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

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中间复合物ES 一经分解,产生的游离酶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ES 浓度保持衡定,即

P E ES S E k k k +→+?-211P E ES +←ES S E ?+P E ES +→P E ES +←0=dt dC ES

双倒数法(Linewear Burk):

对米氏方程两侧取倒数

得以作图

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截距为

根据直线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Km和rmax

抑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失活作用(不可逆抑制)

抑制作用(可逆抑制):竞争抑制、反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混合型抑制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非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S

m

C

r

K

r

r

1

1

1

max

max

+

=

S

C

r

1

~

1

max

r

K

m

max

1

r

P

E

ES

S

E

k

k

k

+

+?

-

2

1

1

EI

I

E I

K

?

+

P

E

ES

S

E

k

k

k

+

+?

-

2

1

1

EI

I

E I

K

?

+

ESI

I

ES I

K

?

+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意义 1、学习几种鉴定氨基酸与蛋白质的一般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和了解一些鉴定蛋白质的特殊颜色反应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1、双缩脲反应 当尿素加热到180℃左右时,2分子尿素发生缩合放出1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这一呈色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多个与双缩脲相似的键,因此也具有双缩脲的颜色反应。借此可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或测定其含量。应当指出,双缩脲反应并非蛋白质的特异颜色反应,因为凡含有肽键的物质并不都是蛋白质。 2、茚三酮反应 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化合物,此反应为一切蛋白质及α-氨基酸(除脯氨酸 和羟脯氨酸)所共有。含有氨基酸的其他化合物也呈此反应。 该反应十分灵敏,1:浓度的氨基酸水溶液就能呈现反应。因此,此反应广泛用于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3、黄色反应 含有苯环侧链的(特别是含酪氨酸)蛋白质溶液与硝酸共热时,呈黄色(硝基化合物),再加碱则变为橙黄色,此反应也称为黄蛋白反应。 OH + HNO 3 HO NO 2 + H 2O HO NO 2 + O N OH OH

三、仪器与试剂 1、试剂 (1) 蛋白质溶液:取10mL鸡蛋清,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搅拌均匀后用纱布过滤得上清液。 (2) 0.3%色氨酸溶液、0.3%酪氨酸溶液、0.3%脯氨酸溶液、0.5%甘氨酸溶液、0.5%苯酚溶液。 (3) 0.1%茚三酮-乙醇溶液:称取0.1g茚三酮,溶于100mL 95%乙醇。 (4) 10%NaOH溶液、1%硫酸铜溶液、尿素、浓硝酸。 2、仪器:试管及试管夹、酒精灯。 四、操作方法 1、双缩脲反应 (1) 取一支干燥试管,加入少量尿素,用微火加热使之熔化,待熔化的尿素开始变硬时停止加 热。此时,尿素已缩合为双缩脲并放出氨气(可由气味辨别)。待试管冷却,加入约1mL10%NaOH溶液,振荡使其溶解,再加入1滴1%硫酸铜溶液。混匀后观察出现的粉红色。(2) 另取1支试管,加入1mL蛋白质溶液,再加入2mL 10%NaOH溶液摇匀,然后再加入2 滴1%的硫酸铜溶液。摇匀观察其颜色变化。 (3) 注意事项 加入的硫酸铜不可过量,否则会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从而掩盖了双缩脲反应的粉红色。 (4) 记载上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解释现象。 2、茚三酮反应 (1)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0.3%脯氨酸溶液、0.5%甘氨酸溶液各1mL,再加0.5mL 0.1%茚三酮-乙醇溶液,混匀后在小火上加热煮沸1-2min,放置冷却,观察颜色变化。 (2) 在滤纸的不同部位分别滴上一滴0.3%脯氨酸溶液、0.5%甘氨酸溶液,风干后再在原处滴 一滴0.1%茚三酮-乙醇溶液,在微火旁烘干显色,观察斑点出现及其颜色。 (3) 记载上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解释现象。 3、黄色反应 向6个试管中按下表加试剂,观察现象并记录。

生物反应工程_贾士儒_试卷2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2004年4月) 班级姓名成绩 一、基本概念(8分) 返混: 酶的固定化技术: 能量生长偶联型: 有效电子转移: 二、写出下列概念的数学表达式(8分) 停留时间:稀释率: 转化率:Da准数: 外扩散效率因子:菌体得率: 产物生成比速:菌体得率常数: 三、判断题(8分) 1、竞争性抑制并不能改变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 ) 2、Da准数是决定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的唯一准数,Da准数越大,外扩散效率越高。( )

