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慕课时代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慕课时代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294775.html,

慕课时代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作者:张悦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04期

【摘要】慕课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在信息时代中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新性与适应性,也要守住思政课教育工作的初衷与根本。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教育;创新模式;坚守

互联网+带来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浪潮已经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根基,而“慕课”(MOOC,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个发端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其强大的在线共享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化壁垒,更让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慕课”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该何去何从?

一、“慕课”时代下思政课教育面临的挑战

选择多样化随着慕课的普及,高校之间的授课界限被彻底打破,自2011年以来,国内外诸多著名高校纷纷加入了EdX、Coursera、Udacity等慕课联盟,在这些共享平台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进度选择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目标。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再也不是从前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慕课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新媒介新技术的学习也需与时俱进,结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做好他们引航领路的思想导师。

交流虚拟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面对面的你问我答,而“慕课”的出现对于传统课堂的交流方式提出了变革性的挑战,学生们隐匿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下,不再有现实中众目睽睽下的羞涩,网络课堂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更能展现自我,也更为随心所欲,虚拟空间的匿名留言方式也为一些学生的不良言论提供了保护伞,而网络共享平台的传播性也难以控制。因此,慕课时代下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走出新思路,又如何“固守本源”是我们一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慕课”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教”与“学”的模式互补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围绕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和加强规范管理三条主线指导大规模开放课程建设”。“慕课”的出现,正是促进了教师对于教学思路的反思以及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它以参与规模大、开放程度高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向传统中国大学以“教”为主的小众课堂的教授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随慕课而生的“翻转课堂”更是彻底颠覆了曾经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

高校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围绕移动课堂展开

2013年第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13期) Total No .313 收稿日期:2012—11—07 作者简介:李红艳(1979—),女,黑龙江黑河人,安徽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简介: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项目(编号:AKXK20103-2);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编号:ZDKC1105);安 徽科技学院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校级项目(编号:2012SZKJS6-1)。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法改革 ———围绕移动课堂展开 李红艳,李森林 (安徽科技学院思政教研部,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教学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境,而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移动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学法改革的探索,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优势成为时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思政课;移动课堂;实效性;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17—02 一、移动课堂的两层意蕴 1.第一层意蕴:移动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新路向 在教学理念的意蕴上,它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主体性维度的回归,这种理念体现在所有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甚至可以贯彻到高校所有的教学和活动中,让学生完全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学习和各种活动之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维度缺失,教师以主客体关系实施教学,采用填充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丧失其主体性,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讲主体性维度的缺失,并不是简单地说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社会实践、课堂提问与讨论、辩论等都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都是有限的。 当前思政课进行的各种改革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关键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如果不从教学理念和思想上入手,那么所有的改革最终就只是隔靴搔痒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第二层意蕴:移动课堂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面 肯定,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学界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统一。 通常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两种形式: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但也有些研究者只把走出课堂的教学形式即上述的课外实践教学称为实践教 学。移动课堂是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 换教学场所场景, 以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为载体,强化教学过程中的 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一种创新方式。如此说来, 无论从哪种形式界定实践教学,移动课堂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 移动课堂不管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它体现的都是对学生的真正关注,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学习与接受形成有机互动的交流平台,建立一种师生之间的真正的平等、民主的氛围。 二、移动课堂的优势 1.移动课堂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实施思政课一方面是国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政治性与强制性;另一方面, 它的最终落脚点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种种调7 1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294775.html,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浅析 作者:闫春娥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7期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播先进科学理论的历史重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语言、情感交流、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素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情感躬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语言接地气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等多种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太“高大上”,老师就会“唱高调”,“台上讲得直冒汗,台下睡倒一大片”。据调查显示,教师语言空洞没有说服力、教学案例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理论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不能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就会使理论被束之高阁,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失去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作用,也将失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语言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甘之如饴,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解惑释疑,实现科学理论的本土化、生活化;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案说理,比如以本区内、市内、校内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情感作纽带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情感交流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是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教师把情感融入教学,就如同让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放飞知识的天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产生深刻影响。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一个好的教师会通过语言、教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据调查,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都是首先因为喜欢教授这门课的老师,而喜欢老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亲和力、渊博的学识、讲课的风格等,但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只有心中装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师生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所以,思想政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 ]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 ]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经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

思政改革教学大纲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 (2014版) 基础教学部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 理论课程本科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6) 理论课程专科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3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4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11010171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学时]2学时/周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课外32学时 [学分] 2.5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大一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课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责任、感恩、环保和法制等。 本课程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启发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从而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课程的讲授对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学院学风的改善将起到一定作用,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大学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附件2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XX学院(部) XXX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提示:本次立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提示:XX专业XX年级) 教学章节:(提示:请项目负责人从本课程教学内容中选取一个相对完整的、最适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学章节) 使用教材:(提示:教材名称、出版社) ] 教学课时:2节/3节/4节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500字左右) (本部分撰写提示:授课教师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在本章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如何评价教学成效等。)(“我想怎么改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过程(3000字左右) 》 (本部分撰写提示:本部分为课程教学实录,要详细写明前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如何在教学中予以具体落实和开展的。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尤其是课程思政改革开展的真实情景【如具体有哪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以及关键性环节或活动开展的设计意图等】,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

