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智能传感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智能传感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智能传感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智能传感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

引言

测控系统离不开传感器。由于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同,其最终输出的电量形式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类传感器,其灵敏度、测量范围不同,相同电信号代表的物理量也不尽相同。因此,传统的测控系统,必须对系统中的每一个传感器进行配置,传感器类型、灵敏度、测量范围等的细微改变都将导致系统(主要是软件和部分硬件)的重新设置。若要增/减传感器,以改变测控系统的规模,则需对整个系统(软件、硬件及布线)。进行重新配置。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测控系统的灵活性,制约了测控系统的扩展性。CAN的通信硬件接口简单,通信线少,通信介质可以为双绞线、同轴电缆或者光缆。将测控系统配置为CAN总线结构,将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模拟传感器,配以CAN总线接口,使之成为CAN总线上的一个智能节点,即易于实现传感器的即插即用,也提高了测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传感器/CAN智能接口系统构成

传感器/CAN智能接口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控制传感器的信号调理,将传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量,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形成可发送的CAN报文信息;二是控制CAN驱动器,收/发CAN总线上的报文信息,并执行相应的智能控制。智能接口系统构成。

针对大多数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较弱的特点,接口首先对传感器信号进行一级放大和滤波的预处理,预处理后的传感器信号幅度在200mV左右,单端输出。此后对该信号的处理完全由基于SOC技术的混合信号微处理器C8051F041自动完成,如信号的程控放大、信号的零点校准、信号的A/D变换、信号的数字滤波以及CAN报文的形成和收发控制等;C8051F041是该接口的核心,它不仅完成传感器信号到CAN报文的转换;更通过对传感器信号调理的智能控制和对CAN应用层的编程,实现传感器的即插即用。

2传感器信号调理

考虑到绝大多数传感器信号较弱,且包含大量的噪声信号,因此需首先对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必要的调理,信号调理由信号预处理电路结合S0c中的模拟外设实现,。在此,信号调理主要对传感器信号进行了必要的滤波、放大和零点校准。

2.1传感器信号的滤波处理

考虑到日益恶劣的电磁干扰环境,对传感器信号的滤波分两级实现:终级为利用SoC中的高速MCU对采集的信号进行数字滤波(不在此讨论);初级则是由信号预处理电路中R1、R2、C1、C2、C3,组成抗射频干扰滤波器来实现,。当不考虑C3时,R1、C1和R2、C2就构成了传感器两输出端至仪用放大器两输入端之间的两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t1=R1·C1;t2=R2·C2。由于无论是传感器至AD623之间的自然连线等效形成的t1和t2,还是人为设计的低通滤波器的t1和

t2,都不能使RC完全匹配相等,即t1≠t2;△t=t1-t2≠0。这样耦合到两根连线上的干扰电磁波,即使是同频、同相位、同幅值的共模信号,进入AD623进行放大时也必然出现相位差,并由此导致两输入端之间的幅值差。当干扰信号频率较低时,由于△t相对干扰信号的周期较小,造成的两输入端之间的幅值差,相对共模部分很小,利用AD623的共模抑制能力,能对干扰信号进行较好地抑制(共模部分被抑制,差分部分影响较小);但当干扰信号频率较高时,则△t相对干扰信号的周期较大,极端情况如两路信号相位差180°时,则同频、同相位、同幅值的共模干扰信号,进入AD623时被合成为两倍幅值的同频差分信号,该差分信号不仅不能被抑制,还被放大器放大,即被混叠到有效信号中,难以消除。为此,在两低通滤波器之间跨接了电容C3,这样该滤波器的差分带宽为:

其中:R=R1=R2,C=C1=C2。

比较(1)(2)两式可以看出,当不接入C3时,滤波器的差分带宽等于共模带宽。因此,在带宽范围内的共模信号,因RC不完全匹配(△t≠0)引起的幅值差,在带宽范围内,滤波器不能将其滤除。当接入C3后,如果使C3=10C,则差分带宽比共模带宽降低了20余倍,因此可大量滤除因RC不匹配引起的差分信号。

2.2传感器信号的放大

对传感器信号采用两级放大。第一级用信号预处理电路中的仪用放大器AD623,进行固定增益的信号放大,增益G=100kΩ/R3+1。可根据传感器信号大小,选择增益(通过选取R3阻值获得),使通过一级放

大后的传感器额定输出信号达到200mV左右。第二级放大,用SOC中的程控放大器(PGA)实现;其可编程增益为0.5、1、2、4、8、16。理论上使一级放大后的传感器额定输出信号Vg1×16(二级放大最大增益)近似等于ADC的参考电压(实际应用中一般为2/3~3/4参考电压),从而最有效地利用ADC的分辨率。

2.3传感器信号零点的补偿与校准

2.3.1根据传感器特性的补偿

传感器在工况条件发生变化时,输出信号会有相应的变化,该输出信号的变化与被测物理量无关,即为漂移信号。当传感器给出相应的特性值时,应设计检测该工况条件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传感器的工况条件,利用MCU求得补偿量,进行补偿。导致传感器零点漂移最常见的特性之一,是温度特性,为补偿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漂移,特选用了内含温度传感器的SoC——C8051F041。由于该接口嵌入传感器中,因此其检测到的温度变化△t就是传感器的温度变化,若已知传感器的温度系数为aT(1/℃),则补偿量VTR为:

其中YFS为传感器的额定输出。将该补偿量叠加到传感器信号中,即可消除温漂的影响。

2.3.2根据传感器应用特征的补偿

传感器零点信号的漂移,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在一段时间内的漂移量很小。当传感器工作于间歇方式且被测物理量的阈值远大于传感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漂移量时,则当传感器输出信号小于该阈值时,该输出值即为

