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_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自测题科学试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_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自

测题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描述物质的分割,分到原子为止的是

A.A B.B C.C D.D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D.化学符号“O”可以代表一个氧原子

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CO2和CO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4.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可用“13H”表示(其中“1”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

C.中子D.核外电子

5.科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知识的通用语言,以下粒子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

A.Mg B.H

C.CO32-D.3CO2

6.偏钛酸钡(BaTiO x)因其显著的“压电效应”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超声波发生装置中。已知偏钛酸钡中钛元素的化合价+4价,其化学式中x的数值为

A.1 B.2 C.3 D.4

7.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有

①氧化镁②空气③高锰酸钾④海水⑤二氧化碳⑥氧气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⑥

C.只有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说法与符号含义相符的是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

2

Mg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9.图中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A.B.C.D.

10.在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中,若“”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

C.D.

11.万金油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脑(C10H10O),下列关于薄荷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化合物

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D.1个薄荷脑分子由10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2.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纳米=10-9米)的空心管,其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纳米碳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碳管由碳元素组成

B.纳米碳管是一种单质

C.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纳米碳管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13.在氧气(O2)、二氧化碳(CO2)两种物质中

A.都含有氧气分子

B.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含有两个氧元素

14.下图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括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A.一氧化碳

B.硫酸铜

C.空气

D.铜

15.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氯气Cl2

B.氯化亚铁FeCl3

C.氧化铝AlO2

D.氯化钙CaCl

16.对于下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7.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微粒之间有间隔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18.【最新】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过后,防疫部门用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给饮用水消毒,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A.CO2B.NO2

C.SO2D.ClO2

19.硼酸常用于治疗小儿湿疹。如图是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关于硼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B

B.是非金属元素

C.硼原子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

D.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克

20.录像带用的磁粉的化学式可用Co(FeO2)x表示,其中钴元素(Co)和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和+3中的某一种,且互不相同,则x的值是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

21.请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填空:

(1)2个氮原子:。

(2)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3)3个硫酸根离子:_ 。

(4)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5)地壳中元素种类很多,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22.(1)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值“2”所代表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⑤2H+

①Mg2+②H2O ③2CO ④2

Ca O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____,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_____。

(2)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__。

Na2CO3:_________。

23.如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的模型图,请根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其他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的名称是。24.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碘-13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另外一种碘原子“碘-127”,其核内质子数是53,中子数是74,

它与碘-131的关系是(填字母)。

A.同种元素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D.同种原子

25.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数,故属于同种。

26.苦笋是竹笋中的一类,被人们称为笋中珍品。下表列出的是每100克苦笋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

(1)上表中的“磷”指的是____(填“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

(2)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病。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则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____。

27.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李同学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1)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2)概念的辨析和应用。

A.在①2N、②Mg2+、③、④H、⑤Cu、⑥SO2中,表示分子的是_____;表示离子的是_____;既能表示一种物质,也能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_____。(填序号)

B.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体温计中的汞是由_____构成的;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由_____构成的;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_____构成的。

2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完成下列填空。

(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门捷列夫。

(2)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写出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根本的区别是(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29.“神舟”六号飞船一飞冲天,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也在国际上大涨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请你从科学的视角对“神舟”六号飞船的有关信息进行思考并作答。

(1)人类探索太空,还有一个目的是开发新的核聚变能源,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该核原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若该原子形成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请写出其离子符号:。

(2)为了处理人体排出的CO2,飞船上采用了与氢氧化钾化学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作为吸收剂。LiOH中锂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3)为了进一步认识锂元素,某同学查阅元素周期表后得到上图,你能从中获得的信息有(写出两点即可):①;②。

30.时下有些年轻人喜欢染发、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其化学式为C6H8N2,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会对染发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1.“骨质疏松症”是由人体缺钙引起的,可服用补钙剂来治疗。乳酸钙(CaC6H10O6·5H2O)是一种常见的补钙剂,市售乳酸钙片剂每片含乳酸钙200毫克,某成年缺钙病人每天需服用20片乳酸钙片剂才可达到补钙目的。乳酸钙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

32.下图为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生产的“新盖中盖牌”高钙片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维生素D种类较多,其中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维生素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维生素D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高钙片中碳酸钙(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3.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口味、延长食品保存期甚至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为了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控制。

(1)食盐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其中的Na+既可增加食物的咸味,又是人体必需的无机盐。但卫生机构建议,人体每天钠元素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3 克。如果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全部来自食盐,那么,一个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_____克。

(2)碳酸饮料中的咖啡因有提神作用,但摄入量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青少年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不能超过85 毫克。某种体积250 毫升的罐装饮料,含咖啡因的质量分数为0.02%。若某同学一天喝了2 罐这种饮料,则他摄入的咖啡因有_____毫克。(该饮料密度约为1g/mL)

