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格式以与参数含义

视频格式以与参数含义
视频格式以与参数含义

视频格式以及参数含义

一、视频格式 (2)

1.1 MPEG/MPG/DAT (2)

1.2 AVI (2)

1.3 NAVI (3)

1.5 MOV (3)

1.6 ASF (3)

1.7 WMV (4)

1.8 3GP (4)

1.9 REAL VIDEO (4)

1.10 MKV (4)

1.11 FLV (5)

1.12 F4V (5)

1.13 RMVB (5)

1.14 WebM (6)

二、视频编码方式 (6)

1.Microsoft RLE (6)

2.Microsoft Video 1 (7)

3.Microsoft H.261和H.263 Video Codec (7)

4.Intel Indeo Video R3.2 (7)

5.Intel Indeo Video 4和5 (7)

6.Intel IYUV Codec (7)

7.Microsoft MPEG-4 Video codec (7)

8.DivX- MPEG-4 Low-Motion/Fast-Motion (8)

9. DivX 3.11/4.12/5.0 (8)

三、视频参数涵义 (8)

3.1 分辨率 (8)

3.2 码率 (8)

3.3 帧率 (9)

3.4 亮度 (9)

3.5 对比度 (9)

3.6 饱和度 (10)

3.7 色调 (10)

3.8 白平衡 (10)

3.9 伽马值 (11)

3.10 增益 (12)

3.11 背光补偿 (12)

3.12 清晰度 (13)

3.13 曝光 (13)

一、视频格式

1.1 MPEG/MPG/DAT

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是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的缩写。这类格式包括了MPEG-1,MPEG-2和MPEG-4在的多种视频格式,另外,MPEG-7与MPEG-21仍处在研发阶段。MPEG文件格式是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它采用了有损压缩方法减少运动图像中的冗余信息,说的更加明白一点就是MPEG的压缩方法依据是相邻两幅画面绝大多数是相同的,把后续图像中和前面图像有冗余的部分去除,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其最大压缩比可达到200:1)。

MPEG-1相信是大家接触得最多的了,因为其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在VCD 的制作和一些视频片段下载的网络应用上面,大部分的VCD都是用MPEG1 格式压缩的( 刻录软件自动将MPEG1转换为DAT格式) ,使用MPEG-1 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 分钟长的电影压缩到1.2 GB 左右大小。

MPEG-2:制定于1994年,设计目标为高级工业标准的图像质量以及更高的传输率。这种格式主要应用在DVD/SVCD的制作(压缩)方面,同时在一些HDTV(高清晰电视广播)和一些高要求视频编辑、处理上面也有相当的应用。使用MPEG-2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压缩到4到8GB的大小。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包括.mpg、。mpe、.mpeg、。m2v及DVD光盘上的.vob文件等。

MPEG-4:制定于1998年,MPEG-4是为了播放流式媒体的高质量视频而专门设计的,它可利用很窄的带度,通过帧重建技术,压缩和传输数据,以求使用最少的数据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目前MPEG-4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保存接近于DVD画质的小体积视频文件。另外,这种文件格式还包含了以前MPEG压缩标准所不具备的比特率的可伸缩性、动画精灵、交互性甚至保护等一些特殊功能。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包括。asf、.mov和DivX、AVI 等。

1.2 AVI

它的英文全称为Audio Video Interleaved,即音频视频交错格式。它于1992年被Microsoft公司推出,随Windows3.1一起被人们所认识和熟知。所谓“音频视频交错”,就是可以将视频和音频交织在一起进行同步播放。这种视频格式的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可以跨多个平台使用,其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压缩标准不统一,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高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播放不

了采用早期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而低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又播放不了采用最新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所以我们在进行一些AVI格式的视频播放时常会出现由于视频编码问题而造成的视频不能播放或即使能够播放,但存在不能调节播放进度和播放时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等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如果用户在进行AVI格式的视频播放时遇到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解码器来解决。

1.3 NAVI

如果发现原来的播放软件突然打不开此类格式的AVI文件,那你就要考虑是不是碰到了n AVI。n AVI是New AVI 的缩写,是一个名为Shadow Realm 的地下组织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视频格式。它是由Microsoft ASF 压缩算法的修改而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AVI),它是由Microsoft ASF压缩算法的修改而来的,但是又与下面介绍的网络影像视频中的ASF视频格式有所区别,它以牺牲原有ASF视频文件视频“流”特性为代价而通过增加帧率来大幅提高ASF视频文件的清晰度。可以这样说,NAVI 是一种去掉视频流特性的改良型ASF 格式。

1.4 DV-AVI

DV的英文全称是Digital Video Format,是由索尼、松下、JVC等多家厂商联合提出的一种家用数字视频格式。非常流行的数码摄像机就是使用这种格式记录视频数据的。它可以通过电脑的IEEE 1394端口传输视频数据到电脑,也可以将电脑中编辑好的的视频数据回录到数码摄像机中。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一般是。avi,所以也叫DV-AVI格式。

1.5 MOV

使用过Mac机的朋友应该多少接触过QuickTime。QuickTime原本是Apple 公司用于Mac计算机上的一种图像视频处理软件。Quick-Time提供了两种标准图像和数字视频格式, 即可以支持静态的*.PIC和*.JPG图像格式,动态的基于Indeo压缩法的*.MOV和基于MPEG压缩法的*.MPG视频格式。

1.6 ASF

ASF(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高级流格式)。ASF 是MICROSOFT 为了和的Real player 竞争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可以直接在网上观看视频节目的文

件压缩格式。ASF使用了MPEG4 的压缩算法,压缩率和图像的质量都很不错。因为ASF 是以一个可以在网上即时观赏的视频“流”格式存在的,所以它的图像质量比VCD 差一点点并不出奇,但比同是视频“流”格式的RAM 格式要好。

1.7 WMV

一种独立于编码方式的在Internet上实时传播多媒体的技术标准,Microsoft 公司希望用其取代QuickTime之类的技术标准以及WAV、AVI之类的文件扩展名。WMV的主要优点在于:可扩充的媒体类型、本地或网络回放、可伸缩的媒体类型、流的优先级化、多语言支持、扩展性等。

1.8 3GP

3GP是一种3G流媒体的视频编码格式,主要是为了配合3G网络的高传输速度而开发的,也是目前手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视频格式。

简单的说,该格式是“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制定的一种多媒体标准,使用户能使用手机享受高质量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容。其核心由包括高级音频编码(AAC)、自适应多速率(AMR) 、MPEG-4 和H.263视频编码解码器等组成,目前大部分支持视频拍摄的手机都支持3GPP格式的视频播放。其特点是网速占用较少,但画质较差。

1.9 REAL VIDEO

REAL VIDEO(RA、RAM)格式由一开始就是定位在视频流应用方面的,也可以说是视频流技术的始创者。它可以在用56K MODEM 拨号上网的条件实现不间断的视频播放,当然,其图像质量和MPEG2、DIVX等比是不敢恭维的啦。毕竟要实现在网上传输不间断的视频是需要很大的频宽的,这方面是ASF 的有力竞争者。

1.10 MKV

一种后缀为MKV的视频文件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它可在一个文件中集成多条不同类型的音轨和字幕轨,而且其视频编码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可以是常见的

DivX、XviD、3IVX,甚至可以是RealVideo、QuickTime、WMV 这类流式视频。实际上,它是一种全称为Matroska的新型多媒体封装格式,这种先进的、开放的封装格式已经给我们展示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1.11 FLV

FLV是FLASH VIDEO的简称,FLV流媒体格式是一种新的视频格式。由于它形成的文件极小、加载速度极快,使得网络观看视频文件成为可能,它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视频文件导入Flash后,使导出的SWF文件体积庞大,不能在网络上很好的使用等缺点。

