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王元化

重新认识“五四” 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我主张用一种更冷静

更多层面的方式来重新

认识“五四” , 这构成了我近年所作理论反思的一部分。

一、首先要打破既定观念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 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

估价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观念, 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 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 将任何问题, 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 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 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 五四” 的道路走。“ 五四” 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但是“五四” 思想需要深化, 而不是重复

, 这就是我对“ 五四”

主张再认识的原因。

启蒙也是中国的历史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五四思潮遗

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 有的是谬误, 有的是真理中夹杂着谬误, 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起影响,

我们应该把它清理出

来。

接受外来思想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被认为是“ 五四” 最

为突出的思潮和文化特征之一。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结合起来,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 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 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 这就是所谓的“格义” 。到了道安时期, 认为“ 格义” 于理多违, 遂废止“格义”不用, 而采取直译和音译, 使佛经得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 可是并未传播开来, 广为流传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 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 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 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 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 而

后者倘从晚清算起仅百余年。我不认为五四时期对待西学的态

度及吸收西学的方式都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我认为那时以

西学为坐标?不是为参照系%来衡量中国文化, 是和国外那时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有着密切关系?五四时期陈独秀即称西学为“ 人类公有之文明” %。二战后西方批判了西方文化中心论, 而提出多元化的主张。其实就在当时西方有些人已经对中国的文化

传统采取了薄重态度, 比如五四时期来华讲学的罗素

、杜威就是

如此。有人提出继承“ 五四” , 这自然是对的。可是他们把继承“五四” 解释为完全按照“ 五四” 一模一样走下去, 而不许反思, 不许扬弃“ 五四” 的缺点和局限。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足为训的。二、

对“五四” 精神不能用

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时

代, 如果参照第一次的经验, 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总要有一

个过程。从!&! ? 年到() 年代中期, 时间很短暂, 不能期望它承

受太多的东西。“五四” 到底做了些什么? 又存在什么样的问

题? 大家都说继承“ 五四” , 可是继承“ 五四”的什么? 我认为过去写“五四” 思想史很少涉及“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这句

话是陈寅格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来的, 很少被人注意, 倒是

表现“ 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遗产之一。王、

陈等一向被视为旧

营垒中人, 被划在“ 五四” 范围之外

, 我觉得这是一种偏颇。问题

在于这句话是不是可以体现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

的精神? 它是不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如果不斤斤于用文白之

争来概括“ 五四” , 那么它是否在以不同形式写作的人物身上都

同样存在? 近年来这句话渐渐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 比较容易

被理解了。倘从“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方面去衡量“ 五四” 人物,

那么褒贬的标准会有很大不同, 一些被我们的教科书或思想

史所赞扬的人物,

将难以保持其荣誉和威名于不坠了。自然一

般所强调的民主与科学是重要的。但什么是民主和科学? 那时

只能说停滞在口号的层面上。这也是民主和科学在中国不能实

现的原因之一。此外, 我认为五四时期提出的个性解放也是很

重要的, 因为中国传统中最大的间题就是压抑个性。

鲁迅的思想有曲折的发展过程。他自己也说过是由进化论

到阶级论。大革命时, 他受到血的教训变成阶级论者以后, 他的

思想左倾了, 说自己是遵命文学。诚然, 他并不是遵奉统治者、权势者

、压迫者的命令, 和那些奴颜媚骨的投机家有着根本区别, 显

示了一贯的正直与骨气。但这并不能使他不犯错误, 因为一旦跨入遵命文学, 就难免会使自己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蒙受伤害。哭年代

, 他参与批评文艺自由与第三种人运动, 是受到极左路线

的影响。当时第三国际提出了反对中间派的口号, 中国党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 同样把中间派作为主要打击对象, 认为中间派比

反动派对革命的危害还要大。文艺界也伤害了一些不应伤害的

文学家。

?比如施蛰存当时就被当作第三种人, 魏金枝也被当作

第三种人的同情者而遭批评%。如果鲁迅当时不是基于政治信仰, 而是以自己的独立思想来明辨是非, 分清曲直, 他也许不会造成这种失误。此外

, 同样由于政治信仰, 鲁迅在答托洛茨基派陈

某的信中, 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怀疑他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金钱。托派也是极左的派别, 我并不赞赏。鲁迅所指摘的那个人,

在信发表六

、七年后, 因抗日被捕在日本特务机关被害。但鲁迅

到了晚年, 也逐渐领悟这种遵命文学是有弊端的。这一点, 从他

在不少书信中对于那些被他称为“ 元帅” 的文艺界党的领导的抱怨与微词, 以及声称要按自以为然的道理去做? ? 这些情况来

看, 是有迹可寻的。他给萧军信中劝他不要参加组织, 认为“ 在外边” 还可以做些工作

, 恐怕也是同样心情的流露。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至今还很难解释+ 为什么五四时期的一

些代表人物多半激烈地反儒, 而不反法。实际上儒家还有着民

本主义思想和诛独夫的革命思想, 可是法家却站在君主本位立

场上,

实行彻底的专制主义。“ 五四” 时期反对旧道德旧伦理, 而

作为封建伦理观念集中表现的三纲, 不是儒家, 而是法家所提出

来的。五十五篇?韩非子%就是一个明证。今天韩非在大陆仍被

视为融法术势为一炉、

集法家之大成的人物。秦王朝以法家学

说来治国。二世而亡后, 汉代总结了秦代筱灭的原因, 采取了杂

王霸政治

, 以后各朝大致沿袭此制。五四时期反儒

, 认为封建王

朝是利用儒家来统治人民, 所以竭力攻击儒家。可是他们没有

看到历代统治者所行的杂王霸政治乃是外儒而内法, 儒不过是

用来掩盖实际所行的法家残酷之术。但五四时期不但不反法,

反而对法家加以讴歌, 这是令人奇怪的。比如胡适在当时是代

表自由主义思想的人物, 但他对待韩非的态度就是如此。胡适

曾经批评黑格尔因为生在达尔文之前, 所以不懂进化论。可是

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谈到韩非时, 引?五盆篇》中的几句话, 竟说活在达尔文一两千年前的韩非是“ 一个极相信历史进化的

