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化与宁波服装业的发展

论文:文化与宁波服装业的发展
论文:文化与宁波服装业的发展

研究对象:文化与宁波服装业

研究目的:宁波的服装响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笔者希望通过对宁波服装发展史的研究,回顾历史,了解文化与宁波服装业发展的关系,发掘其内质,得出历

史规律,从而联系到今日宁波服装业的发展,并提出些许建议。

研究过程:1、2000年暑假,学校开展“宁波百业史调查活动”,笔者开始关注宁波服装发展史,思考宁波服装发展原因,特别是宁波文化与服装业发展的关系。

2、搜集和积累有关文献。

3、寻访业内人士,了解服装业近况。

4、参观宁波服装博物馆。

5、对当代服饰潮流最敏感人群进行调查。

6、参与宁波国际服装节,收集资料及新闻,了解信息。

7、2001年暑假,开始着笔撰写关于文化与宁波服装发展的论文,并通过请教专家和

老师,几经修改,于2001年10月定稿。

参考书目:《宁波古代史纲》、《中外服装演化》、《在上海的宁波人》、《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调查报告》、《当代中国----浙江》、《宁波服装史》等文献以及关于一至五届服装节的

报纸。在此一并对作者表示感谢。

研究结论表述:论文:文化与宁波服装业的发展

引子

服装,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创造物,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且十分鲜明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服装不仅自身是一种文化,而且它的的发展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文化对于服装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宁波作为一座拥有7000多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而形成的宁波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宁波服装的演绎,从这里可以充分反映出文化与服装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文化对于服装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宁波文化也就没有宁波服装业的今天。

宁波原始服装的形成

距今7000余年的宁波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典型。基于当时人们安定的定居生活,生活内容随而丰富起来,原始的艺术文化得以发展,丰富的狩猎、种植生活成为艺术的源泉,也使7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可以用植物纤维及兽皮作为衣服。恐怕这便是宁波人服装最初的形态吧,而这最初形态的服装也正是受了最初形态的文化的影

响而产生的。

红帮裁缝的兴起与发展

宁波服装作为产业得以全面发展应该是基于“红帮裁缝”的兴起与发展。

公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宁波鄞县茅山生姜漕裁缝张有松于上海静安寺卡德路口创办福昌西服店,这是中国第一家西服店。此后,1891年奉化江口镇王溆浦村王才运开设荣昌祥呢绒西装号于南京东路782号;1896年,奉化江口的前江人江良通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和昌呢绒西服号; 1911年余姚城区开设了庄瑞荣服装店;此外在南京、天津、哈尔滨、海参崴等地也有宁波裁缝足迹。由于当时他们主要为被称为“红毛人”的外国人制作西装,所以就被称为“红帮裁缝”。宁波红帮高手们创制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中国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部西装裁剪理论专著、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学校,这些都是宁波服装为中国服装发展史增添的光辉一页。

宁波“红帮裁缝”作为现代服装的开拓者,一改中国几千年服装制作落后工艺,率先采用西方立体设计,按人体部位裁剪的技术,缝制

出的服装合体适用,开创了现代服装的新潮流,为中国现代服装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帮裁缝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和发展,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宁波文化,把宁波文化中的精髓运用于自身发展之中。并且很好地处理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到兼收并蓄。

第一:宁波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其中浙东学术是重要组成部分。

浙东学术自汉唐时开始初步发展,历经宋元、明清各朝,最终在清顺治年间形成浙东学派。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先后有王充、虞世南、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鸿博硕儒照耀史乘,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学术派别。

浙东学术形成了“最重人格”的学风,博采、求实、重史的传统。这些都为红帮所用:唯有“博采”,才可吸收外洋文化,学制西装,而不拘泥于本土文化的束缚;唯有“求实”,才会踏实肯干,从而掌握优异的技术;唯有“重史”,才会形成红帮这样一个群体,而不至于单兵作战。这些在宁波服装形成与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宁波悠久的经商文化也对红帮裁缝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无宁不成市”一说。宁波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航道辐辏,物富民阜,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早在晋代,“商贾已北至青、齐,南到交广”,元朝时期,南北甬商经商范围进一步扩大——“西南自岭粤,东北达辽东”,延袤一万四千公里。甬商还在各地组建了大批会馆或公所,形成著名的商帮群体。在长期市场磨炼中,宁波经商文化应运而生。

