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域风情

俄罗斯地域风情
俄罗斯地域风情

《解读俄罗斯》:一个国度的文化解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324221798.html, 2003年09月25日 10:37

灿烂的艺术文化,沧桑的历史巨变,千年古国俄罗斯给关注它的读者留下了太多令人慨叹的话题。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再生不仅正值世纪末,而且时逢西元第二个千年末。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反思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正成为当今俄国社会和文化学界某种时尚。大量有关俄国历史和文化的专著相继出版。其中较为流行的有《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性》、《俄罗斯文化》、《文化哲学——形成与发展》、《文化学》、《俄罗斯文化中天才现象》、《文化学导论》、《俄罗斯文明》等等。值得瞩目的是,在所有这类著作中,兼有史学和诗

学深度的还是俄国科学院

院士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最新的也是最后的一部鸿

篇巨著——《解读俄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月第一版)。

利哈乔夫

(1906—1999)是文学史

家、版本学家、文化学家,

专门研究俄国文学起源和

发展。他的专著《古代俄罗斯文学诗学》(1969年)

不仅是文学史和文艺学的研究,而且被

誉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百科全书”。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利哈乔夫也非常关注现代文艺学的进程和俄罗斯国家文化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总是与时代同步前进,无论是托马舍夫斯基的“版本学”、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方法”,还是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洛特曼的“结构诗学”都曾经纳入他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之中。为表彰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化事业中的巨大贡献,他在1952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获得苏联国家文学奖。

苏联解体后,新俄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俄国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自前苏联成立以后,特别是冷战以来,俄国与西欧的距离拉开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后者长时间隔绝。因此,重返欧洲大家庭成为新俄国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在学界重新引起普遍关注。利哈乔夫这部学术著作所要探究和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正是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及走向问题。作者首先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根源和属性。他特别强调,俄罗斯从来不属于东方,虽然它被鞑靼人统治了近200年,曾一度与西欧绝缘,但俄国文化的根源深植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土壤里。而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意义对于古代俄罗斯的影响又远比处在南方的拜占庭的影响要复杂。作者甚至自创了一个地缘概念“斯堪多斯拉维亚”,即斯堪的纳维亚加上斯拉夫,其含义是“斯堪的纳维亚化的斯拉夫”。他的这种观念明显站在20世纪俄罗斯“西欧派”一边。利哈乔夫认为俄国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走向从总体上看始终是欧洲类型的。在鞑靼入侵之前,主要的文化类型是希腊和拜占庭,这也是欧洲文化属性。虽然鞑靼的入侵和统治,使得俄罗斯一度脱离了欧洲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道,不过俄罗斯北方(这也是现存的俄罗斯文化精华的发祥地)受到鞑靼文化的影响较小。(《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与走向》、《俄罗斯的历史经验与欧洲文化》、《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俄罗斯脱离欧洲》)因此,利哈乔夫院士可以说是俄罗斯当代的欧洲派,俄罗斯文化欧洲属性的坚定鼓吹者。

作者还对俄国的民族性格做了深刻剖析。迷恋往昔和憧憬未来是极为典型的俄国人的性格特点,正如普希金诗歌中所表达的那样:“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而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利哈乔夫将这种“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精神存在方式称之为俄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特点。这种精神特点

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高度发达和历史主义的深厚传统。同时,这种性格也使得俄国人执着于对理想社会和未来生活的热切追求,理想主义在俄国民族精神生活中始终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过有时这种理想主义又容易流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俄国人的心态常常摇摆于“忆旧”和“憧憬”之间,激情往往催化为极端,从而经常使社会生活总是处于“非稳定状态”,有时甚至是“危机状态”。利哈乔夫认为,对于俄罗斯千年历史而言,“危机状态”是典型的。他希望俄国人能够心平气和地不急不躁地对待现实困境与挑战,从历史演进的常态中找到俄罗斯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保护始终是这位学者关注的重大文化问题。《作为首都的古代诺夫哥罗德》、《俄罗斯文化史上的彼得堡》、《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历史继承性问题》这些有关俄罗斯北方城市发展的文论充分显示利哈乔夫也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史学家。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建筑的关系,表达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环保理念。他生活的圣彼得堡既是建筑学家拉斯特列里和罗西的圣彼得堡,也是诗人小说家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彼得堡。它是作者格外珍视的故乡,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他甚至将城市风光的欣赏理解为对某种既定的文学戏剧的情节欣赏的动态过程,主张用俄罗斯著名建筑学家格列夫斯倡导的“文学的方法”来保护和建设城市。在苏联时期,在列宁格勒的瓦西里岛沿岸修建了一些呆板的楼群,遮挡了从海上远眺彼得堡古典建筑的视线,从而破坏了欣赏这座美丽古城的“预感”,作者对此深感痛心。将“文学的方法”纳入城市建设,用文学的眼光来考察规划城市的建筑和园林布局,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人文学者的审美思维特色。