人” 。鲁迅也是一样, 他曾自称受到传统的两种影响, 一个是庄

周的随便, 另一个就是韩非的峻急。他对秦始皇的态度则是受

了章太炎影响。??) 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 中日两国有些论

者将希特勒的焚书比之秦始皇。鲁迅撰?华德焚书异同论》, 说

这种比喻不当, 秦焚书而不焚医书

农书等, 是和希特勒焚书不

同的, 和阿拉伯人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也不同。其实希特勒也

不是什么书都焚的。章太炎著的?秦献记%

?秦政记%等, 对秦始

皇取肯定态度。“ 文革”评法批儒将这两篇文章重印作为学习资料。鲁迅著的?汉文学史纲要》在这方面也透露了一些消息。人

称秦无文, 鲁迅不同意此说, 认为李斯为秦始皇出巡作的碑铭就

很好。他在书中将李斯单列一章, 给予很高规格, 相形之下书中

将贾谊与晃错合为一章就显得体例上有些畸轻畸重了。贾谊的

历史地位和他在文化上作出的贡献都比李斯重要。他年轻夭

折, 是一位才华横滋的人物。他写的?过秦论%

, 是探讨秦王朝覆

灭的原因。但章太炎不喜欢过秦, 称这篇文章为“ 短识” 。鲁迅

书中曾列举贾谊的名篇甚多, 独对此文不置一词, 而且连篇名也

不列举。这是不是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呢? 不论自觉或不自觉,

普迅受章太炎影响处甚多。如太炎继顾炎武、钱大听、朱彝尊等

之余绪, 破千年之偏见, 著《五朝学》, 恢复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鲁迅则撰《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和酒之关系》, 他喜爱玄学家猫康, 并校勘《猫康集%

。章太炎严格区分汉宋与今古, 告诫弟子不

可自乱家法, 对以今文学治经, 称鲜是鱼, 禹是虫, 加以心笑, 奋

迅同样不喜宋学, 讥嘲顾领刚疑古, 把禹当作一条虫。这些例证

是很多的。

应当把章太炎的思想当作当时的一种思潮来看。章太炎虽

然肯定秦始皇, 但他也是反对专制主义的。直至民国后他还以

大勋章为扇坠, 跑到总统府去垢骂袁世凯称帝。这事曾使鲁迅

感动。在此之前, 章发表过不少反专制的文章, 我曾在文章中提

到《馗书》的反专制统治之文, 这些文章真是令人展卷方诵

、血脉

已张。但是他为什么又去赞扬秦始皇呢? 这种矛盾看来似乎是

思想的任意倾斜, 其实是有时代的历史背景的。神州大地经三

千年未有的奇劫巨变, 他们那时, 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救亡图存是这几代人所面临的重要间题。中国要御侮、要富强,

首在精诚团结, 克服所谓“ 一盘散沙” 的现象。柳治徽在?学衡》

上撰文称+ “ 爱国合群之名, 洋溢人口,

诚实者未尝不为所动。” 即

是指此。章太炎早年曾撰?明独%

, 阐明大独与大群的关系。他

说+ “夫大独必群, 不群非独也。” 这里说的大独近乎鲁迅早年说的个人独立。而大群则近乎今天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见在

那时个体与群体是不矛盾的。“ 五四” 前, 卢梭思想已介绍到中土, 卢梭?社约论》中对当时的改革思想、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太炎所谓“ 大群” , 正是卢梭包括全民在内的集体, 他像卢梭反对“ 众意” 而主张“ 公意” , 从而反对小团体

、小宗派一样, 他

也反对亲缘宗族的所谓“ 小群” 。这不仅是章太炎一个人的思想, 康有为破九界倡大同说, 谭嗣同申言“ 无对待”等等, 莫不如此。所以我以为这是当时的时代思潮, 而它的产生是有具体历

史背景的。过去我不理解五四时期为什么要主张非孝而反对家

, 我感到奇怪, 五四时期主张非孝的人如胡适、

鲁迅在行为中

却是信守孝道的。中国旧社会的家庭, 也并不都像五四时代所

描写的那么黑暗可怕。那时只有梁漱溟对中国的家庭比较肯

定, 这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我觉得他所作出的好坏两方面分析, 倒是实事求是的。近来我读了一些材料, 再考虑这个问题感到

可以理解了。用上面所援引的章太炎的说法, 这个问题似乎不

难解决。这就是他说的“ 大独必须大群, 无大群即无大独” , 这句话是直接指引到集体主义的。因为照章太炎来看, 要实现大群, 首先必须大独。所谓大独, 即是从小团体、小宗派中解放出来, 破除亲缘宗法的一切羁绊?当时所说的封建, 并非指西方的封建概念, 乃是指我们的宗法制度

宗法社会%

。这恐怕是五四时期

把非孝和反对家庭作为反封建的一个主要原因。至于为什么誉

迅既反专制、又赞成秦始皇的问题, 我想, 这是由于秦始皇在六国纷争后, 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

鲁迅就曾对秦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表示了赞许。我曾经

用历史走错了房间来解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些倡导自由平

等的人, 往往会从他们幻想绝对的集体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主张中, 导致出专制主义。这在过去是并不奇怪的。古希腊斯巴达

的集体主义, 卢梭契约论中的集体主义, 以及乌托邦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等等? ?都是自以为播下了龙种, 而长出来的却是跳

蚤。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 上面说的集体主义, 是有特定涵义的, 它相当于卢梭消融个体性和特殊性的“ 公意” 这一概念。三、关于“ 五四” 民主精神

