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及频率对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影响

温度及频率对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影响
温度及频率对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影响

橡胶轮胎配方和工艺流程成型加工

橡胶轮胎的原料配方和合成工艺流程 一概述 轮胎是供给车辆、农业机械、项目机械行驶和飞机起落等用的圆环形弹性制品。它是车辆、农业机械、项目机械和飞机等的主要配件,能吸收因路面不平产生的震动和外来冲击力,使得乘坐舒适。轮胎是橡胶工业中的主要制品,其消耗的橡胶量占橡胶总用量的50 %-60%,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 轮胎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在巴西发现天然橡胶后,古人用胶乳制成原始的胶球、胶鞋及各种橡胶制品。 1839年固特异发明了硫化技术,改善了橡胶的使用价值,橡胶制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1845年研制出硫化橡胶实心轮胎。 1890年成功试制出外胎和内胎组成的力车轮胎,胎圈内部装有金属圈,轮胎与轮辋紧密固着得以初步解决,这就是近代直角形胎圈轮胎的雏形。 1895年发明了汽车,扩大了充气轮胎的应用范围。 1904年马特发现了炭黑对橡胶具有补强作用。 1914年- 1919年发明了橡胶用的有机促进剂、防老剂和帘布胶乳浸渍技术,使得轮胎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轮胎的质量也大为改观。 1933年法国M其林首创了用钢丝帘布制造汽车轮胎。 1948年法国M其林生产出钢丝帘布的子午线结构轮胎,并在轮胎主要设备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子午线结构轮胎对轮胎结构作了根本变革,是轮胎工业的一场革命。 1960年-1970年出现了聚酯纤维和芳纶纤维,并试用于轮胎。 1970年美国费尔斯通公司首先在乘用胎上实验了橡胶塑料并用的浇注轮胎,成为塑料与橡胶并用的先驱. 目前我国轮胎总产量达2.1亿条左右,轮胎生产继美国,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三位,子午化率在58%. 目前,M其林、固特易、普利司通、住友、韩泰、锦湖、佳通等合资企业的轮胎产量占轮胎企业总产量的50%以上。 二橡胶轮胎配方 1耐高温胎面胶 据资料介绍,55-75份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与25-

轮胎知识(轮胎结构、配方 、生产工艺)

课程安排 轮胎简要介绍 轮胎结构

轮胎简要介绍 一、轮胎的性能 先举例说明,900-20轮胎,车速60KM/H,则轮胎各部位的变形达2万次/小时,传递90马力以上的功率,胎面表面温度70~100℃,缓冲层可达100℃以上。我们不难想象车速达100KM/H以上的情况。 总之使用条件对轮胎性能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从社会、轮胎用户及生产厂家的要求出发,可归纳以下方面的要求: 1.经济性(要求使用寿命长,耐磨,节油); 2.行驶安全(要求轮胎抓地力好); 3.舒适性(低噪音,高缓冲性); 4.承载能力强(超载); 5.行驶速度高; 6.气候的要求(高纬度地区耐寒,低纬度地区耐热); 7.路况的要求(良路面耐疲劳,低生热,耐热,低噪音); (差路面耐切割、刺扎、撕裂); 8.低成本的要求。 轮胎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很困难,因为一些要求是矛盾的,例如轮胎抓地力好,其耐磨性就下降。我们根据不同用途的轮胎所要求的性能侧重点,来进行轮胎的配方设计与结构设计,以达到较好的平衡。

二、轮胎的一般常识 一套有内胎轮胎包括外胎、内胎、垫带。内胎有天然胶内胎(价格低,气密性差)与丁胶内胎(价格高,气密性优良,丁胶内胎能提高外胎寿命,为什么?),外胎有斜胶胎bias与子午胎radial两种结构,子午胎多为无内胎轮胎。 1.轮胎的功用:a承载;b传递牵引力、制动力;c缓冲冲击、振动; d控制行驶方向。 2.轮胎的分类(粗黑字体为简称)

