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8 第八课

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作品综论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历经数年的艰苦拍摄后,于1994年首播,当即引起了圈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争说三国的情况。据官方统计,《三国演义》在全国收视率高达46.7%,超过了新闻联播。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争相购买播映权,单集售出的最高价码创下了空前的纪录。《三国演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角度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对罗贯中小说原著的改编,因此它同那些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同类作品一样,都存在着要不要忠实原著和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对于改编古典名著而言,忠于原著既是前提又是基本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来说,它已经经受了历史的筛选,而且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把它搬上屏幕的时候,主创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涉及到对广大观众欣赏心理和意愿的态度问题。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说明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是认同的,这种认同无疑是对这部电视剧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的肯定。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次成功范例。作为一部大型的史诗式的战争剧,谋略剧,它塑造的系列典型人物丰富了电视剧艺术的人物长廊,它展示的宏伟战争场面提供了刻画战争的宝贵经验。在电视艺术美学方面,《三国演义》也做了创造性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首先,编剧对原著故事的宏观把握是适度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全书七十余万字共分120回,这样大的篇幅,在改编成连续剧时,编剧首先要确定电视连续剧的集数。《三国演义》的编剧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结构线索,按照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全剧分为84集,包括群雄逐鹿(1—23集),赤壁之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3集),南征北战(64—77集),三分归晋(78—84集)五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可视为一个情节叙述单元,它们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使全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剧本第一部分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展现几大政治军事集团割据争斗的情景,介绍主要人物出场,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官渡之战”是本部分的重心。编剧之所以着力描写官渡之战,是因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战役。剧本第一部分头绪繁多,但编剧写得很有层次,剧情跌宕起伏,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突出。剧本第二、三、四部分表现诸葛亮出山前后“隆中对”策略的具体实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蜀吴走向衰败的趋势。其中第二部分“赤壁之战”是全剧最华彩的篇章,本部分名为写战争,但对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并不多,主要写一系列的政治、外交斗争,以及战前战后的情节,揭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以七集的篇幅,用简练的笔法交待三国灭亡及归一于晋的过程。全剧五个部分的分布主次分明,轻重有致,脉络清晰,显示了编剧驾驭故事的能力。

其次,《三国演义》的矛盾冲突和总纲设计,符合电视剧编剧的内在规律,全剧逻辑严密,结构谨严。从上文对各部分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原著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总体结构在电视剧中都大体得以保留,这也是改编古典名著理应遵循的原则。不仅如此,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还尽量使剧本的节奏和风格与小说原著的内在节奏、固有风格保持一致。继承了原著顺叙式的时空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当然,《三国演义》在局部也采用了倒叙甚至闪回等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剧情)。但是电视剧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编剧必须集中强化小说原著中的矛盾冲突。

《三国演义》的编剧用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以魏蜀矛盾作为全剧主要矛盾,将吴蜀、吴魏之间的矛盾作为次要矛盾,并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全剧的总纲和结构枢纽。第一部分从《桃园三结义》到《中原称雄》是“隆中对”提出的背景和客观依据;第二部分从《跃马檀溪》到《割须弃袍》是“隆中对”之“先取荆州为本”策略的实施;第三部分从《张松献图》到《水淹七军》则是“隆中对”之“后取西川建国”策略的实施;第四部分从《安居平五路》到《鞠躬尽瘁》是“隆中对”之“南抚夷越,北图中原”策略的实施;第五部分写诸葛亮死后,由姜维继承其遗志率兵九伐中原,仍是“隆中对”图中原策略的继续。五个部分在“隆中对”这一总纲的统摄下,浑然自成一体。编剧使蜀魏冲突,即曹魏集团与孙刘联盟之间的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贯穿全剧始终,在主要矛盾冲突形成,发展,激化,缓解,终结的过程中,次要冲突,即孙刘联盟之间的较量,曹刘孙各集团内部的争斗,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曹操和刘备之间,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等矛盾冲突也在同步进行。主要冲突引发次要冲突,各次要冲突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交织,构成一张矛盾冲突的大网。这样剧作的结构就显得紧凑集中,逻辑性强。

再次,从剧本的选材和剪辑来看,《三国演义》也是极为成功的。一方面,去芜取精,删繁就简,使原著精髓更添光彩,原著那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和情节,都以生动传神的场景予以重现;另一方面,做到了从电视剧本身的艺术规律出发,结合原著的叙事特点,对原著情节或合并或删减,以能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取舍情节的首要标准。全剧以刘备、曹操和诸葛亮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将原著纷繁的线索和众多的人物集中化,清晰化,对于原作表现不大具体之处或增补或强化,而对于明显的由于时代和阶级造成的局限则予以适度的纠正。

此外,编剧对语言的处理也比较合理。原著是历史演义小说,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原著语言的生动性稍嫌不够。电视剧必须把原著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可视听的人物对话和动作,将原著史诗般典雅的语言“翻译”成具有审美力的戏剧语言,同时又不损害原著语言的魅力。《三国演义》的编剧在具体操作时,每集开篇用旁白,结尾用画外音叙述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集中精力于场景的描写。人物对话则文白杂用,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特色,又保证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能听懂。

“一剧之本”立起来后,全剧的成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演义》的编剧所以能走过改编的“误区”,获得剧本改编的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了正确而灵活的改编原则。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为我们的电视剧工作者以后改编名著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宝贵实践经验。

课文赏析

本课选择了《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的“隆中对”部分,即刘备等三人终于见到诸葛亮,并听取诸葛亮“三分天下”建议。它又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竹林青翠,溪流淙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骑马第三次来到诸葛庐前,迎面见诸葛均走来”至“诸葛亮亲自打帘,引刘备进入堂上”。叙述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立于庭中恭敬等候,宾主相见。

在经过“一顾”“二顾”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观众的耐心已经到了最大的忍受限度。“三顾”一开始,便从诸葛均的嘴里知道诸葛亮这次终于在家,观众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因为前文已有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推荐之辞、有司马徽“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的赞美之辞,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气宇非凡和谈吐不俗的映衬,诸葛均、黄承彦行事高雅、歌意幽远的铺垫等,已把期盼的情绪蓄积甚浓,但隐约的不快和怀疑则又由张飞和关羽数次表现了出来:一是张飞怨怒诸葛均的“无礼”,二是诸葛亮午睡,直到日影偏西诸葛亮睡足醒来,刘备才得和他见礼。漫长的等待更给观众一种期盼结果的张力:如此傲慢无礼的诸葛亮究竟有什么真本事?同时也凸显刘备思贤求才的真诚。

第二部分,从“诸葛亮说:‘将军手书……’”至刘备拜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先拒绝但最终同意。这是全部《三国演义》,也是“三顾茅庐”的核心“隆中问对”部分。

