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柳溪学校罗包平冷光生

【摘要】祖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未来在青少年。近来发生的一系列频发的校园学生暴力事件,不得不让人们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湖南的弑师案件,广东的扇耳光脚踹女生事件,温州的扒衣事件......一幕幕悲剧在重复上演。青少年逆反心理所产生的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增长知识,健全人格的灵魂工程师,使学生走上身心健康的成长道路,本着良心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引导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模仿能力强,但看问题偏激,有时不能明辨是非且缺乏自制力。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充斥着整个网络。青少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从而是整个价值观发生错位扭曲。除此之外,由于家庭因素,比如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这些青少年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所有的这些青少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出现逆反心理,带来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通过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当前青少年中逆反心理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学习方面的逆反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的动机不强,知识无用论的观点到处蔓延,厌学,逃学,抗学现象频发,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不良情绪,遇到一些大的的考试时过度焦虑,考前睡不着,极度紧张或过度自信和过度自卑。或者对考试无所谓态度,考试睡觉,交白卷。大量的事实证明,适度的紧张对于学习和考试都有助于学习和考试的,但是,过度的紧张或过度的放松,甚至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学习和考试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学习或考试的适度紧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或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习效率或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由于这些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了逆反心理,极度厌学。

案例一:喻某是初三一名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是,父母的过度期望和没有正确的加以引导,导致其出现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在一次回家后在返校途中偷拿家中钱财骑摩托离家出走,后虽经过学校领导和学校全校老师的日夜艰辛寻找,最后在县城一所网吧内将其找到并带回学校。事后班主任赖老师和其谈心交流后发现,他离家出走的原因就是由于成绩较差,但是父母的过度期望和逼迫,以及父母缺乏与之有效的沟通,加之其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缺乏有效的宣泄途径,导致其对学习极度逆反,极度厌学,最后离家出走。

案例二:刘泉强和刘泉国是双胞胎兄弟,小学和初中都在一个班上,两人小学成绩处于中上水平,但是受外出打工同龄人的影响,知识无用论逐渐的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初一就表现为对于学习的不认真,态度不端正问题,作业先是马虎,字迹潦草,不认真完成,后来作业是迟交,晚交,抗交,最后是上课完全不听睡觉,考试交白卷,最终在初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中,尽管班主任师应老师苦口婆心,谆谆教诲,都没能顺利挽回他们早已放飞的心,兄弟俩最终还是先后从同一个班上辍学外出务工。

(二)对人际交往的抵触和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本应该是青春,热情洋溢,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好奇,对人际交往的充满希冀的年龄,但是,近年来,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极度逆反现象日益严重,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自私、专横性格。

案例三:余梦婷是初一女生,学习成绩处于上游水平,成绩最好时曾进全班第十名内。但是其性格孤僻怪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和同学沟通,做事情一意孤行且自闭不听任何人

意见,下学期其父母给其买了手机后,余某婷更加的孤僻怪异,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其沉迷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分别以几分,十几分的成绩呈现。班主任江老师多次找其家长沟通协调,并且多次作其思想工作,但是余某婷仍然一意孤行,不听劝解,最后由其父母带回家。其主要问题是学生性格孤僻,沉迷手机造成的人际关系的抵触与判逆。

(三)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较弱,自我约束极度逆反。

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

案例四:周作瑜是一名初一男生,该男生学习成绩偏科严重,数学成绩较好,语文成绩中等水平,英语成绩较差,在多次考试中,成绩排名都不是很理想,班主任江老师曾多次找其谈话,但其情绪激动,多次无礼顶撞老师,并且对批评他的老师和同学多次吼叫咆哮,这位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周作瑜是家中独子,其父母对他过度溺爱,对其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导致该生养成自私,专横的心理,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较弱,自我约束极度逆反。

二、青少年逆反心里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题产生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为现在的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与这些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错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就会极大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家庭父母的死亡、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另外,教育方法欠妥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于“溺爱型”的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1】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担任物质提供者的角色,还应该担任起孩子的老师,朋友,知己等角色。

(二)学校重文化,轻素质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导致家长重分数,老师看成绩,学生拼成绩的局面,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校过重看重分数,以分数评判一个老师教育水平的高低,甚至以成绩评定一个教师的职称,这种评定方式必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考试分数,以考分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继而波及到评判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虑,很多学校对德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简单走过场,不做仔细的思想矫正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导致学生思想混乱、纪律松散的原因之一。【2】