补偿量,与传感器信号叠加后使输出信号为零。

为使传感器信号与补偿量叠加,利用SOC中的12位DAC()输出一补偿电压VB接一级放大器AD623的参考端(引脚5),则一级放大器输出电压Vout:

其中Vc为传感器输出的差分电压信号’b1为一级放大器增益。

当需进行温度补偿时,使VB=VB0+VTB×b1,其中VBO为当前(补偿前)的VB。将(3)式代入则有:

从(6)式中的第2项可见,含有温度漂移的传感器输出信号Vc被修正,温漂被补偿,零点被校准。

当传感器工作于间歇方式,温度补偿后二级放大后输出为V=Vout×b2。当V小于被测物理量的阈值时,V即为补偿量-V,使

其中b2为二级放大器选择的增益,显然再经二级放大后的输出将为0,即零漂被补偿了,零点被自动校准了。

当传感器工作于非间歇方式,或被测物理量的阈值很小,与一个工作周期内的漂移量相当时,则需采用人为的零点校准。即当传感器处于零点时,发出校准指令,收到指令后,MCU立即将当前二级放大后的电压值V,通过(7)式叠加到信号中,使输出为零,零点被校准。

3信号的A/D变换及定标

CAN总线上传送的信息为数字量,为此,选用SoC内部的具有12位分辨率、最高转换速度达到100ksps的SAR ADC0,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参见图2)。该ADC的工作方式与启动方式,将在传感器接入系统后,由主机确定。

定标系数可通过标定传感器获得,即将加载到传感器上的已知被测物理量A,除以此时采集到的数字量N,即定标系数为A/N;也可通过传感器的灵敏度、放大器的增益、ADC的分辨率及参考电压计算获得,但这样得到的定标系数精度稍差。与定标系数所对应的物理量纲,则在传感器接入CAN总线时,通过向系统主机发送的电子数据表单(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TEDs),告知系统主机;从而系统主机收到某传感器发来的数字量,就是具有特定物理量纲的被测物理量实际数值。这样做,第一可减少主机的运算工作量;第二也降低了TEDs的复杂度(只需约定物理量纲,而无需传送定标系数等);第三使接口可灵活地根据传感器信号幅度选择适当的增益,提高小信号的分辨率,此时接口只需自行改变相应的定标系数即可,无需与主机交互变换定标系数。

4CAN应用层协议

智能接口利用SoC内嵌的CAN协议控制器外加CAN驱动器,实现CAN报文的收发,系统构成。内嵌的Silicon Labs CAN协议控制器,符合Bosch规范2.0A(基本CAN)和2.0B(全功能CAN)。该CAN控制器包含一个CAN控制器核、消息RAM(独立于CIP-51的RAM)、消息处理器和控制寄存器;由于该协议控制器不提供物理层的驱动,为此,外接了一个CAN收发器CTM8251T,将CAN控制器的逻辑电平转换为CAN

总线的差分电平。

为实现传感器的即插即用,需对收发的CAN报文内容与格式进行一定的约定,即在CAN应用层上制定相应的协议,以保证测控系统的即插即用。

4.1发送报文的协议

由图3可见,该SoC内嵌的消息RAM可保存32个消息对象。协议将其中的3个消息对象配置为下面介绍的发送消息对象。

4.1.1发送电子数据表单

传感器初次接人系统时,须首先向主机申请加入——申请从机ID标识。申请办法是:传感器一接入系统,立即发送其第1条消息对象,发送的报文为一数据帧,其仲裁域的ID是系统特别约定的“申请ID”。约定:系统中仅主机对申请ID作出反应,即通过读取该数据帧的8字节数据(该传感器的电子数据表单——TEDs),了解该传感器的类型、特性、编号、物理量纲及数据特征。主机比较/记录该数据项,并根据其TEDs中类型、特性项,结合系统要求,确定其诸如采样方式、采样周期、是否数字滤波、滤波方式、数据区长度等,并分配给其相应的从机“标识ID”和启动A/D转换的“启动ID”。传感器TEDs中的编号项,用于区分系统中类型、特性相同的传感器;物理量纲项,用于告知主机该传感器所传数据的实际物理单位,也表征了该被测物理量数值的实际大小;数据特征项,用于表征所传16位数据的特征(BCD码、二进制整数、二进

制小数、小数点位置等)。

申请ID,一般可约定采用CAN系统优先级较低的ID,确定后,系统主机将不再将此ID分配给任何CAN节点。

4.1.2发送配置/管理申请

传感器可获得主机分配的2个从机标识ID,分别为“标识1ID”和“标识0ID”。用标识1ID配置第2条发送消息对象,该消息对象将成为与主机交互的发送接口,用于向主机申请各种各样的配置/管理要求。但当传感器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重新接入系统时,仍需用第1条发送消息对象向主机申请加入。

4.1.3发送数据

由于物理接口方面的原因,目前CAN网络的规模大约在110个节点左右,即使BasicCAN也有11位的ID标识,所能标识的节点数远超当前所能使用的节点数,只是11位ID的最低3位不参与报文滤波。为此,规定:主机分配给节点的两个从机标识ID,其前10位相同,最低位为1即标识1ID,用于配置第2条发送消息对象,该消息对象为与主机进行常规交互的发送接口,如上所述;最低位为0即从机标识0ID,用于配置第3条发送消息对象,该消息对象用于上传节点数据。

4.2接收报文的协议

协议要求配置3个接收消息对象,作用分别为:

①滤波接收用本节点“申请ID”发来的数据帧。传感器接入系统后,首先用申请ID发送传感器电子数据表单,主机用同样的ID 回复一数据帧,该数据帧包含有分配给传感器的标识ID、启动ADC的启