宁波经商文化主张特色化经营理念。上海开埠后,中外西服流派纷呈,外商按照各种洋人的身体体型和审美爱好,缝制了罗宋派、欧美派、日本派、犹太派等服装。宁波的红帮裁缝高手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敢与外商竞争,独创了肩薄、腰宽、轻松、挺拔、英俊潇洒的“海派”西服。一经推出,深受各界好评。

宁波经商文化提倡“重然诺”的诚信观点。红帮“恪守信用,未敢轻于然诺,一经言出齿外,决不后悔,免致自误误人。古人季布一诺千金,宁波人视为秘诀”。

宁波经商文化崇尚急公好义、轻财乐施的原则。宁波红帮参与地方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广度,其他集团少有能望其项背者。尽管宁波人有悠远的经商传统,但他们来自古有“义乡”之称的宁波,因而较少有一般商人的锱铢必较,唯利是图。对于他们来说,钱并不代表一切,它只是一种生存工具,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已。

第三:宁波红帮的发展,尤其是西服与中山装的发展,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民主进步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

民国以前,男子服装盛行长袍马褂。随着孙中山先生推行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穿马褂的人越来越少,在青年之中,开始广泛流行中山装、布衫式西装。南京政府成立后,制定服制,规定国府官员在正式场合须穿中山装或长袍。在1927年,长袍马褂一度被视为带有劣绅气味的东西,曾出现打倒长袍马褂之说。在晚清,穿西装的主要是买办、洋行雇员和留学生;到了民国,这支队伍大大扩张。

由于当时正值中国国门洞开,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并与本土文化相互撞击的时期,“西学东渐”影响着本土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变人们的着装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行,带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红帮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综上所述,宁波红帮裁缝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发扬深厚本土文化和吸收先进外洋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历史必然。

文革时期宁波的服装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波服装业逐渐从个体合并为集体,在城区和奉化、鄞县、宁海、余姚……组成服装手工业合作社,加工原料,生产衬衫、劳保服等。虽然宁波服装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当时中国很多领导人的服装都由“红帮”制作。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扼杀一切个性,人人一色的蓝色卡其衫或是绿军装,宁波的服装产业也只作为一种简单重复的生产车间,毫无生气可言。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当时全国的一片文化沙漠,对外把西方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不加批判地一律拒绝;对内在政治上划分所谓的资产阶级、贫下中农。从而为人们的身份打下了烙印,割裂了他们融洽的关系,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限制众多书籍的发行与流传,关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几乎停滞;从而禁锢人们的头脑,即使在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上也犯下了教条主义等错误。这样中国在对外闭关锁国中排斥了外来文化,又在对历史不断否定中,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出现了文化的真空。服饰文化也出现了划一性、扼杀个性的现象,人们爱美,与作为个体独特性的性质受到阻碍和限制。这是一种时代文化的可怕倒退。在没有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化的支撑与人们不断的追求,宁波的服装业荒漠化,并沦为简单加工的生产机器也就不足为怪。

改革开放后宁波的服装业

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作为一场历史性的社会大变革,如一阵春风吹到宁波,宁波的服装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八十年代后宁波引进一系列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服装生产突飞猛进。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其低廉劳动力和原料优势占领一定市场之后,宁波人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先后崛起了一批以罗蒙、雅戈尔、杉杉为代表的品牌服装,另一些后起之秀如老K、一休等也在此时经过市场的磨砺和在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为“红帮裁缝”之乡的宁波奉化更是有许多中小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对先辈高超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成为宁波服装业的排头兵。进入九十年代后,宁波服装业继续突飞猛进,在经受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锻炼,初步奠定了三大基础:一是建成了一批以雅戈尔、杉杉、爱伊美为代表的能搏击国际服装市场的实力型企业;二是创立了一批如罗蒙、培罗成、一休、洛兹等闻名海内外的名牌产品;三是形成了一批能适应国际服装潮流变化的优秀服装设计师。宁波服装在抢占国际国内服装市场进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2000年宁波有服装生产企业2000家,占全国服装企业总数5%,生产服装13余亿件,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12%,服装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销售额是全国10%,出口额9.2亿美元,占全国的25%。

