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历史小说春秋战国1-7

八大军阀秘闻

18集,89.3M 著:佚名播:刘军状态:完结

军阀,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场景。从他们的政治生涯、人生命运、情感生活等鲜为人知的野史秘...

特别辩护

23集,111M 著:佚名播:佚名状态:完结

本书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的姚文元、

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江腾蛟中的律师辩护;而没有请律师...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

25集,273M 著:扶栏客播:罗兵状态:完结

本书延续了上一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全新、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轻

松自如、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司马迁笔下的战国四公子孟尝...

春秋-听世界(第七部)

50集,25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六部)

52集,27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五部)

50集,252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四部)

38集,218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华夏版图至少扩...

春秋-听世界(第三部)

42集,289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春秋-听世界(第二部)

30集,188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春秋-听世界(第一部)

30集,209M 著:佚名播:谢涛状态:完结

有一个朝代,一半以上进士在那时形成;一半以上成语在那时产生;一半以上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那时产生了教会我们礼义廉耻的孔子;著作《道...

小问题大历史6

21集,226M 著:佚名播:罗兵状态:完结

一个小问题引发大故事。您知道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您知道哪条胡同最长,哪条胡同最老吗?常吃的面条、馒头和饺子,这里头又有哪些故事?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32集,331M 著:佚名播:罗兵状态:完结

张居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全力支持,成...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_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收稿日期〕:2007-07-25〔作者简介〕:李阳春(1965-),湖南衡阳人,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7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2期,2007 [当代评论]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李阳春 伍施乐 (湖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创作特征;颠覆;消解 摘 要: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2-096-05 The D ep i cti on of the Subverted H istory ———The Character isti cs of the New H istor i c is m Novels L I Yang -chun WU Shi -le (College of L iterature,Hunan V 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 Key words:new hist oricis m;characteristic;subvert;clear up Abstract:The ne w hist oricis m novels hav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 ow:populace positi on ,individual hist ory vie ws,hist orical contingency,appetite cause and hidden ideality .I n the novels,the class is not s o i m portant and the details are concerned,the hist ory is t old by first pers on and consci ously intervened,the contingencies are the key fact ors in peop le ’s life and hist ory,the causes of the hist ory devel opment are survival,ardor and power,dreamboat is affir med and the ugly hu manity is negative . 新历史主义小说⑴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 起,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被划归到其创作阵营的作品也随着理论界、评论界的讨论和推动而范围不断扩大,大致为评论家们所认同并基本达成一致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周梅森的“战争与人系列”(包括《大捷》、《冷血》、《军歌》、 《国殇》)、格非的《迷舟》、《青黄》、《敌人》、须兰的《宋朝 故事》、《月黑风高》、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刘震 云的“故乡系列”(包括《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 花》、《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米》、《妻妾成群》、《我 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叶兆 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包括《状元镜》、《追月楼》、《半边 营》、《十字铺》)、张炜的《古船》、《家族》、余华的《鲜血 梅花》、《活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 寓化等。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 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 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2〕 ,由此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海登?怀特提出了处理史料时的一些策略:“1.‘精简’手中的材料;2.将一些事实‘排挤’到边缘或背景的位置,同时将其余的移近中心位置;3.把一些事实看作是原因而其余的为结果;4.聚拢一些事实而拆散其余的,使历史学家本人的变形处理显得 可信……”〔3〕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 6 9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⑤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史记》的文笔是优美而生动的。《史记》文章,一是简明,二是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寥寥几笔,一个个活鲜鲜的历史人物,就跃然纸上。殷盘周诰中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被改写为平直易解的词句;新鲜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被大胆吸收,与各地的方言土语并列;当时极为盛行的辞赋文章的骈偶形式被大胆扬弃,从而大大扩展了长短相错的散文领域。 状人物。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舍身剌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邦,指鹿为马的赵高,自作孽、不可活而又其为人也小有才的李斯等众多人物,莫不栩栩如生。为什么栩栩如生?司马迁写人注重写个性。为文学家立传,总要转录其作品,同样,为政治家立传,也一定转录他的奏议和著作。能够代表人物个性的言行,再小也要叙述,不足以表现个性的言行,再大也要放弃。以廉颇为例,写他8次胜仗的赫赫战功,不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这样寥寥数语,然而对于他如何与蔺相如呕气,如何负荆请罪,又如何表示不服老这些琐事,却用尽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为什么这样写?战术战功,每个良将莫不尽有,不足以表现廉颇的人格,到是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廉颇的忠诚、气量虽小却又能识大体的个性。 这种细节的描写,文笔上也是很精彩的。比如写“项籍少时,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短短60个字,就写出了这霸王的志大才疏。 记事件。写重大事件,司马迁言简意赅,准确而生动。比如记述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有声有色! “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9个字,打赢了这场战役;“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14个字,道尽了这场战役的赫赫战功。 写张良为长者拾履,韩信入人胯下这类细节,同样也入木三分。不仅入木三分,同时把人物也写活了。 记言语。一篇《仓公列传》,只是皇帝对仓公的策问与仓公的对答。这种特殊手法,历代史书绝无仅有,因为实在是太难以仿效。更妙的是,司马迁善于攫取历史人物的精彩语言,恰到好处地写进他的《太史公书》,惟妙惟肖地为历史人物画相,为他的文章生色。比如《滑稽列传》里齐宣王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关于“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妙论;飞将军李广引刃自杀时所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谁能不与他的将士和百姓们一起哭泣!读到万石张叔之子张建发现奏事文书写错字时所说“误书!‘马’(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的诚惶诚恐,又有谁能不解颐? 品图书。关于儒家“六经”,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道:“《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言简意赅,千载至今,遂为定论。他对《春秋》和《离骚》的点评,就写得更精彩: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 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 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 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