3.轮胎规格的标识(举例) 斜交胎的标识 层级 轮辋直径(英寸) 斜胶胎结构 轮胎断面宽度(英寸)大卡、客车子午胎的标识 层级 轮辋直径(英寸) 子午线结构代号 轮胎断面宽度(英寸) 层级 轮辋直径(英寸) 子午线结构代号 扁平率(%) 胎断面宽度(mm)轿车子午胎的标识 速度级别代号 负荷指数 轮辋直径(英寸) 子午线结构代号 扁平率(%) 胎断面宽度(mm)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魏县第五中学王校磊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背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本人在本学期教研活动中尝试着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讲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案例】 一、课前活动: (一)、分析教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下节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学生 在《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理科普通班)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五)、确定教学思路

胶粉配方及其胶粉制备工艺技术

1、制备超细胶粉的方法及制备超细胶粉的溶胀剂与二次浸泡液 2、一种改性胶粉的制备方法、一种胶粉改性沥青和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3、精细胶粉或微细胶粉加工工艺 4、精细胶粉或微细胶粉加工生产线 5、一种胶粉热塑性弹性体及利用废旧轮胎胶粉制备弹性体的方法 6、一种胶粉料、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7、阻燃型废胶粉改性沥青湿铺防水卷材及其生产方法 8、一种辐照废胎胶粉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9、废轮胎专用粉碎设备及其制取胶粉方法 10、一种从废旧轮胎制备高表面活性胶粉的方法 11、共混型硫化胶粉热塑性弹性体:J-TPV 12、建筑用内外墙柔性抗裂胶粉 13、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的生产设备 14、废旧轮胎采用爆破冷冻法生产胶粉 15、一种彩色胶粉地板砖的配方及其制作工艺 16、热裂法生产超细活化胶粉及其专用设备 17、一种高分子水溶性胶粉 18、一种用微波改性的废旧轮胎胶粉及其制备方法 19、一种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的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20、一种热储存稳定的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 21、一种废胶粉/废塑料/SBS复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22、一种废胶粉/PVC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23、一种冷冻法胶粉的改性方法 24、一种丙烯酸酯乳液、由其制备的耐水丙烯酸酯可再分散乳胶粉及该乳胶粉的制备方法 25、胶粉改性沥青生产线的导热油电磁波加热系统 26、一种废旧轮胎胶粉/聚乙烯共混物的制备方法 27、一种表面改性的活化废硫化胶粉 28、一种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29、一种洁净、环保的钢段、胶粒、胶粉分离装置 30、A2级胶粉聚苯颗粒贴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31、胶粉聚苯颗粒楼地面保温施工方法 32、一种废胶粉/PET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33、一种废胶粉/聚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34、一种三元乙丙硫化胶粉母料的制备方法、所得产品及应用 35、砂浆用复合胶粉 36、一种高强度耐水胶粉及其制造方法 37、一种高质量的建筑胶粉制取方法 38、一种废旧轮胎胶粉/聚乙烯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39、一种功能性明胶粉条及其制备方法 40、含有聚芳砜纶纤维的少胶粉云母带及其应用 41、一种废胶粉改性沥青用温拌剂及其制备方法 42、废旧胶粉/聚烯烃共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3、连续冷却混炼脱硫胶粉直接制备再生胶片的装置及方法 44、一种单面玻璃布补强多胶粉云母带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Z 真题感悟 hen ti gan wu (课前) 1.(2017·江苏·10)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70 ℃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图甲可知,起始时H2O2的浓度越小,曲线下降越平缓,说明反应速率越慢,A项错误;OH-的浓度越大,pH越大,即0.1 mol·L -1NaOH对应的pH最大,曲线下降最快,即H2O2分解最快,B项错误;由图丙可知,相同时间内,0.1 mol·L-1 NaOH条件下H2O2分解最快,0 mol·L-1 NaOH条件下H2O2分解最慢,而1.0 mol·L-1 NaOH条件下H2O2的分解速率处于中间,C项错误;由图丁可知,Mn2+越多,H2O2的分解速率越快,说明Mn2+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较大,D项正确。 2.(2016·全国Ⅲ)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 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 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_大于__ 是除了SO2和NO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还可能是_NO溶解度较低或脱硝反应活化能较高__。 [解析]由实验结果可知,c(SO2-4)=8.35×10-4 mol·L-1>c(NO-3)=1.5×10-4 mol·L-1,