这一部分,编剧基本沿用了《三国演义》的原文,只将个别词句作了口语化处理,如“而终能攻克袁绍者(竟能克绍者)”,“既靠天时(非惟天时)”等。

同时有三处值得注意:一是谈三分天下时增加了诸葛亮取地图挂地图的动作,表明他的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一是在最后比原小说增加了刘备追问“先生,真不肯出山相助”与诸葛亮坚持拒绝“实难奉命”两句对话,利用电视剧表演的优势又给诸葛亮接受邀请增加了一个拖宕;一是删去小说中的献礼、住宿行为的描写,直接插入古琴音乐,以歌声表现诸葛亮的心志和离开隆中的种种情景,强化了电视剧的表现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导演充分发挥了电视剧的长处,为《隆中对》另外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仅描述了诸葛亮饱学苦读、关怀天下的青年时期的生活,也再现了刘备兄弟三人为复兴汉室、拯救苍生三顾茅庐聆听求教的诚恳态度,又叙述了诸葛亮离开故居,与家人朋友依依惜别的现实场景。三段歌词各有侧重,第一段说明诸葛亮读书原为济世救民,躬耕隐居只为得遇明主;第二段则说明诸葛亮虽然接受刘备邀请出山相助,但其志向仍是淡泊名利,有“余年还做垄亩民”的清雅抱负;第三段表明诸葛亮面对变易天道、难寻运数,只有满腔忠悃面对天下的高风亮节。这三段歌曲不仅言词典雅,更在歌声中升华了本集“隆中对”的主题,将情绪推向了高潮,观众看后不仅为刘备求贤礼士的诚恳所打动,更为诸葛亮的大义为民的入世精神所感动,在欣赏历史剧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济世的思想教育。

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媒介不同,艺术思维方式有异,从而决定了电视剧有着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要素,诸如画面美,造型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等。电视剧的美必须是电视化的,它要求在可视可听的审美要素上下工夫。电视剧《三国演义》运用了很多电视化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味。

《三国演义》中演员的表演也是相当成功的。本集出现的人物不多,戏的重点放在唐国强(饰诸葛亮)和孙彦军(饰刘备)身上,他们的表演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原则,讲究逼真性。虽然《三国演义》演的是历史事件和古代人物,但让观众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第二,因为《三国演义》属于古代剧目,所以演员的表演从古代戏曲中吸取了营养,演员举手投足间带有适度的戏剧性。适度就是有分寸感,没有过度的戏剧性的夸张。因为《三国演义》是实景拍摄,景别方面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如果演员的表演太“满”,就容易与周围环境拉开距离,使人产生虚假之感。演员通过自己的演绎使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在荧屏上“立”了起来。

练习说明

一、反复阅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特色,同学分角色表演“隆中对”。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细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活动及性格特征。

在这段戏中,人物性格处于从属地位,核心的东西是人物的思想活动。需要指导学生把握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刘备的虚心求教、礼贤求士,关羽与张飞的愤怒难忍却又不敢轻举妄动,等等。可以展开讨论,分析编剧根据每个人物在这种思想活动的主导下是怎样安排他们的语言,以及演员怎样把握对话的表演。

二、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也是表示意义的要素,它与画面的意义构成了“声画关系”。声音内容如果和画面一致,称为“声画同步”;声音内容如果与画面相辅相成,称为“声画对位”;声音内容如果与画面毫不相关,称为“声画分立”。请同学们欣赏电视剧“画外歌起”部分,探究导演所用的镜头画面与歌词有什么关系。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作用及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有三大类型:即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尤其第二种与第三种,表明声音具有独立的造型及叙事功能。本课第三部分,属于声画对位,需要指导学生边看画面边分析歌词与画面的关系,体会歌词是编导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也是影视作品对观众的感染,而成为本集点题、抒情的华彩乐段。

三、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的故事,史书《三国志》中确有记载,初中课文《隆中对》说的就是这件事。小说《三国演义》第38回的“定三分隆中决策”,作家罗贯中以文学的笔法对这一史实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27集“三顾茅庐”则以声画语言对这一故事进行了更独特的表现。从史实到小说再到电视,请同学们将三者放在一起进行比照阅读和欣赏,看看小说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想象与虚构,电视剧本又是怎样借鉴原著语言,然后改造成为电视剧台词的。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对史实、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进行探讨了解,探究以语言对比为核心。

本课教参资料有陈寿《三国志》的相关片段,可以对照阅读,看正史怎样被小说家发展成为演义,电视剧创作人员又怎样把小说改编成视听并茂的影像作品。然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第四题提供的两段正史材料改编为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拍摄制作。

四、从下面两则史料中任选一则,展开想象,改编成一则历史短剧片段。

设题意图:本题是在第三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史实和文学创作、尤其是剧本创作的不同特点后,又以学生的实际改编练习来加深这一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运用到实践中。

练习中主要注意情节方面的想象扩展和人物语言的设计。

教学建议

电视剧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也不同于一般电影作品。本课是本册教材唯一一部电视剧的节选。教材内容并不复杂。教学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正史—文学—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上,找出三种文本间的差异。其次,三国演义的历史虚实问题、作品拥刘反曹的倾向问题、诸葛亮智而近妖的问题、刘备谦而近伪的问题(在节选的本课中不明显)可以进行介绍,但不必成为学习的重点。

课外活动中可以约请有经验的电视剧导演指导学生完成“欣赏探究”第四题,并组织拍摄剪辑,完成一部电视剧短片。

有关资料

一、我的想法──写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开播前(王扶林)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根据罗贯中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剧。改编的宗旨,是忠实于罗贯中的“演义”,而不是照搬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因此,大的历史事件符合史书,而人物和故事情节是经过艺术化了的。它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史诗。不论是大会战,还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击;不论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不论是鏖战还是突击战,均各有特色、层次分明、真实可信。例如描写以弱胜强的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和以火攻著称的《赤壁鏖兵》等大大小小战例,给人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赤壁之战》使曹操统一全国的希望被挫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这两次战役不但给古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今人也有所启迪。

它又是一部谋略剧。我们既要追求宏伟、拼杀的大型战争场面,同时,更要显示英雄们在政治、外交斗争中的智慧。烽火中含智斗,智斗中充满烽火,在斗勇中斗谋,在斗争中斗法。也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通过军事、外交斗争,塑造人物,突出英雄的智慧和谋略。

本剧的主要倾向是拥刘反曹。拥刘,就是歌颂刘备的仁慈爱民。刘备“仁慈宽厚,有长

者风”,他崇尚“以德服人、爱民如子”。刘备是仁君的代表。反曹,就是鞭挞曹操。曹操在史书《三国志》里是大英雄,而在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里是奸雄,是超常的奸雄。这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曹操形象相一致。必须把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和小说中的分开。所谓“乱世之奸雄”。既雄,也奸,奸是主导,奸和“雄才大略”合在一起,就是超常的奸。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本剧的总纲,除了最后七集三国归晋的结局外,全剧的主要内容,可以用《隆中对》概括。

从风格和品位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具备雅俗两方面的品格,电视剧应从满足不同观众的多种审美需要方面来确立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优势。全篇抒发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它的格调是雄健豪放,豪放中蕴涵悲壮和深沉。

本剧对白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即今人听得懂的古语,一些比较难懂、难理解的话、诗句,增加了字幕。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就基本不动,若改为白话文,其含意、文言文的韵味必将大大减色,甚至词不达意,会减弱历史感。

我们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为主题歌。曲调处理上不过分低沉。可以从作者鸟瞰式的角度,深情缅怀逝去的一段历史,满怀激情地赞美那些在纷繁交织的矛盾和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的英雄人物。以深厚、苍劲、回肠荡气的曲调,谱写出深沉的、撼动人心的悲壮抒情曲。它是一首颂歌,也是一曲挽歌。

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全体演职员为之奋斗的《三国演义》将要和观众见面了。我作为本剧的总导演,此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见到了劳动成果,尝到了收获的滋味;忧的是,虽然竭尽了全力,但可能不尽如人意。

大年初一凌晨,中央电视台选播了两集《三国演义》。之后,我们又带着部分录像带分赴各地请“三国”的研究者和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工人开座谈会。我们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作了认真研究、修改,重拍了个别段落,并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对白字幕。

(选自1994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二、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靳青万)

《三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其主要倾向是什么?