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我是怎么改革的”) (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问题导向,要紧紧围绕所欲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教学反思(“对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本部分撰写提示: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 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 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 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七、教学效果 (提示:本部分请简要概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哪些具体成效”) 《 附: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典型成果 (本部分提示: 1.相关教学资源: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可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的 课程思政方面的书目、文章、网站信息等。 2.学生相关学习成果: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方面的典型资料;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体现教学改革效果的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学习心得、感悟等。) (特别说明:以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撰写模板只是给各

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

太原工业学院2017年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7】15号)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晋教政【2017】6号),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发【2016】31号、教社科厅函【2017】15号、晋教政【2017】6号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以构建优良教风学风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为教学服务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成立太原工业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质量年”各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吴刚院党委书记 霍世平院长 副组长:李国臣院党委副书记 吴跃焕副院长 组员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团委和思政部等部门负责同志担任,相关部门负责条件落实和制度保障,思政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三、总体思路 (一)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好主流思想舆论的正面宣传工作,牢牢把握话语权,管好导向,坚决抵御西方敌对思潮的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筑思政教育三个课堂的联动育人机制,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学校思政课主课堂与拓展课堂的教学实效为目标,以五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以规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以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提升引领力。 五、主要任务 结合我院实际,深入检查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健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 关于进一步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学院党委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要求。 2010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杭职院党〔2010〕18号),将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充实到二级院(系)。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到二级院(系)后,努力熟悉院(系)专业建设,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形成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友嘉五个一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载体,切实提高了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团建、思想动态研判、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大推动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思政教学改革与政策规定要求不相符合;2)思政课专任教师资源很难进行统筹安排;3)思政教师团队合作力量日趋弱化;4)思政教师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比较困难。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结合实际,就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优质范文. ..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件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建设全面人才,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使“思政课”真正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和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课时安排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被逐渐改变,其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目前一种相对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基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笔者认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依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趋势,从而使校企合作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价值。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 高校学生主要包括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从中等职业院校晋升的学生,而他们在思想认知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因为所受的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不同,普通的高中生可能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喜欢较为自由、形式多变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在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状态时使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

问题,有些学生乐于参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学生则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由于学生的个人原因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序的实施,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很难适应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目前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1]。然而在实际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很难适应当下校企合作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从原来单纯的校园生活一下子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上,让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在原来对实践要求不高转变成高要求,这些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使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心理上出现恐惧,在当下激烈的企业竞争压力下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伤害,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以及被学生所接受。 (三)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显露出学生思想上的缺陷 随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不断深入,隐藏在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也被逐渐显露出来,同时也直观的暴露出学生思想上认知上的缺陷。由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虽然对

思政课改革方案

仅供个人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

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

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努力转变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读、说、问、议、行”五字为目标,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读。教师要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政治不是语文,需要用感情来读,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学会自学。这个“读”,即自读,是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内的朗读、阅读。在自读前,教师要先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当然,目标中不仅有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和觉悟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根据现行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认真阅读教材,读出新意,根据教师提供的读书提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了解,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自读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通过自读找出本框题的基本问题;其次是把基本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理出来;再次是做好阅读笔记,及时记录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这样通过读,学生就能很好

理解教材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规定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准备一到两个与课文内 容相关的事例来说明知识点,改变过去教师提问题、举例子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成为教材的驾驭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说,教师应该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平等相处,共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有什么新发现吗?”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求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尤其是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发动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为他人排疑解难。在此基础上,尤其是要组织学生在自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或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质疑。在此之后,教师就紧扣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讲解,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胆识也有所发展。 问,教师应该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要用“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实施教学改革是解决高校“思政”课现存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需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等六个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改革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规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从“98方案”到“05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调整非常重视,这为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辨别多元化社会思潮并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思想、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 1.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包括: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能力等。 2.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包括: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等。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教学内容应联系社会实际 只有掌握实际情况,理论才能有的放矢。“思政”课教学如果脱离社会实际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让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

浅谈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

浅谈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 下面我将围绕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6年将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每册4单元,主要围绕小学生的生活,从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如心理健康、学校班级问题、国家问题、自然环境问题、交通、安全、法治教育等囊获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世界的框架体系。我们不难看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且是一门立于并导向社会生活实践、传递国家意志、沉淀升华为个体良好行为习惯、个体品质、法治意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的综合性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本课程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既要有着眼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政方针、重大时事政治等政治与德育工作的大格局、大视野。这决定了相较于一般知识性学科而言,对教师提出更高素质、更宽领域、更多方面的素养要求。因此,思政教师专业化配备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应是重中之重。如何探索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不成熟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一、抓学科主心骨,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由区学科带头人牵头,与各小学德育干部组成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主持本区教学研究、学科课题开展,制定教学教研计划,统筹兼顾总体工作。同时考虑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问题,在编制内配足。编制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

