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5年6月周俊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是指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条件下,一国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组合。马歇尔在使用某一特定曲线描述贸易中的供求均衡时,将该曲线称为国际供需曲线。

2、贸易条件: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值,反映的是外贸商品的价格比值和利益分配。

3、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一个国家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损。

4、要素充裕度

5、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是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者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6、要素密集倒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7、雷布津斯基定理:

8、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聚集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集中、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9、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具有内部规模经济时,企业的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因此,市场竞争呈现“大鱼吃小鱼”的规律,因此市场结构一般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0、集体行动困境(The problem of collective action):the benefits of such activity accrue to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not just the individual who performs the activity 11、普雷维什命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普雷维什命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贸易中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进口工业制成品,而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12、相对配额

13、进口附加税:进口附加税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紧急关税、惩罚关税和报复关税。

14、非关税壁垒:关税措施以外的其他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在关税水平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15、外汇倾销:是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来达到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

16、荷兰病:一国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国内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假如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突然了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提高,这将导致:1)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外汇收入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衰落。2)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品需求。不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进口满足,而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品需求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所以,一段时间后,服务业会重新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

17、关税同盟: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并对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①贸易创造效应: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高的本国生产者转向资源耗费较低的成员国生产者。②贸易转移效应: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低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转向了资源耗费较高的成员国生产者。

18、最惠国待遇原则(MFN Treatment):在对进出口或有关进出口而征收的、或者为进出口产

品的国际收支转移而征收的关税以及任何国内税费方面,在征收这些税费的方法方面,在与进出口有关的所有规则与手续方面,任何缔约国给予原产于或运往任何其他国家(地区)的产品的任何好处、优惠、特权或豁免,应当立即和无条件的给予原产于或运往所有其他缔约方境内的相关产品。

19、国民待遇原则:是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重要补充,指的是,对其他成员方的产品、投资建立的企业、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投资建立的企业、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20、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

21、灰色区域措施:指成员国采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这些措施处在总协定实施过程中为监督措施所不及的漏洞之中,他们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

“灰色区域”措施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必须适时适量加以限制。

22、关税升级

23、关税高峰

24、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指贷款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商品出口而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的利率较低的中长期贷款。出口信贷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分为两种:1、直线型——由出口信用机构直接向国内出口商或国外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资金支持。2、间接型——通过向国内商业银行提供担保,由其向国内出口商或国外进口商(或银行)提供资金贷款,而出口信用机构提供的是一种国家信用。

注:部分内容会出现在判断改错题。

二、判断改错题(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三、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四、分析计算题(5小题,前4题每题7分,5每小题8分,共36分)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

?绝对优势含义: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生的。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一国应该出口那些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那些国外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贸易的结果将使双方均获益(贸易是双赢的,所以斯密倡导实行自由贸易)。按照绝对利益说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贸易的参与者和整个世界会因此而获得利益。这样学说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某些规律,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特点和局限性:

1)将劳动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

2)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3) 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

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比较优势含义:两优相比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

国生产不同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国际贸易的模式是: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种分工与贸易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对外贸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比较利益说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了这种国际贸易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

普遍意义,从而真正使该命题令人信服。

?局限性:

1)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理论阐述,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

从而就无法解释比较优势会转化等重大问题;

2)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依据--成本和自然条件的相对优势,而未能揭示出国

际分工的其他重要原因(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等的作用;

3)认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和发挥比较优势。而现代各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

已具有多重的目标函数;

4)诸多严格的假设条件远离实际经济世界;

5)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不再在国际竞争中具

有优势。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背景:两次危机,西方国家经济出现衰退,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

团体纷纷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工业国发展不平衡,美国率先采取贸易保护;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如:中国)实力提升较快,并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进一步强化了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表现;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改变了政策选择空间。各国必须在GATT/WTO 没有明确禁止的政策手段中进行选择。

?特点:

1)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展。第一、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的工业品和农产品扩展至高精尖产品部门,工业品的保护从纺织服装等敏感性产品扩展至钢铁、汽车、彩电、数控机床等。第二、在服务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在开业申请、投资比例、收益收回等方面作出了保护性限制。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议的焦点之一。