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

“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 新维多利亚小说自1967年《法国中尉的女人》问世以来,已历经四十余年,然而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被讨论则主要始自上个世纪末。在“历史终结论”、“末日论”以及各种消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世纪末的怀旧情绪,学者们在回望、总结“愤怒的六十年代”之后英国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时发现了一股明显的“维多利亚热”,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新维多利亚主义”。以维多利亚时期为主要背景的后现代历史小说则相应地被称为“新维多利亚小说”。本论文对新维多利亚小说的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绪论部分借鉴德里达幽灵学的方法,将“新维多利亚小说”理解为后现代作家以“幽灵书写”的形式在维多利亚历史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展开的一场对话。过去逝者已逝,以在场的方式遗留下来的只有相关的“踪迹”。新维多利亚作家采用“历史编纂”的形式将这些历史“踪迹”融入后现代意识形态对维多利亚历史重构的过程之中,使新维多利亚小说文本成为了当代作家与维多利亚前辈“幽灵”之间话语交锋的重要“场所”。第一章题为“维多利亚时代与后现代叙事重构”,分析新维多利亚小说中作为权利话语建构的重要策略的历史叙事,探讨维多利亚时期以什么样的形象被再现的问题。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描述了一个保守、虚伪的维多利亚“理性王国”。拜厄特的《占有》、《天使与昆虫》深入刻画了十九世纪唯灵论与达尔文主义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宗教信仰的危机,堪为一幅维多利亚人的精神肖像图。斯威夫特的《水之乡》、《从此以后》以家族叙事的形式将维多利亚世界呈现

为一个进步的“理性王国”与怀旧的“异国他乡”的合奏曲。在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维多利亚和后现代两个时期通常被共时性地糅合在一起,在当代“后视镜”的折射下历史呈现出一副陌生而怪异的“他者”面孔。第二章题为“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首先,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占有》、《从此以后》为例,分析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和元小说“自我意识”。然后,探讨现实主义的“历史编纂”、通俗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因素以及元小说的“自我指涉”三者之间如何形成复杂的运作关系。元历史罗曼司的叙事模式使新维多利亚小说总体上呈现出复杂的叙事、美学特征。小说对传统历史叙事的真实性的质疑不仅在理论的层面展开,更是通过罗曼司和现实主义两大文体的并置以及两者之间互为对话、相互消解的镜像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第三章题为“叙事时间和空间:空间化的历史”。新维多利亚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的线性时间结构,建构了“空间化的历史”。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在叙事形式和存在主义的时间体验两个方面破除了传统线性时间的“虚妄”,以“时间是一个房间”的空间化隐喻,对存在和自由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反思。《占有》和《天使与昆虫》中,主要表现为相对于“进步”、“理性”等男性话语支撑的线性时间而存在的“女性时间”。拜厄特在作品中结合了性别意识和历史意识,既在空间上反映了女性生存的边缘性,也在时间上表达了女性历史的循环往复,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女性历史的血脉。斯威夫特的《水之乡》与《从此以后》中,历史多以“记忆”的形式展开,时间随记忆的发散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随意穿梭,呈现为“网状时间”。斯威夫

