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产业融合现在有一些趋势性的认识。产业融合是指相关企业为了共同的业务目标或作业目标,形成的一体化运作供应链的过程。简而言之,产业融合不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而是在供应链平台上多个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所以产业融合与现在还在沿用的、特别是与政府部门使用的一些名词有一定联系和区别,如前一段时间发改委讨论的两业联动。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讲,仅仅两业联动肯定是不足的。不仅仅是物流业和某一个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在供应链平台上相关产业之间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或者是在一体化运作大背景下供应链的形成过程。

一、产业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一直存在。荆林波提出一个观点:任何产业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复合的,都与服务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过程中就有融合。现在来看,供应链上的产业融合做的还不够。在大的宏观背景下,今后产业融合的推进速度一定会加快,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此,我们要做一些深入的思考。现在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经济运行增速趋缓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对于增速趋缓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是台阶式的,从10%到8%、6%、5%、4%。但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是波浪式的。因为中国经济是两个二元经济的结构,一个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一个是中西部和东部的二元结构。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趋缓的过程将是波浪式的而不是台阶式的。无论怎样,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两点上已经形成共识。物流业要思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会对物流产生什么影响,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跳出物流大环境来考虑。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效率从何而来?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无论是企业效率还是国家税收都可以通过速度实现增长,即通过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取得效益,因此也掩盖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很多矛盾。

经济增速放缓时,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的矛盾水落石出。别的矛盾暂且搁置,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大家特别是企业家比较关注的,就是效益问题。效益在下滑,即便效益回升,空间也非常有限。以后怎么办?这是企业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在座的每一位做学问、做研究的人所面临的重大学术性问题,解决整个中国在经济运行增速趋缓过程中的效益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二、经济放缓应对策略:降低成本

我个人认为解决方案首先要从顶层找思路,在顶层思路上要有所转变,将倒逼放弃以速度求效益的经营或发展模式。但如果摒弃这种模式,新的模式在哪里,效益从何而来?从国外经验来看,就是要降低成本。效益无非是两个途径获得:一个是速度扩张获得效益,一个是降低成本获得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转变经营模式或发展模

式,根本出路是降低成本。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技术创新,那是另一种路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定是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效益空间或利润空间,这也是国外一些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屡试不爽的。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思考,哪一块成本能降低,如何把天花板抬高,进而挖掘形成利润空间的最核心的成本。从经营角度来看,无外乎三个成本。

一是劳动力成本。这个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特别在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当然也有波动。从趋势上看,是一定会上升的,不可能再降下来。包括就业的扩张,劳动力价值的提高,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更加关注分配制度的改革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

二是原材料成本。大宗商品贸易,如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其产品的稀缺性决定了成本上升不可逆。用一吨油就少一吨油,用一吨煤就少一吨煤,由此获得利润空间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是管理成本。从企业角度来看能降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最大的一块就是物流成本,因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18%左右,是相当高的。去年社会物流总成本是8.4万亿,今年预计是9万亿,同比增长11.3%。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是8%到10%。我国物流成本很高,从管理层面来说交易成本也很高。从物流的角度正面来讲,如果能够把物流成本降到和国外发达国家差不多的水平,就能降低4万亿到5万亿的物流成本。我们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一揽子货币也就是4万亿,所以这是一个了

不起的工程,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然要做的事。

所以,降低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将是今后各行业企业形成自身利润空间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这个方面,产业融合的前提,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盈利模式一定要有所转变。

三、精细化生产方式

怎么才能实现成本降低,特别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中,要具体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要跳出物流从生产环节去考虑。从生产领域来看,现代工业应该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工厂化阶段,第二是批量式生产阶段,第三是精细化生产阶段,最后是目前西方所普遍采用的柔性化敏捷制造、敏捷生产阶段。我们目前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批量式生产的阶段。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短缺经济模式中。短缺经济中,很多东西都是短缺的,生产过程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都能获利,即把所要生产的产品最大限度批量化生产。只要生产出来就有需求,有市场就能赚钱,这就从工厂化阶段上升到批量式生产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这么做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计成本,大批的采购、库存和浪费等,也包括大量污染,大量使用能源。

要降低物流成本,或者说要降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就要转变生产方式,从落后的或者不适应国家目前过剩经济状况的批量式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变。这是很重要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物流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

精细化,就是从批量化转变到精细化的过程,整个企业的生产经

营有几方面的变化。

第一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变化。以前,生产企业都知道,今年要生产多少吨钢,今年要做什么,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现在不一样,精细化生产时,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就是降低成本。在不影响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这对物流业而言存在很大的机遇。在降低成本过程中,首先要优化流程,包括优化生产流程、优化管理流程等。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来。

