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全国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增强,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岩溶塌陷可毁损民房,毁坏建筑及农田,破坏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交通矿山、水电工程、军事设施、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余座矿山、25条铁路先和数百座水库长期遭受岩溶塌陷的困扰。

例如:1979、1985年贵昆线铁路因岩溶塌陷先后发生了2次列车颠覆事件,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1999年广西合山电厂塌陷,大量的煤灰水溃入使朔河矿矿井被淹;安徽淮南的岩溶塌陷造成近百亩果园农田被毁;湖南娄底的矿区岩溶塌陷破坏房屋374幢、农田600公顷、桥梁4座并造成66个泉点干枯断流;广西玉林的岩溶塌陷威胁人口437多人,潜在经济损失达1935万元。

二、主要城市分布规律与岩溶发育特征

2.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划分有不同的原则。可溶岩的出露状况,例如裸露、半裸露、覆盖和埋藏的情况不同,相应岩溶的发育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岩溶主要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

本次综合研究中有14个省区的68个城市存在岩溶塌陷,共计1312处(图2)。塌陷以南方的广西、广东、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最为发育(图3),上述六省发生数量已达1089次,占本次统计的83%。

从地貌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峰丛洼地及谷地地貌中,从地形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低山区、河谷平原区及溶蚀丘陵区。

图1 中国岩溶主要类型分布图(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2

图2 岩溶塌陷在各城市的分布数量图

3

图3 岩溶塌陷在各省区的分布数量图

岩溶塌陷的分布受构造(图4)和地层岩性影响也很明显,多沿断裂影响带和背斜、向斜轴部及两翼发生,岩性为纯灰岩的地区也较易发生,例如广西自治区河池市、来宾市、南宁市的岩溶塌陷多发生于构造活动地带。岩溶塌陷的分布于地下水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岩溶发育地段,塌陷发生的几率很大,表1中可以看出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数占总量的51.8%。

(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a)构造节理控制洞穴通道发育(b)紧密背斜控制暗河发育(c)断裂控制洞穴暗河及泉水的发育(d)节理控制垂直岩溶通道的发育(e)向斜控制暗河系统的发育(f)横向张性裂隙控制暗河发育。1.洞穴通道;2.大谷地;3.洼地与落水洞;4.裂隙及垂直洞穴;5.伏流入口;6.暗河地下通道与出口;7.断层;8.背斜轴;9.向斜轴;10.碳酸盐;11.砂页岩;12.砂页岩间有少量碳酸盐岩

2.2 岩溶塌陷的发育特征

从岩溶塌陷的发育情况看,塌陷绝大多数分布于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强烈和中等发育地区,以土质塌陷为主,个别为岩质,规模以小型为主(图5)。

岩溶塌陷发育的同时会伴生一些现象:

a.地面下沉开裂;在岩溶地区,围绕塌坑常常有一些环状裂缝或局部下沉现象,它们有时伴随塌陷产生,有时成为塌陷的前兆。如昆明翠湖地区公园内可普遍看到桥墩下沉、房屋开裂等一些地面变形现象。。

b.塌陷地震;大规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应,如湖南水口矿区在排水初期塌陷大量产生,同时出现烈度为V度的地震,贵州开阳县城东南,1957-1958年在石炭纪灰岩、白云岩中出现过塌陷地震,震级3级。

①塌陷具有持续性,岩溶塌陷在其诱发因素消失之前将持续发展,直到新的稳定平衡为止。如湖南水口山矿区岩溶塌陷自1964年以来塌陷持续发展达20年之久,至今仍在延续。

②塌陷具有阶段性,单个塌陷的发育过程分为孕育(土洞形成和扩展)阶段、塌陷(塌陷形成)阶段、调整(塌陷坑壁不稳定土体的坍塌,以逐渐达到新的平衡)阶段及休止(后期的改造和充填堆积)阶段。

③塌陷具有周期性,在诱发因素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塌陷作

用随其周期性变化而强弱波动,如一年中的雨季和春季,塌陷作用强烈,塌陷数量多且发生时间集中,其他季节塌陷作用减弱,数量减少。

④塌陷具有重复性,对于一个特定的塌陷区来说,由于诱发源的不断变化,可经历多次轮回的重复塌陷。

三、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

3.1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

形成岩溶塌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势较低洼,下伏岩层具有岩溶洞隙的存在,这是地下水和上覆土体流失、搬运的通道及坍塌后的堆积场所;二是基岩上覆第四系有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但厚度不大,结构松散,这是塌陷的物质来源;三是存在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这是导致坍塌的动力,也是岩溶塌陷最基本和必备的条件。

3.2 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

(1)岩溶发育程度

下伏基岩岩溶发育是岩溶塌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岩溶越发育的地方越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因此岩溶塌陷往往沿着岩溶发育带分布。岩溶洞隙是岩溶发育程度最直接的标志,也是岩溶塌陷赖以产生的基础。岩溶洞隙的开启程度是塌陷产生的重要因素,向上开口的溶洞裂隙是接受塌陷物质的窗口,没有向上开启的洞隙一般不会造成地面塌陷。

