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2007-03-23 12:32:02



大中小

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大不相同的。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和谐一直是个哲学命题。儒家、道家都有
关于"和"的论述。较早的记载当属《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孔子在《论语》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著名论断。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提出的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和谐哲学的传承与发展,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全部内容。
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和谐哲学则是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将理性思维用之于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不妨试举几例:
整合社会资源。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社

会资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素离不开系统,否则就会失去其性质和功能;系统也离不开要素,否则系统就不成其为系统。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配置起来,从而形成合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复杂矛盾。这包括: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等方面的利害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二者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就是要实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文化结构的和谐以及利益结构和谐。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发展中受益;确立机会平等和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激发社会活力;对一次性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以和谐哲学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按照和谐哲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的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是,我们就把握了和谐哲学的精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