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部分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②宫城皇城并置

③开创了人工湖的先河

④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北宋东京街巷制启示

⑤地理条件影响,没有修建里坊,街巷式布局比较自由

7. 唐长安——宇文恺

(1)背景

①全国统一,政治军事力量强大

②大运河的修建,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④异域民族的融入增加城市建设的特色。

(2)建设特点:

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布局,突出宫殿的位置

③棋盘式方格路网,宽度超过实际需求

3.实行严格坊里制度和市肆制度,严格管理市民,各阶层严格分开

(3)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唐东都洛阳——宇文恺

建设特点:

①讲求均衡,宫城居西北角,轴线偏西

②三个市,规划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

9.北宋东京

(1)布局特点:

①平面不方正规则,宫城几何中心偏北。三套城墙与三条护城河,形成宫、内、外城(皇、内、罗城)

②道路井格分布。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灌都

③集中的市转变为商业街,破除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④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成就:

①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②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③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④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10.元大都

特点:

①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

②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③皇城由三座宫城围绕太液池鼎立而成

④左祖右社位于大城的东西内侧,而非皇城的东西内侧

⑤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⑥道路系统由街道、胡同组成,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⑦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⑧体现《周礼?考工记》

⑨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12.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①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

③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④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⑤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⑥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⑦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3.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1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7.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18. 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唐之前,闾里制

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1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

a.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

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20.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汉长安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21.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宋东京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街巷制,厢

商肆东西二市商业街

城市功能帝王意志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规划兴建逐步扩建

23. 《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24. 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a. 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

1)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

2)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

3)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

b. 山系: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

1)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

2)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

3)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

4)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c. 水系:城址选择的根本:

一: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

二: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

三: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

四:提供工业、农业用水;

25. 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

封闭围合的景观;中轴对称的景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曲线美的动态的景观。

中国近代部分

26.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27.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1)发展与改进(良性)

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

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

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

2)落后与矛盾

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28.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以下这些有些重复,为防止遗漏,还是列出来了

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1)“礼”文化——起源于《周礼》,周礼是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至孔子被发扬光大,以“礼”为中心建构起了儒家文化,以后“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稳固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着很大的作用。

(2)礼的核心内容:“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高低,亲疏,长幼,男女,所谓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夫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措”。

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的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产生了制象征统治,典型的例子是四合院建筑。

2、礼制秩序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A形式:明清建筑形式多样一屋顶为例。重檐为尊,单檐为卑。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依次由尊――卑。

B数字等级的象征

C色彩,彩画中国古代,五行,五方,五色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朝代的尊都是选择“五行”中某一“行”为尊。以正色为尊。

D方位居中为尊,营建大都中轴对称体现尊中思想,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3、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常出现在地方小城,地形变化大,气候多样的地方。

追溯到(管子)提出星的城市规划思想:

A城市规模不同于周礼之以爵位而定,而是从农业和战争的需要出发,要求城市规模应和城市人口与周围土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B打破了周礼的“乡遂制”

“乡”――城市及其附近;“遂”乡之外,居民为农业奴隶。不再按阶级划分区域,而是按

照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土地划分。

C关于城市布局的主张

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布局走向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环境需要,因地制宜不为礼制制度所约束。

D城市选址

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相对择中论而言,从城市的实际需要选址,更注重选址的实用性。

(管子)的思想理论在南方多丘陵,多雨水的地方是很实用的。

3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道”的最初含义事具体的道路途径,其后道的含义逐渐上升而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一思。经老子的改造于提升,它第一次成为了哲学的最高范畴,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本体”概念。

老子认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根”是影射宇宙、自然、人生的本体――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影响深重,与礼制、管子等思想相辅相成。打破理礼制思想营建城市和管子之中实用是有力的补充。

A象天法地的理论基础

异级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天人合一)

同类相应论――同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反应关系的高度概括,被认为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自然法则。(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天与人关系的认识,(宇宙与人)

天人关——包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顺应天时三个方面。

B象天法地的结果——制器尚象

制器尚象――按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器具,或建筑房屋,这一传统始于西周。

C象天法地的基本表现

人间在天上倒景——天象,天极,三垣,四象

天上星体变幻,明暗喻示着人间变幻,形成了天与人的对应关系――象天法地:人事应天事,又以天事喻人事。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的最终体现。