俄罗斯的素质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利哈乔夫在长期的文化研究和教学中深感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学时代的教育是树立一个人人文素质最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对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在内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不必急于选择专业,而重在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要务之一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力。(《关于文学研究的思考》)

《解读俄罗斯》这部文化史著作论题丰富,内容充实,几乎涵盖了俄罗斯历史、文学、美术、语言、宗教、建筑学、地理学、文物考古、地缘政治学等诸多文化学术领域。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文化成果的各个侧面展现和诠释了这个国度文化发展的多彩历程。通览这部文化论著,有助于读者较为深入地了解10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化的基本成就、主要特点、大致脉络和未来走向。

19世纪以降,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对世界近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过自己的显著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独特性更多地需要从它的审美文化中去领略。或许读一读利哈乔夫院士的这部充满诗情睿智的文化论著,能够或多或少地接近这个目标。(吴晓都)

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论文

《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 课程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我谈俄罗斯 姓名:李茜茜 所在院系:商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管理1002班

我谈俄罗斯 通过这段时间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情的学习,我的收获颇多,感想颇多…… 在学习这个课程之前,我对俄罗斯有着很模糊的认识,只知道它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西方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浓厚的民族文化,至于其它的种种,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而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俄罗斯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的揭开,俄罗斯的一切又给人一种独特的吸引…… 一.俄罗斯的国情 俄罗斯领土略呈长方形,总面积为1705.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它的欧洲部分集中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人口和工业,所以一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同时,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其成为一个资源大国。虽然拥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俄罗斯的人口只有一亿多,这也就造成了俄罗斯地广人稀的现状,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的人口还在不断的下降,这除与俄罗斯的一些国情相关外,与俄罗斯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也是俄罗斯目前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所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刺激生育,可是效果仍不显著。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广大,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冬季漫长、干燥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寒冷的天气,是俄罗斯人喜欢酗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俄罗斯的街头有许多的“醉人”。 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76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各个民族的存在同时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说完了俄罗斯的一些基本国情,接下来谈一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问题,当然这也是现阶段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低迷,但是以前的积累使得俄罗斯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仍十分重要,普京执政之后,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治安状况迅速好转。目前俄罗斯的总统是梅德韦杰夫,梅德韦杰夫执政也有很大的成就,所以有关普京与梅德韦杰夫谁的执政能力更强的说法众说纷纭,在新的大选来临之前俩人之争也成为大家的热点话题,最近俄罗斯有一部新的电影,内容是普京化身为一个救世大侠,解救地球上的百姓,受到人们的热捧,对其中是否含有政治因素在这

俄罗斯风情

第六篇异域风情 1. 历史沿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 公元9 --- 12世纪, 在基辅罗斯形成统一的古罗斯民族。15世纪下半叶, 伊凡三世建立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 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 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在1700--1721年的北京战争之后, 俄罗斯从一个内陆国变成了濒海国。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抢劫了工业资本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工农兵苏维埃。1922年12月30日,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国) 。1990年6月12日, 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俄联邦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 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 9月6日, 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 承认波罗地海三国独立, 12月8日, 俄联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 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 12月2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 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2. 国家概况 国名:俄罗斯联邦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或俄罗斯 (Россия) 。 面积:1707.54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1.44亿 (2001年12月1日) 。 民族:共13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俄罗斯人 (占82.95%) , 其他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等。 语言:俄语为国语。 宗教:东正教为主要宗教, 其次为伊斯兰教。 货币:卢布。(一卢布=100戈比) 。 国家政体:为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由联邦委员会 (上院) 和国家杜马 (下院) 组成的俄罗斯联邦议会为最高立法权力机构和代表机构。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由全国直接普选产生, 联邦政府为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关, 由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政府总理由总统提名, 经国家杜马批准后任命。实行司法独立, 设有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和最高仲裁法院。 国旗:为长方形三色旗。自上而下由白、蓝、红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旗面长与宽的比例为3:2。由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时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演变而来。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 白色象征真理, 蓝色忠诚和纯洁, 红色象征美好和勇敢。 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上饰一只金色的双头鹰, 鹰头上装饰着彼得大帝的三皇冠, 鹰爪上装饰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的胸部为一小红盾, 盾面上是一白马执剑刺龙的图案。 国歌:《爱国之歌》。由格林卡作曲, 彼得罗地夫改编。 国花:葵花。 行政区划:共设89个联邦主体, 即:21个共和国、1个自治州、6个边疆区、49个州、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王秀 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 音乐问卷综合数据: 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 弦乐曲 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 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 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品的作者。 过程与方法1.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2.采用语言创设情境、对比欣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乐派的音乐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 2.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俄罗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赏析