1.12 F4V

作为一种更小更清晰,更利于在网络传播的格式,F4V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FLV,也已经被大多数主流播放器兼容播放,而不需要通过转换等复杂的方式。F4V是Adobe公司为了迎接高清时代而推出继FLV格式后的支持H.264的F4V 流媒体格式。它和FLV主要的区别在于,FLV格式采用的是H263编码,而F4V 则支持H.264编码的高清晰视频,码率最高可达50Mbps。也就是说F4V和FLV 在同等体积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并支持更高比特率,就是我们所说的更清晰更流畅。另外,很多主流媒体上下载的F4V文件后缀却为FLV,这是F4V格式的另一个特点,属正常现象,观看时可明显感觉到这种实为F4V的FLV有明显更高的清晰度和流畅度。

1.13 RMVB

RMVB的前身为RM格式,它们是Real 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根据不同的网络传输速率,而制定出不同的压缩比率,从而实现在低速率的网络上进行影像数据实时传送和播放,具有体积小,画质也还不错的优点。

早期的RM格式为了能够实现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进行视频在线播放而被研发出来,并一度红遍整个互联网。而为了实现更优化的体积与画面质量,Real Networks公司不久又在RM的基础上,推出了可变比特率编码的RMVB格式。RMVB的诞生,打破了原先RM格式那种平均压缩采样的方式,在保证平均压缩比的基础上,采用浮动比特率编码的方式,将较高的比特率用于复杂的动态画面(如歌舞、飞车、战争等),而在静态画面中则灵活地转为较低的采样率,从而合理地利用了比特率资源,使RMVB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影片的大小,最终拥有了近乎完美的接近于DVD品质的视听效果。我们可以做个简单对比,一般而

言一部120分钟的dvd体积为4GB,而rmvb格式来压缩,仅400MB左右,而且清晰度流畅度并不比原DVD差太远。

人们为了缩短视频文件在网络进行传播的下载时间,为了节约用户电脑硬盘宝贵的空间容量,已越来越多的视频被压制成了RMVB格式,并广为流传。到如今,可能每一位电脑使用者(或许就包括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电脑中的视频文件,超过80%都会是RMVB格式。

RMVB由于本身的优势,成为目前PC中最广泛存在的视频格式,但在MP4播放器中,RMVB格式却长期得不到重视。MP4发展的整整七个年头里,虽然早就可以做到完美支持AVI格式,但却久久未有能够完全兼容RMVB格式的机型诞生。对于MP4,尤其是容量小价格便宜的闪存MP4而言,怎样的视频格式才将会是其未来的主流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1.14 WebM

由Google提出,是一个开放、免费的媒体文件格式。WebM 影片格式其实是以Matroska(即MKV)容器格式为基础开发的新容器格式,里面包括了VP8 影片轨和Ogg Vorbis 音轨,其中Google将其拥有的VP8视频编码技术以类似BSD授权开源,Ogg Vorbis 本来就是开放格式。WebM标准的网络视频更加偏向于开源并且是基于HTML5标准的,WebM 项目旨在为对每个人都开放的网络开发高质量、开放的视频格式,其重点是解决视频服务这一核心的网络用户体验。Google 说WebM 的格式相当有效率,应该可以在netbook、tablet、手持式装置等上面顺畅地使用。

Ogg Vorbis 本来就是开放格式,大家应该都知道,至于VP8 则是Google 当年买下一间叫On2 的公司的时候,取得的Video Codec,Google 也把这个Codec 以类似BSD 授权放出来,因此WebM 应该是不会有H.264 的那些潜在的专利问题。

二、视频编码方式

准确的说,AVI,ASF,FLV是一种文件格式,我们可以在我的电脑上看到的*.AVI这种文件。即使是同一种文件格式,如AVI,又分为MPEG-1,MPEG-2 ,MPEG-4几种视频格式,然后同一种视频格式,如MPEG-4又可以使用多种视频编码,例如:MP4V/XVID/DX50/DIVX/DIV5/3IVX/3IV2/RMP4。常用的视频编码方式如下。

1.Microsoft RLE

一种8位的编码方式,只能支持到256色。压缩动画或者是计算机合成的图像等具有大面积色块的素材可以使用它来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方案。

2.Microsoft Video 1

用于对模拟视频进行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方案,最高仅达到256色,它的品质就可想而知,一般还是不要使用它来编码AVI。

3.Microsoft H.261和H.263 Video Codec

用于视频会议的Codec,其中H.261适用于ISDN、DDN线路,H.263适用于局域网,不过一般机器上这种Codec是用来播放的,不能用于编码。

4.Intel Indeo Video R3.2

所有的Windows版本都能用Indeo video 3.2播放AVI编码。它压缩率比Cinepak大,但需要回放的计算机要比Cinepak的快。

5.Intel Indeo Video 4和5

常见的有4.5和5.10两种,质量比Cinepak和R3.2要好,可以适应不同带宽的网络,但必须有相应的解码插件才能顺利地将下载作品进行播放。适合于装了Intel公司MMX以上CPU的机器,回放效果优秀。如果一定要用AVI的话,推荐使用5.10,在效果几乎一样的情况下,它有更快的编码速度和更高的压缩比。

6.Intel IYUV Codec

使用该方法所得图像质量极好,因为此方式是将普通的RGB色彩模式变为更加紧凑的YUV色彩模式。如果你想将AVI压缩成MPEG-1的话,用它得到的效果比较理想,只是它的生成的文件太大了

7.Microsoft MPEG-4 Video codec

常见的有1.0、2.0、3.0三种版本,当然是基于MPEG-4技术的,其中3.0并不能用于AVI的编码,只能用于生成支持“视频流”技术的ASF文件。

8.DivX- MPEG-4 Low-Motion/Fast-Motion

实际与Microsoft MPEG-4 Video code是相当的东西,只是Low-Motion采用的固定码率,Fast-Motion采用的是动态码率,后者压缩成的AVI几乎只是前者的一半大,但质量要差一些。Low-Motion适用于转换DVD以保证较好的画质,Fast-Motion用于转换VCD以体现MPEG-4短小精悍的优势。

9. DivX 3.11/4.12/5.0

实际上就是DivX,原来DivX是为了打破Microsoft的ASF规格而开发的,开发组摇身一变成了Divxnetworks公司,所以不断推出新的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编码程序中加入了1-pass和2-pass的设置,2-pass相当于两次编码,以最大限度地在网络带宽与视觉效果中取得平衡。

三、视频参数涵义

3.1 分辨率

这里有2个概念,分别是:a. 物理分辨率, 即手机屏幕能显示的像素速;

b. 视频文件的分辨率。

我们常说的视频多少乘多少,严格来说不是分辨率,而是视频的高/宽像素值。分辨率是用于度量图像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那个视频的320X180是指它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有效像素,窗口小时ppi值较高,看起来清晰;窗口放大时,由于没有那么多有效像素填充窗口,有效像素ppi值下降,就模糊了。(放大时有效像素间的距离拉大,而显卡会把这些空隙填满,也就是插值,插值所用的像素是根据上下左右的有效像素“猜”出来的“假像素”,没有原视频信息)习惯上我们说的分辨率是指图像的高/宽像素值,严格意义上的分辨率是指单位长度的有效像素值ppi。差别就在这里。图像的高/宽像素值的确和尺寸无关,但单位长度的有效像素值ppi和尺寸就有关了,显然尺寸越大ppi越小。

3.2 码率

视频码率就是数据传输时单位时间传送的数据位数,一般用多少kbps(千比特/秒)或者mbps(兆比特/秒)来表示。手机解码芯片所支持的码率一般都在

1Mbps以下.

