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预案报告

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预案报告
高速公路水土保持预案报告

河责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1方案编制总则

1.1 简介

在建某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某高速)是A至B国道主干线的组成部分,东起某庄(C至D高速公路终点),西至E西部某县与F市交界处附近的城村,建设里程136.2km,工程总投资41.33亿元。该工程于1998年1月开工,可能2001年全线通车。某高速属于国家限期完成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成某高速,对加速国家公路网的建设,促进河南及A市、某峡两市乃至西北各省的经济进展,缓解A市至某峡间现有公路运输紧张状况,适应今后国民经济进展对运输能力的需求,并承担铁路的短途运量,发挥运输综合效益,差不多上十分必要的。

某高速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岭重丘区,沿线岩土类型较多,沟谷发

育,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线型工程,某高速在其建设过程中,不管填方或挖方路段都将破坏原地表植被,其扰动、破坏地面的类型较多。某高速全线136.2km,无一处隧道工程,穿越山岭均采纳劈山开路,最大挖方深度达35m。与其它公路工程相比,某高速的弃土、弃石方量相对更大。这些弃土、弃石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专门多就近弃于附近的沟岔内、山坡上,有的甚至顺河倾倒。这些松散的废弃物,孔隙大、结构疏松,遇到洪水将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淤塞河道,阻碍行洪,直接威胁着附近的陇海铁路、310国道甚至某高速自身的安全,威胁沿线城镇、村庄的安全,阻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及生活。因此,尽快编制某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迅速对沿线的弃土、弃石场采取防护措施,恢复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而破坏的土壤植被,不仅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沿线铁路、公路、村庄、城镇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5年5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

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治理规定》);

(4)《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方法》;

(5)《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治理暂行方法》。

(6)《土地治理法》;

(7)《公路法》。

1.2.2 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某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1.2.3 某高速水土保持编制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及水利部对大纲的审查意见。

1.2.4 某高速水土保持编制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与方案编制托付单位“河南省交通厅”关于编制某高速水土保持方案共同签订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合同书》。

1.3 采纳技术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1995);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1~16453.6-1996);

(7)《防洪标准》(GB 50201-94);

(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

(9)《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10)《河南省中小流域设计洪水暴雨洪水图集》;

(11)《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 104-95);

2 建设项目及周边地区概况

2.1 建设项目规模、防治责任范围、工程布局

某高速公路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起A市东头庄,西至某峡西部陕县与灵宝交界的城村,建设里程136.2km,全程共分8个合同段。本段公路路线布设与陇海铁路、310国道相距不远,自东而西成并行之势。A市至渑池段,路线布设在陇海铁路、310国道北侧,至渑池县英豪镇连续跨过310国道和陇海铁路后,路线走在陇海铁路、310国道南侧,在某峡市南部再次跨越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直至某峡市西该段路线终点。该项目要紧工程量包括:路基填方2435万m3,路基挖方3328万m3,特大桥10座长10610m,大桥37座长8132m,中桥3座长285m,涵洞122道,交叉工程互通式立交7处,分离式立交88处,通道129处。本段公路按重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24.5m,

双向四车道2×7.5m;硬路肩及土路肩分不为2×2.5m、2×0.75m,中央分割带为2m。本项目路基占地总面积13831.8亩,养护、治理、服务设施占地共计735亩,全线征地总面积为14566.8亩。

2.2 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地面物质、植被等

某高速贯穿A市、某峡两市,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为黄土丘岭,中西部则山峦重叠,溪涧纵横。沿线岩土类型较多,沟谷发育,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两个地质段:A市到新安段为黄土丘陵,多呈梁、峁地貌,局部呈黄土塬,冲沟发育,岸高达20~40m以上;新安到某峡段穿越崤山山脉,为山岭重丘区,沟谷发育,局部呈鸡爪地形。

某高速位于黄河南侧陇海铁路附近区域,沿线属我国第二台地的山地丘陵区,地层要紧由第四系及局部的三叠系、二叠系、奥陶系、中元古界等组成。

(1)黄土:某峡市绝大部分为中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夹棕红色古土壤薄层,仅塬梁顶部残存少量上更新统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泥化程度高,无湿限性;但沟谷两侧垂直裂隙发育,多呈陡壁。