3、流加培养达到拟稳态时,D=μ。( ) 4、单罐连续培养,在洗出稀释率下,稳态时罐内基质浓度为零。( ) 5、连续培养微生物X过程中,污染了杂菌Y,若μX>μY,则杂菌Y不能在系统中保留。( ) 四、图形题(12分) 图1为微生物生长动力学1/μ~1/S曲线,指出曲线Ⅰ、Ⅱ中哪条代表竞争性抑制,哪条代表无抑制情况。 图2为产物的Lueduking and Piret模型,指出曲线Ⅰ、Ⅱ、Ⅲ代表的产物类型。 图1 图2 曲线Ⅰ:曲线Ⅰ: 曲线Ⅱ:曲线Ⅱ: 曲线Ⅲ: 图3为连续培养的数学模型,请在图中标出临界稀释率D crit和最大生产强度下的稀释率D m。 图4为微生物生长模型,请图示说明如何判断限制性基质? Ⅰ Ⅱ 1/μ Ⅰ Ⅱ

图3 图4 五、简答题 (24分) 1、莫诺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是什么? 2、影响固定化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X DX

3.举例说明连续培养的应用? 4.CSTR、PFR代表什么含义?比较CSTR型和PFR型酶反应器的性能。 六、计算题(40分) 1.以葡萄糖为限制性基质,在稀释率D = 0.08 (1/h)条件下,连续培养Candida utilis,建立了化学平衡式,结果如下,求菌体得率Y X/S。(4分)0.314C6H12O6+0.75O2+0.19NH3CH1.82N0.19O0.47 +0.90CO2 +1.18H2O

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绪论 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1)原材料的预处理; (2)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3)生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监控; (4)产物的分离纯化。 2.什么是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以生化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运用传递过程原理及工程学原理与方法,进行生化反应过程的工程技术分析、开发以及生化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操作控制等综合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 3. 生物反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采用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可用DNA重组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制备和改造 2.采用可再生资源 3.设备简单,能耗低 4.专一性强,转化率高,制备酶成本高,发酵过程成本低,应用广,但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控制,反应液杂质较多,给提取纯化带来困难。 4. 研究方法 经验模型法、半经验模型法、数学模型法;多尺度关联分析模型法(因次分析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法。 第1章 1.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那些催化剂的共性和其独特的催化特性?谈谈酶反应专一性的机制。 催化共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状态不变. 催化特性:高效的催化活性;高度的专一性; 酶反应需要辅因子的参与;酶的催化活性可被调控;酶易变性与失活。 机制: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2. 什么叫抑制剂? 某些物质,它们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指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致使酶反应速率降低,能引起这种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3. 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重点之重点) 4.酶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L-B法、E-H法、H-W法和积分法) L-B法: E-H法: H-W法: 积分法: S S ) (1) S c mI s m s s I I m i K C K ↓ ?++

生化实验讲义2010(10个)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赵 国 芬 2010年9月

实验之前说明 1.各班学习委员将成员分成10个大组,每个大组中2人一小组,大组采用循环实 验的方法,同时开出不同的10个实验. 2.共开出10个不同的实验 实验一温度、pH及酶的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二牛奶中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三血液葡萄糖的测定-福林(Folin)-吴宪氏法 实验四双缩脲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五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六植物组织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测定 实验七应用纸层析法鉴定动物组织中转氨基作用 实验八植物组织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实验九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的观察 实验十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和鉴定 3.穿着要利索,做好实验记录 4.注意实验室卫生和安全. 一. 实验室规则:按照实验室的规则给学生讲解. 二. 生物化学所用的实验技术 1.样品: :血液、血浆、血清、组织 植物样品:果实、花蕾、茎等 无论用什么做材料,为了提取物质,需匀浆 2.移液管的使用: 移液管吸管 移液管 奥氏吸管 读数时视线与凹面相平,取液时要用吸管嘴吸,放出液体时注意嘴部液体的残留问题。 3.离心机的使用: 平衡(管平衡、机器平衡)缓起和慢停 4.分光光度计 机器原理和测定原理(比尔定律) 5.水浴锅的使用 三、实验报告的书写(用教务处统一印刷的报告纸写) 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结果及结论、讨论