(2)第四系土层特征

岩溶塌陷实质是溶洞、土洞顶板物质的陷落。目前已知的塌陷中,大多为土层塌陷,基岩塌陷极为少见。凡有土洞的地方都存在着塌陷的危胁。可见上覆土层特征对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土层结构、土的类型和土层厚度。

①土层结构

土层可由粘土、砂、砾各种成分组成,构成均一结构、双层结构或多元结构。一般来说,均一砂性土最易产生塌陷,夹砂砾石状非均质土次之。

②土的类型

对于细粒土、砂类土、砾类土和巨砾土这四大类土而言,相同条件下,粘土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塌陷的产生,即:细粒土发生塌陷相对较难,砂类土和砾类土要容易。这主要是因为砂性土粒之间无粘结力,容易在致塌因素下出现塌陷。

③土的厚度

土层越厚,塌陷孕育的时间越长,形成的塌陷坑规模往往越大。

(3)地形地貌特征

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的地貌位置对塌陷有明显的影响,一般地,负地形的地区、溶丘谷地、峰丛洼地、峰林平原比较容易发生塌陷(照片1)。

溶丘谷地峰丛洼地

照片1 溶丘谷地、峰从洼地地形示意图

(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4)水动力条件

地下水活动是岩溶塌陷形成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地下水的活动主要表现为水位的升降及流速、流量和水力坡度的变化(图6)。

地表水的存在也有利于塌陷的产生,特别是当地表水体附近的下伏基岩岩溶较发育、岩溶水位长期保持在基岩面以下时,地表水及大气降雨的长期入渗,可以形成地面塌陷。此外,降雨等造成的地表水位的抬升,特别是快速抬升,会大大加速岩溶水的流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压力效应(正压、负压、压力快速变化),诱发塌陷的发生。

图6 主要岩溶水动力条件示意图

(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a)分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b)差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c)平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d)聚流状

岩溶水动力条件;(e)散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f)汇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g)间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h)块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i) 阻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j) 深埋状岩溶水动力条件;(k)混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l)深流状岩溶水动力条件。

(5)人类活动

从岩溶塌陷发育规律看,影响诱发或触发岩溶塌陷的人类活动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二是改变已有土洞的受力条件,可能影响岩溶塌陷的人类活动包括:

①使地下水排泄增强:抽吸岩溶水、矿山和隧道疏水突水(图7),例如淮南市。、基坑降水。

②增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库蓄水(金华市),灌溉、疏水管渠渗水,地面挖方积水。

③地表荷载和爆破(照片2,3)。

图7 隧道突水、突泥几种情况示意图

(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a)溶水、泥土溃入隧道;(b)富水岩溶通道突水入隧道;(c)上部暗河突水、泥、石块入隧道;(d)岩溶小管道水多处突入隧道;(e)统一地下水位上断裂带孤立管道水、泥突入隧道;(f)地下水位断层带水、泥溃入隧道。1.岩溶通道 2. 封闭岩溶水、泥的通道 3. 岩溶泉水 4. 岩溶暗河出口 5. 隧道 6.河水位 7. 突水、突泥方向 8. 地下水位 9.断层带

照片4 广州市荔湾区地铁五号线工程爆破造成地面塌陷

照片5 广州市白云区上步社区建筑工地地表荷载引发地面塌陷

综上所述,塌陷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本次统计的省区中诱因为自然因素有377处,占塌陷总数的28.7%,诱因为人为活动的有935处,占塌陷总数的71.3%(表1,表2及图8)。

表1 各省区岩溶塌陷发生原因统计表

表2 各城市岩溶塌陷主要诱发因素统计表

图8 岩溶塌陷发生原因统计图

四、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通常认为,引起岩溶塌陷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在塌陷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效应同时作用。塌陷的形成机理主要有:

1. 渗透变形效应

这是抽水引发塌陷的主要力学效应,在抽水过程中,由于岩溶水位的下降,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向下渗流补给岩溶水的作用增强,在集中渗流点(岩溶管道开口、裂缝)附近,作用于上覆土层的水力坡度超过了土体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破坏。第四系底部土体类型不同,渗透变形的类型也不同。

(1)潜蚀效应

对于非粘性土,渗透变形以潜蚀为主,即地下水流在一定水力坡度下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使得岩土体中细小颗粒冲动,带走或溶滤掉易溶部分的现象。潜蚀塌陷是土层塌陷形成中最主要的塌陷模式,特别是在地下水主径流带附近或地表水潜水与岩溶水水力交换频繁地带。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体强度较高,常形成一定时期相对稳定的“土洞”(图9)。

图9 土洞塌陷模式分析图

(引自《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著)

(a)敞露下伏碳酸盐岩通道;(b)地表出现凹坑

例如桂林市雁山区和象山区等岩溶孤峰平原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特别是浅层岩溶发育地段,地下水循环交替以及水位变幅易对上覆土层产生淘蚀、气蚀作用,从而土层形成“土洞”,最终形成岩溶地面塌陷。湖北恩施的地下岩溶塌陷(照片4),浙江省江山市贺村594、596塌陷,童家588、540塌陷等9处塌陷均为潜蚀效应为主的致塌模式。

