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75页例题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特征,探索给定图形中隐含的规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渗透对应、函数等现代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探索、预测平行四边形个数与拼出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教具准备】

若干个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6个一样大小,长边2 cm,短边1 cm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与平行四边形高相等的6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硬纸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玩一玩,摆一摆。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索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长边为2 cm,短边为1 cm的平行四边形。

老师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摆在桌子上。

教师: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吗?(教师将周长填在表格中)

教师:老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现在摆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还是6吗?(不是6,是10)教师:跟刚才相比,增加了几?(4)

教师:那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的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14)

教师:跟刚才比较,又增加了几呢?(还是增加4)

教师:拼出图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有没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赶快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观察,然后完成书上的表格。

(学生摆,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填的表格?(学生说,教师完成表格)平行四边形的个数12345……拼出图形的周长610141822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操作的过程中你都有些什么发现?

教师:照这样计算,你能算出6个平行四边形拼出图形的周长吗?(26)10个呢?20个呢?(这时学生答不上来,感到困惑)

教师: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老师巡视,倾听,指导)

教师:谁最先来代表你们那一组说一说?

小结:1个平行四边形周长是6 dm,每增加1个平行四边形,周长相应增加4 dm。

如果用字母“n”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那么拼出图形的周长=6+(n-1)×4。

尝试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算一算,验证一下这些方法到底对不对。

先用2去试一试。

6+4×(2-1)=103呢?6+4×(3-1)=144呢?6+4×(4-1)=185呢?6+4×(5-1)=22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算出10个,12个平行四边形拼出图形的周长了吗?(能)赶快算一算。

发展练习

如果有6个长边为3 cm,短边为2 cm的小平行四边形,照这种摆法(如下图),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2×(3+2)+6×(6-1)=40……

教师:拼出图形的周长=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个数-1)×每增加1个平行四边形周长相应增加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些什么感受?

四、课堂活动

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等腰梯形像书上那样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观察,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同学们,等腰梯形个数与所拼出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自己摆的过程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汇报得出:拼出图形周长=5+3×增加的个数。

教师:你能算出9个等腰梯形拼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课堂活动

由学生分组摆一摆,议一议之后,再全班交流。

练习二十一第1,2题先独立尝试寻找图形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再全班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选教学设计范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选教学设计范例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选教学设计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选教学设计范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探索规律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探索规律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专题练习

找规律专题练习姓名: 1、用火柴棒搭成下面的图形. (1)填表 (2)如果摆6和8个三角形,分别要用多少根火柴棒? (3)摆n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火柴棒?如果用31根火柴棒,能搭成多少个三角形? 2、用小棒搭成下面的图形. 摆一个长方形用4根小棒,增加一个长方形后,共用小棒根数是4+3 增加两个长方形后,共用小棒根数是4+3×() 增加三个长方形后,共用小棒根数是4+() 增加a个长方形后,共用小棒根数是() 如果a=100时,共用小棒多少根? 摆n个长方形共用多少根小棒?用31根小棒可以摆多少个长方形?

3、用火柴棒按下面得方式搭图形: (1)填写下表: (2)第n个图形共有多少根火柴棒? 4、实验学校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 (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棵。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棵。 (3)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棵。 5、实验二小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 (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棵。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棵。 (3)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棵。

6、从小兰家到少年宫有3条路,从少年宫到文化宫也有3条路,那么从小兰家到文化宫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7、四(1)、四(2)、四(3)、四(4)班四支足球队,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先在下面用线连一连,再回答。 四(1) · ·四(2) 四(3) · ·四(4) 8、 世界杯有32支足球队参加,分成8个小组先打小组赛,小组里面每两支球队要进行一场比赛,你知道世界杯小组赛一共打了多少场比赛吗? 9、找规律 . . . . . . . . 1÷11=0.0 9 2÷11=0.1 8 3÷11=0.2 7 4÷11=0.3 6……. . . 9÷11=0.8 1 5÷11= 6÷11= 7÷11= 8÷11= 15÷11= 26÷11= · · · 小兰家 少年宫 文化宫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

3.5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在对日历的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学习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反映日历中数与数之间变化的奥秘,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通过观察日历,发现日历中横列、竖列的三个数以及3×3方框里九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对不同月份是否也成立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验证。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经历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培养“学新知识”,而是“生长新知识”。 3.探索日历中数学规律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小组共同探索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探索、创新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 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启发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展示2005年某一个月的日历图片。老师提问:“日历中相邻三个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什么?”然后依次用多媒体显示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最后总结出结论。 1.横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一:后者比前者多1。 【不急于将规律告诉学生,让学生亲自进行这一探索,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认识、归纳出这一规律。】 2.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二:下者比上者多7。