俄罗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赏析Multi-ethnic culture and art appreciation in Russia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电话: 2016 年 6 月 安阳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第一章俄罗斯特色美食发展历史 (2) 第二章俄罗斯特色菜肴 (3) 2.1 鱼子酱 (3) 2.2 黑面包 (3) 第三章俄罗斯特色饮料 (4) 3.1 科瓦斯 (4) 3.2 伏特加 (4) 3.3 茶 (5)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俄罗斯的美食文化 摘要: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数代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俄罗斯的特色菜肴、俄罗斯饮料等方面的论述,给大家展示了俄罗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是食肉,第二是食糖,并且都食之过量。餐中无肉不叫饭,茶里没糖不为茶。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美食饮料 引言: 俄罗斯饮食的发展应该是在15世纪莫斯科成为其首都后才开始的,当时俄罗斯文化受到西欧文化的强烈影响,饮食文化方面俄罗斯的贵族比较崇尚法国,所以俄式菜受法式菜的影响比较大,后来俄式菜逐渐也吸收了意大利等国菜式的特点,并且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俄式菜。 第一章俄罗斯特色美食的发展历史 古罗斯烹饪法形成于9世纪,直到15世纪达到兴盛。丰富的河流、湖泊和森林为俄罗斯饮食提供了众多海鲜、野味、和浆果之类的美味菜肴。而粥一直是俄罗斯的民族食品,它伴随了俄罗斯人的一生。俄罗斯人把粥视为面包的“始祖”。有句俄罗斯民间谚语这样讲:“粥——我们的母亲,黑麦面包——我们的父亲”。 在10世纪初的罗斯时期就有了萝卜、洋白菜、豌豆、黄瓜。它们的吃法各异,生吃、煮着吃、蒸着吃、烧制、腌制和泡制。土豆在俄罗斯普及已经是18世纪,西红柿是在19世纪才有。直到19世纪初,在俄罗斯的菜肴中还没有沙拉。最早的沙拉是用某种蔬菜做成的,因此得名洋白菜沙拉、黄瓜沙拉或者土豆沙拉。后来,制作沙拉的配方也复杂起来,用各种蔬菜制作,加上肉类,因而得出一些新名字:“春天”、“健康”、“海珍珠”。 18世纪是俄罗斯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彼得大帝不仅将首都迁往靠近西欧,更换历法,还强制性改变许多生活习俗。从那时起便从西方引进厨炉,也引进锅、烧盘和漏勺。俄罗斯人的餐桌上也摆满了各种三明治、沙拉、酥皮馅饼和清汤,炸煎菜肴也逐渐增多,出现了美味的调味汁、肉冻、乳脂、木斯等。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自然与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烹饪相结合,渐渐俄化,便具有俄式风味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 苏俄的百姓是决醒了。因为他们在“民主化”后一夜醒来,发现前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丢失了十四个,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新老沙皇历经几个世纪打下的出海口丧失殆尽,曾经强大无比的红色黑海舰队变成了内湖舰队,装备老化腐蚀,最后变成一堆废铁,国内新贵疯狂掠夺国有资产,俄罗斯老百姓照样在街上排队,只不过这次连前苏联时期的计划供应卷都没有了,老兵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勋章换取面包,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 长期流亡国外的不同政见作家,号称俄罗斯的良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尼仁琴目睹苏共的倒台,兴致勃勃的回国参与“民主建设”,目睹对“市场化”后俄罗斯母亲的惨状,悲愤的写出回国后出的第一本书是《崩溃的俄国》,1996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其中通过对一个“红色厂长”的生活经历的描写,肯定了斯大林以及在斯大林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在作品里通过主人公之口说:”党是我们的杠杆,是我们的支柱!可是把它搞垮了。” 他在《论俄罗斯现状》一文中又说,在当今的俄罗斯没有什么民主,主宰国家命运的是“由过去共上层精明的代表人物和用欺骗手段发了大财的暴发户”变成的一百五十个到二百个寡头。他把俄罗斯发生的事情称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场大灾难”,把”民主化“后俄罗斯社会叫做“残酷的、野蛮的、犯罪的社会”。俄国媒体的民意调查,民众普遍怀念过去强大的苏联!这就是苏俄人民的觉醒。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这样的”民主国家“,现在沦为了靠卖资源为生。俄罗斯如果没有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工业体系崩溃后肯定是穷得要死的国家。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5例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 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反映俄罗斯风情。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 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对其影响

《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对其影响》 姓名:杨长江 院系:文学院广告学 班级:1106班 学号:2011101030645

