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语设计: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尽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迎来了独立、和平和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不再受外强的压迫和欺凌。六十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完成祖国统一,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全体中华儿女翘首企盼的共同愿望。根据《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时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重温那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

二、文学常识:

新闻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事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标题分主题、引题和副题。。

三、快速阅读这篇新闻,整体感知回归事件全过程,找出重要的片段。

过程:(1)4:30末代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2)6:15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3)7:45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刚港

提问:为什么记者只是选取了一天当中的几个时间点,而对香港交接仪式又是几笔略过呢?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答:以点代面,记录具有历史价值的时间远比详细描写盛大的交接仪式场景更重要,取舍得当突显新闻的简短、真实特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符合人们了解事物过程的认识规律。

四、重点阅读:

1.新闻中描写了几次降旗仪式,有哪些差异?背后的意义各是什么?

答:三次降旗。第一次写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来,标志港督统治的结束;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意义重大,这将标志被英国统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也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描写港督府降旗过程为什么还插入了一段对它的背景介绍?

降旗仪式的地点在港督府,这是象征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建筑,她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3.结合全文,谈一谈选用这个标题的好处。

标题从字面上来看是欢送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港;但从象征角度上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暗含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彻底终结。

4.在结尾处,记者又将英国占领香港和香港回归的日期分别写出来,还提到了英国来和去都是与大海有关的巧合,用意是什么?

让读者牢记屈辱和雪耻的重要日子;当年“大英帝国”耀武扬威的从海上来,今天却是灰溜溜的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板书设计:

导语: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主体:(1)4:30末代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2)6:15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3)7:45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刚港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练习:

一、注音:

接载()易帜()

二、解词:

(1)凝重:

(2)掩映:

答案:

一、zǎi zhì

二、(1)凝重:沉重,沉稳庄重。(2)掩映: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

三、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导语——第一自然节;主体——第二自然节;背景——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侦察机……《国防教育法》;结语——作为传统项目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导语设计:

我们一提到二战,就会想起杀戮,血流漂橹,炮火连天;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枯萎、凋谢,甚至是消失了。而让所有善良的人不忍睹闻的还是法西斯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其中又以集中营最令人发指,惨无人道,那里是人间的地狱,位于波兰南方小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更是臭名昭著,直到现在那都是一块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一位美国记者乘坐飞机不远万里地跋涉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他是在寻找什么?残缺的记忆、污秽的血迹、颓圮的院墙、亡者的灵魂。是什么让他伫立良久,像一座雕塑陷入了沉思?又是什么让他面红耳赤,像一位少女不谙世事?他急匆匆的离去,没有再回头,而是把太息的眼光带到了大洋彼岸,写进了一篇叫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报道里,后来这位记者正是凭借着这篇报道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他就是《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

二、背景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于1940年4月,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曾关押过欧洲国家、美国以及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的政治犯、战俘和平民。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有“死亡工厂”之称,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战后,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辟为揭露纳粹罪行的波兰国家博物馆。

三、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某种意义”指什么?

【品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品评】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③文章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品评】这个一个历史与现实、还有某种未来意义的画面,试着让自己“回到”那个残酷的年代,去想象那个姑娘的微笑里的纯真与美好,然后……笑

容突然凝固,可怕的事发生了……而现在呢?永驻的笑容里,也许应该是反思,是缅怀,是正己,是立人……

④怎么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

【品评】从杀人者方面看,他们丧失了人性,不会有所忏悔,根本不值得祈祷;另外他们血债累累,即使祷告也不会得到上帝的保佑。

⑤课文中出现的“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和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品评】第一次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⑥与我们常见的消息相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有何不同?

【品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即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5题。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

...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

了自己的结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刽( )子手颤( )抖

(2)选文第②段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残酷地”可否删去?为什么?

(4)在第⑤段“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这句话中,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含义?

(5)结合选文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系列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题名称 三维目标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 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新闻另类写作技巧。 重点目标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 难点目标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 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导入示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 愤慨。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请同 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 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同学把这些生字读一下。 婆娑嬉笑凋谢撰写步履