新历史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 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 摘要: 《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史”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史记》;叙事特点;人物形象;实录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史记》其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至于其形成,则是司马迁在“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基础上惨淡经营的成果(《报任安书》),它完成了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武帝太初)三千年间的历史发展展示,是古代历史的伟大叙述,更是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的高超演义。司马迁还运用了材料的使用和酷文的转换来达到这种“春秋笔法”的创新。材料的运用中,他力图通过互文法,相互参照,又更是使用了将不再外功,相不在内管的奇特材料安排,把褒贬都突出表现出来,见其运用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如:蔺相如把功立在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却没有多描写其出现在协助赵王处理内政事务上面。《史记》的叙事具有实录性的特点,司马迁的《史记》在叙事上的实录性特征,不仅得到了自汉以来历史学家的肯定, 而且也经历了一些出土文物和文献的应证。陈直在《史记新证》中说:“太史公作《殷本纪》, 合于殷墟甲骨文者, 有百分之七十。推之《夏本纪》, 虽无实物可证, 亦必然有其正确性。如《楚世家》之楚侯逆, 楚王頵, 皆与传世铜铭文相符合,尤见纪载之正确性。又如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 即无从参考。更如《汉兴将相大事年表》,所记立大市、立谷 口邑、立阳陵邑等,皆不见于《汉书》,反与出土古物若合符节。”历年来的出土文献, 都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所记人和事的真实和可信,而《史记》的真实记述又为我们研究出土文物和文献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和依据。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已是无可质疑的了。 《史记》中, 司马迁能跳出当时人们对刘邦一味赞颂的氛围, 冒着丢掉性命的生命危险, 以史家的胆识, 如实地“实录”了刘邦的行迹, 表现出强烈的叙事实录性特点。司马迁不仅在叙写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时能做到叙事的实录性,而且就是在叙写本朝皇帝汉武帝时, 也能做到“文直、事核”, 坚持叙事的实录性。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史记》中记载汉武帝生平事迹的《今上本纪》已早不存在, 据说, 汉武帝闻司马迁作《史记》, 便下令取景帝及已本纪观阅, 以为 不当, 怒而削去之。现在《史记》中的《孝武帝本纪》是后人从《封禅书》中截取文字补缀而成。这一传言虽然不可信以为真, 但《今上本纪》确不复存在, 丢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战争点燃的精神圣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而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当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均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正是这些作品的集体诞生,从而使新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这个时期,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有史诗的创造情结,肯定歌颂现实和片面的追求风格。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就如《林海雪原》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战士们都是英雄,看完书后能令人产生高亢激动的情绪。这就是当时时代的需求,领导的希望。《保卫延安》也是歌颂英雄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歌颂了这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在那个时代,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则成了这次颂歌浪潮的主体,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正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所说,他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其中《青春之歌》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有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那时的作家通过作品来歌颂时代。 为了选择对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时代的需要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而作家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择了这一创作题材?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热潮?