我认为思想和学术是不可硬分开来的。谈论民主问题, 如

果不涉及社会性, 又离开历史过程中的教训, 还成什么学术性的研究, 岂不是变成了戏论? 反过来, 如果不吸取前人民主学说和理论研究的成果, 难道每个问题都要单枪匹马、一个人从头做起

吗? 试问, 有这种可能吗? 纵使是概念的探讨也是有针对性的, 同样不能和社会性无关, 和历史教训无关。我曾说, 不能将民主研究仅仅变成表态, 变成一种只是代表自己意图伦理的空洞口号, 就是指此而言。前几年理论界有学术出台、思想淡化的说法, 我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我已写了不少文字, 我不打算再重复那些意见。我只是补充说一下, 我觉得我们太缺乏理论的钻

研了, 只满足一种膝胧的感受?即我说的, 谈论了半天, 还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层面上%

。我说的理论钻研, 包括对前人学说和理论

的探索, 也包括对新问题的揭示和新观点的提出。有对原理的

思考, 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联系和检讨。我觉得“ 五四” 后长期以来理论钻研上特别显得贫乏的, 是对前人的学说和理论注

意不够。不要说研究

, 就是介绍也很少, 过去我个人就是在这方

面吃了亏。与民主问题关系密切的国家学说, 过去我们往往只

知道一家之言, 这就是卢梭的社约论。我们不知道与他同时的

法国百科全书派伏尔泰、狄得罗、达朗贝尔等的学说与他有什么不同, 更不知道英国的经验主义, 如洛克的政治论又和他有什么不同。至于在大陆尚未被介绍的苏格兰启蒙学派的理论是怎样, 就更加茫茫然了。我们对这些一概不知不晓, 只知道一种卢梭的民主学说, 而且就是对这一种也还是一知半解, 甚至连一知半解也谈不上。试问, 以后要建设我们的民主, 又用什么去建设呢? 我曾戏言, 如果给我们每人发一张纸, 让大家写出你对民主概念是怎样理解的, 你认为应在中国建立怎样一个民主社会, 我相信

, 收到的答案将是千奇百怪的。自然对民主可以有不同的

理解, 但在一般知识的重要原则上, 应该具有一定常识, 假使连这也没有, 那么不仅可悲, 而且也是一件使人不得不担优的事了。我在马克思诞辰一百周年所发表的那篇惹起一场风波的文章中, 提出了“理论工作准备不足” , 这是一句危言, 但确实是根据过去的惨痛教训所提出的。对民主一知半解或茫茫然无知,

而仅仅靠喊口号, 民主是无法建设起来的。这就是我卯年代以

来所关心的问题, 把它岔到什么学术与思想间题上, 恕我直言, 这是一种使真正的间题离坦途而人荆棘的舆论误导。

另外, 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间, 在民主理论上只取一家

之言形成偏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为它是从一种政治信念引发出来的, 这种政治信念又产生了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化往往基于一种意图伦理。意图伦理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 许多观念改变了, 但这一传统未变。五四时期反传统反得很厉害,

但意图伦理的传统却一脉相承下来。我那篇为杜亚泉

文集作的长序, 曾谈到!& !& 年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时, 蒋廷袱和杜亚泉曾就思想和态度问题进行了争论。杜批评蒋以感情和意志作为思想的原动力, 说+ “先定了我喜欢什么, 我要什么, 然

后想出道理来说明所以喜欢以及要的缘故。” 这就是意图伦理。

近数十年来此种思维模式大盛。我曾询问一些友人, 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要义可否用一句话

回答, 朋友多答不出。其实很简单, 就是“ 把屁股?后改为立足

点%移过来” 。这意思是说+ 在认识真理、辨别是非之前, 首先需要端正态度、站稳立场。也就是说, 你在认识真理以前首先要解

决“ 爱什么, 恨什么, 拥护什么, 反对什么” 的问题, 以达到“ 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必须反对,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必须赞成” 。但

是这样一来, 你所认识的真理, 已经带有既定意图的浓厚色彩

了。我觉得这是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此外, 思想领域还

有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这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问

题。我认为, 今天仍须继承“ 五四” 的启蒙任务, 但是“ 五四” 以来?不是“ 五四” 时才有%的启蒙心态, 却需要克服。我所说的启蒙

心态是指对于人的力? 和理性的能力的过分信赖。人的觉醒,

人的尊严, 人的力量, 使人类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是一旦人

把自己的力童和理性的能力视为万能, 以为可以无坚不摧, 不会

受到任何局限, 而将它绝对化起来, 那就会产生意识形态化的启

蒙心态。我生于!& ( ) 年, 从小就受到了五四思潮的洗礼。我的

科学信仰以及后来的政治信仰, 使我亲身体验过这样一种意识

形态化的启蒙心态。这和我所读过的那时被我奉为经典的书籍

有关。它们使我相信人的知识可以达到全知全能, 从而认定英

国经验主义启蒙思想家是不能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启蒙思想

家相比的, 因为前者往往是不可知论者

,

有着怀疑主义倾向。所

以, 休模、

洛克比不上卢梭, 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间, 康德又比

不上黑格尔。因为前者多了一份怀疑, 少了一份信念。这就是

偏识。

最近大陆开始介绍哈耶克的著作蔚然成风, 我尚未细读他

的书。友人曾赠送几本给我, 还没有来得及读, 就被另一位年轻

友人借走了, 至今未还。我因精力日衰, 读书不多已成为我最大

的遗憾。友人曾向我指出, 你的某些意见与某某著述相合, 你应

该去读读他的书, 但我总不能从日常急需做的事中抽出身来, 这

使我很苦恼。但不久前, 我在?读书%杂志上读到我认识的一位

学者为纪念?天演论》发表百周年写的文章, 发现其中有些看法

似与我上述意见暗合, 而且说得更为透彻。他说+ “承认人的精

神能力的有限性,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思想品性。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知道一切, 重视断言和肯定,