窒息祷告雏菊花 2、回顾新闻特性 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真、新、快、短、实”,“真”就是真人真事,真实准确;“新”就是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即使不是新近发生的,也应有新的角度;“快”就是分秒必争,迅速及时,先声夺人,讲究新闻价值;“短”就是要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短”才发得快,读者才愿意读;“实”就是用事实说话。 学做思二: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在文中找依据。 释疑:“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2、没有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请快速阅读全文,在你 感受最深的句子上进行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 预设:(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 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 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 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 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联系第一二自然段。(改写:在布热金卡,似乎永远弥漫着一层无法消散的阴霾。 烟雾总是笼罩在这里,有时将布热金卡完全吞噬,树木、房屋在浓雾中只剩下若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短新闻1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 2.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主要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进行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新闻的特点:①真实性②简明性③时效性 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 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 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 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响亮、有力,发人 深思,给人启迪。 二、自主学习 1.利用新闻的结构特点,在文中标出导语、主体部分及背景材料。 2.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四个场景。 3.文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标出并选其中一处分析其作用。 4.用一到二个词形容你读了这篇新闻之后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2.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语设计: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尽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迎来了独立、和平和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不再受外强的压迫和欺凌。六十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完成祖国统一,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全体中华儿女翘首企盼的共同愿望。根据《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时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重温那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 二、文学常识: 新闻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事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标题分主题、引题和副题。。 三、快速阅读这篇新闻,整体感知回归事件全过程,找出重要的片段。 过程:(1)4:30末代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2)6:15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3)7:45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刚港 提问:为什么记者只是选取了一天当中的几个时间点,而对香港交接仪式又是几笔略过呢?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答:以点代面,记录具有历史价值的时间远比详细描写盛大的交接仪式场景更重要,取舍得当突显新闻的简短、真实特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符合人们了解事物过程的认识规律。 四、重点阅读: 1.新闻中描写了几次降旗仪式,有哪些差异?背后的意义各是什么? 答:三次降旗。第一次写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来,标志港督统治的结束;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意义重大,这将标志被英国统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也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017高一语文课程纲要

《高一语文必修1、必修2》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普通高中课程 教学材料:高一语文必修1、必修2,必修3第2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目名称:高一语文 授课老师:李太璞李锐丽张禄生,伍锦德,唐秀峰,毛秀霞, 代学萌,谷建辉,师玉强,赵静,党蓉蓉 授课时间:100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 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能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 格律基础知识,说出诗歌形象,归纳总结作者感情。 3、朗诵小说或剧本的精彩片段,能说出情节的发展脉络,总结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4、阅读应用文,能筛选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 准确、简明、得体。 5、能阅读议论文本,找出议论文的论点及论据,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6、阅读有关文学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个性解读。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周(8月24日-8月28日) 导言案师生共同分享课程规划整体安排……………………………1课时 高一语文必修1 第一单元(共7课时) 《沁园春长沙》……………………………………………2课时 《雨巷》………………………………………………1课时 第二周(8月31日-9月4日) 《再别康桥》………………………………………………2课时 《优美的汉字》………………………………………………1课时 作文……………………………………………………………2课时 第三周(9月9日-9月11日) 第二单元(共13课时)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文相关资料 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 2.香港回归谈判 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 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 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英方不接受,我方将撤 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被迫妥协,但想争取推迟我方至1993年才进驻香港。我方严词拒绝,但后来同意了英方推迟半年到1988年7月1日再进驻的提议。到1984年9 当时还在一个问题上谈得很难,就是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掌握,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曾在一份谈判请示上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又在一次接见香港代表团时讲道:“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关于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二)写作背景(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四)结构内容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学生卷

