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啊”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词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它单独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附加意义,使表达内容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明显。因此,“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一笔。

【关键词】辨析、语音学、规范

一、语气词“啊”与感叹词“啊”的辨析

啊,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在不同读音中,“啊”具有不同理解。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有限,不能依据不同的的背景来选择“啊“的读音,因此通常会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同时,除了读音问题之外,在“啊”使用过程中也仍须注意语境问题,使之可以在表达感叹的基础之上,结合后面出现的句子,通过丰富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啊”在词类中既属于拟声词中的叹词,即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又属于语气助词,即附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通过分析发现,“啊”字在很多句子中充当了很特殊的又很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啊”以“āáǎà”四个声调使用时,其词性多是以叹词为主,而当“啊”以“a”使用时,则更偏重于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啊”字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二者读音不同。“啊”作为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如“千万小心啊!”而叹词“啊”一般不读轻声,读本音。如“啊!真漂亮”。(2)语法特点不同。语气助词“啊”一般附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不作句子成分;而叹词“啊”经常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任何词语发生基本的句法结构关系,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你来啊!”“啊,上课了”。前者的“啊”附在句末,不作句子成分,是语气助词;后者的“啊”独立于句子的结构之外,充当独立成分,是叹词。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的语音学原理

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均早有定论,且说法基本一致。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想从音变的原理出发重新深入探讨一下这

个问题,谨就教于方家。

语流音变是任何语言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音变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语流中前后语音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协议”,属于语言内部的一种自我协调现象。音变的目的和结果是使言语变得自然、流畅、和谐、优美。

任何一种音变,不管多么复杂,都有其内在规律,而目前人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也许是全面的,也许还不够全面。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及其原理,笔者都认为还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

语气词“啊”的音变是因语音同化作用......而引起的多种增音现象,这是现在一般人的共识。其实,语气词“啊”的音变原理除了同化增音的作用外,还有异化增音....的作用。根据这两条原理,现将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重新整理如下。

1、同化增音

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啊”在语流中受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增加一个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即当“啊”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辅音和高元音时,发音时只要把前一音节的尾音延长,与“啊ɑ”连读即可,其中高元音连读后变成半元音。这一规律,使“啊ɑ”的读音共有七种变化。

2、异化增音

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当“啊ɑ”的前一音节的尾音是低元音时,由于“啊ɑ”与之发音相同或部位接近,连读起来音节界限不分明,如果要使音节界限分明就比较费劲、拗口,于是就在“啊ɑ”的前面增加一个不同的音素来分隔音节。

3、同化、异化两可

o、uo之后的“啊ɑ”,一般认为应变读为yɑ,这属异化增音。其实o是半高元音,后面的“啊”也可按高元音的同化规律变为wɑ(音变后的w发音较松)。笔者认为按同化规律来念更好一些,同化是“顺口”,而异化仅仅是不拗口,不拗口不一定顺口。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祖国啊”反复出现,一般人都自然而然地念成wɑ而极少有意念成yɑ的,如果念成yɑ就会使人感到生硬、拗口,不利于情感的抒发。

笔者亦认为按同化规律来念更为顺口一些。贺敬之的诗《三门峡——梳妆台》,中有“并肩挽手唱高歌啊”一句,著名的语言艺术家洪深先生就是读的“唱高歌啊(eɑ)!”如果读成“唱高歌啊(yɑ)”,语气就来得比较生硬,不如前者流畅圆润,有损于语言的艺术美,当然也不利于情感的抒发。

总起来看,语气词“啊”在语流中没有一处是念ɑ的,其实际读音有nɑ、nɡɑ、yɑ、wɑ、vɑ、[zɑ]、rɑ、eɑ[]八种,这看起来似乎很复杂,难以掌握,其实在教学中,只要讲清其音变的原理,强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发音时只要把前面的字音读准、延长并归音到位,然后顺势把“啊”的音变读出来即可,切忌刻板地用条条去硬套,否则本末倒置,只会弄巧成拙。