(2) 对淤泥质土或软粘土来说,主要是土体的“流变”。这类土强度低,含水量高,常呈流塑状态,水位降低后,渗透力和压力差很容易使土体向岩溶空腔中快速流动,并迅速发展而产生塌陷。这类塌陷的特点是形成发展快,给人以来势凶猛的感觉,不会形成一定时期相对稳定的“土洞”

例如昆明市岩溶塌陷多发育于岩溶化程度强至中等的石炭、二叠系纯碳酸盐岩分布区,多分布于碳酸盐岩浅埋覆盖层厚度较小且颗粒较均一的粘性土地段,这类岩溶塌陷具有显著的隐蔽性和突发性,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2. 真空吸蚀效应

真空吸蚀作用是在岩溶地区特定的地质、特定的水文地质环境下产生的。在相对密封的承压岩溶网络系统中的地下水位下降时造成岩溶洞穴(或土洞空腔)体积增大、过水断面由宽变窄等,从而在土洞空腔内形成低于外界大气压的低气压状态。地下水面和岩溶腔上覆盖层脱开时地下水对盖层产生“吸盘”作用,即岩溶空腔内的地下水重力抽吸上覆盖层土体向下陷落,地下水面和覆盖层脱开后,由于覆盖层底面压力减小,使得顶板呈颗粒状和片块状沿着向下的方向剥落,同时覆盖层表面和岩溶空腔内形成压力差,从而加剧覆盖层的破坏和陷落,

最终导致岩溶覆盖层的塌陷和垮落,逐渐的在地表形成坑洞。

真空吸蚀效应为主的致塌模式多发生在粘土单层结构分布的区域。

例如湖南省邵阳市的岩溶塌陷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下伏可溶岩岩溶发育,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地下水的自然排泄,使得溶蚀洞穴的空隙水压力降低,土粒间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土层压密下陷,或土石被地下水淘空,在岩面上形成土洞,当土洞不足以支承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在真空吸蚀作用下而产生塌陷。浙江省江山市大溪滩219、558,清湖-农垦场一带的586、578等24处塌陷均为真空吸蚀为主的致塌模式。

3. 浮托力丧失

当岩溶地下水为承压时,岩溶水位的下降,将减小作用在土体中的浮托力,使土体更容易下榻、破坏,特别是当溶沟、溶槽和浅层岩溶裂隙发育条件下,充填在岩溶裂隙中的流塑状粘土在岩溶水位下降时,容易发生流动,从而引起上覆土层的变形或破坏,产生土洞或塌陷。

当覆盖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10-20米),抽水降深达到5-10米时,都有塌陷产生。由于抽水降深有限,其影响范围约数百米至一、二公里。如由16口抽水井组成的贵州水城水钢供水源地,有14口井周围出现塌陷,范围达4平方公里。

4. 土洞顶板失稳

当有土洞存在时,水库蓄水将使土层饱水增大土洞顶板的重量,使土洞发生破坏。例如浙江金华市修建水库时在地表大量取土,致使溶洞上部盖层变薄,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库水下渗,土层渗透力增强,在库水渗透和潜蚀作用下,洞体不断扩大,洞顶土层变薄,从而造成地面塌陷。

5. 垂直渗压效应

当地表雨水入渗时,水在孔隙中运动,对土颗粒施加一种垂向渗透压力,从而改变土体的力学性质。当渗透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体结构破坏,土颗粒随水流产生运移,进而形成土洞,甚至发生地面塌陷。渗压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岩溶地面塌陷与降雨量的正相关关系。浙江省江山市大溪滩213、217等4处塌陷均为此类致塌模式。

6. 荷载效应

在土洞发育条件下,地面荷载如过往汽车、列车加载,使土洞顶板垮塌,导致地面塌陷。如贵昆线K586-K612一段长26公里,位于丘状溶原,多漏斗洼地,

覆盖层为厚度不足10米的残破积红色粘性土,地下水位在基岩顶板以下。该处的岩溶塌陷主要是火车通过时震动产生的。

五、主要城市岩溶塌陷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岩溶塌陷使交通、矿山、水电工程、军事设施、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深受其害(照片4)。本次研究统计的岩溶塌陷影响总面积为690Km2,威胁人口20684人,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为68531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为477756万元。具体见表3。

表3 岩溶塌陷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岩溶塌陷造成房屋开裂岩溶塌陷毁坏公路

岩溶塌陷破坏建筑岩溶塌陷毁损路面

照片4 岩溶塌陷造成的危害一览图

五、主要城市岩溶塌陷的防治

岩溶塌陷的防治目前已比较成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工作包括地面、建筑物、水点(井孔、泉点、矿井突水和水库渗漏点)的长期观测以及塌陷前兆的监测。塌陷前兆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抽排水引起的地面积水、泉水干涸,人工蓄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的变态,建筑物作响、开裂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夸落声响,水点的水量、水位及含沙量的突变等。监测预报的手段可采用水准仪、百分表和微震观测仪,也可采用伸缩的钻孔柱(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来监测塌陷。

