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北京话_人家_省略为_人_的现象考察

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①

陈满华②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本文在考察书面文献和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

为“人”的现象,虽然不是所有北京人的口语中都有这种省略,但这一现象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

“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时都可以省略为“人”。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

的位置上,其中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直接出现的“人家”省作“人”最自然,而“人家”做定

语带“的”字时,若省略“家”,句子接受度较低。出现在句末的“人家”不能省作“人”。

[关键词]人家;人;省略;口语;出现位置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4-0021-05

零、引言

本文讨论的是代词“人家”,如“人家老李的事,你别管”这句话里的“人家”。名词“人家”,如“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里的“人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在普通话里,代词“人家”是一个轻声词,“家”读轻声。在北京话里,“人家”的“家”也读轻声,而且还有弱化现象。以往已有一些对“人家”一词里“家”的发音弱化的记录,如宋效才、马欣华(1987)、任国庆(1989)、贺阳(1992)、孙德金(1992)等。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话“人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省去“家”字。据考察,现有研究北京话的著作尚未探讨过这一现象。不过,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八百词》提到了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但只有一句话:“口语中‘人家’可省说成‘人’,但句末的‘人家’不能。”显然,《现代汉语八百词》实际上是把这一现象纳入了普通话。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来源于北京话的“人家”省略为“人”。北京话的这一省略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口语现象,且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这种现象在自然的北京话书面材料中有无记载?记载情况如何?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于北京人的口语中?有哪些分布规律?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情况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书面材料中的记录

据我们观察,在北京话口语里“人家”省作“人”的现象并不罕见,但是在记录北京话的书面材料中却不多见。我们对老舍的《龙须沟》、

《茶馆》和刘心武的《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结果没有发现“人家”省略为“人”的句例。但是,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里有大量的“人家”脱落“家”的例子。冯小刚、王朔等的《〈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

①②笔者进行北京话的有关调查时,得到人民大学附中王艳老师、幼儿园李亚南副园长以及北京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尚如新女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笔者也衷心感谢各位接受问卷调查者。

[作者简介]陈满华,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一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现象。我们在此部书中共搜索到“人家”脱落“家”的例句17个,限于篇幅,这里只举几例:

①人牛大姐是怕你失足,上了会子大学,怎么连好赖话都听不出来了?(28页)

②这回跟人警察面前就剩下挨说的份了吧?(32页)

③中国四大菜系人都推出书了,还用咱介绍吗?(56页)

④别拿我爸我妈开涮了,人这儿正愁着呢。(99页)

⑤后来人日本专家给我们解释了。(124页)

此外,我们在《一分钟小说》(李大忠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里也发现了1例:

⑥好啊,人心里这样难受,你却在一旁看笑话。(70页)

我们认为以上例①-⑥中的“人”应该解释为“人家”,只不过“家”字在语流中脱落了。据《〈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第2页介绍,参加该剧编写的冯小刚、王朔、赵大年、陈建功都是北京人。他们创作的《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人物对话京味较浓,且口语化程度也比较高。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一再出现这种用法,很难解释为口误、笔误或个人口语风格。另外,《一分钟小说》所收的微型小说都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编者说“语言多是口语化的,‘京味儿’浓的”。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北京人口语中存在代词“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至少是当代北京话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人家”的使用情况

二、

2.1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表。调查表首先简单介绍了《编辑部的故事》中人物对话有时将“人家”省略为“人”的情况,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并提供了备选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

1.在北京话口语中有这种省略现象吗?

A.有

B.没有

2.如果有,您的口语中出现这种省略现象吗?

A.出现

B.不出现

3.在北京话口语中,下列(破折号后面)句中的省略对不对?

(1)人家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人大老板可不缺这点钱。

A.对

B.错

C.可疑

(2)人家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人都那样了,你别为难他了。

A.对

B.错

C.可疑

(3)这是人家的事儿,咱不管。———这是人的事,咱不管。

A.对

B.错

C.可疑

(4)你别怪人家老外了,他们没听懂。———你别怪人老外了,他们没听懂。

A.对

B.错

C.可疑

(5)你可不要这样说人家。———你可不要这样说人。

A.对

B.错

C.可疑

(6)人家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人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可没法比。

A.对

B.错

C.可疑

(7)你把东西快快给人家送回去吧。———你把东西快快给人送回去吧。

A.对

B.错

C.可疑

(8)你别老缠着我,人家不愿意嘛。———你别老缠着我,人不愿意嘛。 A.对 B.错 C.可疑

上面第1、2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且比较明了,调查起来比较方便,我们让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做这两个题。设计第3个问题是为摸索这一现象的出现规律提供一定的线索,本题的8个句子里的“人家”包含了代词“人家”的三个基本用法:泛指他人(相当于

“别人”),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已知的人(相当于“他”、“他们”

),指称说话人自己(相当于“我”)。为叙述简洁起见,下文把这三种用法分别叫做“泛指”、“他指”和“自指”。例句尽量照顾到“人家”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和充当的不同句子成分。与第1、2题相比较,本题相对复杂,选择答案时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判断能力,因而在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进行调查时,不要求做第3题。