轮胎原材料

第二章轮胎原材料 第一节生胶及其代用品 一、天然橡胶 远在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当地居民就已经开始了天然橡胶的利用,当时的当地居民用实心胶球玩投石环的游戏,也有用胶制成的鞋子、瓶子和其它用品。 1747年法国工程师关于橡胶可能用途的推测的信件在法国科学院宣读后,使欧洲人开始认识天然橡胶并进一步研究它的利用价值。 1791年英国的S.Peal取得了用松节油的橡胶溶液制造防水材料的专利权。六年之后,H.Johnson取得用等量的松节油和酒精制造橡胶防雨布的专利权。1823年英国的C.Macintosh取得用橡胶的苯溶液制造雨衣的专利权,并设厂生产雨衣。 在这个时期中,还有许多人研究橡胶的用途,如制造胶管、人造革和胶鞋等。但是,这些产品遇到气温高和经太阳曝晒后就变软和发粘,在气温低时就变硬和脆裂,制品不能经久耐用。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人固特异(C.Goodyear)发现了在胶块上洒上硫黄粉可以避免或减少在晒干过程中胶块互相粘结成团,而且胶块与硫黄粉接触的部位表面变得光滑而有良好的弹性。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固特异终于在1839年发现了橡胶的硫化。从此,天然橡胶才真正被确定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工业原料。 1888年英国人邓录普(J.B.Dunlop)发明充气轮胎,促使汽车轮胎工业的飞速发展,因而天然橡胶的消耗量急剧增加。 正是由于天然橡胶的利用价值和消耗量的逐步提高,野生天然橡胶的资源毕竟有限,促使天然橡胶栽培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东南亚的栽培成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天然橡胶资源分布局面。 (一)天然橡胶的基本特征 橡胶树苗木在定植5~8年后,离地面高为50cm处的树干围径达到50cm时,这些胶树就可以开始割胶。我国垦区每年每株树割胶100~130次,少数地区可达140次。东南亚地区气温高,胶树越冬时间较短,每年每株胶树可割150~160次。 天然橡胶是一种以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产物,其分子式为(C5H8)n,n 值约为10000左右,分子量分布范围很宽,分子量绝大多数在3~3000万之间,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在2.8~10之间。 天然橡胶的分子量分布一般认为具有双峰分布规律。在低分子量区域20~100万之间出现一个峰或“肩”,在高分子量区域100~250万之间出现一个峰。从分子量分布曲线的类型可以直接判断这种橡胶的操作特性和应用性能。一般认为低分子量的橡胶具有良好的操作特性,高分子量的橡胶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二)固体天然橡胶的基本特性 天然橡胶无一定熔点,加热后慢慢软化,到130~140℃时则完全软化以至呈现熔融状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设C + CO22CO△H>0,反应速率为v1;N2 + 3H22NH3△H<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C.v1增大,v2减小D.v1减小,v2增大 2.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CO(g) + H2O(g) CO2(g) + H2(g)△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 C.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 H2O(g)D.再通入n mol CO和2n mol H2O(g) 3.某温度时有以下反应:S2Cl2(l、无色)+Cl2(g)2SCl2(l、红色)△H<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而压强不变,液体颜色变浅 B.温度不变,而缩小容器体积,液体颜色加深 C.温度不变,而增大容器体积,S2Cl2的转化率降低 D.温度降低,而体积不变,Cl2的转化率降低 4.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 N2+3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后给体系降温,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反应混和物中NH3的含量增多B.N2的转化率降低 C.NH3的产率降低 D.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多 5.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O2(g)+2NO(g);△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A.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的产率 C.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 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O2的物质的量 6.在一定条件下,发生CO + NO2CO2+ NO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一吸热反应B.该反应为一放热反应 C.降温后CO的浓度增大D.降温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 7.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和降温使平衡移动的方向不一致的是 A.2NO2N2O4;△H<0B.C(s) + CO22CO;△H>0 C.N2 + 3H22NH3;△H<0D.2O33O2;△H<0 8.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C(g),达到化学平衡后给容器升高温度,结果混和气体中A的含量降低,则△H A.△H > 0 B.△H < 0 C.△H = 0 D.无法判断 9.反应2X(g)+Y(g) 2Z(g)(正反应放热),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 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2—24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B.T1<T2,p1>p2 C.T1>T2,p1>p2D.T1>T2,p1<p2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明士教育集团个性化教学辅导导学案 (2015秋季使用) 编写教师: 校对教师: 审核教师: 教学课题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课时计划 第(1)次课 授课教师 学科 化学 授课日期和时段 上课学生 年级 高二 上课形式 阶段 基础( ) 提高(√ ) 强化(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 1、含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 3、数学表达式: V = △C/ △t 4、单位:mol/(L·s)或mol/(L·min)或mol/(L·h) 注意事项:1. 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 2. 一般地计算出来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不同时刻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不相同的; 3. 对于固体物质或气态反应中的液体物质,反应在其表面进行,它们的“浓度”是不变的,因此不用液体和 固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 Ⅰ、知识梳理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复习与本次课程相关的重点知识与公式及规律,认真听老师讲解本次课程基本知识要点。请大家做好课堂笔记。 一、学习与应用