【同上。】 3.右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三:下一个比上一个多8。 【同上。】 4.左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四:下一个比上一个多6。 【同上。】 提出问题: (1)一个数列上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用多媒体再次显示这样的三个数。) (2)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探索出规律五。) 规律五:无论位置怎样的相邻三个数,中间的数是其余两个数的平均数。 应用规律填空:当知道方框中的一个a时,请填上其余空格中的日期数。 (电脑依次闪烁一个a。) 【字母所在位置不同,其余两数列式也不同。从中让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化。】 二、创设情境2。 电脑显示日历,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做猜日期游戏。 教师给出四个方框,每个方框共有九个日期,请组长在方框中任意填出一个日期数,叫其余同伴猜出另外的几个日期数,并说明理由。最后一个方框中每一个日期都猜出了吗?为什么?

五年级数学:找规律(五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找规律(五上)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感规律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猜一猜“的游戏,看谁能一猜就中! 1、(课件显示)猜一猜,猜一猜()里什么图形?(生猜圆形)下一个?学生跟说…… …… 师:咦,同学们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 2、猜一猜是什么颜色的磁铁? 老师手里有绿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磁铁,请你猜一猜我第一次拿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磁铁?师出示第一次是红色的,猜第二个是什么颜色?第三个呢?…… 怎么一开始你们猜不准,现在都猜对了呢?说说理由。 小结揭题: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原来啊图形的排列,磁铁的排列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火眼金睛“一起出发去找规律吧。[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课件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你还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找规律

1.从5个人中选出3各人参加书法比赛,有多少种选法?(要列算式、列举、和为什么用这个算式的解释) 1、5*4*3=60种 选第一个人的时候有5种选择,选第二个人时4种,第三个人时3种 2.在1个5角、2个2角、3个1角种取6角钱,有几种取法??(要列算式、列举、和为什么用这个算式的解释) 2、包括5角,则取法为1个5角1个1角,有3种 不包括5角,则为2个2角2个1角,3*2*3*2=36种 一共为38种 3.小华小明小刚小强这4个好朋友玩老鹰抓小鸡,1个人当老鹰,其他3人当小鸡,有多少种玩法??(要列算式、列举、和为什么用这个算式的解释) 3、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明白,要是小鸡的顺序也是在考虑范围内的就是4*3*2*1=24种 4 玩具小汽车十万个什么字典玩具熊猫 4、4*3*2=24种 在这4种礼物选3种,有哪几种选择的方法??(要列算式、列举、和为什么用这个算式的解释) 5.汉堡包冰淇淋牛奶汽水 小明要从上面的食品中任选2种,他一共有几种选法??(要列算式、列举、和为什么用这个算式的解释) 5、3*2=6种 5. 3+2+1=6(种) 如1:汉堡包冰淇淋2汉堡包牛奶3汉堡包汽水4冰淇淋牛奶5冰淇淋汽水6牛奶汽水 因为从汉堡包开此每个食品的选2个的选法(个数-1)都比前一个少1,这里有4种就=3+2+1+0,但是那个0可以去掉就=3+2=1 6.在空格中填运算符号和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6 6 6 6=1 6 6 6 6=0 6、(1)(6+6-6)/6=1或者6*6/6/6=1 (2)6+6-6-6=0或者(6-6)*6*6=0或者(6-6)/6/6=6或者(6-6)*6/6=0 6. 6-6+6除6=1 (2)6-6+6-6=0或(6+6)-6-6=0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题练习卷(含解析)

小学生规律探索题(二) 1.如图,摆一个△用3根小棒,摆2个△用5根小棒,摆3个△用7根小棒.照这样,摆5个△用多少根小棒?用21根小棒可以摆多少△? 2.现有若干圆环,它的外直径5厘米,环宽0.5厘米,将它们(如图)扣在一起,拉紧后测其长度. (1)根据规律,则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若拉紧后的长度是77厘米,它由多少个环扣成的? (3)设环的个数为a,拉紧后总长为S,请你用一个关系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3.甲种茶叶每千克40元,乙种茶叶每千克24元,按3:2的比例混合后共80千克,求混合后的茶叶每千克至少要卖多少元? 4.某省原来用电收费标准统一为每度电0.65元.但由于当前物价上涨,省物价局决定,从2012年6月1日起,全省

5.“学雷锋见行动”活动中,六年级部分学生为社区服务,其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是2:3.后来又有3名男生参加,有3名女生有事离开,这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75%.原来参加社区服务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2014?荔波县模拟)有A、B两个容器,如图先把A装满水,然后倒入B中,B中水的深度是多少厘米? 7.一件商品打九折后,现在的价格是990元,仍可获利10%.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元?这件商品的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 8.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从如图示挖掉一侧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的长方体,求剩余部分的表面积.

