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教案

免疫学实验教案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2)用全血和SRBC悬液按下述方案免疫兔子。

(3)试血

末次注射后第7天,耳静脉采血1ml ,分离血清,用试管凝集试验滴定效价。(1:2000以上可用)

3、分离血清

(1)颈动脉放血(心脏采血)并收集于无菌三角烧瓶中凝固后4℃冰箱过夜,分离上层血清。然后2500r/min离心10min,收集收集上层血清。

(2)收集的血清经鉴定纯化后,小量分装,-20℃冻存。

五、实验结果

收获的血清应无菌,且无溶血现象。兔抗SRBC免疫血清的溶血效价应高于1:2000;兔抗人IgG免疫血清的效价应高于1:16。

六、注意事项

抗原制备、免疫动物及采集血清等过程应注意菌操作;

免疫的途径、次数、间隔时间因抗原性状不同而异,应合理设计免疫方案,并更具

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再次注射免疫原时,要防治过敏反应发生。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

二、实验原理

血涂片是临床化验中最常规的技术,也是血液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技术。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经瑞氏(Wright)染液染色后,不同免疫细胞中的颗粒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根据细胞中颗粒的颜色、大小及多少,再结合细胞的大小及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三、器材和材料

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等

试剂:瑞氏(Wright)染液,瑞特氏染料0.1克溶于60ml甲醇中,过滤。

贮褐色瓶中备用。(配置时,要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体内边研边滴加甲醇,使染料溶液得更好。)

四、实验步骤

1.采血

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

2.涂片

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涂片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O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图),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3.染色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4.封片

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保存。

5.观察

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察血涂片,分辨不同的血细胞类型。

五、实验结果

画出血细胞的形态,标出并分析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

实验三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

掌握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血液中各有形成分的比重存在差异,利用比重为1.077、近于等渗的ficoll-hypaque混合溶液(又称淋巴细胞分层液)作密度梯度离心时,各种血液成分将按密度梯度重新聚集。血浆和血小板由于密度较低,故悬浮于分层液的上部;红细胞与粒细胞由于密度较大,故沉于分层液的底部;

PBMC密度稍低于分层液,故位于分层液界面上,这样就可获得PBMC。三、器材和材料

刻度离心管、吸管、试管、毛细吸管、橡皮乳头、载玻片、盖玻片、离心机等,pH7.2 Hanks液、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淋巴细胞分层液。

四、实验步骤

1.抽取静脉取血2ml,注入含0,1mL肝素溶液的无菌试管中混匀,使血液抗凝。用pH7.2 Hanks液将抗凝血稀释1倍。

2.离心管:3mLficoll-hypaque分离液,加入4mL稀释血液(缓慢)加至分离液上面,应注意保持两者界面清晰。

3.用水平离心机以2000r/min离心20min。

4.吸出单个核细胞转移入另一支离心管中,加4倍以上的Hanks液洗涤,混匀,1500r/min,弃上清,加入Hanks液洗涤细胞2次。

5.最后一次洗涤手,用Hanks溶液将细胞悬液还原至2mL,取样计数。

6.取2滴细胞悬液将2滴0.4%台盼蓝溶液混匀,静止5min后,取样做湿片镜检,活细胞无色,死细胞蓝色。

7. 细胞计数

五、注意事项

1、实验所用玻璃器皿应该洁净。如果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悬液用于细胞培养时,上述操作过程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所用器材、试剂都应为无菌。

2、实验中的细胞得率与室温及分层液比重等有关。分层液应避光4℃保存。

实验五免疫血清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兔抗SRBC免疫血清鉴定的原理,熟悉该方法的操作及结果判定。

二、实验原理

SRBC作为颗粒性抗原在体外与其相应抗体(兔抗SRBC免疫血清)结合,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凝集试验阳性,说明免疫血清中含有抗SRBC抗体,当SRBC在使馆中与其相应免疫血清结合后,在补体作用下,将导致SRBC裂解,发生免疫溶血反应。当反应体系中的SRBC和补体一定时,其溶血反应程度与免疫血清中的抗体(溶血素)效价呈正比,此即为补体溶血试验,藉此可测定溶血素的效价。

三、器材和材料

免疫血清

1%SRBC悬液

补体豚鼠新鲜血清

生理盐水

器材无菌试管、无菌吸管、试管架、恒温水浴箱、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

1、取玻片一张,在两端分别加生理盐水和免疫血清各一滴,然后各加入一滴羊红细胞,轻摇玻片,经1-2min,若生理盐水侧红细胞仍均匀浑浊,而在免疫血清侧红细胞凝聚成团,出现小颗粒,即为凝集试验阳性,说明免疫血清中含有抗养红细胞抗体。

