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22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图1适山兴王图

见,表面上是卜宅主宰建筑能否兴土动工,实则是以相宅为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王朝,重新进行了国土规划,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4o即他认为洛阳南有陆浑嵩岳,北有太行黄河,境内水源充足,洛伊一带居天下之中,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其所指“天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室”嵩山∞,意即天神居住的地方。周成王继承其父遗愿,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对于这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尚书》里留下了更系统、更完整的从选址到经营的全过程的官方文件。今天已出土的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对应(见图2)。

周公营洛时虽有“既得卜,则经营州3”鼬的记载,其实却是派召公作初步的考察,继而又是周公本人的勘踏及占卜,下面是《尚书》中所记载的洛邑营建过程:‘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肚,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油。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

圈2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尊铭文

隹王初,器宅成于周,复口武王璺(醴)裸自天。在四月丙戌,王鼻宗小子于京室,日:“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

锋文王受兹[大命]。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民。’乌摩!尔有惟小子亡

靛(谶),眠(视)于公氏有劳于天,(彻)命敬享哉。”玄

(惟)王(恭)德谷(裕)天,顺(训)我不敏,王成弃。易贝

卅朋,用乍口公宝障彝。隹王五祀。

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句、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3】埔3

这里详细描述了太保召公和周公相地、占I-和营建洛邑的经过。接着,周公向成王详细汇报了自己占卜的情形并献上了新邑的图纸: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湟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渡水东,亦惟洛食。件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日:“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评来,来视予卜,休,恒吉。’’【3】193

对《尚书》这部典籍,历代学者都作了整理和研究。清代经学家更进行了延续100多年的深入研究,还特别推出了《钦定书经图说》,为《尚书》全文配绘插图,其中西周洛邑的经营过程和相应的理念也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详见图3—11)。

洛阳城池山川整体形势如图12所示。

这次都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古代所有建筑和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形成了后来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见图13)。同时,城市选址的“择中”观念更为明确。如《尚书?召诰》: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f31186《逸周书?作雒》:

第12卷第3期王其亨等:《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229?

图13风水观念中城、村、宅的最佳选址

二、《周礼》中的城市规划理论

《周礼》④是在对前人,特别是洛阳选址、规划、经营等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给中国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其思想核心就是建国制度。所谓建国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指国土规划,它包括对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环境容量的考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地产量和人口容量,并建立三级城市,即“王城”,诸侯、公、卿等的“都”以及“聚落”。

在《周礼》中,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首先要对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环境容量、土地改良、资源(包括可利用的土地、水源、物产以及植物、动物等)、工程地质等,进而作出选址规划,其中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体之法”等很多方法,从而形成了综合的评价系统,详见表1。

表l<周礼》城市选址规划所涉及的方法

方法具体内容备注

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

测量南北远近,校正日影,知道土地的方位,从而确定“地中”以为国都所在,体现土圭之法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

人居环境与宇宙的对应关系。还可用于土地丈量、分配,以根据面积计算土地出产。

西则景朝多阴。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分辨土地性质,掌握不同土地区域所适宜的人民、鸟兽及草木等,科学合理地开发土宜之法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发展。同时辨别地形高下以确定适宜人们居住的环辨十右■壤之物而知奠种.以教稼穑树笋。境。

根据国土性质(山林、JII泽、丘陵、原隰、坟衍)分辨物产及居民特征,并依此计算赋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税。

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改良土壤,选育物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郝,五酆为鄙,

形体之法划分邻、里、邯、县、鄙的区域疆界以制邑。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

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根据土地的性力肥饶,形势高下,各以其宜,任之以生产之事,并使出赋税。

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以公平划一的原则依法治理天下的税政,包括地税、九职之贡、军赋以及畿外邦国土均之法

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向天子交纳之税,以调节社会关系,实现“人和”。

在对资源考察、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指导国土规划的核心思想,即《周礼?土方氏》所谓“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61,把人口规模、都邑大小和土地面积作为国土规划的三个基本要素,

并使三者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与此相关,先秦诸多

?23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典籍都有论述,如《尉缭子》:“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46《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o”L7J

在城市规划中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相协调,对城内、城外进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层层扩展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如《周礼?载师》“任土之法”所云:“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J131也就是说城中为居宅;城外郭内场圃可种植瓜果蔬菜等;远郊牛田牧田可以供给肉类及奶类;近郊及以外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可以生产粮食;郊的外围还有林区,除供应木材外,还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更远范围内则是矿区,提供金属制品等。《尔雅?释地》④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即是对此的概括(见图14),这与现代的城市结构模式是完全相通的(见图15)。