我们可以看到宁波服装的这一大发展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发展,文化事

业突飞猛进的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提高,使东西方以及

其它类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激烈碰

撞,并爆发出绚丽的光彩。人们的着装品

格逐步趋向人性化,着眼于发掘内在气质

与时代精神的体现,潮流化不断降温而个

性化不断突出。就宁波服装业而言,将东

方人含蓄优雅和欧陆激情融为一体,是一

个极好的契合点,宁波人以其特有的兼容

并蓄的包容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竭力运用

宁波文化精心打造了“红帮”后裔罗蒙等

经典品牌。

宁波服装品牌的打造,来源于文化的沉淀和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大众审美观的把握。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审美价值观的涌入,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无不体现出快捷、便利的时代性格。宁波人以其锐利的目光看到这一切,以此作为企业文化、服装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发扬传统服饰文化优势,再次发扬宁波文化,创制以罗蒙、爱伊美、雅戈尔、杉杉、培罗成为代表的西服品牌,这些品牌无不以简单明快的线条配以庄重典雅的色泽,少有刻意的添加和修饰。它们迅速占领了服装市场,并且打到海外,随之逐步形成了以西服产业为龙头,集羊毛羊绒服装、童装、针织服装、丝绸服装、皮装之大

成的系列服装生产群体。

宁波服装业的发展,不光是企业的行为,政府也起到重要作用。宁波政府将服

装产业定位为城市产业、文化产业和支柱

产业,将它作为城市文化品味提高的重要

工具,提出把宁波建设成为“东方米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服装生产基地,服装

贸易交流中心,服装产业资源基地和文化

中心。这一切都促进了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作为发展地域文化与服装文化重要手段的

先后五届服装节的举办,拉开了提升宁波

服装业档次品味的序幕。宁波的国际服装

节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服饰展示,更重

要的是通过服装节这个舞台,进行服饰文

化的交流与探讨,从而来促进服装业的进

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服装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在当今社会,文化对于服装业的取向作用更加明显,文化对于服装发展的