却未必能够理解

怀疑的意义, 不愿像苏格拉底那样说…我知我之不知? 。相反, 一

旦认为绝对或终极真理可致, 就会很容易宣称终极已经达到, 那

么剩下可做的事情当然不会是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而是对异

己的讨伐了。”

?大意%作者在另一地方说到这种人“ 往往自以为

真理在握, 或干脆是真理的代表, 以真理自居, 必不许反对意见有反驳余地, 从而无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 给专制主义预备了必要的精神土壤” 。这些话说得多么好. 舆论一律, 压制不同意见, 思想定罪, 以至改造人性, 改造思想, 不都是这样发生的么? 五四时期, 陈独秀曾扬言白话文的问题不许讨论。我是拥

护白话文, 自己也是用白话文写作的, 但我要问+ “为什么不许讨论? ”这难道和五四时期所倡导的学术民主是一致的么? 真理不怕辩, 自由讨论可以从传统的语言文字获得借鉴, 在建立白话文和废除汉字?钱玄同甚至一度主张废汉语而用外语来代替%

, 以

及以后对大众语、拼音化、简体方案等等讨论都会得到好处。我是把上述那种独断态度称作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的。可惜,

在当时倾向自由主义的胡适, 也未能识别它的偏颇。后来他在

日记中写道, 陈独秀的不许讨论, 使白话文的推行提早了十年。是的, 陈的强制办法, 使白话文的推行提早实现了。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似乎也应考虑一下, 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原则的放弃或所伤

, 会带来什么后果? 纵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 这

种做法会不会有得有失, 甚至是得不偿失呢? 我认为这对于继

承五四的启蒙是不利的, 但其影响不但至今未绝, 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关于“ 激进主义” 问题

我是先思考激进主义, 才对“ 五四”作再认识和反思的。所

谓再认识就是根据近八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对“ 五四” 进行理性的回顾。“ 五四” 有许多值得今天继续吸取的东西, 也有一些不值得再吸取的东西。北大校庆七十周年时, 报上披载了不少号召

继承“ 五四” 的文章。有的文章企图造成一种声势, 引用了所谓“ 时代潮流, 滚滚向前,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虽然这是一句名言, 但我不喜欢它那种带有威吓的口吻, 况且潮流也不是都趋向光明和进步的。倘使任何一种潮流, 不间正和反、是和非, 由于害怕“逆之者亡” , 就顺着它走, 试问+ 你又如何保持你那不肯曲学阿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呢? 激进主义不是五四时期才有的。一百多年来, 中国的改革运动屡遭失败

,

这是激进主义在遗

地疮皮的中国大地上得以扎根滋长的历史原因。环境过于黑暗, 爱国者认为, 只有采取过激手段才能生效。陈独秀在《调和论与旧道德%中, 曾有过一个比喻。他说+ “譬如货物买卖, 讨价十元, 还价三元,

最后结果是五元。讨价若是五元, 最后的结果,

不过二元五角。社会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 ? 迅早年撰写随感录, 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要在一个黑屋开窗, 必遭反对, 但

要说把整座屋子拆掉, 那么也许可能开出一口窗子来?大意%。

因此, 越激烈越好, 矫枉必须过正, 结果往往是以偏纠偏, 为了克

服这种错误而走到另一种错误上去了。本世纪初, 无政府主义

学说传人中土,

当时的爱国志士对于无政府主义的激进思想莫

不靡然景从, 其原因即在此。这些人中间包括了一些传统素养

深厚的人如刘师培, 他在当时竟成了传播无政府主义的急先锋,

先在日本办?天义报%, 被查封后, 再办《衡报%宜传无政府主义。

还包括了出家修行的和尚太虚法师, 年谱称!& !) 年, 他的思想

由君宪而国民革命, 由社会革命而无政府主义, 曾与吕大任办

?良心月刊》

,

鼓吹无政府主义。当时连一些性情温和的人如蔡

元培, 也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激进思想。胡适在日记中曾记述

他在那时读到梁启超说的+ “ 破坏亦破坏, 不破坏亦破坏” 这种激

忿的话后, 深为感动。不过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他很快地采取

一种清醒的态度。也是在日记中记载了他曾劝告青年

,

在无政

府主义蔚然成风时, 不要去赶时髦。这是胡适使人敬佩处。我

最为服膺的是他对自己生平为人所说过的这几句话+ “ 不降志,

不辱身, 不追赶时髦, 也不回避危险。” 我觉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一步, 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无

政府主义的激进思想也对“ 五四” 人物发生了巨大影响。我认

为, 激进情绪是我们今天不应吸取的“五四” 的思维模式或思维

方式的四个方面之一, 因为它趋向极端, 破坏力很大。比如, 由

于反对传统, 而主张全盘西化。由于汉字难懂, 而要求废除汉

字, 更激烈者, 甚至主张连汉语也一并废掉, 索性采用外语。由

于反对旧礼教, 而宜扬非孝。由于提倡平民文学, 而反对贵族文

学?指思想家、艺术家所创造的精英文化。附带说一下, 至今文

化领域仍在反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的思潮恐与这两种分法有

关%

。自然当时也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 如周作人在?艺术与生

活》中, 根据“ 趣味不会平等, 艺术不能统一” 的原则, 提出+ “ 我们平常不承认什么正宗或统一, 但是, 无形中总不免还有这样的思

想, 近来讲到文艺

, 必定反对贵族的, 而提倡平民的,

便是一个明

证。”我所说的五四的激进情绪是有特定内涵的。一般将这个词

限定在政治领域内, 如某些国家曾有所谓“ 激进社会党”之类。

但我不是把左的称为激进, 右的称为保守。有些习惯称为极右

的政党, 如法西斯等, 照我的说法也是激进的。因为我说的激进

是指思想狂热, 见解偏徽, 喜爱攀力, 趋向极端。这也是就思维

模式、

思维方式而育的。有些人立场不同, 观点两样, 在道德品

质上也截然相反, 但在思维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 也可能是类似, 甚至是一样的。我反对对于那些因改革屡遭失败与社