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认为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有的认为是“突出宣扬一个‘义’字”,有的认为是“为当时的市井细民写心”,还有的干脆主张“无主题”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主题的,即“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这十六字,既是这部作品思想之精华,也正是其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巨大精神魅力之所在。

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是《三国演义》原著思想的主要之点。在小说中,刘备为帝室之胄,所行乃为绍续正统、兴复汉室,因而作者是将刘备集团作为正义一方来写的,书中到处洋溢着对刘备及其集团中主要人物的拥戴和颂扬,将许多优良品质都赋予刘备集团中人。曹操有篡窃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其子曹丕果篡汉位,因而曹魏集团是被作为“邪恶”一方来演叙的,书中也到处充满着对曹操及其集团中人的丑化与贬斥。至于书中的孙吴集团,则往往是在其与曹操集团对立时,便被描写为正义;而在其与刘蜀集团抗衡时,则又被刻画为非正义的一方。就其书中所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来说,刘备被塑造成了“仁德”的化身,关羽被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智慧”的化身,而曹操、司马氏父子则被描绘成了“奸佞邪恶”的化身。即使在表现“智慧”方面,诸葛亮、姜维的智慧也被描写为正义凛然的“大智”,而曹操、司马懿、邓艾、钟会的智谋则都被描写成了奸邪不正的“小智”。对于周瑜,其在赤壁之战前后与曹操为敌时,被描写为代表正

义的“大智”;而在以诸葛亮、刘备为对手时则被描写为器量狭小、总逊一筹的“小智”了。全书自始至终,作者匠心独运地调动一切手段来维护和完善正义、仁德的刘蜀一方,同时也极尽其致地刻画和贬斥奸佞邪恶的曹魏集团一方。从其良苦用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正是在不遗余力地贯彻其创作主旨:弘扬正义,贬斥邪恶,以达其在人间树立正气之目的。尽管这个“正义”和“邪恶”是以当时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的。

拥倡仁德,是小说《三国演义》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刘备被着意刻画为宽厚仁德之君。从“桃园三结义”到怒辞安喜尉;从陶恭祖三让徐州到刘景升再让荆州;从“携民渡江”到义取西川等等,无不着意刻画刘备的宽厚、仁慈,不难看出作者拥护和提倡仁德的思想倾向。而对于曹操,作者则着意从相反的方面,塑造他的残暴。如冤杀吕伯奢,屈讨陶恭祖,残害吉太医,横槊刺刘馥,以及欺献帝、诛妃后、害华佗、伐神树等等,均将曹操残忍、狠毒、奸诈、暴戾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充满了作者对曹操残暴行为的憎恨与贬斥,并以曹操的残暴来反衬刘备的仁德,从而凸显了作者拥护和倡行仁德的思想倾向和创作主旨。

崇尚智慧亦是小说《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自始至终几乎无时无处不存在着智慧的闪光,书中所用笔墨最多的便是斗智用计。其所倾尽心血刻画的诸葛亮,事实上成了“智慧”的化身。在书中的皇帝与臣子之间,臣子与将帅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将帅与将帅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朋友与敌人之间,敌人与敌人之间,甚至连父子、母女、兄弟、兄妹、夫妻、主仆等等之间,几乎无不是在斗智的战场上角逐。书中设计了无数的阳谋、阴谋、圈套、陷阱和是是非非,描写了大小数百场战争,几乎无一不是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斗智之局。宫廷内、幕府中、帷幄里、战场上、往来间、交驰时,各色人等几乎无不在为斗智取胜而忙碌。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从第一回至最后一回,没有一回不是在写斗智,安全可以说是一幅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壮丽画卷,其作者崇尚智慧的创作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并不否认其中包含的其他思想内容,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说,用“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三国演义》的创作主旨,是符合这部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原著主题的?

无论何种改编型作品,都应当遵循一个首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尊重原著、忠于原著和略高于原著。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多人分编分导的情况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住了原著的主题,这是一个首要的成功。

我们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原著关于“弘扬正义、贬斥邪恶、拥倡仁德、崇尚智慧”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电视剧对原著内容的取舍方面,凡能较好地体现原著主题的内容均予保留,而将与其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则予删去。

首先,在“弘扬正义”方面,原著是以刘备集团为主干的,电视剧也将有关刘备集团的故事情节尽皆保留,而将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地方如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孙坚与刘表的战争,以及李傕、郭汜交兵、公孙度败亡等皆予删去。尤其明显的是其对王允诛蔡邕一节的删除。王允在小说中本是一个代表正义、铲除邪恶的功臣,他巧设连环计歼灭了邪恶势力董卓集团,然而他却不听劝阻,执意杀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蔡邕,是一个污点。电视剧将王允杀蔡邕一节完全删去,就更加强了王允作为正义人物的典型形象。

其次,在“贬斥邪恶”方面,原著是将十常侍、董卓、曹操、司马氏等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来加以描写的,并且在用笔时明显地对其大加贬斥,电视剧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凡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情节也都尽量予以保留。十常侍乱政,电视剧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情节,而且还以此为题专列一集;又如对于曹操,电视剧将其冤杀吕伯奢、屈伐陶恭祖、欺帝诛后、滥杀

无辜等天人共怒的奸诈、残暴、邪恶、狠毒行为的情节全数保留,并仍保持了鲜明的贬斥态度。

其三,在“拥倡仁德”方面,小说极力将刘备描写成一个宽厚、仁德之君,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电视剧也突出了刘备宽厚、仁德的特点,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均予保留,并加以生动的表现。

其四,电视剧尽数保留了原著中斗智的内容,并对其作了精彩的展示和体现,表现了对“智慧”的崇尚态度。

(二)从电视剧对原著内容表现的详略情况来看,电视剧对凡是能够体现原著主题的内容和情节都不厌其详,而对那些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的地方则从略。如:为了表现刘备的正义,将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的不义之举一略而过。为了贬斥曹操的邪恶,在《战宛城》一集中,对于曹操以强凌弱、霸占妇女之劣行予以详写,而对原著中颇为激烈壮阔的宛城之战、典韦之死却用略写,只以战后遍地死尸的场景和曹操哭典韦来一略而过。为了表现刘备的仁德,对其安喜辞官之际、携民渡江之时均用详写,而对其诛黄巾、杀无辜则用略写。在表现“崇尚智慧”的思想方面,将巧计除董卓、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诸葛祭风、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智算华容、三气周瑜以及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能充分展示双方斗智的精彩场面,一一浓墨重彩地细加描绘。