实验一、温度、pH及酶的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酶催化的特异性以及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力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掌握代谢反应及其调控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凡是能够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以使酶丧失活性。此外,温度、pH和抑制剂、激活剂对酶的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酶的活性通常是用测定酶作用底物在酶作用前后的变化来进行观察的。 本实验用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底物—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各种糊精、麦芽糖等水解产物的变化来观察该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性。 淀粉被酶水解的变化,可以用遇碘呈不同颜色来观察。淀粉遇碘呈蓝色;糊精按分子从大到小的顺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和红色;最小的糊精和麦芽糖遇碘不呈现颜色反应。 三、试剂 1.0.5%淀粉溶液 2.碘化钾-碘溶液 3.1%尿素溶液。 4.1%CuSO4溶液 5.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pH5.0-8.0: 6.0.5%NaCl溶液。 7.唾液淀粉酶制备每人用自来水漱口3次,然后取20m1蒸馏水含于口中,半分钟后吐入烧杯中,纱布过滤,取滤液lOml,稀释至2Oml为稀释唾液,供实验用。 四、操作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淀粉酶的观察 1、取3支大试管,编号后按表操作 2、在白色比色板上,置碘液2滴于各孔中,每隔1分钟,从第二管中取出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贾士儒试卷1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2003年6月)班级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10分) 流加式操作: 能量生长非偶联型: 返混: 搅拌器轴功率: 固定化酶: 二、请列出下列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10分) 停留时间: 呼吸商: 稀释率: Da准数: 转化率:

三、判断题(10分) 1、单罐连续培养稳态下,D=μ。( ) 2、流加培养达到拟稳态时,D=μ。( ) 3、单罐连续培养,在洗出稀释率下,稳态时罐内底物浓度为零。( ) 4、Da 准数是决定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的唯一参数,Da 准数越大,外扩散效率越高。( ) 5.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增加,活性增大。( ) 四、图形题(15分) 图1为酶促反应1/r ~1/S 曲线,指出曲线Ⅰ、Ⅱ中哪条代表竞争性抑制,哪条代表无抑制情况。图2为流体的流变学曲线,试说出每条曲线所代表的流体类型。 图1 图2 Ⅰ Ⅱ 1/r d /d

图3为连续培养的数学模型,请在图中标出临界稀释率D crit和最大生产强度下的稀释率D m。图4为微生物生长模型,请图示说明如何判断限制性基质? 图3 图4 五、简答题(25分) 1、莫诺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是什么? X DX

2、CSTR、PFR代表什么含义?比较CSTR型和PFR型酶反应器的性能。 3、何谓恒化器,何谓恒浊器,二者有何区别? 4、影响k L a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k L a或N v?

5、如何进行流加培养的控制、优化? 六、计算题(30分) 1、乙醇为基质,通风培养酵母,呼吸商RQ=0.6。反应方程为: C2H5OH+aO2+bNH3 c(CH1。75N0。15O0。5)+dCO2+ eH2O 求各系数a、b、c、d及菌体得率Y X/S。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 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中间复合物ES 一经分解,产生的游离酶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ES 浓度保持衡定,即 P E ES S E k k k +→+?-2 1 1 P E ES +←ES S E ?+P E ES +→P E ES +←0=dt dC ES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 院系: 学号: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层析法 一、实验原理 凝胶层析法是利用凝胶把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开的一种方法,又叫做分子筛层析法,排阻层析法。凝胶本身是一种分子筛,它可以把分子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如同过筛可以把大颗粒与小颗粒分开一样。但这种“过筛”与普通的过筛不一样。将凝胶颗粒放在适宜溶剂中浸泡,使其充分戏液膨胀,然后装入层析柱中,加入欲分离的混合物后,再以同一溶剂洗脱,在洗脱过程中,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而沿凝胶颗粒间的缝隙最先流出柱外,而小分子可以进入凝胶内部,流速缓慢,以致最后流出柱外,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得到分离。 凝胶是由胶体溶液凝结而成的固体物质,无论是天然凝胶还是人工凝胶,它们的内部都具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凝胶层析法常用的天然凝胶是琼脂糖凝胶,人工合成的凝胶是聚丙烯酰胺凝胶和葡聚糖凝胶,后者的商品名为Sephadex型的各种交联葡聚糖凝胶,它具有不同孔隙度的立体网状结构的凝胶,不溶于水。 这种聚合物的立体网状结构,其孔隙大小与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有相应的数量级。在凝胶充分溶胀后,交联度高的,孔隙小,只有相应的小分子可以通过,适于分离小分子物质。相反,交联度低得孔隙大,适于分离大分子物质。利用这种性质可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以下进一步来说明凝胶层析的原理。将凝胶装载柱后,柱床总体