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取样率,单位时间取样率越大,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但是文件体积与取样率是成正比的,所以几乎所有的编码格式重视的都是如何用最低的码率达到最少的失真,围绕这个核心衍生出来的cbr(固定码率)与vbr(可变码率),都是在这方面做的文章,不过事情总不是绝对的,举例来看,对于一个音频,其码率越高,被压缩的比例越小,音质损失越小,与音源的音质越接近。

基本的算法是:【码率】(kbps)=【文件大小】x8 x 1024/【时间】(秒),

码率几点原则:

1、码率和质量成正比,但是文件体积也和码率成正比。这是要牢记的。

2、码率超过一定数值,对图像的质量没有多大影响。

3.3 帧率

(FPS, 帧/秒), 就是视频画面刷新的速度,作为参考, 国电视机一般是

25FPS, 电影标准为24FPS. 手机芯片,最高支持30FPS, 早期型号最大只能15fps.

视频帧率(Frame rate)是用于测量显示帧数的量度。所谓的测量单位为每秒显示帧数(Frames per Second,简:FPS)或“赫兹”(Hz)。

3.4 亮度

曝光不准确时拍摄照片会导致照片太亮或太暗。通常,可以通过校正亮度和对比度来显著提高数字照片的质量。

3.5 对比度

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好的对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显示生动、丰富的色彩,当对比率高达300:1时,便可支持各阶的颜色。但对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现今尚无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对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识方式还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3.6 饱和度

饱和度可定义为彩度除以明度,与彩度同样表征彩色偏离同亮度灰色的程度。注意,与彩度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但由于其和彩度决定的是出现在人眼里的同一个效果,所以才会出现视彩度与饱和度为同一概念的情况。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是“色彩三属性”之一。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如绛紫,粉红,黄褐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色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发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对于人的视觉,每种色彩的饱和度可分为20个可分辨等级。

3.7 色调

色调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波长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色调是颜色的重要特征,它决定了颜色本质的根本特征。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而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颜色的概括评价。色调是指一幅作品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在明度、纯度(饱和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我们就称之为某种色调。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一副绘画的色调。通常可以从色相、明度、冷暖、纯度四个方面来定义一幅作品的色调。

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象征着:太阳、火焰。蓝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黑色、紫色、绿色、白色--为中间色调;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冷暖色调也只是相对而言,譬如说,红色系当中,大红与玫红在一起的时候,大红就是暖色,而玫红就被看作是冷色,又如,玫红与紫罗蓝同时出现时,玫红就是暖色。

3.8 白平衡

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

理的一系列问题。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1] 现在家用电子产品(家用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中也广泛地使用,然而技术的发展使得白平衡调整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但许多使用者还不甚了解白平衡的工作原理,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它是实现摄像机图像能精确反映被摄物的色彩状况,有手动白平衡和自动白平衡等方式。许多人在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室钨丝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那什么是白色?这就涉及到一些色彩学的知识,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绿、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视觉反应。我们都知道白色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七种色光又是有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当一种光线中的三原色成分比例相同的时候,习惯上人们称之为消色,黑、白、灰、金和银所反射的光都是消色。[1]

白平衡其实是通过摄像机部的电路调整(改变蓝、绿、红三个CCD电平的平衡关系)使反射到镜头里的光线都呈现为消色。如果以偏红的色光来调整白平衡,那么该色光的影像就为消色,而其他色彩的景物就会偏蓝(补色关系)。

工作原理:摄像机部有三个CCD电子耦合元件,他们分别感受蓝色、绿色、红色的光线,在预置情况下这三个感光电路电子放大比例是相同的,为1:1:1的关系,白平衡的调整就是根据被调校的景物改变了这种比例关系。比如被调校景物的蓝、绿、红色光的比例关系是2:1:1(蓝光比例多,色温偏高),那么白平衡调整后的比例关系为1:2:2,调整后的电路放大比例中明显蓝的比例减少,增加了绿和红的比例,这样被调校景物通过白平衡调整电路到所拍摄的影像,蓝、绿、红的比例才会相同。也就是说如果被调校的白色偏一点蓝,那么白平衡调整就改变正常的比例关系减弱蓝电路的放大,同时增加绿和红的比例,使所成影像依然为白色。

3.9 伽马值

数码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都有一定的光亮程度,即从黑色(0)到白色(1)。这些像素值就是输入到电脑显示器里面的信息。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纯平(CRT)显示器只能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输出这些值,

在不加调整的情况下,多数CRT显示器都有一个2.5的伽马值,它的意义是:假如一个像素的光亮度为0.5,在没有颜色管理应用程序的干预下(*),它在显示器上输出的光亮度只有0.2(0.5/2.5)。对于液晶显示屏(LCD),特别是

笔记本电脑的LCD来说,其输出的曲线就更加不规则。一些校准软件或硬件可以让显示屏输出图像时按一定的伽马曲线输出,例如Windows常用的伽马值为2.2,这几乎与人类视觉的反应相反。sRGB和AdobeRGB颜色也是以2.2的伽马值为基础设立的

3.10 增益

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必须达到电视传输规定的标准电平,即,为了能在不同的景物照度条件下都能输出的标准视频信号,必须使放大器的增益能够在较大的围进行调节。这种增益调节通常都是通过检测视频信号的平均电平而自动完成的,实现此功能的电路称为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简称AGC电路。具有AGC功能的摄像机,在低照度时的灵敏度会有所提高,但此时的噪点也会比较明显。这是由于信号和噪声被同时放大的缘故

摄像头有一个将来自CCD的信号放大到可以使用水准的视频放大器,其放大即增益,等效于有较高的灵敏度,然而在亮光照的环境下放大器将过载,使视频信号畸变。当开关在ON时,在低亮度条件下完全打开镜头光圈,自动增加增益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开关在OFF时,在低亮度下可获得自然而低噪声的图像

3.11 背光补偿

背光补偿,也称为逆光补偿,是把画面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曝光。在某些应用场合,视场中可能包含一个很亮的区域,而被包含的主体则处于亮场的包围之中,画面一片昏暗,无层次。此时由于AGC检测到的信号电平并不低,因此放大器的增益很低,不能改进画面主体的明暗度,当引入逆光补偿时,摄像机仅对整个视场的一个子区域进行检测,通过求此区域的平均信号电平来确定AGC电路的工作点。

背光补偿能提供在非常强的背景光线前面目标的理想的曝光,无论主要的目标移到中间、上下左右或者荧幕的任一位置。

背光补偿也称作逆光补偿或逆光补正,它可以有效补偿摄像机在逆光环境下拍摄时画面主体黑暗的缺陷。

当摄像机处于逆光环境中拍摄时,画面会出现黑色的图像,然而在安防中逆光环境是难以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背光补偿。当引入背光补偿功能时,摄像机如果检测到拍摄图像一个区域中的视频电平比较低,通过上面介绍的AGC电路改善和提升该区域的视频电平,提高输出视频信号的幅值,使图像整

体清晰明亮。如果你想看的主题因明亮的背景而显得暗淡,可以把BLC设置到ON状态,从而补偿强烈的背光。

3.12 清晰度

清晰度指影像上各细部影纹及其边界的清晰程度。清晰度,一般是从录像机角度出发,通过看重放图像的清晰程度来比较图像质量,所以常用清晰度一词。而摄像机一般使用分解力一词来衡量它“分解被摄景物细节”的能力。单位是“电视行(TVLine)”也称线,意思是从水平方向上看,相当于将每行扫描线竖立起来,然后乘上4/3(宽高比),构成水平方向的总线,称水平分解力。它会随CCD象素数的多少、和视频带宽而变化,象素愈多、带宽愈宽,分解力就愈高。PAL制电视机625行是标称垂直分解力,除去逆程的50行外,实际的有效垂直分解力为575线。