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对其影响 俄罗斯在许多国人的记忆里是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近在咫尺。记忆里的弗拉基米尔列了、保尔柯察金、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以及建国初期的老大哥援助、抗美援朝、50年代的反目为仇、60年代的珍宝岛之战、80年代的政治经济危机,新世纪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切的交集、亲疏、纠葛让人觉得实在是道不清说不明,是既熟悉又陌生! 出于好奇心,我们大概都会想去了解俄罗斯,了解他的种种。对于一般人来,对一个国家的研究,一般局限在经济、政治、地缘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而从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的思维模式等方面来探讨的却不是很多。而真正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先就要就要去了解他的文化,因为只有当你认真去了解了他的文化,你才能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才不至于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往往,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在无知的情况下去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 俄罗斯文化即----基辅罗斯文化可被称作为一种中世纪文化传统。它具有以下特征: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局部性,封闭性。当时在自然经济的条件影响下各地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缺乏经济联系。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虽然古俄罗斯文化发展模式与西欧各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始终在大体上保持着一致。 一、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民族心理,同一民族的人的文化心理往往具有某种相似性。俄罗斯民族也不例外,其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极端性和情绪化 俄罗斯民族是个情绪化严重、非常爱走极端的民族,极端性是其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俄罗斯人在处理事情时不会选择任何妥协的方案,习惯于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俄国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他们要么全要,要么什么都不要。俄罗斯著名学者德·谢·利哈乔夫院士也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 俄国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在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矛盾的特征: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救世主义、全人类性……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 这种爱走极端的民族心理使得俄罗斯人极易用最珍贵的东西去冒险,在实施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时充满狂热,为了前进而不惜狠狠打击并摧毁旧的一切。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马蔚云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世界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大约300多万年的漫长历史。世界人口从公元元年的3亿增长到1750年的8亿。一般认为,由于工业革命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自以1750年为起点的现代时期以来,世界人口加速增长。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90年为53亿, 2000年为62. 3亿,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 俄罗斯人口作为世界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世界人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变动趋势同世界人口相比,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人口数据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人口普查、人口登记和人口调查。据考证,俄罗斯最早的人口调查始于1719年。当时为了掌握信仰东正教居民的情况,教会和警察局对人口进行清查,为最早的人口统计。1897年,俄国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从1719年最早的人口调查至今,俄罗斯人口的发展经历了近300年历史,总的趋势是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各不相同,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719~1917年的沙俄时期,为加速增长期;1917~1991年的苏联时期,为缓慢增长期;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的当代俄罗斯时期,为平缓下降期。很显然,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准确性不高。因此,我们把189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后俄罗斯人口发展作为分析的重点,尽可能地利用俄罗斯官方公布的可靠资料并结合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变化,阐释俄罗斯各个时期人口的演变过程。 一沙俄时期人口演变

有资料表明, 18世纪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为9. 9‰,出生率为51‰,死亡率为37‰,自然增长率为14‰。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为11. 7‰,出生率为60‰,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9‰;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为9. 7‰,出生率为50‰,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1801~1860年,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10. 2‰,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未发生变化)。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下降为10. 6‰,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49‰,自然增长率下降为6‰;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 10.1‰,出生率为50‰(未发生变化),死亡率下降为35‰,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5‰。 以上即是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其准确性不高,因为缺乏全国性的人口统计和调查情况。其一,统计的人口仅限于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其二,统计的人口仅限于纳税者或有纳税义务的男性人口;其三,未统计人口的城乡结构;其四,未统计婴儿死亡率。不过,根据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米罗诺夫提供的资料, 1858年和1897年俄国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分别占当年国内总人口的85%和84%。也就是说,以上人口统计资料虽然不完整,但却反映出当时俄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1897年俄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仅统计质量大大改善,而且人口统计数 字比较接近实际。当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为1. 282亿,其中城市人口2 010万,占16%,农村人口1. 081亿,占84%。到1914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达到1. 657亿,其中城市人口为3 060万,占18%,农村人口为1. 351亿,占82%。 这一时期,沙俄人口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始于18世纪中期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9世纪30~40年代扩展到还在农奴制统治之下的