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实质上Vt是由Vo,Vi与Vg三部分组成,即Vt=Vi+Vg+Vo。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体积”又称“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孔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柱法中内流动相体积;Vi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因此Vt-Vo等于Vi+Vg。 洗脱体积与Vo及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和外部的分配系数。它只与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短粗细无光,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Kd 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改写成: Kd=(Ve-Vo)/Vi 上式中Ve为实际测得的洗脱体积;Vo可用不被凝胶滞留的大分子物质的溶液通过实际测量求出;Vi可由g.Wr求得。因此,对一层析柱凝胶床来说,只要通过实际实验得知某一物质的洗脱体积Ve就可算出它的Kd值。 Vo表示外体积;Vi内体积;Ve II、Ve III分别代表组分II和III的洗脱体积。Kd可以有下列几种情况: 1、当Kd=0时,则Ve=Vo。即对于根本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的大分子物质,洗脱体积等于空隙体积。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基础部

实验一酪蛋白的制备 一、目的 学习从牛乳中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牛乳中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的酪蛋白。 三、器材 1 、离心机2、.抽滤装置 3、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 4、电炉 5、烧杯 6、温度计. 四、试剂与材料 1、牛奶2500mL 2、95%乙醇1200mL 3、无水乙醚1200mL

4、0.2mol/L pH 4.7醋酸—醋酸钠缓冲液3000mL 5、.乙醇—乙醚混合液2000mL 五、操作 1、将100mL牛奶加热至40℃。在搅拌下慢慢加入 预热至40℃、pH 4.7的醋酸缓冲液100 mL。用精密pH试纸或酸度计调pH至4.7。将上述悬浮液冷却至室温。离心15分钟(3 000r/min)。弃去清液,得酪蛋白粗制品。 2、用水洗沉淀3次,离心10分钟(3000r/min), 弃去上清液。 3、在沉淀中加入30mL乙醇,搅拌片刻,将全部悬 浊液转移至布氏漏斗中抽滤。用乙醇—乙醚混合液洗沉淀2次。最后用乙醚洗沉淀2次,抽干。 4、将沉淀摊开在表面皿上,风干;得酪蛋白纯晶。 5、准确称重,计算含量和得率。 含量:酪蛋白g/100mL牛乳(g%)

得率: 测得含量 100 % 理论含量 思考题 1、制备高产率纯酪蛋白的关键是什么? 实验二小麦萌发前 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一、目的 1.学习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习测定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3.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二、原理 种子中贮藏的糖类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C6H10O5)n +nH2O nC12H22O11 麦芽糖有还原性,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扬酸。后者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 流加式操作:先将一定量基质加入反应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将微生物菌种接入反应器中,反应开始,反应过程中将特定的限制性基质按照一定要求加入反应器内,以控制限制性基质浓度保持一定,当反应终止时取出反应物料的操作方式。 能量生长偶联型:当有大量合成菌体材料存在时,微生物生长取决于ATP 的供能,这种生长就是能量生长偶联型。 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的混合,称为返混。 搅拌器轴功率:搅拌器输入搅拌液体的功率是指搅拌器以既定的转速回转时,用以克服介质的阻力所需用的功率,简称轴功率。它不包括机械传动的摩擦所消耗的功率,因此它不是电动机的轴功率。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指将水溶性酶分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如静电吸附、共价键等与载体结合,制成固相酶的技术。 二、请列出下列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 (10分) 停留时间:f V = τ 呼吸商:22/O CO Q Q RQ = 稀释率:V F D = Da 准数: m m N r Da = 转化率:0 0S S S t -= χ 三、判断题(10分) 1、单罐连续培养稳态下,D=μ。( √ ) 2、流加培养达到拟稳态时,D=μ。( √ ) 3、单罐连续培养,在洗出稀释率下,稳态时罐内底物浓度为零。( ) 4、Da 准数是决定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的唯一参数,Da 准数越大,外扩散效率越高。( ) 5.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增加,活性增大。( )