很明显,要想获得高清晰度,必须有高分辨率,但反之,有了高分辨率,不一定就有高清晰度。在清晰度的三要素当中,分辨率只影响第三点:质感。

清晰度是在确定电视图像的扫描线数和像素数之前就提出来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物理量,而与“水平像系×垂直像素”所表示的分辨率概念和物理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分辨率对图像信号来说也好,对显示器材的屏幕像素来说也好,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清晰度却是可变的。虽然图像信号分辨率的高低对电视机图像清晰度有影响,但信号分辨率并不是人们看到的图像清晰度;显示设备的像素对图像清晰度也有影响,但它也并不是人们看到的图像清晰度。图像信号分辨率是源头,最终显示的图像清晰度是结果;从数量上来说,清晰度永远小于分辨率。同一分辨率的图像信号,通过不同的传输渠道和不同的显示设备,最终得到的图像清晰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分辨率与清晰度之间并没有直接换算关系。

3.13 曝光

曝光,是指被摄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投射到感光片上,使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显影的过程。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

可以这样认为: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假若一个镜头光圈全开为F4,用摄影行话来说,光圈F4快门速度1秒为正确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样能得到准确曝光的图片。重要结论:一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曝光补偿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曝光补偿就是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拍摄手法。拍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调节照片的明暗程度,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等。一般来说相机会变更光圈值或者快门速度来进行曝光值的调节。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硬盘个参数的含义及选择

菜鸟学堂专家解读内存硬盘参数含义 相关专题:技巧 时间:2009-09-03 05:22 来源:中关村在线 随着天气慢慢变冷,学生们的暑期也已经结束。就在9月1日开学的当天,笔者就发现北京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因为赶着送孩子上课的车都已经在路上。从往年来看,开学也意味着中关村装机高潮即将来临,毕竟很多外地来京上学的朋友不会把家里的电脑扛过来,而是选择就近组装一台新机器,毕竟现在DIY配件价格不断下跌,一台主流配置也就3000左右。 对于攒机高手而言,组装一台机器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大部分刚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菜鸟。由于之前的学业繁重,所以对于电脑方面比较欠缺,也是在所难免。那么下面笔者就带领可爱的菜鸟们对三大件中的硬盘和内存做一个系统复习,并且由浅入深的通过讲解、评测看看参数与性能的关系,下面就开始上课了。 ● 硬盘主要参数详解: 硬盘内部结构详解 转速:硬盘通常是按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计算:该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该硬盘中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目前主流笔记本硬盘转速为5400RPM;台式机硬盘则为7200RPM。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笔记本和台式机均有万转产品问世。

单碟容量:单碟容量是硬盘相当重要的参数之一。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碟片组合而成,而单碟容量就是指一个存储碟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单碟容量从之前80GB升级到250GB或者320GB,而三星则推出最高334GB单碟容量。硬盘单碟容量提高不仅仅可以带来总容量提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提高工作稳定性;而且单碟容量越大其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就越快。 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 硬盘背面PCB详解 缓存:缓存是硬盘与外部交换数据的临时场所。硬盘读/写数据时,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就像一个中转仓库一样。目前大多数硬盘缓存已经达到16MB,而对于大容量产品则均为32MB容量。 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是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简单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上的速度。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数桌面级硬盘基本都在70-90MB/S之间,笔记本硬盘则在55MB/S 左右。 在了解完硬盘主要参数后,下面笔者教大家来通过硬盘标示来了解该块硬盘的容量、转速、缓存、接口类型等等。

硬盘主要参数

硬盘(英文名:Hard Disc Drive,简称HDD,全名:温彻斯特式硬盘)作为电脑主要的存储设备之一,可以说在整个电脑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数据都是通过硬盘来存储的,这些数据比硬盘本身甚至整台电脑都要宝贵许多。 探秘硬盘内部结构 而我们平时了解硬盘,主要是从外观以及容量、性能等各种参数去认识,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相信多数人都不是很清楚。今天笔者就通过工具把一块硬盘大卸八块,跟大家一起探秘一下硬盘内部精密的结构,一起来看下吧。 另外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没事千万不要随意打开硬盘的外壳,因为硬盘的内部是不能沾染灰尘的,否则立即报废。我们本次的硬盘是已经不能使用的了,所以看了本篇文章的童鞋拆硬盘后导致硬盘坏了可不要来找我,嘿嘿。

在实际动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硬盘结构的理论知识。总得来说,硬盘主要包括: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马达、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 一般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同时在硬盘的一端有数据接口和供电接口设计。

要拆解硬盘,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硬盘的安装螺丝是使用特殊的内六角螺丝,而且螺丝中心呈凹形,所以使用普通螺丝刀是没法拧开的。 拆掉六个螺丝之后就可以将电路板分离出来,这时可以看到,电路板和硬盘体之间还有一层软垫,以减免两者间发生短路的几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该硬盘采用了Marvell 88i8845E-BHY2主控芯片,内部集成了32MB缓存,而电机控制芯片则来自于SMOOTH的L7251。 出处:pconline 2010年09月09日作者:天涯为客责任编辑:lvke 要想打开硬盘,我们首先要把硬盘正面的9个安装螺丝拆卸下来。从上图可以看到,除了外围的7个螺丝外,硬盘的标签下面还隐藏有2个螺丝,大家拆卸时需要注意。

硬盘黄色警告对照查询 硬盘检测参数详解

硬盘黄色警告对照查询硬盘检测参数详解一、SMART概述 硬盘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种:可预测的(predictable)和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后者偶而会发生,也没有办法去预防它,例如芯片突然失效,机械撞击等。但像电机轴承磨损、盘片磁介质性能下降等就是可预测的情况,可以在在几天甚至几星期前就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发生这种问题,SMART功能会在开机时响起警报,至少让使用者有足够的时间把重要资料转移到其它储存系统上。 最早期的硬盘监控技术起源于1992年,IBM在AS/400计算机的IBM9337硬盘阵列中的IBM 0662 SCSI 2代硬盘驱动器中使用了后来被命名为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故障预警分析技术)的监控技术,它是通过在固件中测量几个重要的硬盘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不久,当时的微机制造商康柏和硬盘制造商希捷、昆腾以及康纳共同提出了名为IntelliSafe的类似技术。通过该技术,硬盘可以测量自身的的健康指标并将参量值传送给操作系统和用户的监控软件中,每个硬盘生产商有权决定哪些指标需要被监控和它们的安全阈值。 1995年,康柏公司将该技术方案提交到Small Form Factor(SFF)委员会进行标准化,该方案得到IBM、希捷、昆腾、康纳和西部数据

的支持,1996年6月进行了1.3版的修正,正式更名为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全称是“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成为一种自动监控硬盘驱动器完好状况和报告潜在问题的技术标准。

常用全系列场效应管MOS管型号参数封装资料

场效应管分类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DISCRETE MOS FET 型号简介封装2N7000 2N7002 IRF510A IRF520A IRF530A IRF540A IRF610A IRF620A IRF630A IRF634A IRF640A IRF644A IRF650A IRF654A IRF720A 60V,0.115A 60V,0.2A 100V,5.6A 100V,9.2A 100V,14A 100V,28A 200V,3.3A 200V,5A 200V,9A 250V,8.1A 200V,18A 250V,14A 200V,28A 250V,21A 400V,3.3A TO-92 SOT-23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730A 400V,5.5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740A 400V,10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750A 400V,15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820A 500V,2.5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830A 500V,4.5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840A 500V,8A TO-220 DISCRETE MOS FET IRF9520 DISCRETE MOS FET IRF9540 DISCRETE MOS FET IRF9610 DISCRETE MOS FET IRF9620 DISCRETE MOS FET IRFP150A 100V,43A TO-3P DISCRETE MOS FET IRFP250A 200V,32A TO-3P DISCRETE MOS FET IRFP450A 500V,14A TO-3P DISCRETE MOS FET IRFR024A 60V,15A D-PAK DISCRETE MOS FET IRFR120A 100V,8.4A D-PAK TO-220 TO-220 TO-220 TO-220