影响也更为深远。

对未来的展望

作为一个宁波人,笔者为宁波服装业的辉煌历史感到由衷自豪,对宁波服装业

发展的光明前景感到欣慰。然而同样也担

负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家乡事业的责任。

在此,通过对历史的研究,笔者对宁波服

装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

第一:培育文化市场,提升民众品位。

APEC在中国的召开,年底加入世贸组织,都是宁波服装业“更上一层楼”的大

好契机。而发展社会文化,进而促进服装

业的发展更是当务之急。因为历史表明在

原料充足、交通发达、技术先进的背景下,发展文化成为一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

力量。但是宁波作为服装名城,其整体的

服装文化气息并不浓重,宁波人普遍着装

一般,时尚气息不浓,并不站在时代前列,对于服装消费品位和鉴赏能力也不高。因

此必须要着力打造文化市场,塑造文化氛

围,提高民众品位,只有一方沃土才是沃

野千里的首要条件。现今,宁波不仅要把

服装节办好办大,还要办精,提高文化含

量,多举办服装发布会,提高民众欣赏能

力;还要办好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学

校,培养更多服装人才。

第二:发扬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

文化平衡发展。

笔者感到现今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大大多于发掘传统文化。笔者曾对走在时尚

前列的年轻人群,作过调查,从他们口中

得到的更多的是关于“日潮韩流”及好莱

坞的领头作用,很少或几乎没有提及中国

博大文化对于服装的重要影响,具有优良

传统的旗袍、长衫等几乎已成为古董。笔

者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

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佛道及各种外来

内在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碰撞,使每个中国

人都有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这也可成为

中国人内在气质乃至民族精神的重要体

现。尤其在具有浓厚浙东风情的宁波,这

种气质在服装上的表现并不见多。而作为

发掘人格内在魅力,作为中国人传统精神

的部分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顺

应服装文化人性化的时代潮流,更应努力

开展这方面的文化吸收与转化工作。10月

在上海举办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东

道主提供了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唐服”,

深受各界好评。这为如何挖掘本土服饰文

化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第三:依托男装,充分挖掘女装文化。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浙东文化的发展,还是“红帮”的崛起,或者是近年来的巨

大飞越,宁波的服装文化显然是以男装作

为核心和主体。其男装以西式的骑士风格

添加中式的优雅,成为中国男士的时尚。

然而,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

多的妇女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于是妇女

很快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出现在服装

市场。而妇女较男士更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她们可以同时购买多种款式的服装以便每

日都可以改头换面,她们又对于时尚有特

别的嗅觉,可以敏锐地感受服装的变化,

而女装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服装设计体裁,

更能表现个体化,人性化的时尚潮流,因

为女装可以用多变的色泽和繁多的修饰物

来增添女性的光彩,使艺术家们的创作有

更多的想象与发挥余地。因此女装作为一

种新兴的服饰文化逐步崛起,并在世界服

装发展潮流中逐渐占踞主体地位。世界最

负盛名的巴黎和米兰的时装也是以女装为

主体,女装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男装,展现

了独特的魅力,由此可见,女装市场具有

更为巨大的潜力,女装的发展也将成为主

流。然而宁波的服装业以男装为主体,而

女装的发展却是积贫积弱,单方面的畸形

发展必将阻碍宁波服装业整体的提高。因

此,在重点发展男装的同时,也应大力挖

掘女装文化、发展女装产业,使宁波服装

得以整体协调发展。

尾声

宁波服装源远流长,既有过辉煌时期也有低迷时期,其原因自然是多样的,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文化对于服装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文化举,则服饰兴;文化衰,则服饰落。”每每服装业蓬勃发展时期,必定是文化迅猛发展,并迸发其光芒的时候,反之亦然。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对服装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笔者此次研究的心得体会,亦可作为对一切关心宁波服装发展人士的一点启示。◎(该文获浙江省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李则立(2002届11班,文科高考总分608,录取在提前批院校中国公安大学)励梦驹(2002届11班,文科高考总分615,录取在上海财经大学)

推荐老师王伟江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论文

科目名称: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论文题目:电视剧管理法律制度引导下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学号 2012410899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 2012级文管一班 姓名杜肖颖

题目:电视剧管理法律制度下电视剧产业的 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电视剧产业经过近 20 年的市场化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主体主要包括:电视剧 制作商、电视剧播放平台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以及电视剧广告商和 消费者,其电视剧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电视剧制作环节、销 售运营环节、消费环节。电视剧制作行业虽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制 行业,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视剧制作业务的 准入许可逐步放开,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电 视剧产业活力四射。 一,电视剧产业环境分析 (一)法律政策环境 电视剧制作行业虽属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制行业,但随着文化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视剧制作业务的准入许可逐步放开, 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目前政策准入门槛较 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比较充分。?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指导、《电视剧管理规定》为基础,涵盖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审 查、行业质量管理、产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目 前对电视剧业务的开展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生效时间?法律法规政策名称?文件编号/颁布机构?1997.9.1?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7]第 228? 号? 2000.6.15?电视剧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令[2000]第 2? 号 ? 2001.10.27?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主席令[2001]第 58? 号? 2003.12.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 产业 国办发[2003]105? 号?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 通知 2004.6.15?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令[2004]第 39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目录 摘要 (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4)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初级的状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 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打牌等活动。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瓶颈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原材料的供应链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多在城市的文化企业或公司。近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宁波商帮研究