调查时间是2005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我们向70个北京人发放了调查问卷,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青少年、中年、老年),受教育的程度不一(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身份也不同(教师、工人和学生)。具体的调查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二的部分北京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行政人员等)及附属幼儿园教师、北京市第一客运公司379车队及第四客运公司398、355、393车队的部分职工和其他随机抽样调查的对象。对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查对象,调查人进行适当解释,调查对象进行了口头回答。

回收的调查问卷69份,其中有两份答卷第1题选择了B ,但是第3题又选择了A ,自相矛盾,被确定为无效答卷,因此有效答卷为67份。在这67份有效答卷中,都回答了第1题;有1人漏答第2题;有12人因为文化程度过低,没有回答第3题。

2.2问卷调查的结果

我们分别对第1、2、3题进行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第1、2题的调查结果人

数调查项目

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第1题

6763(94%)4(6%)第2题

 663①51(77%)15(23%) 表2 第3题的调查结果人

数句子

总有效人数选择A 的人数选择B 的人数选择C 的人数句子(1)

 54345(83%) 7(13%) 2(4%)句子(2)

5548(87%) 5(9%) 2(4%)句子(3)

5510(18%) 29(53%) 16(29%)句子(4)

5547(85%) 2(4%) 6(11%)句子(5)

 54313(24%) 34(63%) 7(13%)句子(6)

5521(38%) 25(46%) 9(16%)句子(7)

5548(87%) 4(7%) 3(6%)句子(8)55

24(44%) 23(42%) 8(14%)①3表示此题有一人漏答,统计数据中不包括这个人,以下同。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

第1、2题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94%的人认为北京话有“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77%的人认为自己口语里也出现这种省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尽管这一现象在北京人口语中并不是很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中教师认为没有这种现象的人相对较多,而这组人中自己说话时不出现这种省略的比例高达40%,与公交公司职工(全都有这种省略)相比,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悬殊?在调查时笔者与公交职工类人群有较多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省略现象“很土”。我们认为,教师类人群较少出现这一情况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文化层次有关,也就是说,这一类人的职业背景和知识层次可能使他们多数人有一种排斥这种“土”话的倾向。

从年龄的角度看,中学生也普遍认可这种现象,而其他两类接受调查者分散在各个年龄段,也普遍或基本认可这一现象,因此,可以说年龄对这一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

第3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句子(1)、(2)、(4)、(7)正确的总人数较为接近,都超过了80%。其中句子(2)、(7)接近90%。这说明这几个句子的可接受度很高。从结构上看,句子(1)、(4)是“人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边,句子(2)的“人家”作全句主语,句子(7)的“人家”作介宾结构的宾语,后面还有其他成分。句子(8)的“人家”也作主语,不过是自称,认为该句正确的人数占44%,可以说该句是有争议的。句子(3)、(6)都是“人家”带“的”字作定语,认为这两个句子正确的总人数分别为18%、38%,平均28%,可接受度比较低。句子(5)是“人家”出现在句末,认为该句正确的占24%,说明这类句子的可接受度很低。

由上我们可以把“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及其使用规律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北京口语中代词“人家”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的时候都有省略为“人”的现象。

(二)这一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其中,非自指的“人家”出现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非句末),省略为“人”最自然;直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的“人家”省略为“人”,也很自然。

(三)自指的“人家”省略为“人”,认可度不高。

(四)在名词性成分前出现“人家”作定语且带有“的”字时,如果省略“家”,接受度较低,有时可以认为是不大适宜省略,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3)。又如:

⑦这是人家的私事,你别搀和。———3这是人的私事,你别搀和。

⑧这是人家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3这是人的祖传秘方,怎么会轻易告诉你?

(五)出现在句末的“人家”若省略为“人”,接受度很低,本文第二部分所举的真实语料里没有一例属于句末省略的,可以认为这样的省略不成立,如调查问卷中的句子(5)。又如:

⑨小芳明明帮了你,可你还埋怨人家。———3小芳明明帮了你,可你还埋怨人。

⑩东西用完了就快送还给人家。———3东西用完了就快送还给人。

为什么句末的“人家”不能省略为“人”呢?我们的初步推测是,因为“人家”的省略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语流音变(整个音节脱落)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紧接在后面的词(音节)有关,即需要后面的音节作依托,所以当“人家”后面再没有任何成分出现时,就不宜省略了。当然这只是推测,这个问题还颇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至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人家”省略为“人”现象的形成和可接受度与“人家”的出现位置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书面材料和我们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当代北京话存在“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在北京人口语中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用于泛指、他指和自指的代词“人家”都可以省略为“人”。它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上,其中在名词性成分前(不带“的”字)直接出现的“人家”省略为“人”最自然,而“人家”作定语带“的”字时,如果省略为“人”,句子接受度较低。出现在句末的“人家”不省略为“人”。

那么,北京话的这种“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是新近产生还是早已有之?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可以说,这一现象不是当代才产生的新现象,即不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我们这样说的依据是:在我们所调查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中,都认为在自己的口语中有这种现象,几乎所有父母也是北京土生土长的被调查者都说到自己的父母一辈甚至祖辈(其中有的如果活到现在都上百岁了)说话时也有这种吞掉“家”的现象。当然,由于缺少有关的历史文献,要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贺 阳.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A].北京话研究[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

[4]任国庆.北京话的语流音变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89,(4).

