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存在一定的筛选机制;同时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还有在新的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时代特色。

案例: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术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1)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艺术教师、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艺术团队以及图书馆、文化活动场馆、校园环境等。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充分调动现有艺术教师的潜能,通过学习培训,使之尽快适应综合艺术教育的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充实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从事戏剧教学。

.充分调动具备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互帮互学的艺术活动。

.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充分激发学生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欲望,使之具有持久的艺术学习动力和热情。

.丰富图书馆的文艺书籍、画册、音像资料、杂志报刊等,便利师生的借阅。

.健全校内各种文娱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教室和画廊布置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开展校园文体、班级团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不断积累综合艺术教育的资料,如典型的教案、音像、教具、图片等,建立艺术教学模式库,为教学提供多样选择。

(2)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高等院校的教师、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的教师、文化馆的研究员、社区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以及热爱艺术的非专业人员等)、社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的艺术环境(如小区的雕塑、建筑等)、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民族歌舞活动、农村民俗活动等。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与社区内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

.学校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使课内外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社区的雕塑、建筑、市民广场、绿化等资源,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可利用传统民族艺术,农村可利用民俗活动进行艺术教育。

(3)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居环境、文艺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艺术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

.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

.让学生参与家居环境的布置(如为装演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

.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文艺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艺术活动,有条件的タ商碇煤⒆酉舶囊帐跗鞑模帐跫寄艿奶岣咛峁┨跫?br> .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可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自娱自乐。

(一)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

课程资源尽管范围很广,有条件性的资源,也有素材性的资源;有校内的资源,也有校外的资源。但是课程资源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的资源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一个筛选的机制问题。前面我们提到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那么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泰勒也提出了著名的筛选原则,即用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作为两个“筛子”,对提议的目标进行过滤。基本的做法是:把学生、社会和学科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从这三个来源中提炼出一般性的教育目标;然后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这两个筛子,剔除不太重要或相互矛盾的或学生无法达到的目标,从而确定出精确的、具体化的课程目标。泰勒所确立的课程目标的筛选机制对于课程资源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我国学者吴刚平指出,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那么筛选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的应有作用也有两个重要原则,即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适应性原则要求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应该说,这些筛选机制和原则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筛选机制和原则能够保证符合课程目标和具有教育价值的要素进入学校课程或作为学校课程的条件而支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泰勒认为,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有许多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包括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评估方案的资源。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这些都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此外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各种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键是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拓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发掘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因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前面所述,泰勒甚至把教学活动也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在我

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课程与教学的理念来看待课程资源问题,那么就会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而是把课程看作是教师参与其中的,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国家只规定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实施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显然教师在实施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就是进行“二次加工”、研制和开发该课程的过程。因此以一种整合的眼光重新看待课程与教学,就会发现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泰勒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概括,并阐述了教学活动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让教师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以及喜欢的种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教师可以从中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活动、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具体课堂教学活动等,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通过这种研究,教师可以明确哪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价值,发现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从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造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往往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能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视野。比如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可以使学生亲眼观察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现实中的作用;运用电视、录像、电影、多媒体等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无私的行为及其他可以观察的业绩;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请一些在有关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到学校讲课,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向学生介绍并共同讨论在学习上应该努力达标的意义等。

再次,各门课程的选材要取舍得当。这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涉及到教师对教学计划的设计以及备课等问题。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它要求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单元与单元之间不能脱节,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方案、筹划活动、准备材料,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准备水平,因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又要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从而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跟家长合作,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反馈在于向学生指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并分析其原因,帮助学生进行纠正。因此,反馈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分数、说明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用电脑进行分析。记录,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完整的反馈资料。而且教师也可以自行积累资料,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出补救。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在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在实践界,广大一线教师的观念中也缺少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这一方面与人们更多地关注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对于教师来说,它就是一些教学参考、教学辅助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集、习作选等。这种对“课程”和“课程资源”的理解制约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无法实现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也不能落实课程资源的课程价值。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学校之外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这种由专家主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关注全国范围内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即关注学校的“共性”,而忽视了地方特色

和具体的学校情境。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这种关注“共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反映地方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学校文化,不能关照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多样性。而且专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对教师来说主要是教材,教师所能利用的只有校内资源。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堂,那么班级所拥有的教与学的资源成为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侧重于书面印刷品,更多的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教师的知识素养、价值观、情感态度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但传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把教师排除在外,忽视了教师本身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这种把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面材料的做法使得更多的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堵塞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多渠道。

基于“课程即教材”的观念,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这一点广大教师必须明确。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首先,对课程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结构。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往往把课程资源局限于校内资源,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种观点有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和大机器生产是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之下,学校关注产品的塑造,关注对教育的控制和效率,关注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接受。因此校内资源成为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来源,在以书面印刷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条件下,教材自然而然地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在当今时代,随着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知识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或称为后工业社会)过渡的使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对于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从建立于工业社会的传统教育向建立于信息社会的现代教育转轨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在信息社会,除了传统的书面印刷、大众传媒以外,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那么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结构上肯定要打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除了传统的校内资源、教材外,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也是课程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课程资源的建设要走出校内资源和教材的狭隘视野,更多地去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的和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积极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