(三)再就电视剧对原著中一些地方的改造和补充来说,其在凸现主题方面甚至比原著还有所升华,有所强化,从而略高于原著。如:在小说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中,董卓被诛之后,“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在本回中便再无貂蝉的下落;而电视剧中则提到貂蝉见董卓已除,大功告成,便乘车而去,不知所终。并且又专为貂蝉作一片尾曲,由衷地歌颂这位舍身除暴的巾帼奇女,足见编导对这一正义女子情有独钟。这样就使貂蝉的正义形象比原著更加完善、鲜明、突出,从而使原著“弘扬正义”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不失为既忠于原著又高于原著的成功之笔。再如在电视剧第78集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中,作者增写了以下内容:司马懿乘曹爽同魏主出城围猎之机,发动了政变。在控制了京都洛阳的局势、自料必操胜券之后,他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谋于密室,司马懿亲笔写下了八个字:“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司马昭曰:“若能一统华夏,方为当世之英雄。”司马懿曰:“想魏、蜀、吴三分天下,刘备乃一织席贩履之徒,却能偏安一隅,自成霸业,内中奥妙,四个字尽可囊括……”司马昭应曰:“笼络人心。”司马师接着道:“驾驭百姓”。司马懿点头赞许道:“嗯。古人云:‘得民心者可以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以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不知尔等可以笼络何人之心?”司马师答:“中原人心,尽可笼络。”司马昭曰:“必使魏、蜀、吴三国之人,尽为我用!”司马懿道:“如此,这万里江山定属我司马氏所有!记住:笼络人心,一统天下!”这一段精妙的对话情节,是小说原著中所没有的。电视剧编导增添的这段对话,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剧中人物的情节性和动作性,而且还有三点妙处:一是活脱脱地揭示了司马氏父子丑恶的世界观;二是借司马氏父子之口,从他们的世界观的角度对刘备集团作了一总结,道出了刘备集团“得民心”这一成功的真谛;三是揭示了司马氏父子早就包藏祸心,为其进一步篡夺政权、一统天下作铺垫。这样修改的结果,比原著更加鲜明地揭示和突出了主题。电视剧中另外还如“三气周瑜”时诸葛亮弹奏周瑜所作的《长河吟》琴曲、张松讥曹操时从头至尾背诵《孟德新书》、关羽华容释曹后诸葛亮总结的“暂不宜灭曹”的一段话、姜维死不瞑目时邵悌所说“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过,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之语等等,均为原著所无,笔者认为这些改动都很好,比原著更加强化和突出了主题,是可取和应予称道的。

总的来说,由于电视剧编导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小说原著的主题,有些地方较原著甚至更有所强化和升华,因而使改编后的电视剧和小说原著在主题方面不仅达到了珠联璧合,而且还更鲜明、更生动。试想,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假若电视剧在表

现其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上糊糊涂涂,或抛开原著主旨而另立新的主题,那样读者和观众会接受吗?

《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主题有何历史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应当指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是反映了古代腐朽没落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应当予以否定,但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也不能完全这样讲。

首先,西汉经过两百年的经营,其政权早已深入人心,为人民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至汉末王莽改制,虽不乏合理因素,但却仍被人们视为“篡逆”。后至汉末动乱,刘秀崛起,也不得不顺应民心,继续汉朝正统旗号。又经东汉两百余年的经营,人们以汉为国之正统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献帝时曹操势力凌驾于朝廷,但他却仍然只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汉朝的正统旗号。终其世也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而代之。孙权假意给曹操上书,劝其代汉正位,曹操览后曰:“此儿是欲置吾于火炉上耶!”可见他深知汉是代不得的。为何?就因其惧怕世人牢固的汉正统观念。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正统”与“正义”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谁代表正统,谁就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谁欲“篡逆”,谁就会遭到普遍的反对,起码你也会失去支持。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忠君”与爱国相一致而不可分的特殊现象,学界早有哲者论及,在此就不必赘述了。在当时人的这种心态下,刘备以刘氏“皇叔”的身份兴汉讨“贼”,被普遍视为正义之举,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当时的情况下,在刘备以外的各路军阀中,你能说哪一方是正义的呢?显然都不是的。

其次,《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与历史文献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必去拘泥于历史,而可以进行艺术创造。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不必是历史真实意义上的人物,小说和电视剧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加以创造。为了达到“宣扬教化”的目的,在作品中将刘备集团写为正义的一方并加以颂扬,将曹操集团描写为邪恶的一方并加以贬斥,这也是符合普通人民大众在看待这类作品时,必要分个“忠奸、善恶、是非”的文化消费心理的。

《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的现象足以证明,“崇尚正义,反对邪恶,拥倡仁德,追求智慧”这一主题,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精神之精髓,它代表了整个民族共同的愿望,为全民族成员所认同,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确性和永恒性。《三国演义》以此为主旨,正是我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之形象化、艺术化的体现,因而它受到了广泛、持久的认同和热爱,产生了深入人心的社会感应效果,具有神奇的精神文化魅力,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时代也是如此。这就是它历史的和现实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一主题,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它在编导方面首要的可喜的成功。

(选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三、就“隆中对”谈《三国演义》原著及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孟繁冶、柴春发)

“隆中对”一经陈寿写进《三国志》,便广为流传,千古不朽。一千七百年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为之折腰赞叹,感佩之至;又为多少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成为古而不老的话题,何以如此?因为,它不仅一出台,便成为刘备及其蜀汉数十年不变的政治、军事战略目标,而且还是古今中外最有远见最具科学性的军事战略之一。这项长远的军事战略,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实施,但它几乎左右了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它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过一个时代,其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诸葛亮这一番对策,不仅使刘备“茅塞顿开”“情好日密”,而且成为后人崇拜诸葛亮,并将其视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依据。

由此我们可知,“隆中对”在三国历史上、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在《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都居十分关键的地位。这里,笔者拟对《三国志》、《三国演义》小说和《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关于“隆中对”的用笔情况加以比较,试图以斑窥豹,洞察作家、艺术家们力求完美的良苦用心和艺术态度。

《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国志》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隆中对”的内容移录如下: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此间,诸葛亮在对天下大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刘备设计的政治军事战略,深刻地影响了三国历史的发展,也自然成为《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文学巨著中或隐或现的一条主线。因此,作者在“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一回中,对“隆中对”的写作是十分重视、谨慎的,几乎是照搬了《三国志》的原文,个别地方小有改动,却也恰到好处,表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力。谨举几例,试作比较。

《三国志》《三国演义》

(1)自董卓已来自董卓造逆以来

(2)荆州……此用武之国荆州……此用武之地

(3)天府之国天府之土

(4)天下有变待天下有变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第(1)组,《三国演义》比《三国志》原文多了“造逆”二字。“自董卓已来”只是用人物交待了一个时间概念,加上“造逆”二字,其作用有三: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此其一。使时间概念更具体准确,是董卓反叛东汉朝廷以来,不是董卓出生或死亡以来。此其二。“造逆”两字不仅道出了下文“天下豪杰并起”的具体时间,而且还说明了“天下豪杰并起”的原因,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

第(2)组,将“用武之国”改做“用武之地”,第(3)组将“天府之国”改为“天府之土”,都是一字之易,但均比原文准确、贴切。

第(4)组,《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原文的“天下有变”四字前加一个“待”字,既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说唱,又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完备。因为,尽管诸葛亮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的预见具有科学性,但“天下有变”决不是以哪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何况天下大势?再者,也并非刘备跨有荆、益之后,马上就会“天下大变”,“天下大变”是历史的、社会的机遇,只可等待,而不能强求。还有一层意思,即诸葛亮认为占有荆、益之后,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也就等于掌握了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主动权。所以,一个“待”字,包罗俱全,各种意思尽在其中。

第(5)组,将“孰敢”二字改为“有不”,更有力地说明了诸葛亮战略方针的正确性、合情合理性。在诸葛亮看来,刘备若能依言行事,跨有荆、益之后,再伺机出兵中原,光复汉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天下百姓不是不敢不拥护刘备,而是没有不衷心拥护刘备的。

此外,作为人物的语言,结合主人公诸葛亮的思想意向,将“孰敢”改为“有不”必然大大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诸葛亮政治主张的说服力、感染力。