D象天法地的内在含义

古代人以人事喻天事,把天人性化,又以天象作为指导人事的依据,这一过程是互动的相互的,其实是一种“古制”行事的做法,早期的人们对天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指导着后人的行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统治的权威性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E象天法地的渊源

老子是“道”的创始人,老子是楚国人,“道”其实是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楚文化是象天法地意匠的源泉。

F天法地在历代都城建设的体现

1)从春秋时楚都纪南城已开始,并影响了其它城市的建设,伍子胥在吴国营建阖闾大城,范蠡在越国营建越王小城皆采用了“象天法地”的做法。

2)至秦汉,则开始用宇宙象征思想布局城市,将银河系中的主要星座与横桥附近主要宫苑一一对应,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布局特色。

3)隋唐长安(宇文恺),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象天法地意匠的丰碑。

a.隋唐长安城外郭每边各三门,符合“匠人营国”的王城形制,但其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与呈正方形的王城形制不同。唐长安城外郭平面乃“法地”而成,是大地的缩影。

b.郭城东西中门分别为春明门和金光门,宫城北为玄武门,皇城南门为朱雀门,正是古代天象的东西南北四象的体现。

c.宫城和皇城置于北面正中的位置,而不是居外城平面的几何中心,这是法天象“北辰”意匠的体现。

d.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太极宫内前有治朝太极殿,后有燕朝两仪殿。4)元大都(刘秉忠),

a.依王城之制,南北略长,近似正方形。其东、西、南依王城之制,“旁三门”,但北边设二门。

b.宫城作为太微垣,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南,城中央紫宫和位置让给了总领百官的中书省。5)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

a.呈古制,制天地日月四坛,分别设在里城的南北东西四郊,分别祭祀日月,其方位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b.呈宋元旧制,宫城内外分别置外金水河。

c.宫城居紫微垣之位,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命名“紫禁城”,其南边的各部分衙署居太微垣之位。

d.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及其它建筑象征天上众星,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两宫之间为交泰殿,取交“天地交泰”。

e.外朝的三大殿,清代命名为“中合”,“保合”,“太和”。太和取义《易?乾》,中合取义《礼?中庸》,“保合”即“保合太和”之意。

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思想

1)、汉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1)、秦时将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2)、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总体构架就是“八水”,八水是关中地区的经济命脉,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又提供了水业灌溉,同时也是渔业基础,更重要的是,以渭河为首的八水是整个三辅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渭水至潼关入黄河,天下的钱粮货物由此运往京城,保证了京城的繁华。

2)、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3)、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1)、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而为实体城市组合。

2)、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3)、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东京汴梁的建设特点

1)、三套城墙演化为模式

(1)城市外城城门共计20座,其中水门7座,这与自然地形有关,正南门为南薰门

(2)内城城门共十门,正南侧为朱雀门,城门以通达之地命名,如宋门,郑门等。

(3)宋宫城居内城中部略偏北,由州衙改建而成。

2)、呈现出“四水灌都”的独特面貌,汴河、五丈河、金水河、蔡河、三重护城河。

3)、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

(1)商业逐渐开放

(2)居住破除里坊

(3)道路宽度逐渐适宜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国家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包括地区性)、连续性。文化的民族性(地区性)使世界各国的城市呈现千差万别的景象。文化的连续性往往使各地城市建设在风格内涵等方面一脉相承,一直延续。

(一)历史地理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往往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我国从地势上研究发现:西高东低,高差变化显著,属于北温带地区,东部(湿润多雨——耕作),西部(干旱少雨——放牧)。

1、历史地理环境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

(1)形成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以农为本,对自然亲切而又敬畏。中国传统——天——大自然,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统。

(2)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发展的格局

中国周围有着天然的阻隔,古代很长时间内由于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少,加上起源早,影响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形成东亚文化环。中国是东亚文化环的主流文化,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盲目自大的心理,尤其是明清,当世界各地科学技术大加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中国却逐渐落后了。

(3)形成了中国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

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原文化——农业文化,但地域广博,仍存在许多不同地域文化,它们各自独立,但同时也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并存。