2)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接的、隐蔽的贸易限制所取代;第一、关税水平虽呈下降趋势,但普遍采用阶梯式关税结构;第二、利用GATT/WTO免责条款。利用例外规定,进口国以“保护本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平衡”或“避免进口国工业受到进口的严重危害”或“维护公平贸易”为名,从本国的需要和目的出发,采取与WTO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第三、广泛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隐蔽性和技术性强);第四、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对供应商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

3)贸易保护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第一、经济措施: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出口补贴、外汇倾销;第二、组织措施:广泛设立各种出口促进机构(包括最高行政长官领导的)和组织中介机构。

4)不少国家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府首先确立战略性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对这些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和促进,从而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5)贸易壁垒从国家间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6)贸易保护制度越来越倾向于管理贸易制度

管理贸易强调对贸易的保护和协调。对内:设立外贸管理机构、制定外贸管理法规、加强海关管理,等等。对外:签订贸易协定、成立国际经济组织和参与协调会,等等。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

4、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5、内部规模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6、偏好相似论的核心观点及贡献

7、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8、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9、出口管制

10、相互需求论的核心观点及贡献

11、贸易条件的几种类型

1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观点

13、对外贸易乘数

14、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广义要素禀赋论、特定要素模型)

15、空客与波音的博弈模型

16、持续性倾销

17、关税、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补贴的福利效应分析

18、大国最优关税论

19、有效保护率的计算

20、生产可能性边界、比较优势、贸易三角形、贸易利益(用商品数量表示)

21、要素充裕度和要素密集度的判断

22、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23、幼稚产业保护的三大标准

24、贫困化增长

注: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注重理解。

2020年整理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doc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 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 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市场结构: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一)外贸占全球份额逆势上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陷入停滞或低速增长,欧洲 世界地位:

国际贸易学 期末复习整理

国际贸易学复习整理 考试时间:01-03 上午8:30 考试地点:26-205 考试题型: 一、填空(1*7,共7分) 二、名词解释(3*7,共21分) 三、选择题(1*5单选+2*6多选,共17分) 四、简答题(共36分) 五、论述题(共10分) 六、图示题(共9分) 第一章主要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概念 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别国(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反映该国(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 2、联系 本质一样,出发点不一样; 总体与局部关系,其实质内容一致; 全球范围来看—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一个国家角度来看—对外贸易。 3、国际贸易真正确立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1、共同点 ①都属流通范畴,都通过交换来实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消费需求; ②在生产与交换关系上,都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的反作用,即贸易规模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生产起着促进的反作用。 2、区别 ①国内贸易基础是国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 ②贸易的环境不同 各国货币制度差异 各国经济政策差异 各国法律差异 ③贸易风险不同 信用风险,双方的资信状况不同 商业风险

汇率风险 三、对外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政府不干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设置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惠,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施加干预,使用各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简言之,奖出限入政策。 3、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方向。 美国是奉行管理贸易最为突出的国家,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典型范式。 4、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壁垒中非关税壁垒,指一国通过建立技术标准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标准,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 5、社会壁垒: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根源是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1、金融保护主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使全球金融业开放步伐放缓。 2、投资民族主义,限制外资的流入以保护国内企业。 3、歧视移民,限制国际劳动力流动,保护本国公民就业。 五、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指以货币来表示一定时期内各国对外贸易总值,反映出某一时期一国贸易总金额,为避免重复,只统计各国的出口贸易值之和,一般用美元表示。 2、国际贸易量:指以报告期国际贸易值除以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 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量=报告期的国际贸易值/以固定年份为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系数) 1、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2、经济学意义:反映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七、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指一国的出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的比率。 2、实质:从价格关系上反映一国在对外商品交换上的数量关系,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八、贸易差额、顺差、逆差 1、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收入大于支出。 贸易逆差:出口值小于进口值,支出大于收入。 2、如何评价贸易差额?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 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 机会成本 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 边界如下所示:

国际贸易 许斌版 选择 判断 名词解释 简答重点汇总

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绝对优势 指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高于另一国(生产1套服装,美国需要1个劳动力,而中国需要2个劳动力。美国在服装生产上对中国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美国服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倍,美国饮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0倍。 美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中国都存在绝对优势,但其饮料业优势更大,因此美国在饮料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在服装业和饮料业上相对美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服装业的劣势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在服装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的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钱,价值 ] 用价格指数调整,更真实贸易量[规模,剔除价格因素] 国家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 国家贸易额 = 该国进口额 + 出口额 世界贸易额 = (所有国家的进口额 + 出口额)÷ 2 1. 李嘉图模型表明每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解释:在李嘉图模型中工人、企业家和消费者为同一个(群)人, 因此一个国家获得贸易收益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从贸易开放中获益。 2. 李嘉图模型否定了绝对优势作为贸易基础的理论(√) 解释: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3. 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的差异(×) 解释:是由于国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4. 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个国家,而不能应用与多个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形(×) 解释:李嘉图模型可以推广到多个国家多种商品的情形。 5. 李嘉图模型说明,贸易最终会导致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解释:自由贸易将导致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6. 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 7. 一国从封闭经济转向自由贸易时,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外移(×) 解释:由于短期内一国不可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因此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不会移动,转向自由贸易时,变化的将是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消 费者的效用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答:绝对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

国际贸易学期末习题

一.单选题(共53题) 1下列有关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国际贸易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 2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技术贸易壁垒?( )产品种类壁垒 3下列不属于国际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是( ) A、不利于贸易各国改进生产技术 4为什么发达国家愿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减免关税待遇。( ) A、因为发达国家在关照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是在扶植本国的制造业。 5下列哪项属于GATT与WTO共同具有的特点( )。关税减让 6在大卫李嘉图的模型中,每个国家的工资水平由( )来决定。绝对优势 7下列哪一种学说不是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8中国参加大湄公河经济合作属于( )次区域经济合作 9考虑大国对某一进口产品征收关税t,那么当关税t很低时,贸易条件利得与无谓损失的大小应为( )。贸易利得>无谓损失 10( )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出口管制法案,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独立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进行审批和颁发出口许可证,实行出口管制。 单边出口管制 11母国生产电视机和手工玩具,现有劳动力从外国流向母国。则在长期移民效应中,母国工资、租金、及两种产品产量将会( )。 D、工资不变、租金不变、电视机产量减少、手工玩具的产量增加 12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和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可以判断( )。 D、丰裕要素从贸易中受益、稀缺要素从贸易中受损 13( )是指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 负面清单 14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中,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 C、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15关于调拨价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根据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定价 16中心-外围论的提出者是( )普莱维什 17下面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自由贸易区一般设在关境以外。 18美、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三足鼎立,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中韩自贸区 19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中,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 B、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0对于各种类型的贸易,不需要将该贸易的贸易额计入该国总贸易额的是( ) A、过境贸易 21( )指国家通过法令或其他手段和途径,规定本国政府机构在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A、歧视性政府采购 22下列有关转口贸易的说法错误的是( )对第三国来讲属于转口贸易,也称过境贸易。 23从垄断竞争模型中的有贸易短期均衡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该产业中的厂商数量会如何变化( )。有部分厂商退出 24( )是指由出口方的官方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合同由出口厂商和银行签订。卖方信贷