2. 搬迁避让

在城市地区,以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结果为基础,通过城市规划,对潜在塌陷高危险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整,以低敏感地类(如公共绿化带用地、广场用地等)代替高敏感性地类(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而对于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则采取绕避的方法,避开塌陷地区。此外,整体搬迁也是小城镇防治岩溶塌陷的途径。

3. 减缓岩溶系统水动力因素的变化

科学合理地开采岩溶地下水是防治岩溶塌陷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开采方案:①不会造成岩溶地下水位快速大幅下降,特别是从基岩面以上快速降到基岩面以下;②不会造成岩溶水位的骤停骤降,特别是地下水位在基岩面附近上下波动;③开采出来的地下水不浑浊、无泥沙。

在岩溶塌陷危险区,应避免因地下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疏水造成地下水位的大幅降低。在矿山等需要大幅疏水的地区,可采用钻孔通气的方法,防治岩溶塌陷的产生。在岩溶塌陷危险区可通过加强地表水和输水管线的防渗处理来防治渗水导致的岩溶塌陷。

4. 从增强土体抗塌性能的角度

采用强夯、水泥灌浆等方法,加固第四系土层,提高土层的抗塌性能,达到防治岩溶塌陷的目的。当第四系土层较薄时,可以挖除土层,然后从下到上回填砾径逐渐变小的块石,可以防治塌陷的形成,如在南方岩溶区采用的填石路基,对塌陷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5. 从加强工程设施抗塌性能的角度

采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盖板、片伐基础等,可以极大提高建筑物的抗塌性能。此外,对于交通工程,采用桥跨的方式也可以避开塌陷问题。

六、认识或结论、存在问题与建议

1、认识或结论

(1)从全国范围来看,共有14个省区的68个城市存在岩溶塌陷,共计1312处。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华南、西南等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强烈和中等发育区,以土质塌陷为主,规模多为小型。

(2)从地形地貌上来看,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峰从谷地及低洼丘陵等负地形地区,受构造及地层控制明显,多沿断裂影响带和背斜、向斜轴部及两翼发生。

(3)岩溶塌陷多伴随地面开裂及地面下沉现象的发生,其发生具有持续性、阶段性和周期性。

(4)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塌陷的产生起着控制作用,岩溶越发育的地段越易产生塌陷。

(5)覆盖层的岩土性状及其厚度大小对岩溶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覆盖层土体结构越疏松、级配越好、抗剪强度越低、厚度越小,就越容易产生土洞和塌陷。

(6)地下水及其活动既可对可溶岩体产生溶蚀、侵蚀作用,也可对覆盖层土体产生冲刷、潜蚀和搬运作用, 还可以改变覆盖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其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等。地下水的反复升降还会在土洞中形成真空吸蚀作用,促进某些土体的散解和胀缩。因此,地下水及其活动促使或加速了土洞及岩溶塌陷的形成。

(7)岩溶塌陷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人为活动占主导地位,地下水活动是岩溶塌陷形成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

2、存在问题与建议

(1)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由于各省市区统计不全面,从而造成部分岩溶塌陷被遗漏。建议加强对岩溶塌陷的观测,以更好地掌握岩溶塌陷的宏观分布规律及发生情况。

(2)进行岩溶塌陷的发生数量统计过程中,各地使用术语不统一,有的使用“坑”,有的使用“次”,有的使用“处”,并且“坑、处”的划分缺乏统一标准,致使同样规模的岩溶塌陷在某地被认为仅仅是坑,在另外一地则被认为是处。建议统一术语,建立统一标准,从而方便统计,以更好地摸清岩溶塌陷的家底。

(3)岩溶塌陷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建议对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较严重及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地区,加强对岩溶塌陷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并对其原因和发生机制进行分析,为岩溶塌陷的防护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岩溶塌陷的发生与水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下渗有关,特别是水流的集中渗流部位。建议在岩溶发育强烈地区建设地下工程时,着重加强勘探和安全性评价。

(5)目前仅对岩溶塌陷发育区(危险区)的安全性作定量评价, 建议对已发生塌陷地区的稳定性也作出科学评价,为该区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6)由于岩溶塌陷的突发性及危害性,建议对岩溶塌陷的预测及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做到防灾减灾。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方案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 1、现象成因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评估区处于溶蚀谷地地貌地貌,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厚层块状灰岩。建筑物区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场地上覆灰岩溶蚀残余堆积土,主要为棕黄-褐黄色粘土,矿区南东面洼地较厚,为0.2-3.5m,矿区内山坡较薄,厚0.1-0.3m,平均为0.2m。下伏石炭系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发育一些溶蚀裂隙和溶沟、溶槽,规模小,溶洞高0.3~3.5m,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上覆土体厚度一般0.5~3.5m,岩溶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汇集于溶蚀裂隙、岩溶管道中径流,评估区面积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可能存在未揭露的土洞。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岩石岩溶中等发育,在上覆新增荷载、振动等作用下,或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地下水位升降幅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及施工时机械荷载、堆填荷载、爆破、碾压振动等作用下将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危及施工设备及人员,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本项目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采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以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经验预测指标进行预测,该方法以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地下水、覆盖层、山溶(地貌与岩溶))作为评估依据,总指标为100;以降水入渗为主的地段,水位指标为40,预测地段近期曾发生塌陷,指标为100。 判别标准:指标≥90,为极易塌陷地段。 指标为71~89,为易塌陷地段。 指标≤70,为不易塌陷地段。