第(6)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让诸葛亮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之后,来了一句总结:“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这是《三国志》所没有的。作为史书,作为惜墨如金的陈寿老先生,他是不会也没有必要再将这句话写进《诸葛亮传》的。这句话写进《三国志》是画蛇添足,但写进《三国演义》却令人物形象饱满生辉,作为文学作品,从人物语言表达来讲,诸葛亮具体详备地谈了自己的主张之后,最后来一个概括总结,突出了中心思想,增强了语言效果,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如上所述,《三国演义》原著对“隆中对”修改的成功之处还可以找出一些,但这并不说明它的完美无缺,似乎是有些该改动的地方没有改动,而有些改动的地方也未必妥当,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写道: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三国演义》原著中将“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这句话全部删除,不能算恰当。因为,这句话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上句,对“豪杰并起”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说明,说明了豪杰并起对汉中央政权造成的严重危害,反映了当时天下大乱的程度,也说明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连接下句,提到“跨州连郡者”自然想到“曹操比于袁绍”。如果没有《三国志》中这句话作比照,《三国演义》的表述也未尝不可,但两相比较,就有高下优劣之分了。

再者是《三国演义》创设的一个情节,即诸葛亮让刘备观赏“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以后,有“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的话,这句话中的“西川”一词与“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中的西川,是同一概念,这样安排是正确的。但与诸葛亮对策中心内容中的“益州”这一地域概念不符。当然,西川的地域所指与益州的管辖范围是大体一致的,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称,这就有点前后矛盾。

《三国演义》原著与电视剧

我们应该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编导相对于原著的写作,难度要大得多。这是因为,第一,原著的成书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而电视剧的产生则是几年的工夫。第二,由于原著成书之前,历史知识的普及远不如现在广泛而深入。故而演义成书之后,人们几乎把它当成了三国历史,以至于知道《三国志》者并不多。演义与史著的对比性是微弱的。第三,演义的写作虽然要以历史为依据,但它毕竟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文学作品。而电视剧与原著的关系就不然,它们是对同一题材内容的两种表现手法。原著纯粹是以文字形式来表现作品内容的,而电视剧则是靠声像手段来展示原著内容的,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让原著更贴近社会。它必须忠实于原著,哪怕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受到原著的牵制和约束。第四,人物语言不好处理。原著虽然在当时也属于白话,但当时的语言环境与今天相比,毕竟有很大的差距。在电视剧中如果让一千七百年前的人物说今天的大白话,会使稍有历史、文学常识的人感到索然无味,同时也破坏了历史剧整体风格的统一,何况还有原著人物语言的限制。反之,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原著的人物语言,一味地之乎者也,就又存在一个理解接受问题。有人推断,我国观众的平均文化水平是初中一年级,即使这样,让广大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理解明白历史语言也是困难的。因此,剧中对人物语言的改编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度,才能既不失原著的风格,又能让广大观众理解接受,这的确是不易把握的。

尽管还有许多我们不可理解的难题和障碍,但我们仍然认为:编导们对原著中“隆中对”的处理,还是相当成功的,不少地方不仅弥补了原著的缺陷,而且有创新、有提高。我们也不妨将剧中诸葛亮的对策全部抄录下来,与原著作个比较。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的〕(演员念出此字,字幕不显)势力不及袁

绍,而终能攻克袁绍者,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也。今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今刘璋暗弱,虽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能跨有荆州益州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演员读yuān)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能不箪食(演员读sì)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所言,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此乃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此乃亮为将军谋划之大业。

从总体上说,这段话改写得相当成功:首先是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历史,与原著相比没有大的出入,特别是在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方面,基本上保持了原著面貌。二是语言风格晓畅文雅。晓畅而不俗气,文雅而不深奥,既保持了原文的风貌,又能让观众接受。基本上实现了原著的文雅与电视剧的普及相统一的要求。

有几个地方的修改,尤其值得称道:

第一,改编后的最后一段话得体妥当。人所周知,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分作三个部分,三层意思,也就是兴复汉室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占据荆州,取得一个立足点;第二步兼并益州,跨有两州,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第三步,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地同时出兵,摧毁曹操势力,以达到兴复汉室的最终目的。这三步走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有短期行为,又有中期目标,更有长期计划。战略本身严密周详,顺情合理。但《三国志》的记载,对一般读者来说,并不明了。《三国演义》原著的描述,虽然也点明了这一点,但拖泥带水,还不利索,而电视剧中,让诸葛亮在紧接前面具体详细的条分缕析之后,用三句话概括了三步走的战略主张,干净利落,简洁明了。再配上诸葛亮向刘备展示西川五十四州之图的情节,更显得恰当自然。

特别是剧作者将原著中“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改为“此乃亮为将军谋划之大业”作为整个对策的结束,使这番对策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使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摆在刘备和观众面前。而原著是让诸葛亮说了“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这句话之后,又展示五十四州之图,再概括三步走战略,明显地混乱、重复。其效果是无法与电视剧相比的。

第二,将原著中“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改为“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既通俗明白,又突出了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谋”,强调了人才的作用。

第三,《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原著中都有“此诚不可与争锋”这句话,电视剧在“与争”二字之间补了一个指示代词“之”字,一字之易,不仅使这句话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畅,而且联系上文指代明确。

第四,将原著中“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的“有不”二字,改为“岂能不”三字。前已有述,《三国演义》原著将《三国志》中这句话的“孰敢”改为“有不”,说明了三步走策略必将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增强了语言气势。而电视剧更进一步,将原著中的“有不”改为“岂能不”。意谓:天下百姓没有理由不拥护支持恢复汉室的大业,更进一步说明了诸葛亮主张的正确性、合理性,更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将原著中“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一句中的“西川”换为“益州”二字,使诸葛亮的一番对策前后照应,概念统一起来。纠正了原著中使用“西川”二字造成的前后矛盾,概念不一的问题。

第六,剧作将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五十四州之图的情节与他最后的概括总结安排在一起,使诸葛亮从语言到图示,从理论到形象,全面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安排水到渠成,自然可信。

类似上述剧作的成功之处还可举出不少例子,但我们硬要鸡蛋里头挑骨头的话,也就不敢说“天衣无缝”了,实际上,理论也好,实践也好,绝对的完美是不可能的。

如,电视剧中,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大势以后,说道:“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相对剧作的总体语言风格,这句话无异于白衣服上缀了一个黑补丁,缺乏统一和谐。前已有述,尽管剧作对原著作了不少地方的修改,使人物语言尽量的通晓明白,但仍不失其文雅优美的总体特色,这句话似乎改的过于浅白直露了。

再者“百姓岂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从通晓明白的目的考虑,是否还有修改的余地?

多余的话

一纸小文,本该就此打住,但笔者还要说几句多余的话:

“隆中对”在全剧中的地位固然重要,而就其全剧内容而言,它是一个小小的情节,但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隆中对”的剖析,我们可知,编导为一个情节的改编就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劳动,而要将一部内容庞大、情节复杂的历史巨著搬上屏幕,编导们要付出多少心血代价,非亲身实践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就常理而言,对这部如此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成功之作,不该再对一些细情末节去咬文嚼字,吹毛求疵。但我们认为,《三国演义》不仅写活了一个三国时代,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对历史、对现实,在中国、在世界影响之深远广泛,古今中外的名著能与之匹敌者,恐怕是屈指可数的。将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由书本搬上电视屏幕,编导人员以及众多的文学、史学工作者,应该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大家肩头上的负荷有多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数的,有了这点感受和认识,咬文嚼字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选自《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