(3)了解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知识后,当你在选购食品时应该_____。(可多选)

A.尽量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以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

B.尽量选择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以保证口味

C.多关注食品营养表中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

D.只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在乎是否含有添加剂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是一滴水其中含有多个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B、是多个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C、是一个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D、一个水分子分成了一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符合题意。故选D。

2.C

【详解】

A、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不符合题意;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符合题意;

D、“O”可以代表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

A、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说法错误;

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故B说法错误;

C、根据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故C说法正确;

D、CO2和CO不是同一种物质,其构成的微粒--分子也不相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因为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所以中子数=3-1=2,核内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也是1,由图可知最外层运动着的是一个电子,由前面的推断知道了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在图中原子最里面黑圆圈有一个,白圆圈有两个,所以图中“●”表示的粒子是质子。故选B。

5.A

【详解】

A、Mg属于镁元素,可表示镁元素,表示一个镁原子,还能表示镁这一纯净物。

B、H可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C、CO32-可表示碳酸根离子。

D、2H2O可表示2个水分子。

故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A。

故选A。

6.C

【详解】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2)×1+(+4)×1+(-2)x=0,x=3,故选C。

7.C

【详解】

①氧化镁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②空气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③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而无氧气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④海水中溶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⑤二氧化碳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⑥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解析】

9.C

【分析】

根据单质和化合物(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Cu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B、硝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N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氯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CaCl2,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D、锌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Zn,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故选C。

10.D

【分析】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因此,表示混合物的微粒示意图中应含有多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利用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不同种分子,完成判断。

【详解】

A、示意图中的6个分子构成相同,都是由2个O原子构成,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不能表示混合物;故A不正确;

B、示意图中的6个分子构成相同,都是由2个N原子构成,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不能表示混合物;故B不正确;

C、示意图中的6个分子构成相同,都是由1个N原子与1个O原子构成,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不能表示混合物;故C不正确;

D、示意图中的6个分子,其中有3个NO2分子构成与其它3个N2O分子的构成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分子由原子构成,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C

【解析】

【详解】

A、薄荷脑(C10H10O)是含有三种元素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薄荷脑(C10H10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10

1210+110+16

?

??

×100%≈82.2%,不符合题意;

D、1个薄荷脑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详解】

A、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所以纳米碳管由碳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B、由题文可知,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选项正确;

C、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不属于化合物,选项错误;

D、由题文可知,纳米碳管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正确,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A、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二氧化碳中均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C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详解】

①与②是并列关系,可以是纯净物和混合物,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③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但不能是混合物,因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

故选C。

15.A

【详解】

A.氯气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为Cl2,故正确;

B.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氯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2,故错误;

C、氯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错误;

D、氯化钙中氯元素显-1价,钙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CaCl2,故错误;

故选A。

16.D

【详解】

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故A正确;

B、可用表示由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故B正确;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C正确。

D、氢气由大量的分子构成,但不代表“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离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D。

17.B

【详解】

A、由图可知,构成物质微粒之间有间隔,故选项错误;

B、只能观察到分子、原子、离子级别,不能观察到原子的构成,故选项正确;

C、通过水的蒸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错误;

D、从四幅图片可以看出水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硅由原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B。

18.D

【解析】

【详解】

解: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由题意,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2,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 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x:(16×2)=71:64,x=35.5;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故RO2的化学式为ClO2。故选D。

19.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硼元素的符号是B,故选项错误;

B、根据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硼元素名称带有“石”字旁,因此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硼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故选项错误;

D、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不是“克”,故选项正确。故选D。

20.B

【详解】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假如钴元素为+2价,则铁元素为+3价,已知氧元素为-2价,所以(+2)+(+3)x+(-2)×2x=0,可得x=2;同理,假如钴元素为+3价,

则铁元素为+2价,可得x=1.5,故选B 。

21.2N

3SO 42- 2P 2O 5 O Al 【解析】

【详解】

(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2N ;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故可表示为:Mg +2

O ;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硫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SO 4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SO 42;

(4)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 2O 5,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可表示为2P 2O 5; (5)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化学符号是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化学符号是Al 。

22.③ ① 2P 2O 5 碳酸钠

【详解】

(1)①Mg 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②H 2O 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③2CO 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④2Ca O 表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⑤2H +表示两个氢离子。故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③,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①。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可表示为:2P 2O 5;Na 2CO 3的名称为碳酸钠。 23.氧分子 氢分子 化学 化学 原子

【详解】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氢分子和氧分子,该过程生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氧分子;氢分子;化学。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填:化学。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的名称是原子,故填:原子。