1.教育方式方法欠妥。部分老师过于年轻,缺乏经验或者是某些过于年长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例如对后进生缺乏必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轻则采取当面讽刺、挖苦学生,重则赶学生出教室,撵学生回家找家长,以及打骂、变相体罚学生的粗暴工作方式。这样做不能做到标本兼治,学生口服心不服,甚至可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中下仇恨的种子,这种教育法方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案例五:罗平是一名三支一扶教师,自2013年9月参加工作,在工作的前期,存在着教育方式方法欠妥问题,在一次对原初一班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张某在上课期间捣乱,不听教师罗某平的劝诫,屡次顶撞,最终由于教师罗平年轻气盛,动手扇了学生张某一个耳光,导致其当场气愤离校。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根本没有有起到教育的作用,事后,经过教师罗平的认真反思,再次找学生张某谈心,师生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2.学校和班级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好的学校风气可以使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心情愉悦;不良学校风气却会使学生无心学习,攀比,懒散成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这种学校风气的环境下,学生极易受周围身边人的影响,无心学习,逃课,旷课成为一种习惯。

案例六:现年初三(2)班原本在初二普通班级,成绩,学风都较为正常,但是后来由于学生郭某琪和郭某智的先后转入到班上,班风逐渐的变坏,先是上课讲私话,无心听讲,后面是上课带小说,手机进入班上,根本无心学习,在他们的不良影响下,学生郭某,向某,谢某玲先后放弃读书,并且他们先后嘲讽积极向上的学生,班风每况愈下到最后发展到全校老师都惧怕上该班级的课,甚至有些教师在该班级的授课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班主任冷某生多次找学生谢某玲,向某深入谈心,做其思想工作,但由于班风太差,学生拉班结派蔚然成风,最后原初二班级升到初三还是迫不得已进行分班教学。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性组织,是一个大染缸,学生是一匹匹白色待染的棉布,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学生身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很难逆转的,社会不良影响与家庭、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相比,社会不良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观性、形象性、潜移默化性,更能影响和迎合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新兴谋体的发展,促使学生接触事物的渠道的多样化,但是,新兴媒体是一个里面参杂着好与坏,道德与非道德,理性与非理性,暴力与色情,青少年的信念每时每刻都在形成,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无时无刻都在刺激着他们的感官,都在引起他们的心理及思维活动的变化。部分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学生,不加区分的盲目模仿,屡屡在校园制造出令人咂舌恶性侵害事件。温州的扒衣门事件,广东的扇耳光脚踹女生事件,湖南的弑师案件,无一例外的不是受新兴媒体的影响。

(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危险期”。这时期,青少年生理心理之间的发展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青少年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带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种悄悄到来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认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3】所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教育为主,批评训斥为辅。要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偏低的现实,必须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做工作。

三、如何进行青少年破解青少年逆反心理难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心里脆弱,抗打击能力弱,逆反心理特别强,要破解这些难题

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做好孩子的首任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在日常的生活中洁身自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生活习惯,自己做一个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人,不赌博,不吸烟,不酗酒等。同时尊重孩子,并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质,同时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分析。

二是学校要加强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机构。

目前学校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经费紧缺且缺少专业心理指导

人员目前学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加大专门的资金投入,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并且联合有关大学,医疗机构多到学校开展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同时,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本校心理教师或联合有关医疗机构定期到校为全校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出黑板报等对学生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三是要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所以公安部门应加大整顿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坚决取缔黑网吧,规范娱乐场所的日常经营活动,严禁问成年人进入娱乐性场所。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部门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宣传部门要通过大众媒体全面广泛地提高社会成员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状态的自觉意识,宣传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技能。

四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抗风险,抗打击的心里承受能力,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破解学生的逆反心理难题,从根本上就要转变社会的应试教育模式,破除以成绩定学生优劣,以成绩定教师职称,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心里健康教育,多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这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难题才会得以彻底地解决。

中国梦,未来梦,中国梦的实现,始终必须靠人来实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未来的筑梦者。解决好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可以为祖国输送一大批心理承受能力强,抗风险打击能力强,对挫折不屈不饶,对生活热爱,奉献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必定复兴。