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评析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从苏联解体到俄罗斯社会的不断转型,民族自决的权利被逐渐限定,民主化不断被推向前台,民族文化作为俄罗斯历史遗留下来的结构性资源应该首先得到保护和开发。于是,俄罗斯联邦将苏联时期摒弃的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提到俄罗斯民族发展的议程之中,并且高屋建瓴,广为实施。从俄联邦通过《民族文化自治法》至2008年,鞑靼人共创建了106个民族文化自治组织,犹太人、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朝鲜人、阿塞拜疆人、白俄罗斯人、楚瓦什人和茨冈人创建的民族文化自治组织总计也有330多个[1]。 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从俄罗斯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与20世纪初机会主义思潮下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的实质性内容不同,民族文化自治中的民族利益和民主权利无法逾越当时的政治时事,成了为唯心主义、改良主义和民族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对抗,否认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为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而效力的工具。如果俄罗斯按照教条主义实施民族文化自治的话,即使在当前背景下也是与俄罗斯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相违背的。那么,俄罗斯联邦的民族文化自治是怎么继承和发展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民族文化自治 (一)民族文化自治在苏联的不可实施性 苏联时期民族问题数症并存,唯独在民族文化自治上,没有出现偏颇之处,这和苏共一直以来的方针政策与路径归属有联系。苏联以建立社会主义的“自由的民族的联盟”为初衷,与一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行为相敌视,即使苏联自列宁以后的各届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是形而上的,处理民族问题时,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是最终都是以共产主义为目标。“民族文化自治”最初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鲍威尔和伦纳尔在1899年的布隆代表大会上提出 纲领并通过的一项政治性纲领。透过其纲领可以清晰地发现民族文化自治纲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纲领”[2] ,这就致使苏联的发展路径与之肃清了界限。 在苏联共产主义视阈下的民族关系,决定了民族文化自治的不可实施性。苏维埃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广大无产阶级团结和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中的各个民族是以一个团结的整体,以融洽的民族关系受到社会各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的关注。而民族文化自治却否认民族中存在的阶级性,并且将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等脱离开来,使被压迫民族的自治局限于学校、宗教等等领域,这种自治即意味着每一个地方的无产阶级将按民族区别而支离分散,实质是把工人阶级关闭在本民族的范围内。这就制造了民族隔阂,破坏了团结和统一,把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按民族性格划分为不同的民族集团,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3]。 从上述苏联的联邦政策和民族关系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抵制可以看出,苏联时期对民族文化自治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民族文化自治虽然是第二国际资本主义的改良纲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然而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苏维埃联邦来说,它拥有众多的民族,需要一个对各个民族文化充分肯定的态度,而剑走偏锋取民族自决殊不知其利害程度。民族自决在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民族主义情绪,复杂化了民族问题,即使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发现了这点,但是由于世界环境的困扰、历史污垢的积淀、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挽救不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文化自治的批判 民族文化自治作为鲍威尔的设论,列宁首先批判了他以绝对的教育事业管理民族事务这一错误观点。列宁认为鲍威尔的民族文化自治的实质是按民族分学校,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民族成分,并且学校是独立的不受国家管理的。列宁对于此实质性特征提出了三个角度的质问,首先认为民族文化自治体现了形而上的片面性,没有认识到事物发展 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评析 何 鹏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75000) 摘 要: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从俄罗斯 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本文评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发展中图分类号:D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00-02 100--

市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文档

2020 市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文档Document Writing

市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为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我市经济赶超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发展新常态;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五大动能”,培育“四大经济板块”为发展目标,以更高起点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201X年确保全年引资总额——亿元。 三、招商方式及重点 围绕我市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特色旅游、对俄经贸等主导产业,实施“一手抓产业链招商,一手盘活企业存量、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全面提升招引与服务“双轮驱动”。

1.选准区域抓招商。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湾、胶州湾六大区域为主攻片区;适中拓展港、澳、台及中西部地区。突出攻关国内外500强、央企、民企龙头,要集中力量攻关广东长青、中山美盈、四川得善、深圳宝能、北京顺鑫农业、二商集团、首都农业集团等有意向的企业,展开新一轮招商洽谈攻势,促其尽快签约落地。在招商过程中,既要深入对接国内外名企,又要招引符合我市发展的大中小企业,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全面开花。 2.坚持登门抓招商。要从“守株待兔”向“请进来、走出去”转变。准确锁定目标,主动出击、强势推进,全力主攻产业链高端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和洽谈,实行点对点考察接洽、一对一洽谈回访,使招商和谈判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3.利用互联网+抓招商。一要建立专业的招商网站,开发网上招商平台,实现与滨海发达地区的招商网站相链接,宣传虎林资源优势、投资环境、发布招商信息、开通在线咨询、提高招商效率;二要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收集产业信息,帮助我市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三要制作电子招商资料,设计制作电子宣传片、电子宣传册、电子邀请函,并针对电子资料展开邮件、论坛、二维码等多种途径的投放与传播,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 4.开发经济技术合作抓招商。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企业裂变升级,深入实施“龙企倍增”计划和“百企升级”工程。帮助企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全力提升企业由中低端加工向精深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及现状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经济大国,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作为“金砖国家”的之一的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今年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14769亿美元。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0年各国GDP排名中,俄罗斯排名第十,而相对于其亿的人口来说,其10521美元的平均GDP就比像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实力雄厚但人口也相对较多的其他发展中大国要有优势,排名世界第54位。在原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下,俄罗斯经济长期与国际能源市场密切挂钩。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俄罗斯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往往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能源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预见性也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俄罗斯一波三折的经济发展进程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叶利钦从西方经济学那里,引进了“休克疗法”,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和经济私有化,进行了一场激进的经济改革,希望借此跨入市场经济轨道,跻身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不料事与愿违,俄罗斯经济非但没有起色,反倒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顾国情盲目改革,使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休克疗法的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连年萧条,物资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到了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似乎有了转机,但1997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沉重的打击了俄罗斯刚刚复苏的经济形势。 普京接掌政权后,俄罗斯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朝着国富民富的目标大步前进,其发展变化令全世界惊叹。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为期10年的春天。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人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超过了200%。2007年俄罗斯的宏观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俄罗斯业已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水准,据俄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俄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 2万卢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之间。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公共领域。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对比一