宁波商帮研究 叶辉(周一上午) 2013年12月 摘要:宁波商帮在中国十大商帮中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善于开拓活动地域,还善于因时制宜地开拓经营项目。他们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点,也非常实用:以传统行业经营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而往往一家经营数业,互为补充,使自己的商业经营在全国商界中居于优势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遍布全世界,在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宁波、儒学、教育、现代、中西结合。 一、传统商帮的创富秘诀 中国古有十大商帮分别是山西晋商、徽州徽商、陕西、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赣商、洞庭、苏商、宁波、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但正由于这场“革命”,才使得十大商帮相继崛起。 1、晋商学而优则贾 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一个经商世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晋商不仅是商人,也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2、徽商贾而好儒 大凡称之为儒商的人,理所当然是一个睿智的人。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准则。商人的务实和精明,加之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处处体现着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总之,儒商是属于有知识、有道德、有谋略、会赚钱的人。 3、广东商帮内涵丰富 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电影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2.改制视域下文化事业单位发展路径分析 3.提高我国影视剧产品竞争力对策分析 4.**文化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5.**文化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6.文化企业营销模式探析 7.论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培养 8.文化项目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9.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10.浅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11.技术创新下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12.浅析文化项目成本控制 13.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4.文化产业创新模式探析——以×××文化产业为例 15.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6.文化产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7.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分析 18.浅议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和路径 19.浅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0.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21.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22.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 23.文化(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分析 24.XXX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25.基于价值链理论探析(影视,传媒,出版、动漫等)的发展策略 26.XX(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27.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个案研究)

28.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研究 29.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研究 30.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1.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32.实景演出转型升级探索(个案研究或总体研究) 33.影视衍生品市场研究 34.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 35.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36.京津冀视域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7.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8.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9.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40.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1.河北省(或某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2.河北省(或某地)旅游演艺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43.石家庄市(某市)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开发与融入战略研究 44.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 4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品牌策略探讨 46.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7.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研究 48.河北省(或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49.河北省(或某地)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 50.河北省(或某地)演出市场发展趋势 51.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52.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研究 53. 河北省文(或某地)化产业创意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54.河北省(或某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结构与特色分析 56.河北(或某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前景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课程论文