元? (2)小文乘出租车从家到外婆家,共付费22.6元,小文家到外婆家相距多少千米? 10.张华中心小学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打算买60个足球,现有三个超市可以选择,三个超市足球的价格都是25元,但各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杨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5页的例9和做一做。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计算器能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在 观察中找到规律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5.教学难点:能运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商。 6.课前准备:课件、计算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 引导学生畅谈生活中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述发现规律的过程,引入新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 出示例题,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独立用计算器算出这组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把计算器上显示的小数转化成循环小数。如用计算器算出1÷÷……)根据规律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 巩固练习 打开课本第35页做一做,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试着写出后面两题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学生根据教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数学8 探索规律 (1)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规律 课题探索规律课型活动授课时 间 月日(星期)第 1 课时(共 2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活动,使学生找到规律。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教学充满着探索和创新。 教学重点掌握方法探究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总结规律 主要教法启发谈话演示教具课件学法指导观察联想总结 板书设计探索规律 A表示正方体棱长的厘米数 2面涂色的=12×(A-2) 1面涂色=6×(A-2)2 不涂色的=(A-2)3 教学后记 一、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测测你的眼力,考考你的智慧,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探索规律。 二、探究规律。 情境:在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涂上红色,再把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 (一)看图填空 ①3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的什么地方?一共有个。 ②2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一共有个。 ③1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灾原来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一共有个。 ④没有涂红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一共有个。 (二)善于联想 在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的每一个面上涂上红色再把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 (1)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的()处,有()个。 (2)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位置,一共有()个 (3) 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位置,一共有()个 (4)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处,一共有()个 (三)思考问题: ①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原正方体的顶点个数有什么联系? ②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原正方体的棱的条数及每条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原正方体的面数及每条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④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原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三、尝试实践。 在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的每一个面上涂上红色再把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 (1)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正方体的()处,有()个。 (2)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位置,一共有()个 (3) 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位置,一共有()个 (4)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相似原正方体的()处,一共有()个 四、探索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练习

找规律 一、填空: 1、从6个学生中选3个人让他们排成一排照相,有()种不同的排法。 2、从7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选出2人,选法共有()种。 3、用1、2、3、 4、5可以组成()个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4、题库种有三种类型的题目,数量分别为30道、40道、45道,每次考试要从 三种类型的题目中各取一道组成一张试卷,该题库共可组成()种不同的试卷。 5、4人站成前后2排,每排2人,有()种排法。 6、有12名同学进行乒乓球的单循环赛,共要进行()场比赛。 7、有23支足球队进行淘汰赛,共要进行()场比赛。 8、在一个圆周上有8个点,以这些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可以画出()个三 角形。 二、混合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 150-(50-30÷5) 450+450÷9×5 〔368-(132+129)〕×34 5×64×25×125 1998+997+5 908-(308-159) 568-138-62 779+198 581-303 三、画图题 1、过点N分别画出底边A、B的高 2、在平行线之间再画1个平行四边形 和已知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

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 有四班,汽车有2班,轮船有3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2、旗杆上最多挂两面信号旗,现在又红色、蓝色和黄色的信号旗各一面,如果 用挂信号旗表示信号,最多能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3、书架的第一层放有4本不同的计算机书,第二层放有3本不同的文艺书,第 三层放有2本不同的体育书。(1)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从书架上的第1、2、3层各取1本书,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4、某班的8名同学见面,他们之间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要握手一次,他们一共要 握多少次手? 5、要从甲、乙、丙三人中选2名工人分别上白班和晚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6、4人排成一排拍照片,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6、有4名学生,分配到3个不同的车间实习,共有多少种分配方法? 7、一列火车从上海到南京,中途要经过6个站,这列火车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 火车票? 8、有3封不同的信,投入4个邮筒,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 9、有4、5、6、7四个数字,要组成不同的四位数,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种不重 复的四位数? 10、两次掷一枚骰子,两次出现的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情况有多少种?