(2)岩石:在义马、新安县局部地段,出露有第三系砾岩、砂岩和泥岩,三叠系红色砂岩和泥岩。在观音堂附近为二叠系灰黄色泥质砂岩及泥岩,寒武系石灰岩及泥页岩,元古界安山岩及安山玢岩。上

述岩石风化壳厚3~5m,多为残积含泥碎石土和红色粘土。

某高速沿线通过的区域多数为农田耕地,另有部分荒坡地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区,地面物质要紧由农作物及林草组成。地面植被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两类。天然植被要紧是少量的原始次生林和天然草地,要紧树种乔木有落叶松、水曲柳、栓皮栎、楠斗树等,灌木有紫穗槐、连翘、白腊条、胡枝子、杭子稍等,天然草类要紧为黄倍草、白羊草、茅草、芥草等;人工栽培植被要紧为人工林地和人工种草,人工林包括用材林和经济林,用材林要紧是松、柏、桐树、杨树、榆树、柳树、椿树、刺槐等,经济林要紧是苹果、梨树、桃树、核桃、柿树、大枣等,人工种草要紧为人工牧草。

2.3 项目及周边地区气象、水文、河流等情况

项目通过地区具有明显的暖温带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柔气,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6~13.9℃,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3~1.2℃),七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18.8℃。年平均降水量467~543mm,雨季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其它月份则降雨量稀少。初霜期在每年的10月中旬,终霜期在每年的5月初,无霜期167~218天,地面最大冻结深度20~30cm。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区,风向多变,

年平均风速3.5~4.0m/s。

某高速处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沿线穿越的要紧河流有金水河、洪阳河、涧河、青龙涧河及苍龙涧河。

涧河属于洛河支流,发源于陕县北段村,汇流面积1430km2,河道长度104km。与某高速在k76+860处相交,交叉断面以上集流面积42.7km2。

金水河属于涧河支流,发源于新安县正村乡上坡,经五头东入孟津及A市市郊区,汇入涧河,河道全长30km,流域面积226km2,与某高速在k11+025处相交,交叉断面以上河道长19.5km,操纵流域面积112.7km2。

洪阳河也为涧河支流,发源于渑池县正村乡北部的轿顶山,河道全长23km,与某高速在k41+225处相交,交叉断面以上河道长度21km,操纵流域面积110km2。

青龙涧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陕县南部的大南山、方山和三角山下,汇流面积487km2,干流长度起40km。路河交叉位置处高速公路桩号为k113+450。河道上游有总库容2327万m3的中小型水库6座,操纵流域面积140km2。

苍龙涧河也为直接入黄河道,发源于陕县南部的甘山北坡,与高速公路在k125+452处相交,流域面积178km2,河道长度约40km。河

道上游支沟发源,并有张家河、后河、吊坡及张家坡4座小型水库。

2.4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进展规划

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大致分为农业耕地、林地和荒地三大部分,另外还包括少量的水域和草地。农业用地一般占总土地面积的21%~28%。农业用地存在的要紧矛盾是:川台地少,坡耕地多,广种薄收。特不是在大于25°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不仅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林业用地一般占到28%左右,大多经营治理粗放,产材产果率低。项目区内荒地面积占到29%左右。荒地一般为荒坡荒岭,自然植被多为荒草野树,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峻。

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是整个水土保持规划的实质部分。第一,规划首先考虑差不多农田用地。沟台地、川地、水平梯田都尽可能进展为水浇地,坡度平缓土质较好的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作为差不多农田用地。第二,林业用地要紧布置在沟坡、山坡、沟头及大于25°的坡耕地上,利用退耕的土质较好坡耕地及坡度较缓的荒坡,建筑经济林,进展果园。第三,牧业用地规划。利用退耕的部分坡耕地及原来的天然草地和立地条件较差的土地,人工种植优良牧草;利用野草丰富的荒山、荒坡、荒沟进行野草改良,进展畜牧业。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林、牧比例趋于合理,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

