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陈颖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为了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严厉惩罚”、“希特勒”、“纳粹主义”、“法西斯”这些字眼上。而且我也并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完全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主义的错,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强行剥削,损失惨重,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名族复仇情绪,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的极力鼓吹,以及一系列军事活动,就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书中,对的起因,泰勒用极为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1939年的战争不是预谋的,它是一个错误,是交战双方外交上失策的结果”,而对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如此精辟简练的论述让那些冗长繁复的从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方面加以论述的历史着作黯然失色。

当看到作者对于凡尔赛和平的评论“凡尔赛和平从一开始就缺少道义上的效力”,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所谓的凡尔赛和平只不过是美、英、法这三个“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对战败国无情地剥削,而丝毫不顾协约国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无限削弱德国的力量,为了使德国永无翻身之日,再也不能对其造成威胁,而没有放眼更远的利益。他们忽略了德国这个民族强大的力量,终有一天他们会卷土重来。

然而对于希特勒,世人对其的评价往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棍”、“万恶的法西斯”、“极端名族主义”。而我却认为希特勒这个有着常人少有的智慧和才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损失惨重,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复兴德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听他的?我只能说希特勒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德国人,他们愤怒却又无奈,所以面对希特勒具有诱惑性的煽动的时候才会乖乖听从。再反观“绥靖政策”,不也正是能说明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开始惧怕德国的实力并且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失败俄国又会控制欧洲许多地方,想要委曲求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这不也正说明了希特勒的能力嘛?

就像泰勒说的“与其说他要战争,不如说他预料到要发生战争,除非他能用某种独创的手段避免它,就像他在国内避免了内战一样。心怀不良的人不难把这种动机归于别人,希特勒预料到别人会做他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本来也会做的事、他想让德国也变成大国。”我认为只是因为希特勒发起了这场战争,但如果换做是别人,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确实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极端名族主义,残忍地杀害犹太人,不人道的法西斯主义,纳粹党……但他对德国作出的贡献也确实不可磨灭。

泰勒也对定希特勒以及德国的罪行所依据的文件的客观性。“……证据太多,和证据太少……这些文件被挑选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证实受审人的战争罪责,还为了掩盖起诉的大国的罪责。用如严密的逻辑来揭示当时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同时也告诉世人,对于希特勒,不应该只是按照传统世人的观点来看待,这样永远也不可能接近历史本身。