三、语气词“啊”的用字规范问题

由于语气词“啊”在语流中没有一处念ɑ,而是发生了多种音变,于是就出现了音变后“啊”如何书写的问题。

不少现代汉语教材认为,“啊”音变后的规范写法应为:在变读为yɑ、wɑ、nɑ时分别写作“呀”“哇”“哪”,而变读为nɡɑ、rɑ、[zɑ]时写成“啊”(以下称“规范”),这样,根据音变,语气词“啊”就应该有“啊”“呀”“哇”“哪”四种写法,再加上“啊”有时又写成“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语气词“啊”实际上就有五种写法。

本来,从音变的角度看,“啊”“呀”“哇”“哪”四种写法的分工是很明确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不容易,几乎无人能分清它们的写法,于是就造成了语气词“啊”“呀”“哇”“哪”的用字长期混乱的局面。

笔者对人教社1995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啊”的音变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没有一篇课文“啊”的音变用字符合上述规范,包括一些语言大师的文章。教材中“啊”的音变用字共搜集到194句,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情况(括号中注出的是根据音变而应该使用的规范汉字)。

至于“啊”又可写作“呵”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属于异体字,应该是汉字整理的对象。“啊”与“呵”应各具其音,各施其职:“啊”作语气词时本音为ɑ,语流中发生多种音变;“呵”只应保留hy的读音及用法。

参考文献:

[1]《啊的语用功能及其习得机制》颜娜,长江大学

[2]《感叹词如何体现话语基调》高彦梅北京师范大学

[3]《语言教学与研究》储诚志.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

例1994

[4]《汉语学习》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1988

[5]《中国语文》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1984

[6]周小兵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

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0532648.html,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 作者:毛丽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和西方语言相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汉语独特魅力的体现。语气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口语里使用非常普遍,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听外国人讲中文,虽然也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却总觉得洋腔怪调、不够地道,除了声调、语法等因素的干扰外,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很多汉语学习者不会正确使用语气词。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留学生们对语气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准确使用语气词的渴望流露于表。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对语气词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难点和重点也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语气词教学应当分阶段、有针对性、有区分性地来进行。在教学方法方面,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围绕特定的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遵循在“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讨论、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本文将以“吗”为例,阐释语气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疑问语气词“吗”的用法 “吗”是疑问句最常用的语气词,主要用于疑问句中的是非问。 什么是是非问呢?把陈述句的语调转换成疑问语调,或者再加上疑问语气词“吗”,就变成了是非问。是非问可以用表示肯定(如:好)或否定(如:不是)的词语来回答。例如: 等会儿去逛街(吗)? ; ; ;他(真的)是上海人(吗)? 这一类的句子往往可以加入“的确”、“真的”之类的副词。但在日常口语里,为加强语气,人们说话时经常会“无疑而问”,即反问,例如: 小丽不是和小芳关系很好吗? 你知道我是个排球迷,有排球比赛我能错过吗? 在这样的反问句里,“吗”常与“不是、还不、还、没、能(不)、岂、不就是、难道、莫非”等词语连用。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是……吗”,这一反问语气非常强烈的搭配使用很普遍,几乎随处可见。 还有一类问句经常在陈述句后,附上一个是非问或正反问,张斌称之为“附加问[]”。这类问句目的在于征求对方意见,或是希望对方予以证实。例如:

四川话——语气词

四川话里,词语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变化极大,特别是语气词,每种形式都带有不同的表情,加上适当的语气,四川话比普通话表达的意思丰富,生动,这也是川剧,四川方言剧都非常搞笑的一个原因。同时外地人评价四川人幽默诙谐也和他们的语言有关。 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噻音“san44” 表示肯定、祈使语气 [例句]:“像恁(那)个样子做肯定就错咯噻”(肯定语气) “他那么表(不要)脸,你就打他噻”(祈使语气) [注意]:1、打字时,应拼作“sai” 2、非正式场合,常误作:“三”“卅”“撒”等,注意辨别 喃音“lan44” 相当于“呢”。读音拖长时表示还有下文,用在句尾而且读音很短表示问句 [例句]:“范跑跑要是不写那个段博客喃——,也还不得遭骂。”(读音拖长)“范跑跑跑了就跑了嘛,还在博客上写出来,你说他该不该遭骂喃?”(读音未拖长) 嗦音“so21” 表示不满的情绪。 [例句]:“你是瓜的嗦!” 嘎音“ga21” 表示说话人期望对方回答或肯定,常单独使用 [例句]:“范跑跑好像遭骂疼咯嘎?” “范跑跑真的不配当老师,嘎?” 嘛音“ma21”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现在。 [例句]:“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嘛。” “快点嘛!” 表示推测语气 [例句]:“他们咋可能来嘛。” [注意]:嘛的用法比较多,许多多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言。 哈音“ha54”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将来。 [例句]:“改天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哈。” 表示嘱咐、提醒 [例句]:“今天要下雨哈!” 啊音“a21” 表示肯定回答。 [例句]“他经常忘记东西?” “啊!他就是这个样子嘞人。” 咯音“lo21” 相当于“了”,表完成时。 [例句]:“作业我写完咯!” 哦音“o21”

现代汉语 综述 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二班 学号:BC14820226 姓名:张震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对近三十篇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概况的论文进行综述,其中主要对语气词的意义用法,分布,连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目录 序言 一.语气与语气词----------------------------------------1 二.语气词的分类----------------------------------------1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及用法------------------------------1 3.1基本语气词---------------------------------------1 3.2派生语气词---------------------------------------1 四.语气词的分布------------------------------------------1 4.1句中---------------------------------------------1 4.2句末---------------------------------------------1 五.语气词的连用------------------------------------------1 六.结语-------------------------------------------------1 参考文献---------------------------------------------1 后记-------------------------------------------------1 序言 孙苹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从语气词的名称、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研究