由于参加工作年限不长,学识浅陋,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冷光生老师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冷光生老师以他渊博学识,认真细致地审阅了和修改本文,并且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中肯宝贵的意见,在此对他表示真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韩凤辰.如何提高教学效益[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段伟文,姬瑞环.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简明读本[L].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13.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同时渗透入青少年思想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三百,2002年同比上升百分之一百二十;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四倍,2002年同比上升一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影响教育法则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疯狂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向歧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然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既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初探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初探 摘要:本文从心理训练的概念着手,对中学生排球运动员进行一般心理训练和 赛前心理训练的内容、手段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一般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兴 趣和动机的培养,注意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培养。赛前心 理训练的具体内容:准备比赛的心理训练的方法。实施心理训练应有计划并长期 坚持下去。 关键词:排球心理训练初探 1前言 中学生排球比赛,经常出现某名队员或某队伍因为发挥失常,动作变形,与 平时表现大相径庭等原因从而导致比赛失败的事例。在排球运动中,队员体力的 分配、技战术的发挥,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比赛的失败是由 于心理紧张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技战术的发挥而造成的。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要 想培养出优秀的排球运动员,除了严格体能、技战术训练以外,一定要对学生进 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中学时期是学生身心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仅仅注重身体和技战术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培养,就会影响他们 的成长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也将最终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排 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训练和 比赛经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2心理训练的概念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 各种必须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从而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任务作好各种心理准备。心理训练一般分为一 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的心理训练两种。就其心理训练的本质而言,就是指的条 件反射。 3.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内容 3.1 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中学生排球运动员而言,他们开始都是在对 这一运动的兴趣或对某个排球明星的崇拜下参加排球训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 推移,队员会对训练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我们在一开始训练,首先就应该让 队员建立良好的动机:相信自己有好的发展,能实现自己新的目标,通过刻苦的 训练,能为自己、家庭、学校、县、市。。。争光。其次,不断陪养队员对排球 运动的兴趣。在训练中,教练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让他们看到自己的 进步,使他们热爱排球运动。在刚训练时,向他们介绍排球运动的特点、概况和 比赛趣闻,以及观看专业队比赛或女排奥运获冠录象资料,使他们一开始就产生 羡慕之心,从而产生强烈的训练欲望。在开始的训练中应坚持形象化教学,让他 们容易接受,学习起来有兴趣。在训练过程中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让他们取得进步,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训练的兴趣,使训练更有效果。 3.2注意能力的培养 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复杂多样,其赛场情况千变万化,因此,对运动 员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与紧张度就要求较高。但是,由于中 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其神经系统的抑制还较薄弱,他们的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注意范围不大,容易分心,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

【毕业论文】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标题】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者】肖冬梅【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指导老师】杨兴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就中国而言,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能否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大事。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仅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专门的规定,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一个基于社会学形成的综合性概念,是按照犯罪者心理、生理是否完全成熟作出的分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主体为青少年。关于青少年主体的年龄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其中重点是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是指:(1)违反《刑法》和其他刑事法律条款的行为;(2)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 1、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近几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因出国、分居、监禁和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日渐增多,

这就弱化了家庭中的抑制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本来受制约的成员间的某些权利义务关系出现了裂痕,导致其子女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家庭的温暖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引导,这就很容易使这些青少年在性情上养成冷漠、压抑、逆反、忧郁和焦躁等品性,在不良诱因的引发下,极易发生对家庭、社会的偏激行为,由此误入歧途,陷入犯罪的深渊。 2、流动人口的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流动在大众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在城市中打工的青年外,还有些是因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而被迫滞留的。这些人可能具有合法的打工资格,但所得的报酬很低。此类受教育程度极其有限而涉世不深的外地人,在强烈的收入落差刺激下,面对高档的城市生活和自己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剧增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追求“钱财”和“淫乱”为特征。过去犯罪女性的未成年人往往与男性合作,处于从属地位,而现在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单独作案或团伙作案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女性青少年犯罪约占刑事犯罪的15%左右。一般来说,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腐蚀性往往要大于男性,有的外国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犯罪,特别是未成年女性犯罪,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特征 1、性犯罪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强奸、奸淫幼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性犯罪突出,这与他们的生理发育情况有不可忽视的关系。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的最明显特征是性成熟。性的发育和基本成熟使未成年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发生很大的变

浅析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浅析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调查及相关资料均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各校都能处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在随机对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普遍存在着情绪反常、社交困难、校园恐怖等不良性格行为问题,乃至自杀、犯罪等消极心理状况。在种种情况中,本文针对以下几种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过度考试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却意外地被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录取。原来,这名同学平时学习也算努力,但每次月考成绩却都很差。每当看见考试后的排名,他就开始想到老师失望的眼神,母亲的责骂甚至父亲的抽打,让他越来越忐忑不安。最终竟产生抑郁和暴躁症状。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 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 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 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 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鄞州职教中心学校政治组刘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基础上,针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感化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已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青少年是最有朝气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群体,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重视和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青少年教育失当、管理失控,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目无法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我们从新闻报道和下基层调研中,常看到、听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有的案件是触目惊心。如发生在云南省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是一起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报复杀人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后,新闻媒体又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披露。 二、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失误,对学生管理不严。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虽然也开设了法制课,但缺乏师资和教材,多数采取上大课、念材料的办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是指责、体罚的多,甚至动辄采取停课、罚款、开除的办法,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有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老师很少与家长联系,很少过问学生在家的表现,致使一些顽皮学生逃学、旷课,甚至从家中骗钱到外面看录像、上网吧、搞赌博,家长、老师都不知道。有的学校团组织、少先队活动不正常,团结教育后进学生的工作未做好。