[5]邵敬敏.“人家”的指代功能及语义分析[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宋孝才,马欣华.北京话词语汇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7]孙德金.京西火器营满人的北京话调查[A].北京话研究[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A Survey of the Omission of“J i a”

in the Pronoun“Re nj i a”in the B eijing Dialect

C H EN M n2hu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On t he basis of t he result s of written materials and sample survey,t his paper point s out t hat“ji a”in t he pronoun“re nji a”can be omitted in t he Beijing Dialect.Al2 t hough it does not occur in all Beijingers’spoken dialect,it widely exist s.The pronoun “re nji a”,whet her it refers to ot her people,or t he t hird person,or t he narrator himself/ herself,can have it s short form“re n”wit hout“ji a”.This omission appears in t he position of subject,object and att ributive in a sentence.When“re nji a”p recedes a noun or a nominal p hrase(wit hout“de”),“ji a”can be nat urally left out;when“re nji a”act s as an att ributive wit h“de”,t he omission“re nji a”is unacceptable for mo st people,and when“re nji a”ap2 pears at t he end of a sentence,“ji a”can not be omitted.

K ey w ords:“renjia(人家)”;“ren(人)”;omission;Beijing spoken dialect;position of appearance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征候: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指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步: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若干(北京话和英语为两个)音节的节奏单元。 词法:指的是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的规律和类型。 句法:指的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缀又分为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两类。 派生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所构成的词叫派生词。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屈折词缀:屈折词缀加在词干的后边,不构成新词,传递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如数、时、格等。如books中的-s是屈折词缀,传递复数;wiser中的-er是屈折词缀,传递比较级概念,等。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是不相同的,"孤立语言"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黏着语: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日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复综语:按类型分类法分类的语言的一种。特点是把主语、宾语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与北京语音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与北京语音 导读: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规范性。语言是否合乎规范,从根本上说,是约定俗成的。规范的内容也并不是僵死的,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人的经历和语言背景不同,对一些语言现象是否算是已经约定俗成,已经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好冷,好漂亮”是大家公认的普通话说法,可是“好高兴,我好进来吗”里“好”的用法是否也可以算是普通话?目前新闻媒体常出现“按揭”“收入不菲”之类的词语,商店餐馆常贴出的“本店有售”“生猛海鲜”之类的招贴,这些词语是否应该仍旧算是方言词语?“打的、面的”现在已经是北京市民最常用的词语,“的”字还由此增加了一个过去没有的阴平读法dī,这种用法和读法算不算是已经进入了普通话?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不同方言区的人或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回答肯定不会相同。不只是语法和词汇如此,已经有了明确标准的语音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从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正式确定以北京语音作为“国语”的标准以后,七十多年来,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但是,标准音的“标准”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一般的认识似乎只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具体地说,就是只理解为《汉语拼音方案》或注音字母里所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是否准确,如果细致一些,再加上轻音儿化和连读变调。这些内容确实已经能够勾画出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是,如何发音才算是符合标准,例如韵母iong可以不可以读成撮口呼,“左边(儿)”,应该不应该儿化,

大家的意见就不一定一致。至于音节进入语句后产生的各种音变以及语调的高低升降等,就更难给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并不等同于北京话,但区别究竟在哪里?乍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解释,把北京语音中的方言土语成分取消就是普通话,例如“东西儿”“逮dei小偷”是北京方言土语,“东西”“逮dǎi小偷”就是普通话;再进一步,还可以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确定,例如“骨g ǘi头”“学xiǎo太极拳”是北京方言土语,“骨gǚ头”“学xu é太极拳”就是普通话。但是,在语音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这样的解释并不一定那么管用。 北京话往往把“我们两个wǒmenliǎngge”说成“我们俩wǒmliǎ”,这种说法早已经常出现在书面语言里,一般都承认已经被普通话所吸收,但是其中的“我们”可以像北京话一样说wǒm吗?北京话也把“两个人”说成“俩人”,把我们三个wǒmensānge”说成“我们仨wǒmsā”,这些说法是否也能进入普通话,至少在目前恐怕是不同意的占多数。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一)会儿”应该读第四声(yi)huìr,语音教学自然应该根据《审音表》来注音,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这样教,可是,至少是在北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听到的可能还是读第三声的(yi)huǐr,甚至教师在下课时说“休息一会儿”的时候,稍不留意也会说成第三声(yi)huǐr,这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困惑。是允许这种“俗读”进入普通话,还是必须坚持伴音表》规定的正音标准,也是语音教学难于处理的问题。 普通话虽然是超越各方言之上的汉民族共同语,但是必须植根于方言

林焘_普通话和北京话

阅读须知 《普通话和北京话》电子文本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制作的,并未经任何授权。因此,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电子文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著作权人和版权人的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著作权和版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普通话和北京话 林焘著语文出版社 2000 年 一从雅言到官话 二国语运动 三普通话——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四北京话——最开放的汉语方言 五普通话和北京话得关系 六推广普通话 一从雅言到官话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大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方言之间的分歧就已经相当明显。孟子在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时候,就曾经以当时方言的分歧作为例证:“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扰)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国闹市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要想让楚国的孩子学会说齐国方言,必须把他送到齐国去住几年才行,可见当时齐国方言和楚国方言