4.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 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在N 2+3H 2 2NH 3中 v (N 2)∶v (H 2)∶v (NH 3)=1∶3∶2。 要点诠释: 知识点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图示) (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说明: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几种情况 改变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根本原因是引起浓度改变。所以在讨论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区分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 (1)对于没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由于改变压强时,反应物浓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2)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轮胎材料配方介绍

. . 第三节 材料和配方 一、轮胎原材料 1、橡胶 橡胶是轮胎胶料的基体,在配方胶料中橡胶的比率会超过50%,也就是说轮胎胶料中主要的成分是橡胶。子午线轮胎中采用的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 (1)、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是原产于热带地区的一种乔木——橡胶树的产物。 当割开橡胶树干, 便有乳白似的胶 液从树皮里流出, 因此在有些地方 称为“流泪的树”。 含有橡胶的植物有 二千多种,但最有价值的是三叶橡胶树(如上图),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一带。因此这些树的学名为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巴西虽然是巴西橡胶树的原产地,但由于南美叶疾病的危害和劳动力缺乏,种植面积却很小。目前巴西橡胶树的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占世界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天然橡胶的采集是通过割开橡胶树干,使乳白似的胶液从树皮里流出,收集后使它凝固,再经过一系列工序,就成为半透明的橡胶块。 据记载,世界上最早应用天然橡胶的是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常用当地橡胶树产出的胶汁制作雨衣、瓶罐及玩具之类的东西。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想寻找通向中国和印度的海路,不料由于航行的错误而跑到了美洲。就在这次闻名世界的航行中,他把印第安人制作的橡胶用具和玩的橡胶球带回了欧洲,使欧洲人第一次见到了橡胶。 中国在1904年开始种植橡胶树,主要产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 目前轮胎生产使用的天然橡胶主要分为烟片胶和标准橡胶两种,烟片胶常用的为1号烟片胶(RSS1)和3号(RSS3)胶;标准橡胶为标准橡胶10号和20号。 天然橡胶的主要的化学成分为一种以异戊二烯为主要成份的高分子化合物。烟片胶和标准橡胶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在加工方面的区别,由于标准橡胶产品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加工方便,目前子午胎使用的天然橡胶多为标准橡胶。 烟片胶的生产过程为: 鲜胶乳—→加保存剂—→过滤除杂质—→加水稀释—→澄清—→加酸凝固—→凝块压片—→熏烟干燥—→分级—→包装。 标准胶的生产过程为: 鲜胶乳—→加保存剂—→过滤除杂质—→加水稀释—→澄清—→加酸凝固—→凝块压片—→造粒—→干燥—→分级—→包装。 烟片胶的生产已有大约100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工艺,熏烟是通过烧木产生的烟气和热量来熏干胶片制成烟片胶的一种方法。 标准橡胶产生于60年代。由于传统的制胶方法在工艺、设备和分级制度上都束缚了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天然橡胶产量大的国家。因此,马来西亚于1965年开始实行标准橡胶计划,目前标准橡胶已成为天然橡胶最主要的品种。 标准橡胶与烟片胶相比的优势在于: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下列事实能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的是( ) A.Cu能与浓硝酸反应,但不能与浓盐酸反应B.Cu与浓硝酸反应比与稀硝酸反应快C.N2与O2在常温、常压下不反应,放电时可反应D.Fe与浓盐酸反应比与稀盐酸反应快2.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的方法是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压强④移去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 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②⑤D.①②③④⑤ 3.对反应A+B 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 mL溶液中含A、B各0.01 mol②50 mL溶液中含A、B各0.05 mol ③0.1 mol·L-1的A、B溶液各10 mL④0.5 mol·L-1的A、B溶液各50 mL 四者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4.实验室用锌粒与2 mol/L硫酸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用锌粉代替锌粒B.改用3 mol/L硫酸 C.改用热的2 mol/L硫酸D.向浓硫酸中加入等体积水 5.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A盐酸的浓度B.铝条的表面积 C.溶液的温度D.加少量固体NaCl 6.100 mL浓度为2 mol·L-1的硫酸与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 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6 mol·L-1的硫酸B.加热 C.加入蒸馏水D.加入硫酸钠溶液 7.锌和足量的稀HCl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固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减慢,产生H2的量不变B.反应速率加快,产生H2的量不变 C.反应速率不变,产生H2的量增加D.反应速率加快,产生H2的量减少 8.对于可逆反应2A+3B2CΔH<0,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可以加快正反应速率的是( )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增加A的量 D.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9.为探究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所