2、自然地理环境同城市建设

(1)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独特的城市建设成就。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最晚出现国家和奴隶制的。但却在其后四千年间,中国文化唯一的保持了一贯性和同一性。世界各地的文明也创造了辉煌的片段,但在其后有的中断,有的被兼容,这也是地理环境因素引起的。在文化方面的相互继承与发扬,使中国文明很快站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同时带来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2)城市营建制与规模

城市营建模式日臻完善,城市规模较大

(3)城市广泛应用木材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使中国建筑城市遗存很少,相比中国的环境,埃及两河流域由于环境恶劣,木材不足,选择了石头,陶土作为建筑材料,虽然加工困难,但能长存于世。木材选择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自然的世界观有关,(而西方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世界观)中国古代的城市规模远大于西方的城市,但保留下来的东西却相对较少,中国古代城市的破坏“人祸”多于“天灾”。

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LF]

1. 概述

又称堪舆、卜宅、相宅、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流派:南——理气宗、北——形势宗;核心:重在选址,对周围环境从地质、水文、景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趋吉避凶,适合居住。

2. 学习风水的意义

风水是中国古代人民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对实际生活体验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一种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生活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风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同人居环境、视觉(景观)做了统一的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水”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学科。

3. 风水理想模式及内涵(重点在于选址,选址的依据主要为对周围自然山水的评价)a. 最佳住宅选址: 1)负阳报阴:即基址后由主山曰来龙山,两侧有次峰,左辅山,右弼山,前面有河流蜿蜒流过,呈背山面水之势。最好为坐北朝南,其它朝向亦可。(北有山依靠,既能阻挡寒风,又是生活物资来源;难有玉带环抱,夏季凉风去热)2)若以四相论之:则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为最佳。

b. 最佳村址选择:群山环抱,后有主峰,左右有次峰,村子地处山前至河滩之漫坡地段,前有河流蜿蜒流过,隔河有案山。(村址背后右主山,两侧有侧峰,即可御寒又可提供生活资源;前有河流,正对案山景观;村址位于山之河的漫坡之上,一方面免于水祸,一方面取水方便。)

c. 最佳城址选择:

(1)自然地理条件:山——御寒、物产、地区小气候、良好的景观资源;

水——给排水、漕运、物产、工业农业及宫廷用水;

平原——便于营建、利于农业生产和便于排水;

(2)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素

政治——据国土之中部,经济的要求;

经济——全国的经济中心,统治的要求;

军事——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功自己之地;

文化——文化发达,帝都风苑,文化精神统治的需要;

3、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a. 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1)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2)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3)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

b. 山系: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1)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3)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4)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c. 水系:城址选择的根本:一:提供城市用水同时

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二: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三: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四:提供工业、农业用水; 4.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封闭围合的景观;中轴对称的景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曲线美的动态的景观。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变迁

都城选址考虑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分为客观需要和风水思想。山体方面考虑因素有防御、地区小气候、物产。水体方面有给排水、漕运、物产、工农业和宫廷苑囿用水。平原地区有便于营建、农业生产。2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因素(两京制产生的原因)。政治方面,根据统治要求,居于国土之中部;经济方面,根据帝王与军队之用,位于全国的经济中心;军事方面,要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攻之地。文化方面,为了体现帝都风范,要文化发达,统治者的文化统治多体现在精神统治。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变迁的分析

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偏移的情形。早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中部是其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选址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这也是由于在这些时期这些政治中心恰也处在国土中部。随国土不断扩大,加上原政治中心又不断受西北少数民族侵犯,南方经济不断发达,文化也越来越繁盛,使得都址不断南迁,都城的建设也加快这些地方的发展,而原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走向衰败。七大古城,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为中国五大古都),安阳(殷墟的发觉)、杭州。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包括新莽政时期和武则天时期武州),在此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隋,唐(武州),有1100多年的都城历史,在古代中国前半期的中心。在公元904年,农民起义军朱温迫南兆宗迁都洛阳,并毁西安城。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思想体系