动ID及对该节点的基本配置要求。CAN控制器配置的第1条接收消息对象,即用来滤波接收该数据帧。

②滤波接收用本节点“标识ID”发来的数据帧。当需要对传感器进一步进行配置管理时,用第2条发送消息对象,向主机发送配置/管理申请,主机将使用相同的ID(该从机的标识ID),回复对其的配置/管理指令(位于该报文数据域)。为此,需配置第2条接收消息对象,滤波接收用本从机标识ID发送的数据帧。

③滤波接收用本节点“启动ID”发来的数据帧。用启动ID配置第3条接收消息对象,即该消息对象能实现对该“启动ID”的滤波。

结语

基于SOC技术的C8051F041的使用,极大地简化了系统构成,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接口板的尺寸,使其更易于嵌入传感器中。由MCU控制的信号调理、零点校准及信息的定标转换,使传感器成为CAN总线上的一个智能节点,从而可充分利用CAN总线的各种技术优势。再通过设计一套比较完备的应用层协议,最终实现了传感器的即插即用。

电阻应变片压力传感器设计

《电阻应变片的压力传感器设计》 题目电阻应变片的压力传感器设计时间 201608 班级 2014级 姓名 序号 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系教学主任 2016年08月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石化、轻工、技术监督与测试等技术领域,而且也正逐步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电子秤和各种新型机构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由称重传感器制作的电子衡器已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对物料的快速、准确的称量,特别是随着微处理机的出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化的不断提高,称重传感器已成为过程控制中的一种必需的装置,从以前不能称重的大型罐、料斗等重量计测以及吊车秤、汽车秤等计测控制,到混合分配多种原料的配料系统、生产工艺中的自动检测和粉粒体进料量控制等,都应用了称重传感器,目前,称重传感器几乎运用到了所有的称重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的是一个大量程称重传感器,测量范围为1t到100t。 本次课程设计的称重传感器就是利用应变片阻值的变化量来确定弹性元件的微小应变,从而利用力,受力面积及应变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力的大小,进而求得产生作用力的物体的质量。应变片阻值的变化可以通过后续的处理电路求得。 传感器的设计主要包括弹性元件的设计和处理电路的设计。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是微弱信号,故需要对其进行放大处理;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里混有干扰信号,故需要对其进行检波滤波;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通常都伴随着很大的共模电压(包括干扰电压),故需要设计共模抑制电路。除此之外,还要设计调零电路。 目录

智能家具环境下的传感器的设计说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信息获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会信息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家居信息化成为建设社会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唯有家庭实现了信息化,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对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及开发是实现家庭信息化得必经之路。但目前国的研究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智能家居的理解也存在着种种差异;当前国的智能家居产品大都功能贫乏,系统设计不规、扩展性差,对当前的发展形式较难适应,同时智能家居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标准都未标准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因此加强智能家居应用方面的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技术,设计合理的方案,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居系统己成为当前智能家居研究领域中极富挑战的课题。 1.1.1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需求日益旺盛。智能控制器作为智能产品的核心器件应该享有更为旷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成长较好。中国智能控制产品规模与全球智能控制产品规模的增长率走势相接近,但是整体增长速度超过全球增长速度。全球智能控制产品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 国智能家居产品多集中在别墅和复式住宅等高端家庭,高端智能化产品在智能家居销售份额中占很大的比重,中低端产品市场普及率较低。并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城市智能家居市场相对空白。另外,的智能家居市场的需求量较其他城市需求量大,主要原因就是的经济发展更好一些。 智能家居发展初期始于安防控制,家庭用户主要采用环境监测、煤气探测、

温湿度调节、防火报警等功能保障财产安全。目前,由于城市的安全环境越来越好,人们更注重的则是家居的舒适和便利,而安防的侧重点将会越来越少。为此环境控制和娱乐服务控制日渐成为更多智能家居市场更大的需求点。 1.1.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的工作、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家庭生活追求的新方向—智能化生活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智能家居”已成为家庭信息化和智能化必不可少的需求。智能家居是指在小区部宽带网络己经普及的基础上利用小区部的网络环境搭建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控制系统。首先,在一个家居中建立一个通讯网络,为家庭信息提供必要的通路,在家庭网络的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相应的硬件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所有家庭网络上的家电和设备的控制和监测。其次,通过一定的媒介,构成与外界的通讯通道,以实现与家庭以外的世界沟通信息,满足远程控制/监测和交换信息的需求。最后,智能家居的最终实现目的都是为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符合绿色环境保护的需求。智能家居从功能上来说,主要分为家庭安防功能、家庭数据采集功能、家电及家庭电子设备控制、家庭信息管理平台和家庭能源控制功能等五大功能。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跻身于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的家庭应用,硅谷目前的投资和研发热点就是这方面的应用。圣保罗风险资本公司、Flatiron合伙公司和松下电子公司已经拨款1.4亿美元,投资于支持智能家居的信息家电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至少另外五家制造商正在开发网络。而惠普、IBM、太阳微系统和索尼等公司正准备推出大量新发明的小玩意儿。从巴掌大小的扫描仪到赋予这些装置动力的芯片和软件等不一而足。 当前,我国对智能家居的研究刚起步。1994年,国家科委立项资助重大科技项目“2002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其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示住宅小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构建新一代住宅产业,在该项目中,把智能型住宅技术列为重中之重,开展技术、产品与工程的应用研究。2000年9月,长虹、海尔、春兰、TCL、小天鹅、上广电、厦新、电子三所、清