岩溶塌陷经验预测指标表表6 注:评估区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取值是根据本次评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整理而成。 本项目已建场地和未来采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指标见表6,预测场地综合指标值为82,属于岩溶易塌陷地段,但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区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一、岩溶塌陷的类型划分 我国岩溶塌陷类型繁多 (二)各种成因类型的发育特征 我国岩溶塌陷主要发育于华南的连片岩溶区。 (一)自然塌陷 在天然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约占总数的33%(不包括陷落柱),是各类塌陷中最多的一种。 古塌陷:形成于第四纪以前,如“陷落柱”; 老塌陷: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具残留形态,往往为后期堆积物充填或掩盖; 新塌陷:新近时期产生,或形成时期不明,但形态保持较好。它们多发育于地下水变化迅猛的岩溶山地的洼地、槽谷中,塌陷范围小。强度弱,往往呈单个坑零星分布,塌陷规模随结构不同而差异很大。按其成因,又可分为: 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于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

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卞失稳陷落的现象。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这些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形成之后一般不再复活。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如1853年2月在湖南新宁,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c“有声如雷,陷成七潭,大小不一,皆有水涌出”。此外,近几十年来地震塌陷也常有,如:1976年唐山地震引起数十处塌陷等。 (二)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简称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改变了岩溶洞穴及其上覆盖层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引起的塌陷,约占总数的60%,可见人为作用已成为现代塌陷的重要动力。人为塌陷按成因又可分为坑道排水或突水、抽汲岩溶地下水、水库蓄引水、震动加载及表水、污水下渗引起等类型塌陷+前三者共古人为塌陷的92%. 1.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 是指由于矿坑、隧道、人防及其它地下工程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其中以矿坑排、突水塌陷为主,占人为塌陷的17%. 岩溶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坑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较为频繁。凡处于复盖岩溶区的矿区,在其排水疏干过程中,几乎都不可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9-17T12:42:20.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许丹1 朱云福2 [导读] 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 2.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为加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研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中国地质科学院下达了“皖江经济区岩溶塌陷调查”项目任务书(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11400),2013年开展1:50000铜陵市幅(H50 E 007016)岩溶塌陷调查。本文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矿山及交通诱发因子进行的权重叠加,对铜陵市幅进行危险性评价。 关键词: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1 地质背景 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除缺失下中泥盆统外,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较发育。从地层柱状图上按地层岩性特征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下部),S1g-T2d主要为海相沉积,并清楚地表现为两大沉积回旋,第一大回旋从S1g-D3w,为海退的半深海相的页岩及碎屑岩沉积;从C2h-T2d为第二大回旋,以滨海相-浅海相为主的碳酸岩夹半深海硅质岩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第二部分(上部),从T2y-R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系。 综观全区地层岩相以碳酸盐岩层最为发育,累计厚度可达1500m以上。集中在下列两个地质时期中:①中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②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向斜谷地及石灰岩丘陵地区,以灰岩为主。 志留-泥盆系(S1g-D3w)主要分布于背斜轴部,以粉砂岩、粗砂岩为主。煤系地层(P1g-P2d)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以硅质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为主。三叠系中统-第三系(T2y-R)分布于沿江平原区及向斜近轴部,以粉砂岩为主。 2 地质构造 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区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东中段,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呈带状北东方向展布。 3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以石灰岩丘陵为主、地层多样、构造复杂、降水充沛、孔隙、岩溶裂隙潜水和承压水分布广泛的特点。依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可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冲积平原以孔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平原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 4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模型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空间区域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诱发因子进行的。随着诱发因素的改变,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即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动态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必须与其易发性评价模型一致。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流程如图2。 计算公式可写成同样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则: Hi=(公式1) i=1,2,…,m;j=1,2,…,n 式中:Hi——第i单元的“危险性”指数;j——评价因子;ai——第j个评价因子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bj——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m ——评价单元数;n——评价因子数。 评价中主要考虑了人为诱发因素,包括矿山开采抽排(采)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重点调查区主要为城区及乡镇农村,其岩溶塌陷人为诱发因素主要是人类抽排地下水、露天采石场爆破、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其次为道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等)建设相关工程活动(冲孔桩等)引起的地面振动以及道路桥梁运营中由于交通工具行驶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4.2 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全国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增强,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岩溶塌陷可毁损民房,毁坏建筑及农田,破坏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交通矿山、水电工程、军事设施、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余座矿山、25条铁路先和数百座水库长期遭受岩溶塌陷的困扰。 例如:1979、1985年贵昆线铁路因岩溶塌陷先后发生了2次列车颠覆事件,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1999年广西合山电厂塌陷,大量的煤灰水溃入使朔河矿矿井被淹;安徽淮南的岩溶塌陷造成近百亩果园农田被毁;湖南娄底的矿区岩溶塌陷破坏房屋374幢、农田600公顷、桥梁4座并造成66个泉点干枯断流;广西玉林的岩溶塌陷威胁人口437多人,潜在经济损失达1935万元。 二、主要城市分布规律与岩溶发育特征 2.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划分有不同的原则。可溶岩的出露状况,例如裸露、半裸露、覆盖和埋藏的情况不同,相应岩溶的发育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岩溶主要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 本次综合研究中有14个省区的68个城市存在岩溶塌陷,共计1312处(图2)。塌陷以南方的广西、广东、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最为发育(图3),上述六省发生数量已达1089次,占本次统计的83%。 从地貌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峰丛洼地及谷地地貌中,从地形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低山区、河谷平原区及溶蚀丘陵区。