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1

找规律1 谈话 : 这个星期天小明想去玩具商店买东西,可去的时候,他想穿一套好看的衣服。在家找了一件上衣和三条裤子,他不知道怎么搭配,想请我们的同学帮一下忙,你们知道小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衣服选好后,小明来到了一家玩具商店,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 二、新授 出示课件。 谈话:,从图片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当学生说道帽子和木偶娃娃时,教师板书: 2顶帽子 3个木偶娃娃 师:你们知道小明对售货员阿姨说了什么?可是这里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一下小明的忙。好吗? 三、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课件进入下一步)自主探索 谈话: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会选择哪个木偶娃娃呢?又会选择哪一顶帽子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课件上一一演示出来……这样演示下去,势必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选配方法,教师这时因势利导: 同学们很聪明,各自都说了自己喜欢的选配方法,方法多种多样。但看上去显得很混乱,有重复的选配方法,也许还有遗漏呢。那有没有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板书课题) 四、引导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第一种方法: 教师将三个木偶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 提问: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配几种不同的帽子?(两种) 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两种搭配演示出来。 提问:那么第二个、第三个木偶娃娃呢?(都可以配两种帽子) 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木偶)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 2、教学第二种方法: 教师将两顶帽子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 提问:第一顶帽子可以配几种不同的木偶娃娃?(三种) 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三种搭配演示出来。 提问:那么第二顶帽子呢?(也可以配三种木偶娃娃) 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帽子)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同学们,我们用 3、教学第三种方法:画图连线法。 师:如果有的同学对以上两种方法不清楚,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连线的方法。 说明:这里,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 出示课件,教师先示范连一条线,再请学生仿效,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六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执教:龙岭学校黄庆喜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7~89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 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会用恰当的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书)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如运算,数、图形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课件出示记忆力PK题。学生快速浏览数据,教师指名回答,师生谈话,初步体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教师小结:要赢得比赛,不光比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今天黄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设计说明】通过PK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导入新课。 二、实践探究,发现数字中的规律。 (1)、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a.填表。 师:(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乘法表,其实在这个乘法表中就蕴涵着许多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翻到87页的乘法表,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填完后与老师对照) b.探寻表中的规律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乘法表,分小组找一找数字之间或者它们构成的图像之间有什么规律,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哪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 c.小组讨论结束后,分小组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75页例题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特征,探索给定图形中隐含的规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渗透对应、函数等现代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探索、预测平行四边形个数与拼出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教具准备】 若干个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6个一样大小,长边2 cm,短边1 cm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与平行四边形高相等的6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硬纸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玩一玩,摆一摆。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索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长边为2 cm,短边为1 cm的平行四边形。 老师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摆在桌子上。 教师: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吗?(教师将周长填在表格中) 教师:老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现在摆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还是6吗?(不是6,是10)教师:跟刚才相比,增加了几?(4) 教师:那么再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出的是什么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14) 教师:跟刚才比较,又增加了几呢?(还是增加4) 教师:拼出图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有没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赶快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观察,然后完成书上的表格。 (学生摆,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填的表格?(学生说,教师完成表格)平行四边形的个数12345……拼出图形的周长610141822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操作的过程中你都有些什么发现? 教师:照这样计算,你能算出6个平行四边形拼出图形的周长吗?(26)10个呢?20个呢?(这时学生答不上来,感到困惑) 教师: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老师巡视,倾听,指导) 教师:谁最先来代表你们那一组说一说? 小结:1个平行四边形周长是6 dm,每增加1个平行四边形,周长相应增加4 dm。 如果用字母“n”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那么拼出图形的周长=6+(n-1)×4。 尝试理解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内容: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0~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 徐州民主路小学 臧鸣[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3个木偶娃娃、2顶帽子(卡片) 学具:每个小组3个木偶娃娃、2顶帽子(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响当当”木偶剧团来我们学校进行汇报演出了。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精彩的演出吧!(展示课件)木偶娃娃们表演得非常出色,但是还有3个木偶娃娃也想参加演出。他们可以佩带的帽子有两种:小丑帽和礼帽。(出示问题)选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板书:选配)