硬盘参数详解方方面面

硬盘参数详解方方面面 硬盘-英文名:Hard Disc Drive 简称HDD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 一:硬盘的组成 1、接口 IDE:IDE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的IDE接口,也叫ATA 接口,PATA接口、并行ATA接口,并口。 SCSI:SCSI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SCSI接口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度比ATA高,CPU的占用率很低,一般应用于服务器 SAS:即串行连接SCSI、兼容SATA、一般也是用于服务器。 Serial ATA:Serial ATA称为串行ATA接口(SATA接口),这是相对于IDE的并行接口来说的,与IDE接口比SATA接口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图从左至右分别为IDE-SCSI-SATA 2、控制电路板 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如下图! 3、硬盘部结构 磁头组件:磁头组件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有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 磁头驱动机构:磁头驱动机构由声圈电动机和磁头驱动小车组成,新型大容量盘有防震动机构。 磁盘片:磁盘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硬盘的盘体有一个或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磁盘片组成。 主轴组件:主轴组件包括主轴部件,如轴承和马达等。如下图所示:

4、硬盘逻辑结构盘面 盘面:硬盘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即上、下两面,一般每个盘面都会利用,都可以存储数据,成为有效盘面,也有个别的硬盘盘面数为单数的。每一个这样的有效盘面都有一个盘面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从“0”开始编号。在硬盘系统中,盘面号又叫磁头号,因为每一个有效盘面都有一个对应的读写磁头。 磁道: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轨迹叫做磁道。磁道从外向从0开始编号。 柱面: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圆柱,通常称为柱面,柱面和磁道一样,由外向从0开始编号。数据的读写按柱面进行。即首先在同一柱面从0磁头开始进行读/写操作,依次向下直到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都读写过数据将柱面读完写满之后,才移到下一个柱面 扇区:操作系统以扇区形式将信息存储在硬盘上。在磁道上,按照一定的数据位长度截取的圆弧就是扇区,扇区从1开始编号。扇区中的数据作为一个单元同时的读出或写入。 簇:操作系统都是以簇为单位的文件来分配磁盘空间、每个簇只能由一个文件所占用、及时这个簇只有几字节、决不允许两个文件以上的文件公用一个簇、否则会造成数据的混乱。如下图!

MOS管主要参数

MOS管主要参数 1.开启电压VT ·开启电压(又称阈值电压):使得源极S和漏极D之间开始形成导电沟道所需的栅极电压; ·标准的N沟道MOS管,VT约为3~6V; ·通过工艺上的改进,可以使MOS管的VT值降到2~3V。 2. 直流输入电阻RGS ·即在栅源极之间加的电压与栅极电流之比 ·这一特性有时以流过栅极的栅流表示 ·MOS管的RGS可以很容易地超过1010Ω。 3. 漏源击穿电压BVDS ·在VGS=0(增强型)的条件下,在增加漏源电压过程中使ID开始剧增时的VDS称为漏源击穿电压BVDS ·ID剧增的原因有下列两个方面: (1)漏极附近耗尽层的雪崩击穿 (2)漏源极间的穿通击穿 ·有些MOS管中,其沟道长度较短,不断增加VDS会使漏区的耗尽层一直扩展到源区,使沟道长度为零,即产生漏源间的穿通,穿通后 ,源区中的多数载流子,将直接受耗尽层电场的吸引,到达漏区,产生大的ID 4. 栅源击穿电压BVGS ·在增加栅源电压过程中,使栅极电流IG由零开始剧增时的VGS,称为栅源击穿电压BVGS。 5. 低频跨导gm ·在VDS为某一固定数值的条件下,漏极电流的微变量和引起这个变化的栅源电压微变量之比称为跨导 ·gm反映了栅源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能力 ·是表征MOS管放大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在十分之几至几mA/V的范围内 6. 导通电阻RON ·导通电阻RON说明了VDS对ID的影响,是漏极特性某一点切线的斜率的倒数 ·在饱和区,ID几乎不随VDS改变,RON的数值很大,一般在几十千欧到几百千欧之间 ·由于在数字电路中,MOS管导通时经常工作在VDS=0的状态下,所以这时的导通电阻RON可用原点的RON来近似 ·对一般的MOS管而言,RON的数值在几百欧以内 7. 极间电容 ·三个电极之间都存在着极间电容:栅源电容CGS 、栅漏电容CGD和漏源电容CDS ·CGS和CGD约为1~3pF ·CDS约在0.1~1pF之间 8. 低频噪声系数NF ·噪声是由管子内部载流子运动的不规则性所引起的 ·由于它的存在,就使一个放大器即便在没有信号输人时,在输出端也出现不规则的电压或电流变化 ·噪声性能的大小通常用噪声系数NF来表示,它的单位为分贝(dB)

指数分布与泊松分布的随机值的产生程序

指数分布与泊松分布的随机值的产生程序原理解析

指数分布与泊松分布的随机值的产生程序原理解析 除湿机 最近做毕业设计要涉及到排队问题的仿真。而根据排队论,指数分布的随机值是表示两个排队者进入队列的时间间隔;而泊松分布的随机值表示的是单位时间内进入排队者的数量。 1 先来复习一下公式 1.1 指数分布: 1.1.1 概率密度函数: (1) 1.1.2 概率分布函数: (2) 1.2 泊松分布 1.2.1 概率密度函数: ,k=0,1,2,3 (3) 1.2.2 概率分布律: (4) 1.3 伽马分布

1.3.1 概率密度函数: (5) 1.3.2 概率分布律: (6) 1.3.3 伽马函数: (7) (8) (9) 伽马函数的特性: 2 生成连续分布随机变量的一般方法 根据分布函数的性质,F(x)单调上升,,在,所以F(X)可逆。 设y=F(x),则

我们可以用U(U是服从[0,1)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代替式子中的y,我们需要的目标随机变量X替换x,得: (10) 3 生成指数分布随机变量的方法 ,通过逆变换得: 因为1-U(U是服从[0,1)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也服从均匀分布,所以 这时的U必须不等于0。 4 生成泊松分布随机变量的方法 这里我是通过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来生成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因为指数分布实际上是伽马分布的一种特殊情况。 大家看下面这个伽马分布的密度函数: 我们令,这个式子就化成了下面这个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

而伽马分布还具有的一个性质是加成性: 如果随机变量相互独立,则存在服从伽马分布的符合一下规则 因为指数分布是伽马分布的特例,所以也有如上性质。 然后,我们知道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是表示两个排队者的时间间隔,我们一直产生期望为的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直到, 然后停止,这时m-1就是我们要的泊松分布在1时间内的随机变量,根据伽马分布的可加性, 的概率就是服从 : 因此,令n=m-1这个伽马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就是:

机械硬盘硬件参数及结构解析

机械硬盘硬件参数及结构解析 Minute)计算:该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 RPM就代表该硬盘中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目前主流笔记本硬盘转速为5400RPM;台式机硬盘则为7200RPM。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笔记本和台式机均有万转产品问世。单碟容量:单碟容量是硬盘相当重要的参数之一。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碟片组合而成,而单碟容量就是指一个存储碟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单碟容量从之前80GB升级到250GB或者320GB,而三星则推出最高334GB单碟容量。硬盘单碟容量提高不仅仅可以带来总容量提升,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提高工作稳定性;而且单碟容量越大其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就越快。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磁头到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当单碟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访问速度。硬盘背面PCB详解:缓存:缓存是硬盘与外部交换数据的临时场所。硬盘读/写数据时,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就像一个中转仓库一样。目前大多数硬盘缓存已经达到16MB,而对于大容量产品则均为32MB容量。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是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简单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上的速度。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