智能光电传感器的设计

智能光电传感器的设计 大庆石油学院电子科学学院 苑永强 王立刚 [摘 要]智能传感器越来越得到重视,高精度、高智能化将是传感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可靠性 高、稳定性好,而且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并能够自检、自校、自补偿等功能的智能光电传感器。[关键词]O PT 101 自补偿 D S 18B 20 1、引言 随着激光技术在医疗卫生、精细加工、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微弱的光信号进行高精度、高可靠性检测变得更加重要。为了能够实现要求,我们将结合现代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设计了一种智能光电传感器。从结构上来讲,智能传感器是由经典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单元构成,下面给出了典型的智能传感器系统框图,其中有信号预处理和模数转换接口,微处理器以及D A 转换及驱动电路的输出接口。本设计系统将结合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能实现零点校正、增益可调、增益自补偿等功能的光电传感器,同时本系统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 S 18B 20对温度进行测量,实现温度自补偿功能,通过软件设 计最终能够实现系统自检、自校正、线性补偿等功能。 2、电路设计 2.1前置光电探测器设计 光电二极管由于响应快、灵敏度高、性能稳定、测量线性好、噪声低而被广泛用于光电检测电路中,尤其在激光测量中,通常可以测量微瓦以下的光信号。在进行精密仪器测量时,如果考虑到测量时的线性度,必须保证负载电阻零,光电二极管一般运用于零偏压法,常用低噪声运算放大器构成电流电压转换器的办法来满足这一要求。如下图所示,由于负反馈放大器的等效输入 阻抗为R in =R f (1+A ),其中A 为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R f 为放大器的反馈电阻。一般而言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 A >>1×106,则输入阻抗R in ≈0,一方面可提高光电二极管测 量的线性,另一方面光电二极管工作区域接近短路状态 ,电路可获得最小噪声系数[3]。 本文选用O PT 101芯片作为为光电二极管的前置放大电 路,片内光电二极管和互跨阻抗放大器在一个片上的集成和结 合能够消除了分立设计中通常出现的问题,如漏电流误差、噪声交叉干扰和由于杂散电容硬件的增益峰化,0.09×0.09inch 的光电二极管在光导方式下工作可得到极佳的线性度和很底的暗电流且输出的是电压信号。O PT 101的工作电源范围较宽(+217——+36V ),同时在R f =1M 时,带宽可达14KH Z ,足够满足大部分精密测量场合的应用。 从图中可知,电源引脚附近应接上稳压电容,输出的电压在无光时(暗电压)是7.5m v (直电流),并随着光亮度的增加而增加。光电二极管电流与照射在其上的光强成正比。在650NM 波长红光时,其响应度近似为0.45A W 。测量精度可以达到10-8A ,可满足高精度的测量要求。 2.2增益可调硬件电路设计 为了能够实现光电更精确的测量,本文将利用M U X (电子模拟开关),PGA (程控增益放大器),ADC (模数转换器), DA C (数模转换器)构成经典的程控数据采集系统。 M U X 可程控选择多种信号或内部标定的信号;PGA 对M U X 选择的信号进行程控放大,可将信号调整到适于ADC 采 集的范围,同时也可实现通道的自动调零。ADC 实现模数转换,DA C 用于提供各通道自标定信号和调零信号以及模拟信号输出,单片机是控制的核心,处理ADC 的输入信号和DA C 的输 — 87—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定稿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为了提高压力传感器的精度,解决功能单一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A/D转换接口实现对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和压力信号的采集,利用BP网络算法实现了对采集信号的数据拟合,利用LED显示,利用RS485串口通讯实现数据交换及压力值输出,完成功能要求。 详细叙述了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方法,重点讨论了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算法。BP网络算法主要包括BP网络的结构,基于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的BP网络仿真。根据BP网络的数据连接关系实现了BP网络的C语言表示,根据BP网络的权值、阈值由数组连接实现了向MSP430单片机的程序移植,完成信号的控制。提出了基于遗传模拟退火BP网络算法的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系统。 设计了压力传感器的硬件电路。利用MPM280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通过放大器实现温度和压力信号的放大,利用MSP430自带A/D转换的12位MSP430单片机实现信号处理,通过RS485实现输出,设计了显示功能,设计了丰富的电源电路,并且通过相应的电压转换芯片实现对各个模块的不同电压供电。 实现了压力传感器的软件设计,在MSP430编译软件IAR上利用C语言实现了初始化子程序,温度和压力A/D采样程序,BP网络信号处理子程序,显示子程序和RS485通讯子程序。设计了基于MATLAB GUI的串行通讯压力传感器标定软件,在GUI上实现了对单片机的信号采集,BP网络训练以及对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实现的在线标定的功能。 研究设计的智能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并实现了基于MATLAB的BP网络在线标定。通过仿真对软、硬件进行了充分的调试,效果良好,在工业现场已经应用实现,在众多压力测控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MSP430单片机,温度补偿,BP网络算法

毕业设计---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 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设计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作风;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熟悉有关技术文件,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攻关能力。 三、主要技术指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2.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作风;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熟悉有关技术文件,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攻关能力。 三、主要技术指标 本设计主要设计一个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要求如下: 被测介质:气体、液体及蒸气 量程:0Pa~500pa 综合精度:±0.25%FS 供电:24V Dc(12~36VDC) 介质温度:-20~150℃ 环境温度:-20~85℃ 过载能力:150%FS 响应时间:≤10mS 稳定性:≤±0.15%FS/年 能实时显示目标压力值和保存参数,并能和上位机进行通信,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1.系统地掌握控制器的开发设计过程,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进行设计任务和功能的描述;

2.进行系统设计方案的论证和总体设计; 3.从全局考虑完成硬件和软件资源分配和规划,分别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4.进行硬件调试,软件调试和软硬件的联调; 5.查阅到15篇以上与题目相关的文献,按要求格式独立撰写不少于15000字的设计说明书及1.5万(或翻译成中文后至少在3000字以上)字符以上的英文翻译。 四、进度和要求 第01周----第02周: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英文翻译; 第03周----第04周:进行市场调查,给出系统详细的设计任务和功能,进行系统设计方案的论证和总体设计; 第05周----第07周:完成硬件电路设计,并用PROTEL画出硬件电路图; 第08周----第10周:完成软件模块设计与调试; 第11周----第12周:进行硬件调试,软件调试和软硬件的联调; 第13周----第14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张鑫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2.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张毅刚等,哈尔滨工业大学 3. 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李华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4. PROTEL2004电路原理图及PCB设计,清源科技,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曹卫芳,山东科技大 学,2005.5 6.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何立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7. 检测技术与系统设计,张靖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电感式压力传感器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题目:电感式压力传感器设计 班级 13机械自动化1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李红星 成绩