2、在玻片凝集试验阳性基础上,用补体溶血试验测定免疫血清的效价。

(1)取15支小试管,编号列于试管架上,加入生理盐水,第1管0.5mL,第2管0.75mL,第3管1mL,第4-15管各 0.25mL做1:100稀释后,取0.75mL,分别1、2、3号管,每管0.25mL,即成1:300、1:400、1:500稀释之溶血素,然后再进行倍比稀释。

(2)另设第16号对照管,混匀后置37℃水浴箱30min,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观察溶血现象,以呈现完全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效价。

六、注意事项

实验所用补体采用豚鼠新鲜血清。

补体性质极不稳定,需对实验条件和个环节加以严格控制。

兔抗人IgG免疫血清的鉴定科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

实验六免疫血清的纯化

一、实验目的

掌握血清纯化原理与鉴定。

二、实验原理

SRBC作为颗粒性抗原在体外与其相应抗体(兔抗SRBC免疫血清)结合,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即凝集试验阳性,说明免疫血清中含有抗SRBC抗体,当SRBC在使馆中与其相应免疫血清结合后,在补体作用下,将导致SRBC裂解,发生免疫溶血反应。当反应体系中的SRBC和补体一定时,其溶血反应程度与免疫血清中的抗体(溶血素)效价呈正比,此即为补体溶血试验,藉此可测定溶血素的效价。

三、器材和材料

免疫血清

1%SRBC悬液

补体豚鼠新鲜血清

生理盐水

器材无菌试管、无菌吸管、试管架、恒温水浴箱、玻片等。

四、实验步骤

1、取玻片一张,在两端分别加生理盐水和免疫血清各一滴,然后各加入一滴羊红细胞,轻摇玻片,经1-2min,若生理盐水侧红细胞仍均匀浑浊,而在免疫血清侧红细胞凝聚成团,出现小颗粒,即为凝集试验阳性,说明免疫血清中含

有抗养红细胞抗体。

2、在玻片凝集试验阳性基础上,用补体溶血试验测定免疫血清的效价。

(1)取15支小试管,编号列于试管架上,加入生理盐水,第1管0.5mL,第2管0.75mL,第3管1mL,第4-15管各 0.25mL做1:100稀释后,取0.75mL,分别1、2、3号管,每管0.25mL,即成1:300、1:400、1:500稀释之溶血素,然后再进行倍比稀释。

(2)另设第16号对照管,混匀后置37℃水浴箱30min,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观察溶血现象,以呈现完全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效价。

六、注意事项

实验所用补体采用豚鼠新鲜血清。

补体性质极不稳定,需对实验条件和个环节加以严格控制。

兔抗人IgG免疫血清的鉴定科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

实验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熟悉间接法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1、ELISA基本程序: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吸附于固相载体上,加入酶标抗体或酶标二抗,形成抗体-抗原-酶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法),或者抗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间接法),加入底物和显色剂后,酶催化底物进行水解,氧化或还原等反应。呈现显色反应,酶降解底物的量与呈现的颜色成正比。

2、用于标记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3、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而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三、器材和材料

绵羊红细胞——抗原

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待测兔血清

HRP标记羊抗兔IgG ——二抗

包被缓冲液:0.05M pH9.6碳酸盐缓冲液

洗涤液:含0.05% Tween 20的0.01M pH7.4 PBS

底物溶液:TMB

酶标板,酶标仪

四、实验步骤

1、包被抗原:使用包被缓冲液10000被稀释绵羊红细胞,加入酶标板中,4 ℃过夜;洗涤3次,每次间隔3 min,拍干;

2、封闭:5%脱脂奶粉37 ℃封闭0.5 h,200 μL /孔,拍干;

3、加样:每人加样2列(16孔),2孔加入5000倍或10000倍稀释的待测兔血清,设置空白对照和不抑制对照,37 ℃孵育1h洗涤3次,每次间隔3 min,拍干;

4、加酶标二抗:加入1∶1000 稀释的羊抗兔酶标二抗,每孔100μL,37℃孵育1 h,洗涤同上;

5、显色:加入TMB底物显色液,100 μL /孔,37℃,15 min;