四、图形题(15分) 图1为酶促反应1/r ~1/S 曲线,指出曲线Ⅰ、Ⅱ中哪条代表竞争性抑制,哪条代表无抑制情况。图2为流体的流变学曲线,试说出每条曲线所代表的流体类型。 图1 图2 图3为连续培养的数学模型,请在图中标出临界稀释率D crit 和最大生产强度下的稀释率D m 。图4为微生物生长模型,请图示说明如何判断限制性基质? 图3 4 S crit 如图所示。 若S

生物反应工程实验讲义教学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返回到反应器的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比与返混之间的关系就需通过实验来测定,此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实验通过用管式循环反应器来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掌握用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改变不同的条件观察分析管式循环反应器中流动特征,并用多釜串联模型计算参数N 。 二、实验原理 在实际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各种原则,反应器内流体偏离理想流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向混合,称为返混。通常利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来研究反应器内返混程度,但这两者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即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由不同的流动情况而造成,因此不能把停留时间分布直接用于描述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而必须借助于较切实际的流动模型,然后由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求取数学期望,方差,最后求取模型中的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有二种,一种称为分布函数,()F t =。 其定义是: ()1 0E F t dt =? 即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或说成停留时间介于0—t 之间的)物料的百分率。 另一种称为分布密度E()t 。其定义即在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其中停留时间介于t t dt +和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 N 为E()t dt 。 E()()t F t 和之间关系 ()E()dF t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脉冲法最为简单。即当被测定的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入口处瞬时注入,定量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本实验用电导仪来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因浓度与电导成正比关系,示踪剂为强电解质)。所以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 的关系,可求得平均停留时间τ 和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度2 t σ E()E()t t t t t τ?=?∑∑ 222E()E()t t t t t t σ τ?=-?∑∑ 同样,无因次方差为:2212θσστ =,以N 表示虚拟釜数,则21N θσ=,可以求取模型参数N 。

11环境生化实验讲义

实验一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几种鉴定特定氨基酸的特殊颜色反应及其原理。 二、原理 ㈠蛋白质和氨基酸鉴定常用方法 蛋白质所含有的某些氨基酸及其特殊结构,可以与某些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1.双缩眠反应 当脲(即尿素)加热至l80℃时.两分子脲缩合,放出一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biuret)。 然后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cu2+)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这一呈色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紫红色铜双缩服复合物分子结构见下页图。 蛋白质或二肽以上的多肽分子中,含有多个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也有双缩脲反应。应当指出,含有—个CS—NH2、一CH2一NH2,一CRH—NH2,一CH2一NH2—CHNH2一CHOH-CH2NH2,-CHOH—CH2NH2等基团的物质,甚至过量的铵盐也干扰本实验。

2.Salkowski(1888)蛋白黄色反应 它是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有酪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质所特有的呈色反应。苯丙氨酸和苯 反应很困难。皮肤、指甲和毛发等遇浓硝酸变黄,原因在此。 硝基苯衍生物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它进一步形成深橙色的硝醌酸钠。参考反应是: 3.茚三酮反应 蛋白质、多糖和各种氨基酸具有茚三酮反应。除无α—氨基的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呈黄色 外.其他氨基酸生成紫红色.最终为蓝色化合物。

三、器材与试剂 ㈠器材 ⒈试管及试管架⒉水浴锅⒊量筒⒋滴管⒌滤纸片⒍移液管 ㈡试剂和材料 ⒈10%NaOH溶液⒉1%CuSO4溶液⒊0.5%苯酚溶液⒋浓HNO3 ⒌卵清蛋白溶液(蛋清:水=1︰20)⒍尿素⒎0.1%茚三酮乙醇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双缩脲反应 (1)取一支干燥的试管,加入少量尿素,用微火加热使尿素熔化,待融化的尿素重又开始硬化时停止加热,此时尿素已缩合成双缩脲并放出氨(可由其嗅味辨别或见红色石蕊试纸变色)。试管冷却后,加入约1毫升10%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使双缩脲溶解,再加入2滴1%硫酸铜溶液,混匀后观察有无紫色出现。

生物反应工程习题

1-6 试根据下列实验数据确定r max、K m和K I值,并说明该酶反应是属于竞争性抑制还是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1-7 某一酶反应K m=4.7×10-5mol/L,r max=22 μmol/(L·min),c S=2×10-4 mol/L,c I=5×10-4 mol/L,K I=5×10-5 mol/L。试分别计算在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三种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和抑制程度。

