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7338643.html,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

作者:张宇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6期

摘要:近年来,社会性别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其中,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语言、社会、性别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以俄文电影《爸爸的早餐》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为例,分析男女社会性别语言的差异,研究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252-02

自古以来,男性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代表着权力、权利和地位,相对而言,女性则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代表着被压制、被支配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的掀起,对整体文化进行批判,这一举措将女性问题的具体分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此影响下,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权、语言等方面也逐渐受重视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著名女性主义者开始着重研究导致女性性别歧视的原因和社会根源,并且就言语的性别差异展开讨论,引发了语言学家对这一命题的浓厚兴趣,如英国语言学家https://www.360docs.net/doc/3217338643.html,koff、P.Trudgill,等等。与此同时,大量有关于性别语言的论文和专著纷纷发表,致使世界各国对社会性别语言的问题逐渐重视起来,研究的语料开始涉及更多的语种。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主要包括缺陷轮、支配轮和差异论。

一、缺陷论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Lakoff。《语言与妇女地位》(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1975)则是她关于这一学说的代表作。她在该书中提出了“妇女语体”(Women's style),即妇女交谈时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具有浓厚的从属风格,体现了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性别差异,映射了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并且强调女性的讲话方式在她们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以下是来自俄文电影《爸爸的早餐》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表明了女性的称呼词汇在话语中的从属地位:

女人和男人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反映了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上述对白中,尤利娅用“您(вы)”来称呼季托夫,而对方却没有,这足以表示男性对女性及其地位的不尊重;其次,尤利娅发现季托夫女儿的名字“压力山德拉(Арександра)”是他根据自己的名字“亚历山大(Арександр)”来取的,体现了社会价值以男性为准则。在俄罗斯,子女根据父亲的姓氏取名字,使用父称,而母亲的姓名对子女来说没有实际意义,诠释了女性在社会中对男性的从属性与依附性。女性语言的缺陷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在俄语中,一部分

社会史理论研究

浅谈中国社会史的理论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史学首先是20世纪初伴随“新史学”而出现的。从社会史领域的研究被学者关注以来,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就没有停止过。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大致经历了兴起、停顿以及恢复和发展三个时期。而学术界对社会史的理论探究也从知之甚少,偏于一面到现在的各持己见,深入研究。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已形成了一个一致意见:社会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研究社会史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清楚定义社会史能够更清晰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好地深入社会史领域的研究。 关键字:中国社会史;理论研究;相关性 关于社会史,一般说来学术界具有这样的共识:所谓“社会”,其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共同活动。但是对于社会史的定义却存在争议,进而的对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与定义。这也是目前社会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社会史的理论研究。社会史的定义,研究对象,范畴如何,方法怎样,这是一个过去忽视、混淆,现在又有所分歧的问题。 20至3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探讨甚少,人们对社会史的认识是模糊的。当时社会史的兴起是与当时中国局势巨变和西方社会科学的传入有密切关联的。相当多的人把社会史社会发展史、社会形态史,当时我国学术界对社会性质进行的大论战,即命名为“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定义了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至于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以来,随着中国“新史学”的确立,国内外都强调史学应该借助多学科的知识研究人民群众及其体现的社会共相。而社会史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也是要借助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成了唯一的历史理论。而且基于上一阶段社会史研究领域侧重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50至70年代末的社会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因此,学界称这一时期为停顿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热点有五个: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后四个问题均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史有关”。[1](P53)细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14《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的《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的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的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是1100万左右。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的稳定。 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的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 利有关的服务都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的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的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是“合作伙伴”还是政府的“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的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重视,甚至视之为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的渠道。 因此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工作机构是吸纳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夏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性与性别 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 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 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 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 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需的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谓终身教育。时下我国出现的“反常现象”,少年面临的“童年的消失”的困境,似乎昭示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乏力或缺失。就国外社会教育经验来看,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冲突” 与社会“适应”此消彼长,需要加强社会教育以填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全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或化解社会冲突。加强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我国加强和改善社会教育有所助益。 一、关于国外社会教育概念演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属性”。“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 1835 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 (AdoffDiesterweg) 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这一名词,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威尔曼 (Otto Willmann) 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这些,在生活的协同体里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 式。”即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人“成熟” 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道德的养成,培养这样的精神所选择的教