一.选题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再说,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上术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对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等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对语气词本身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注意研究一些典型的语气词,如"了、呢、吧、的、吗"本文也把汉语语气词和越语语气词进行对比并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提出纠正法。 四.研究任务 第一:对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考察 第二:研究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 第三: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的" 第四: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论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的研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1. 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首先是凭借不同语义内容的词语。语言还有转情的功能,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样。具有语气词使汉语有别于一部分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在语气系统中语气词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结构成分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法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 1.1.语气词后一般有语音停顿。 以前各位学者对语气词语法性质的论述总是强调"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未"这一点。近些年来,有学者再次提出了句中语气词的问题。不管是句未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词都是用在语气的停顿处。 跟聪明的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1.2.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1)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未的语气词,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都不能连用。 (2)能够连用的语气词主要是但音节的典型的六个语气词,即"的、了、吧、呢、吗、啊"双音节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一.选择题材的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由于上述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三.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气词,尤其是这些典型的语气词"了、吧、呢"四.研究任务 第一:研究语气词的语音、作用 第二:研究语气词"了、吧、呢" 第三: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办法。 五.研究范围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本文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时间较短。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啊”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词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它单独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附加意义,使表达内容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明显。因此,“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一笔。 【关键词】辨析、语音学、规范 一、语气词“啊”与感叹词“啊”的辨析 啊,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在不同读音中,“啊”具有不同理解。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有限,不能依据不同的的背景来选择“啊“的读音,因此通常会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同时,除了读音问题之外,在“啊”使用过程中也仍须注意语境问题,使之可以在表达感叹的基础之上,结合后面出现的句子,通过丰富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啊”在词类中既属于拟声词中的叹词,即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又属于语气助词,即附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通过分析发现,“啊”字在很多句子中充当了很特殊的又很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啊”以“āáǎà”四个声调使用时,其词性多是以叹词为主,而当“啊”以“a”使用时,则更偏重于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啊”字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二者读音不同。“啊”作为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如“千万小心啊!”而叹词“啊”一般不读轻声,读本音。如“啊!真漂亮”。(2)语法特点不同。语气助词“啊”一般附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不作句子成分;而叹词“啊”经常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任何词语发生基本的句法结构关系,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你来啊!”“啊,上课了”。前者的“啊”附在句末,不作句子成分,是语气助词;后者的“啊”独立于句子的结构之外,充当独立成分,是叹词。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的语音学原理 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均早有定论,且说法基本一致。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想从音变的原理出发重新深入探讨一下这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 [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 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 一、引言 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 1.“分”的观点 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 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三、语气词“吧”使用偏误类型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汉语为二语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一)“吧”与其他语气词的误用 3.“吧”与“吗”的误用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询问某事,希望听话者将会给予比较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语气词“吧”表示疑问语气时常有半信半疑的语气,语气较弱,主要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不确定的推测。除此之外,“吧”还有建议、协商之意,语气比较缓和。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气词时容易出现“吧”与“吗”的误用,例如: (1)*像她这样开朗的人也可能得那种病吗? (2)*因此,既然在这“反吸烟”的社会中苦苦地抽下去,不如就为自身健康和周围的美丽环境而戒烟吗。 以上两例都是对语气词“吧”和“吗”的误用所造成的偏误。句尾应该用语气词“吧”,例(1)来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推测,例(2)来表示建议大家戒烟,类似于一种呼吁,两句中都不可以用语气词“吗”来替代“吧”。 4.“吧”与“了”的误用 (3)*跟你们一起生活已经二十多年吧,我也知道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死前他跟他的朋友们说:“现在我很后悔……你们别抽烟吧……”所以我认为,我要健康,我就不吸烟。 (5)*我很长时间没给你们写信吧。 (6)*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尽量少吸烟了。 语气词“了”是成句的主要成分之一。例(3)“了”与已经连用,表示对现在(说话时)来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跟你们已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了”,“吧”则不表示此意。“吧”带有商量的语气,例(4)中应使用“了”,此处表示一种强烈的请求,没有缓和和商量的语气,所以不能用“吧”。例(5)中应用“了”来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应用“吧”。例(6)将“吧”误用成了“了”,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了”通常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者行为变化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用“吧”。 5.“吧”与“呢”的误用 (7)*在学习中肯求一些趣味,那么,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情趣吧! 