其次,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民主和参与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内核。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上,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由校外专家开发。教师处于课程权力结构的最底层,只是课程的“消费者”,不能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种“防教师”的课程极大压制了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也使课程缺乏适应性。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参与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那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这就为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使用,他们对于哪些教育资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不能忽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那么教师的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学校教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制定教育政策,然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从上而下逐级推行。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好处,在于保证各地教育质量的基本统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尤其在课程管理上,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适应不同的学校情境,学校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之外,使课程得不到很好地实施。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打破课程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给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是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在课程政策上的这些规定既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课程决策民主化的潮流,又回应了国内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呼声,使校本课程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尽管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但我国毕竟不具备校本课程的传统。在国家课程一统学校的情况下,倡导校本课程的理念仍任重而道远。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接纳与认同并以高涨的热情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才是校本课程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开花结果的基础。这就需要让一线教师理解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是什么,这是校本课程走进普通学校的前提,也是本单元撰写的基本内容。

案例:恔本课程开发纪实

个性在恔本课程中发展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发校本课程纪实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高级中学,90%的教师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女。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多样化的课程,使这所农村中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在学校开展起来。过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甚少有选择什么样教育的权利,因而很难说个性得到多么充分的发展。现在他们坐在了“餐桌”前,拿起“校本课程”的“菜单”,圈点、选择自己需要的营养。以前常吃的那些“配餐”表,重又放在他们的面前,一些校方看来很重要的课程,如“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等被学生毫不客气地拿掉,学生写上了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理辅导课”“学法指导课”等。接着学校根据育人目标及学生的需要,提出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究性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同时明确了限选、任选两类课程的框架,限选课为阅读技能指导、英语听力、心理辅导、研究性学习方法。任选课分四类列出了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如环境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等;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文学欣赏、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围棋、旱冰等;生活职业技能类如实用美术、插花艺术、烹该、科学栽培等。最后,经过集体审议、整合确定了54门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学生在每类课中任选2~3门,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的最低分为35分,其中限选课为10分,任选课为25分。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一项调查显示,98%以上的学生是按照本意去选择学校课程的,学生对学校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满意度几近100%。

学校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当今社会,渴望交往成为中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礼仪与交往”课应运而生。通过中外风俗概览、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律介绍、交往中的艺术与礼节的展示,同学们知道了奥妙无穷的身体语言,传情达意的神态动作表明着一个人的风度修养;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微笑、致意、姿容、礼仪、眼神增强与对方的沟通,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在“贾平凹散文研究”课上,老师一改过去讲读范文的做法,而是把学生领到图书馆,让学生按照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的步骤自主学习,学生被这种研究形式深深吸引住了,他们被一种成功的喜悦所冲动,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快乐。

学生享有了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电视制作与播音采访”课上,他们扛着摄像机,走进学生生活,采撷了校园里一朵朵教育改革之花。“校园视线”“青春写真”“周末生活”在无锡电视节目策划大赛中频频获奖。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小小电视台走出去的学生,有的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有的成为大学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校本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脑制作”“网(主)页设计”为农家孩子打开一扇扇了解信息社会的窗户,演讲与辩论课使不善言谈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才。校本课程为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开设学生喜欢的课?”开始教师对开设学校课程心里没底。多年都是按教科书教的,自己能开课吗?实践证明,教师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人参与课程改革,全校100多位教师提交方案 80多份,每一个人都想在这场竞争中掂出自己的分量。

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诸多学科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借助学校课程的阵地。课时有限,优胜劣汰,每一门课都要接受“市场”检验,受欢迎者上,不受欢迎者下,他们感到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甚至是一种冲动,要开第二课程,要开优质课程。学科教师要开课,骨干教师要开课,后勤、行政人员也要开课,校园里充盈着一种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教科书,教师的能动性主要体现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专业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开发使教师有机会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宗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在课程开发中,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以及这种权力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开好课、上好课,许多教师主动外出深造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001年高考,锡山高级中学创下历史最高记录,重点大学(文科类)上线率达到 92%,江苏省高考状元(文科外语类)都出自该学校,理科综合考试成绩居全省最高,用学校的话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一方面因应了世纪之交全球性的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国内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从而把素质教育全面推向深入的一大举措。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也的确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我们从学习方式转变这一视角,也可以窥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回答可能就是“听课”“做练习”“做作业”“考试”等。从这些回答中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

力;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如观察、实验、制作、社会调查等很少。早在一百年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批判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在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仍然相当普遍。这种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压制了儿童求知的欲望,灌输给儿童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活动缺少应有的情趣性,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受到压抑,忽视了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看到了当前学生学习的这些问题,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时代,坐在家里读书,主要靠书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为面向社会和生活实践,从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一切都为了学生,一切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重要任务。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学习过程成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过程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乐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