材是在“协同体” (社会 ) 里选择的。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奋斗的 意志教育。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综上,威尔曼所谓社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青少年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人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二是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掌握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技能。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那托尔普 (Panl Natorp) 也提出,“社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为理性,即讲求理性,使人具有理性;二为勇敢,这是意志的表现;三为标准,可以抑制冲动。”他认定这三者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一般法则,他说:“在正义之下,我们所了解的个人道德,是站在与社会有关的这一面,所以每个人必须有其个人道德。社会教育其迎面而来的问题,是要接受正义品格的一些内涵,在实际里显示:在工作和享受里的冲动下的生活需要规则,要求社会以正义作为一项主要的要求;甚至勇敢的表现是为社会而服务的,必须有正义的义务;最后,真理在行为上是要使人的行为改变、诚实、公正、信诺,这样才能达到正义。以上情形如被伤害,不只是个人受影响,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他这里谈到的社会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在社会道德标准下,人们的教育活动充实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的内容;其二是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其三指通过社会教育促使人的行为达到“正义” (即合乎社会道德 ) 。来希怀因(Adolf Reichwein) 也持一种与他基本相同的态度,认为“社会教育就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B.需求量 C.供给量D.供求比例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B.v C.m D.v+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B.单个资本量增大 C.资本周转加快D.平均利润率提高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I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B.吸收大量存款 C.发放巨额贷款D.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D.资本输出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得《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就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得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得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就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就是1100万左右。就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得稳定。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得专业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得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利有关得服务都就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得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得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 与政府得关系就是“合作伙伴” 还就是政府得“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得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得重视,甚至视之为建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自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本土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创新社会治理,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一在内蒙古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分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探索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 本文由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总共五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全面的梳理,介绍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概括社会工作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其次,对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运营模式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与运营是一项纷繁复杂的任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式才能有效促进机构发展。本文从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从机构内部来看,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完备的制度这三大要素是社会工作机构运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从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创新发展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督体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从机构对外关系来看,笔者提出维护公共关系,强化支持网络来进行机构外部建设。 社会工作机构也处于社会之中,跟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媒体等有着密切互动,加强对外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宣传社会工作机构,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了解社工机构,更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三节社会性别理论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 ——指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 其他释义 ?(1)社会性别是一种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现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a?a琼?¤斯科特(Joan W.Scott) (李银河,1997) ?(2)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a?a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兢嫦,信春鹰,1995) ?(3)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牛津社会学词典) ?(4)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王政,1996) ? A 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并按一定的模式期待男人和女人思考和行动。 ? B 社会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 C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被塑造、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高低之分; ?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性别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玛格丽特·米德新几内亚3个不同原始部落 ?两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①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女 ?②蒙都哥莫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女——男 ?③在第三个部落昌布里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这个部落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的地位则比较低下,具有其他社会女性的特点,而女性则具有其他社会中男性的特质。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业论文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 业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结业考核 我选择的两个论题为 1,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4,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 论题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从古至今,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生产力,生理上的优势让男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更的分配。结婚之后,女性的生活重心自然向家庭偏移,相夫教子式的家庭主妇,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中有很大收获,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男性,这就不免造成了经济上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也造成婚姻中本该公平的双方有了“从属关系”,使得女性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若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经济独立不可忽视。但是,子女对女性的牵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让女性的经济独立之路困难重重。 一、观念问题 根深蒂固的观念,就认为女性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带孩子,然后“伺候”外出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的男人。无论是社会,甚至是女性自己,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独立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女性在家教育子女,大家心照不宣的维持这样一种“平衡”。 这个时候,一旦女性也要外出工作,社会会认为女性不够重视家庭,“女人就应该靠男人养”的大男子主义也会为了面子不希望妻子婚

后工作。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全职主妇比比皆是。而一些进步的地方,职场中的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和不被理解。 不过,女性自己的依附心理也占很大原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房子车子也成了择偶的重要标准,“钓个金龟婿”以后不愁吃穿,不思进取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靠男人养活,这样的女性是不会有经济独立的想法的。 二、社会偏见 古往今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果断、勇敢魄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柔弱、胆小,所以一些决策性的职位一般不会由女性担任。就业歧视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结婚、生产、哺乳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即使愿意在职场上打拼,但往往不会有很高的报酬。 虽然大家都在工作,都有收入,但社会偏见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也造成经济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 三、精力有限 还是以婚姻关系为例,女性经常承担了家务,外出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消磨着女性的精力。上班工作,下班劳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样的权衡当中,很多女性也都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想法,或者从事一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女性收入不高,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来源于男性的工资。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最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县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20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20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1、在西方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性别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变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了。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们认为,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她们同时强调男女两性差异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1975年,美困人类学者盖尔·卢宾发表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卢宾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相应的统治工具和机制来约束和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生理的性别变成了社会的性别,这就意味着,女性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的出现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卢宾的这篇文章对女权主义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性别制度,以及其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制度下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形态。 “1988年,美国妇女史研究专家琼·W·沂科特发表《社会性别:一个历史分析中的自效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作了新的阐述。”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它的出现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她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同时她还认为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性别,还认为社会权力关系的有关制度体制也是由男女两性在历史变化中生成的。 20世纪末,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妇女运动和学术界两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和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上。这个时期学者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关注社会性别,而是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制度中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客观具体的考虑和分析妇女的社会地位。 2、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年。当时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大约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本次大会上,人们在介绍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 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作者:王才丰 学号: 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 日期: 2014年5月25日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 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