会过于黑暗而成为激进主义的革命者加以嘲讽, 他们往往是很

高尚的, 他们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也往往能够启迪后人。我薄

敬他们, 愿意像巴尔扎克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弥撒》中所写的主

人公德斯普蓝医生一样, 为那个和自己信仰相反的亡灵去祈祷

去祝福。但我也不会因此改变我对激进主义的看法和态度,/

五、不宜把“ 五四” 比拟为“文革”

海外有一些对五四进行反思的文章, 把五四与六七十年代

的“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看, 这我不同意。

五四运动是被压迫者的运动, 是向指挥刀进行反抗。“ 文

革”反过来, 是按指挥刀命令行事, 打击的对象则是手无寸铁毫

无反抗能力的被压迫者。“ 文革” 虽然号称大民主, 实际上却是

御用的革命。难道这还不够清楚吗? 最近我从?南方周末》上看

到河南一个名为《大学生%的刊物, 曾以“文革”为题, 对当地的大学生进行测验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的人不知“ 文革” 为何物,

有的甚至说希望再来一次让他们看看。倘“ 文革”作为禁区的情

况再继续下去, 恐怕不知道“ 五四” 与“ 文革” 区别的人, 倒不是海外某些学人, 而是我们自己的同胞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不准

史书记载元人的凶残, 推行愚民政策, 而其结果却并不见得好。

那么“ 五四”与“文革”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呢? 我以为两者的运动

性质截然不同而不容混淆

,

但作为一种思维棋式或思维方式来

看, 却是可以比较的, 甚至是有相同之处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 是比立场观点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东西。它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 不会随着时代的不同和社会条件的更易而变化, 因此

成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 相同的思维

模式和思维方式也会出现在立场观点完全相反的人身上, 也就

是说, 有些人虽然立场观点迥然不同, 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

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后者是一种抽象的承传, 并不涉及

立场观点的具体内容。#) 年代中期

, 我在文章中揭示构成文化

传统的四个要素?参见?思辨随笔%第一篇%以来, 多年过去了, 最

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副主编张亦工先生来信, 才提到这一

问题, 并表示了赞同, 使我感到欣慰。信中也提到我对“ 五四” 的意图伦理、

激进情绪、

功利主义、庸俗进化论这四个方面的“分析

反省, 发人深思” 。这里说的这四个方面, 我是把它们作为一种

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看待的。进化论本是一种学说, 具有特定

的内涵, 但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种理论, 而是由它所引出的

一种抽象化了的思维模式,

—即新的总比旧的好, 所以说它是

庸俗化了的进化论。功利主义在这里也指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五四” 的一些代表人物多

以功利主义自居, 比如钱玄同就称自

己“始终是一个功利主义者” 。上面曾引胡适日记对陈独秀说在文白问题上不许讨论所表示的态度

, 这种态度同样是一种功利

主义。陈独秀本人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 !& 年,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后,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下台, 由钱智修替代。钱撰?功利主义与学术》一文, 认为功利主义使学术失去了一种独立地位

, 指出传统观念中所谓“?禹贡%治水, ?春秋%折狱, 三百篇当

谏书, 即此派思想” 。他鉴于当时人以功利主义蔑弃高深之学, 借“儒家必有微言而后有大义, 佛家必有菩萨乘而后有声闻乘”

之说, 来说明高深之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以阐明高深之学不可废。陈独秀对钱的批评不满, 举释迎的自觉觉他, 孔子的言礼立教, 耶稣的杀身救世, 以及那些申张民权自由的人物为例, 说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 , 这一反驳已缺乏理据, 辩到后来更显出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 他斥问道+ “ 功之反为罪, 利之反为害, ?东方%记者倘反对功利主义岂赞成罪害主义乎? 敢问。” 这已不是讲道理而变成愈气之争了。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樊泳漏

有位英国诗人曾言?? 东方有孔子, 孤立如高山, 教人以行

善, 切实且可用。的确,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家

,

其思想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

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文化发展的??

世纪的中国, 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主要表现在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

政治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以“礼” 为中心, 他认为治国的根本

在于“人伦纲常” , 也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

、子

子?, ?? 和他所强调的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这种宗法伦理观念虽然属于封建意识, 但是它在当时起到治国安邦的作用, 而且,

孔子倡导的“ 礼” 是要调和

、通融等级之间的矛盾对立, 而不是

扩大、激化等级间的矛盾, 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其对当今的社会政治来说,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表现为??

一施行…·仁政,?

孔子之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奉, 主要一个原因就

是孔子身上有若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民本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 孔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 , 他认为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仁政” 思想的提出和孔子的身世有关。孔子出身贫寒, 经历坎坷, 深知人民生活的痛苦, 加之他周游列国, 看到因战争、暴政? #

给人民带来的惨状, 对人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因此提出“ 仁政” 思想。“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有“爱人” 、“ 泛爱众” ,

行“仁政” , 反对暴政的意思

。孔子把“ 仁” 解释为爱人, 把周

济百姓施惠于百姓的人称谓为“ 圣人” , 反对暴政, 痛恨横征暴敛、

草营人命, 甚至把用偶像作殉葬视为不人道的行为。“ 道之

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

格?, ? 。他想用仁德来调和阶级矛盾, 从而减轻君民矛盾,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其现代价值是告诫从政者爱民护民, 以民为本

, 它符合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和中国共产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相一致。

、“为政以德” 。

孔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这

段话代表了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孔子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它是孔子学说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治国从政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要有官德

, “ 言忠信

, 行笃敬, 虽蛮貂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

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 必须心意诚恳, 行为端正, 这样, 主张才行得通。孔子十分重视从政者的道德品质修养, 认为治国的前提在于从政者要严于律己。“ 其身

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如果己正, 管理国政就

不会有什么困难, 如果自己不端正, 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就不

可能去端正别人, 国家也就无从治理。“ 知乃之,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 ? 靠聪明取得地位, 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 虽

然得到了地位, 也一定会失去的。“ 为政以德” 思想对我们今天

的领导干部来讲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职责是发动、

组织、带领

人民群众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这职责的发挥必须靠领导

干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召群众

, 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高尚的道

? ?