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林、牧各业快速协调进展。

2.5 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和会经济状况

某高速贯穿A市、某峡两市,除A市、某峡两市外,沿途通过的县级都市还包括孟津、新安、义马、渑池及陕县。

A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人称“九朝古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市面积15208.6km2,人口607万人。A市是一个以机械工业为中心、国家大型骨干厂矿为主体的新兴工业都市。目前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34个工业部门。其中拖拉机、轧路机、铜材、平板玻璃、水泥、单晶硅、耐火材料等支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全省及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A市市工业总产值525.15亿元,占全省的9.31%,国内生产总值335.01亿元,占全省的8.21%。

某峡市位于河南西部,面积10496.6km2,人口216万人。某峡市是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与西北五省区联系的咽喉,是晋、陕、豫三省交界三角地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以轻纺、电力、机械制造、冶金、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都市。1997年某峡市工业总产值176.05亿元,占全省的3.12%,国内生产总值130.93亿元,占全省的3.21%。

2.6 建设项目施工工艺、采挖及排弃土(石)特点

某高速全线采纳机械化施工。设计中结合路线平、纵、横三方面,

对路基土石填方和挖方进行调配,调配原则为:尽可能移挖作填,以减少废方和借方;弃方要有出处,可填沟造地,不占或少占农田,以防水土流失,堵塞河道或冲淤农田;路基填方借土结合地形、农田排灌等情况选取土源。施工中,多数标段能够按设计原则进行借土和弃土,个不标段由于受地形条件及其它因素阻碍,将多余的废方弃于河道内、水库库区内,有的甚至将河道拦腰截断,不仅造成了严峻的水土流失,而且严峻阻碍了河道、水库的防洪安全。

2.7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

通过查阅某高速设计图纸及现场踏勘、调查,依据某高速线路工程地质分布图及收集到的沿线A市、孟津、新安、渑池、义马、陕县及某峡等地的水土流失分类分级图,某高速沿线通过的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大致分为四个区域:

I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付区。自某高速起点至陕县东部路段(桩号范围大致在K0+000~K85+500),除了义马市东部部分路段(桩号范围大致在K47+500~K52+000)为土石山区以外,其余均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付区。该区土壤类型要紧为立黄土和红黄土,水土流失沟道以重力侵蚀为主,坡面以水蚀为主。因该区沟壑纵横,因此侵蚀沟经常出现泻溜、倒塌、滑坡、坍塌等现象。多年平均径流深150~180mm,土壤侵蚀模数在4000t/(km2·a)左右,属中度侵蚀区。

II区,土石山区。要紧分布在渑池县东部一部分、义马市西部、陕县东部路段(桩号范围大致在K47+500~K52+000及K85+500~K100+500)。该区山高坡陡,土层薄,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常见的水土流失形式有面饰、砂砾化面饰、沟蚀、滑坡等,局部地区由于地形陡峭,疏松碎石多,集水面积大也常有泥石流发生。从总体上看,由于该区植被相对较好,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2500~3000 t/(km2·a),属轻、中度侵蚀区。

III区,黄土阶地区。要紧分布在陕县东部陕县与某峡市湖滨区交界附近路段及湖滨区大部分路段(桩号范围大致在K100+500~K119+138)。黄土阶地土壤结构松散,易被暴雨冲刷形成较严峻的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 t/(km2·a)左右,局部可达6000 t/(km2·a)以上。据陕县水保站在火烧阳沟定点实测结果,年均侵蚀模数达6310 t/(km2·a),属强度侵蚀区。

IV区,台塬沟壑区。要紧分布在湖滨区西部及陕县西部路段(桩号范围大致在K119+138~K135+500)。塬面两侧多被深沟切割,冲沟发育,塬面大致平坦为良田,植被稍好,水土流失较轻,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在2400 t/(km2·a)左右,属水土流失轻度区。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针对以上水土流失分区情况,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要紧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