例(7)中本该使用语气词“呢”误用成语气词“吧”,语气词“呢”与“还”连用,形成“还……呢”这种句式,在这种句式中不能用“吧”,“呢”在此处表示对某种现实情况的强调。 6.“吧”与“啊”的误用 语气词“啊”在祈使句中昌常常表示嘱咐,命令,带有比较强烈的要求或者催促的情绪,不含有商量的语气。 (8)*你们也别忘记吧! (二)“吧”的漏用 语气词“吧”漏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因为学习者母语中并语气词或者并没有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语气词,二是语气词“吧”没有具体的实在的词汇意义,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忽视其存在,在使用时采取回避态度造成语气词缺失。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姓名:刘亚豪 学号: 200801010017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 2008级汉本1班 指导教师:李琦 2012年5月12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运用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签名: 2012年5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1) 一、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2) (一)语气词的功能 (3) (二)语气词的意义 (3) 二、与方言语气词的比较 (4) (一)句法关系 (5) (二)音变 (5) 三、与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比较 (6) (一)句尾语气词 (7)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摘要:语气词,是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小单位,但是在语言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不可缺少,更是无法替代。无论在现代汉语、方言还是古代汉语中,语气词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先从现代汉语出发,分析语气词的分类、功能和意义;然后从方言和古代汉语两个角度来论证、对比和分析语气词在语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作为标靶来更好地认识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作用,为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提供基本研究素材,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字:语气词;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汉语 Mood words in language Abstract:Modal words, is the language system in a small unit, but in the language of function is big, not lack, also can not be replaced. Either in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its role is crucial.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modal word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then from the dialect and ancient Chinese two angle manifold demonstr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d words in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target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o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modern Chinese tone word study provides basic research material,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Key word:Modal words;modern Chinese words;dialect;ancient Chinese 前言 “万事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被人们感觉到罢了。”[10]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现象,分析语气词的演变进程,在研究语气词的发展轨迹中辩证地把握现在,从中探索现代汉语语气词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汉语的发展演变进程,从古代历经先秦、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发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 收稿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李小军(1974-),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35 - ?语言学研究?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李小军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不过不足也很明显:系统性研究不够;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汉语史的联系不够;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概括不够;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气词很不够。 关键词:语气词;建国以来;系统性研究;语气意义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35-04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气词(又称语气助词)研究开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不过至1949年,汉语语气词研究方面的文章并不多,只十来篇,较有成就的是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3卷2期)开创了标准语和方言、文言结合研究的新路子,具有奠基性;吕叔湘的《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1)则开辟了近代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建国后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在数量上(专著8部,论文200多篇)、质量上、研究队伍上都有所体现。根据时间可以把建国后的研究分为三期:兴盛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衰落停顿期(60年代至70年代)、繁荣期(80年代以来),不过我们的述评却是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语气词研究 甲骨卜辞语气词研究。《今文尚书》和《诗经》等最早的传世文献里都已经有了语气词,那么语气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殷墟卜辞里是否有呢?李学勤在《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3辑)首先认为“拟”和“执”是语气词,后来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支持李的说法,并对字形重新作了考释。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4)赞同裘锡圭的观点,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指出在殷墟卜辞中语气词“拟”字的出现次数为100以上,“执”次数为30以上。反对者主要有范毓周(Early China 1989.14)、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 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辩》(《甲骨文研究》,台湾里仁印书局1998)等。他们认为句末的“拟”和“执”大部分都是名词或动词,而不是语气词。殷墟卜辞大多简短,句中少有修饰成分,依据语义组合关系来判断“拟”和“执”是否语气词有不小难度。根据裘锡圭,把“拟”和“执”释为语气词似可通。但是语气词的观点也遭遇到一重困难,即在同时或后世的文献材料中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诚如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1988创刊号、1989.1)所说:“一种语法范畴,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了,这是不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所以,语气词起源于甲骨卜辞的观点还需要检验。 除了前面几篇,研究上古汉语语气词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7辑)认为语气词在西周产生,并同地域及文字的表现能力发展有关。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指出不同体裁的文献里语气词的使用具有不划一现象。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提出了语气词的单功能说。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3)赞同郭锡良的观点,同时认为先秦也是一个历时过程,期间语气词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积淀而显出多功能特征。钱宗武《<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古汉语研究》2000.2)和《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1.4)对今文《尚书》里的语气词作了深入考察。 另有一组研究语气词连用的文章: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1)指出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经历了由产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过