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1)“礼”文化——起源于《周礼》,周礼是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至孔子被发扬光大,以“礼”为中心建构起了儒家文化,以后“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稳固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着很大的作用。(2)礼的核心内容:“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高低,亲疏,长幼,男女,所谓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夫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措”。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的思想―――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产生了制象征统治,典型的例子是四合院建筑。2、礼制秩序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A形式:明清建筑形式多样一屋顶为例。重檐为尊,单檐为卑。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依次由尊――卑。B数字等级的象征C色彩,彩画中国古代,五行,五方,五色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朝代的尊都是选择“五行”中某一“行”为尊。以正色为尊。D方位居中为尊,营建大都中轴对称体现尊中思想,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2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常出现在地方小城,地形变化大,气候多样的地方。追溯到(管子)提出星的城市规划思想: A城市规模不同于周礼之以爵位而定,而是从农业和战争的需要出发,要求城市规模应和城市人口与周围土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B打破了周礼的“乡遂制”“乡”――城

市及其附近;“遂”乡之外,居民为农业奴隶。不再按阶级划分区域,而是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土地划分。C关于城市布局的主张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布局走向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注重环境需要,因地制宜不为礼制制度所约束。D城市选址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相对择中论而言,从城市的实际需要选址,更注重选址的实用性。(管子)的思想理论在南方多丘陵,多雨水的地方是很实用的。

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最高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道”的最初含义事具体的道路途径,其后道的含义逐渐上升而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一思。经老子的改造于提升,它第一次成为了哲学的最高范畴,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本体”概念。老子认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根”是影射宇宙、自然、人生的本体――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影响深重,与礼制、管子等思想相辅相成。打破理礼制思想营建城市和管子之中实用是有力的补充。A象天法地的理论基础异级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天人合一)同类相应论――同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反应关系的高度概括,被认为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自然法则。(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与人关系的认识,(宇宙与人)天人关——包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顺应天时三个方面。B象天法地的结果——制器尚象制器尚象――按照天地的形象来制造器具,或建筑房屋,这一传统始于西周。C象天法地的基本表现人间在天上倒景——天象,天极,三垣,四象天上星体变幻,明暗喻示着人间变幻,形成了天与人的对应关系――象天法地:人事应天事,又以天事喻人事。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的最终体现。D象天法地的内在含义古代人以人事喻天事,把天人性化,又以天象作为指导人事的依据,这一过程是互动的相互的,其实是一种“古制”行事的做法,早期的人们对天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指导着后人的行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统治的权威性而采取的一种手段。E象天法地的渊源老子是“道”的创始人,老子是楚国人,“道”其实是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楚文化是象天法地意匠的源泉。F天法地在历代都城建设的体现

1)从春秋时楚都纪南城已开始,并影响了其它城市的建设,伍子胥在吴国营建阖闾大城,范蠡在越国营建越王小城皆采用了“象天法地”的做法。

2)至秦汉,则开始用宇宙象征思想布局城市,将银河系中的主要星座与横桥附近主要宫苑一一对应,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布局特色。

3)隋唐长安(宇文恺),最为突出,可以说是象天法地意匠的丰碑。

a. 隋唐长安城外郭每边各三门,符合“匠人营国”的王城形制,但其平面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与呈正方形的王城形制不同。唐长安城外郭平面乃“法地”而成,是大地的缩影。

b. 郭城东西中门分别为春明门和金光门,宫城北为玄武门,皇城南门为朱雀门,正是古代天象的东西南北四象的体现。

c. 宫城和皇城置于北面正中的位置,而不是居外城平面的几何中心,这是法天象“北辰”意匠的体现。

d. 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太极宫内前有治朝太极殿,后有燕朝两仪殿。4)元大都(刘秉忠),

a. 依王城之制,南北略长,近似正方形。其东、西、南依王城之制,“旁三门”,但北边设二门。

b. 宫城作为太微垣,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南,城中央紫宫和位置让给了总领百官的中书省。5)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

a. 呈古制,制天地日月四坛,分别设在里城的南北东西四郊,分别祭祀日月,其方位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b. 呈宋元旧制,宫城内外分别置外金水河。

c. 宫城居紫微垣之位,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命名“紫禁城”,其南边的各部分衙署居太微垣之位。

d. 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及其它建筑象征天上众星,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两宫之间为交泰殿,取交“天地交泰”。

e. 外朝的三大殿,清代命名为“中合”,“保合”,“太和”。太和取义《易·乾》,中合取义《礼·中庸》,“保合”即“保合太和”之意。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