德情操。一个道德致坏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旅得人民的信任和落

, 不可能树立起应有的权威。所以“为政以德” 是对当代领导

干部的道德要求。

三、…?举赞才” 思想。

“ 选才

富国、育人、立法” 是孔子强调的治国方法, 在这

里选拔人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由此可见孔子对人才的重视。“ 先

有司, 赦小过, 举贤才。?, + 推举贤才, 选贤用能是孔子德治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选官用吏唯亲是举, 否

, 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中。孔子却认为人的出身不是最重要

的, 重要的在于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

样的条件, 就会得到重用。“ 犁牛为之锌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

棒舍诸& ?,

,孔子心目中能够担当治国安邦重任的是博学多识、具

有多方面才干的君子,

他们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 对外能

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即“ 君子不器。?, ? 君子应当博学多识

具有多方面才干, 不止局限于某一方面。孔子“ 任人唯贤” 的这

种用人思想在当时是一大进步。孔子不但重视“ 举贤才” , 而上.

还提出如何“ 举贤才” ?? “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 人其舍诸& ?, 。推举、选拔自己知道的有才干的人, 自己不了解的人由别人去推

举、选拔。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要全面考察所选之人, 听但

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孔子认为评判一个人不能以众人的好

恶为依据, 而因以善恶为依据

,

众人的意见不是惟一的意见。孔

子的用人思想, 对我们今天实施党中央提出的大力选拔、培养德

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这一关乎国家未来的方针有着重大的现

实指导意义。

四、“和而不同一思想。

“ 和而不同” 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显示了孔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惫。“ 和” 意为和谐、

和平、祥和, 是

事物多样性造成的和谐与互补, 能够使万事兴旺( “ 同” 意为相

/

同东西的相加

、混同, 是事物相同或简单相加, 不仅无补于事,

反而容易引起纷争。“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承认差

异, 又和合不同的事物

, 通过互济互补, 达到统一

和谐。它不

是不讲矛盾

、斗争和冲突, 而是使不同事物在对立统一、互相依

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 形成整体的平衡

、和谐、

合作,

促进事

物的不断发展。“ 和而不同” 原则有助于纠正过去“ 斗争哲学”

的偏差, 彻底肃清“ 文革” 遗毒,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 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进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有助于避免和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

冲突

, 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

义,

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

社会转型时期

,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导致

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很大变化, 在经济社会中, 不讲道德,

见利忘义,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为了个人的物质利益, 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 坑蒙拐骗、

弄虚作假、虐待员工的做

法, 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正因如此,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需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规范, 而孔子的经济伦理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

一、“ 以人为本” 思想。

孔子思想中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他对人的重视, 他的“ 以人为

本” 、“ 天地间人为贵” 的观点明确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强调

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 实质就是对员工有爱心, 重视、尊重他们, 肯定他们的价

#

值, 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创造性, 发挥劳动力这一

重要资源的作用。同时, 以人为本还应该体现在利民

惠民上,

这正是孔子经济管理的目的。孔子主张富裕民众

,

给人民应有的

利益,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它不仅是孔子毕生的追求

, 也是孔

子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脉。而利民惠民也正好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原则,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之所在。

二、“见利思义” 、一义然后取? 思想。

对于利和义, 孔子是辩证地认识的, 他首先主张对民众的正

当利益给予满足, 肯定“利” 有合理性。“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

之士, 吾亦为之。?, 。表达了孔子对利的追求之心。但同时, 孔子更看重义, 他认为

, 对利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 要符合道义,

“ 放于利而行, 多怨。?, 。他认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 不能只为私利, 一心追求个人利益, 否则,

会引来各方面的怨恨和指责。

他还说?? “ 富与贵

,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

, “ 义然后

取” 的价值原则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它启示我们, 要想获得富贵, 应该采取符合道义的手段, 要想摆脱贫穷, 也应该采取符合

道义的手段, 即走勤劳致富之路

,

靠走正道脱贫。靠不义而发介

是不可取的, 它违背社会道德,

致坏社会风气, 不利于经济社会

的健康发展。更何况过分强调利

, 会使人一切向钱看, 利的无节

制的增长

, 往往会超过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 如果过分刺激人的

物质欲望, 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孔子既

承认个人物欲的“利” , 又强调代表公利他利精神的“ 义” , 为经济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一种道义的协调力量。

三、诚伯不欺思想。

, 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中, 诚信

思想比较丰富, 诚信被孔子视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和人类恒常不# ??

变的美德。诚则信也, 信则诚也。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也是经商之根本, 是从事经济活动者必备的品德。“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信则人任焉?, 。,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誉从信中来

, 诚招

天下客。经济活动和人的道德是紧密相连的,

就商业活动来讲,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

都有信实的要求

, 都希望不被欺骗。货

真价实

、童臾无欺, 讲求信用、重视信誉是经商的道德要求。在

当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在道德滑坡的状况下, 经济行为的道德核心是诚信的实施,

洛守信誉

, 遵循道德原则是每一个经济

人应有的品质。在经济活动中不提供伪劣商品, 不从事欺骗活动, 也不传播虚假信息, 以诚信为第一生命, 是能够获得应有的利益,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 和” …净” 相济思想。

孔子主张“ 和为贵” , 把“ 和” 视为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传统美德, 也是经济活动中应注重的一个问题。孔子强调修好和睦, 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只有大家和睦相处, 团结一致, 才能同舟共济