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数桌面级硬盘基本都在70-90MB/S之间,笔记本硬盘则在55MB/S左右。在了解完硬盘主要参数后,下面笔者教大家来通过硬盘标示来了解该块硬盘的容量、转速、缓存、接口类型等等。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硬盘有好多牌子,但主要参数不尽相同。希望大家在有需要的时候,手拿硬盘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 防止被js忽悠。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一: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直流参数 饱和漏极电流IDSS 它可定义为:当栅、源极之间的电压等于零,而漏、源极之间的电压大于夹断电压时,对应的漏极电流。 夹断电压UP 它可定义为:当UDS一定时,使ID减小到一个微小的电流时所需的UGS 开启电压UT 它可定义为:当UDS一定时,使ID到达某一个数值时所需的UGS (2)交流参数 低频跨导gm 它是描述栅、源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作用。 极间电容场效应管三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它的值越小表示管子的性能越好。 (3)极限参数 漏、源击穿电压当漏极电流急剧上升时,产生雪崩击穿时的UDS。 栅极击穿电压结型场效应管正常工作时,栅、源极之间的PN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若电流过高,则产生击穿现象。 本站链接:场效应管的参数查询

二:场效应管的特点 场效应管具有放大作用,可以组成放大电路,它与双极性三极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它通过UGS来控制ID; (2)场效应管的输入端电流极小,因此它的输入电阻很高; (3)它是利用多数载流子导电,因此它的温度稳定性较好; (4)它组成的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要小于三极管组成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 (5)场效应管的抗辐射能力强。 三. 符号:“Q、VT” ,场效应管简称FET,是另一种半导体器件,是通过电压来控制输出电流的,是电压控制器件 场效应管分三个极:

D极为漏极(供电极) S极为源极(输出极) G极为栅极(控制极) D极和S极可互换使用 场效应管图例: 四. 场效应管的分类: 场效应管按沟道分可分为N沟道和P沟道管(在符号图中可看到中间的箭头方向不一样)。 按材料分可分为结型管和绝缘栅型管,绝缘栅型又分为耗尽型和增强型,一般主板上大多是绝缘栅型管简称MOS管,并且大多采用增强型的N沟道,其次是增强型的P沟道,结型管和耗尽型管几乎不用。 五主板上用的场效应管的特性:

指数分布定义

概率密度函数 累积分布函数 [1] 期望值: 方差:

若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则记为X~ e(λ). 3特性 无记忆性 指数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Memoryless Property,又称遗失记忆性)。这表示如果一个随机变量呈指数分布 当s,t≥0时有P(T>s+t|T>t)=P(T>s) 分位数 率参数λ的四分位数函数(Quartile function)是: F^-1(P;λ)= -LN(1-P)\λ 第一四分位数:ln(4/3)\λ 中位数:ln(2)\λ 第三四分位数:ln(4)/λ 4分布 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指数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是一种连续概率分布。指数分布可以用来表示独立随机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如旅客进机场的时间间隔、中文维基百科新条目出现的时间间隔等等。 许多电子产品的寿命分布一般服从指数分布。有的系统的寿命分布也可用指数分布来近似。它在可靠性研究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布形式。指数分布是伽玛分布和威布尔分布的特殊情况,产品的失效是偶然失效时,其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指数分布可以看作当威布尔分布中的形状系数等于1的特殊分布,指数分布的失效率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所以分布函数简单。

在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研究中,通常用于描述对发生的缺陷数或系统故障数的测量结果。这种分布表现为均值越小,分布偏斜的越厉害。 指数分布应用广泛,在日本的工业标准和美国军用标准中,半导体器件的抽验方案都是采用指数分布。此外,指数分布还用来描述大型复杂系统(如计算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失效分布。但是,由于指数分布具有缺乏“记忆”的特性.因而限制了它在机械可靠性研究中的应用,所谓缺乏“记忆”,是指某种产品或零件经过一段时间t0的工作后,仍然如同新的产品一样,不影响以后的工作寿命值,或者说,经过一段时间t0的工作之后,该产品的寿命分布与原来还未工作时的寿命分布相同,显然,指数分布的这种特性,与机械零件的疲劳、磨损、腐蚀、蠕变等损伤过程的实际情况是完全矛盾的,它违背了产品损伤累积和老化这一过程。所以,指数分布不能作为机械零件功能参数的分布形式。 指数分布虽然不能作为机械零件功能参数的分布规律,但是,它可以近似地作为高可靠性的复杂部件、机器或系统的失效分布模型,特别是在部件或机器的整机试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指数分布比幂分布趋近0的速度慢很多,所以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指数分布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长尾分布。互联网网页链接的出度入度符合指数分布 指数分布的参数为λ,则指数分布的期望为1/λ,方差为(1/λ)的平方。

解读硬盘各项基本参数

前言: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电脑用户来说,硬盘(英文名:Hard Disc Drive,简称HDD,全名:温彻斯特式硬盘)只是电脑系统中用来存储数据的一个载体,除了容量和价格上的差异以外好像并没有其它太大的区别。 硬盘 其实不然,硬盘的各项基本参数都影响着这个硬盘在各个方面的性能表现,与整个电脑系统的性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下硬盘的各项基本参数,让大家在以后买硬盘时可以更得心应手,不再被忽悠。 -------------------------------------我是分割线 ------------------------------------ 温馨提示:如果您不了解硬盘内部结构,请阅读: 探秘硬盘内部结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481778.html,/cpu/study_cpu/1009/2215404.html --------------------------------------------------------------------- --------------- 硬盘基本参数:容量 作为整个电脑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不过由于硬盘厂商在标称

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往往会比标称值要小一些。 250G B硬盘可用容量为232.88GB 硬盘的容量参数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的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目前在垂直记录技术的帮助下,主流硬盘的单碟容量达到了250GB~750G B不等。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场效应管工作原理 MOS场效应管电源开关电路。 这是该装置的核心,在介绍该部分工作原理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MOS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MOS 场效应管也被称为MOS FET,既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的缩写。它一般有耗尽型和增强型两种。本文使用的为增强型MOS场效应管,其内部结构见图5。它可分为NPN型PNP 型。NPN型通常称为N沟道型,PNP型也叫P沟道型。由图可看出,对于N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接在N型半导体上,同样对于P沟道的场效应管其源极和漏极则接在P型半导体上。我们知道一般三极管是由输入的电流控制输出的电流。但对于场效应管,其输出电流是由输入的电压(或称电场)控制,可以认为输入电流极小或没有输入电流,这使得该器件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同时这也是我们称之为场效应管的原因。

为解释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了解一下仅含有一个P—N结的二极管的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我们知道在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P端接正极,N端接负极)时,二极管导通,其PN结有电流通过。这是因为在P型半导体端为正电压时,N型半导体内的负电子被吸引而涌向加有正电压的P型半导体端,而P 型半导体端内的正电子则朝N型半导体端运动,从而形成导通电流。同理,当二极管加上反向电压(P端接负极,N端接正极)时,这时在P型半导体端为负电压,正电子被聚集在P型半导体端,负电子则聚集在N型半导体端,电子不移动,其PN结没有电流通过,二极管截止。 对于场效应管(见图7),在栅极没有电压时,由前面分析可知,在源极与漏极之间不会有电流流过,此时场效应管处与截止状态(图7a)。当有一个正电压加在N沟道的MOS场效应管栅极上时,由于电场的作用,此时N型半导体的源极和漏极的负电子被吸引出来而涌向栅极,但由于氧化膜的阻挡,使得电子聚集在

