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溶质溶剂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 碘酒碘I2 酒精C2H5OH

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2)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ω)==

(3)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关键是搞清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这四个量的关系。

(5)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

的生成物了。

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

①蔗糖质量:50g×5%=2.5g,②水的质量:50g-2.5g=47.5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2.5g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3)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7、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

⑵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⑵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

止加热。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性质及温度有关。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⑷、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⑷、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中,饱和溶液最浓。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⑴、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溶剂为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⑵、意义:例:在20℃时氢氧化钙Ca(OH)2的溶解度为0.165克,

表示的意义为:20℃时氢氧化钙Ca(OH)2在100克水中溶解0.165克后,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⑶、有关计算:

例1: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该温度下,将15gNaCl放入50g 水中,充分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若将20gNaCl放入水中,

充分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形成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解:设20℃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质量为X的NaCl,则有: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 20℃ 36g 100g X 50g 36g : 100g =x : 50g 则x=18g。 20℃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18g,故15gNaCl在50g 水中全部溶解,所得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 ≈23.1%若将20gNaCl放入50g水中,也最多只能溶解掉18g,另2gNaCl的固体形成沉淀,所得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26.5%答:略

⑷溶解度曲线:

①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是温度,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对应

关系表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得到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②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如图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Ⅰ.A、C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 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Ⅱ.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Ⅲ.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B>A 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P点意义:时,A、C 物质溶解度相等。

4、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CO2气体从水中逸出,说明气体的溶解

度随气压减少而减小;人喝了啤酒(或饮料)后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固体物质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物质——蒸发的方法(如上图中B物质)

②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如上图A物质)。

6、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⑴、适用范围:结晶法适用于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其中一种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另一种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小(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⑵、操作步骤:

②配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物质(硝酸钾)的热的饱和溶液。

③冷却结晶。

③过滤。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 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 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 水变浑浊。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 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 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 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 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 、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 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 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 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 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课时1 溶解与乳化 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 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无色 B.透明 C.能导电 D.均一、稳定 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酸奶 B.玉米糊 C.冰水 D.可乐 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 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 B.生成了新的物质 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 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 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 ) A.无色透明的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 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 ..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 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 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 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 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 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 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 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 ..的是( )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 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 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 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 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 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 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 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③④用洗涤剂清洗后,再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冲洗 干净)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 是。 (3)用下列选项填空: A.溶解 B.乳化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填序号,下同)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氢氧化钠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油 污,而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 【作业精选】 1. 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面粉、②味精、③植物油、④食盐、⑤酒精、⑥牛奶分别加入适量的 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及复习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及复习计划 --> 九年级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备考、理性备考、高效备考为目标,立足我校化学学科教学实际,算准时间帐,有序合理安排复习计划,科学备考;找准新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了学生备考心理,精选复习备考策略,理性备考;加大课前投入,优选复习课教学方法,认真备课落实每节课的复习和训练内容、教学目标,高效备考。通过复习,夯实双基,培养技能,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提升全体学生的考试水平和能力。 二、主要任务及重难点 主要任务:全面回顾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识记和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灵活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对基础性知识的简单应用。 重点: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用语、重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识记和理解。 难点:对上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要包括: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

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用常见酸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会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和提纯;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 三、学情分析 (一)整体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九年级化学上下册1-12单元的所有内容,即中考考试范围内的全部知识。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在阅读、分析、概括、归纳和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平时作业和检测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审题不清,双基不实,很多学生(主要是一星、二星、三星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而导致在一些概念、性质、原理上容易混淆,致使对于基础性题仍然不能拿到全分。 2.部分学生(主要是一星、二星学生)没有认识到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从题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不会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3.从适应性考试看,还存在着一些在化学学科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一类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另一类为学习方法有问题,本身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个案分析 类别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知识点集(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 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 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 定质量固体?砝码与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与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就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目标: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就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 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就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就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 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 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 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 放些细纱?