红色革命文学与新历史小说比较

红色革命文学与新历史小说比较 ——以《红旗谱》和《红高粱》为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两种具有巨大时代意义的作品,这两种小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既具有一致的团结爱国奋进的基调特征,又在统一中展现了各自的魅力与特色。由此,我将选取《红旗谱》和《红高粱为》两部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首先,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那么,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作品必定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实践印记。两部作品都是在其背景下通过塑造的典型人物表现对民族统一祖国安定的愿望,表达了对外来入侵势力以及不公势力的憎恶和痛恨之情,可以说,他们主要的构成都是有赖于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这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但是,《红旗谱》通过朱老忠的被迫离乡—还乡等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始终充满着浩气凛然又贴近生活的平民英雄形象,所以,革命历史小说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定内,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讲述的也多是“革命”的起源和经历曲折后走向成功的故事。而新历史小说虽与其密不可分,却有意的降低了对历史的意识,显示出许多新型的审美意图和价值取向。像莫言的《红高粱》,不仅仅表现了对革命、战争、家族的叙述,而转向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之中讴歌人性,更多通过展现人性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本质美,体现人的个性特点。所以,他们都是蕴含着各自历史时代历史精神的文学典范。 其次,深深植根于实践和深入生活的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他们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表达真实感情的“平民式”英雄人物,这也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之一。无论是朱老忠还是余占鳌,一方面他们都慷慨激昂的再现了农民斗争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冷静处理以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不同之处是《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是一个相当正义,具有憨厚勇敢气质的农民。即使在离家多年后还是选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通过与冯老兰的一次次矛盾一次次斗争,终于把个人的矛盾上升到民族国家的矛盾,他加入共产党后,就成为了一个团体的代表,斗争的对象也由冯老兰个人转向地主阶级和外来势力。朱老忠作为工农革命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有一代中国农民革命英雄的成长历程。而《红高粱》把余占鳌写成了土匪头与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作者在塑造他的形象时更添加额一丝狂野、粗暴的具有民间真性情的人物形象。一半是土匪,一半是英雄的余占鳌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具有“匪性”的他才透露其真是的生命力与人性。他失去了亲人朋友,却在这个鲜血和烈火之中促成了一个英雄形象,他不是阶级的符号,代表的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幸福为目的。如果《红旗谱》是完美主义者,那么《红高粱》就是在自身对比中,展现了人物美。 最后,新历史小说之所以新,是有继承和发展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容又有所创新。革命历史小说中,人们更多的是牺牲自我的服务,创作手法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完整而有意义,对待人物是体现鲜明的革命精神而淹没了个性发展。而新历史小说它提供了新的写作手法,红高粱就是以我为主写爷爷奶奶的故事,用颠覆的手法打破了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描绘宏阔规模与跨度的结构,采用新的观念和手法表现个人和自我以及内心想法。所以,无论哪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联系和异同,但从这两部作品的叙事、人物塑造和写作风格上我们就对这两个时期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小说有哪些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小说集《邂逅集》,此后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读他的作品犹如潺潺溪水在心底流淌,亲切美好、舒缓有致,往往悲伤的故事作家也能写得平淡有节制,不使读者产生情绪波动,读他的作品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一、叙事语言 语言是叙事的工具,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而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首先表现在文本语言方面。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几乎都有一句类似这样的话开头“傅玉涛是‘写字’的。”(《子孙万代》)“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祁茂顺》)“瑞云越长越好看了。”(《瑞云》)“张大眼是个催租隶。(《樟柳神》)“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鸡毛》)……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干净、简约、恬淡的风格,正如他在(《小说笔谈》)中写到的“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外表上语言的行云流水和漫不经心掩藏着极深的技巧。 汪曾祺这种语言上的讲究,并非字句上的雕琢,而在于句与句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在叙事文本的两种类型(隐喻与转喻)中。在叙事文本中,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词的代用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转喻是以主体与它临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转喻和隐喻并非截然分开,在实际的叙事文本中,这两种叙事文本的类型是相互结合,相互使用的。如《受戒》的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象一枝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文字表面上是景色的描绘,实际写的却是明子和小英子。这里虽然没有一句明子和小英子的形象,但又句句都向读者暗示了他们的恋情,芦花才吐新穗,让读者联想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刚刚开展。其次,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紫灰色、银光、通红、青、紫、白花”暗示着明子和小英子今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生活中也有坎坷的时候,如“长脚蚊子、水蜘蛛”,被惊起的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通过自然的突变,我们理解明子和小英子的关系引起的波澜,比如英子的家人,寺庙的主持,特别是世俗的眼光。这段景物描写实际上是作者赞同明子和小英子的恋情,充满生气地发展、开花、结果。 我们看到汪曾祺的语言在字里行间留下空白,由读者去联想、替换、加入解释、完成意义。如“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么样了呢?”(《鸡鸭名家》)“团长觉得怪委屈。”(《故里三陈》)“你怎么了。”(《瑞云》)“今年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老鲁啊,咱们什么时候回去呢?”(《老鲁》) 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有些语言有一定的哲理性。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鸡毛》)“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黄油烙饼》)