(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

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

(3)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4)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

(5)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

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而唐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参”。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

(5)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之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其水系较成系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远比汉长安高。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参见原理P14)

(1)a.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b.《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多方面的级别差异;

c.还有对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

d.《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的规划思想

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

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3)《孙子兵法》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的阖宫城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4)《商居书》它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居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上陵丘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1)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

2) 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

3) 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

4) 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5) 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

6) 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

7) 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

8) 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②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二是面积很大。

③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宋平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

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④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 平江城规划:

a. 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共开5个城门。成外有宽阔护城河。

b.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

c. 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

d. 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

e. 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

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2) 平江图的定义:

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3) 平江城的意义:

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人类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物质雏形。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且也广泛应用到了筑城。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宋代以前的城墙包砖很少,而在宋代前后,火药的发明及战争应用使得宋代的重要的城或城墙上重点的防御地段(如城门)开始包砖及砖砌。城门也大多以砖拱券城门出现,逐渐改变了之前朝代采用的木架简支结构。城墙整体结构为了更好防御开始变的复杂,出现了二重城、瓮城、翼城等多种形式。明代以后城墙包砖更为普遍。主要形式有:三合土双面包砖石、夯土单面包石、夯土双面包石等。

12.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手工业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运输: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宁波位于甬江口。

4、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5、集镇。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中分离出来。

13.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①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形式的城市。封建地主阶级与商人及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封建地主阶级对城市经济有严格的控制,因而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出现与封建地主阶级对抗的阶级力量。△而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资产阶级新兴势力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控制是与封建主产生了不断斗争。

②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西方是领土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中,不象欧洲封建领主的根据地在农村城堡中,故而中国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转入乡村的情况(这是与欧洲中世纪不同的)。城市就是封建统治的军事的根据地,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在上也统治着乡村。

④宗教方面。在中国城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宗教也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极少出现过神权教堂占城市中最高统治的情况。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布局中要突出的主要建筑物。而在西方中世纪,教会有很大的权力,教堂往往是一个城市中的中心建筑,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区。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德国占领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外国建设史部分

2.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芒福德主张将城市置于范围更大的区域中,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和规划,主张城市是区域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区域整体观点,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

1)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

○1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

○2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2)城市——区域研究:

○1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

○2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其中一部分

○3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4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3.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

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

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

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最新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培训讲学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 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城市的产生 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征: 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 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 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 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 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 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 2)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 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 2003年 一、填空题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13、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除继续以前的改造市容、装点帝都、拓宽道路、受到交通的工作之外,最主要的是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14、华盛顿规划由郎方主持,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受到了巴黎的影响。 15、近代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并付诸于实践。如给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并到美国展开了实践,傅立叶则把遵循共同社会理想的400户家庭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取名法兰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在秘鲁某印加文化遗址签署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 17、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 18、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19、为了缓解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18年提出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建史复习资料

外建史 注:红色为重中之重。先复习红色部分,再复习其他,切记。 城市的产生(主要掌握与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时期。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并能结合某一具体城市实例阐述 中世纪俄罗斯城市特点:克里姆林建筑群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特点 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三个城市的改建(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著名广场的特点(圣马可广场、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建设特点 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 大量的贵族府邸;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 巴黎城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 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凡尔赛宫的布局特点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的原因。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代化: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化 改变生产力布局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的内容。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能大略画出图) 阿姆斯特丹的旧城改建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特征 华盛顿的郎方规划特征 田园城市理论(结合简图) 工业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田园城市的实践:莱切华斯、韦林、威森肖维,三者的变化(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格利芬的堪培拉规划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佩里的邻里单位概念 雅典宪章 广亩城市、带形城市的论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40年代艾勃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英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城的比较 50’s商业区类型 50’s新建大城市特点及评价(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50’s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50’s城市集聚区荷兰兰斯塔德的特点 60’s以来主要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马丘比丘宪章(以及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中建史 (1)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出现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极其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掌握“城与郭”、“城与市”的概念。 (4)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5)《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2.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2019精选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_1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部分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