岩溶塌陷的评估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 (一)岩溶塌陷等级划分 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依据塌陷面积进行等级划分(表1)。 表1 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 种类 指标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面积(km2) >20 20~10 10~1.0 <1.0 采空塌陷面积(km2) >5 5~1.0 1.0~0.1 <0.1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28) (二)岩溶塌陷的灾情预测 预测步骤包括以下三个: 1. 查明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调查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环境及触发因素),确定出现塌陷的综合判断指标。 3. 考虑塌陷发展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提出地表各种重要设施的保护方案和预防措施。 通常,采排地下水或矿坑突水时,在水位降落漏斗内,容易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如下: 1. 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板起伏较大,并有洞口和裂口,洞穴无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为砂、碎石、粉质粘土的地段。 2. 采排地下水点附近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中心(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径流方向上)地段。 3. 构造断裂带(特别是新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 溶蚀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冲沟地段。 5. 第四系土层为砂、粉质粘土,且厚度小于10m地段。 6.河床及其两侧附近。 地面塌陷预测可考虑的影响因子: 1. 排水量(Q) 2. 水位降低值(S) 3. 盖层物理、力学性质的指标(ηi) 4. 盖层厚度(M) 5. 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K) 6. 表征构造破坏程度的参数(G) 7. 预测扩展半径时要考虑时间 8. 预测时间、强度时,要考虑到抽水中心的距离 地面塌陷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其预报为当前的前沿课题。可用于岩溶地面塌陷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有地质雷达(探溶洞)、浅层地震、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近年来,用GIS技术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效果良好。 目前国内岩溶塌陷灾情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也可根据岩溶类型、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覆盖层结构,进行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2)。 表2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67)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

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 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 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 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 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

岩溶发育区地段

岩溶发育区地段,一般地质结构复杂,表现在溶洞、裂隙比较普遍,岩面倾斜较大。 本桥地质情况由上至下依次分别为杂填土、粘土、粉质粘土、含碎石粉质粘土、弱风化结晶灰岩及微风化结晶灰岩,灰岩溶岩发育。溶洞大概可分为4类,即空溶洞(12个)、多层溶洞(9个)、大型溶洞(H>4m的8个)、有充填物溶洞(21个)。类型主要以有填充物溶洞为主,其充填物主要有半充填淤泥质土、砂砾、碎石、卵石、粘土等。最大溶洞为左3 #-3孔,高19.4m。右2#-3孔为6层溶洞。多层溶洞一般高度较小。C匝道9#墩、10#墩、11#台;主线1#桥5#墩均处在岩溶较发育地区。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弱风化结晶灰岩中的裂隙水,地下水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一般见溶洞孔的水位均偏低。葵涌镇南部中冠公司至高圳头一带河谷之下及其两侧隐伏着下石炭系灰岩、大理岩,岩溶比较发育,岩溶水赋存于岩溶之中。本桥址地下水对桩基有中等腐蚀,桩基混凝土应采取二级防护措施。 岩溶地区桥基的勘探首先应采用物探,查明桥位区岩溶的发育规律、不同地段的岩溶发育强度和发育特点,第四系的地层岩性、层序、觉积厚度、结构特点。在充分研究初探的基础上,布置钻探工作,主要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岩溶的发育规律、基本形状、规模大小,洞穴顶板岩层厚度、完整性,洞内充填物性状。评价桥基的稳定性,可能时提出洞穴顶板岩体的安全厚度,对影响桥基稳定的岩溶洞提出工程措施。 ① 详细掌握溶洞出现的位置,并推断其范围大小。 ② 对有溶洞的桩位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制订适当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保障措施。 ③ 每个孔位的地质柱状图和施工方案都单独列出,发给有关人员,让具体操作者、技术人员、作业队长都知道溶洞的位置、大小、充填情况以及应采取的施工方案。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近年在一些城市圈内的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如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隐伏岩溶造成覆盖层地面塌陷曾导致居民财产严重受损,或建筑工程停顿,或堤防受损加固,其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其中以武汉市最为突出,2000年4月近郊的烽火村出现22个塌陷坑,造成49栋农居楼房易地重建,经济损失500余万元;2008年4月汉南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深圳某体育中心,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面塌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增加了大量勘探工作和加固费用,总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由此可见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之大。 岩溶地面塌陷这一不良地质现象,似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有鉴于此,特作如下阐述。 一、定义 所谓“岩溶地面塌陷”,是指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可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现象。这里要强调两层含义,一是“地面塌陷”,二是“覆盖层土体”塌陷,而非可溶岩溶洞塌陷。 二、机理 不同地质条件具有不同的塌陷机理。最早流行的是“潜蚀”机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真空吸蚀”机理。本文提出“潜蚀——液化——漏失”机理。实际情况是三种机理并存,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塌陷符合不同机理。 1、潜蚀机理 所谓“潜蚀”是泛指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带走土中物质的机械作用过程。岩溶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1、根据施工提交的先导钻孔资料完善施工图,主要内容为:修改岩溶整治平面图,划分塌陷分区(A-极易塌陷亚区,B-易塌陷亚区。C-不易塌陷亚区),完善物探剖面图,编制分段简要地质说明。 2、完成先导钻岩溶地面塌陷评分,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3、特殊说明: (1)以上表格判定标准必须剔除钻孔人工填筑层; (2)对于裸露型岩溶,即覆盖层为0m的钻孔判定按以下标准执行。 1)覆盖层厚度为0,勘探未见溶洞的钻孔(即岩溶发育程度5分)按不易