常用场效应管参数大全

常用场效应管参数大全 型号材料管脚用途参数 3DJ6NJ 低频放大20V0.35MA0.1W 4405/R9524 2E3C NMOS GDS 开关600V11A150W0.36 2SJ117 PMOS GDS 音频功放开关400V2A40W 2SJ118 PMOS GDS 高速功放开关140V8A100W50/70nS0.5 2SJ122 PMOS GDS 高速功放开关60V10A50W60/100nS0.15 2SJ136 PMOS GDS 高速功放开关60V12A40W 70/165nS0.3 2SJ143 PMOS GDS 功放开关60V16A35W90/180nS0.035 2SJ172 PMOS GDS 激励60V10A40W73/275nS0.18 2SJ175 PMOS GDS 激励60V10A25W73/275nS0.18 2SJ177 PMOS GDS 激励60V20A35W140/580nS0.085 2SJ201 PMOS n 2SJ306 PMOS GDS 激励60V14A40W30/120nS0.12 2SJ312 PMOS GDS 激励60V14A40W30/120nS0.12 2SK30 NJ SDG 低放音频50V0.5mA0.1W0.5dB 2SK30A NJ SDG 低放低噪音频50V0.3-6.5mA0.1W0.5dB 2SK108 NJ SGD 音频激励开关50V1-12mA0.3W70 1DB 2SK118 NJ SGD 音频话筒放大50V0.01A0.1W0.5dB 2SK168 NJ GSD 高频放大30V0.01A0.2W100MHz1.7dB 2SK192 NJ DSG 高频低噪放大18V12-24mA0.2W100MHz1.8dB 2SK193 NJ GSD 高频低噪放大20V0.5-8mA0.25W100MHz3dB 2SK214 NMOS GSD 高频高速开关160V0.5A30W 2SK241 NMOS DSG 高频放大20V0.03A0.2W100MHz1.7dB 2SK304 NJ GSD 音频功放30V0.6-12mA0.15W 2SK385 NMOS GDS 高速开关400V10A120W100/140nS0.6 2SK386 NMOS GDS 高速开关450V10A120W100/140nS0.7 2SK413 NMOS GDS 高速功放开关140V8A100W0.5 (2SJ118) 2SK423 NMOS SDG 高速开关100V0.5A0.9W4.5 2SK428 NMOS GDS 高速开关60V10A50W45/65NS0.15 2SK447 NMOS SDG 高速低噪开关250V15A150W0.24可驱电机2SK511 NMOS SDG 高速功放开关250V0.3A8W5.0 2SK534 NMOS GDS 高速开关800V5A100W4.0 2SK539 NMOS GDS 开关900V5A150W2.5 2SK560 NMOS GDS 高速开关500V15A100W0.4 2SK623 NMOS GDS 高速开关250V20A120W0.15 2SK727 NMOS GDS 电源开关900V5A125W110/420nS2.5 2SK734 NMOS GDS 电源开关450V15A150W160/250nS0.52 2SK785 NMOS GDS 电源开关500V20A150W105/240nS0.4 2SK787 NMOS GDS 高速开关900V8A150W95/240nS1.6 2SK790 NMOS GDS 高速功放开关500V15A150W0.4 可驱电机

硬盘SMART检测参数详解

硬盘SMART检测参数详解 用户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莫过于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发现硬盘崩溃了。诸如RAID的备份和存储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帮用户恢复数据,但为预防硬件崩溃造成数据丢失所花费的代价却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用户从来没有提前考虑过在这些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时。 硬盘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种:可预测的(predictable)和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后者偶而会发生,也没有办法去预防它,例如芯片突然失效,机械撞击等。但像电机轴承磨损、盘片磁介质性能下降等都属于可预测的情况,可以在在几天甚至几星期前就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可预测的情况,如果能通过磁盘监控技术,通过测量硬盘的几个重要的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那么在发生故障前,至少有足够的时间让使用者把重要资料转移到其它储存设备上。 最早期的硬盘监控技术起源于1992年,IBM在AS/400计算机的IBM 0662 SCSI 2代硬盘驱动器中使用了后来被命名为Predictive Failure Analysis(故障预警分析技术)的监控技术,它是通过在固件中测量几个重要的硬盘安全参数和评估他们的情况,然后由监控软件得出两种结果:“硬盘安全”或“不久后会发生故障”。 不久,当时的微机制造商康柏和硬盘制造商希捷、昆腾以及康纳共同提出了名为IntelliSafe的类似技术。通过该技术,硬盘可以测量自身的的健康指标并将参量

值传送给操作系统和用户的监控软件中,每个硬盘生产商有权决定哪些指标需要被监控以及设定它们的安全阈值。 1995年,康柏公司将该技术方案提交到Small Form Factor(SFF)委员会进行标准化,该方案得到IBM、希捷、昆腾、康纳和西部数据的支持,1996年6月进行了1.3版的修正,正式更名为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全称就是“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成为一种自动监控硬盘驱动器完好状况和报告潜在问题的技术标准。 SMART的目的是监控硬盘的可靠性、预测磁盘故障和执行各种类型的磁盘自检。如今大部分的ATA/SATA、SCSI/SAS和固态硬盘都搭载内置的SMART系统。作为行业规范,SMART规定了硬盘制造厂商应遵循的标准,满足SMART标准的条件主要包括: 1)在设备制造期间完成SMART需要的各项参数、属性的设定; 2)在特定系统平台下,能够正常使用SMART;通过BIOS检测,能够识别设备是否支持SMART并可显示相关信息,而且能辨别有效和失效的SMART信息; 3)允许用户自由开启和关闭SMART功能; 4)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提供SMART的各项有效信息,确定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能发出相应的修正指令或警告。在硬盘及操作系统都支持SMART技术并且开启的情况下,若硬盘状态不良,SMART功能会在开机时响起警报,SMART技术能够在屏幕上显示英文警告信息:“WARNING IMMEDIATLY BACKUP YOUR DATA AND REPLACE YOUR HARD DISK DRIVE,A FAILURE MAY BE IMMINENT.”(警告:立刻备份你的数据并更换硬盘,硬盘可能失效。)

4个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4个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开启电压,导通电阻跨导,栅极输入电容 网上很多给出的场效应管参数不能作为生产上用。维修还凑合。 一般工厂批量使用最起码要知道:开启电压,导通电阻,跨导和输入电容。 开启电压:有人认为单个使用时无关紧要。我们举一个例子12V供电,推动用358。358不能满幅输出一般为70%(约8V),要使场效应管完全导通,即进入电阻区。经验是开启电压加上5V。比如开启电压为3.3V,那么3.3+5=8.3V。如果358质量不好,那么场效应管不能迅速进入完全导通状态,就会发热。那么并联使用如果损坏,首先损坏开启电压低的。同理并联使用时,损坏往往是导通电阻小的,跨导大的。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场效应管激励不需要功率。由于制造工艺的缘故,场效应管级间都有电容存在。作为功率输出的,首先考虑是栅极与源极的输入电容。 至于激励功率计算很麻烦,经验上我们一般用简单的估算。比如栅极电容为4000P,栅极串联电阻为1000欧,如果推动级电源为12V,那么要求推动级能提供12mA电流,如果多级并联,就要乘上倍数。此时单级RC时间常数为4uS(250KHZ),如果脉冲占空比为50%,那么该时间常数,最多工作在20KHZ的频率上。如要提高工作频率就必须减小栅极串联电阻,势必就要要推动级有足够的推动功率。这是一个矛盾,最好用示波器都兼顾一下。对于集成电路作为推动级的,一定要知道该电路最大输出电压,以及最大提供的电流。比如358就不可能输出12mA电流。 当然重要了.一般功率场效应管的开启电压(也称阈值电压)在4-6V左右,但这样的电压不足以使场效应管完全导通,也就是不能进入开关状态.要使功率场效应管进入开关状态,加在 栅极上的电压必须大于10V, 最好12V-15V之间.再有,栅极电压不能很高,一般是正30V-负30V,超过这个限度,功率场效应管会损坏.具体的参数可以查各个公司的DATASHEET. 回复2帖