第五专题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的独特性赖以构成的两块基石。 所谓“长镜头”,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的场面精度及镜头的运动,在画面上形成各种景别和构图的镜头。它是以基本的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的。由于它可供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所以,长镜头理论又叫“纪实派理论”,纪录性是其根本的美学特征。用长镜头拍摄的镜头画面,在表义上往往带有更大的客观性、多义性和暖昧性。 如果从电影史学角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于蒙太奇。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固定的长镜头。例如美国的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在1920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使用了长达1200英尺的长镜头,把纳努克发现猎物直到制服它的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持斗的双方始终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现实时间和银幕时间相一致。由于它没有人为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所以显得更为逼真,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在现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十年代以来,在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发明,便大大推动了长镜头的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以法国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以“照相本体论”为基石的。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借助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现代艺术,是照相的延伸;它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参与创造;电影只不过是现实的摹本,没有空间的真实,活动的画片就不会构成电影。 和巴赞相呼应的还有德国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他认为原始的现实是电影所以感人的核心。在这种关系思潮的鼓动下,各国许多导演都热衷于用长镜头。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导演将长镜头与蒙太奇对立起来,主张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 就艺术功能而言,长镜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纪实性长镜头。 其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使一个镜头能够在一个与现实相一致的时空里完成对一个动作或事物的完整过程,让画面本身说话,

影视鉴赏作业一参考答案

作业一(占形成性考核20%) 作业详情 ? 1 1927年10月,好莱坞电影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摩登时代》 B 《爵士歌王》 C 《关山飞渡》 D 《小叛逆》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答案解析: 考察电影常识 ? 2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里昂贝尔库广场》 B 《婴儿的午餐》

《水浇园丁》 D 《火车进站》 正确答案:D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修改 ? 3 视听同步使用的剪辑技法,有时空舒缓法、情绪呼应法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拖声法 B 捅声法 C 内容紧凑法 D 声画分离法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老师点评:修改 ? 4 音响,分为现实声音、表现性声音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扩张性声音 B 超现实声音 C 虚拟声音 D 伸缩性声音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 5 从视听媒介的表现形式划分,影视中的声音可以分为有声语言、音响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音乐 B 乐音 C 声气 D 声源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修改 ? 6 光学镜头按焦距一般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电动伸缩镜头 B 长焦镜头 C 远摄镜头 D 鱼眼镜头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7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空中小姐》 B 《过把瘾》 C 《动物凶猛》 D 《永失我爱》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1有答案

单元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6722006】 ①“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 ....,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③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协作,夙夜在公 ....,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④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 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 ....而已。 ⑤“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出 路;也不能投鼠忌器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⑥昆曲集合了众多审美元素:儒雅的念白,悠长的唱腔,飘逸的舞蹈,唯美的服饰, 加之精美的舞台布景,真是美轮美奂 ....。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前面能加否定词“不”修饰。此处使用正确。②一挥而就: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不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③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此处使用正确。④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使用正确。⑤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此处应改为“畏首畏尾”。⑥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错用对象。 【答案】 A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

影视作品欣赏选修课设计

《影视作品欣赏》选修课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流派,影视创作基础知识,摄影创作基础知识等;并通过对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及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几部影片的赏析,使学生对影视这门艺术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进一步的提高对影视的欣赏能力。 本课的教学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讲《影视作品欣赏》选修课起始课。主要介绍 1、内容概要,包括常见的影视表达形式;影视赏析的基本方法;影视观赏; 2、备选电影:默片:《摩登时代》、《城市之光》;黑白片:《罗马假日》、《魂断蓝桥》、《英雄》《辛德勒名单》、《风声》、《卧虎藏龙》、《无间道》;音乐片:《音乐之声》、《黑暗中的舞者》;动画片《飞屋环游记》、《海底总动员》 3、作业: 结业作业成绩占40% 影视脚本的写作; DV短片的拍摄尝试; 影视评论的写作尝试; 4、然后提出对学生的考勤和纪律的要求及推荐了我校图书馆可以推荐的书目。 第二讲情节与主题 第一课时 1、情节与主题(概念) 2、欣赏《罗马假日》 3、布置作业 1)带着思考题欣赏电影:冲突和主题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选出精彩的对白并做成视频截图 第二课时 4、继续欣赏《罗马假日》 5、分析讨论该片的情节、主题 第三讲蒙太奇 第一课时:介绍蒙太奇的概念,并通过看一个短片《阿虎》加深认识。 第二三课时赏析:《无间道》中的蒙太奇。 第四讲色彩 第一课时 1、引入色彩元素,介绍概念 2、欣赏《英雄》 3、收“对白”的作业 4、作业:分析《英雄》中的色彩 第二课时 1、继续看《英雄》 2、讨论色彩作业并可以拓展:加入自己喜爱的电影中的色彩,选出好作业,形成截图,制成课件。 第五讲:电影中的声音,赏析《红高粱》等 第六讲用事实说话 介绍新闻纪录片 第七讲镜头前的艺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电影鉴赏欣赏选修课教案

选修课:电影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影主人公的形象与品格: 2,学会欣赏电影对人物语言的精心选用。 3,介绍和传播世界优秀的电影文化. 4,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作品的引进和赏析,为观众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电影文化和观看体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电影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对待科幻电影,引导学生反思人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电影情节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学习主人公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影中语言的欣赏; 2,从电影中品味人生道理。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器,课件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主题 首先对影视欣赏课进行介绍,然后介绍5部旧版的猩球系列,从而引入新版的猩球系列。 2:简介猩球崛起2 《猩球崛起1》片末的致命病毒弥漫全球,遭此横祸的人类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聚居在旧金山。智能进化的猿族首领凯撒也在深山密林中与族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并试图将人性带入猿族社会。然而随着一小队人类的到访,他们的宁静被打破。在这场人猿大战中,人类也分成了两个阵营,杰森·克拉克、凯丽·拉塞尔饰演的角色将与猿族成为朋友,而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角色则与猿族敌对。 3:对主演人物,电影使用的CG技术,进行介绍;摘取一段精彩影评共同欣赏。4:对影片进行反思。 5:播放电影。 6:让学生谈谈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1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鉴赏——影视接受的美学 ?影视接受美学广义上讲所有观众为主题的社会轰动,包括一般的―看电影‖、艺术层面的影视鉴赏以及具有社会功能的影视批评。 ?狭义上讲: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能动地将影视作为艺术的影视艺术鉴赏行为。 ?影视艺术诞生的短短百年时间里,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最普遍、最平常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 ?众所周知,电影的真正诞生就是以观众的出现为标志的。 ?观众是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 ?作为影视鉴赏理论中的影视的接受美学,也就是影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又是观众伴随着复杂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它是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间的情感对话和精神遇合。 ? ?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 ?由于艺术的创作风格不同,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大致可分为:影屏幕上的造型美和动态美,纪实美和梦幻美,凝练美和冲淡美,人情美和哲理美四大类型。 ?对于观众而言,影视艺术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每个读者的感觉方式与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因此当人们以各自独特的心灵去感悟艺术时,必然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 ?鉴赏主体——观众的个性心理结构决定了影视鉴赏不同取向和不同层次。 ?这里所说的个性心理结构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秉赋、兴趣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心理模式。 ?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总是带着一定情感,怀着一定情趣,并且无形中也受到了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制约,由于情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事物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以及对这些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也就有了差别。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影视鉴赏的取向和层次也有很大的影响。 ?影视艺术欣赏具有感受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广泛性。 ?影视欣赏依据影视艺术的基本性质,又有自身的欣赏特点。 ?影视艺术欣赏对象具有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欣赏的特点。 联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因感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而引发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影视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是利用了人类喜爱联想的天性。 接受美学-影视审美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 心理基础,正由于人类具有联想的心理功能,可以通过联想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领悟出内在的意蕴和哲理,才使得影视中的蒙太奇具有了神奇的魅力。 ?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作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觉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互为用、互换官能的感受领域。 ?想象,是指人在反映事物时,能够超越感知对象的现实存在,在记忆基础上实现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 ?情感,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影视鉴赏答案完整版