之间的差别有多么大了。《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毂,谓虎於菟(w[t{)”,更明确地记载下了楚国人把“乳”称作“毂”、把“虎”称作“於菟”的特有方言词。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交往频繁,并不是各说自己的方音,各用自己的方言词汇,而是有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所谓“雅言”。“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正确的语言,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语言。孔子非常重视这种雅言,《论语·述而》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孔子在他诵读诗书和执行典礼的时候并不是说他自己的家乡话鲁国方言,而是用各地都通行的雅言。 从周朝到秦朝,王室每年秋天都要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搜集地方歌谣和方言,集中保存在朝廷的“密室(档案室)”里,可见当时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方言的,可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在秦末战乱中全部散失了。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扬雄见到了一些残存的资料,就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向全国各地到长安来的人作广泛的方言调查,用27年的时间编成《方言》一书,记录下了大量的各地方言词语,而且一一加以解释。全书的第一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知”是对所收方言词“党、晓、哲”的解释词,书中每一条都有这样的解释词,这些解释词应该是各地都能通行的词语,而不会是一个地方的方言词。《方言》还多次使用“通语”“凡语”“通名”这些名称,例如卷一:“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通语”“凡语”这些名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征候: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指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步: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若干(北京话和英语为两个)音节的节奏单元。 词法:指的是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的规律和类型。 句法:指的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缀又分为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两类。 派生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所构成的词叫派生词。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屈折词缀:屈折词缀加在词干的后边,不构成新词,传递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如数、时、格等。如books中的-s是屈折词缀,传递复数;wiser中的-er是屈折词缀,传递比较级概念,等。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是不相同的,"孤立语言"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黏着语: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日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复综语:按类型分类法分类的语言的一种。特点是把主语、宾语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特点: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上下位义: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多。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基本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外围语义角色主要有:工具、方所、时间。 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现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蕴涵:通俗的说,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句义间的蕴涵关系直接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相关。(例:a、

北京话大全全套解释

北京话大全(全套解释) 碍事儿:不方便 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 拔塞子: 指放屁 白斋: 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 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 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不老少:表示多“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不论(音lin ):不管不顾甭:不用 棒棰: 外行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 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扳杠: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变着方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方儿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不是滋味。得,dêi ,三声“这些天老觉着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轮车的人 傍:依* “傍大款” 暴:过量“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倍儿:很,非常“我们俩倍儿瓷”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霍: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C 菜了:完了。“死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你不是成心吗” 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残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cei (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 了”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 *:交通混乱堵塞“路都*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亦称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3、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功能区分为说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4、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是性、数、格。 5、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长、音强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叫做非音质音位。 6、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语言的词汇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是有一个核心,就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 7、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8、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叫做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二.名词解释,并举例说明。(10分,每个2分) 1.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北京话的音位/a/。 2.音位区别特征 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例如北京话的/p/ /p h/ /t/ /k/ /m/: /p/以不送气与/p h/相区别,以双唇与/t/ /k/相区别,以口音与/m/相区别。 3.形态 在有些词语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语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 例如:The report was good.(这个报告是好的) The reports were good.(这些报告是好的) 前一句的report指的是一个报告,后一句reports指的是一些报告。在英语里,像“report”这样的可数名词进入句子,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像“be”这样的动词,进入句子时必须表明时态,在人称和数上也要与主语一致。这些都要求词尾相应地起变化,以满足组合的要求。 4.自源文字他源文字(任考一个) 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渐完善的文字叫自源文字。例如汉字、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文字的特点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例如日文,朝鲜文。 5.语义场 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做语义场。例如:在英语中,表示同胞亲属的义场有“brother”和“sister”两个词的意义,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同胞亲属,不同的语义特征是性别的不同,表现为:

北京话大全及全套解释

A 碍事儿:不方便 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 拔塞子: 指放屁 白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 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不老少:表示多“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 不论(音lin):不管不顾 甭:不用 棒棰: 外行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 扳杠: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变着方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方儿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不是滋味。得,dêi,三声“这些天老觉着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轮车的人 傍:依* “傍大款” 暴:过量“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倍儿:很,非常“我们俩倍儿瓷”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霍: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C 菜了:完了。“死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 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你不是成心吗” 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残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 cei(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了”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

*:交通混乱堵塞“路都*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 攒:编写“刚攒了个本子” 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 车轱辘话:总是说重复的话“你怎么老说车轱辘话” 吃心:多心“人家说别的事儿,你吃什么心啊” 抽抽:缩短及收缩变小“我的这件衣服已经洗得抽抽不能再穿了” 出溜:滑动,动作迅速“这小孩真讨,跟地出溜似的” 呲人:斥责别人,而被别人训斥叫挨呲 迟累:负担 D 段子:一段故事或笑话的简称 大拿:某方面的专家 大马金刀:言其举止大方,不羞怯,不畏缩 打奔儿:奔儿是吻的意思,打奔儿指结吻 底儿掉:非常彻底 点儿背:运气不好的意思 点卯: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逗闷子:寻开心 逗秧子:斗嘴 倒(音dáo)气儿:喘气“躺在那倒气儿” 大法了:厉害了