最新现代汉语谓词部分练习及答案

词类部分(下)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1、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副词 2、"上来"是() A助动词B判断动词C趋向动词D及物动词 3、"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B名词C副词D区别词 4、"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B时间副词C范围副词D否定副词 5、"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B范围副词C语气副词D情态副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B副词C介词D方位词 7、"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B时态助词C其他助词D语气词 8、"哎哟"是() A象声词B语气词C叹词D助词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1、代词包括() 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疑问代词D代名词E代动词 2、虚词包括() A介词B区别词C连词D助词E语气词 3、"报告"一词兼()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连词E代词 4、"和、跟、同、与"兼() A动词B连词C介词D副词E助词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的"。 (2)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 (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在) (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 (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吗) (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 (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 (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 (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 (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四、简答题 1、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2、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 5、什么是加词,加词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形容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 7、什么是介词,说明介词的分类和特点? 8、什么是连词,连词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语气词? 11、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 12、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A 6、C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E 3、AB 4、BC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有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2)现代汉语中有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时态助词(2)副词(3)副词(4)趋向动词(5)时态助词 (6)时态助词(7)语气词(8)形容词(9)时间名词(10)程度副词(11)方位词(12)区别词(13)动词(14)副词(15)副词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姓名:金浩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教师:何洪峰 2011-06-0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使用语气助词表达语气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一个语气助词可能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也可能由多种语气词表达。此外,语气助词的音变现象能使一个语气助词有若干不同的读音,而每种读音都由不同的汉字来反映,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就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要把汉语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和说话人的态度、感情、情绪梳理得清清楚楚,确实不那么容易。在中国人之间,由于有共同的语感,表情达意自然畅通无阻,不需要作过于细致的分析。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则非做到这一步不可。所以把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作为研究对象很有价值。 首先,看下面的例子: (1)有人不知道吗? (2)有人不知道呢? (3)有人不知道啊? 我们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发现这四句话的用词、语调、语序等都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句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助词。即使是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那么整句话的含义也就不同。 本文先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构成疑问句的成分进行整理。同时,分析各成分的组合形式,然后归纳整理,说明其语法功能和特点。由于许多学者对于语气词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经过细心取舍,精选了常用的三个疑问语气词“吗”“呢”“啊”作为其研究对象,加以分析,详细探讨。 本文主要使用离析法分析,将句末的“吗”“呢”“啊”去掉,然后,将有语气助词的句子与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相比对照研究。即把不同的语气助词放在相同的语境中逐一比较,找出相同的句子在语气上的差别和一个语气助词确切的语气意义。这样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的语气助词研究中根据语感随文释义的弊病。 现代汉语专职的疑问语气词只有一个“吗”。除了它以外,其他疑问语气助词“呢”“啊”在问句中是有选择性的,可用可不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语气更为

关于《诗经》中的语气词研究

关于《诗经》中的语气词研究 摘要: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中可以看到时期西周到春秋时期我国北方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诗经》中的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对《诗经》中的语气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探求春秋时期民间诗歌运用语气词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关键字:《诗经》;语气词;分类;功能;影响 《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一方面其在语言上具有开创性,另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具有开创性。《诗经》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诗经》中语气词的分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气词在《诗经》之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总的来看,《诗经》中出现的单音节语气词共有33个,合用语气词共5个。《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根据统计来看,其中《国风》共160篇,其中语气词的使用是最多的,共有618例;《小雅》74篇,语气词的使用比例是最大的,共324计例;《大雅》31篇,共计160例;《颂》40篇,共计76例。《诗经》中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语气词,如“兮”中共出现了244次;“矣”字出现105 次;“哉”共出现66次。 沈兼士在《段砚斋杂文·今后研究方言新趋势》一文曾经指出歌谣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体:“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字,歌谣里所有词语,多少是带有地域性的,倘使研究歌谣而忽略了方言,歌谣中的意思情趣、音调至少有一部分的损失,所以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基础工夫。”《诗经》来自于民间,是有民间歌谣整理而成的文字,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虽然经过了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国风》中的语气词 《诗经·国风》展示的是周代各地绚丽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内容上主要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为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受剥削和被压迫生活现状的同情,并蕴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风”是一种音乐乐调,“国”是地方、地域的意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风其实指的就是各个国家和地方的乐调。《诗经·国风》共160篇,其中包括周南、召南、卫风、王风、唐风、秦风等共十五个地方。 《诗经·国风》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每个地方的民歌都被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诗经·国风·齐风》是齐国的诗歌,由于齐国多以广阔的平原为主,面临大海,这种地域富于齐国人乐观、明朗、潇洒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进而对诗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齐国的诗歌多是以舒缓、温和的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也体现于语气词的运用上,如《诗经·国风·还》中有:“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经·国风·东方之日》:“东方之

语气词

语气词 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 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 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 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 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 5、嘛: 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 6、呢: 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 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 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 (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 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 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 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如“他也许不会同意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