确实,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好好的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1 希特勒秘史〈美〉罗伯特·佩恩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德国经济史〈法〉夏尔·贝特兰商务印书馆1990年 3、苏芬战争(译文汇编)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1982年 4、“最后一个**分子”—约瑟夫·门格尔医生的一生及其时代 〈美〉杰拉尔德·阿斯特华夏出版社1988年 5、我是希特勒的译员〈德〉保尔·施密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6、**秘书博尔曼—一个能左右希特勒的人〈德〉约亨·冯·朗格群众出版社1986年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英〉A·J·P·泰勒商务印书馆1992年 8、希特勒与斯大林上下〈英〉Alan Bullock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9、战争是这样开始的〈苏〉巴格拉米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10、外交史第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的外交活动)上下〈苏〉戈尼昂斯基等 三联书店1980年 11、盖世太保秘史〈加〉安德烈·布里索新华出版社1988年 12、图说盖世太保史〈英〉鲁伯特·巴特勒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秘密警察头子的末日—加里保迪大街的房子〈以色列〉伊森·哈雷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 14、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德〉瓦尔特·巴特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15、绥靖战略上下〈英〉基思·米德尔马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16、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 〈英〉麦克唐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 17、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神秘的使者武官〈日〉铃木健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 19、**元帅沉浮记〈德〉莫勒编军事译文出版社1984年 20、日出行动〈美〉史密斯〈意〉阿加罗西国际文化出版社1987年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再思考〈美〉肯特·格林菲尔德 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22、结局(一九四五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回忆录)〈苏〉马·瓦·扎哈罗夫主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 23、希特勒青年团骨干忏悔录〈美〉阿尔方斯·黑克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 24、侵华日军序列沿革〈中〉李惠李昌华岳恩平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25、梵蒂冈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舍英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26、苏军坦克兵(1941—1945年战史回忆录)〈苏〉依·耶·克鲁雷钦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 27、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美〉哈里曼三联书店197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德军潜艇埋伏在大西洋海底,攻击盟军补给运输船队, 致使盟军船只下沉、船员纷纷落水,由于海水冰冷,且远离陆地,所以造成大量的水手牺牲。后来人们发现许多海难都会有极少数人能够活下来。令人惊奇的是活下来的并不是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船上年纪相对年长的水手,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决定你生存最关键的因素不是你的体能,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及意志。年长的水手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处事经验,沉着冷静分析当时所处的环境,怀着坚定的生存信念,最终摆脱了死亡厄运。而年轻的水手们,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精神的沮丧和不知所措会导致人的生理防线全面崩溃,造成体力的急剧下降,最终的结果是死亡。 于是军方建立了一些水上训练学校,除了训练海军的体能外主要通过一些情景模拟的科目对海军的生存能力、作战意志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训练。当时这所学校对战争的兵员保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战争中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二战结束后,这所学校的功能也随之退化,后来一些组织行为专家从这所学校的培训模式里得到启发。德国人库尔特. xx(KURTHAHN )和英国人xx. xx(LAWRENCE HOLT )首先将这种训练运用到战争以外的培训中,并提出拓展训练概念(OutwardBound ),他们认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很多社会人和管理者经常遭遇着与落海水手同样的境遇,人们在面对节奏飞快的工作效率和人际复杂的社会氛围,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人的思想保守、情绪焦躁、精神压抑、更为严重的

是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会做出极端的行为。种种这些现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损失。于是就慢慢形成以培训管理者和企业人为对象、以培训管理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管理技能作为培训目标的学校。他们创立的拓展训练概念(OutwardBound )就是体验式培训的前身,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感悟,后来这种训练方式逐步被应用到企业人才培训中。 现代拓展培训,它利用户外场地及自然环境设计出一整套完善的设施和培训课程,通过受训者攀爬、跳跃、通过、相互协作等高于生活面的环境体验,去真正地亲身体会那些早已熟悉的、看似平常的管理、生活理念,以达到提升受训者个人的自信心、意志力、决断力,熔炼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培养受训者的组织归属感,以此改善学习者的生活、工作理念,并将此改变建立在以后的行为中。使组织成员间培养出较高的团队凝聚力,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不断扩大的情况。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过慕尼黑会议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北欧、西欧和苏联等国相继遭到德国的侵略,与此同时,日本突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战争。本课两部分内容,一是慕尼黑阴谋;二是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第一部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让学生感受大战来临前英法等过对德意对外扩张的态度,如同饮鸩止渴。让学生思考了英法等国为什么采取绥靖政策呢? 第二部分:德日发动的三次突袭战:闪击波兰;苏德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边讲解边补充表格。最好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主填表。然后讲述,老师适当补充。 思考:英法为什么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二战初期,德国及其盟国为什么会屡屡胜利? 讲述三次突袭战时,突出表达德、日对战争的准备非常充分,突袭战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比英法的“奇怪战争”让学生体会绥靖政策的危害。德国法西斯扫荡欧洲时,各国各自为战,也是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失败的原因,这点没有讲述清楚。下节课应该点到,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铺垫。 苏德战争中,法西斯德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种族灭绝政