1 / 24 必修(一)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 沁园春·长沙 一、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 沁.园春( ) 百舸.( ) 坎坷.( ) 拜谒. ( ) 遏. 制( ) 竭.力( ) 挥斥.( ) 干坼.( ) 遒.劲( ) 酋. 长( ) 谩. 骂( ) 散漫.( ) 花蔓.( ) 惆.怅( ) 稠.密( ) 绸缪..( ) 寥. 廓( ) 峥. 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二、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 体诗和 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 、 、 、 、 ;而近体诗主要有 和 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 、 、 ,其中 和 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 、 、 、 ,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 之际,盛行于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 (58字以内)、 (59-90字)和 (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 ,也叫 。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 名,“长沙”是 。全词上片(阙)写 ,情景交融,下片(阙) ,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雨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 彷徨..( ) 彳亍..( ) 颓圮.( ) 舷. 梯( ) 娴. 熟( ) 悬.崖勒. 马( ) 弦.外之音( ) 按捺.( ) 刚毅木讷.( ) 方凿圆枘. ( ) 静谧.( ) 猕.猴( ) 所向披靡.( ) 奢靡.( ) 矫.揉造作( ) 繁衍.( ) 挑衅. ( ) 二、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 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 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给加点字注意 青荇.( ) 长篙.(. ) 蒿.里行( ) 枯槁.( ) 浮藻.( ) 缫. 丝( ) 漫溯.( ) 晦朔.( ) 斑斓.( ) 阑.干( ) 波澜.( ) 笙箫.. ( )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冰屑.( ) 凌.侮( ) 叱.骂( ) 团箕.( ) 给.予( ) 碾.了三番( ) 二、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大堰河/( )旗息鼓 凌侮/( ) 人不倦 叱骂/( ) 异 红漆/( ) 盖 豆浆/船( ) ( ) 转/碾了三番 瓦菲\( ) 声中外 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 》是艾青的成名作。 记念刘和珍君 一、给加点字注音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词语 不惮:不怕。 诧异:觉得奇怪。 踌躇:犹豫。 菲薄:这里意为微薄。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 浸渍:浸润,渗透。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2018年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我校语文组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学气息浓,对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意义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维训练,重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按朝代先后的循序编排,但是篇目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对于学生高中文言文的入门非常有好处。 写作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册按写作心理要求编排,突出了学生个体主体能力要求,第二至五册按常用文体能力要求,分点训练,分体训练,第六册按写作过程编排,突出了各种文体的共性要求。第二册口语训练的重点,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书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能力培养的不同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内容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五、教材处理 1、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阜(fù)盛簇(zú )拥悚(sǒng)然形骸(hái) B . 蹒(pán)珊吞噬(shì)臭(xiù)迹猿猱(róu) C . 朔(shuò)漠惘(wǎng)然宵柝(chè)裂帛(bó) D . 脊(jǐ)背攥(zuàn)住贬谪(zhé)商贾(gǔ)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遐观孤鹜暇日锱铢必较 B . 鹧鸪南溟言筌云消雨霁 C . 盘桓耸萃岑寂轻鸢剪掠 D . 绣闼侥幸尺椟鱼舟唱晚 3.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B . “本镇的二、三产业要同步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松宜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是说。 C . 三峡工程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后,昭君镇有望通过开发昭君品牌,发展特色旅游,成为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线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的重要游客集散地之一。 D . 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4. (2分)(2017·珠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 . ④①⑤③② B . ③④②⑤① C . ①③⑤④② D . ④①③⑤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5.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 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 《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知识构建环节——2.课文研习环节——3.品味语言环节 一、知识构建环节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设计理由:现在的学生并不熟悉香港回归这一事件,这篇新闻报道对他们来讲只是历史回放,所以再现情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让学生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3.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特写新闻? ②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设计依据:本文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新闻,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这就要学生知道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结构,根据新闻不同部分的不同作用准确把握新闻内容。) 二、课文研习环节 1、根据刚才所讲的新闻结构知识,给课文分段。 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自然段 主体:第二自然段——最后 2、看导语段,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题目或者叫:将文章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这是新闻题目中,我们经常做的一道题,在这里告诉学生导语段的重要作用) 3、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新闻特写,谈谈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写作特色。 本文生动的再现了四个典型的场景,并穿插了必要的背景材料,生动鲜明,又有历史的厚重感。 4、研究四个场景,新闻只对事件做客观的叙述,要学会看透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次场面描写不断重复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反复写? 提示:不断重复的内容是:英国“米字旗”在香港降落。作者共三次写到英国国旗降落。突出了英国与香港的永别,让读者感到英国的黯然的离去。 5、具体分析这些背景材料部分。指出其作用。具体问题: 作者为什么写港督府的历史? 历史回顾部分能不能删呢? 三、品味细节环节

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学生卷

复习要求: 1 、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 、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沁园春·长沙 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 拜谒.( )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 遒.劲( ) 酋.长( ) 谩.骂( 散漫.( ) 花蔓.( )惆.怅( ) 稠.密( ) 绸.缪.( )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 缪: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文学常识: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给加点字注意 青荇.( ) 长篙..( ) 蒿.里行( ) 枯槁.( ) 浮藻.( ) 缫.丝( )漫溯.( ) 晦朔.( ) 斑斓.( ) 阑.干( ) 波澜.( ) 笙.箫.( ) 、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于之际,盛行于。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 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 (58 字以内)、( 59-90 字)和 (91 字以 上)三种,词的一段叫,也叫。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 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 其中“沁园春” 是名,“长沙”是。全词上片(阙)写,情景交融,下片(阙) 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雨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 彷.徨.( ) 彳.亍. ( ) 颓圮.( )舷.梯 ( )娴.熟 ( ) 悬.崖勒.马( ) 弦.外之音( ) 按捺.( ) 刚毅木讷.( ) 方凿圆枘.( )静谧.( ) 猕.猴( ) 所向披靡.( ) 奢靡.( ) 矫.揉造作( ) 繁衍.( )挑 衅.( )、成语积累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 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 等。 自传 性抒情长诗《》是艾青的成名作。 记念刘和珍君 一、给加点字注音 洗涤.攒.射尸骸.杀戮.黯.然绯.红不惮.诧.异踌.躇.喋.血寥.落浸.渍.桀.骜.惩.创.二、词 语不惮:不怕。诧异:觉得奇怪。 踌躇:犹豫。菲薄:这里意为微薄。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浸渍:浸润,渗透。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必修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1 、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体诗和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而近体诗主要有和两 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其中和要对仗,偶句押韵。 2 、词:又叫,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 大堰.河( ) 荆棘.( )火钵.( ) 忸怩.( ) 冰屑.( ) 凌.侮( ) 叱.骂( ) 团箕.( )给.予( ) 碾.了三番( ) 、给下列 括 号里填入恰当的词 语 大堰河/ ( )旗息鼓凌侮/( ) 人不倦叱骂/( ) 异红漆/( ) 盖 豆浆/ 船( ) ( ) 转/ 碾了三番瓦菲\( ) 声中外 1 / 24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导入: 他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友人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二、复习旧知——作者介绍: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 记念、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 鲁迅《自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 1、大沽口事件 2、三·一八惨案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二)写作背景 (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三)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四)结构内容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课本字音(正式)