硬盘S.M.A.R.T参数值含义

下面将列出一些S.M.A.R.T.的原始检测属性和含义。普遍为检测值越高性能越好。即使所有制造商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但由于有些检测值在不同硬盘制造商中用

不全相同的定义和计量方法而对于不同制作商来说检测值不全是越高越好,所以下面属性的指标只作一般参考。除外,各制造商也会根据自己需要添加一些自己专有的检测属性 说明 表示数值越高越好 表示数值越低越好 重要项:粉色底 当超出安全范围会对性能严重影响 ID ID 十六进制值 英文名 中文译名 最优 说明 1 0x01 read error rate 底层数据读取错误率 存储器从一个硬盘表面读取数据时发生的错误率。原始值由于不同厂商的不同计算方法而有所不同,其十进制值往往无意义的。一般来说有数值意味着磁头已出现问题了。 2 0x02 Throughput Performance 读写通量 性能 通常是硬盘读写性能的测量值,如果 其值有变动,有可能硬盘出现了问题。 3 0x03 Spin-Up Time 盘片启动 时间 盘片由静止启动加速到稳定正常运行速度的平均所需时间。 4 0x04 Start/Stop Count 电机起停次计数 一个盘片启动关闭周期的统计值,只有硬盘从完全断电中启动或从睡眠模式恢复,盘片主轴电机被启动时才会记一次数。 5 0x05 Reallocated Sector Count 重定位磁区计数 记录由于损坏而被映射到无损的后备区的扇区计数。当硬盘出现损坏扇区时,可以通过将其物理空间指向到特定的无损区域进行重映射修复,从而出现坏扇区的硬盘仍可使用。但当高

ID ID 十 六进制值 英文名 中文译名 最优 说明 过一定数值后,后扇区消耗殆尽而无法再重映射修复时,这些坏扇区就会显现出来且无法自行修复。除外由于要要求磁头读取这些坏扇区时专门再移动到后备区读写数据,对硬盘读写性能也有影响。 6 0x06 Read Channel Margin 信道读取 余量 读取数据时信道可用的余量,该属性 没制定任何功用。 7 0x07 Seek Error Rate 寻道错误率 (该属性是特定制造商才有的)磁头寻找磁道由于机械问题而出错几率,有多种原因可能引致出错,如:磁头伺服构件,盘体过热,或损坏。于不同厂商的不同计算方法而有所不同,其十进制值往往无意义的。 8 0x08 Seek Time Performance 寻道性能 每次寻道时间的平均值,该值短期内迅速减少,有可能硬盘出现了问题。 9 0x09 Power-On Hours 硬盘加电时间 硬盘自出厂以来加电启动的统计时间,单位为小时(或根据制造商设定为分钟或秒),一般用户以该值判定硬盘是否被使用过。 10 0x0a Spin Retry Count 电机起转重试 主轴电机在一次加速至正常速度失败后尝试重新继续加速到正常运行速度的统计数,该值改变时意味着硬盘的机械部件已经出现问题了。

场效应管参数解释(精)

场效应管 根据三极管的原理开发出的新一代放大元件,有 3个极性,栅极, 漏极,源极,它的特点是栅极的内阻极高,采用二氧化硅材料的可以达到几百兆欧,属于电压控制型器件 -------------------------------------------------------------- 1. 概念 : 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 (FET简称场效应管 . 由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 , 也称为单极型晶体管 . 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 . 特点 : 具有输入电阻高(100000000~1000000000Ω、噪声小、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等优点 , 现已成为双极型晶体管和功率晶体管的强大竞争者 . 作用 : 场效应管可应用于放大 . 由于场效应管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 , 因此耦合电容可以容量较小 , 不必使用电解电容器 .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电子开关 .

场效应管很高的输入阻抗非常适合作阻抗变换 . 常用于多级放大器的输入级作阻抗变换 .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可变电阻 . 场效应管可以方便地用作恒流源 . 2. 场效应管的分类 : 场效应管分结型、绝缘栅型 (MOS两大类 按沟道材料 :结型和绝缘栅型各分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种 . 按导电方式 :耗尽型与增强型 , 结型场效应管均为耗尽型 ,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既有耗尽型的 , 也有增强型的。 场效应晶体管可分为结场效应晶体管和 MOS 场效应晶体管 , 而 MOS 场效应晶体管又分为 N 沟耗尽型和增强型 ;P 沟耗尽型和增强型四大类 . 见下图 : 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 Idss —饱和漏源电流 . 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 , 栅极电压 UGS=0时的漏源电流 . Up —夹断电压 . 是指结型或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中 , 使漏源间刚截止时的栅极电压 . Ut —开启电压 . 是指增强型绝缘栅场效管中 , 使漏源间刚导通时的栅极电压 . gM —跨导 . 是表示栅源电压 UGS —对漏极电流 ID 的控制能力 , 即漏极电流ID 变化量与栅源电压 UGS 变化量的比值 .gM 是衡量场效应管放大能力的重要参数 . BVDS —漏源击穿电压 . 是指栅源电压 UGS 一定时 , 场效应管正常工作所能承受的最大漏源电压 . 这是一项极限参数 , 加在场效应管上的工作电压必须小于BVDS.

常用场效应管型号参数管脚识别及检测表

. 常用场效应管型号参数管脚识别及检测表 场效应管管脚识别 场效应管的检测和使用 场效应管的检测和使用一、用指针式万用表对场效应管进 行判别 (1)用测电阻法判别结型场效应管的电极 根据场效应管的PN结正、反向电阻值不一样的现象,可以 判别出结型场效应管的三个电极。具体方法:将万用表拨在R×1k档上,任选两个电极,分别测出其正、反向电阻值。当某两个电极的正、反向电阻值相等,且为几千欧姆时,则该两个电极分别是漏极D和源极S。因为对结型场效应管而言,漏极和源极可互换,剩下的电极肯定是栅极G。也可以将万用表的黑表笔(红表笔也行)任意接触一个电极,另一只表笔依次去接触其余的两个电极,测其电阻值。当出现两次测得的电阻值近似相等时,则黑表笔所接触的电极为栅极,其余两电极分别为漏极和源极。若两次测出的电阻值均很大,说明是PN结的反向,即都是反向电阻,可以判定是N沟道场效应管,且黑表笔接的是栅极;若两次测出的电阻值均很小,说明是正向PN结,即是正向电阻,判定为P沟道场效应管,黑表笔接的也是栅极。若不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调换黑、红表笔按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直到判别出栅极为止。

1 / 19 . (2)用测电阻法判别场效应管的好坏 测电阻法是用万用表测量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漏极、栅极与源极、栅极与漏极、栅极G1与栅极G2之间的电阻值同场效 应管手册标明的电阻值是否相符去判别管的好坏。具体方法:首先将万用表置于R×10或R×100档,测量源极S与漏 极D之间的电阻,通常在几十欧到几千欧范围(在手册中可知,各种不同型号的管,其电阻值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测 得阻值大于正常值,可能是由于内部接触不良;如果测得阻值是无穷大,可能是内部断极。然后把万用表置于R×10k档,再测栅极G1与G2之间、栅极与源极、栅极与漏极 之间的电阻值,当测得其各项电阻值均为无穷大,则说明管是正常的;若测得上述各阻值太小或为通路,则说明管是坏的。要注意,若两个栅极在管内断极,可用元件代换法进行检测。 (3)用感应信号输人法估测场效应管的放大能力 具体方法:用万用表电阻的R×100档,红表笔接源极S, 黑表笔接漏极D,给场效应管加上1.5V的电源电压,此时 表针指示出的漏源极间的电阻值。然后用手捏住结型场效应管的栅极G,将人体的感应电压信号加到栅极上。这样,由于管的放大作用,漏源电压VDS和漏极电流Ib都要发生变化,也就是漏源极间电阻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观察到表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