策,法西斯国际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斯大林领导人民通过艰苦的战斗,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的闪电战,鼓舞了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课堂优点: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完成度较好。缺点:在小结时,应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将重大时间列表,方便记忆。不要只是单纯领学生看板书口述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陈颖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为了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严厉惩罚”、“希特勒”、“纳粹主义”、“法西斯”这些字眼上。而且我也并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完全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主义的错,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强行剥削,损失惨重,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名族复仇情绪,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的极力鼓吹,以及一系列军事活动,就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书中,对的起因,泰勒用极为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1939年的战争不是预谋的,它是一个错误,是交战双方外交上失策的结果”,而对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如此精辟简练的论述让那些冗长繁复的从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方面加以论述的历史着作黯然失色。 当看到作者对于凡尔赛和平的评论“凡尔赛和平从一开始就缺少道义上的效力”,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所谓的凡尔赛和平只不过是美、英、法这三个“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对战败国无情地剥削,而丝毫不顾协约国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无限削弱德国的力量,为了使德国永无翻身之日,再也不能对其造成威胁,而没有放眼更远的利益。他们忽略了德国这个民族强大的力量,终有一天他们会卷土重来。 然而对于希特勒,世人对其的评价往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棍”、“万恶的法西斯”、“极端名族主义”。而我却认为希特勒这个有着常人少有的智慧和才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损失惨重,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复兴德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听他的?我只能说希特勒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德国人,他们愤怒却又无奈,所以面对希特勒具有诱惑性的煽动的时候才会乖乖听从。再反观“绥靖政策”,不也正是能说明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开始惧怕德国的实力并且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失败俄国又会控制欧洲许多地方,想要委曲求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这不也正说明了希特勒的能力嘛? 就像泰勒说的“与其说他要战争,不如说他预料到要发生战争,除非他能用某种独创的手段避免它,就像他在国内避免了内战一样。心怀不良的人不难把这种动机归于别人,希特勒预料到别人会做他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本来也会做的事、他想让德国也变成大国。”我认为只是因为希特勒发起了这场战争,但如果换做是别人,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确实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极端名族主义,残忍地杀害犹太人,不人道的法西斯主义,纳粹党……但他对德国作出的贡献也确实不可磨灭。 泰勒也对定希特勒以及德国的罪行所依据的文件的客观性。“……证据太多,和证据太少……这些文件被挑选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证实受审人的战争罪责,还为了掩盖起诉的大国的罪责。用如严密的逻辑来揭示当时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同时也告诉世人,对于希特勒,不应该只是按照传统世人的观点来看待,这样永远也不可能接近历史本身。 确实,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好好的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绝大多数独立国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几乎无一幸免,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人类历史的面貌被这场极其残酷和极端对立的战争根本改变,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战争重创了欧洲,欧洲列强争雄的条件不复存在,以英德法等国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均势体系崩溃,欧洲中心时代成为历史。战争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平行力量在各个领域的对抗与较量。战争给旧殖民主义体系以毁灭性打击,加速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彻底瓦解。争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士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但是在这场维系人类命运河前途的搏斗中,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是人类文明得到拯救,世界和平得以恢复。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了严重削弱。他们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过了一国的范围。战后再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发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规模空前的反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二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正是由于迫切地军事需要。V-2火箭的发明最初也是军事上的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欧美女式服装也有所进.传统是不允许女士穿紧身裤之类的.但是战争的需求导致女士开始上战场.肥大的衣裙使她们行动不便于是女士们开始大胆的穿起牛仔裤.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入侵和占领,给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带来极大的摧残和迫害。其服装也大受影响,那是毛衣的领子都是V字领,因为V代表胜利。上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们,用宽大的垫肩赋予女性坚实的肩膀,战后,S型的曲线衣成为时尚,著名时尚品牌迪奥,LV等也在战后进行服装革命,成为人们精神的代表,象征财富、繁荣、优雅,美好生活的代表。这些品牌至今影响