1-8 Eadie测量了存在和不存在某种抑制剂情况下乙酰胆碱在某酶作用下进行水解反应的初始速率,数据如下: (1)判断该抑制作用是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2)用L-B法求在有抑制剂存在时的动力学参数。 1-10 在某种水解酶的作用下葡萄糖-6-硫酸可以分解为葡萄糖和硫酸。在一定的酶浓度下,测得M-M方程中的的参数K m=6.7×10-4 mol/L,r max=3×10-7 mol/(L·min)。对该反应,半乳糖-6-硫酸是一竞争性抑制剂。当c S0=2×10-5mol/L,c I0=1×10-5 mol/L时,测得反应速率r SI=1.5×10-9mol/(L·min)。试求K*m 和K I的值。

第二章 习题 2-1 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面包酵母的培养,其反应方程式可用下式表达。 612623610322 C H O + 3O + NH C H NO () + H O + CO a b c d →酵母 试求其计量关系式中的系数a 、b 、c 和d 。 2-2 在需氧条件下,以乙醇为底物进行酵母生长的反应式可表示为: 2523 1.7040.1490.40822C H OH + O + NH CH N O + CO + H O a b c d e → 试求: (1)当RQ=0.66时,a 、b 、c 、d 和e 的值;(2)确定Y X/S 和Y X/O 值。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一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与沉淀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的某种或某些基团与显色剂作用,可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不同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可不同。颜色反应不是蛋白质的专一反应,一些非蛋白物质亦可产生相同的颜色反应,因此不能仅根据颜色反应的结果决定被测物质是否是蛋白质。颜色反应是一些常用的蛋白物质的定量测定的依据。 多数蛋白质是亲水胶体,当其稳定因素被破坏或与某些试剂结合成不溶解的盐后,即产生沉淀。实验材料与仪器 鸡(或鸭)蛋白 吸管0.5 ml(×1)、1ml(×3)、2 ml(×2)、5ml(×2) 滴管 试管1.5×15cm(×10) 水浴锅 电炉 吸滤瓶500ml(1) 布氏漏斗 试剂 1. 卵清蛋白液:将鸡(或鸭)蛋白用蒸馏水稀释20~40倍,2~3层纱布过滤,滤液冷藏备用。 2. 1%苯酚溶液:苯酚1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ml。 3. 1%白明胶液:1g白明胶溶于少量热水,完全溶解后稀释至100ml。 4. 米伦(Millon)试剂:40g汞溶于60ml浓硝酸(比重1.42),水浴加温助溶,溶解后加二倍体积蒸馏水,混匀,静置澄清,取上清液备用。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5. 0.5%茚三酮溶液:0.5g茚三酮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6. 尿素:如颗粒较粗,最好研成细粉末状。 7. 10%NaOH溶液: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8. 浓硝酸:比重1.42 9. 1%硫酸铜溶液:硫酸铜1g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10. 硫酸铵晶体:如颗粒太大,最好研碎。 11. 饱和硫酸铵溶液:蒸馏水100ml,加硫酸铵至饱和。 12. 95%乙醇 13. 结晶氯化钠 14. 2~3%醋酸铅(或AgNO3):2~3g醋酸铅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15. 5%鞣酸溶液:5g鞣酸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16. 饱和苦味酸溶液 17. 1%醋酸溶液:冰醋酸1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主要内容 (一)米伦氏反应 1. 用苯酚实验:取1%苯酚溶液1ml于试管中,加米伦氏剂约0.5ml,小心加热溶液即出现玫瑰红色。 2. 用蛋白溶液实验:取2ml蛋白溶液,加入0.5ml米伦试剂,此时出现蛋白质的沉淀。小心加热,凝固之蛋白质出现红色。 3. 用白明胶(也是一种蛋白)做上述实验,结果如何? (二)双缩尿反应 1. 取少许结晶尿素放在干燥试管中,微火加热,尿素熔化并形成双缩尿,释出之氨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至试管内有白色固体出现,停止加热,冷却。然后加10%NaOH溶液1ml摇匀,再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生物化学 实 验 指 导 书 生物化学教研室 2011、2、1

目录 实验须知 实验内容 实验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总蛋白测定(双缩脲法、Folin—酚法)实验四 PH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五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六酶的特异性 实验七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抑制 实验八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九血糖的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 实验十肝中酮体生成作用 实验十一血清胆固醇测定(酶法) 实验十二 ALT的测定 实验十三血红蛋白与核黄素的凝胶柱色谱分离 实验十四肝组织核酸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实验十五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实验十六血清胆红素测定 实验十七: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实验十八:饥饿与饱食对肝糖元含量的影响 实验十九: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