【教学目标】 正确识记高中教材中的生字语音,提高普通话的辨读能力。 语文必修课本字音整理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沁qìn园分泌mì神秘mì惆chóu怅chàng 稠chóu密绸chóu布辟pì谣复辟bì寥liáo廓kuò挥斥chì方遒qiú百舸gě遏è制峥zhēng嵘róng 橘jú子 《诗两首》 漪yī沦旖yǐ旎nǐ猗yī郁漪yī澜lán 阑lán珊斑斓lán 长篙gāo 蓬蒿hāo 枯槁gǎo 漫溯sù苔tái藓舌苔tāi 宛wǎn然凄婉wǎn 剜wān 菜惋wǎn惜蜿wān 蜒yán 大腕wàn 青荇xìng 浮藻zǎo 干燥zào 浮躁zào 噪zào音悄qiāo悄悄qiǎo然笙shēng箫彳chì亍chù颓tuí圮pǐ 《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 芳菲fēi 菲fěi薄窗扉fēi 绯fēi红诽fěi谤尝cháng试偿cháng还踟chí蹰chú踌chóu蹰chú踯zhí躅zhú荆jīng棘jí漂piāo泊漂piǎo白炖dùn肉青稞kē脚踝huái 蜾guǒ蠃luǒ结jié构结jiē实发酵jiào 碾niǎn场辗zhǎn转一切qiè切qiē磋凄qī苦火钵bō 典押yā 麦糟zāo 春帷wéi 戛jiá然潺chán潺孱càn头给jǐ予给gěi东西跫qióng音凌líng侮wǔ忸niǔ怩ní呢ní帽妮nī子团箕jī豆萁qí漆qī布膝xī盖枸杞qǐ 《烛之武退秦师》 瑕xiá瑜yú互见xiàn 遐xiá思自顾不暇xiá书函hán 缒zhuì下来敝bì帚zhǒu自珍遮蔽bì弊bì端 《荆轲刺秦王》 拊fǔ心忤wǔ视仵wǔ作怃wǔ然变徵zhǐ国徽huī屠戮lù戳chuō穿陛bì下夏无且jū瞋chēn目嗔chēn怪滇diān池喧阗tián 袒tǎn护坦tǎn诚偈jì子揭jiē开拜谒yè盛chéng饭揕zhèn 《鸿门宴》 食飧sūn 飨xiǎng客鲰zōu生卮zhī酒厄è运联袂mèi 抉jué择玉玦jué彘zhì肩刀俎zǔ目眦zì跽jì啖dàn 美姬jī参乘shèng 乘chéng胜追击樊哙kuài 杯杓sháo 《纪念刘和珍君》 徘pái徊huái 赁lìn屋凭píng证黯àn然暗àn淡=黯àn淡惩chéng创chuāng(名词读chuāng,动词读chuàng)创chuàng造屏bǐng息屏píng风(一般名词读píng,动词读bǐng)屏bīng营桀jié骜ào 喋dié血通牒dié间谍dié碟dié片编辑jí舟楫jí作揖yī缉jī毒修葺qì立仆pū仆pú人羽翼yì希冀jì噩è耗步履lǚ山阿ē阿ā姨谦逊xùn 虐nüè杀洋溢yì关隘ài 自缢yì谥shì号应当dāng 当dàng铺倘tǎng使熙xī攘佝gōu偻lóu 骷kū髅lóu 褴lán褛lǚ丝缕lǚ镂lòu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