第六章溶解现象作业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 B.面粉 C.精制油 D.石灰石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白醋 B.牛奶 C.消毒酒精 D.蔗糖水 3.对溶液的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可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 D.一杯完全溶解的糖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上半部分一定比下半部分甜4.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乳化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碗筷上残留的油污B.用肥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衣粉洗去棉织物上的油污D.用食醋清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5.下列各种生活应用巾,不属于溶液的应用的是( )。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体温计等消毒 B.用熟石灰粉等物质配制粉刷内墙的涂料 C.长跑运动员赛跑途中服用葡萄糖口服液来补充能量 D.夏秋季节,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擦患处 7.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A.冰加到水中 B.植物油加到水中 C.碘加入酒精中 D.面粉加到水中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9.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A.蔗糖溶液 B.食盐溶液 C.酒精溶液 D.硝酸钾晶体10.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 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熟石灰 13.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上浮 B.下沉 C.不变 D.无法判断 11.从一杯高锰酸钾溶液的上层取出少量液体,测得它的密度是“a g·cm-3,再从高锰酸钾溶液的 下层取出少量液体.经测定它的密度是_____g·cm-3。通过这一实验,你对溶液的认识是___ __。 12.金属能导电,是因为__ __;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如____、____也能导电,是因为__ __。而____、____等不能导电,是因为____ _____。 13.请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冬季建筑工地施工时,为什么往砂浆中掺入少量氯化钙可以防冰冻? 。 (2)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工作的电器设备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 (3)冬天向雪地撒盐,使雪很快融化;冬天汽车驾驶员向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可以 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 14.将少量①味精②酒精③面粉④食用油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静置一会儿,会出现沉淀的 是,液体出现分层的是,均一、稳定的是。 15.FeCl3溶液是色的,FeCl2溶液是色的,CuSO4溶液是色的,KMnO4溶液是 色的,NaCl溶液是色的。 16.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 这一性质常为人们利用。例如,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 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17.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 18.日常生活中腌制咸蛋时常用大颗粒的粗盐,欲使其快速溶解,经常采用下列方法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期考复习整理 第一部分:关于物质 一.空气和水 1.空气的组成 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原理:4P + 5O2点燃2P2O5。 操作及要点: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常选用红磷。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2.空气污染及防治 主要污染源:①可吸入固体颗粒;②有害气体(SO2 NO2 CO)等。 社会热点问题:空气质量报告、雾霾、沙尘暴等。 3.水及其组成 水的物理性质: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通常密度是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是100 ℃,水在0 ℃~4 ℃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热缩冷胀)。 ?电解水的实验 反应原理:2H2O通电2H2↑+ O2↑ 电源:直流电;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装置及实验现象: 装置――水电解器 现象——(1)两电极表面都产生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和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结论(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宏观)。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微观)。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4.水的净化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硬水和软水: 定义: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检测方法及现象: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硬水处理:生活(家庭)中用煮沸的方法;工业上常用蒸馏的方法。 ?净化水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 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物质的溶解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的溶解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B.冰水混合物C.泥水D.牛奶2.(2007·福建厦门)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B.植物油C.二氧化碳D.酒精3.(2009·江西南昌)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硬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 4.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与水相比较,一定不会改变的是( ) A.沸点B.导电性C.颜色D.水分子的构成5.(2008·甘肃兰州)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面粉、②白糖、③植物油、④纯碱、⑤白酒、⑥牛奶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④⑤⑥D.全部6.(2008·江苏南通)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碘加入汽油中B.面粉加入水中C.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D.植物油加入水中7.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8.以下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洗涤剂清洗油污B.将冰块放入啤酒中 C.将泥土放入清水中D.自制冰激凌时使用稳定剂使各种成分均匀分散9.(2009·湖北襄樊)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盐酸洗涤水垢10.(2009·江苏苏州)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 ...乳化的是(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1.2008年春节前,我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D.盐与雪发生反应 12.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生石灰B.烧碱C.食盐D.硝酸铵

第六章溶解现象知识要点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 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 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3.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4.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上升。应用:高山上煮鸡蛋 (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 (3)具有导电性。一般溶液会导电,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 导电。应用:电解水

7. 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仰多俯少) 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 (3)温度(如:KNO 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 如:温度升高,KNO 3溶解度变大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 10.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一般方法: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发现 不能溶解,说明原溶液饱和。 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 ,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 KNO 3。 11. KNO 33不饱和溶液 12.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是浓度最大的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知识点二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 。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称量完毕后,应把砝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71675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

九年级化学 第六章 溶解现象 测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Cu:64 S:3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2、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30℃的不饱和溶液 B.30℃的饱和溶液 C.90℃的不饱和溶液 D.90℃的饱和溶液 3、t ℃时,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仍为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变小 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将白糖、面粉、味精、食盐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面粉 C.味精 D.食盐 5、下列有关溶质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质只能是固体 B.溶质只能是气体 C.溶质只能是液体 D.溶质可能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6、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A.NaCl B.NH 4NO 3 C.NaOH D.浓H 2SO 4 7、右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对于该物质,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A 点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50℃时的溶解度大于20℃时的溶解度 C. 将A点的溶液降温到20℃时,将有晶体析出 D. A 、B 点比较,B 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 8、t ℃时,向一支盛有0.1g 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ml 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中的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 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 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 水变浑浊。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 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 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 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 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 、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 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 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 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 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总复习专题

初三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知识、理论(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 H2S、NO等物质 3. 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 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注意各酸根或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三五氮;一二铜汞四七锰;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磷;一五七氯常常见;单质零价永不变。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 表示一种物质; 第1 页共65 页