塌陷判定,评分为65分; 2)覆盖层厚度为0,钻孔见溶洞((即岩溶发育程度为35分),根据厚跨比确定分值(溶洞顶板厚度b,钻孔溶洞直径d)。 A、5d<b,钻孔判定为不易塌陷,分值65分; B、d<b≤5d,钻孔判定为易塌陷,分值85分; C、b≤d,钻孔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D、顶板厚度小于2m者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3)钻孔土层中遇到土洞的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100分。 (4)施工区段附近近期产生过塌陷,根据调查资料结合I序施工钻孔资料划分极易塌陷区范围(分值100分); (5)地表降水入渗致塌陷区(主要指平原、谷地、溶蚀洼地区),水的指标为25分。 (6)终孔未见稳定水位,该孔稳定水位采用前后钻孔稳定水位平均值。 (7)循环液消耗情况与岩芯破碎程度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8)岩芯采取率与RQD值判定时,应注意钻进时机械破碎对岩芯完整程度的影响,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9)对于非溶蚀破碎(机械破碎、风化破碎等)地段,可结合该段范围统计的岩溶发育程度对单孔指标分进行修正,钻孔遇洞率为10-2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5分,钻孔遇洞率为5-1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0分,钻孔遇洞率<5%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5分。 (10)本评分参考标准适用于路堤和已设计的路堑,未设计的路堑待施工开挖补充勘察后再行评判。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34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版)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

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 (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1.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 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 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 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 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 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 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 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 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3) 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 4 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 1—3 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 1 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 4~ 10 处,合计影响面积 1~5 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 11~20 处,合计影响面积 5— 10 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 20 处,合计影响面积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 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 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 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 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

浅谈岩溶地区地面塌陷及处理

摘要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引起塌陷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岩溶地区地下普遍存在土洞,土洞埋藏浅、分布密、发育快,顶部土体强度低,它们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文通过对兴业县城区周边地面塌陷及处理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类型、特征,为岩溶地区勘察和地面塌陷的处理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稳定性;处理;检测 浅谈岩溶地区地面塌陷及处 理 1工程实例 兴业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四周为低矮丘陵环绕,而城区位于岩溶盆地中部。兴业县城区及周边为地面塌陷多发区,2013年下半年,较多场地在地质勘探时发现较大土洞,而城区周边多处出现地面塌陷现象,甚至发生了多次因地面塌陷引起建筑物拉裂而造成的纠纷案件。如兴业县政府前面广场、中石油兴业油库、兴业县交通局新址、兴业县高中等场地,在勘探及建设时发现了直径8~15m土洞;又如兴业县环江村、庞村就出现了大面积下沉塌陷,造成了几十户居民房屋拉裂案例。

为了查明兴业县城区及周边地面塌陷原因,我院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十多年来的地质勘探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兴业县城区及周边形成地面塌陷多发区主要是由于其特定岩溶地质条件和大量抽取地下岩溶水造成的。兴业县城区上覆土层主要为冲洪积黏性土、粉土、砂土层,土层强度普遍较低,下伏基岩主要为石灰岩,而基岩埋藏相对较浅为8~15m为主,浅部岩溶洞隙中等发育,遇洞率在30%~60%间,溶洞顶板较薄且破碎较多,易崩塌;地下岩溶水丰富,出水量为20~100立方左右。据查,兴业县大部分单位及居民饮用水均为抽采的地下岩溶水,如兴业县高中、兴业县医院、兴业县多家水泥厂等均打有水井抽取地下岩溶水,抽水量均在20~80立方左右。经过长期采取地下水,溶洞顶板附加应力增加而崩塌,上覆土层不断被潜(冲)蚀流失形成土洞,土洞顶板失稳引起了地面塌陷。 2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情况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塌陷的形成机理,一般分为3种,分别为:岩溶地区上覆土层的塌陷、岩溶溶洞顶板塌陷及上覆土层和下伏基岩溶洞顶板同时塌陷。而岩溶基岩溶洞顶板塌陷多为早期形成,而上覆土层塌陷多为近期形成,而同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洞隙埋藏浅的地段。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形成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是先期岩溶顶板塌陷、上覆土体流失形成土洞后,上覆土体塌陷,而其根本原因是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由于土洞形成受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岩溶发育、地表排水以及人为改变地下水动力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决定了土洞和地面塌陷的不均性。下面通过对岩溶塌陷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的综合分析,探讨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条件: (1)地层岩性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44666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初探2介绍