北京人:撒娇着说话

我是很难说不喜欢北京人的,其实我跟北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关系——最多去北京混一口饭吃——如果除去都是炎黄子孙这一条以外,实际上我是很喜欢北京人的。我想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半是一种对地位优越者的崇拜吧。客观而言,北京人多少也许还是全国人口素质最高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证明北京人在智力和能力上是先天强过其它地区的人民的,这主要是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资源和人才,历朝历代几百千年积累起来的结果。不过也没办法,谁让人家的地场好适合做首都呢?——可无论如何,人是很难在崇拜一个人的同时反感一个人的,难道不是吗?所以我忍不住总要喜欢北京人。可是喜欢北京人不一定就得一定憋着不说他们的坏话。 北京人的样貌和其他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中国人应该说没什么区别吧,也许有钱的多以点乎?没查阅过什么数据,不敢乱讲;但就是北京人有钱吧,又不能把银行整个穿在身上,所以外观上看上去外地人和本地土著的区别还是不大或者几乎没有的。但是纯正的北京人,他一说话是就可以判断他的身份的。其实我蛮喜欢北京人说话的那个味的,因为北京话和东北话几乎是最接近的中国地方话了。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多有滋味、多么风趣啊,其实不就是加工提炼过的北京话吗?王朔大人的侃爷腔调,也是代表了北京人说话的方式之一吧? 刚到北京,上街买个东西吧,没等不打自招怎么痛诉革命家史呢,人家就听明白说了,——东北的口音也挺扎眼的,东北的吧?还笑呵呵地,好像我刚说过什么笑话似的,其实我就是一老古板,特别严肃那种,听笑话都不笑。——关键是东北的小品演员影响太大,不过东北经济再需要振兴,也不能全当演员唱戏不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往主流文化靠近,听的北京话不多,可是自己讲话的味儿却有些变异。自己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有点不好意思,心说犯不上这么巴结北京人吧,北京人说话就那么好听,就非跟着追风?那什么贺知章不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呢?无论如何也得有点地区保护意识啊,坚决不能这么轻易就被文化霸权主义所吞没喽! 我一直试图辨别,北京人说话的味道究竟在何处?其实心底的想法第一是想学习人家先进文化到底先进在哪里,然后好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二就是要解构北京话好听的神话,再重塑俺们非北京人的地方自信心和地方粹意识。挺阴险的一个阴谋哈? 我个人分析研究北京人的讲话主要有三个特点,说的不对,大伙尤其是北京的广大观众死劲的呱唧啊。 首先,有人说北京人说话,咬字重,这个我同意。东北人常被讥讽为大舌头,是可以和北京人的说话方式做为相反相成的对照的。东北人大舌头,本质上其实是调值不够,也就是说话发音时音节的高度、长度不够,所以字咬得不是那么清楚,和天冷把腮帮子冻硬了有没有关系,我就不知道了。北京人住的纬度就安全多了,肌肉运转起来利索得多,都一副伶牙俐齿的,虽然有时也挺快的,但是单个字一般咬得比较重,比较清楚。 北京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儿话音多,这个纯粹,我个人认为清朝遗留的历史问题。满族是通古斯民族,和美洲的印地安人在若干百前万年前是同气连枝的。美国英语儿话多吧,英国英语就没有,其实也是受美国印地安人影响的结果。北京人为吗儿话音多,是受清朝满族影响的结果。儿话的具体表现不仅在于“儿”的频繁使用,还在于语气助词的频繁使用。北京人讲话,啊、呢、吗、哈等等的使用可能也是全国最多的。 不过北京人说话,最主要的特点还不是以上这些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本质上的态度的问题:北京人说话在态度腔调上是撒娇着说话的!呵呵,接下来必须用点文学手法哈,来个欲抑故扬。不那么得罪人,听着也那么合情合理点。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北京人撒娇着说话的方式,正是北京人说话的艺术所在,是北京人在长期的复杂的历史条件中,在封建统治势力横行无忌、民族压迫歧视肆虐的千百年来,与统治阶级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实践中不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较有战斗力的比较艺术的一种地方语言。如果根据语

北京话

在老郑和王朔的作品里面时常出现“丫”这个字眼,一直没搞清。今天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丫:出自民间俚语,原话是:“丫头养的“即骂别人是私生子,后来比较简化是说法:”丫挺的“、“丫的”。后来随着使用的增多他骂人的意思渐渐减弱了不少,是一种贬损的人称代词或助词,有些贬义。 另外还有就是“傻x"这个词在北京方言的骂人话中并不像中国一些其他地方表示的那么严重,经常在平辈相熟的人相互交谈的口语中带出,一般并不会引起强烈反应,应该注意对方在说这个词时的语气和表情来判断是善意的玩笑还是恶意的谩骂;当然如果是不熟悉的人之间骂了对方这个词就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但这个词也并不是北京方言中侮辱别人最恶毒的,应该是中等程度的。 丫,一般用在人称代词后除了第一人称(因为毕竟有贬义并且原意对长辈不敬)如:“你丫“、“他丫“还有就是“那(音:内)丫“、“这丫“、“小丫的“还有就是干脆做人称代词,如:“丫挺的“,例:“瞧丫挺的那(音:内)个操行“中的“丫挺的“就是代指那个被说的人(做“他“的意思),因此例子中的话也可以这么说:“瞧他那个操行“。在例如“打丫挺的”一般是指“打他”,如果我要打你,我一般应该说:“打你丫挺的。”而不能省略“你”. 北京人在用北京方言对骂是往往很少用脏字,喜欢使用一些双关和暗示的语言,所以有时被骂了还往往反应不过来,尤其是在两个人对损的时候。