目录 一、概述 (2) 1.1、相关背景和应用简介 (2) 二、设计内容 (3) 1.主要参数 (3) 2.选用的元件和工作原理 (3) 3.测量方法 (5) 4.外观设计 (6) 课程设计小结 (7) 参考文献 (7)

一、概述 1.相关背景和应用简介 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压力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压电效应制造而成的,这样的传感器也称为压电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把被测的物理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变化,再由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实现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 本次课程设计的电感式压力传感器为自感型,是由于磁性材料和磁导率不同,当压力作用于膜片时,气隙大小发生改变,气隙的改变影响线圈电感的变化,处理电路可以把这个电感的变化转化成相应的信号输出,从而达到测量压力的目的。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大;缺点就是不能应用于高频动态环境。本次课程设计由于所学知识的欠缺,只说明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的主要参数、选用的原件和工作原理、测量方法和外观设计。

二、设计内容 1.主要参数 量程:0~100KG. 综合精度:0.5%(线性、滞后、重复性). 灵敏度:1.0---1.5mV/V. 工作环境温度:—10O C~50O C. 适用对象:电子称,平台秤。 外壳材质:合金钢。 特殊要求:不得用于高频动态环境。 2.选用的元件和工作原理 选用的元件:线圈,铁心,衔铁,连接导线,合金钢外壳。工作原理: 1-线圈2-铁心3-衔铁 (a)可变磁阻结构 (b)特性曲线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09—2013年) 题目智能化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学院:环化学院系测控系 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093班 学生姓名:钟刚学号: 5801209114 指导教师:刘诚职称:讲师 起讫日期: 2013.3.15—2013.6.6 南昌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传感器及转换器形成系统的“前端”,没有它,许多现代化的电子系统都无法正常工作。传感器已广泛的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和能源工业装置当中(如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配电工业)。它们也是制造录音机和录像机这些原始设备产品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大多数这些数字电子系统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强大优势是得益于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这些电子电路中。 本课题将深入研究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理论及其在压力测试方面的应用,对新型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智能化软件和硬件配置进行全面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差动电容式传感器的前置电路,基于电容/ 电压转换的原理,对微小电容变化量进行测量。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与差动电容变化量成线性关系,且能对偏差电容和电路的漂移进行自动补偿。 完善智能化软件,实现温度补偿、自动校准、总线数字通讯、自动增益控制等多种智能化特性,使智能化程度尽可能的提高。 关键词:传感器;压力;智能化。

智能压力变送器设计

摘要 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感器的精度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的仪器仪表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压力,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参数之一,实现对其精确的检测和控制是保证生产过程运行和设备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课程设计是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压力变送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对工业现场的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通过全桥测量电路,三运算放大电路,进过AD0809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往单片机AT89C51进行处理,再经过DA0832装换成模拟信号,输出4~20mA的标准电压信号,由LED液晶显示屏显示所测得压力值。人机交互采用独立式键盘,键盘设置“+”,“-”和“、”三个按键分别用来设置上限值、下限值和锁存上限值和下限值,并设置报警电路,当输出超过上限值或下限值后自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 关键词压力变送器智能化

目录 摘要................................................. I 1 绪论.. (1) 1.1压力变送器背景和应用简介 (1) 2 系统总体设计 (2) 2.1 系统设计要求 (2) 2.2 总体设计方案 (2) 3 智能压力变送器的硬件设计 (4) 3.1 压力传感器 (4) 3.1.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4) 3.1.2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4) 3.2 电阻信号的测量桥路 (5) 3.2.1 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 (5) 3.3 信号放大电路 (6) 3.3.1 放大器的选择 (6) 3.3.2 三运放差分放大电路 (6) 3.4 A/D转换模块 (7) 3.4.1 ADC0809与单片机连接 (7) 3.5 单片机 (8)

压力传感器原理

目录 1 概述 2 工作原理 1. 2.1 电阻应变片 2. 2.2 陶瓷型 3 选型要点 4 常见故障 5 四个无法避免的误差 6 抗干扰措施 7 八大发展趋势 将压力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传感器。通常把压力测量仪表中的电测式仪表称为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一般由弹性敏感元件和位移敏感元件(或应变计)组成。弹性敏感元件的作用是使被测压力作用于某个面积上并转换为位移或应变,然后由位移敏感元件或应变计转换为与压力成一定关系的电信号。有时把这两种元件的功能集于一体。压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力学传感器的种类繁多,但常用的压力传感器有电阻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半导体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及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光纤压力传感器等。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它具有极低的价格和较高的精度以及较好的线性特性。 压力传感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感器。传统的压力传感器以机械结构型的器件为主,以弹性元件的形变指示压力,但这种结构尺寸大、质量轻,不能提供电学输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压力传感器也应运而生。其特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准确度高、温度特性好。特别是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向着微型化发展,而且其功耗小、可靠性高。 压阻式应变压力传感器的主要由电阻应变片按照惠斯通电桥原理组成。 电阻应变片