国际贸易实务_第五版_黎孝先复习要点整理

国际贸易实务 第一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1.国际贸易惯例含义: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习惯做法制定成文的规则。 2.国贸惯例与习惯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国贸惯例是在国贸习惯做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区别:国际贸易惯例层次高于贸易习惯;惯例被编撰成文的规则,未成文的习惯不是惯例;国贸惯例必须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为使用的规则。 3.国贸惯例的作用、性质和法律地位: 性质:具有国际社会民间性质的行为规范 地位: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修改;一写进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强制性。 作用:减少贸易争端;提高效率;弥补法律的不足;规范贸易行为。 4.国贸遵循准则:(密切联系和特征履行) 恪守合同;缔约自由;诚实信用;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遵守法律;公平交易 5.贸易术语 (1)概念:长期国贸实践中产生的,表明商品价格构成,交接过程中有关责任风险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2)作用:简化交易手续,缩短时间,节约费用开支;有利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有利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6.国际贸易惯例及其性质和作用: 惯例:(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 (2)《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EXW/FOB/FAS/CFR/CIF/DEQ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扩大适用范围 (注:2010通则对2000的变化:术语删改;改变分类标准;使用说明;排列方法调整) 第二章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第三章适用于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 *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的因素:运输条件、货源、运费、风险、结关手续。 第四章合同的主体与标的 1.约定合同当事人条款注意事项: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名称表述准确;地址正确详细。 2.品名条款主要内容:无统一格式,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型号。 3.约定品名条款注意事项:需妙用处 根据需要约定商品名称;合理描述商品;正确使用成交商品名称;内容具体清楚明确。 4.关于产品的质量体系评审和认证制度: (1)ISO9000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贸发展制定的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标准。 (3)CCC认证:国际通行,一种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技术法规的合格评定制度。 (4)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符合即为绿色企业。 5.表示商品进出口质量的方法: (1)凭实货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看货成交:情况较少;适用于寄售,展卖和拍卖业务。 *凭样品成交:卖方样品、买方样品、对等样品。 (2)凭说明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6.品质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般内容: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以及答案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后面括号内。 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A ) A.绝对成本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机会成本学说 D.边际成本学说 2.贸易顺差是指(A ) A.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B.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 C.国际收支为正 D.国际收支为负 3.各国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在于(A ) A.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B.防止本国商品不顾成本到国外倾销 C.保护本国出口商的利益 D.保护本国进口商的利益 4.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是(C ) A. 2001年11月9日 B. 1997年10月1日 C. 2001年12月11日 D. 1999年11月15日 5.关境与国境的关系是关境(D )国境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大于、等于、小于 6.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在打垮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这种倾销方式是(B ) A.偶然性倾销 B.掠夺性倾销 C.长期性倾销 D.永久性倾销 7.某国进口商品以后再向第三国出口而赚取利润,这对第三国而言是( B )贸易。A、过境贸易B、转口贸易 C、直接贸易 D、间接贸易 8.专门贸易是指以( A )作为统计界限。 A.关境B.国境 C.货物进出口D.服务进出口 9.日本对价格6000元以下的手表,每只按其价格征税15%,这种征税方式属于:( A )A、从价税B、从量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10.接受买方信贷的进口商在使用信贷资金进行采购时,必须购买( B )。 A、本国商品 B、贷款提供国的商品 C、第三国商品 D、以上三项都对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补偿贸易 2.自由边境区 3.“自动”出口配额制 P55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限制本国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数量的出口国配配额制。 4.包销 P10在一定时间内,把指定商品在指定地区的独家经营权授于该经销商.经销商则承诺不经营其他来源的同类或可替代的商品。通过包销协议,双方建立起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买卖关系,而具体的每一笔交易,则以包销协议为基础。另行订立买卖合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3分,共39分)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厂商或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卖方信贷(Supplier’s Credit)卖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即卖方)提供的贷款。其贷款合同由出口厂商与银行之间签订。 买方信贷(Buyer’s Credit) 买方信贷是指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即买方)或进口国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加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2.简述在一定时间内,把指定商品在指定地区的独家经营权授于该经销商.经销商则承诺不经营其他来源的同类或可替代的商品。通过包销协议,双方建立起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买卖关系,而具体的每一笔交易,则以包销协议为基础。另行订立买卖合同。 P83 3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1.1 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保护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互惠原则、贸易争端的磋商调解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优惠原则,区域性贸易安排原则,合理保障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全体成员方认识到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以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发世界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并根据成员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措施。