你丫=你丫听的=你丫头养的=非正房所生=私生子、杂种(就是丫头养的)。 这种在封建社会很受歧视。所以用来骂人。不过现在好象用的比较广泛。不过现在在年轻人中不带什么贬义和侵犯色彩了。和很好的哥们也可以用,但是和不很亲近的人则不要用。 总结: 一是恶毒的骂人语,说被骂者是妓女、破鞋生的孩子。最初语言是“丫挺的”,也有称“丫头养的”。 二是“嘴伴”,就是口头语,类似“他妈的”,并不是恶意伤人的话。有时好友之间互相搭话接话茬常用,如“你丫怎么才过来”。 E 文里也有类似的:"You son of bitch, where have you been?" or "You mother fucker,I thought you disappeared for ever?" 北京话大辞典

北京话儿化成分的语义特点及语素身份

[收稿日期]2000201211 [作者简介]王立,女,湖北黄冈人,江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3本文曾在第11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宣读。承蒙王洪君教授热忱指教,特致谢忱。 北京话儿化成分的 语义特点及语素身份 3王 立 (江汉大学中文系 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北京话的儿化成分(“ 2儿”)的语音形式为音质性的卷舌特征,其特点是不仅不自成音节,且不自成一个音段,但又横跨韵腹韵尾两音段。这一非线性的音质特 征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即总能表达“北京口语风格色彩”,这一风格义属于词义的组成 成分。音质特征直接与意义相结合,在语言中特别是在汉语中的确是十分特殊的。但从最小音义结合体和在词的层级上有区别作用的功能看,儿化成分的语素身份无 庸质疑。 [关键词]北京话,儿化成分,非线性音质特征,北京口语风格色彩,语素身份 [中图分类号]H 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397(2001)0420047207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Rhotacised E lement in Beijing Dialect and Its Morphemic Status Wang Li Abstract :The phonetic form of the rhotacised element in Beijing dialect is of the ret 2 roflex property.Although it is neither auto -syllabic nor auto -segmental ,it covers the nucle 2 us and code.M oreover ,this non -linear phonetic feature is meaning ful ,i.e.,it conveys the stylistic color of spoken Beijing dialect.The stylistic meaning forms part of its semantic fea 2 tures.It is quite peculiar in languages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hat phonetic fea 2 tures are directly ass ociated with meaning.H owever ,it is true of the rhotacised element in that the minimal unit of s ound and meaning is of distinctive function at the w ord level. K ey w ords :Beijing dialect ,the rhotacised element ,non -linear phonetic feature ,the stylistic color of spoken Beijing dialect ,m orphemic status 2001年11月 第4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N ov.,2001N o.4

老北京话大全

A 碍事儿:不方便 暗门子:暗娼 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 拔塞子:指放屁 白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不老少:表示多“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 不论(音lin ):不管不顾 甭:不用 棒棰:外行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 扳杠: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变着方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方儿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不是滋味。得,dêi ,三声“这些天老觉着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车的人 傍:依靠“傍大款” 暴:过量“ 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倍儿:很,非常“我们俩倍儿瓷”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霍: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C 菜了:完了。“死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 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你不是成心吗” 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残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 cei (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 了”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 叉:交通混乱堵塞“路都叉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 攒:编写“刚攒了个本子” 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

普通话vs北京话vs上海话vs南京话

普通话vs北京话vs上海话vs南京话 普通话:你不要和我再提那些旧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北京话:你丫又跟我翻小账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你丫累不累啊? 上海话:农特我翻旧账咯,农吃了蛮空额嘛?~ 南京话:啊能不提那些吊事啊~算来~ 普通话:这里没有人关心我。 北京话:我整个儿一后娘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上海话:个的么宁乱我额。 南京话:劳资在这边是独只 普通话:你看不顺眼么?那你打听一下我是谁? 北京话:怎么着(zhe ),您哪儿不忿儿啊?您也不扫听扫听爷是谁! 上海话:农比样想哪能,农伐晓得我混阿里的啊?! 南京话:干么丝啊?你啊晓得我是那个啊? 普通话:你不要说废话,我会翻脸不认人的。 北京话:您还甭跟我甩这(zhei )片儿汤话,惹急了爷谁也不吝! 上海话:伐要特我罗利巴索,当心我掀台子哦! 南京话:有点儿数,当心劳资翻脸 普通话:这里上学太贵了,我父母经济能力承受不起。 北京话:这儿念书忒贵了,我们(en men )家老家儿挑费不起! 上海话:各的学费哪能嘎巨额拉,阿拉爷娘么个米。 南京话:这边上学贵的一笔,我爸妈扛不住 普通话:你要识时务,跟人家道个歉吧。 北京话:胳膊(bei )拧不过大腿,服个软儿就完事儿了。 上海话:农拎拎清爽,放则软档么好来。 南京话:有点数,去跟人家打个招呼 普通话:他生了个男孩,非常疼爱。 北京话:丫下了一带把儿的,恨不得见天儿(整天)嘿儿喽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上海话:一养了只小乱窝子,欢喜是欢喜的来~~

