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锦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含答案

2020年锦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

的发展一模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5&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人们生活的富裕

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

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

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C.近代教疗不断发展

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

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岀现表中数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淸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4.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皐了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5.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聂耳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B.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

C.科学家侯徳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岀了贡献

D.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6.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A.《时务报》

B.《大公报》

C.《民报》

D.《申报》

7.张春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即买卖货物)之资,有倍建(即数倍)之利。”这反映出他主张()

A.民主共和

B.师夷长技

C.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

8.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岀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A.日本发动全而侵华战争

B.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冲击

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9.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

D.落后的生产技术

10.1862年6月26 H,《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而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T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1.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58年4月井冈山会师

B.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2.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推翻了淸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3.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

色”。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汉服

B.中山装

C.厲装

D.旗袍

14.19世纪末,淸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 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

D.社会思潮的推动

15.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6.坚左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鲁迅一一《黄河大合唱》

B.聂耳一一《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一一《愚公移山》

D.冼星海一一《狂人日记》

17.胡适曾说:张客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

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从中看出张密的主要贡献是()

A.师夷长技

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

D.发动武装起义

18.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划单42个项目中,大生纱厂在爼单之列。大生纱厂(如图)是民族实业先驱张容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英纱锭总数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但最终陷入了绝境。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内市场狭小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D.封建主义的压迫

19.如果你是晚淸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就读

B.阅读《申报》

C.参加科举考试

D.观看电影《左军山》

20.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21.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2.淸末状元张春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

B.创办学堂

C.筹划海防

D.编练新军

23.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A.沿海地区风俗发生彻底变化

B.婚姻风俗受传统观念影响变化不大

C.崇洋逐新观念完全深入人心

D.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4.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禁缠足,倡女权, 男父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 辫子搭肩三尺长, 之乎者也说荒唐

25.张春是近代箸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 B. “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林*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B

解析: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仪等等。材料中徐庶的内容''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四装革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1912- 1923年,全国务级学校及学生数疑逐年增多,这说明近代教育不断发展,故C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教育情况,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全国人口增长的问题,故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岀现了表格中的现象。AD 项表述错误:B项淸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点睛: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时间入手,结合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13-1920年期间处于一战时期,由此可以做岀正确选择。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 “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

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故选B。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著爼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科学家侯徳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 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故选D。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容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泄上''实业救国” 道路。题干的“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体现的是张容"实业救国”的主张,故D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A不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发展高潮是《马关条约》之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 "短暂的春天”。因此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包括选项BCD, 但是不符合题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选项A不属于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岀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

解析: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拯材料“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而镜仔、东洋竹篮仔等”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正确:ABD在题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属于历史事实,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四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冬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 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材料“19世纪末,淸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英不合理的”等可知,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失败,淸政府为支付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査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故选Do 16. 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等: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所以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B, 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淸末状元张春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而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髙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C 选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A选项不符合题意:开办军事工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发动武装起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国内市场狭小,A符合题意:“一战” 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審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朿后,列强卷上重来,企业开始迫下坡路,最后被吞并,B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淸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因此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参加科举考试”。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 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左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岀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岀当时的自由平等风尚,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崇洋趋势,故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风情,故排除C项。故选D。

【点睛】

辛亥革命后,随着四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以及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法令。出现了题目中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岀现表明当时的等级观念在消除,自由平等的风尚在逐渐形成。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立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2. 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客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D符合题意;AB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4.D

解析:D

【解析】本题是否龙式的选择题。结合课本所学,在近代四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不是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B项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等岀现了崇洋的逐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大生纱厂经营会“最景气”,答案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