6、终止读数:加入2 M的浓硫酸终止显色反应,50 μL /孔,用酶标仪测定其OD450值。

五、实验结果

1、目测:于白色背景上,直接用肉眼观察,孔内颜色越深,阳性程度越强,阴性反应为无色或极浅。

2、酶标仪测定:酶标仪波长450nm读数。

六、注意事项

1、标本的采取应注意避免溶血,减低非特异性显色,在新鲜时检测。低温

保存。

2、ELISA所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应为新鲜和高质量。

3、加样时要避免交叉污染。

4、保温,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37℃经过1-2h,产物可达顶峰。

5、洗涕要注意充分的洗涤和浸泡。

6、显色,可根据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及时判断。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中医学(骨伤)、针灸推拿学专业 [实验学时] 9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是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操作,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医药相关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2)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5)培养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种培养基接种技术。 (2)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认识菌落、菌苔。 (3)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实验内容 (1)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法) (2)斜面培养基接种方法 (3)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4)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法 (5)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各种培养物的示教;描述细菌

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观察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现象。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琼脂斜面,半固体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大肠杆菌24小时斜面培养物等。 4、实验学时 1学时 实验二细菌的分布及消毒与灭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证实热力和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证实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存在,为在医学实践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提供依据。 2、实验内容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干热灭菌器(干烤箱) (3)紫外线的杀菌实验 (4)热力对芽胞及繁殖体的作用 (5)药物敏感性试验 (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的作用———手指皮肤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 (7)空气中的细菌检查 (8)污水和净水中的细菌数检查 (9)皮肤表面的细菌检查 3、实验仪器 普通琼脂平板、1%高层琼脂,血琼脂平板,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灭菌棉签,咽拭子,酒精灯等。 4、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方法。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胞)。 (3)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 (4)了解细菌的动力 2、实验内容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2)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动力试验 (4)革兰染色 3、实验仪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网络资源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说明 一、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以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和规律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与抗原入侵机体后引起的生理性、病理性免疫应答;以及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有关方面诸多知识;熟悉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观察不同的材料,进行各项操作,分析实验结果,训练每个学生掌握研究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分析机体免疫功能与疾病发作、合理用药之间关系。 、课程体系

医学免疫学可分为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个部分。基础免疫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抗原物质;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③免疫应答过程及其调节和产生的效应;④免疫学防治原则和检测方法。临床免疫学是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与人体健康或疾病密切相关的各种免疫现象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①抗感染免疫;②超敏反应;③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免疫缺陷;⑤肿瘤免疫;⑥移植免疫等。本教材以基础免疫学为主,临床免疫学部分仅介绍超敏反应。 微生物学有许多分支,如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选修课及相关知识介绍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药学、预防、护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的学习和开设为基础的。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镜、色谱、免疫标记、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在微生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方面已进入超微结构、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基因结构功能、致病的物质基础以及诊断方法,使人类对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三、参考教材: 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Janeway, 2004, 6th Ed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0514英文名称Immunology课程说明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514 英文名称: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 3. 课程目的 食品免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继的其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免疫学》,胥传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年 (3)《功能性食品》,郑建仙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参考书目: (1)《食品免疫学导论》,江汉湖主编,化学工业版社2006年, (2)《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附课堂讨论。 (2)实验课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为主并附以实验设计。 (3)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实习、调查、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以及平时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论文(70%)+实验及平时表现和作业(30%) 9. 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上课前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学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对于不了解的的地方要提前做出标记,同时课外自觉完成布置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免疫概念的变迁,免疫的功能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科学免疫学,现代免疫学 (3)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第二章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细胞、分子),骨髓、胸腺、法氏囊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电子教案资料

第一讲绪论 自我介绍 前言:欢迎同学们到微免世界潇洒走一回! 问题之一:为什么要去走一回?(why?) 很多人希望拥有1000000(健康、爱情、工作、友情、房子、车子)但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将等于零。 2009年,全世界死亡总人数为5200万,其中: 感染性疾病 1730万(由病原生物所引起的) 心血管疾病 720万 癌症 630万 可见,感染性疾病位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首! 因此学习病原有三大需要:平时需要、战时需要、考试需要。 问题之二:怎样学好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how?) 1、“一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2、“两个基本点”抓好教材与同步练习册两个基本点。 问题之三:什么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what?) 本课程包括三门学科: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1、定义: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