一种将被测件上的应变变化转换成为一种电信号的敏感器件。它是压阻式应变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电阻应变片应用最多的是金属电阻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 电阻应变片内部结构 片两种。金属电阻应变片又有丝状应变片和金属箔状应变片两种。通常是将应变片通过特殊的粘和剂紧密的粘合在产生力学应变基体上,当基体受力发生应力变化时,电阻应变片也一起产生形变, 使应变片的阻值发生改变,从而使加在电阻上的电压发生变化。这种应变片在受力时产生的阻值变化通常较小,一般这种应变片都组成应变电桥,并通过后续的仪表放大器进行放大,再传输给处理电路(通常是A/D转换和CPU)显示或执行机构。 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内部结构 如图所示,是电阻应变片的结构示意图,它由基体材料、金属应变丝或应变箔、绝缘保护片和引出线等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用途,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可以由设计者设计,但电阻的取值范围应注意:阻值太小,所需的驱动电流太大,同时应变片的发热致使本身的温度过高,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使应变片的阻值变化太大,输出零点漂移明显,调零电路过于复杂。而电阻太大,阻抗太高,抗外界的电磁干扰能力较差。一般均为几十欧至几十千欧左右。 惠斯通原理

智能压力传感器外文翻译文献

智能压力传感器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基于C8051F350的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的压力传感器的缺陷。设计一种智能压力传感器,根据组合物的应用范围的智能传感器系统中,进行温度校正,充分考虑共同的组件之间的连接参数协调,我们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可用性、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元件,80C51单片机进行控制和处理,对于整个测量系统组成而言,该系统具有自动测量、放大、A / D转换的温度和压力参数、微弱信号的锁定放大、相敏检波(PSD)、共模信号抑制、采集到的信号消噪处理、交叉敏感的脱钩的功能,并能够将结果显示,它还具有自动自检、温度补偿和上侧的通信和其它功能。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锁-放大器;80C51F350的单片机硬件电路 手稿编号:1674-8042(2011)02-0157-04 DIO:10.3969/j.issn.1674-8042.2011.02.14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生产,调制解调器信息,军工,交通运输,化工,环保,能源,海洋开发,遥感,空间科学与技术,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其应用已渗透进入该地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的日常文化生活。可以说,从太空到海洋,从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的基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能分开从各种传感器,传感器技术,为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传感器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单天资讯指标和质量参差不齐。这样的设计总结了上述缺陷,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锁相放大器,相敏检波,并巧妙地解决了有用信号从噪声中提取的低缺陷和问题的去耦的交叉灵敏度和使用的技术双电源供应电力,以及提高系统性能,增加新的故障诊断和使用一个共同的数字的接口技术和国际市场的通信协议等。因此,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系统硬件设计 智能传感器的传感器_信息的检测和处理。智能传感器包括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功能。它是集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的产品的组合。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组合物,如图2.1所示。 图2.1 基于CS051F350的智能压力传感器框图 设计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电源电压,结合单片机通过外围电路设计。然后,单RS485通信接口 电源 单片机(C8051F350) 温度传感器 锁定增强 压力传感器 传感器校正

基于电阻应变片的压力传感器设计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石化、轻工、技术监督与测试等技术领域,而且也正逐步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电子秤和各种新型机构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由称重传感器制作的电子衡器已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对物料的快速、准确的称量,特别是随着微处理机的出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化的不断提高,称重传感器已成为过程控制中的一种必需的装置,从以前不能称重的大型罐、料斗等重量计测以及吊车秤、汽车秤等计测控制,到混合分配多种原料的配料系统、生产工艺中的自动检测和粉粒体进料量控制等,都应用了称重传感器,目前,称重传感器几乎运用到了所有的称重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的是一个大量程称重传感器,测量范围为1t到100t。 本次课程设计的称重传感器就是利用应变片阻值的变化量来确定弹性元件的微小应变,从而利用力,受力面积及应变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力的大小,进而求得产生作用力的物体的质量。应变片阻值的变化可以通过后续的处理电路求得。 传感器的设计主要包括弹性元件的设计和处理电路的设计。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是微弱信号,故需要对其进行放大处理;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里混有干扰信号,故需要对其进行检波滤波;由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通常都伴随着很大的共模电压(包括干扰电压),故需要设计共模抑制电路。除此之外,还要设计调零电路。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说明

前言 (1) 1 压力传感器 (1) 1.1压力传感器的简介 (1) 1.2 压力传感器的种类 (1) 1.3压力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 (1) 2 智能压力传感器 (1) 2.1智能压力传感器的构造 (1) 2.2智能压力传感器的作用 (2) 2.3智能压力传感器的优势 (2)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特点是: (2) 2.4智能压力传感器的前景 (3) 3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3) 3.1系统结构整体设计 (3) 3.2系统的特点 (3) 4 系统硬件设计 (4) 4.1前端传感器模块 (4) 4.2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5) 4.3 A/D转换模块 (5) 4.4微处理器 (8) 4.5显示模块 (9) 4.6温度补偿模块 (11) 4.7 硬件设计原理图 (11) 5软件程序设计 (16) 5.1软件程序语言介绍 (16) 5.2程序流程图 (16) 5.3 C语言程序设计 (16) 6问题与探究 (16) 7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7)

前言 压力传感器是目前最为大众常见所知的传统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以压力形变为指标体现压力变化,这种结构传感器存在质量大,敏感度低,不能和电路器件相连使用等缺陷。随便科技的进步,半导体的迅猛发展,半导体压力传感器的诞生弥补了这些不足,半导体压力传感器,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可以和电路元器件配套使用,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智能化和可操作性。压力传感器大大的推动了传感器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压力体现发展。 1 压力传感器 1.1压力传感器的简介 压力传感器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传感器,大多使用在各种自动化环境中,涉及到电力石化,军工科技,船舶制造,数码产品等多方面。一般压力传感器都是用模拟信号转换成输出信号,将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值表现。这种转换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为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 1.2 压力传感器的种类 压力传感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电容式,2;电阻式,3;压电式,4;电感式,5;智能式。智能式传感器是通过和微处理器相连,与传感器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智能化效果,它具有信号处理,信号记忆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1.3压力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 本次论文采用差压式电容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灵敏度高,性价比高,操作简单,质量高,过载能力强,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提供持续的传感能力,保证了整个元器件工作,并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特点鲜明。 2 智能压力传感器 2.1智能压力传感器的构造 智能压力传感器是利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和集成电路原理,将智能芯片和传感器紧密结合在一个半导体原件上,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智能式传感器体积更小,质量小,适用围更大。整个智能压力传感器结构如下图所示;