南京话:他生个蛾子,兴死得了 普通话:你不要耍小聪明,对朋友要仗义。 北京话:你丫甭抖机灵儿,弄那猫儿腻干吗啊?跟兄弟少耍点儿鸡贼,忒不局气! 上海话:农伐要白想小聪明,对朋友么上路点(是模子)! 南京话:DB就你神啊是啊?对盆友要胎气! 普通话:你背叛了我,你不要装糊涂。 北京话:你丫这(zhei )吃里爬外的货,甭他妈跟我这儿打马虎眼。 上海话:你册那野插花,伐要装刚 南京话:你跟劳资翻脸的,表以为劳资没得数 普通话:不就是失恋么,别折磨自己,我们再找一个! 北京话:我操,你丫没搞过对象啊!瞧你丫那(nei )操行,撒什么癔症啊!三条腿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儿的人满大街都是! 上海话:哦哟~就是被登特了嘛,再去车一个么就好来。 南京话:攀西唉,多大事啊~再叙一个! 普通话:谈恋爱没有女孩主动的。 北京话:搞对象哪儿有姑娘上赶着的,让我哈着丫,姥姥! 上海话:谈朋友总归男额比女额要咯! 南京话:哪能指望攀西往上扑啊? 普通话:别说了,踏实一点,正经一点。 北京话:歇菜吧你,消停儿的,没个正形儿! 上海话:关特,稳扎点,伐要摆泡! 南京话:闭嘴!劳资跟你说正事。 普通话:不要绝望,天无绝人之路。 北京话:发昏当不了死儿,老天爷饿不死那(nei )瞎家雀儿(qiao er) ! 上海话:哦哟,个又西伐特额咯~ 南京话:没得吊事,找盆友想办法

东北话与普通话

漫谈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及亲缘关系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种涵义。 东北话的划分: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1)。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 1、东北官话:分布于除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以外的绝大多数东北地区。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东北官话和华北官话合称北方方言,有时也被归入广义的华北官话,或者和华北官话合称广义上的东北官话。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详见东北官话,(2)。 2、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详见胶辽官话(3)。 3、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详见冀鲁官话(4)。 东北话的特点: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特别是阴平的调值)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但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是相对很接近的,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老派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以至于交流有时会有些障碍)。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但与中国关内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生活在东北这一广大区域的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1. 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 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 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 r ,普通话中的 r 声母音节分别被 n\l 和 y (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n 取代 r 只涉及一个字“扔( r y n ɡ)”,l 取代 r 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 r 声母音节被 y (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 r 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 n 、 l 或 y (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 r 与 u 、 ui 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 r

北京方言集锦

北京土话 遛儿早儿:早晨起来散步。例:早上出门见面时打招呼:“遛早儿去呀?” 歇着吧:(1)休息之意,例:您歇着吧,我来。(2)阻止之意。例:你歇着吧,别再给我鼓捣坏了。 抖机灵儿:显示自己,特指轻浮表现,含贬意。例:(1)你别在我这儿抖机灵了。例(2)“瞧,来了新领导,他又该抖机灵了。” 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逗闷子:开玩笑。例:“没事儿别在这儿逗闷子。” 抖搂:“搂”读轻声,一般此词叠用。(1)摆弄、抖动之意。例:“那几件皮衣服在箱子里放了好长时间了,拿出来抖搂抖搂吧,见见风。” (2)说一说,亮出来之意。例:“一肚子委屈,全抖搂出来了”。“他那点儿事儿,给他抖搂抖搂。” 那主儿:“那”读音nei。指那个人,含贬意。例:“那主儿脾气可大呢,少招惹他。” 陏陏:看看。例:“你那本书看完了,让咱也陏陏”。 满世界:到处。“界”轻读。例:“他一天到晚满世界瞎跑,不知他忙什么呢。” 套瓷:拉近乎,搞好关系。例:“别跟我套瓷,没用。” 油儿:滑头。含贬意。例:“嘿,他可油儿着呢,你可斗不过他。” 谁跟谁呀:表示关系特别好。例:“咱俩谁跟谁呀,不用这么客气。”侃,侃爷:吹牛。能吹牛的人,能说的人。例:(1)“你去跟他聊聊,

