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

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

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ppt介绍诗人叶绍翁。(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2、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同州端午 作者: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5、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除夜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8、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9、清明 作者: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0、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1、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2、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3、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4、桂州腊夜 作者: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5、守岁 作者:李世民

教学大赛一等奖《古诗两首》教案 池上 小池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

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池上教 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

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活动-和有关的诗歌)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2018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池》教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小池》 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

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寓意、相关诗句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 1. 除夕 (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 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 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 (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 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2)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 (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作者陆凤娟 教材简析: 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查阅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1)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你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 《江南好》、《草》 (2)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 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重点指导理解: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小学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话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话是南宋话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乂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话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话的义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话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话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话句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十寺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话,背诵古话。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注意,体会由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话的义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话意,背诵古话。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话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小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 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话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话人,理解题意 1. 你知道这首十寺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话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话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话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3、端午即事 作者: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5、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6、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7、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8、桂州腊夜 作者: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9、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0、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1、社日 作者: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2、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3、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作者: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14、中秋对月 作者: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15、客中除夕 作者:袁凯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16、元日感怀 作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 册)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 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 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 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 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一》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说】 清明节是中国人踏青扫墓、祭念先辈的日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雨中清明图:纷纷细雨中,一群失魂落魄的扫墓人,匆匆赶路,疲惫不堪,到处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歇息的酒家,一牧童用手指向,远处一片杏花盛开的地方! 【点评】 踏青扫墓,祭念先辈、亲人,是清明节的核心灵魂,正是怀着对先辈、对亲人一颗感恩的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才会奔走千里,回到家乡扫墓,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二》 【原文】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解说】 端午节的起源是从谁开始的呢? 从古到今都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可惜楚江,虽然长年奔腾不息,却不能为正直的大臣,洗刷掉冤屈! 【点评】 一代名臣屈原,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志向高远!却不断受到黑暗政治势力的打压,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无门,投奔楚江而亡,遗憾千古!屈原虽然死了,但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说】 中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本诗描绘的是一幅重阳节思乡图: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过节,就加倍思念亲人。又到了重阳节,又到了登高地时候,遥想兄弟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

【点评】 思乡之情,人皆有知。故乡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要想常回故乡,谈何容易!故乡只能是我们心灵上的驿站,精神上的家园。 《四》 【原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端起酒杯,问一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不知此时此刻,天上的皇宫里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东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在天上的琼台楼阁中,承受不了寂寞和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摇曳,天宫哪里比得上美好的人间啊!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从雕花的门窗洒进来,照在失眠的游子身上。月亮不应该对人产生怨恨,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却变得特别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悲伤呢?但愿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在千里之外也能共同领略感受月亮的清辉。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紧扣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宇宙与人生的自然规律,大自然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难以保持长圆,人生又怎能苛求永远团聚、没有分离呢!最后祝福人与月亮的和谐共处。全词境界高远,构思奇特,感情真挚又极富有浪漫色彩,千年来传诵不衰。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受到环境制约,悲欢离合也在所难免,只要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五》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春节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夕(正月十五)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清明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端午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6、中秋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