橡胶材料种类性能表

橡胶材料种类性能表 序号橡胶种 类 主要材料优点劣势适用范围使用温度 1 天然橡 胶(NR)异戊二烯聚 合物 优良的回弹性, 拉伸强度、伸长 率、耐磨性,撕 裂和压缩永久变 形性能 不耐油,耐 天候、臭 氧、氧的性 能较差 制作轮胎、 减震零件、 缓冲绳和密 封零件 -60~ 100℃ 2 丁苯橡 胶(SBR)丁二烯与苯 乙烯的共聚 物 含 10%苯乙烯 的丁苯-10有良 好寒性,含 30% 苯乙烯的丁苯 -30耐磨性优良 耐油、耐老 化性能较 差 制作轮胎和 密封零件 -60~ 120℃ 3 丁二烯 橡胶 (BR)丁二烯聚合 物 常用的顺丁二烯 橡胶,耐寒、耐 磨及回弹性能较 好 制品不耐 油,不耐老 化 适于制作轮 胎、密封零 件、减震零 件、胶带和 胶管等制品 -70~100 ℃ 4 氯丁橡 胶(CR)氯丁二烯聚 合物 耐天候,耐臭氧 老化,有自熄性, 耐油性能仅次于 丁腈橡胶,拉伸 强度、伸长率、 回弹性优良,与 金属和织物粘结 性很好 制品不耐 合成双酯 润滑油及 磷酸酯液 压油 适于制作密 封圈及密封 型材、胶管、 涂层、电线 绝缘层、胶 布及配制胶 粘剂等 -35~ 130℃ 5 丁腈橡 胶 ( NBR)丁二烯丙烯 腈的共聚物 一般含丙烯腈 18%、26%或 40%,含量愈高, 耐油、耐热、耐 磨性能愈好,但 耐寒性则相反。 含羧基的丁腈橡 胶,耐磨、耐高 温、耐油性能优 于丁腈橡胶 制品不耐 天候、不耐 臭氧老化、 不耐磷酸 酯液压油 丁腈橡胶适 于制作各种 耐油密封零 件、膜片、 胶管和软油 箱 -55~ 130℃ 6 乙丙橡 胶(EPM、 EPDM )乙烯、丙烯的 二元共聚物 (EPM)或乙 烯、丙烯、二 烯类烯烃的 三元共聚 (EPDM) 耐天候、耐臭氧 老化,耐蒸汽、 磷酸酯液压油、 酸、碱以及火箭 燃料和氧化剂, 电绝缘性能优良 品不耐石 油基油类 适于制作磷 酸酯液压油 系统的密封 零件、胶管 及飞机、汽 车门窗密封 型材、胶布 和电线绝缘 -60~ 150℃