俄罗斯民族风情评课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与舞蹈听课点评 任课教师:高一七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播放:伏尔加河纤夫曲,同学们体验音乐的情绪什么样的,导入苏联时期音乐的特 点 二、教学过程 (一)歌曲《喀秋莎》赏析 1、观看苏联时期电影片段 2、歌曲《喀秋莎》电影版本,发掘这首歌曲的时代意义 3、复听《喀秋莎》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特点 4、学唱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5、苏联歌曲传唱至今为什么? (二)、俄罗斯的舞蹈 1、俄罗斯的民间舞蹈 环节:欣赏民间舞片段——教师示范舞蹈——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学跳两个八拍)民间 舞 2、《四小天鹅舞曲》 环节:教师介绍芭蕾舞起源特点;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舞曲》;学习芭蕾手位;学生 实践:分小组学跳《四小天鹅舞曲》 课后评语: 任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充满美感、富有文化气息、教学效果明显的音乐课。这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环节的把握是成功的。 1、这节课对音乐内容的定位是准确的。 选取了学生熟悉并典型的俄罗斯歌舞,在教学中教师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为线索,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引领学生在音乐中抒发情感、感受人文、探索音乐,这说明教师清晰的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感知音乐、体验和探究、音乐实践等综合能力。而对音乐课程定位准确,使教学目标能够依照三个纬度设计的要求,直接指向教学的各种行为和各个环节。 2、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看到了教学的各种要素构建起了立体丰满的教学模型。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的线条,即以音乐人文为贯穿的横向线条和以音乐知识技能为渗透的数个纵向线条。如横向的“国家”、“地理”、“民族”等,这条人文线索是清晰的;而纵向的音乐要素、作曲家介绍、作品背景常识、歌唱技能、舞蹈学习等等,多条纵线形成了一个纵面。我们看到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德育作为支撑,通过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这就是生命教育;在音乐中让学生感受到俄罗斯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声乐、舞蹈等多部音乐作品,满足了教学目标对于素材容量的主要需求。 3、充分发挥教师的音乐技能,引领学生多方位开掘音乐体验。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任老师在音乐的技能方面综合能力强,这些技能为引领学生体验音乐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俄罗斯文化与民族性

俄罗斯文化与民族性 芦笛 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在国会发表演说,留下了世代传颂的名言:“在人类冲突的战场上,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欠了这么少的人这么多的情。”这话是什么意思?不列颠空战是在英国上空争夺制空权的战争。如果德国空军摧毁英国空军,则千军万马就要跨过海洋,去解放宝岛,而英国根本抵挡不住。因此,全民的一线生机,就系在一小撮空军儿郎身上。这种先例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我看俄罗斯文化也就是这么回事,从未见过哪个别的文盲国家靠一小撮贵族创造出一种如此精致绝伦的文化来,以致它掩盖了无边的茫茫大荒,造成了普遍错觉,使得人们普遍认为俄国是个文明国家,却不知道真实俄国其实有两个:橱窗俄国与农村俄国,而一般人只看见了橱窗里的那个。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穷兵黩武、扩张成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同时也是典型的一穷二白的泥足巨人,无论是政治、经济、工业、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极度落后。它是一个为肤浅西化包装起来的原始农业国,资本主义从未有过充分发展的机会。绝大部分俄国人民是文盲农民,实行的是一种无比原始古老落后的生活方式。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俄罗斯文化完全是从西方断断续续引进的,基本属于占人

口比例极小的贵族。俄罗斯的文化巨人诸如格林卡、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都是从小接受欧化教育的贵族,他们的作品与俄国平民实在没什么相干,并不为文盲大众理解和欣赏,这是连列宁都承认的。这和中国都还是两回事,中国的文化基本还是平民而非贵族创造的。 这种本质上是舶来的俄罗斯文化,虽然达到了令人炫目的高度,但在时间、空间和人口上的分布都极度不均,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移植文化,虽然受到原始野蛮的草根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详见下),但并不曾深入宿主庞大的躯体深处。在时间维度上,俄国文化精品都是19世纪创作出来的,此前是一片蛮荒,俄国人的“古典作品”其实是近代作品。在空间维度上,革命前的俄国也就只有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几个文化中心,除此之外则是一片荒野。即使是在那几个文化中心,文化也只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与广大百姓毫不相干。真实的俄罗斯人的生活,还是《静静的顿河》、《顿河故事》上描写的那些野兽风情,其中公公强奸儿媳成了生活常规。 这种奇特的文化风景,很像我国后来搞的“橱窗文化”,亦即只开放北京、上海等地供好奇的外宾窥视,让他们看到与内地大众毫不相干的幸福生活。虽然沙皇并未有意这么做,然而为大众熟悉的俄罗斯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橱窗文化。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作了浅表西化镀金的实行亚细亚生产方式原始农业国。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上那熠熠生辉的欧洲文化金层,却没看见那薄薄的金层遮盖的原始落后野蛮的