第六章 溶解现象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单元测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S-32 O-16 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豆浆 B.牛奶 C.矿泉水 D.果酱 2.下列因素:①水的温度②固体物质的种类③水的质量④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其中不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冒出大量气泡,喝下去后常常会打嗝,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A.随着压强的增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随着压强的减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随着压强的减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随着压强的增大、温度的降低而增大4.将浓度为38%、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稀释成10%稀盐酸,需用到 A.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 B.量筒、漏斗、烧杯.胶头滴管 C.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D.量筒、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5.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B.倒出少量的溶液 C.降低溶液温度到室温D.恒温蒸发部分水分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用适量的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7.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应是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食盐固体 D.氧化钙固体 8.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现有t1℃ 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2℃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B. a、b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章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溶液(一)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含义。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6、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7、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学法指导〗 1、自学构建: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网络。 2、平行训练:学生自主完成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拨释疑:教师出示答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点拨释疑。 4、直击中考:完成中考中档以上的题,自主完成或讨论完成。 5、交流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学构建 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和溶剂 浓溶液 不限定条件粗劣分类稀溶液 饱和溶液分类 限定条件(温度、溶剂量一定)不饱和溶液 溶 液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量度 溶质含量的量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原理 过滤法 适用范围 混合物分离 原理 结晶法适用范围 流程二平行训练 一、填空 1、溶液的特征:、。

2、溶液是由、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与质量的和。 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使体,体或体。例如食盐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体。 4、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后,液体物质被称为。例如将食盐溶于水,被称为 溶液,其中为溶质,为溶剂。将氯化氢气体溶于水被称为 溶液,其中为溶质,为溶液。 5、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6、实验证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他们之间如何转化? 7、关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理解和应用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1)在温度下,(2)溶剂质量必须是。(3)溶液必须是溶液(4)溶解度的单位是。 流程三点拨释疑(试题案例分析)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碘晶体与酒精 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 D.氢氧化铁与水 解析:煤油和水互不相溶则形成乳浊液;BaSO4和Fe(OH)3不溶于水,则形成悬浊液;碘晶体溶于酒精,即得碘酒。解答:A 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解析: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取增加溶质法,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但若通过改变温度让溶液恰好饱和,溶质、溶剂的质量均未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D物质溶于水有以下几种情况:(1)物质不含结晶水,在溶解时也不发生化学变化,溶质为物质本身,如KNO3。所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 (2)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则溶质为其生成物,如Na2O、CaO。Na2O+H2O=2NaOH,根据Na2O计算NaOH质量大于5g,所得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CaO+H2O=Ca(OH)2,根据CaO计算Ca(OH)2质量为大于5g,但由于Ca(OH)2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故所得C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远远小于5%。 (3)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为无水物,结晶水成为溶剂,如CuSO4·5H2O。由CuSO4·5H2O5g 计算CuSO4质量为小于5g,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 答案:B、D 例3、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 (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4)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因素有关。 (5)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解析:此题给定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相关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计划 根据中考化学考试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制定如下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团结协作,提高复习备考工作效率;提高我校中考化学成绩。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九年级有4个教学班,学生164人。通过本学年度前学期教学实践,结合平时考试学生成绩,我发现,化学教学出现如下特点: 1、化学是学生新学科,启蒙教学有难度,教材内容广泛、散杂,刚刚经过新授,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很熟悉,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2、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理解不深透,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成绩差别大,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不多,差生不少。 鉴于上述情形,我们深切感到,认真组织本学年度后期专题复习至关重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们将采用“三阶段”的复习模式,抓实抓好复习备考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复习时间安排 我们制定的中考复习计划,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初到4月底(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5月初到5月底(专题复习,能力提高) 第三阶段:6月上旬~中考前(综合训练,解题指导) 第一阶段:回归教材,抓实基础,减少失误。 首先,以考纲为抓手,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化学课本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熟悉化学实验,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我们主张让学生先熟读教材,抓实基础。“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正说明了读化学课本的必要性。对每一单元,我们按照“学生练习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2Mg+O22MgO注:MgO:白色固体 4Al+3O22Al2O34Al+3O22Al2O3注:Al2O3:白色固体 3Fe+2O2Fe3O42Cu+O22CuO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酸→盐+H2↑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H2SO4+MgMgSO4+H2↑2HCl+MgMgCl2+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2AlAl2(SO4)3+3H2↑6HCl+2Al2AlCl3+3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ZnZnSO4+H2↑2HCl+ZnZnCl2+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FeFeSO4+H2↑2HCl+FeFeCl2+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M(金属)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3CuSO4Al2(SO4)3+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2AgNO3Cu(NO3)2+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考点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考点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