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既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小猴子下山》的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得就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得经历与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就是不会有收获得。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就是注意体会不同得词表示不同得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就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瞧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得语言形式来构段得,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得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得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得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 )再( )接着( )最后( )”得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 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瞧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得”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得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得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您能根据图片得先后顺序瞧瞧小猴子下山得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瞧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 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词语 师:瞧,故事中得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得表情-—?指名说。 师:您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就是啊,它下山来瞧到都就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瞧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瞧到了( )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得“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 .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得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得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瞧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

(完整版)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的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的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 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 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 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看看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看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都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看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看到了()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 .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猴子下山》评课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陈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陈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找出动作词,再通过动作,让孩子们理解动词的意思,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动作表示出来。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陈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课堂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理解句子的意识和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难点: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会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吗?喜欢里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猴子猴孙住在哪儿吗?(学生回答:花果山) 今天花果山里的一个小猴子下山了,想知道它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吗?那就请跟着老师学习14课,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板书)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给自己不确定的和不会的字词做上记号,标注上拼音。 2、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边读边思考: (1)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 (2)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 (3)小猴子最后回家时有没有收获? 3、请学生汇报思考讨论的结果。(玉米地桃树下瓜地回家路上)板书 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从老师的卡片把它们选出来。 三、深入学习,具体感知 (一)教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2、小猴子下山来到的第一站是哪里?(课件出示玉米地) 3、看图学习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课件出示玉米图片) 填空玉米结得又()又() 4、玉米结得这么大这么多,小朋友们,如果你们看到了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心里面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5、“非常”小猴子和我们一样看到玉米也很开心,很高兴。课文中的“非常”我们可以把它换为“很”就容易理解了。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 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图文结合法、扶放结合法、读思结合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课文学习,明白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始情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高虹小学陈力 教材简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讲了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一件事也没有做好的事。这篇课文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认真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谁看见什么就怎么样”的句式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玩摘桃子和西瓜的识字游戏 2、猜猴子的谜语 3、学生念题,教师书题,说说“猴”字,出示图片。 二、总体认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看图,请学生划一划小猴子下山来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3、请学生填空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组读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它看见了这个就扔掉了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否则什么事都办不成。下面是为您整理了“《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

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

部编版《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公开课

《小猴子下山》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使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植自信心。 2、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文章中出现的小猴子成为学生本人,开口说话交流,赋予小猴子于情感、态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进情感体验的内化。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3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谜语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谜语) 2、揭示课题: 它是谁?我们一起把它喊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猴子图片)读小猴子小猴子读轻声就显得更活泼可爱了!)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下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比较猴和候。 1、出示动画范读: 小猴子下山干什么去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听故事的小朋友就请坐端正、竖起小耳朵、睁亮小眼睛。(放视频) 听完了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你们想不想认识这只淘气的猴子呢?那就请同学打开语文书翻到94页,一起去认识认识它吧!在认识小猴子之前呢先听听它对我们的要求,谁来为大家读读? 2、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自己大声读读课文 (2)碰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拼几次,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拿出铅笔标上小节符号 三、识字读文。 1、过渡:

小朋友读得真带劲。小猴子要来考考你们了,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小猴子又带来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是不是和字宝宝们都交上朋友了呢? 2、认识12个生字: ⑴课件出示生字(带拼音): ①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夸小老师) ②谁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蹦”引导生字谜:山下有个小朋友在踢球。) ⑵去拼音读生字:读→开火车读→齐读。 ⑶游戏巩固:送桃子。 小猴子跋山涉水来到了课堂上,实在太累了特备想吃桃子,谁能为它送送桃子呢? 小猴子饱餐了一顿,有力气了,又想出难题了,它为这些字宝宝找来了好朋友! 我猜这难不到你们,对不对?那大声告诉老师你行不行? ⑷课件出示词语:男女生分组读并站起来。 (5)进句子读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真棒!(夸夸自己吧)接下来我们一起做做游戏,我做动作你来猜。(掰,扛,扔,摘,捧,抱) 现在,调皮的字宝宝又跳进句子里了,那你能找到它的家吗?你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吧! 3、再读课文。 过渡: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还想再听听你们的读书声。和小猴子一起下山吧。 4、图片排排队。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有几张调皮的图片也来凑热闹了,它们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你能帮帮它们吗? 四、小小书法家 想成为小书法家吗?那赶快做端正了!认识它吗(非),读读它。它一人和孤单,能为它找朋友吗? 1、出示“非”、“常”两个字,口头组词,并用非常说一句话。 2、会认会说还不够,我们还要会写呢!一起看看它们怎么写。 “三看”:一看结构,二看压线笔,三看笔顺。 3、老师一边范写一边数笔顺。 3、正确坐姿,(头正肩平脚着地)请同学们在书上的田字格里描红一个书空一个,并引导回忆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互评。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2个生字,写了两个生字,读熟了课文。为自己祝贺祝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和小猴子交朋友!下课! 六、布置作业。 今天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集体备课)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你看门禁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

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过了本课的生字宝宝,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去掉拼音后你还认得它吗?(开火车认读) 三、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 1、今天我们跟小猴子一起下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2、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四、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小猴子下山 优秀教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童话。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二、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

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 (二)、师生协作,自主学习化妆品加工:https://www.360docs.net/doc/3318492806.html, 清碧加工厂,以化妆品OEM、化妆品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块、非”2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几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

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字卡 3、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喜欢的都不一样),老师最喜欢小猴子(贴图)。我还知道有一只小猴子在前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茹茉莉《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触摸那一抹淡淡的清香 茹茉莉,人如茉莉,课如茉莉,简简单单又扎扎实实。《小猴子下山》一课,就像一朵淡淡的茉莉花,给人以清新的美感。听了茹老师的课,我的确收获颇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收获一:目标细化,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经典老课文,要抓的教学点非常多。茹老师首先和孩子一起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结合插图和动作表演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再结合板书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整堂课目标明晰,大大缩短了教学路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每堂课,我们真得要清楚地知道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并用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来映照自己的教学。 收获二: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兴趣值得低段老师思考。简笔画、简单的道具、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茹老师讲座中《司马光砸缸》那幅图是司马光,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文本细读,令人印象深刻。茹老师《乌鸦喝水》中手指上套个乌鸦的卡片,就能吊起学生的兴趣,简简单单却富有实效。 收获三:以生为本,本本分分为学生。 整堂课听下来,所有的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简约而不简单。”我们撷取其中一个经典片段: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收获三:用心去做,真心真意爱学生。 人生态度,成就教育那亩“方田”。茹老师年纪和我相仿,教学的功底和前瞻的教育思想令我折服。从她的讲座中,我深深感到: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和深爱的孩子们。在浮躁喧嚣的今天,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弥足珍贵。教育,需要用心;教育,需要全身心投入;教育,需要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那方田。我想,茹茉莉老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过了本课的生字宝宝,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去掉拼音后你还认得它吗?(开火车认读) 三、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今天我们跟小猴子一起下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2、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四、学习课文。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榆中县高崖小学黄旭明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维持时间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

“掰、 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1.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1)多媒体演示法。(2)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3学法2.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 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六、教学活动过程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此外,老师精炼的课堂用语,适时、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是值得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