俄罗斯海参崴

游记-俄罗斯海参崴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有两个南方的客户要到海参崴,我陪他俩又走了一遭海参崴.海参崴俄语: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指“征服东方”. 海参崴原为我国东北绥芬河口海湾东岸的一个渔民海港,1860年为沙俄帝国霸占,成为日后苏联的重要军事港口。海参崴地处东北亚,与中、朝两国为邻,隔海与日本相望,为该区域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港口,现在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海军基地 中国到俄罗斯海参崴旅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哈尔滨坐夜卧火车早到绥芬河,坐汽车出关从北面进到海参崴旅游.二是从延吉到珲春长岭子口岸出关,从南面到海参崴.两种途经旅游玩的都一样.:延吉是离海参威最近的城市,我所说的是第二种旅游方式. 其中海参崴旅游自费项目有三项: 1俄罗斯风情表演:400元/人,约1小时(第一天晚上)这个是少儿不宜的,成人节目,脱衣舞之类的,看看俄罗斯美女也不错,都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表演,身材是一流.流口水的是大有人在. 2游船:400元/人,约1小时,乘船前往太平洋日本出海口,喂海鸥,在海上观海参崴全景; 3俄罗斯风情园:500元/人,约2小时,感受俄罗斯传统民族风情,品尝伏特加、啤酒及欣赏俄罗斯民族歌舞表演; 参加一项到两项就好,主要是海参崴的物价要比国内高不少.由于海参崴景点不是很多,有必要参加一项,当然这里边俄罗斯领队要挣一些的,他们主要以此来挣生活费,也是不易.

第一天早餐后出发时,导游就开始给你讲解行程和海参崴旅游注意事项了。(此顿早餐一定要多吃,因为中午要到俄罗斯吃午餐,是俄式的,有人会不适应.路上时间也长,多吃点总是好的。我讲一些到海参崴旅游注意的: 1,吃饭,民以食为天,因为是跟团游,明白团餐是好不到哪儿的,好在我适应力强,感觉还可以,口味淡一些,可能调料不足,吃饱是没问题,吃好是不可能的.想想交了多钱,也正常.所以想吃好的可以这样,提前就跟导游沟通,把餐退掉,自已点着吃也完全可以的.好吃的东西有:啤酒,伏特加;海鲜,虾爬子、长腿螃蟹、基围虾都非常好吃;海边的大串烤肉、鸡肉卷饼!大列吧,咸酸味道,比哈尔滨的难吃。胃口不强的同志:带上一些方便面、小火腿、牛肉干还是很必须的 2、换汇.在进入海参崴之前导游要你首做的事情就是兑换卢布,旅行团一般按照1:4.3左右来兑换,银行的能高一点左右,所以自己到银行去兑换卢布也是可以的,要兑换多少呢?那就看你的购买能力了,花不了的可以跟导游在换回来.我是换了3000人民币,不买太贵的基本够了 3、过海关。导游讲的过境是件相当恐怖的事情,其实有些是言过其实的,用意我是明白的,为了过关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有几样东西按照规定是不可以带的:西药、手机、人民币、美元,但只要你放到较为秘密的地方,都能安全顺利的带进俄罗斯,除非你点最背,让人查出来,这个秘诀就检查的时候问起你统统说:“没有”!注意,水果在任何关口都是要被查扣的 3、电源。俄罗斯通用圆头插座,最好带一个转换插头 4、购物。在海参崴的行程里导游会带你到各个购物点,通常说的望远镜、紫金、巧克力等,紫金价格较贵,我是没兴趣,巧克力就不用说了,基本价格在几百卢布,儿子喜欢甜食,所以买了一些,军用表还不错,防水防震;鱼子酱带的人也很多,最起码没假的.发票不要忘了开,海关要看的,切记.这很重要

俄罗斯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俄罗斯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在世界动力领域现状如何,今后发展方向如何?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物理学部主任法沃尔斯克?奥列格?尼古拉耶夫就此撰文。 俄罗斯目前年人均能源消耗为 6.3吨固体燃料。如果将其全部转化为优质煤产生的热能来计算,相当于7000大卡/公斤,多于欧洲人均4.7吨水平。目前世界人均水平为3.3吨。如果按国民能源拥有量来看,俄罗斯人均是美国和英国的2.5倍。虽然由于气候等原因,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差,但从另一个角度却反映了俄罗斯经济水平不高。 至于动力所需的能源资源,天然气和石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0O%以上。在需求中热和电力保障占47%,但应指出,热能在能源中占绝大部分(其中锅炉和分散供热占17%)。俄罗斯每年出口占总量三分之一的燃料,这反映了俄罗斯实际需求低于欧洲平均水平。尽管俄罗斯对热的需求很高,因为一年的供暖时间大多为6-7个月。 当前,俄罗斯经济所需能原效率有所下降。首先表现在工业部门。九十年代总能源效率下降了16%,其中电能效率下降了30-32%。但电能成本却增加了,特别是交通和偷盗而造成的损失却大大增长了。能源储存在增加,即从热能采集到家庭、家电设备等与从前所需相比均有所下降。我们仅仅关注的是一些大型能源储存问题上,也就是在热值转