他可能侃呢。”(2)“那主儿整个一个侃爷,没几句真的。” 颠儿:走跑。例:“吃饱了,颠儿吧!” 各色:特别,与众不同,怪癖。含贬意,例:“那位可各色着呢,谁也不爱搭理他!” 骨碌儿:“骨”读gu。一节儿,一段的意思。例:“这杠子上添了一骨碌儿红颜色。” 大老爷儿们儿:大男人。例:“你一个大老爷儿们儿,怎么这么小气呀!” 抠门儿:小气,吝啬。例:“这人可抠门儿呢,跟他可借不出什么东西。” 老爷儿:太阳。例:“老爷儿下山了,天快黑了。” 末了儿:最后。例:“末了儿,还挨了一顿批评。” 念秧儿:求别人,但又不直说,而是在闲聊时总提及某事,给人暗示。例:“他那是跟你念秧儿呢,想让你帮帮他。”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例: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棒棰:外行。 不老少:表示多。例:还真~。 打这儿:从此之后。例:~他是他我是我 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 倒气儿,闹气儿:喘气。例:躺在那r~。 兜圈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

温州话词汇特点

温州话词汇特点 摘要:温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在词汇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温州话词汇中的古词古义,主要由古越语、古楚语、古江东方言三个层次构成;二是温州话词汇的特殊构词,包括构成词素和修饰成分后置两方面;三是温州话中的特殊词汇,包括同义词群、习用语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温州话词汇古词古义构词特色词汇 温州古为瓯越地,温州话是古吴语的继承者,在古代瓯越语和瓯越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南吴语的代表,温州话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音,又与古楚语、古江东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由于温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其他特点,使它成为一种特别难懂的方言,历来深受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古词古义、特殊构词、特色词汇三个方面来探讨温州话词汇的独特之处。本文所指的温州话是以温州市区为核心的温州话。 一、温州话词汇中的古词古义 温州话是以古汉语为主体发展而来的。温州话中的许多词汇都是继承古汉语而来,保留了不少古词,很多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在温州话中仍大量使用。 温州话中有很多保留古义的古代词语,如衣食生活所需的“衫袖”表示袖子,“卵”表示蛋,“箸”表示筷子,“汤”表示热水,“轩儿”表示“厢房”;又如时令所指的“明朝”指的是明天,“昨夜”指的是昨天,“日昼”表示中午,“黄昏”表示晚上;再如身体部位“臀”表示屁股;器物“埕”表示瓮,“面盂”指脸盆;动作如“佗”表示抱,“泅”表示游泳等。温州话中有的词还保留了古音古义,如“伏”音“捕”,表示孵;“雀儿”音“将儿”,指小鸟;“不啻”音“斧世”,表示不止,等等。 温州话词汇是由多层次构成的,主要包括古越语、古楚语和古江东方言三个层次。 (一)古越语所遗留的底层词 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地,属百越的一支。古越语通行于春秋时的吴越两国,属侗台语,是今日侗语、壮语、傣语、泰国语、越南京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①。这是温州话最古老的层次。温州话中保留有古越语所遗留的底层词,有许多基本词汇跟同是百越后裔的侗、壮、傣、水、越南语言相同。例如:木筏说“排”,轻摩说“捋”等都同泰语;柚子说“泡”,酒瓮说“埕”同侗语;上瘾说“念头”,花蕾说“蕊”都像越南语。 (二)古楚语遗留层次 上古南方汉语只有楚语。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越国领地,原来不说汉语的吴越江南各地最初是被楚国收服的。楚灭越后,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吴越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楚语在吴地有很大影响。吴语的形成除结合古越语底层外,汉语方面可能由楚与中原话两源融合而成(中原话主要来自于晋室南迁)②。 楚语在吴语尤其是在南吴语的形成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如表庭院的“坛”,同《楚辞》;竹叶称“箬”乃《说文解字》中的楚语词;“惮(发 ①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修订版)》,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第1页

老北京土话大全

老北京土话大全 鸡贼——形容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局器——形容仗义、大方、豪爽。 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小力笨儿——形容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人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点卯——形容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就走的意思。 言语——即说话的意思,言语的读音是“元义”。 翻车——即翻脸的意思。 炸了庙——形容惊愕、急眼的意思。 练家子——形容练武术的人。 瞎了——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念央儿——形容跟人说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甩咧子——发脾气的意思。 这程子——这一段时间的意思。 拉了胯——形容服软的意思。 半不——形容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大拿——形容能作主、管事的人。 抹不丢地——形容难为情,面子上不光彩。 大限——即寿数。过去人们迷信,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大限已到”就是快要到死的时候了。 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炉子的铁棍,也叫通条。 末了儿——形容最后、最终的意思。 概儿不论——京城新土语,一概不管的意思,“论”读“吝”。 颠儿了——形容撒腿跑了。 勺上——“勺”是北京土话,打,打架的意思。“勺上”,就是连带着把别人也给打了。 横——“横是”的简化音,“横是”是“横竖”的变读,有大概、反正、也许的意思。 唏溜儿——形容说话用鼻子吸气,即不利落的意思。也可写作“吸溜儿”。 点儿背——“点儿”,指不幸的遭遇、运气;即所谓的背时。“点儿背”的意思是运气不好,倒霉。 咕容——在地上蠕动的意思。 遭践——形容埋没、糟蹋的意思,自己把自己给毁了,即自杀的含义。 业障——作孽、罪过。 一绷子——形容即很长时间的意思。有时也说“一绷儿”。 号——监狱或拘留所的别称。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