本科课程论文 西方文化渗透见之于中国社会 课程名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 开课学期:2016 ~ 20 17 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姓名:马浚鑫学号:2014310478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年级:2014级 论文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西方文化渗透见之于中国社会 如若笼统地将所谓文化渗透与文化入侵划上等号,那就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毕竟,“渗透”这个字眼带有“入侵”的嫌疑,而且它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相应的暗示了出来。文化入侵顾名思义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1。文化渗透是指较发达国家或地区以传媒、跨国公司等为载体,向别国推行自己的文化,从而达到既取得经济效益,又同化其他国家的目的2。 显而易见的是,文化概念即人类社会在历史和当下不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至少这种书面化的定义听起来或许让人厌烦,因此,作为学者我们也可以姑且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生活中你能够触及的一切(包括知识、器物等具有客观形态的东西,还有那些在潜移默化中深远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难以形容和描述的东西。) 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也不可能是无本之木。它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中华文化蕴涵在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并伴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中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国家(尤其是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某种程度上而言与,可能存在有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相互冲突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最基本的国情影响和决定的。 比如将美国作为一个比较对象,不难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随着产品、贸易、资本和人力等在不同区域和世界的每个角落扩散和传播,诸如较为知名的牛仔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不胜枚举。在产品输出过程中潜藏着文化的传播途径。由早期的政治霸权主义演变而为如今的文化霸权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腐蚀中国的青年一代,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氛围。因此,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与指导思想爱呼之欲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同时必须意识到“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反思一下,活跃在大众传媒中的各种“达人秀”、“某某好声音”之类的,其版权正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国内缺少了真正具有中国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节目。就我我所知道的周围人中,大多数都是韩剧迷、欧剧迷;看着日本动漫,为美国大片买单。而较少有关注国产影视作品的朋友。(不过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关注面比较窄吧)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影视高度的商业化。比如:要么就是广告植入太多且时间较长并要求付费去广告,另外就是人情关怀太少,即便是广告也是大肆吹嘘的商业广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题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4年1月1日 装 订 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 摘要: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对外传播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分析,以影视类文化产业为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突破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实现振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意泛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而出的作品。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延伸至产业领域,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基于文化创意作品,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横跨电影业、广播电视业等多个行业,与音乐产业、时尚等产业又相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产业、核心产业,也是最为活跃和最为复杂的产业。所以说,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2005年就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每天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占全球GDP总量超过7%。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被冠上“朝阳产业”或者“黄金产业”的称号,各国政府都鼎力支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该产业的发展乘风破浪。 我国的创意产业萌芽于2005 年,随后的2006 年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同时也是创意产业广泛普及并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的第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首次将“创意产业”写入其中。以此为指导,各地也纷纷制定扶持创意产业的各种政策,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逐渐孕育,发展实践不断推进。200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有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文化创意等产业,表明创意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以影视业为例,中国影视业起步较晚,而且无论从资本积累、创意生产,还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综合训练 (论文部分) 论文题目:品牌形象力在教育培训 中的运用 —以多伦艺校为例 姓名: 学号: 专业:文化事业管理 年级: 撰写日期: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第一章引言 (1) 一.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力 (1) 二.上海虹口多伦艺.. (1) 第二章案例分析 (2) 一.多伦艺校的品牌经营 (2) 二.教育培训行业中品牌形象力建设的几种途径 (2) 第三章建议 (3)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摘要 在当今教育培训市场,想要有一定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创建一流的品牌课程。因为品牌是承诺,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不同的品牌课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一流”的品牌课程包括: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创立一个好的教育培训品牌,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更是对旗下员工的向心力的把握。 关键词:品牌、教育、管理、质量、培训

第一章引言 一. 提升品牌形象力的重要性 教育质量是艺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学生的素质就是培训学校的“品牌”。对于培训学校来说,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只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树立“品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品牌策划,来达到学校品牌形象力的提升和延伸。策划是一种很重要的谋略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招生策划的基本内容。 培训手段多样化也是提升品牌形象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培训方式手段的创新,一是体现在培训方式上,传统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课堂培训,后来各类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始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网上培训、到学生现场内训,以及量身定做一些专门的培训项目;二是体现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三是体现在多种培训方法的整合:实习式、演讲式、游戏式、个案分析式等培训方法综合运用。 二.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培训部 我实习的公司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培训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她以 " 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 " 为办馆理念,以 " 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 " 为宗旨,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理论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举办当代艺术学术报告,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建设。现代美术馆建设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资料库,建成最完备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文献资料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为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策展人、评论家、学者查询资料提供方便。现代美术馆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教育课题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状况,推进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多伦现代美术馆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为推动中国当代

浅谈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浅谈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差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端于西方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兴起和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对策,实现较快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国际国内的良好发展条件,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日益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21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 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 0.15%。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21年至202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O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全面的增长势头雄辩地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商帮文化与浙商精神

商帮文化与浙商精神[提纲] 周开疆教授 何谓商道? 何谓商人? 成功商人有何奥秘? 一、中国商帮文化 1、商帮:十大商帮 2、商帮文化:三大商帮文化 晋商——学而优则贾 徽商——贾而好儒 潮商——冒险开拓 3、杰出商人:范蠡、胡雪岩 二、世界商人商道 1、犹太商人: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索罗斯 2、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共和国、欧洲贸易中心 3、英国商人:重商主义、经商理念、商人素质 犹太商人智慧: 《塔木德》——犹太人的圣经