黔东南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机制研究 张良平,李爱国,宋斌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 Zhang Liang-ping ,Li Ai-guo ,Song Bin (Changjia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Wuhan 430010) 【摘要】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 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1] (图0-1)。本文以下溪水库工程区岩溶研究为实例,来分析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出露区岩溶发育机制。提出了影响 Abstract: 【关键词】白云岩 风化剥蚀速率 化学溶蚀速度 岩溶发育机制 岩溶发育强度 Key words: Dolomite ,R ate of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Chemical corrosion speed ,Karst development mechanism ,Karst development intensity 0、前言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东经107°18′~109°35′,北纬25°19′~27°31′,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现辖16个县市,面积30302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可开发量约125.2万千瓦。位于黔东南镇远、凯里、三都一线以东地区,传统上划定为非岩溶区(V )[1],区内极少或无岩溶地貌发育。随着境内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旅游、中小型水电水利工程开发加快建设,对该区域的岩溶发育状况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研究评价黔东南地区岩溶发育有着深远意义,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也有着技术指导意义。 紫云罗甸 惠水镇宁关岭晴隆 册亨 望谟贞丰 安龙 兴义市 兴仁盘县Ⅲ六枝普定 六盘水市 织金贵阳市 安顺市荔波 独山 都匀市 三都榕江从江 丹寨凯里市剑河 黎平 龙里天柱 镇远 瓮安 铜仁市 松桃思南 湄潭 遵义市 绥阳 桐梓 仁怀 黔西 金沙息烽 习水 赤水市 道真 沿河 黔西 赫章 威宁 4 Ⅱ2 Ⅱ3 Ⅲ3ⅠⅣⅤ1 Ⅲ5 Ⅲ2 Ⅲ1 Ⅴ2 岩溶强烈发育区 岩溶较强烈发育区岩溶强烈发育区 岩溶弱发育区非岩溶区 分区代码 分区界线 亚区界线 贵州省岩溶发育强度分区图 Ⅰ Ⅱ1 图0.1贵州省岩溶发育分区图(注:[1] 摘自《贵州省水文地质志》) 1黔东南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莱芜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调查报告

关于对莱芜市部分地区岩溶塌陷灾害的调查报告[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三面环山,且处于北方岩溶发育地区,主要受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较大。由于本人家处岩溶塌陷区,故特别研究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经查阅资料文献后,论述了其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并作了尝试性小结。 [关键词]莱芜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漏斗负地形 [正文] 一、山东省莱芜地区地质概况 地质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鲁西断块隆起之泰莱断陷盆地,盆地的周边及基底为太古代形成的变质的花岗岩类,盆地呈南升北陷格局,形成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盆地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含盐物质,在第三系缺失区域,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直接覆盖于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之上,称为隐伏灰岩区域。盆地内隐伏灰岩区灰岩岩溶发育,岩溶水丰富,岩溶水单井涌水量在5 000 m3/d以上。 二、莱芜市岩溶发育情况简介 山东省处于我国北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地区,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如图1),北接省会济南, 西南与泰安接壤,东靠 淄博,南邻临沂。周遭 地市均有明显的岩溶地 质现象,如“泉城”济 南的岩溶性泉群发育、 泰安旧城县自上世纪60 年达就开始的严重岩溶 塌陷、临沂沂水的被众 多国内地质专家誉江北图1 第一溶洞的“天然地下画廊”,莱芜市则有4条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评定的需要重点防范的岩溶塌陷区:公清一带岩溶塌陷区(如图2)、后枯河一孤山一带岩溶

塌陷区、西泉河一带岩溶塌陷区、孟家庄—大曹村一带岩溶塌陷区。 图2 三、岩溶塌陷的概念 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它是覆盖型岩溶地区开口岩溶形态与上覆土层(少数为松软岩层)中的水、气对盖层发生的力学效应在地面形成的坍落现象。 它既不同于抽取地下水和疏干地层中孔隙、裂隙水导致的大面积地面沉降,也不同于矿山采空引起的地面坍塌下沉,更不是岩溶洞穴顶板坍塌。 岩溶地陷在我国是近40余年来发现并引起重视的一个新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抽取地下水与坑道排水与日俱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各地区的岩溶塌陷也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危害日益严重,发展势头不可逆转。岩溶塌陷危害到交通运输、矿山开采、城市建设、农田水利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 四、岩溶塌陷的成因 国外普遍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水位骤降,其次是振动和外荷载作用,机制是管涌作用(即地质学的潜蚀)。国内则认为主要原因为地下水位变动,次为振动和外荷载等,机制是真空吸蚀及潜蚀。据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1978~1990年的专题研究,发现了压强差致塌机制,深化了对岩溶地面塌陷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