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和46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槐乡的孩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小学数学_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天平,2分硬币1个,回形针若干,1千克物品,盐两袋(500克)等。 课前研究: 1、收集生活中物体的具体轻重,并记录。 2、收集生活中有关秤的知识。 教学过程: 游戏: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师:小朋友们,体育课里有一种跑步比赛比较特别,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展示,谁先来?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面粉是1千克。 生2:一包面条1千克,一个果冻30克。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用可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 师: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1、感知1克有多重 师:课前大家调查了这么多物品的重量,做得非常好。那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两个回形针就重1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看,这就是天平。我们把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观察指针,指在天平中间,就说明这两个回形针重1克。 (1)掂一掂 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组长拿出两个回形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2)说一说: 师: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轻 (3)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比1克轻。生:一只蚂蚁,棉花,一段线…….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课件出示) 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枚比1角硬币还要小的硬币2分,像这样的2分硬币重量也是1克。 2、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1枚2分硬币重1克,10枚硬币重?(10克)100枚?(100克)500枚?(500克)我没有这么多的硬币,但是我带来一袋500克的盐。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重量的?(看包装上的重量)大家真聪明,为了方便超市许多物品上都标有重量,像这带盐上面写着500克,两袋盐重多少?(1000克) 师: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3、感知1千克有多重 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这册教材保持和发扬了前五册教材的特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厚的人文底蕴,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和练习设计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内容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组成。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全册看,教材编排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分别安排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等8个主题单元,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从各主题单元的构成看,能围绕一个主题,从多方面选材,充实和丰富主题。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等都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与延伸。再如本册的第二组教材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从本册书的内容结构来看呢,后六个单元和前两个单元的内容结构是一样的。 本册教材就好像一闪一闪的窗户,窗户外面呢,是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也是学生们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作为教师呢,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带到这一扇一扇的窗子前面,并且帮他们推开这一扇一扇的窗户。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有以下特点:该教材在求实与创新方面的特点更加鲜明: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新,推陈出新,耳目一新。 1、求实 (1).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加强积累的思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朗读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通过读读抄抄加强词、句、段的积累,在语文园地中通过"读读背背"加强古诗、谚语、成语等传统语言文化的积累,在教材后面通过词语表加强词语的积累。(2).在技能训练上求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重视语文基

三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汪玲《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三年级实验班第二学期使用。在保持和发扬前面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不少新的突破。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和教学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一些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50个字,会写2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分别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这些栏目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体现整合,这一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如,第四组的导语:“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这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段导语概括地点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明确了学习要求,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情冶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画杨桃》,在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前有这样一段话:“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下面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引出略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如,第八单元专题是“神话、传说故事”。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诗中,有的是历史人物传奇,还有想象中的神人神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复式统计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编写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 (5)更突出地体现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教学的每一例题都有现实的问题情境,大都展示了多种计算方法;在“整理和复习”中则更为明确地设计为: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

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等。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侧重于常见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而这些内容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在学习素材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位置与方向”的编排,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一方面获得丰富的有关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面积”的编排,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前几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学习了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建立统计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的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小学音乐三年级教材分析

小学音乐三年级第6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来作一下小学音乐教材第6册的教材分析,和大家共同研讨。 一、教材内容方面 本册教材共10个单元,19首演唱歌曲,24首欣赏作品每单元均有编创活动 本学期实际有效的教学时间有16周,因此,教学内容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节奏,作适当的删减,以保证完成好本册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确立好各单元的教学目标。目标应确立的切实可行有效,不能大而空,落实不下去。 2、认真解读单元教学问题设计的用意,这些问题往往就是需要老师们在单元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和知识点。 3、要紧紧围绕单元的音乐要素,开展唱歌,表演和技能活动的训练。 4、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活动,注意发挥好活动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动静有机结合。 5、教材研读,教案的准备把握好几个原则: ⑴以审美为核心 ⑵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 ⑶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 ⑷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 ⑸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 ⑹提倡学科综合,改善评价机制 具体教学时,各位老师主要要参见教师用书的使用说明,把握好教案设计的

方向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段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内容健康、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四、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绐终。 五、教学目的要求: 1、会用优美、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情绪。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听辨音的高低并会模唱,能进行即兴表演。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歌(乐)曲的特点,能通过欣赏,编故事,编舞蹈,发展想象力。唱准音高及音的长短。 3、通过演唱体现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画图形谱,会编新歌词。 4、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5、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从演唱作品中体现。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学习休止符,会做音乐情境表演。 6、感受并体验不同歌(乐)曲的不同表现风格,尝试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7、会进行歌曲轮唱。 8、通过演唱,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联想。 下面具体来说下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单元春天之歌 本单元紧紧围绕“春天”的主题,通过聆听歌曲,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目标和重难点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设计: 1、认真聆听,感受音乐是怎样表达描绘春天的 2、在聆听的基础上,用声响效果这种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即兴创作,这种创作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给学生充分活动时间,体现即兴。 3、演唱歌曲要设计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在演唱中感知认识后十六分音符是值得长短,并与原来的四分、八分、二分音符进行比较。 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 ⑴在欣赏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并用动作模仿。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三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马街镇扯土明德小学念春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

三年级体育教材分析

三年级体育教材分析 作者:万宏伟 教学目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二〉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三〉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重难点: 1、教学内容 a、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 b、游戏; c、韵律活动和舞蹈; d、田径; e、体操; f、小球类; g、第九套广播体操。 2、重难点 在以上七点内容当上,a、d、g为重点内容,其中d、g为难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立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体育课的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述,使学生懂得粗浅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常识。而第九套广播体操学生都还不会做,应作为重点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争取一个月内教会。 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逐步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特别加强对广播体操的教学。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

部编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首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相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1

三年级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学段目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三一班刘丹丹一﹑教材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2人。通过与原代班教师交流和近几天的接触,我发现孩子们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他们热爱学校生活,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多数孩子们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遵守纪律,做到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这些孩子基本上能做到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还有一部分孩子能借助拼音主动识字,阅读一些浅显的拼音读物,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开始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大多数孩子对要求掌握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准确地说出汉字的笔顺笔画,有比较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大多数孩子能正确背诵;孩子们会用一些词语口头或书面造句,基本上能把句子说通顺。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清楚。但是,部分孩子不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对拼音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刚转来的两个孩子还不会说普通话,自能学习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爱搞东西或随便讲话,书写较差,作业速度跟不上,学习很吃力。本学期还得抓紧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㈠、语文素养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300个生字,会认200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