专题九 二战前后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

专题九二战前后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 实中李贵晶 考点梳理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1)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1922年——1991年):(1)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变成强盛的工业国。(2)1936年,通过新宪法,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它存在严重的弊端。(3)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改变;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国家权力的分散;年底,苏联解体。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1. 罗斯福新政:(1)目的: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2)主要措施: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兴建公共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3)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美国政府的权力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完善。 2.二战后:(1)五六十年代:呈现繁荣景象(2)七八十年代:危机和调整时期(3)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3.发展原因:(1)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2)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3)制定比较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三、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共同原因:(1)外部: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2)内部:都重视教育的发展,都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1)六十年代,成立欧共体;九十年代,成立欧盟(2)成立原因: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3)影响:经济上,使各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最大的经济体;政治上,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日本的崛起:(1)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八十年代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3)七八十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不断膨胀 四、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 2.1952年,埃及独立,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卡斯特罗);1999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4.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历史的、宗教的、种族的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二战以来,中东地区一直处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国际社会为此进行着不断的努力。人们期待中东和平的到来 专题演练 1.1925年一位中国的居民给一位住在莫斯科的朋友寄信,收信人的国籍应该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读后感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陈颖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为了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严厉惩罚”、“希特勒”、“纳粹主义”、“法西斯”这些字眼上。而且我也并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完全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主义的错,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强行剥削,损失惨重,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名族复仇情绪,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的极力鼓吹,以及一系列军事活动,就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书中,对的起因,泰勒用极为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1939年的战争不是预谋的,它是一个错误,是交战双方外交上失策的结果”,而对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如此精辟简练的论述让那些冗长繁复的从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方面加以论述的历史着作黯然失色。 当看到作者对于凡尔赛和平的评论“凡尔赛和平从一开始就缺少道义上的效力”,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所谓的凡尔赛和平只不过是美、英、法这三个“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对战败国无情地剥削,而丝毫不顾协约国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无限削弱德国的力量,为了使德国永无翻身之日,再也不能对其造成威胁,而没有放眼更远的利益。他们忽略了德国这个民族强大的力量,终有一天他们会卷土重来。 然而对于希特勒,世人对其的评价往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棍”、“万恶的法西斯”、“极端名族主义”。而我却认为希特勒这个有着常人少有的智慧和才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损失惨重,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复兴德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听他的?我只能说希特勒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德国人,他们愤怒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上世纪五十年代 二战前后 女装变化

五十年代女装流行趋势

二战后五十年代的女装是女装发展史伤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里各种造型服装层出不穷,与战争时期的军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谈50年代女装流行趋势时,觉得以下几点说起:New Look、紧身胸衣、风衣外套、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等等。 五十年代服装发展的背景 战争过后,欧洲一片混乱,食物、医疗方面缺乏,战争的痕迹无处不在。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局面还没有完全的稳定下来。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宣言使得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中断,冷战的局面慢慢开始。另外德国朝鲜半岛分裂、印度甘地被杀等等,使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越来越多。 当时的服装,没有款式更没有时尚之说。那时的男人大多参战,均是军装。那时女人多从事工业农业化生产,因此服装多为工装。为了因应战时劳动力的短缺,女性们不得不加入工厂或农产的劳力工作。简单宽松大方的外套、直筒与裤装,以及耐磨耐穿的粗厚牛仔装是当时的流行。即使有裙装,也是及膝的一步短裙。色彩灰暗,以军装、工装的颜色为主。 经历那些残酷战争的折麽后,战后的五十年代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人们的生活逐步远离了战争时期的害怕和谨慎,经济发展的气息慢慢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也不再满足于单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自立自强的生活道路,因此她们的着装也开始变得职业化(虽然那时大部分女性还只是从事办公室秘书之类的辅助角色),于是优雅的套

