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高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课本放在头上静止不动,另一个学生轻轻地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自己的位置做实验

学生:课本从头面掉下去。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惯性,人往前走,书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书从头后面掉了下来。

老师:这就是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那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和学习这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6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直觉和经验。

老师:这个错误观点由于符合人们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真的需要力吗?伽利略对此提出了质疑。

老师: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由于忽略了摩擦阻力的影响。

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初中学过斜坡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画图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老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老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学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老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老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

老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老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学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他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在伽利略和笛卡尔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对他们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地球上的物体有惯性,太空中的物体有惯性吗?

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并做出解释。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演示实验:手中平放一个乒乓球,(让一个学生配合演示)用嘴吹气,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拿一个铁球,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乒乓球和铁球运动起来的难易程度不同。

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速度和受力无关。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尔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 )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

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的惯性小。

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 B )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等六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牛顿第一定律听课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听课反思: 本节课教学流程流畅,逻辑性强,重点突出。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出发,从历史上人们对运动和力的认识导入,新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力量、合理推导的魅力和多媒体简洁直观的教学手段,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实验、推理的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本节课两个实验都很成功,是本节课的亮点。理想斜面实验器材是我们精心准备的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上台演示,得出实验结果是:为了要到等高的位置,斜面倾角小一点,小球远一点,斜面倾角再小一点,小球再远一点…….最后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永远运动下去。推导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长。教师在这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的观点。然后说明该定律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实验,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这样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阶梯上升、逐渐深化,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真实地反映了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培养了学生“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个实验也是自制器材,让两个表面看一模一样的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让学生同时吹两球,发现一号球很快就运动,二号球总是偏转幅度很小,让学生思考,分析,得出质量是度量惯性的量度。让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实验常常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多媒体仅是辅导教学,本节课多媒体应用不是很多,主要是流畅展示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过程、理想结果。展示四位历史人物的认识。展示本节课的主干。 4、教态好,但板书不足,在部分讲解时还可以更精简。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牛顿 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一个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 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 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 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 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一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学 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 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 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 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ton's first law" said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心舞睛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个物理规律,不但影响学生对这个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因为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水平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

理解她的物理含义。很多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所以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个概念的建立使其理解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理解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度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准确理解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点,转变错误理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协助学生走出误区。 五、教学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最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 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 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 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 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能够说,牛顿第一 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 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升团结协作的水平。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点,转变错误理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协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实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以下为大家分享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CN站!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物理评课用语

各位老师大家好!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我们山东省组织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省初中物理学科共推荐了近800节优课。在今年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活动中,老师们对这些优课进行了观评课,现在我们将对这次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下面介绍一下参加这次评课的专家,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团队的专家常永和老师,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王恩华老师,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的刘庆云老师,我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孔祥龙。 王恩华:今年省教师教育网平台为每位老师推送了6节优课,要求老师们对这6优课进行观评课,并写出观评课报告。我们对平台推送的这些优课和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报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供老师们参考、学习。下面我们将对这些优课中展现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简要说明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现在我们先重点来讨论优课。 孔祥龙:首先谈谈优课的优点。 PPT2: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3:2.注重物理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 PPT4: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PPT5:4.注重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PPT6:5.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下面我们分别通过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刘庆云: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可以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用视频1:周岩“趣味魔术实验引课” 下面先请看周岩老师的趣味实验引课: 播放视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周老师利用“魔术”仅仅用了短短20秒的时间,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动力,把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成功的用最小的时间代价高质量的引入了新课。新课后,周老师抓住学生急于揭秘的心态,通过演示和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弄清其中的道理,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器材做实验。这个自制的“魔术”道具,在本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未知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用视频2:王芳“红液瓶学生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正式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五常二中: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四方面说一下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在整个物理中是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它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系了物理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系等科学概念,是经典物理理论的支柱,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动力学奠基人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创造性思维品质、逻辑推理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对比思考加深与应用,初步的了解逻辑推理对科学的研究的重要作用。对惯性的学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教法学法 探究式教学,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 通过理想实验正确地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 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物体的运动与力有什么关系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列举在地上推物体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一、对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解读 2016.9.13,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中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这六大核心素养在物理学科中具体体现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所谓物理观念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培养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这一目标是课堂教学最低层次的目标,也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基础。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这两大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 二、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已有的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于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也是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目

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 (1)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不脱离课本,这一 原则可以保证课堂不跑偏。 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细化、课堂结束后可以对是否落实进行评 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尤为 突出。例如:《压强》这一节,如果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为 “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学会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话,在教学 活动结束后学生是否理解了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计 算公式是背熟就行还是能应用自如,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没有办法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估。如果进一步细 化为“会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知道压强公式及公式中 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 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照这一目标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整堂 课的学习任务,是否存在知识漏洞从而进行查漏补缺。 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层,逐层递进。同 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方面存在很 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在八一班尤其明显。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合理分层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浮力》这一节,较低层次 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定 浮力的大小,知道浮力的产生于液体压强有关”,而较高层次

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

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教学建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书、圆珠笔、铅笔盒、书包、乒乓球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 目标 能力1 、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1 、通过回顾历史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索过程,感悟科学规律获得的过 程要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学习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 问题能力。 2、通过观察和体验小实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 践习惯。 教学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 教学 通过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使学生对物理知方法 识有深刻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过程,巩固练习,总结概括 教具多媒体课件、伽利略理想实验装置(小球)、气垫导轨,演示惯性的小球、准备创设情景导入新 演示惯课性的杯子。 趣味小实验,生活实例 重现历史,进行猜 想 教学流亚程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 维持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解析乘车时前倾与后仰的原因 惯性实验 鸡蛋入杯实验 知识应用 惯性 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 的伽利略。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人歧途 的是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撤去外力后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缘故(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可靠实验和合理外推) 环节二:多媒体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师: 下面看伽利略实验 ①(实验事实)两个斜面, 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 动画模拟 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②(科学推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③(科学推想)如果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④(科学推想)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师: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断言:小球应该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可推 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用外力来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