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作风,独立工作能力。 2.学习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准备更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爱护国家财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验的总要求 1.按教研室予先公布的实验进度表,了解各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认真做好预习。弄清各步骤的意义,避免教条或机械式做实验。未预习者不得进实验室。 2.进行实验不仅要求结果良好,而且要求敏捷高效。一切步骤都按正规操作方法进行;样品与试剂勿过量取用;注意力集中,避免差错。 3.实验中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尽、及时与客观。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直接记录在实验报告本中,不得于实验后追记。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 4.实验室是集体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实验时应保持肃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与思考。 5.注意保持实验室内的整洁。实验用器具、试剂等应排列整齐有序。实验时切勿将试剂、标本溅洒于实验台面、地面及衣物上,如果有溅出应及时处理。实验后应清洗用过的仪器及清理自己的实验场所。实验所用的器材、设备不得随意乱动。实验室内的一切器材物品严禁携出。 6.实验时使用水、电、火、易燃易爆试剂、化学毒剂及传染标本等应注意安全,防止燃烧或爆炸,防止中毒等事故之发生。 7.对师长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友爱。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者应该重视。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计算、讨论或小结。实验记录应包括随做随记的原始记录。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的实验报告,是尊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组织与分组

生物化学实验讲义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性检验 A. 莫氏试验① 一、目的 掌握莫氏(Molisch)试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②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 棉花或滤纸;吸管1.0ml(×5)、2ml(×1);试管1.5cm×15cm(×5);容量瓶50ml (×5);烧杯50ml(×5);棕色瓶50ml(×5);玻璃棒多根、电炉(配石棉网)多个。 四、实验试剂 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2.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50ml。此试剂需新鲜配制,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0.5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50ml。 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0.5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50ml。 1%果糖溶液:称取果糖0.5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50ml。 1%淀粉溶液:将0.5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和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50ml。 五、操作 于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果糖溶液与1%淀粉溶液1 mL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少量浸在1ml水中),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3滴①,摇匀,将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 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红色环出现。 注意:①一些非糖物质(如糠醛、糖醛酸等)亦呈阳性反应。此外,样液中如含高浓度有机化合物,将因浓硫酸的焦化作用,而出现红色,故试样浓度不宜过高。 ②亦可用麝香草酚或其他苯酚化合物代替α-萘酚,麝香草酚的优点是溶液比较稳定,且灵敏度与萘酚一样。 B. 塞氏试验 一、目的 掌握塞氏(Seliwanoff)试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成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成鲜红色溶液②。 三、实验器材 1.吸管0.5ml(×3)、5.0ml(×1)。 2.试管1.5cm×15cm(×3)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 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 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 约为4.9 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 ()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 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 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 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双倒数法(Linewear Burk ): 对米氏方程两侧取倒数 得 以 作图 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 ,截距为 根据直线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Km 和rmax 抑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失活作用(不可逆抑制) 抑制作用(可逆抑制 ):竞争抑制 、反竞争抑制 、非竞争抑制 、 混合型抑制 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非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可逆抑制各自的特点:P37 多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这里讨论:双底物双产物情况 ) 强制有序机制 S m C r K r r 111max max +=S C r 1~1Q P B A +→+P E ES +←ES S E ?+P E ES +→0=dt dC ES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讲义汇总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讲义(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 袁丽红曹飞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二零零四年四月

目录 实验一发酵种子的制备 (1) 实验二 E.coli细胞发酵培养 (2) 实验三高速冷冻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四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4) 实验五游离细胞与固定化细胞酶活比较 (5) 实验六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连续生产 (6) 实验七L-Asp的分离 (7) 实验八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及交换容量的测定 (8)

实验一发酵种子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室种子制备过程。 2.掌握实验室不同菌种种子生产方法。 二、原理 实验室种子制备过程包括琼脂斜面、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或摇瓶液体培养。 不同菌种其具体制备方法不同,其过程如下图: 种子扩大培养过程 三、试验及器材 1.菌种:斜面低温保藏的大肠杆菌(E.coli) 2.培养基:牛肉膏0.5% NaCl 0.5% 蛋白胨1% PH 7.6~7.8 若配固体培养基,在其中加2%琼脂。 3.器材:天平、灭菌锅、试管、三角瓶(500mL) 四、操作方法 1.按培养基配方配制100mL固体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 压力1Kg/cm2灭菌30mins,结束后取出、趁热制成斜面。 2.按培养基配方配制1000mL液体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中,每瓶100mL,压力1Kg/cm2灭菌30mins,结束后取出。 3.挑一环斜面低温保藏的E.coli接于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24hs。 4.挑斜面长好的E.coli约2环接入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4hs,转速约150rpm。 五、思考与讨论 实验室种子制备的原则是什么?