装,套裙,裤装开始流行。 战争过后的女性,在战争的束缚过后,爆发出强劲的时尚追逐里,向往时尚动人的装扮。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明亮的色彩给人乐观喜气的感觉。时尚的腰带级贵重金属的配置,使他们显得既美丽又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在女性服装的点缀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真正的魅力是建立在女人味的基础上的。我觉得性感必须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会吸引人。托老天爷的福,我们大家生来都是性感的,据说为了保持胸型,梦露睡觉的时候也坚持穿胸衣可惜好多人都无视甚至抛弃了这一天赋。”1950年代最著名的性感偶像玛丽莲·梦露曾这样说。因此,明星们的观点也推动了时尚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装风格,我觉得它有的不只是优雅那么简单,它夸张流畅的时装线条、高贵而柔美的时装面料都是那个时代给予女性的美丽。 长度大过膝的裙子、窄窄的肩膀、紧身的上衣,让胸部和臀部成为了突出的重点,女性曲线再次成为服装重要诉求。 趋势具体阐述 1)New Look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在接触Dior,因此并不陌生。在这里,觉得当时女装流行之一就是迪奥的new look。话说在1947年2月12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感作文【高中高一800字】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感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湖南省郴州市一中彭太军(423000) 在二战前后,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反对苏俄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这种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而无法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斯大林指出:“各战胜国间现在并没有友好的和平,而只有武装的和平,只有酝酿着战争的武装和平状态。”暂时的妥协,正是为了更大的争夺。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冲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法西斯国家挑起二次大战后,体系完全崩溃。雅尔塔体系是在第三世界崛起的冲击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情况下崩溃。 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 1、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C、是通过一系列条约加以确立的 D、它给世界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苏按照自己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C、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 D、重新建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1938年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苏联则仓促准备了2000万士兵和4000余辆坦克迎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加之党内高级军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党名义迫害,导致苏军前期作战严重失利,损失了60~90个师。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军在1941年9月—1942

二战的起源

二战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演。 德国问题 1918年德国被打败,德国军队虽然在战场上遭到痛击,但没有被击溃或者被摧毁。俄国的消失,奥匈的退出,使它欧洲大陆的大国地位更加突出,她在人口上以6500万之众对法国4000万(法国是仅有的另一个大国)。1919年,德国是虚弱的,但只要有不多的几年“正常”生活,德国会再次恢复 英法军队虽然获胜,但已经接近衰竭。只有美国总司令潘兴的部队是新鲜的,但美国人并没有具体的战争目标,他们只想叫德国’“无条件投降”,协约国也想打败德国,这一切都可以由一项停战协议来解决,这项停战协议一方面阻止德国,避免德国再打这场战;另一方面也束缚协约国于未来: 1、协约国糊里糊涂地承认了德意志帝国,如果要使这个停战协定得以继续维持的话,协约国不知不觉转而成为这个帝国的盟友去反对任何威胁其生存的事务——人民大众的不满、分离主义、布尔什维主义。 2、德国要被解除武装,但这将由德国政府来安排——协约国只是提供一个管制委员会去查看解除武装是否已经得到实施;德国要支付赔款,同样,也将由德国政府来筹集这笔钱把它交出去——协约国仅仅收取而已。甚至对莱茵兰的军事占领也有赖于德国的合作。 这个停战协定的致命后果是不但没有解决“德国问题”,反而把它弄得更尖锐了。 分赃不均 1919年的巴黎和会始终被几个帝国主义(特别是英法)所把持。在如何处理德国、瓜分殖民地和建立国际联盟等问题上,由于战胜国之间一直勾心斗角,互相威吓讹诈,以致难于达成协议,会议一片混乱,常常闹僵而中断。直到会议闭幕那天才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更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1、德国不仅被要求割地、赔款和严格限制军备,他的殖民地也全被列强瓜分完毕。2、英法两国获利最大,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租借地及他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3、意大利号称“战胜国”,因为捞不到油水,愤愤不平。美国则因为既分不到殖民地,又控制不了由它创立的国际联盟。老羞成怒,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不参加国际联盟。“巴黎和会”虽然签订了合约,分了赃,但解决不了帝国主义争霸的矛盾,反而由于分赃不均增加了新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猛烈的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向资本主义世界蔓延,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在经济危机年代,帝国主义除了把危机的祸水引向殖民地,还把它大力泼向竞争对手:大力的推行商品倾销政策,在国内保持商品高价,把堆积如山的商品迅速运往国外,并且削价销售,打击别国生产。于是各国纷纷提高进口税。关税战引起了货币战,各国为了抢占国际市场,先后将本国货币贬值,对出口商品实行补助。 在经济危机凶猛冲击下,人民斗争不断。为了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抢夺广阔的市场和殖民地,打败竞争对手,于是帝国主义又把侵略战争是为争霸的有效手段。所以在3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都建立了反动的法西斯专政,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迅速走上侵略战争的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 1937年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的争夺更趋激烈。美、英、法等国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