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概要

第11卷第2期2011年6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 nal o fNan ji n g Institute o f I ndustry Techno logy V o.l 11,N o .2J un .,2011 收稿日期:2011 04 14 基金项目:江苏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编 号:ZK10 04 02 作者简介:戴娟(1966 ,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倪瑛(1979 ,女,江苏丹徒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 戴娟,倪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提出了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方案。此方案的硬件结构是以先进的ARM 9系列的S3C2440为控制核心,通过增加外围模块来实现的。此综合实训平台解决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验、实训对象缺乏的问题, 弥补了相关操作及仪器设备的空缺。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ARM 9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644(201102 0064 03 引言 物联网[1]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在今年下半年,全国共22所高职院校将招收物联网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传授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从实验和应用入手,切实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每一学期都安排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或课程设计环节。综合实训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实训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从而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在高职院校,正是通过综合实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综合实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感网络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感网络是一种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通讯以及微机电等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络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1 平台设计的基本原理

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设计说明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蔡杰 班级:B1106 :佳林 学号:0915110629

目录 一、设计任务分析 (2) 二、方案设计 (2) 2.1原理简述 (2) 2.2应变片检测原理 (3) 2.3弹性元件的选择及设计 (4) 2.4应变片的选择及设计 (5)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 (6) 3.1电桥电路的设计 (6) 3.2放大电路的设计 (6) 3.3移相器的设计 (7) 3.4过零比较器的设计 (8) 3.5相敏检波电路的设计 (9) 3.6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9) 四、误差分析 (10) 五、心得体会 (10) 六、致 (11)

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一、设计任务分析 采用电阻应变片设计一种电阻应变式质量(压力)传感器,具体要求如下: 1.正确选取电阻应变片的型号、数量、粘贴方式并连接成交流电桥; 2.选取适当形式的弹性元件,完成其机械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受力分析, 3.并根据测试极限围进行校核; 4.完成传感器的外观与装配设计; 5.完成应变电桥输出信号的后续电路(包括放大电路、相敏检波电路、低通 滤波电路)的设计和相关电路参数计算,并绘制传感器电路原理图; 二、方案设计 2.1原理简述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为本设计的主要部件,传感器中的弹性元件感受物体的重 力并将其转化为应变片的电阻变化,再利用交流全桥测量原理得到一定大小的输 出电压,通过电路输出电压和标准重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在显 示表头中将电压(V)改为质量(kg)即可实现对物品质量的称重。 本设计所测质量围是0-10kg,同时也将后续处理电路的电压处理为与之对 应的0-10V。由于采用了交流电桥,所以后续电路包括放大电路,相敏检波电路, 移相电路,波形变换电路,低通滤波电路(显示电路本次未设计)。 原理框图如图一所示。 (质量)压力电阻应变片交流电桥5KHZ交流 放大器移相器数显表头 过零比较器 相敏检波 低通滤波

智能化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智能化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系化工系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刘诚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两者的结合也愈来愈紧密,智能化传感器作为两者结合的新兴的研究方向,越来和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开发成果,但是实际的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压力测控系统正急需发展,已经开发和使用的压力传感器在无法满足需求,智能化的压力传感器系统,即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数字通信功能集于一身,能自主管理的开发和使用具有巨大意义。 此次选题是打算对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理论及其压力测量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开发和设计。利用集成程度高,功能强大的新型微处理器控制压力传感器,微处理器内部集成大量模拟和数字外围模块,会具有很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此次论文将在对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智能化软件,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温度补偿、自动校准、总线数字通讯等多种智能化特性,使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利用传感元件自身特性实现温度补偿的算法以及对系统非线性补偿的算法。并对传感器系统进行了较全面的抗干扰和系统故障自诊断设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带有程序判断的智能数字滤波算法,它既具有较好的平滑能力,又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本系统在软件上运用C语言编程,系统采用与PC机通信,完成数据转换、数据处理以及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便于实现系统集中监控。 本研究设计的智能压力传感器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好、响应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通过仿真对软、硬件进行了充分的调试,效果良好,在众多压力测控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探索到海洋开发,从生产过程的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现代科学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传感器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前景。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例如在日本传感器技术被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和传感器)之一?“,并且是将传感器列为十大技术之首;美国将90年代看作是传感器时代,将传感器技术列为90年代22项关键技术之一”“。我国对传感器的研究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各项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感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虽然在某些方面已赶上或者接近世晃先进水平。但是从总体来看,与国外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相比,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和生产还比较落后,现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据了解,1994年世界传感器市场总的交易额高达260亿美元,并且在2000年以的前,世界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增幅为7%以上,其中高档的传感器增幅可达18%以上,而那些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和微系统技术等高新技术制造的各类型新型智能传感器.其年增长率可达30%以上。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压力传感器占第一位。利用硅材料制作的半导体传感器除具有固体传感器的一般优点以外,还可以把一些集成电路与传感器制作在一起从而构成集成化传感器。集成电路部分若制作了微处理机,则形成智能化传感器。到目前为止,高精确度、高可靠性、小型化、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已成为世界传感器市场的主流。

传感器智能家居设计报告汇总

南通大学 传感器与检测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自143 姓名:钟明蕊 学号:1412011064