2.2.4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案(含答案)

2.2.4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 案(含答案) 第第44课时课时温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实验原理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H 56.9kJmol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实验结论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用vt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已知反应mAgnBgpCgH0,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t1时刻,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增大幅度大,则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t1时刻,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减小幅度大。 则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 2用vt图像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 提醒一般说的催化剂都是指的正催化剂,即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特殊情况下,也使用负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 用速率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1温度可以影响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2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也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3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正向移动4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但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能降低5对于可逆反应,改变外界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一定增大6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7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讲义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点一、有效碰撞理论 1.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 子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 分子 活化分子能量高,碰撞时,破坏分子部原子之间的“结合 力”,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 高出的能量 ①活化能越小,普通分子就 越容易变成活化分子.即普 通分子+活化能活 化分子. ②只表示一般分子成为活化 分子的难易程度,但对这个 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 不产生任何影响,即对反应 热数值没影响 E1指反应的活化能,E2-E1是 反应热。 活化分子的百分数越大,单位体积___________越多,单位时间___________越多, 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的次数越快 知识点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因——物质本身的性质

2、次要影响因素:外因 (1)浓度 ①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 ? ? 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 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 增大 减小 ②微观解释: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 几率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反之,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③注意事项: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指物质的量或反应物的总量。 对于纯液体或固体物质,可认为其浓度为“常数”,它们的量的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但固体物质的反应速率与接触面积有关,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例1、把下列四种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 mL 2 mol/L 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 mL.此时,X 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 A .10℃ 20 mL 3 mol/L 的X 溶液 B .20℃ 30 mL 2 mol/L 的X 溶液 C .10℃ 10 mL 4 mol/L 的X 溶液 D .10℃ 10 mL 2 mol/L 的X 溶液 [解析] 分析本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较速率大小,先比较浓度的大小.此时,浓度必须是混合后的浓度,由于混合后各烧杯中盐酸浓度相等,所以只要求出X 的浓度是最大者反应最快,然后比较温度的高低. A 项中,c (X)=20×3 50 mol/L =1.2 mol/L ; B 项中,c (X)=30×2 50 mol/L =1.2 mol/L ; C 项中,c (X)=10×4 50 mol/L =0.8 mol/L ; D 项中,c (X)=10×2 50 mol/L =0.4 mol/L.