, 齐心协心, 把事情做好。否

则, 彼此争斗, 相互不容, 就只能把事情搞糟。在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们一些企业、公司在对外贸易中, 不顾大局, 拼命排挤同行, 甚至滥竿充数, 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 扰乱市场, 毁坏了中国商品的信誉, 影响极坏。事实告诉我们, 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必须以“ 和为贵” , 以大局为重, 以和求解, 团结协作

, 以联合

、团结求生存

求发展, 振兴民族经济

,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孔子讲“和” , 但是却并不是一味讲和,

也不提倡排斥“ 争” , 他不因为“ 贵和” 而反对竞争。他曾说过“ 勇者不惧” ,

就有搏争的味道, 只是他以和为主, 以和制争罢

了。他还说?? “ 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争斗要有道

德修养, 有风度,

肯定了竞争的必要性, 只是他主张“ 和” “ 争”

相济, 不能只讲竞争。因为, 竞争有利于促进人潜能的发挥, 能

# ?

展示人的才能, 能使社会充满活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进

步。然而, 竞争又容易引发冲突

对抗, 激化矛盾, 特别是过度

的竞争会将人们引向歧路, 使人性泯灭, 甚至导致战争。因而,

我们既要竞争,

更要和睦? 在竞争中合作, 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这才是现代社会所应有的经济原则。

文化价值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

代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文化建设的任务, 主要应该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索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也就

是说,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义

化建设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 孔子为我们留下许多闪光的

思想,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以“仁爱” 为中心的道位体系。

在孔子看来,

仁德是做人的根本, 是处于第一位的。“ 人而

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孔子认为, 只有在仁德的

基础上做学间、

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 只有仁德的人才

能无私地去对待别人,

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由此, 孔子还提出

了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 “恭

、敏、惠?,

# 即恭谨、

厚、

信实、勤敏、慈惠, 实行这五种美德的人, 就算是仁了

。为

了实现仁德, 孔子提出一整套的修养方法?? 知至、意诚、心正、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孔子道德体系的现代价值为??

孔子的“仁爱” 观念以及“ 忠恕” 之道有利于培养诚恳待

人、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

#&

而达人。?,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嗒的道德原则和方法,

将大

大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孔子重视自我修养

, 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仁德修

养, 追求君子人格,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如“ 三戒” 、“ 三畏” 、“ 九思” 、自省等, 能够唤醒人们的“ 君子” 意识, 不断提高

善自己,

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

孔子的“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君子优道不优贫

?, ? 思想可以

在一定范围内帮助人们克服“一切向钱看” 、“ 唯利是图” 、“唯财是取”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孔子的“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 三

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的杀身成仁

、舍身取义的思想

可以鼓舞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 可以成为民族

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孔子的“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

至。?, 。、“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难矣哉( 不有博界者乎% 为之, 犹贤乎已。?, ?? 这种品质和精神能够激励人们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而节衣缩食

、艰苦奋斗。

二、教育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在教

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关于教育目的。在孔子看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仁义之心

的“君子” , 为社会服务, 体现出学以致用。他著名的“ 学而优

则仕” 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 亦奚以为& ?, 。可见, 教育的目的不

在于死记硬背, 而在于应用, 在于实践, 在于造福于民众。它启示我们, 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这对于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 应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0 1

主义“ 四有” 新人作为教育目标, 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有用之才。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接受教育的

人不分高低贵残和贤愚, 机会均等。他的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 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就是在当今也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基础落后, 人口众多

, 而且人口素质很差, 人均受

教育年限不到) 年, 文盲

半文盲的比例大, 严重影响了现代化

进程。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有助于发展全民教育

, 进行义务教

育,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于教育方法。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

, 提倡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 。还注意教育的循序

见进。这些都是我们现代教育所应该倡导的有益方法, 对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大有帮助。

“ 大哉孔子(

?? 。不仅孔子同时代的人赞美孔子“伟大” , 就是

进人?? 世纪的我们也会由衷赞美孔子的伟大。他思想的光芒一直照姐着他的后代,

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 其思想的现代

价值表现在我们政治、经济

、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实在值得我们庆幸, 还让我们庆幸的是, 孔子的后人中有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

化、

传播孔子思想精粹为己任的现代君子, 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发

扬光大孔子思想而努力。如广东省政协委员、

香港孔教学院院

长、我会顾问汤恩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人。今年, 汤先生为我省建水孔庙捐蹭孔子铜像, 使古老的孔庙更添新彩。为此,

作为我省孔学会的会员谨对汤先生表示万分的

引起中国人震惊的一篇演讲余世维简介:

著名跨国公司总裁,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现任上海慧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曾服务的客户有:日本航空、飞利浦、柯达、联合利华、ABB、三得利、3M,西门子、摩托罗拉、中国电信等国内外著名企业。

下面是其演讲节选:

。。。。。我在中国大陆又读到一道学生历史考试题:甲午战

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完全是死记硬背题目)

我后来到了日本大阪,才知道他们考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而是下面的论述题: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

“日清战争”,他们叫“日清”,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

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八年抗战”。21世纪如

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两个国家的每个学生都努力作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

发甲午战争,1895年订马关条约,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还会打!怎么办?所以人家就分析了,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中国未来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日本的石油从波斯湾运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条在日本叫做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 的态度 欧阳军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之一。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 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这一方 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 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 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 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 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 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 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 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 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 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一 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 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于是“五 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 语。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 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 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种观 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