换为电能和热能上。这些措施根据俄罗斯"统一动力系统"可以在2010年降低20%的热能费用和 5.7%的电能需求。从政府到每一个公民,如果对此没有全面彻底的观念和更改措施,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就不能达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俄罗斯的电能特点是绝大部分电能(70%)用在有限的能源上,尽管在各个地区所耗不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天然气作用急剧下降。家庭住宅耗能不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所需能源是俄罗斯的2.3倍。 应该指出,俄罗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广阔的领土上实施的是作为动力系统部分的统一电网。它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形式的电站,以及补偿昼夜和四季所消耗不均的情况。(大约15-17百万千瓦)。应该考虑到:时区、核电站的饱和状态、(由于开关过程很长,因而造成设备工作资源的下降)和水电站,(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的高峰耗能饱和)或者长期低价,从前苏联时期,其可靠能源资源只有10%,而世界为30%。由于俄罗斯89个主体中只有20个在电能需求中达到满负荷。俄罗斯统一动力系统可以随时调节,保障各电站的不足。 近十年,在统一动力系统中的总电站能力有了长足的储存,达到215百万千瓦。而在1997年最大用量也没超过134百万千瓦。近8年,在近50%的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

俄罗斯地域风情

《解读俄罗斯》:一个国度的文化解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324221798.html, 2003年09月25日 10:37 灿烂的艺术文化,沧桑的历史巨变,千年古国俄罗斯给关注它的读者留下了太多令人慨叹的话题。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再生不仅正值世纪末,而且时逢西元第二个千年末。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反思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正成为当今俄国社会和文化学界某种时尚。大量有关俄国历史和文化的专著相继出版。其中较为流行的有《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性》、《俄罗斯文化》、《文化哲学——形成与发展》、《文化学》、《俄罗斯文化中天才现象》、《文化学导论》、《俄罗斯文明》等等。值得瞩目的是,在所有这类著作中,兼有史学和诗 学深度的还是俄国科学院 院士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最新的也是最后的一部鸿 篇巨著——《解读俄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月第一版)。 利哈乔夫 (1906—1999)是文学史 家、版本学家、文化学家, 专门研究俄国文学起源和 发展。他的专著《古代俄罗斯文学诗学》(1969年) 不仅是文学史和文艺学的研究,而且被

誉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百科全书”。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利哈乔夫也非常关注现代文艺学的进程和俄罗斯国家文化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总是与时代同步前进,无论是托马舍夫斯基的“版本学”、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方法”,还是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洛特曼的“结构诗学”都曾经纳入他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之中。为表彰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化事业中的巨大贡献,他在1952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获得苏联国家文学奖。 苏联解体后,新俄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俄国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自前苏联成立以后,特别是冷战以来,俄国与西欧的距离拉开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后者长时间隔绝。因此,重返欧洲大家庭成为新俄国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在学界重新引起普遍关注。利哈乔夫这部学术著作所要探究和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正是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及走向问题。作者首先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根源和属性。他特别强调,俄罗斯从来不属于东方,虽然它被鞑靼人统治了近200年,曾一度与西欧绝缘,但俄国文化的根源深植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土壤里。而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意义对于古代俄罗斯的影响又远比处在南方的拜占庭的影响要复杂。作者甚至自创了一个地缘概念“斯堪多斯拉维亚”,即斯堪的纳维亚加上斯拉夫,其含义是“斯堪的纳维亚化的斯拉夫”。他的这种观念明显站在20世纪俄罗斯“西欧派”一边。利哈乔夫认为俄国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走向从总体上看始终是欧洲类型的。在鞑靼入侵之前,主要的文化类型是希腊和拜占庭,这也是欧洲文化属性。虽然鞑靼的入侵和统治,使得俄罗斯一度脱离了欧洲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道,不过俄罗斯北方(这也是现存的俄罗斯文化精华的发祥地)受到鞑靼文化的影响较小。(《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与走向》、《俄罗斯的历史经验与欧洲文化》、《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俄罗斯脱离欧洲》)因此,利哈乔夫院士可以说是俄罗斯当代的欧洲派,俄罗斯文化欧洲属性的坚定鼓吹者。 作者还对俄国的民族性格做了深刻剖析。迷恋往昔和憧憬未来是极为典型的俄国人的性格特点,正如普希金诗歌中所表达的那样:“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而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利哈乔夫将这种“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精神存在方式称之为俄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特点。这种精神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