轮胎材料配方介绍

第三节材料和配方 一、轮胎原材料 1、橡胶 橡胶是轮胎胶料的基体,在配方胶料中橡胶的比率会超过50%,也就是说轮胎胶料中主要的成分是橡胶。子午线轮胎中采用的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 (1)、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是原产于热带地区的一种乔木——橡胶树的产物。 当割开橡胶树干, 便有乳白似的胶 液从树皮里流出, 因此在有些地方 称为“流泪的树”。 含有橡胶的植物有 二千多种,但最有价值的是三叶橡胶树(如上图),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一带。因此这些树的学名为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巴西虽然是巴西橡胶树的原产地,但由于南美叶疾病的危害和劳动力缺乏,种植面积却很小。目前巴西橡胶树的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占世界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天然橡胶的采集是通过割开橡胶树干,使乳白似的胶液从树皮里流出,收集后使它凝固,再经过一系列工序,就成为半透明的橡胶块。 据记载,世界上最早应用天然橡胶的是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常用当地橡胶树产出的胶汁制作雨衣、瓶罐及玩具之类的东西。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想寻找通向中国和印度的海路,不料由于航行的错误而跑到了美洲。就在这次闻名世界的航行中,他把印第安人制作的橡胶用具和玩的橡胶球带回了欧洲,使欧洲人第一次见到了橡胶。 中国在1904年开始种植橡胶树,主要产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 目前轮胎生产使用的天然橡胶主要分为烟片胶和标准橡胶两种,烟片胶常用的为1号烟片胶(RSS1)和3号(RSS3)胶;标准橡胶为标准橡胶10号和20号。 天然橡胶的主要的化学成分为一种以异戊二烯为主要成份的高分子化合物。烟片胶和标准橡胶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在加工方面的区别,由于标准橡胶产品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加工方便,目前子午胎使用的天然橡胶多为标准橡胶。 烟片胶的生产过程为: 鲜胶乳—→加保存剂—→过滤除杂质—→加水稀释—→澄清—→加酸凝固—→凝块压片—→熏烟干燥—→分级—→包装。 标准胶的生产过程为: 鲜胶乳—→加保存剂—→过滤除杂质—→加水稀释—→澄清—→加酸凝固—→凝块压片—→造粒—→干燥—→分级—→包装。 烟片胶的生产已有大约100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工艺,熏烟是通过烧木产生的烟气和热量来熏干胶片制成烟片胶的一种方法。 标准橡胶产生于60年代。由于传统的制胶方法在工艺、设备和分级制度上都束缚了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天然橡胶产量大的国家。因此,马来西亚于1965年开始实行标准橡胶计划,目前标准橡胶已成为天然橡胶最主要的品种。 标准橡胶与烟片胶相比的优势在于: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练习题20141110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选择题 1.()设C + CO22CO ;△H>0,反应速率为v1;N2 + 3H22NH3 ;△H<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C.v1增大,v2减小D.v1减小,v2增大 2.()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CO(g) + H2O(g) CO2(g) + H2(g) △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 C.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 H2O(g) D.再通入n mol CO和2n mol H2O(g) 3.()某温度时有以下反应:S2Cl2(l、无色)+Cl2(g) 2SCl2(l、红色)△H<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而压强不变,液体颜色变浅 B.温度不变,而缩小容器体积,液体颜色加深C.温度不变,而增大容器体积,S2Cl2的转化率降低D.温度降低,而体积不变,Cl2的转化率降低4.()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 N2+3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后给体系降温,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反应混和物中NH3的含量增多B.N2的转化率降低 C.NH3的产率降低D.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多 5.()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 2(g) O2(g)+2NO(g);△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A.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2的转化率 C.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 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O2的物质的量 6.()在一定条件下,发生CO + NO2CO2 + NO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一吸热反应B.该反应为一放热反应 C.降温后CO的浓度增大D.降温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 7.()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和降温使平衡移动的方向不一致的是 A.2NO2N2O4;△H<0 B.C(s) + CO22CO;△H>0 C.N2 + 3H22NH3;△H<0 D.2O33O2;△H<0 8.()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C(g),达到化学平衡后给容器升高温度,结果混和 气体中A的含量降低,则△H A.△H > 0 B.△H < 0 C.△H = 0 D.无法判断 9.()反应2X(g)+Y(g) 2Z(g)(正反应放热),在不同温度 (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2—24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 10.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课型:复习课 授课人:宁巧媛单位:尚志中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讲解,合作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再将化 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 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 3.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图像分析。 提纲一: 1、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是什么?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单位是什么? 3、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要注意哪些? 4、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有何关系? 5、在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应注意哪些? 例题: 1、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后,B的浓度减少了0.6mol/L。 下列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 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 B. 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3 mol/(L·min) C. 2min末时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0.3mol/(L·min) D.在这2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减少的,C表示的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2、化学反应A(g)+3B(g)2C(g)+2D(g),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是不同 的情况下测得的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υ(A)=0.2mol/(L·min) B.υ(B)=0.4 mol/(L·s) C.υ(C)=0.45 mol/(L·min) D.υ(D)=0.35 mol/(L·min) 3、一定温度下,在 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合成橡胶生产制备工艺