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一、前言 所谓心理训练是指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目的进行定向训练的过程,即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 二、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很多。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为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夺取优异的比赛成绩。 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心理能力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技术、战术能力的保证,尤其在当前国际体坛上,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挥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两强交锋,心理能力强者胜,这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已屡见不鲜。 目前,美国、俄罗斯等体育强国已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贯彻始终,常年不断。在许多国际大赛上,多数国家的代表队配备了运动心理学家。由此可见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三、心理训练的特点及其作用 1、心理训练的特点 心理素质的好坏在非比赛时,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比赛时,又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进行心理训练的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有计划、有意识、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心理训练还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程度的运动员要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心理训练也必须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心理素质不但对竞赛成绩有直接影响,还会对体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作用,从而影响到竞赛成绩。系统的心理训练为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提供重要条件,心理训练对运动员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事业的探求与进取,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与熟练,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心理训练是掌握、提高专项技术、战术的强有力的动力。心理训练对教练员来说,既是必需掌握与运用的规律与方法,同时又是必要的工作艺术。通过心理训练以便运动员各种心理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就此作简单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认为从刑法学观点出发,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1〕。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依据刑法的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在我国就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时期。第三层含义是所谓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是指依据刑法的规定;(二)是指行为的结果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果没有危害或危害轻微均不是犯罪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指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的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大超出了刑法规定的内容,具体地说,它的内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人为地割

裂他们的各种行为状态,就会失去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全面理解。所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必须把青少年的所有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任何行为状态,都给予必要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确切的含义。 2、;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发展趋势 青少年犯罪在各国均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第一、犯罪趋势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的特征。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过去的研究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2〕。据我们调研了解,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纠合性、团伙性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会在同乡、同学、同宗族、亲戚邻居、同龄人之间形成小的团伙,他们在遭受挫折或某种利益驱动下,在同伙之间不良情绪的互相感染下,往往不计后果实施犯罪,公安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有50%是团伙作案。有的甚至逐步向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演变。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特殊优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其生存的优良环境。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社区功能,应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服务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瘟疫”,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治安稳定,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抵御能力差,犯罪现象日趋突出,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甚至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法国有15.5万青少年犯罪,占法国所有罪案的25%,而在美国则占35%左右。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率极低,1956年仅占全部罪案的18%。进入8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剧增长,1988年直线上升至75.7%。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005年1月,在温州苍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涉案人员数量最大的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中,未成年人占到一半。2005年2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的犯罪团伙“五街帮”,为首的竟是一名16岁的“傀儡”老大。该团伙共涉案300多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形式上看具有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突发性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最基本的社会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的。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变化,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最值得注意的因素。青少年与成年人相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因素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影响。但是某些因素对成年人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对人们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组织。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对儿童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青少年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内心痛苦,精神忧郁。这些孩子在不幸生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积淀在心底,若无法通过家庭进行疏导、宣泄、化解,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内心积淀的观念杂质就会发酵起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子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严重问题,如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等,不难想象他们对未成年的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克夫妇在1950年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法不科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反复无常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格近于残暴,引起孩子对家庭的恐惧与对立,都会使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J。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偏差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完整、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经常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之友,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或流于形式,造成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长沙市第五中学15岁少年周某因涉嫌抢劫其他同学而被公安机关查获,他却天真地说:“我爸妈有的是钱,我要他们拿几千块钱赔给那个被抢的就是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防线,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3.社会学习偏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成长是社会化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青少年

武宏璞《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武宏璞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青春期心理倾向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陷的影响 首先,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 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 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 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 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 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 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7 j。oI.8NO.1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陈友能 (邵阳教育学院.湖南邵阳414000 摘要: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启蒙者,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家庭,并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四个方面阐述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闽 基于共同生活,彼此交往最频繁、最密切。而犯罪的原动力和 抑制犯罪的诸因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故与家庭环境。成 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生第一个教育单位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婴儿时代到少 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学校”。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父 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直接 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志向的奠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

家庭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不正。简言之。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道德风 貌。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感染”。所以,良好的家风能对青少年起到事半功 倍的教育;相反,不良的家风,很可能无声地将青少年引向歧途。如果父母贪图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那么,其子女很可能由效法父母而成为盗窃犯。如果父母吃喝玩乐.甚至懒惰成性.那么其子女很可能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精神空虚,成为游手好闲者或流氓无赖。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也疏于督促子女学习,那么,其子女很可能也无心念书,最终因虚度青春而成为 社会的渣滓,如果对于女的恶劣行径包庇袒护,甚至教唆纵容.那就无异于将子女推向犯罪道路。总之,父母应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优良家风的造就者,这样.其子女才能在优良家风的熏陶 下健康成长。 第二。不道德或犯罪分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 有犯罪历史,容易“传染”给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 劣习,更容易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父母一方或双方走上“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