图14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图式

(据《尔雅》内容绘制)

图15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结构图式

城外第一圈是鸡鸭、蔬菜、肉类等副食品

供应地;第二圈是谷物、粮食供应基地;第三圈

主要是山林、河流、湖泊地带,为自然保护区及

木材、石头、矿物供给地。

(据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改绘)

在《周礼》中,人们对于都城选址中的“择中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6J%也就是说。“地中”是一个“山水相交、阴阳融凝”[1坤的环境,人与自然处于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促进万物的生长繁育,求得人与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和谐。

此外,对于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有了更详细规定,即《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6J471(见图16)

所有这些在《周礼》中系统化为中国理想的都城模式。我国自东汉以来的城市,从东都洛阳到北魏洛阳、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是以《周礼》里所表述的城市模式为最高理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来规划经营的。

三、结语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及城市选址规划思想均以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其宗旨与基本追求即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臻向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作为记述先民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尚书》和《周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注释:

①又《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日:“自洛泊延于伊油,居易毋

固,其有夏之居……毋远天室。”又日:“定天保,依天室……”所说的“天室”皆指“嵩山”。详见蒋若是“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②对于《周礼》,此书历有争议,然而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由此可见其历史价值,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③《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

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2.

[2]

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鉴 赏 外语系英语11-02 郑爽 6

1.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建筑理论与历史?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万艳华 [提要]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风水情结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汪菊渊,1992),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否则曹雪芹何以在《红楼梦》里以风水模式为兰本而评价稻香村的园林环境“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呢!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园林的研究颇多,但囿于各种原因,罕有关于古代园林与风水之内在联系的研究问世,致使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风水对于古代园林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也使我们多从山水诗画的角度而罕有从风水的角度来评价与赏析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以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来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相地立基 11关于相地 我国古代园林的“相地”是指勘测与选择园地。但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事实上,据清代档案显示,世代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样式雷,每遇宫苑规划设计任务,均要与钦命风水大臣同赴实地相度风水(即相地),并绘制专门的风水形势图呈献皇上。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即把“相地”置于卷一。该卷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多年树木,碍筑檐恒;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接下来,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 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 从上述关于相地的总结性文字可知,我国古代园地选择大体遵循下述原则:并且,这些原则与风水选址原则几乎同出一辙。 其一,理想的园地“或依山林”欲通河沼”,即要求有山或有水;这与风水所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阳宅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风水以择定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最终目的:而园林则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园地)为基础,还要加以更多的人工修饰。此外,如果是方寸之间的园地,难有真山真水,亦可“模山范水”(即造假山水),但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二,理想的园地应该“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且“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亦即理想的园地应该是幽静偏僻之地。而风水选址也着力追求一种幽静空间,它要求: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这种幽境空间,既可以“藏风聚气”,亦可以充分满足古代士大夫们清高脱俗隐逸遁世的心理追求(图1)。 其三,理想的园地应该“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深柳疏芦”,亦即要草木丰饶;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 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21关于立基 古代园林的“立基”,是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园冶》卷一“立基”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这里,尽管《园冶》提出了“选向非拘宅相”的观点,但其“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作法与风水之“州郡 ? 1 4 ?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D、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C、 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D、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对)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错)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D、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C、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对)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对) 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B、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B、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D、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 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中世纪的建筑多是属于单栋建筑。(错) 北京的城市规划平面是成()字形。D、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第一个时代是()。C、 在北京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D、 在北京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对) 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施行的是里坊制。(对)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是()。B、 中国古代的文庙建筑颜色是红墙()瓦。C、 据研究,世界上只有中国是严格按照人的等级来划分建筑的等级。(对) 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建筑开间是九开间。(错) 古建筑上旋子彩画的等级要低于和玺彩画。(对) 北方的建筑起源可归结为一个字()。D、 ()建筑又俗称“吊脚楼”。 B、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 目前发现北方建筑起源最早、最典型的遗址实例是()。D、