1、包含合成橡胶和与丙烯酸类聚合物结合的官能化合成橡胶的共混物的压敏粘合剂 2、超声波连续再生硫化合成橡胶 3、制造车辆轮胎合成橡胶材料组成部分的方法 4、多晶硅废料在制备合成橡胶沥青中的应用 5、合成橡胶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6、用于合成橡胶的凝析脱挥的射流喷嘴 7、低剂量快速合成橡胶刺激涂剂 8、合成橡胶生产中的污水处理方法 9、一种合成橡胶用聚合反应器 10、一种合成橡胶检验用胶乳连续成膜干燥装置 11、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12、一种合成橡胶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13、一种合成橡胶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14、一种溶液聚合法合成橡胶生产中的三釜凝聚方法 15、有机硅浆渣在制备合成橡胶沥青的应用 16、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17、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膜处理方法 18、一种合成橡胶脱除挥发份的方法 19、一次性输液器用合成橡胶注射件的配方及其生产方法 20、具有整体止动件的合成橡胶弹性缓冲器 21、三元乙丙耐高温高压合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22、氧气氧化法合成橡胶硫化促进剂DM的方法 23、一种合成橡胶工艺的节能方法及其设备 24、一种耐磨合成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5、含铝无机盐作为合成橡胶脱水螺杆挤出机防滑剂的应用方法 26、一种合成橡胶生产过程溶剂精制工艺 27、具有窄分子量分布的合成橡胶、它的用途以及用于制备它的方法 28、合成橡胶挤压脱水机调压体装置 29、过氧化物可硫化的丁基合成橡胶配制物 30、用于干燥合成橡胶的可变口型 31、二烷基多硫化物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塑炼中的应用 32、具有合成橡胶层的刚性外壳层状垒球棒 33、无粉末天然或合成橡胶制品用脱模剂和防粘涂料 34、带有标记的合成橡胶制品 35、一种超耐强碱的合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36、一种高性能合成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37、用于合成橡胶生产的高效钕催化剂 38、一种填料、合成橡胶、湿法混炼胶一体化生产方法 39、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 40、共轭二烯烃聚合物和合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41、包含环氧化合成橡胶的橡胶组合物和包含其的轮胎胎面 42、等离子一步氧化法合成橡胶促进剂NS 43、合成橡胶材料注射机及其注射装置

经典橡胶配方大全

橡胶配方设计的原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5098309.html, 橡胶配方设计的原则可以概况如下: 1、保证硫化胶具有指定的技术性能,使产品优质; 2、在胶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加工工艺性能良好,使产品达到高产; 3、成本低、价格便宜; 4、所用的生胶、聚合物和各种原材料容易得到; 5、劳动生产率高,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能耗少; 6、符合环境保护及卫生要求; 任何一个橡胶配方都不可能在所有性能指标上达到全优。在许多情况下,配方设计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①在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胶料的成本; ②在不提高胶料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要使橡胶制品的性能、成本和加工工艺可行性三方面取得最佳的综合平衡。用最少物质消耗、最短时间、最小工作量,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方法,掌握原材料配合的内在规律,设计出实用配方。 橡胶配方的表示形式 天然橡胶(NR)基础配方

注:硫化时间为140℃×10min,20min,40min,80min。NBS为美国国家标准局编写丁苯橡胶(SBR)基础配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5098309.html, Phr指每百质量份橡胶的分量数 注:硫化时间为145℃×25min,35min,50min 氯丁橡胶(CR)基础配方 注:硫化时间为150℃×15min,30min,60min 丁基橡胶(IIR)基础配方

注:硫化时间为150℃×20min,40min , 80min ;150℃×25min,50min ,100min 丁腈橡胶(NBR )基础配方 注:硫化时间为150℃×10min,20min ,80min 顺丁橡胶(BR) 基础配方 注:硫化时间为145℃×25min,35min ,50min 异戊橡胶(IR )基础配方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高中新课程教学案例 (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案例主题】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改革教学中应用 【教学背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本人在本学期的第三周教研活动中尝试着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讲了《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节。 【案例】 一、课前活动: (一)、分析教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必修4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化学平衡》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下节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在《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理科普通班)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