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五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仍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来解释日渐失去活力的儒学,并通过“中西融会”的方式,充分吸收西方文明,从而给传统儒学注入新鲜的因素,以图缓解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还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下面申而论之。 二新文化派“反儒”言论的分析 要弄清楚新文化派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的言论作具体的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其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他们要否定的是什么,以及要否定到什么程度。任何“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就是它“看上去”直接向我们所说的。相反,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以产生的历史情景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新青年》同仁的“反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非常激烈,如果孤立地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把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总的说来,《新青年》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儒学与礼教有联系又有区别,礼教以儒学三纲说为基础,强调忠、孝,其特点是人身依附,属形而下之儒学。从文化理论来看,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概约地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实包括三个层次而无遗,但其影响最深最远的,实在法律制度公私生活方面。[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_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认识其伟大意义,培养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培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 (1) (2) ②马克思主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点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却体现得很不充分。再加上老师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丧失了历史本来的活力和生机,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乘着音乐的翅膀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同学可熟悉校园名谣《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 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办报刊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5221252 文琪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如今,中国比已往强大了,弘扬传统是应该的,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让少年儿童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面,疯狂读经,守旧维统。否则,就有可能绕回去,抱住旧的文化不放,在思想上留着长辫子,拒绝接受新思想,影响我们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王元化 重新认识“五四” 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我主张用一种更冷静 、 更多层面的方式来重新 认识“五四” , 这构成了我近年所作理论反思的一部分。 一、首先要打破既定观念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 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 估价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观念, 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 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 将任何问题, 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 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 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 五四” 的道路走。“ 五四” 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但是“五四” 思想需要深化, 而不是重复 , 这就是我对“ 五四” 主张再认识的原因。 启蒙也是中国的历史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五四思潮遗 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 有的是谬误, 有的是真理中夹杂着谬误, 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起影响, 我们应该把它清理出 来。 接受外来思想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被认为是“ 五四” 最 为突出的思潮和文化特征之一。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结合起来,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 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 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 这就是所谓的“格义” 。到了道安时期, 认为“ 格义” 于理多违, 遂废止“格义”不用, 而采取直译和音译, 使佛经得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 可是并未传播开来, 广为流传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 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 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 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 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新文化运动

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 一、背景 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 三、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内容和形式)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 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 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 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 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2500字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 2500 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 接新的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析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 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 :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 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中说道:“ 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1],其中 “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 “ 一间屋子 ”。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 谢冰心、 庐隐、 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 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 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 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 品的百分之八十。 凌叔华的 《花之寺》 和 《女人》 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 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 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 《劫 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 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 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 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 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 《棘 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 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 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 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 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 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 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 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了解五四新文化发生的原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文学院综合实践周选题报告 中文152陈溪贺子晨林思雯 摘要:明确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以及作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由此进一步探索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的起因,影响以及实质。基于对以上信息的概述与思考,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基于青年的诉求,留下最重要的影响是青年发声的先驱典范”的结论。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三.对五四运动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 (二)五四运动的实质—知识分子的表达 (三)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文化的反思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青年的诉求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理解 现今学术界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来作为上个世纪十年代后期和二十年代前期中国的 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事实上,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互有关联,相互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版为《新青年》,这一事件掀起了一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称之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从广义上来说,则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运动之后扩展到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1915),五四运动(1919)和以后CCP建党(1921)建军(1927)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线索,是不能割裂来看待的。因此,要讨论五四运动,就必须先谈论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为了更加容易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我们从它开启的标识入手思考——《新青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这自然不是陈独秀一时兴起。作为近代中国的早期留学生,除了胡适留学美国以外,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都在近代中国早期留学日本,他们在留学日美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国人在制度,经济,思想和军事上的不足,在了解了西方启蒙运动这段历史后认为欲要救国必先改变国人之思想,由此产生出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思想先驱者。也就是说,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者,为新文化运动建立起了一批坚实的领导阶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国自信逐渐衰落,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优势。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国人开始踏上了西学东渐的道路。以进化论为主的自然科学,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以君主立宪为典型的政治制度,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逐渐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人们开始摒弃一成不变的儒学思想,崇尚自然科学,寻求真理,在中西结合的不断探索中谋求自身的富强发展,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下了有利的基础。

最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 正文: 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及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 内容提要:说起新文化运动,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学相信都是十分熟知的了。提起新文化运 动,不知道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它的历史意义,它的进步性,还是这次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的,一般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往往只会想起这种激进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进步性,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也许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人们记住某一件事往往大多都只记得它好的一方面。我们就谈谈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对这样局限性的反思。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国际国内环境局限性先进分子封建思想 一、我们就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对新文化运动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

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的天空满布阴霾。这个时期,为拯救陷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却让他们处处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所以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和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部分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力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就是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使各种新思潮的涌流滚滚而至,而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10月15日上午,我在讲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但是感觉准备不足,遗憾太多,与教教研室新的教学流程差距很大,听取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白老师的指导,反思如下: 首先是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教研室历史课堂流程规 范自己,从课标、教材、学情、评价的高度认真的设计,每一课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主问题,然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并恰当的嵌入评价,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本课中,前半部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基础知识,利用表格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展评落实,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做讲解,通过材料阅读加以拓展应用,完成练习检测。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真正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向,导致问题较大,很空洞,学生不知从何说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思想的准确把握不够,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给提供载体,特别是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对课本表述的强调,浪费时间过

多,感觉比较生硬,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很差,这节课课堂训练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愧不如! 其次,交流评课时同志们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 )义,不能能念(zhu )义,播放课件后,教师要有板书,正确的板本科的课题和知识识的重难点,知识的重难点,引出学习的思路,再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写全称,选用材料要慎重,标明出处,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指导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者阅读的提示,让学生答题的方向,训练生成新的理解。课堂训练重视提能,面向中考题型,要有梯度,适当选用中考题,解析检测题指导答题方法。 今后改进方向: 1.认真落实县教研室推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新授课流程:(1)恰当导入明确目标(学什么)(2)通读全文明了史实(是什么)(3)主题教学明析史因(为什么)(4)巩固训练联系运用(怎么用),规范课堂环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提高课堂读-思-练实效。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做导演,提升幸福感。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 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 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 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 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 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 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

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