第二是整个运作的核心——准时制。现在谈准时制竞争往往是生产领域的事,但是准时制也是流通领域重要的命脉。对流通领域而言,通过外包,产业融合的过程开始形成。准时制对于流通领域或者对物流来讲最关键、最富有挑战性,因为从采购的角度来讲,准时制条件下,生产的配料不能像以前批量式的进货或是少批次、大批量的进货,而是一定是要准时,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地进货,这是准时制的要求,原先批量的供应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状。

第三是供应链。供应链就在我们眼前。在管理的过程中,供应链对上下游的供应商不像现在是一买一卖,今天跟A做买卖,明天跟B 做买卖。今后一定是捆绑式、固定式的关系。流通领域、物流领域不是松散式的贸易关系,而是紧密式的合作关系。在这个方面也给物流企业提出了挑战,能不能按照准时制供货,这是企业能不能成为供应链伙伴很重要的前提,也是一种挑战。

第四是信息化。

第五是运作一体化。一定要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

务。两业联动肯定要一体化,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别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这一过程一方面对流通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反映出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对物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样产业融合的机制就形成了。今后,无论在物流领域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生产领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就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根本机制就在这里。

四、如何应对产业融合

第一是经营目标要转变。不能仅仅考虑今年的经营额或利润,更要考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或者说,总的目标都是实现成本最小化,这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供应链的基础。所以,以客户为目标,就是要考虑怎么为上下游的客户降成本,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挣多少钱,经营规模有多大。

第二是绑定客户关系。绑定客户关系形成紧密合作,这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内容,选择客户、选择供应商,而供应商也会选择客户,这种关系一定是互利式。

第三是要具备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的一体化物流供应能力。如果适应不了需求,在这个领域就站不住脚,就要被淘汰。

第四是物流服务水平高端化。所谓的高端化就是具备1+2的模式。真正的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给客户提供物流方案,而不是向客户介绍有多少车辆、多少运输能力,有多少仓库、多少仓储能力。真正需要的是给客户提出物流方案,能为客户降低成本。之后才可以谈有多大的运输能力或加工能力。第二就是要有技术、人才,资金反

而是次要的。第三就是要实现无缝连接。要有信息化平台,拥有信息化平台的企业肯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总之,产业融合是今后的趋势,转变生产方式是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现在,适应供应链的管理方式,是物流企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最根本的途径。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园区的推动,大到国家级新区,小到市级产业园,目的都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都激励措施实施优先发展政策,由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发展良机,这一次产业园区再次进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但效果不尽人意。 为什么有些政府做不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建设规划不足,还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来发展军民融合 地方政府和园区还是围绕着发展地方经济做军民融合,在算GDP 账、税收账、土地账,按照产业聚集和带动就业的理念去驾驭军民融合,忽视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长期性,短期内获得不了实际利益。 2、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产业来抓,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要素认识

不足 地方把做多少个园区作为推动军民融合的核心,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工业来抓,而园区的特殊定位和政策、人才、资本等要素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 3、对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认识不足,对军工产业的“挑剔”认识不足 不管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盲目上项目、办产业园,就觉得军工企业大旗一展高附加值产业就来了,殊不知军工产业比较挑剔,对很多常规产业带动性不足,现实远远小于预期。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摆正园区建设目标,做好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深入研究其他军民融合成功园区的经验,建立一个地方版军民融合路线图,切不可一拥而上。做好风险管理,掌握关键环节,为建立

产业园区奠定理论基础。 山东军地集团作为区域军民融合服务运营商,在制定区域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上具有丰富经验,具备从政策环境、区域优势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的能力。 2、端正以短期业绩来衡量成败的态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军民融合产业园从短期业绩来讲可能是不理想的,但从三五年内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看,其价值大于一般产业园区。 3、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后不是个摆设,不能任凭自己发展。软环境、政策、人才、基础产业、活跃的民营经济等,才是军民融合的土壤,无土栽培是长不出大树的。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运作等手段,完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4) 1.2.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4) 1.2.2 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5) 1.2.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6) 1.2.4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7) 1.3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7) 1.4 项目建设期 (8) 1.5 项目执行机构 (8)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8) 2.1.1 项目建设背景 (8) 2.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8) 2.1.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10) 2.2 项目创新 (11) 2.2.1 项目建设理念创新 (11) 2.2.2 项目建设技术路径创新 (11) 2.2.3 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11) 2.3 项目的效果及示范作用 (12) 2.3.1 项目预期效果 (12) 2.3.2 项目示范作用 (12)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12) 3.1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3.1.1国家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12) 3.1.2 项目区农民有热切期望 (13) 3.1.3 有成熟技术与人才队伍,劳力充足 (13) 3.2项目建设的不利因素 (13) —1—