最新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反应工程试卷(A)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反应工程 试题(A )卷(开) 20 05--20 06学年 第 二 学期 使用班级 生0301-02 班级 学号 姓名 1、对于简单酶反应动力学方程参数的求取,不同的方法所得的结果不同,四种方法的斜率分别为L -B 法 ;H-W 法 ;E-H 法 和积分法 。 2、一个固定化在实心球表面的葡萄糖氧化酶,其动力学参数为 311max 410min r mol L ---=?和31210m K mol L --=?,现将该固定化酶放置于葡萄糖浓度 为5mol ·L -1的反应体系中,其反应受 控制,有效因子为 。 已知葡萄糖的体积传质系数为4×10-1 min 。 3、葡萄糖为碳源,NH 3为氮源进行酵母厌氧培养。培养中分析结果表明,消耗100mol 葡萄糖和12mol NH 3生成了57mol 菌体、43mol 甘油、130mol 乙醇、154molCO 2和3.6molH 2O 。此时酵母细胞的分子式为 4、采用带有外循环的CSTR 反应器与普通CSTR 反应器相比,其临界稀释率 ;反应器的稳定性 。 5、设θ为无因次时间。当反应器为活塞流反应器、θ=0.8时,F (θ) ,E (θ) ;当反应器为全混流反应器、θ=0.8时,F (θ) ,E (θ) 。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抑制百分数 2、梯勒模数 3、Gaden 分类 4、反应-分离耦合过程

5、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细胞生长的Monod方程的基本假设和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是均衡生长? 2、反应器内流体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有那些?如何采用实验方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方法中的各自缺陷是什么?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统计特征值是什么? 3、在固定化酶反应中,若存在底物抑制采用什么样反应器较为合适?若存在产物抑制,采用何种反应器较好?为什么? 4、什么叫做“返混”?根据返混的不同可以将理想反应器分为几种?其各自特征参数值有什么特点? 5、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的间歇培养采用什么方法考察菌体的增殖情况,发酵过程分为那些阶段?如何改变迟滞期的长短?如何计算倍增时间t d?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第一章生物工程导论 1.生化反应工程的概念 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工程方法研究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2.生化反应工程研究对象 研究生物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 3.生化反应特点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同一设备进行多种反应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量 缺点:产物浓度低,提取难度大废水中的COD和BOD较高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菌种易变异,容易染杂菌 4.生化反应动力学 本征动力学:又称微观动力学,生化反应所固有的速率没有物料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 反应器动力力学:宏观动力学,在反应器内所观察到的反应速率是总速率考虑。 5.生化工程研究中的数学模型 结构模型:由过程机理出发推导得出 半结构模型:了解一定机理结合实验数据 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的一种关联 第二章生物反应工程的生物学与工程基础 1.因次:导出单位,也称量纲。 2.红制及基本单位 密度比容气体密度压力 第三章微生物反应计量学教材p53-64 1.反应计量学:对反应物组成及转化程度的数量化研究 2.得率系数与维持因数: 得率系数:细胞生成量与基质消耗量的比值 维持因数:单位质量细胞进行维持代谢时所消耗的基质。 3.细胞组成表达式及元素衡算方程 细胞组成表达式CH1-8O0.5N0.2 元素衡算方程CHmOn+aO2+bNH3=CCH2O3Nr+d H2O +e CO2 4.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 当细胞反应是细胞外产物的简单反应时,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如下: 5.呼吸商:二氧化碳产生速率与氧气消耗速率之比 6.实例计算 第四章均相酶反应动力学(教材P8-10,26-38) 1.酶活力表达方法及催化特性 催化特性:酶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较高的催化效率反应条件温和易失活,温热,氧化失活 2.了解反应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 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零次方成正比 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 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浓度二次方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