“伟大的研究” 经商智慧 成功秘诀——犹太商人的法则 ---赚钱是一种智慧 能赚钱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 没有知识的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解放商业天赋 生意无禁区 78法则 商业目标 ---契约是与上帝的约定 诚信第一 公平交易 ---对机会果断出击 信息里找钱 创造机会 瞬间成就人生 ---生意从微笑开始 和气生财 生意要幽默 推销自己 三、浙商及浙商精神

1、浙江经济:现状:GDP总量 全国各省第4;居民和农民 人均收入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3和第1。 发展战略:4大国家战略—— 海洋经济… 国际商贸城… 舟山新区… 金融改革… 2、浙江模式:市场、私营、商帮 3、浙商概念:历史渊源---- 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湖商、 温商、杭商。 浙商杰出代表: 宗庆厚、鲁冠球、马云… 4、浙商精神: 舍得—— 没有播种(舍),哪有收获(得)。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低调—— 只做不说,埋头苦干。 “一有雨水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

抱团—— 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温州炒房团… “只要有温商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会”。浙江村、温州村…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 姓名 专业 入学时间 教学点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4)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宁波帮的文化特征

旧宁波府所属鄞县、镇海县、慈溪县、奉化县、象山县、定海县六县,所谓“宁波帮”就是指这六个县在外地经商的商人集团。宁波所属的六个县是浙江滨海港湾和岛屿的主要所在地,正因如此,宁波商帮文化主要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海洋文化。这使得近代宁波商帮有大海的胸怀,大海的气魄,因而是海魂商魄。 海洋文化的特征是开拓进取、审时度势、敢于冒险,反映在宁波商人群体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勇于拓展 近代宁波商人善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鄞县通志》说:“甬俗轻,夙称善商,行贩坐贾,遍于海内”。《定海县志》也说:“国内北至蒙古,南至粤桂,西至巴蜀;国外日本、南洋,以及欧美,几无不有邑商足迹”。宁波商人除在本省杭州、台州、温州等地经商以外,还在北京、上海、汉口、天津、沙市、苏州等城市在商界位据要津,特别是上海,成为宁波商帮主要活动地域,“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到清末,宁波旅沪经商者不下数十万人。一些宁波帮巨商成为上海的风云人物。 清末民初上海工商界曾流行一句话:“上海道一颗印,不及朱葆三(定海人) 一封信。”上海两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都是宁波商人。宁波商帮的活动地域在海外分布甚广。《慈溪县志》称,邑人“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十九世纪末一批宁波商人闯荡海外,依靠智慧和勤劳,在日本和南洋等地,创造了不凡业绩。20 世纪40 年代,香港是战后宁波商人活动的大本营。旅港宁波人以香港为跳板,又以香港为依托,进一步向日本、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发展。像香港的两位世界船王,一位是董浩云,他从供职天津航运公司,到自己创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盛时有轮船近150 艘,总吨位达1200 万吨,被誉为“现代郑和”。另一位是包玉刚,他以一条旧船进军航运业,经过近20 年的奋斗,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他们把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反映出宁波商帮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开放闯荡的广阔胸襟。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浅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产业转型这个时机,推动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开发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化新城区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时机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为特征,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以文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为主体,并通过投入产出模式,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营利性经济部门。从文化产业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经济与文化的普遍的和全面的互渗。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逐渐显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且,随着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浪潮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重心和一股新力量,大有取代第二产业的趋势。文化产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又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增加了大量的产品附加值。 青岛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6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然而,青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大规模城市化和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渐渐地超出了青岛经济开发区的承受能力,能源紧缺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短缺将成为青岛经济开发区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青岛经济开发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由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一、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和正在编纂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对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 的可行性做了研究报告,制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同时,青岛开发区提出“文化立区”的战略。面对加入WTO的战略格局,青岛经济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文化体制改革,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目前,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在与世界接轨,在这个转型期,也为青岛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开发区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必将为开发区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确立“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 青岛经济开发区确立了“文化立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发区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把青岛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高文化品位城区的奋斗目标。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为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宏观指导。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就包括在税收、管理、审批等相关方面的相应优惠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