3.4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15) 3.4.1项目建设名称 (15) 3.4.2项目建设目标 (15) 3.4.3项目建设地点 (15) 3.4.4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6) 3.4.4.1农业基础设施加强 (16) 3.4.4.2农产品价值链开发 (18) 3.4.4.3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 (19) 3.4.4.4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20) 3. 5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20) 3.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 (21) 3.4.8产品方案 (22) 3.4.9建设期限 (23) 3.4.10技术保障措施 (23) 第4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27) 4.1 投资估算 (27) 4.1.1基本建设投资 (27) 4.1.2建设期利息和承诺费 (27) 4.1.3流动资金估算 (27) 4.2 国内配套资金 (29) 4.3贷款规模及用途 (29) 第5章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30) 5.1 项目业主简要情况 (30) 5.1.1 项目农户 (30) 5.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0) 5.3 项目准备、实施组织安排 (33) 5.3.1项目领导小组 (34) 5.3.2项目管理联合办公室 (34) 5.3.3项目技术咨询委员会 (34) 第6章偿还及担保责任 (34) —2—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 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

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追赶超越迈向新时代 之二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迈向新时代 ——嘉汇汉唐书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自从2002年开业以来,作为我省图书行业的标杆企业,嘉汇汉唐书城以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坚守主业并高度秉承“工匠精神”,从高精尖三个维度进行产业改革,坚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时刻把握和员工及读者的良性互动,对以往“大而全”的传统布局进行优化,努力打造企业在同行中的优势,不断引领图书行业向专业化发展。16年来,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扬“工匠精神”引领专业发展 16年的辛勤积累与长足发展,嘉汇汉唐书城已拥有近千名员工、上百位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层层推进,逐步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性份额,成为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居于西北行业的领先地位。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不断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开发农村市场,跟踪农村书屋建设进展及后续服务;实施“全民阅读七进工程”;组建“全民阅读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推动设立“市民读书日”和“市民读书节”,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转型网站功能,实现实体图书大卖场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开通天猫、京东、西部书城等多家网上售书店铺;扩大仓储面积万余平方米;加大配送方面投入,与专业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业态组合,将发行网络延伸到社会各类服务窗口;与高校合作,开设更多的校园店,走进大学生图书消费群体;与大型超市合作,开设60多家标超店……在满足书城连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并激活了其他行业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经营策略: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质量,扩大市场;搞好服务,巩固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市场,切实把握住每一天的销售,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劳动效能,把握好每一平方米的有效产值,也使企业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每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为了有效提高图书上柜品种,书城提出“人少我全、人弃我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口号,制定了“多品种、少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包含了“走出去”与“迎进来”两层含义。所谓“走出去”,即军工企业要通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当中;所谓“迎进来”,即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来。 军民融合通过多领域交流共进,大幅提升体系综合效能:发挥国防工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释放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红利;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和创新科研上的优势,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大体系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 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民参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融合进度将加快,融合层次将加强,军民融合将成为今后军工投资的重点。首先是“民参军”的范围会扩大、比例会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是,资本层面的“民参军”落地将推进军民融合的“资本融合”。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改革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引入民企、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重组改制,一些军工企事业单位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一些优势民企的先进技术、顶尖产品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装备生产和武器维修领域,“民参军”相关产业增值空间大。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达到3288.5亿元。

图表:2014-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三胜咨询 未来几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0亿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图表:2017-2022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84号)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以下简称“返乡人员”)到农牧区创业创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农牧区经济,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牧业农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催生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新动能。通过发挥市(州)、县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把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鼓励和扶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促进创业创新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同时

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重点领域 (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提升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农牧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 (二)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围绕牛羊肉、冷水鱼、油菜、果蔬、青稞、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在农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加工业领域创业创新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对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在农资配送、耕地(草原)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服务、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农牧业信息咨询等领域,创新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牧区绿化美化、农牧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农牧业服务性产品,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

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简介开始: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 产业融合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的内在推动下,在传统产业边界出现的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已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应从创建良好外部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 标签: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可行性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产业的应用,原有传统产业间的明确界限日趋模糊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现象。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产业融合将对河南省总体产业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紧密结合河南省当前现实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省政府制定相关产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现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出现的,它打破了原有三大产业分立发展的态势,使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从本质上看,产业融合就是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分工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建立了更具效率的分工链条网。产业融合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产业融合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起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使全球进入新的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此为基础,高新技术在产业间得到迅速扩散并产生技术外溢,使不同产业共享生产技术,生产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因此,传统产业间的纵向关联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具有共同技术基础平台的横向关联模式。产业关联模式的变革,会引起产业结构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物流、能源、信息等高新产业开始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并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本省产业融合发展。 2.2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要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河南省是中原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2020-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现状及措施