最新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 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指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注: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进口:当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由此而产生的全 部贸易活动称为进口。 出口: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称为出口。 注: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 出口部门:是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国际贸易值(额):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各 国出口值之和。(对外贸易总值:指一国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 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量: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若出口值大于进 口值则为出超(贸易顺差),反之为入超(贸易逆差)。 5、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总贸易额为一国的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 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专门贸易额为一国的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 注: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额但不计入专门贸易额。 6、货物贸易: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指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后者也乐于 从前者购买,即出口国为生产国,进口国为消费国。 间接贸易: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能直接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交易。 转口贸易:指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 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8、自由结汇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称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贸易。 易货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称为易货贸易。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10、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通常是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 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 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主张通过国家立法,限制进口,绝对禁止金银输出;尽量出口商品,增加金银输入。在对外贸易中要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从而保证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2)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商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再反对货币输往国外,也不必要求对每一国的每笔贸易都是顺差,重要的是要保持贸易的总体出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尽量大的顺差,以达到增大本国货币数量的目的。 2)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金银是唯一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金银的数量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金银的数量 对外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够增加国家财富。 政府不要干预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 都获得利益。分工模式: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 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 比较劣势。 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1)固定机会成本下的贸易利益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4.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认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 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对本国 就越有利。 5.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煞了国家和 国家利益的存在。 (2)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 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3)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6.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 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 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 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 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 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7.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Model)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 增加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使 该要素的报酬提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随着 进口商品生产的萎缩,将减少对其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 国稀缺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降低。 赫-俄-萨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 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8.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由于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按照 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却说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完全相 反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 (5)要素密集度逆转 (6)需求逆转 9.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 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规模经济与贸易 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 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 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 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 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 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性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强调了供给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 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 制成品贸易的起因和格局应该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10.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 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产品的 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 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 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经济力量的强弱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 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 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 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由保护转为进攻。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 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 限入的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自 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2)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4)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 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 围内进行的。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答案汇编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重点及名词解释

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 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术语:FAS、FOB、CIF、CFR B 班轮运输:又称定期船运输,指船舶按预定的航行时间表,在固定的航线和港口往返航行,从事客货运输业务,并按照事先公布的费率收取运费的运输 背书:是转让汇票权利的一种法定手续,指持票人在汇票的背面记载背书文句、签名、并把汇票交付给背书人的行为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包括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 包装条款:一般包括包装方式、包装材料、包装规格、包装标志和包装费用 保函(L/G):又称保证书,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货个人(担保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第三方(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 C CFR: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卖方负责租船订舱,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指定的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支付运费,并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按通则解释该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 CIF: 1. CIF术语的含义 CIF术语是指卖方负责租船订舱并按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期限将合同货物装上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并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及运费,负责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按通则解释该术语只适用海运和内河运输。 2买卖双方的义务 (1)卖方义务:A1.签订运输合同,在买卖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装运港将合同要求的货物装上船并支付至目的港的运费,装船后及时通知买方。A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A3.负责办理水上运输保险并支付保险费。A4.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A5.提交商业发票和在目的港提货所用的通常的运输单据或具有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并且自费向买方提供保险单据。A6.其他义务:(同前) (2)买方义务:B1.接受卖方提供的全套合格单据,受领货物,支付货款。B2.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的一切风险。B3.负责货物到目的港后的卸货任务,支付卸货费。B4. 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件,并且办理货物进口所需的海关手续。B5.其他义务:支付前A6中所产生的费用。 3.CIF术语主要问题概括(风险转移、通关手续、费用划分、运输和保险合同): 1)风险转移:卖方在装运港完成其交货义务时,货物损坏或灭失的风险转移给买方 2)通关手续:卖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 其他官方批件,并且办理货物进口所需的海关手续。 3)费用划分:卖方承担交货前所涉及的各项费用,包括办理货物出口所应缴纳的关税和其他费用,卖方还要支付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和相关费用,并且承担 办理水上运输保险的费用;买方承担交货后所涉及的各项费用, 包括办理货物出口手续时所应缴纳的关税和其他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