的情况下,优先选取各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德育专干组成思政教师队伍。然后由德育副校长牵头组成各小学学科集体备课小组,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定期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成长课为契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立足课堂本身,磨炼课堂规划和资源开发。 二、以集体组织培训研修与自主理论学习协同发展两种途径,加快思政教师专业化水平 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政治学习培训、法治素养讲座等,同时定期检查教师自主学习笔记、心得,鼓励教师撰写学科论文,加强自主学习。 三、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队伍活力 以职称评定、行政岗位晋升必备条件,激发更多优秀教师投入到思政教师队伍行列的热情。以评选优秀思政教师、绩效体现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从教愿望。 四、遴聘法制部门、环保部门、公益单位人员到校兼任校外客座思政教师,定时开设讲座、授课,辅佐队伍建设专业问题。 五、重视学生课外实践比赛的评选工作 重视学科学生各类比赛,不仅调动家长参与德育思政绞死,形成合力,而且也能间接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为此,教育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既有学术型教育,又有职业技能型教育和专业应用型教育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各类各级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不能继续千篇一律地坚持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应该区分教育教学对象,增强针对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来探析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二、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并能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较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能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较好地处理实际生产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复杂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而恰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一个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理论战线的最前沿,是各层次学生所必修的课程,成为各级各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协作和沟通。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从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后备力量。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当中,除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外,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思政课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结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应当发挥的功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1.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事业的行

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学业评价实施报告(草) 一、背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容庞大,占据较多学时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大部分课程流于空洞说教,未能贯彻能力培养主线,收效甚微。08年始,我对课程内容作了较大规模的剪裁,教学方法上注重以专题为线索,营造讨论场景,引领学生拓展思维视角,锻炼思维能力,效果很好。 (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倾向于采考查方式,大体以期末主题小论文撰写为主,但大多流于应付,未能起到学业评价中贯穿能力本位之功效。 以包括期末考核在内的课程评价导引学生的学习行为,为课程教学中贯穿能力培养本位的重要环节。传统学业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载体,以补考、重修等为外在约束机制,大部分情况下,把学生再度拖进应试型负担性被动学习过程,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大多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积淀不足,于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乏力,就业路向单一又无可持续发展后劲。高等职业教育于就业导向的指引下,欲使培养对象在技术人才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广泛而深入地提升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较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简单技能培训,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突出高等教育特质,已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形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三)长期以来,功利化、片面化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鲜见,以至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践部分少,发展到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零距离”上岗,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技能性要求,实现了一个飞跃。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这种实践性教学走向了极端化,很多院校仅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后顶多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不是一个有发展潜能的职工,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育人,使学生自身具有发展的后劲,才能契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事实上,今日的人文素养培育,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的设臵,批判意识和独立品格等大学人文精神的营造,当为大学教育之题中之义。人文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中,可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素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二、宗旨: (一)帮助学生克服面向公众的语言表达的畏难、害羞心理和消极心绪,培育积极向上、从容镇定的心态,进一步凝炼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面对现实,关注社会,把思维视角积极拓展至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选取能够引发思想争鸣和观点碰撞的主题、登台演说及现场回应提问等诸环节形塑批判意识、独立品格等大学人文精神。 (三)通过班级活动,培育学生规则与规范意识,促成团队合作精神与观念。 (四)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促进学生认真对待能力培养,主动走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XXXXXXXX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负责人XXXX 系(部)XXXX 联系电话XXXX XXXX教务处 XXXX年XXXX月 填表说明

1.“课程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主讲该课程并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其他任课教师、助课老师,也可以是参与课程建设的其他人员。 2.内容要求实事求是,表达简洁、明确、严谨。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XX性别XX 出生年月XX 职称副教授学历XX 学位硕士所在系(部)机械工程系职务XX 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 2018.082017级(28*3=)84 最近 2018.032017级(56*5=)280 三年 课主要2017.082016级(42*2=)84 程教学 2017.032014级(65*2=)130 负工作 责情况 2016.082015级(40*2=)80 人 2016.032013级(56*2=)112 时间项目名称完成与获奖情况近年来 在教学 研究与 教学改 革方面 的成果 课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项目中的分工程 组教授方案评价 主 辅助授课 要 成 助理研究员资料整理 员

二、本课程基本情况: 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 1.教学对象 机械工程系的三个专业: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教学安排与内容见表1 表1教学安排与内容 课次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4 次第5 次 第6 次 第7 次第8 次 第9 次 第1 0 次 第1 1 次 第1 2 次 第1 3 次第14次第15次

心得体会: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最新)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在机制、体制和模式上寻求突破,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引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不仅能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校需要突破传统、深化改革,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可靠的保障。 首先,要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立体学习平台。这一学习平台应该包括课堂和网络两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与教材的融合深度,使课堂在经典著作阅读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网络教学方面,利用新媒体实现经典著作书目推送、学习导读、大家点评、论坛交流等功能,拓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渠道,更好地补充和辅助课堂教学。其次,要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测评指标和考核方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需要专心致志、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地读,需要用测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解决好实践教学的落实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不仅能巩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理论思考习惯和理论思维能力,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教学活动,需要学校把它纳入教育整体规划。首先,学校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同时,调动和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