二、动手实践,教学新课 1、用卡片代替实物进行选配 (1)你觉得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实践入手。现在,同桌两人一起合作,利用信封中的卡片代替实物,进行选配。选配后,小组里轻声地说一说你们是如何选配的?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注意观察不同的选配方法。 (3)安排不同顺序的小组进行展示。 a:不按顺序选配的小组到前面展示选配过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谈话:你觉得他摆放的怎么样? b: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安排按顺序选配的小组进行展示。(可以先按摆放顺序选木偶,再按顺序配帽子;也可以先按摆放顺序选帽子,再按顺序配木偶)谈话:你觉得他们摆放得怎么样?这样选配有什么好处? c:教师总结:虽然大家的摆法不一样,但我们在选配时只要做到有条理有顺序地进行选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得把所有的选配方法找出来。(板书:有条理有顺序) 2、用图形或符号连线的方法进行选配 (1)刚才,我们进行木偶和帽子的选配时,用的是卡片代替的实物。假如没有实物,也没有卡片,我们该怎样进行选配呢?每个同学动手设计一下。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事物中隐含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对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复杂问题中隐含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高斯,是德国有名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有着“数学王子”的美称。他从小就特别聪明,有一次上课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从1开始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老师刚说完他很快便算出了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指生说一说:把1和100相加等于101,2和99相加等于101,这样就得到50个101,用乘法计算:101×50=5050。正是因而高斯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才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规律!揭示课题,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活动1:摆三角形

1、这里有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每幅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和需要的小棒根数来填表。 填完学生汇报结果: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第二个三角形用了5根小棒,第三个三角形用了7根小棒…….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生说一说。 每组中的小棒根数后一个总比前一个多2根。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每组中的小棒的根数是2的几倍多几根? 生:第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1倍多1根,第二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2倍多1根,第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3倍多1 根…… 师:按这样的规律继续摆下,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2n+1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2n+1”表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表示任意一个图形的小棒的根数都是图号的2倍加1。n可以表示任何数。 学生只要表述的意思对,就给予肯定,并板书:2n+1。 3、根据字母式子计算,摆第11幅图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探索活动2插彩旗 引入:有了这个关系式,我们就能求出任意一个三角形需要的扣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 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

四年级下册《找规律》单元分析

四年级下册《找规律》单元分析 教材解读: 与四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单独设置找规律的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本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全部元素中按要求选取某些元素,发现选取方法的规律,找出有多少种选法,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通过例1认识搭配现象中的规律;第二,通过例2认识简单的排列、组合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要领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集聚众人智慧抽象、概括出相应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要以定性描述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要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索活动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按照“选配或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

有条理的思考——在讨论和反思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这样教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用图形表示实物,用字母表示人物,这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符号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学生已知有识基础: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规律等。 [要领指导]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学生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双重支撑。本单元继续安排学生找规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通过对《找规律》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从简单常见的数学现象中寻找规律的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规律时所用方法也日趋成熟、理智,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发展了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课时设计: 1.两种事物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 2.几个事物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

五年级数学培优:探索规律并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培优:探索规律并解决问题 为科学而疯的人 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 康托尔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真金不怕火炼,康托尔的思想终于大放光彩。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尔(1845—1918),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丹麦犹太血统的富商家庭,10岁随家迁居德国,自幼对数学有浓厚兴趣。23岁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他所创立的集合论已被公认为全部数学的基础。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3,4,5,……,1998,() 2,4,6,8,(),(),…… 5,10,15,20,(),(),…… 2、下面是一个8位数,每3个相邻数字之和都是17,你知道“?”处表示的数字是几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 找规律 4教案 苏教版

找规律 设计理念: 《找规律》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对两种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规律,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也为今后学习复杂的搭配、排列组合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 规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 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运用规律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事物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中的规律,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两人一套学具、记录纸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对话。老师让学生猜猜今天是我们班谁的生日。(学生猜测,教师可适当提醒。) 猜生日游戏结束后,教师表扬猜对的学生,并表示要送个礼物给过生日的学生以表示祝贺。但不知道该怎么搭配。邀请学生一起和老师来选择!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出示课件中的场景图 询问学生可以怎么选择。 木偶 帽子 一个木偶搭配一个帽子

谈话:单单买木偶或帽子都不好看,所以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再搭配一个帽子,那可以有多少种方法呢? (学生自由说)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操作。 谈话:我们先一起来动手配配看,怎么样?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个木偶2顶帽子,4人一小组,两个人搭配,两个人做记录,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作相应指导。 2.交流方法。 谈话:已经完成的小组大声地说出你们的答案是多少! 谈话:谁有勇气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小组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上来介绍和演示自己小组的搭配方法和种类。 3.比较方法 根据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一定要按顺序有序地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1.探索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是借用学具摆出了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如果不用学具,你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也能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全部有序地表示出来呢? 想一想,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自备本上画画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关注不同的方法。 谈话:老师看了一下,发现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是多,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自豪地介绍给同学们听。学生演示。 谈话:感谢3位同学的展示,你们发现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交流讨论,师生得共同得出结论:都是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物,用连线来表示搭配的方法。 谈话: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归纳:简洁,不容易弄错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