传统建筑的风水 五行 朝向 方位

传统建筑的风水五行朝向方位 传统建筑方位在古代,建筑朝向的确定,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要考虑气候日 照和环境,还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由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房屋朝南可以冬 季背风招阳,夏季迎风纳凉,所以中国之房屋基本以南向为主。不仅如此,在这个地理环 境中产生的中国文化因此也具有“南面”的特征。“南面”成为构成中国整体文化的一个 因素。以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是一种“南面文化”。 如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把天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西南北四宫和中宫, 天文星图的方位坐标是以面南“仰观天文”而绘;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把大地分为九州,早期地图的会制,一般遵循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日地图坐标方位恰好相反,其亦是 面南“俯察地理”而得。更有甚者,历代帝王的统治权术被称为“南面之术”,《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中:“天子负庡南 向而立。”孔子说:“雍,可使南面。”(《论语·理也》)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 雍可以做大官。可见,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所以古代天子、诸候、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 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结果使建筑的朝向也拥了文化约内涵。 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始终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动力。制订厉法,观天测地,兴修水利,通达道路,建筑土木等都需要测定方位的技术。自先秦以来就发明和运用多种测向技术, 如上面所述。考古发掘资料已证实先秦及至以后的宫寝都城等,都是以南向作为主要朝向的。历代大型陵寝也多以南向为主。建筑群体的主要中轴线往往就是南北中轴线。《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建筑方位的确定历 来居统治者关心的大事,重要建筑方位的偏正与否,看作是治邦安国的大事。只有方位端 正了,前后左右次序才能定下来,才能“棋列百司,按功为绪”(《营造法式》)、“设官分职”,国家才能有次序,达到以礼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目的。 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更是十分重视,从罗盘的使用来看不难发现这一点。实际上, 风水师看风水首先做的便是二件事,一是“相土尝水”择地;二是“辨方正位”定向。 《管氏地理指蒙》:“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但是,风水定向除了涉及实利和景观因素外,风水师还认为建筑的朝向应和宇宙阴阳之气相协调 及与宅主的命运相呼应,这些使风水择向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导致了建筑朝向超功利 的观念性和复杂性的出现。 我们在传统建筑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方位朝向是非常讲究而细腻的,现简介如下: ①“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治。”所以宫殿等皇家主要建筑和州府官署衙门均取正 南向,即坐北朝南取子午线向。早期建筑是依地理子午线而定的,而后期建筑多是用磁罗

《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22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图1适山兴王图 见,表面上是卜宅主宰建筑能否兴土动工,实则是以相宅为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王朝,重新进行了国土规划,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4o即他认为洛阳南有陆浑嵩岳,北有太行黄河,境内水源充足,洛伊一带居天下之中,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其所指“天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室”嵩山∞,意即天神居住的地方。周成王继承其父遗愿,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对于这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尚书》里留下了更系统、更完整的从选址到经营的全过程的官方文件。今天已出土的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对应(见图2)。 周公营洛时虽有“既得卜,则经营州3”鼬的记载,其实却是派召公作初步的考察,继而又是周公本人的勘踏及占卜,下面是《尚书》中所记载的洛邑营建过程:‘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肚,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油。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 圈2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尊铭文 隹王初,器宅成于周,复口武王璺(醴)裸自天。在四月丙戌,王鼻宗小子于京室,日:“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 锋文王受兹[大命]。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民。’乌摩!尔有惟小子亡 靛(谶),眠(视)于公氏有劳于天,(彻)命敬享哉。”玄 (惟)王(恭)德谷(裕)天,顺(训)我不敏,王成弃。易贝 卅朋,用乍口公宝障彝。隹王五祀。 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句、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3】埔3 这里详细描述了太保召公和周公相地、占I-和营建洛邑的经过。接着,周公向成王详细汇报了自己占卜的情形并献上了新邑的图纸: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湟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渡水东,亦惟洛食。件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日:“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评来,来视予卜,休,恒吉。’’【3】193 对《尚书》这部典籍,历代学者都作了整理和研究。清代经学家更进行了延续100多年的深入研究,还特别推出了《钦定书经图说》,为《尚书》全文配绘插图,其中西周洛邑的经营过程和相应的理念也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详见图3—11)。 洛阳城池山川整体形势如图12所示。 这次都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古代所有建筑和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形成了后来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见图13)。同时,城市选址的“择中”观念更为明确。如《尚书?召诰》: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f31186《逸周书?作雒》:

尔雅通识中国古建筑欣赏与 设计答案完整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一) 1 一个建筑物背后承载了很多思想文化内涵,以下哪项文化要素无法在建筑物中呈现出来?() A、哲学 B、政治 C、民俗 D、饮食习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建筑是用实物来保持人类历史的方式 B、建筑就好像是写在石头上的文字,有没有都不会影响后人对历史的解读 C、建筑的历史是人眼睛能够真真切切看见的历史 D、建筑以其生动的形象记录了人类历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以下哪栋古建筑至今尚未被拆除?() A、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的故居 B、蒋介石在重庆的行营 C、岳麓书院 D、北京古城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以下哪个中国历史上的古都至今还保留完好?() A、北京 B、长安 C、开封 D、南京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中国的古建筑能够体现出“门当户对”一说。()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二) 1

如今看到的天心阁城墙建于以下哪个朝代?() A、唐代 B、明代 C、元代 D、清代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一点不是长沙古城墙宝贵的原因?() A、几个朝代的叠加 B、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 C、地处闹市繁华区,寸土寸金 D、城墙上面的刻字体现了长沙城的历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栋具有历史意义但已经被拆除的古建筑不属于长沙?() A、国民党省政府大礼堂——中山纪念堂 B、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C、中山路百货大楼 D、西长街教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长沙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城市包围战。()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长沙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绪论(三) 1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日本著名建筑学家伊东忠太?() A、《日本建筑研究》 B、《东洋建筑研究》 C、《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D、《见学记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Part 1概括: 本章的前面部分介绍了古罗马思想的渊源,包括了古罗马发展的简单历程与古罗马思想的渊源与演化。关于古罗马思想的内核,主要涉及了古罗马思想的“伦理化的倾向”;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和Zero提出的超级国家的思想。 Part2 重点 1)古罗马的城市生活形态 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古罗马时代毫无疑问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繁 荣阶段。该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明显表现出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的特征。2)繁荣背后的“罗马病” 与古希腊简陋的城市但却拥有充实的城市文明所不同的情况是,古罗马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却始终未能造就出健康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城市的物质繁荣与精神空虚的矛盾,使得罗马人渐渐迷失了方向。 客观地说,在城市建设、市政技术乃至城市管理等方面,罗马的成就均大大地超越了希腊。但可悲的是,罗马人的梦想一直是努力将城市造就成一个巨大的、舒适的享乐容器,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要求。 在当今许多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对城市功能的认识上也常常存在着同样的误区,因此常称其为遗传了“罗马病”。(书上对罗马病的解释是:奴隶主们几乎把创造的全部财富都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而广大的罗马市民普遍对劳动表现出厌恶的情绪,残酷的剥削使得奴隶们消极怠工而毫无工作热情……)当今城市规划设计中遗传了罗马病的实例有哪些,“罗马病”如何防止和治疗? Part3对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古罗马人通过城市规划所追求的主要不是精神上 与自然、宇宙的和谐,而是自身生活范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 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古罗马在城市的总体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和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及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与创造,成为了后世城市规划设计的典范。 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为了使城市和建筑显现出一种具有 征服力的崇高感与震撼感,罗马人在规划、建筑实践中通常热衷于选择大模数,许多建筑的空间尺寸与规模远超其使用功能需要。(实际上就是挥霍)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提出了理想城市模式,将理性原则与直观感受、理想美与现实生活的美结合起来,统一了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同以人体美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了建筑物整体与局部及局部、整体间的比例关系,且充分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需要。(该理想城市模式能否在当今或是未来切实存在?是否已有这样的例子?)

最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培训讲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图1_1中,哪个是汉长城? A 19、图1_2中所示的部分是? D A券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超新尔雅中国古建筑设计与欣赏 题库

【单选题】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秦朝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判断题】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古建筑门口的门簪是用来承受牌匾的重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 A、玄甲军 B、虎贲军 C、飞虎军 D、背嵬军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岳麓书院曾在长沙的城市保卫战中被彻底毁坏。()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我的答案:× 5 【判断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在美国()年以上的建筑即可列为文物不能随意拆迁。 A、120 B、100 C、70 D、50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单选题】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 A、梁思成 B、伊东丰雄 C、伊东忠太 D、丹下健三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 A、镰仓、京都 B、京都、奈良 C、大阪、奈良 D、镰仓、大阪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 A、 原料特性 B、 屋顶式样 C、 院落结构 D、 门窗形状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 A、硬山 B、悬山 C、平顶 D、卷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 A、石头结构 B、砖结构 C、木结构 D、土结构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4

中国古建筑欣赏教学文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古建屋顶的等级表示: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

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布局形式: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的类别: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二种形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