“影视鉴赏”考试卷答案 “影视鉴赏”这个说法很怪异,如果说“节目分析”还靠点边。经常有同学问“影视鉴赏”。。。。。,这里正好有一个考试卷,拿过来用下。作为“实战派”“理论”薄弱,随便看看、答答,大家一笑,千万不要作为标准答案,后果自负。。。。。 一.名词解释(20% ) 1、影视鉴赏 就是对节目的表达方式及创作思路进行分析。应该改名叫“节目分析” 2、蒙太奇 法文音译,“剪接”的意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就是两个镜头接在一块的方式,广义就是组镜头句式结构的意思,就是如何通过一组镜头的排列来说明事情。一般有叙事型、表现型两种蒙太奇句式。 3、景别 主体在摄像机画框中的大小。远、中、近、特、全 4、镜头 用官方说法是两个含义,一是物理概念上的透镜镜头,通常包括“标头”、“广角”、“长焦”、“变焦”几种。另一种是节目制作中的镜头,摄像机按下rec到stop就是一个镜头。镜头的类型可以分为“静态镜头”、“移动镜头” 5、主观镜头 影视剧中主体眼中的世界就是主观镜头,对应于客观镜头。 二.填充(20%) 1、电影电视的特性为

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2、根据视距镜头可以划分 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3、美国威廉姆.H..菲理普斯在《电影分析教程》的著作中把影片分析分成五部来完成。。。。。。,这本书没看过 4、最能体现爱生斯坦理论的作品是《战舰波将金号》,他确立了爱生斯坦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主帅的地位 5、1905 年初夏,北京丰泰照相馆主持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6、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用手动的摄影机放映了世界1部电影,它的内容为《火车到站》。 7、由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电影,在1985年摘取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桂冠,首开中国故事片在竞赛性国际电影上荣获大奖的纪录。 8. TV三大制式:NTSC: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美洲國家以及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SECAM:法国和俄罗斯;PAL:德国研制,PAL-I 英国、香港、澳门,PAL-D 中国。 9.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的结晶,表现在三个方: 这道题抱歉了,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而是声波、光波的传输来表现时间、空间的变换。 三. 选择题(20%) 1、用来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引导观众将被摄主体放置在一定的参照环境中进 行观察常用(B)镜头表示。 A、镜头 B.推镜头 C. 甩镜头 D.俯视镜头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 通过《大学》的教学,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下面是由为你精心编辑的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影视作品赏析校本课程总结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影视艺术欣赏

青红观后感结合第六代导演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学号 201102013006 姓名陈祥 时间 2013年6月

《青红》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影片,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对感情问题比较敏感,因此,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红》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众多暗流的前呼后应下向前慢慢推进的,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尾的影像,我们产生了许多思考,整个故事就像结尾那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画面,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下一个方向在哪儿,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判断,《青红》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清澈如水般的画面;灰白缀红的色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小号声;无一不让观者在视听上产生不小的共鸣。而影片中有趣的画面,值得让我们去体味的细节有很多,像李军骑着自行车带着小珍在路边看日本电影,以及二次水开了而无人去过问,还有青红的父亲和房红根在澡堂子相遇一起泡澡的场景等等……勿庸置疑,《青红》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宣泄的思绪丰富沉甸,使观者数次陷入短暂的深思中。八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上山下农的政策,老百姓保守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所谓的“糖衣炮弹”,这些纷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在影片中对于这些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 然而,在我看完影片后脑海中却没有奏响长久的回音,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没有,这种不冷不热的感觉很难让我联想到王小帅手举戛纳评委会大奖时的情景,莫非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了?在我看来青涩的情节是影片不能进一步与观者沟通的主要原因。青红与房红根的感情,从影片开始至终,除了那双红色高跟鞋之外几乎找不到更多的铺垫和烘托,这使得最后小根对青红的恶行变得毫无同情可言,事实那本来应该是一场能让观众不忍目睹,甚至饱含泪水的桥段。青红是个沉默的孩子。她一直在沉默着,她的出场是沉默的,她的离开也是沉默的,她对父亲那种专制霸道的反抗也是沉默的,甚至于她对现实的最后抵抗也是沉默的—白皙的手腕,刺眼的鲜血,干净的床单,没有割到的大动脉。青红是个隐忍压抑的孩子。她看着父亲把小根送给她的那双美丽的红色高跟鞋大力地抛出了窗外,而只是低着头;从那个一团乱的舞会脱身后,她坐在床边紧抓着裤子,安静地听着父亲的训斥,而后在门被大力关上前,松开了紧绷的手指。青红很是迷茫。她喜欢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她们的家,喜欢那里的人,她觉得这里比上海还好。她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为什么她的父亲那么执意地想要回到上海,于是她迷茫;她不懂小珍说着“农场那女的“时脸上那种鄙夷的神色,农场的又怎么样,于是她迷茫;她不知道她和小根之间算是爱情么,于是她迷茫。这些直到她离开她长大的家时,她也没弄明白,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迷茫,所以她沉默隐忍压抑。于是最终悲剧发生当离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

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单选题】()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D喜剧风格 2 【判断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对 3 【判断题】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 1 【单选题】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的延伸。窗体顶端 A、想象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我的答案:A得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根据库勒的“游戏冲动说”,能够缓和感性和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游戏是()。

A、阅读和体验 B、艺术创造 C、社会交往 D、辩证思维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只有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窗体顶端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 B、具有戏剧性 C、被社会大众接受 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窗体顶端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D、意思是运用摄影机语言漂亮流畅地表达思想,叙述故事。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4 【多选题】电影中属于文学性的是()。 窗体顶端 A、舞蹈设计 B、对话设计 C、故事设计 D、人物关系设计 我的答案:BCD 窗体底端 5 【判断题】王家卫的包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在内的电影,诗性特点是非常强烈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出现与()密切相关。 窗体顶端 A、社会文明 B、科学技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目录(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录(1-1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中国民俗文化》 5、《影视名作欣赏》 6、《新闻阅读与实践》 7、《先秦诸子选读》 8、演讲与辩论 9、中国小说欣赏 10、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12、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13、语言文字应用 14、外国小说欣赏 15、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6. 文章写作与修改 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影视欣赏教学总结

影视欣赏教学总结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影视欣赏教学总结》的详细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影视欣赏课程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影视欣赏课程的学习对电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电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起得到的东西让我心潮澎湃。我觉得一部电影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看一本相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通过影视欣赏可以提高我们看待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则是不禁相同的。通过影视欣赏的学习我对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只是说好看不好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现在,我不敢说我能评价一部影片,但是最起码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一部电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去欣赏影片的内涵。 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拥有理想容易,守住理想坚持不放手,便是难上加难了。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一批有一批血气方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促成更美好的社会。所以,面对现实环境中充满各种诱惑和压力,那轻盈的梦想种子,只有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白眼和讽刺,精品突破重重压力才能长成为参天大树。

通过影视欣赏的学习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只是说好看不好看之类的。或者说里面的任务漂不漂亮,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没有思考到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道理 当我走进影视欣赏课的课堂时,我发现影视画面真实而感人,加上老师的精彩讲述,我豁然开朗,原来电影是这样拍出来的,原来电影有这样的音乐,故事情节可以这样描述。当然老师的理论加上世纪影片的讲演方式更让人清新易懂,我才发现,影视欣赏其实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教人如何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办法去欣赏电影的学问,而我对它的钟爱,通过深度的了解去感悟,我很欣慰我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鉴赏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我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 我没有很好的艺术评价能力但是影视欣赏课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影的机会,给我提供了一个和电影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影视欣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感谢影视欣赏课给我一个认识和学习的机会! 篇二: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影视作品赏析校本课程总结 附:课程说明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教程文件