胡燕:浅谈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艺术形式

浅谈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艺术形式

提纲: 1、《丰乳肥臀》、《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活着》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中消解神圣、消解英雄形象的创作精神 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小说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新历史小说摈弃了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在新历史小说作品中,作家将革命历史作为遥远的、依稀模糊的背景。人物距离革命或远或近,参与革命与否完全不是人物形象必须作出的选择 新历史小说家们眼中的历史常常是随意的,是可以不断更新的过程。 3、新历史小说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充满颠覆与解构既有观念的痕迹 地主、资产者、商人、妓女、小妾、黑帮首领、土匪等非“工农兵”的边缘人,主要描写他们的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母女相仇、家庭兴衰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卑琐性的一面 4、本应泾渭分明的阶级阵营在这里表现得混杂、斑驳,即使是同属一个派别的同一个大家庭里的人,在政治方向的选择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通过解构和反思,历史和民族的存在在新历史小说作家那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性和独特的文化性。 5、并未因为同出一门而选择同一政治方向,上官家因为各乘龙快婿的复杂背景而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力量的展示台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摘要:新时期的新观念给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追求真理。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使一批作家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历史,而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红色经典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剖、考察的对象。因而。当小说内容涉及当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革命洪流的具体情节时,新历史小说体现出了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将正吏化的战争历史变为民间化的地方史、家族史、村落史。而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建立的那种阶级出身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被彻底打破。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历史观念;解构主史 一、《丰乳肥臀》、《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活着》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中消解神圣、消解英雄形象的创作精神。 “新历史小说产生在解构主义思潮涌起的年代,它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而言的,其‘新’主要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活着》是一部典型的个人史,主人公福贵以回忆的方式介绍了从抗战结束到“文革”以后,自己由大富大贵到孤单贫穷的个人生活历史;《丰乳肥臀》是一部家族史,所描写的内容跨度较长,从20世纪初期一直到20世纪末期,记录了近百年间上官家女性的奋斗历史,其中抗战时期的生活是被重点描写的;《故乡天下黄花》是村落史,记录了民国初年到“文革”结束期间,马村这个小小村落在权力诱引下发生的种种祸端,同时也记录了中国革命的浪潮给这个小村带来的冲击;《白鹿原》是一部地方史,记录了关中大地的白鹿原上以白、鹿两家为核心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纷争。 二、在新历史小说作品中,作家将革命历史作为遥远的、依稀模糊的背景。人物距离革命或远或近,参与革命与否完全不是人物形象必须作出的选择。 (一)、兵荒马乱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只有灾难、痛苦而没有革命历史小说中那种阶级意识的觉醒。 “革命历史小说作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作品中毫不讳饰自己的阶级感情,他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本阶级革命事迹。”而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敌我双方面对革命现实立场、态度的不同,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拆解神圣形象的英雄情结,使英雄俗人化,探索战争年代人性与反人性等具有人类意识的现代问题,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性。同时,他们拆解神圣革命历史,打破了长期以来被传统理性仔细梳理过的革命历史头上的光环,力图展现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无序与混沌,对革命历史小说所建构的观念予以全面否定。仅以《活着》为例,我们通过福贵对往事的回忆,就能全面体会到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所建构的各种观念的颠覆与解构。地主出身的福贵一生多灾多难,年轻时,他仗着家里有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抗战结束时,他败尽家财沦为佃农;解放战争期间,他意