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现状及措施 摘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各领域的发展都要注重融入创新的理念,酒店管理发展中也要注重和创新理念相结合,使之能够和新趋势相契合。本文先就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作用以及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就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发展方向和措施实施详细探究,希冀能从理论层面就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研究,为实际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趋势;酒店管理;融合 创新传统的酒店管理理念以及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趋势下的酒店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只有从创新的层面加大力度,注重创新举措的落实,才能有助于提升酒店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为促进酒店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作用及现状 1.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作用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酒店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从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这对酒店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高顾客入住体验。酒店管理融合创新能够通过信息服务来提高顾客入住体验。当前的酒店基本都已经开设网上预订服务,顾客可进行提前预订房间,并且有优惠的活动,这样在营

销方面进行创新,增设信息服务就能有助于提高顾客的酒店入住良好体验[1]。其二,个性化服务创新。酒店管理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从个性化服务方面加强重视。由于酒店是基础服务行业,服务业主要目标是要能够与客户需求相满足,最大程度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加酒店竞争力。通过融合创新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能有助于促进酒店的服务质量提升,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2]。 2.新趋势下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现状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从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中能发现,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体现在几个层面: (1)服务功能比较薄弱从当前一些酒店管理的情况能发现,酒店服务的功能愈来愈弱化,这不利于酒店管理质量提升。酒店管理工作当中只注重价格,而对于酒店的服务功能方面缺乏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酒店服务质量就是竞争的优势,而如果在服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服务质量低,就必然会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发展的优势,会最大程度降低竞争力[3]。 (2)不注重文化建设在酒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加强重视,没有结合酒店的特色进行创设相应的文化,这就造成酒店缺乏鲜明的价值取向,缺乏价值观以及精神引导,很难得以长久发展。酒店管理工作当中没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充分考虑,这就会影响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酒店管理工作中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顶层制度设计 2017年9月22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意见》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要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务效,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坚持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院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相关部门已在加快推动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 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并组织实施《“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重点区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按照“同等能力同等对待”的原则,深化能力结构调整;落实国家关于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部署,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已签订局省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落实一批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军工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开展军工周边安全控制围划定试点。与等军工重点省份签订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抓好局省战略合作。深化民参军,推动军工开放发展,编制发布2017年度《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投资项目,落实《国防科工局关于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支持具备条件、自身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承担军工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国有军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完善政策环境,编制《涉军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上市及上市后资本运作军工事项审查申报指南》。深入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组织3家首批试点单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茶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茶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负责人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1) 1.1.7项目建设规模及容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5) 1.4编制原则 (6) 1.5研究围 (6)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 1.7综合评价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9) 2.1项目提出背景 (9) 2.2项目提出缘由 (10)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1) 2.3.1 顺应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1) 2.3.2促进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2.3.3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2.3.4符合xx市建设茶业强市的发展思路 (13) 2.3.5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3) 2.3.6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4)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4) 2.4.1政策可行性 (14) 2.4.2市场可行性 (20) 2.4.3管理可行性 (20) 2.4.4财务可行性 (21) 2.5项目评价结论 (21) 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22) 3.1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 3.2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25) 3.3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26)

3.4我国茶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8) 3.5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29) 3.6我国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30) 3.7本项目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3) 3.8市场分析结论 (35)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6) 4.1地理位置选择 (36) 4.2区域投资环境 (36) 4.2.1区域概况 (36) 4.2.2地形地貌条件 (37) 4.2.3气候条件 (37) 4.2.4自然资源条件 (38) 4.2.5交通区位条件 (39) 4.2.6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9) 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40) 5.1项目建设规模 (40) 5.2主要建设容 (40) 5.2.1 建设1500亩现代农业自动化管理茶叶种植基地 (40) 5.2.2 完成100公里产业机耕道拓宽硬化 (45) 5.2.3 完成280公里基地茶园便道硬化及建设280公里排灌渠系 (48) 5.2.4 建设25个大型蓄水池及50万米高地管网 (51) 5.2.5 建设900个小型蓄水池 (55) 5.2.6 建设20个150立方米茶叶专用低温冷库 (58) 5.2.7 建设牛碾坪花香茶海休闲观光茶园 (60) 5.2.8 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个 (67) 5.2.9改造100家合作企业生产加工车间 (70) 5.2.14 建设乡村旅游线 (81) 5.2.15项目规划效果图 (85) 5.3项目土建工程方案 (89) 5.3.1方案指导原则 (89) 5.3.2土建方案的选择 (89) 5.4项目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90) 5.4.1给排水 (90) 5.4.2供电 (91) 5.5项目区道路设计 (93) 5.6项目主要建设容及工程量 (93) 第六章产品及技术方案 (96) 6.1主要产品方案 (96) 6.2产品执行标准 (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