24.53 A

【详解】

(1)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

(2)碘127和碘13都是碘元素,只是中子数不同。

25.质子 元素

【详解】

(1)Mg 和Mg 2+具有相同的12个质子,因此属于同一种元素。

26.元素 C 6H 8O 6

【解析】

【详解】

(1)在苦笋中,钙、镁、磷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表中的钙、镁、磷都是指元素。 (2)维生素C 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原子个数比为912:11:1216=3:4:3,所以维生素C 的化学式可写为:(C 3H 4O 3)n 又因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76,所以n=

12311176316

?+?+?=2,所以维生素C 的化学式为:C 6H 8O 6。 27.⑥ ② ⑤ 汞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

【详解】

(2)A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SO 2可表示二氧化硫分子;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Mg 2+可表示镁离子;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Cu 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铜元素,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一纯净物。

B.体温计中的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8.12.01;S ;A ;118

(2)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16号元素是硫元素,元素符号为S;故填:12.01;S;(3)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4)因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所以第118号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故填:118。

29.A 313H+(或H+)+1

锂的元素符号为Li 锂的原子序数为3(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A、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则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故A正确;

B、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B不正确;

C、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C不正确;

D、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则该原子核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不正确。故选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故该核原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3,该原子形成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离子符号为H+。

(2)LiOH中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锂元素的化合价为x,+-=,x=+1,故锂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则x(1)0

(3)由锂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锂的元素符号为Li ;锂的原子序数为3。

30.108

【详解】

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4×2=108.

故答案为108.

31.【答题空1】纯净物

【分析】

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详解】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乳酸钙(CaC6H10O6·5H2O)是一种常见的补钙剂,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396 84∶11∶4 50%

【分析】

=

100%?碳酸钙的质量高钙片的碳酸钙的质量质量

分数 【详解】 (1)维生素D 2的化学式为C 28H 44O ,故维生素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8+144+16=396??;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8):(144):16=84:11:4??。

(2)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40500mg 100%=1250mg=1.25g 100

÷?,故高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g 100%=50%2.5g

?。 33.5.85 100 AC

【解析】

【详解】

(1)人体每天钠元素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3克,如果这些钠元素全部来自食盐,需要食盐的质量为2.3g =5.85g 2358.5

克;

(2)体积为250毫升的罐装饮料,含咖啡因的质量分数为0.02%,若某同学一天喝了2罐

这种饮料,则他摄入的咖啡因质量为250mL /罐×2罐×1g /mL×0.02%=0.1g ,合100毫克;

(3)食品添加剂如果被过度使用,会危害人的健康,所以应尽量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以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同时还应多关注食品营养表中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免费专享]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电和磁 1、任何磁体都有南、北两极,当磁体被分割几段后,每段磁体上仍然都有N、S极;而且两磁极的磁性最强;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3、每一磁体周围都存在着磁场。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就是在该点小磁针才N极所指的方向。磁体周围磁 场的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4、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因此存在地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5、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模型。 6、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能生磁。 7、通电导体周围也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为以导线上的各点为圆心 的同心圆,磁场分布的面与导线垂直。 8、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极性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关系可 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有:是否带铁芯、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10、电磁铁的磁性主要可以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主要应用如电铃、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11 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1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 动,但转到平衡位置就不动了。 13、直流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换向器是直流电动机的一个关键、重要的部件,它使直流电 动机的线圈能不停的转动。 14、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动力设备。 1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从而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教学方案】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明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图片、细胞模式图图片、眼球模型图片、水分子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是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师:我们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那么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回答问题(楼房沙盘)。 2.讲述。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模型 1.列举。 师:在生活中,我们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例如我们常见的地球仪、动物细胞模式图等。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生:(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注:老师可以下载这些模型的图片并播放。)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和植物细胞模式图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 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 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 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 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 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 ....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 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 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 .49 B .18 C .66 D .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P 3O 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P 3O 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 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O +7O 2=2 FeSO 4 +2 H 2 SO 4据则R 的化学式为( )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B .危险标志 C .细胞结构图 D .甲烷分子 A .眼球结构

(word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C)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 )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B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D )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C )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3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He 锰-Mn 金-Au 铝-A l 氯-C l 硅-Si 铁-Fe 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 -锌 Hg -汞 I - 碘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 l 2O 3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氯化氢-HC l 氯气-- C l 2 硫化氢-H 2S 氧化钠-Na 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 -C 过氧化氢-H 2O 2 二氧化硫-SO 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 3 硝酸根离子 NO 3-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甲烷 Fe 2O 3-三氧化二铁 Na 2S -硫化钠 FeCl 3 -三氯 化铁 (氧化铁) Fe 3O 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 2-二氯 化镁 KCl -氯化钾 CaCl 2-二氯化钙 CuSO 4-硫酸铜 K 2MnO 4—锰 酸钾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88克CO 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