的结局都是没工作,都是嫁人。而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人数太多,在男女人数都足量的情况下,作为用人单位理所应当的喜欢男毕业生,这也间接的造成了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孩上研究生或待业在家准备嫁人。曾经在学校的意气风发,在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之后,渐渐消失殆尽。再者说,女大毕业生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对待对象的要求也比较挑剔,无数的剩女由此而生。 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男大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男孩子在踏进社会中的一瞬间就背负了无数的压力,工作、结婚、房子、养家、车子,各方面的压力汹涌而来。虽然男生的工作相对好找一点,但是各种低工资却完全不能满足生活各方面对自己的需求,从而也形成了不少譬如“房奴”“蚁族”“啃老族”等等的流行词。面对少的可怜的工资,多数的毕业生只能对曾经的伟大抱负望而却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一不在警醒那些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生。前段我和一个男同学聊天,问起他大学所学的专业,他很漫不经心的说自己早都忘了。当时我就很惊异,后来他说,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份工作,攒钱买房,至于其他都无所谓。虽然男生就业的优势会比女生好上那么一点,但是真正找到自己心仪的,合适的工作的又有几人呢? 大学四年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呢?四年的专业学习,在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又能回忆起多少呢?我们在学校里愉快的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那些比我们早踏入社会的同龄人已经轻车熟路的摸清了种种社会法则。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我们的除了无边无尽的苦闷心情,是否还有对当今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毕业之后究竟该如何适应社会。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备受欢迎,数量更是突飞猛进。而如今,大学生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而大学生又该如何应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本文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三个大块进行深入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一重要思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699万人增加了28万人。而2015届毕业生较2014届不相上下,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全面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所需能力的门槛逐渐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体系缺乏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结构上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再加上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逐年减少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入WTO尽管能提高我国各方面的水平,但却也出现部分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的态度居高自傲,对人才的学历盲目求高的现象,出现了"重盗轻能"的思想等问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供给需求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而由于我国还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致使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最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需要来培养;而多数的高职生和专科生也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加重了一般就业压力,并使原有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三)岗位有限,用人单位理念不适当 1、毕业生骤然增加,但我国的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正在加快进行以机构和人员精简为内容的改革,就业岗位在急剧减少。 2、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不适当。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另外,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的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大学生也变的越来越多,而用人单位却没有那么多,并且给的工资也一如既往的少。 怎样正确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也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一些不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只要是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竞争就业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失败。这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的正常现象。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宏观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磨擦性失业,即人们不断跳槽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的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形成的失业。前两种类型的失业又称为自然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的景气度没有关系,就是在经济景气时也会发生这两类失业。目前我国的失业现象是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同时存在:磨擦性失业的产生与我国就业体制市场化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前就业难不仅是高校中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从这点出发,扩招不但没有制造失业,

而且缓和了失业。因为没有扩招,这几百万名学生不仅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且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没有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学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扩招后,其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没有相应调整。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使有些专业有所调整往往也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这样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此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是这样。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出现供过于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要实事求是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短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

(完整word版)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你的职业规划?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结业形势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 2、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虽然多,却不愿到基层去工作,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4、教育机制的弊端。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社会各界都应都应作出努力。首先,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其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从现在就该规划一个未来。就我自己而言,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技能,正所谓技多可防身。然后,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仅工作需要创新,我们的思维以及生活都需要创新,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生活就变得很无趣,社会也很难进步。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 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 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 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 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 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 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 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 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 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 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 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 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高级技师,其次是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者。 2、再就业更加困难 2002年,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逐月减少。2001 年12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2002年3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89.9 万人;6月底为464万人;9月底为439万人②。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应看到,这些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远少于东部地区,这些下岗职工 主要是大龄、技术水平低的再就业困难群体。 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的比例均维持在85%以上,对进中心的下岗职 工,政府和企业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社会保险费。2002年3月底,有430.8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7.9%;6月底,有412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9% 9月底,有376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5.6%。 2002年第三季度,全国国有企业共有49万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25万人与原企业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占52.3%,比上半年增加3.1个百分点。2002年1~9月共有77.3 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1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下岗职工的 再就业率不断降低,1998年为50% 1999年为42% 2000年为35.4%,2001年为30.6%,预 计2002年为20%左右。

浅谈中国就业形势现状及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2490989.html, 浅谈中国就业形势现状及原因 作者:曾琦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而这些庞 大的劳动力对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庞大的劳动力红利。然而,由于受近年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变得严峻了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最近几年来中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中国的就业情况在恶化,而另一方面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却在不断地增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国就业形势劳动力经济形势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问题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议题。例如在美国,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每届政府最为头疼的一项任务;在欧洲,受欧债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针对改善就业形势的抗议活动也是屡屡发生。而反观我们中国,由于持续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近30年来就业形势也算是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但在最近经济情况不乐观的前提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压力也在突增,如何解决好社会上的就业需求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就业形势的现状 1.经济情况不乐观,就业岗位减少。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不 容乐观。首先是世界上多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对外需求减少,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贸易出口国以及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我国而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直接体现在了中国的出口增速下滑和经济增速放缓。由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出口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批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纷纷重组或倒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下岗工人,加剧了中国的就业难形势。 2.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资金抽逃。在过去,中国依靠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得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到了今天,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用工工资,因此在最近几年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外资制造业或加工类企业都把厂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大批工厂的关闭也使得这些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3.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加重了国内就业压力。除了以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外,就业市场的“供方”却在不断地增加。据最新的估算,2015年的新增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就高达749万人,如何在社会上为这么多人安排工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何解决每年如此众多的新增劳动力也成为令中央政府头疼的一件事。

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000字)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

2021年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班级:09机械类(2)班学号:B09300201 姓名:丁芳【摘要】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踏入社会后,摆在自己面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就业、继续深造、待业。而就业往往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人都退缩了。那么,就业到底难到什么程度了呢?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形势的呢?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并对其产生原因做出了几点分析。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培养模式 【正文】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1.就业困难急剧增加 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07 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 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 状况,到2009 年大学生失 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 点关注的问题。2010 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

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则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困难急剧增加。 2.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 即使是就业了的大学生,也在面临微薄收入与生活支出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经过了最少15 年的教育过程,最基础的就是学会了如何体面的生活。但是,体面的生活需要消费的支持。而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收入往往只有1000-2000 元,如果在大中城市独立生存的话,这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的体面生活支出。尤其是进入2009 年,房租、食品、服装、交通等生活费用的上涨,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更加艰难。 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贷学金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学金。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同时,而这些支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无法独立地生存,更不用说归还来自父母或者金融机构的大学贷款。 3.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1、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年份200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大学生毕业人数(万)115 145 212 280 340 413 495 559 611 2、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4、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