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2、分类: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如病毒、亚病毒等。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有两菌四体。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微米(μm) 细菌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清楚地看到细菌外部形态。 举例:若将1500个杆菌“头尾相连”,仅有一粒芝麻长!将60~80个杆菌“肩并肩”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宽!重量为1mg的细菌,其数量相当于全球的总人数(有58亿之多)!结核病人的一口痰,至少带有4.5亿个细菌。 细菌的形态——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1、球菌:圆球或近似球形,如葡萄球菌。 2、杆菌: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如痢疾杆菌呈短杆状,结核杆菌有分枝现象,破伤风梭菌呈鼓槌状。 3、螺形菌:菌体弯曲,分为两类: ①弧菌:短,只有一个弯曲,如霍乱弧菌; ②螺菌:长,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弯曲,如幽门螺杆菌。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5章补体

医学免疫学教研室

示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0.1学时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 蛋白。 2.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 胞及脾细胞等产生。 4.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等均可使补 体失活。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1学时 在生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各成分多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清和体 液中。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 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 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 补体系统的激活按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3条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0.3 学时 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 C4 3.激活过程 难点 (1)识别阶段 C1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C1酯酶的阶 段。 C1是由一个C1q分子、两个C1r和两个C1s组成的大分子 蛋白复合物。C1q是由6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对称的六 聚体,其羧基端呈球形结构,呈放射状排列,构成了C1q 分子的头部。头部是C1q与IgFc段结合的部位。C1r和 C1s

C4a游离于液相,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多糖共价结合,使补体活化稳定有效地进行下去。 C2a释放进入液相,具有激肽样作用。C2b与C4b结合形成C3转化酶。 C3是C3转化酶的天然底物,在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中起枢纽作用。 C3a 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二、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0.3 学时 该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C3。 1.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等,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等因子 3.激活过程 难点 (1)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图形展示 C1 见图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 2、试验项目数: 3、适合专业: 4、开课学期: 5、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参考书): 司传平主编,《医学免疫学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 二、实验目的及任务: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及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的基本技术的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并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评阅实验报告及作业 四、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水浴箱、酶标仪等 五、实验项目 实验 1 免疫器官的大体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的获取( 3 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解剖学形态;掌握免疫细胞的获取和计数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观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眼科剪刀,镊子,解剖台(10套);离心机(1台);显微镜(10台)。

实验2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4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T淋巴细胞形成E-花环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T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方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以玫瑰花环试验体外测定人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数量。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离心机、水浴箱、电冰箱(各1台);显微镜(10套)。 实验 3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3 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实验的操作过程;掌握瑞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吞噬百分率的计算。(五)实验内容提要: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计算吞噬百分率。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水浴箱、离心机(各 1 台);采血全套用品。 实验 4 抗原抗体反应及免疫学标本片的观察(2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0 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操作方法;了解E-玫瑰花 环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大小吞噬实验和一些常用生物制品。 (五)实验内容提要: 观察肝癌病人阳性血清与抗血清的反应(双向)以及抗IgG 抗体与IgG 的反应(单向),观察 E-玫瑰花环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大小吞噬实验镜片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概述 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学科,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并与理工农各学科相互渗透。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与分子生物学一样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不可缺的工具。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验证部分理论知识和加深对课堂讲授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方法和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综合性实验实验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往往由多种实验手段、技术和层次的实验容所组成。通过综合性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设计性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的基础上,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所提供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选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最后以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 1.学生在上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所要使用的仪器、药品的性质和注意事项,预测实验结果。 2.注意保持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严肃认真地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 3.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并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4.积极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树立团队精神,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科学实验。 5.实验所用的仪器、器材和试剂须按照要求摆放,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结果。 6.要爱护公共财物,节约试剂材料,不得将实验室任何物品私自带走。如将仪器、器材损坏,应及时报告教师,并登记备案。 7.实验室应保持安静,遵守纪律,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玩弄动物。 8.实验室禁止吸烟、进食、饮水、用嘴习习管及湿润标签,不准随地吐痰。 9.如有传染性材料、有毒材料流洒与桌面、地面或衣服上,或发现割破皮肤、被动物咬伤等意外时,要及时报告教师,做好妥善处理。 10.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用品,物归原处。实验废弃物应放入或倒入指定的地方或容器。服从卫生值日安排,认真负责地做好清洁卫生。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南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简介 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有关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下图为免疫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免疫组织和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等) 固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抗体 可溶性分子补体 基础免疫学免疫分子细胞因子 免疫膜分子(如MHC、免疫受体等) 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 抗感染免疫 超敏反应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免疫学技术免疫预防(如疫苗、抗毒素和类毒素等) 免疫研究技术(如基因工程抗体和免疫基因组学等)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是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的,其特点是具有识别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的能力,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使之被体内清除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免疫免疫自稳:清除衰老的细胞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监视: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两大类。 固有免疫: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发生较早。 免疫应答的种类 适应性免疫:必须经历克隆扩增,产生效应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发生较晚。 三、免疫性疾病 机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受严格调控,免疫应答规模适度。免疫应答不适当可致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对抗原分子应答过强 肿瘤:免疫监视功能不足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 感染:免疫防御功能不足 免疫缺陷: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因素(如感染)造成免疫功能障碍 四、免疫学的应用 传染病预防:如疫苗接种 免疫学的应用疾病治疗:如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应用 免疫诊断:如血型检测和传染病诊断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Jenner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当时,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接种人痘或牛痘,可获得免疫力,预防天花,但对病原体及获得免疫的道理却全然不知。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被发现,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十九世纪末,抗体的发现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对抗原的研究,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后所致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免疫学发展至科学免疫学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期间,对抗原与抗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创立了免疫化学,发展了体液免疫;以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菌苗得以广泛使用;在抗体的应用中,发现了免疫应答所致的超敏感反应性疾病,认识到适宜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卫作用,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则有致病作用。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全面总结了当时免疫学的成就,推动了细胞免疫学时期的到来,认识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教案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教案 (2007 ---2008 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细胞免疫检测Ⅰ:细胞因子的检测(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XX级全体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考虑)。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初步掌握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设计。 二、了解五种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三、掌握ELISA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及其临床实用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细胞因子的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设计。 2、ELISA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思考题: 一、有哪些实验可以检测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二、常见的免疫标记技术包括哪些? 三、试述ELISA常用的三种方法都是什么,何种检测抗原、何种检测抗体。 参考书目: 1、《医学免疫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龚非力科学出版社 20XX年版 2、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病原学部编。 3、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主编:张秋萍,武汉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一、讨论设计方案 30分钟 二、总结方案及讲解五种免疫标记技术15分钟 方案归纳: 1、人体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本次实验从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着手检测细胞免疫功能。 2、确定研究对象,给药途径,剂量,样本量。给药后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