目录 1设计目的及要求 (1) 2总体设计方案 (2) 2.1智能家居——温度检测 2.1.1测温器件DS18B20的简介 (2) 2.1.2显示器件介绍 (3) 2.1.3硬件设计电路 (4) 2.1.4软件设计电路 (5) 2.2智能家居——气体泄漏/火灾检测 2.2.1 MQ-2/MQ-7气体传感器 (7) 2.2.2 A/D转换电路 (8) 2.2.3硬件设计电路 (8) 2.2.4软件设计电路 (9) 2.3 智能家居——外人闯入 2.3.1干簧管简介 (10) 2.3.2干簧管电路 (11) 2.3.3硬件设计电路 (11) 2.3.4软件设计电路 (12) 3各模块与TC35之间的通讯 (12) 4 TC35 GSM模块 (14) 参考文献 (15)

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 1、设计目的及要求 1.1设计背景: 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将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管理融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包括家庭内部的安全防范、家居布线系统、家电控制、远程的视频监控系统等。家居智能化设计包括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传递,结果处理等。但现在仍未普及,而且目前智能家居的国际标准未成热,因此智能家居监控系统仍然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1.2设计目的: 利用所学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实现家居温度、煤气泄漏、外人闯入、火灾(烟雾)的检测(以上检测项目必做。在此基础上增加检测项目并具有可行性,加分。除环境监测项目外,也可增加人体信号检测等。)。各检测节点可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到主机,检测到危险信号后,主机可采用声光报警或远程报警。 1.3设计要求: (1)用Protel画出设计原理图; (2)采用Quaters II、Maxplus II、multisim(EWB)、pspice、Proteus中的一种或几种软件,完成系统电路图部分或全部仿真,在设计说明书 中体现仿真结果; (3)写设计说明书;

粮仓智能传感器设计

用于粮仓领域的智能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 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带动传统控制检测日新月益更新。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往往是作为一个核心部件来使用,仅单片机方面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具体硬件结构,以及针对具体应用对象特点的软件结合,以作完善。 系统以AT89C51 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利用新型一线制温度传感器DS18B20 测量温度值,实现粮仓环境温度的检测和报警。本文给出了由AT89C51 单片机和 DS18B20 构成的单总线温度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及软件流程图。该系统具有测点多、精度高、速度快、稳定性好、报警及时等特点,也可应用于其它相关的温度控制系统,通用性较强。 关键词:一线总线;DS18B20;AT89C51;数字温度传感器 Abstract:The system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ore is AT89C51,the temperature sensors DS18B20 is used to measure temperature and this system can realize ambien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alarm.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ardware circuit which the software flow chart constitutes by AT89C51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and DS18B20. This system has many measuring point, high-precision,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 monitoring, good stability and alarms timely, it may also be applied in other relate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the versatility is strong. Keywords:1-Wire TM;DS18B20;AT89C51;Digit Temperature Densor

基于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压力传感器设计

基于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压力传感器 摘要:在现代科技领域中,传感器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51单片机在智能压力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对其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智能压力传感器本身的稳定性,结合51单片机和压力传感器,对压力感器本身抗干扰能力有了改善的作用,也对压力传感器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有了促进作用。 0 引言 对目前所有兼容lntel 803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统l称为51单片机。Intel的8031单片机是51单片机的始祖。8031单片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8位单片机之一。随着Flash rom技术的发展,它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系统中ATMEL公司的AT89系列,是8031单片机中最有代表性的型号。51单片机是基础入门的一个单片机,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问内。51系列的兼容机型都将占有大量的市场。 控制系统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因51单片机的应用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现在正在用单片机通过软件的方法,来实现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大部分控制功能,智能化的数字计算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通过单片机来实现,从而改变自动控制中的PID调节。随着单片机的广泛应用,以软件取代硬件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微控制技术将不断发展完善。 压力传感器,英文名称是pressure transducer,它是指能感受压力,并能将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在工业实践中很常用,各种工业自控环境中应用很广,涉及的行业也很多,像水利水电、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船舶、管道等行业都有涉及到。 1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特点 (1)测量范围和功能都得到了扩展,符合参数的测量及各种不同要求的测量都可以实现。 (2)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得到了提高,微弱信号测量,各种校正和补偿都可以进行,也可以存取测量数据。 (3)测量的稳定性和可能性得到提高,并不受外界干扰,对测量有选择性地进行,智能压力传感器高性能化。 (4)能够自我诊断,对故障部位能准确锁定,故障状态迅速识别。也能实现用硬件不能实现的功能。 (5)输出形式和数字通信接口等很多,具有多样性。 智能压力传感器或是压力传感器智能化,是都具有检测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 2 智能压力传感器的采集和处理数据功能 对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这是压力传感器智能化之前必须要做的。由于具有种类繁多的被检测信号,输出信号也有模拟量、数字量和开关量等,MD转换的输入量并不是只由压力传感器输出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组成的,还必须要对电路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成统一的电压信号或周期信号进行预处理。 (1)采集数据。压力传感器信号经过与处理成为A/D变换器所需要的点模拟信号,依赖于模拟转换器(MD)的模拟典雅的数字化将输入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这些变化通过采样、量化和编码获得。 (2)数据处理。A/D转换器转换压力传感器的数据输出信号,要根据需要加工处理所获得的数字信号,如标度变换、非线性补偿、温度补偿和数字滤波等这些软件处理,否则是不能直接输入微处理机供应用程序使用。 以下几方面都是数据处理的内容:①收集数据,对所需要的信息汇总;②转换数据,把所需要的信息转换成适用于微处理机使用的方式:③分组数据,对数据有效分组,这种分组是按有关信息进行的;④组织数据,为了便于处理和对误差进行修正,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或是用其它方法安排;⑤计算数据,为得到进一步的信息,要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⑥存储数据,对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要保存好,以便以后使用;⑦搜索数据。将结果通过提供有用格式的信息,按用户的要求输出。 3 以51单片机为核心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