历史小说文献综述

颠覆的《丰乳肥臀》 随着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最近掀起了一股“莫言热”。就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丰乳肥臀》以及近期研读过的《<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及其意味》,简要对这一文章做一次综述。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之间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其有些人物和情节甚至能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直接找到前文本。可以说,没有“革命历史小说”就没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补充或修正、超越,另一类则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或反写。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莫言前期作品《红高粱》主要属于前者,兼有一些后者的成分,而《丰乳肥臀》是对“革命历史小说”有意进行彻底颠覆的作品。 一、观念的颠覆 作者指出,莫言的这部作品创作受到被称作“红色经典”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影响,指出其现代历史题材小说与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都是“对占据了主流话语地位的‘红色经典’的一种反拨”。这种反拨更具体一点讲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颠覆,具体体现在: 1、阶级身份与革命理想、政治选择 由于必须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范,“革命历史小说”在处理人物的阶级出身和个人政治选择的关系时,一般是跟共产党走、革命到底的人出身贫寒,跟国民党走的则多是地富家庭出身。“新历史小说”之“新”,首先就在于打破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处理。《丰乳肥臀》中上官家几个女儿的政治选择,却没有任何政治涵义,丝毫不受男女双方阶级身份的影响,完全是因为爱情:大姐来弟跟从先是抗日土匪、后是汉奸的沙月亮,二姐招弟跟从国民党军官司马库,五姐盼弟跟从共产党政委蒋(鲁)立人,都是因为疯狂的、非理性的爱。大姐来弟认为参加抗日还是投降日寇“这是男人们的事”,与“妇道人家”无关。五姐盼弟为什么与蒋立人结合作品没有交代,他们不明不白地同居,给人的感觉是完全出于动物般的情欲。 2、财富与道德 作者指出,莫言的价值观念颠覆表现在对贫富与品德关系的处理方面。 从《暴风骤雨》开始,大部分“革命历史小说”给读者灌输的是“地主没有不坏的”的观念,而穷人形象则几乎都是正面,“他出身雇农本质好”成为先验的结论,个别流氓无产者属于“蜕化变质”。对此,《古船》、《故乡天下黄花》和《白鹿原》等早已予以修正,而《丰乳肥臀》进行了彻底颠覆。作品中乔其莎(七姐求弟)说“穷人中也有恶棍,富人中也有圣徒”。尽管莫言没有把富人都写成圣徒,但作品中的“恶棍”或反面角色确多是穷人,例如孙不言、磕头虫、斜眼花、徐瞎子、巫云雨、郭秋生、丁金钩、魏羊角。这种观念颠覆作者是借作品中主要正面形象上官鲁氏之口表达的:这位出身并非贵族的女主人公让儿子挺起胸膛宣言:“我是贵族的后代,比你们这些土鳖高贵!” 3、血亲伦理与性道德 作者指出,莫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在《红高粱》时期已经开始,在《丰乳肥臀》中则推向极致。 “革命历史小说”虽也涉及爱情,但讳谈性,稍微有点越轨的是《苦菜花》,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 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 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 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

试论新历史小说中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9月Sep.,2012 试论新历史小说中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 陈娇华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以激进的叙述探索冲击和捣毁了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模式;90年代初,新历史小说开始出现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意向。不过,真正的回归是在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的新历史小说中,出现情节发展的线性时序、情节故事的完整与连贯性、人物性格的复杂丰满性及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新构建等。这既是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定势决定的,也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但是,回归后的线性完整叙事有别于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可能会给创作带来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线性完整叙事;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78-0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与正统历史小说(即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相比,发生了革命性断裂:由追求再现历史真实转向书写“自我心中的历史”;由揭示历史发展的认识论目的和必然性规律转向凸显模糊和不确定的“隐喻和寓言”式历史认知与体验;由努力建构整体性的史诗艺术转向刻意呈现片断化和零散化的唯美诗意,等等。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新历史小说创作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与蜕变:由原来极力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传统现实主义趋向,出现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史诗性艺术的显性追求及对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新构建等[1]。这既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展的总体潮流和趋向所决定的,也与时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里仅择取其中的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趋向来分析论证之。 一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2]74而“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 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2]78换言之,悲剧情节应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及其因果关系,这是典型的线性完整叙事模式,也是后来被解构主义者J.希利斯·米勒斥为“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例证”的重要原因[3]2,由此形成了笼罩西方近两千多年的艺术史上的一条戒律。以此为参照,笔者认为线性完整叙事指依循时间顺序叙述完整故事,讲究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及连贯性。这个叙事模式主宰了西方十九世纪以前及中国“五四”之前的小说创作。在西方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传统小说创作一般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叙述完整故事为主,讲究情节发展的线性时序、因果关系和连贯性。然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类对外宇宙和内宇宙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个时候“作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写法,按照时间的顺序,遵循贯穿的情节,必然捉襟见肘、施展不开。因此不能不想方设法打破三维空间和时间的直线延续的传统观念,去寻找新的办法来处理作品中的时空关系。”[4]81于是,现代空间叙述艺术取代了传统时间线性叙述,人物心理、意识的流动将时间的过去、 收稿日期:2012-07-2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的乡村历史叙事研究”(2012SJD750011) 作者简介:陈娇华(1969—),女,湖南郴州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