影视欣赏与语文课文的契合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程设计背景的分析,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参照比较,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在认识中初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 2、通过欣赏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让学生在影视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展开影视的评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学习课文的内容,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影视,并对影视资源进行整合。 2、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参照比较,并加以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 3、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与欣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并对观看的影视作品作出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2、对影视作品的接受,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使他们采取开放、

选修课影视鉴赏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影视的魅力 影视文化,以一种不可缺少的独特的视角滋润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一系列故事情节、戏剧冲突、视觉效果中感受着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在影视中,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人生经历,有些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生活,有些是我们已经逝去的生活,有些或许是我们正在期待的生活,而这些,恰恰构成了影视的光芒魅力。 影视魅力之艺术魅力 一部电影想要吸引观众,必然要有精彩的故事和情节。电影的故事,情节,悬念,冲突,结构,表演,视觉效果等等都构成了电影的艺术魅力。悬念迭生的电影引人无限遐想,冲突的故事情节让电影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这里,电影的术语“蒙太奇”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太奇”就是剪辑,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编剧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形成美学张力。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就是蒙太奇。镜头就是电影的语言,电影就是用镜头来表现故事情节,通过蒙太奇剪辑效果的运用,让观众与电影产生共鸣。《艋胛》中导演通过描述蚊子想去日本看樱花的镜头和细细观看父亲寄来的樱花明信片等镜头,为电影后来揭示赵又廷饰演的蚊子和灰狼之间的父子关系作了铺垫,这是隐藏的要素,有了这些“电影语言”,观众就不会觉得突兀,反而在电影结局时有种恍然大悟清晰明了的感觉,对电影整个宏观把握也会更加清楚明白。相反,如果没有这些镜头语言,《艋胛》的结构、情节、视觉效果等艺术魅力会大打折扣吧,影片中和尚、蚊子、灰狼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也将会黯然失色吧。 电影的艺术魅力不止这些,还有悬疑惊悚的设置更是让人拍手称好。悬疑之美会让电影一步步走向高潮,让戏剧冲突更加鲜明,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饱满。课堂上放映的《爱德华大夫》则把悬疑之美做到了极致,《爱德华大夫》的导演是恐怖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现在“希区柯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这难道不是电影艺术之美吗?《爱德华大夫》在电影史上是里程碑氏作品。 影视魅力之精神魅力 影视魅力除其精神魅力外,还有重要的精神价值魅力。如果说影视电影的创作手法是基础,那么我觉得提升电影品质的关键则是精神价值了。光影记忆,永不褪色,电影的精神价值将永远给与我们心中不灭的激励。电影将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崇高、追求、高尚、美丽……传递给我们,让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去追求最完美的自己,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电影传递着一种正能量,让我们激情饱满。《天浴》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天浴》是陈冲导演的电影,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电影讲述了一个文革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150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3

师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门课程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容:一是进行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如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逼真性和假定性,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等等;二是关于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影视艺术的剧作因素、造型因素和其它艺术因素,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影视评论的方法、角度、文体等等,此外,对中外影视评论发展的历史也将作概略的介绍。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并指导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大纲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开拓思维,丰富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影视制作技巧与方法。本课程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影视艺术欣赏提供了指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以下容:影视发展历史、两大影视理论、电影流派、其他国家影视、影视制作过程与分工、影视机构与奖项、影视的画面审美、声音审美、情节结构、影视文化、影视特技等。并且最终能够做到深刻全面的赏析某部影视片。(四)实践环节 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视频讲评结合。 黄土地 教父( The God Father) 毕业生( Graduate)

选修 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1 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 A 幻想风格 ? B 喜剧风格 ? C 惊悚风格 ? D 现实风格 2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 3 某种角度上,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 ? 4 以下哪一部电影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 A 《杜拉拉升职记》 ? B 《英雄》 ? C 《三峡好人》 ? D 《小时代》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下列关于电影《摇尾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B、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 ?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 ?D、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 我的答案:B 2 下列关于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理论家波德里亚观点的是()。 ?A、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B、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我的答案:D 3 电影像镜子,是因为我们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 4 电影《西蒙妮》讲述了一个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了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我的答案:×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根据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人体延伸”说,电影是人类()的延伸。 ? A 视觉 ? B 听觉 ? C 想象 ? D 触觉

2 电影具有艺术的特质,但不完全是艺术的产物,它还受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 ? 3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奇观化”法则指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当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 ? 4 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和互补,因此一般形象思维好的人逻辑思维则比较差。() ? ?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 1 电影中不属于文学性的是()。 ? A 人物关系设计 ? B 对话设计 ? C 舞蹈设计 ? D 故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文默写训练

《人教课标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1、(),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2、上穷碧落下黄泉,()。 3、(),梨花一枝春带雨。 4、(),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以上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5、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 6、时不可兮骤得,()。(以上出自屈原《湘夫人》) 7、人生亦有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8、(),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10、(),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1、( )?(),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12、春江潮水连海平,()。 13、()?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以上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千岩万转路不定,()。云青青兮欲雨,()。 15、(),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上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6、黄尘清水三山下,()。遥望齐州九点烟,()。(李贺《梦天》) 17、(),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18、(),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19、日出江花红胜火,()。 20、山寺月中寻桂子,()。(以上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21、(),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23、(),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24、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25、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2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7、(),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上出自李白《将进酒》) 28、(),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9、昆山玉碎凤凰叫,()。 30、女娲炼石补天处,()。(以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 31、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选修课《影视欣赏》期末考作文

选修课《影视欣赏》期末考作文 浅谈《盗梦空间》两个月前就不断地听到有人在谈论《盗梦空间》这部电影,这勾起了很爱看电影的我的极强的好奇心。开始想上网找来看,但一直找不到。后来上选修课时温洁芸老师也一直提及这部电影,然后过了不久后的又一节选修课上,一进门的温老师就宣布了一个令我很振奋期待的消息——今晚我们看《盗梦空间》。148分的电影看的我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大叹过瘾!影片里面的设定很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当然,我们从“盗梦空间”这一有趣的片名里就可以让人想到这肯定是一部很不一般的电影!下面,我就结合我粗浅的学习了一点温洁芸老师教导的电影知识,来谈一下《盗梦空间》这部影片。首先,电影具有三*①大特性,分别为综合性、逼真性、蒙太奇。从《盗梦空间》看电影的综合性:

电影是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盗梦”是指进入别人的梦中窃取别人的意念,而“盗梦空间”就是指进入了梦中的地方,梦中的世界。整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梦中的世界发生的种种事情。而片中一共有六层世界: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limbo。但每一层的时间都不相同,层与层之间的时间以12或以上的倍数延缓,片中台词有说现实世界的五分钟就是第一层梦境世界的一个小时,但是层次再向上时间延缓的倍数会增加,也就是超出十二倍,也就是说更慢,所以现实的几个小时在第四层梦境里将是几十年。这种时间空间上的种种差异,人物在不同空间里所做的事情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纠缠,构成了很大的戏剧性,令影片更具观赏性、更引人入胜、更有魅力!从盗梦空间看电影的逼真性:《盗梦空间》里面的空间可以说是假的,是梦里世界,不是现实的世界,里面的东西都是人脑“想”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