第21章MHC与HLA检测及应用《医学免疫学》教案

免疫学现代理论认为,MHC 分子的免疫生物学意义在于:一方面, MHC分子直接参与APC对抗原的处理和加工;另一方面,在TCR特异性 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 MHC 分子,才能够产生T 细胞激活的信号。因此,MHC 编码产物的主要 生物学功能是参与抗原提呈和T 细胞激活,从而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 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编码HLA 的基因群被称为HLA 复合体,即人类的MHC。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 号染色体短臂,占人体整个基因组的1/3000。 HLA-Ⅰ类分子是由由α链和β2m组成经非共价键连接成的异 二聚体。 分为多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肽结合区(α1 、α 2 区):容纳8-10aa 组成的短肽,具有多 态性,是T细胞识别部位 免疫球蛋白样区(α 3):与Tc细胞表面CD8 分子结合 β2m:增强I类抗原的表达和稳定性 跨膜区:锚定HLA-Ⅰ类分子 胞内区:参与跨膜信号的传递 ? 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HLA-Ⅱ类分子是由α链、β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分 为 肽结合区(α1 、β 1 区):容纳10-15aa 组成的短肽,具有 多态性 免疫球蛋白样区(β2 区):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 跨膜区及胞内区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它们均位于HLA-III 类基因区.(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包括位于HLA-Ⅱ类基因区1)抗原肽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或抗原肽转运肽基因2)巨大多功能蛋白酶体或低分子量 多肽LMP基因(3)非经典I类基因(4)炎症相关基因 *HLA 复合体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codominance),即在 杂合子状态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均表达出相应的产物,从而进一 步增加了人群中HLA表型的多态性。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1)单元型遗传 2)共显性遗传+复等位基因→高度多态性 3)连锁不平衡 * MHC基因及其产物的极端多样性,造成不同MHC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这些 差异主要集中于MHC分子的肽结合槽,从而决定了特定型别的MHC分子和抗原 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MHC分子高亲和力与抗原肽结合成为复合物,这是保证MHC分子有效提呈抗原 的重要前提。 MHC-I分子的肽槽由MHC-Ia链的a1和a2结构域组成,而MHC-II分子的肽 槽由MHC-IIa 链的a1和MHC-IIb 链的b1结构域组成。前者的两端处于封闭 状,而后者的两端则较为开放。MHC-I分子只能接纳9肽,而MHC-II分子则能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 1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Ⅰ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 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 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 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分钟) (二)Ⅱ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三)Ⅲ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Ⅳ型超敏反应(5分钟) 1、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O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 3、特点 (1)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