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生态学

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

温周期现象

二、重要知识点

1、环境概念

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

(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

(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

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

(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

(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

(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

(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

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

三、重要知识点

1、种群动态(重点)

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

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

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

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

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

三种类型意义

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

四种学说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

繁殖策略性选择

四、重要知识点

1、生活史

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

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

2、繁殖成效

繁殖价值(了解)

亲本投资

3、繁殖格局

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

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4、繁殖策略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9225965.html,ck 法则r选择k选择以及曲线R C S 选择(了解)

5、性选择

选择受精以及生物学意义

为何性选择结果常导致雌雄二型现象?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密度效应亲代投入婚配制度领域社会等级高斯假说

生态位捕食协同进化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

三、重要知识点

1、中间关系的类型

2、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两个基本规律)

有性及无性繁殖方式的各自优势

决定动物婚配的因素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以及意义,在林业中的应用(以草治草,以草治虫,合成他感活性物质,选择新一代无污染农药等)

3、种间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Lotka_volterra 模型了解公式的意义

生态位理论

用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的优越原因

捕食作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作用关系?)

寄生着的形态解剖特征和生理特征

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的相关例子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边缘效应优势种健群种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频度定律种间关联群落结构生活型生长型生态等值种LAI 层片同资源种团季相镶嵌性群落交错区中度干扰假说空间异质性

二、重要知识点

1、群落基本特征

群落的性质(机体论,个体论)

群落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

2、群落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综合数量指标

4、群落结构要素

群落垂直,水平结构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包括图)

5、影响群落组成,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生物防治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干扰理论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空间异质性岛屿平衡说

岛屿生态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物种丰富度的模型以及意义

平衡说与非平衡说(观点,依据)

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

一、名词解释

波动原生演替内因学说演替演替顶级超顶级稳定性恢复力

二、重要知识点

1、演替与波动(区别与联系)

2、演替的类型

3、演替顶级学说(重点看,包括概念,群落发展过程的学说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4、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5、生态系统发展模型

6、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第八章生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一、名词解释

排序群从直接梯度分析间接梯度分析

第九章生态系统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次级生产次级生产力食物链食物网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生态平衡负反馈

二、重要知识点

1、生态系统概念

2、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以及模型

3、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生态锥体

4、生态效率

5、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一、重要知识点

1、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的变化及意义,限制因素(图形)

初级生产的测定方法

2、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模型

次级生产的测定方法

利用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观点解释不能过度放牧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分解过程以及决定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的因素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以及模型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不同

5、异样生态系统的特点

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普适模型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以及传递

植物间的化学信息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名词解释

物质循环库周转率周转时间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生物放大

二重要知识点

1 、物质循环的特点

影响物质循环的因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以及类型,测量方法

2、水循环的特点,过程

3、气体型循环(氮循环)

4、沉积型循环(p循环s循环)

5、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十二,十三章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一重要知识点

1、选择论述地球上4类主要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其状况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2、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3 、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4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5 、水域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以及功能

第十四章景观生态系统(有个基本的认识,特别是3到7节)

一、名词解释

尺度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景观粒度幅度廊道缀块基底边缘效应景观连接度

二、重要知识点

1 、景观结构,功能,动态之间的关系

2 、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公式

3 、空间异质性与缀块性

4 、缀块廊道基底模式

5 、边缘效应

6 、meta_种群理论

7 、缀块动态模式

8 、课后第五题

第十五章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论述题,结合<环境学>第七第十章看)

一、名词解释

全球变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态恢复生态工程遗传多样性

二、重要知识点

1、全球变化现象以及生态后果

2、缓解全球变化的途径

3、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以及原因

遗传多样性的功能等级

5、快速生态学评估(了解)

6、生物多样性与就地保护(重点)

保护区规划以及建立原则(重点)

7、环境保护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8、生态恢复的原理,内容(结合<环境生物学>第7章看)

第十六章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结合<环境生物学>第4章)

一、名词解释

生态风险评估生态规划环境容量

二、重要知识点

1、生态风险评估的步骤

2、生态规划原则,工作程序与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生物体的有机结构行为和心理特征,及生物有机体对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特性。 生态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ord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及当期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单体生物: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生活史:一个生物由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性比指种群中雄雌个体数目的比例。 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引起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3/2自疏法则:在一定的生境内,随着植物密度的提高和植株的生长,种内资源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生境内,有的植株开始死亡,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其他社会群体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防止同种其他成员的侵入的空间。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现象。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变化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寄生:指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捕食:指一种直接的对抗关系,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或者存在营养方面相互依存,或者存在防卫性的相互照应。 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群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演替顶级是一个群落,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起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生态学 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 温周期现象 二、重要知识点 1、环境概念 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 (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 (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 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 (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 (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 (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 (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 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 三、重要知识点 1、种群动态(重点) 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 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 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 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 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 三种类型意义

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 四种学说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 繁殖策略性选择 四、重要知识点 1、生活史 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 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 2、繁殖成效 繁殖价值(了解) 亲本投资 3、繁殖格局 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 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4、繁殖策略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9225965.html,ck 法则r选择k选择以及曲线R C S 选择(了解) 5、性选择 选择受精以及生物学意义 为何性选择结果常导致雌雄二型现象?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密度效应亲代投入婚配制度领域社会等级高斯假说 生态位捕食协同进化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 三、重要知识点 1、中间关系的类型 2、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两个基本规律) 有性及无性繁殖方式的各自优势 决定动物婚配的因素 领域性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以及意义,在林业中的应用(以草治草,以草治虫,合成他感活性物质,选择新一代无污染农药等) 3、种间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 Lotka_volterra 模型了解公式的意义 生态位理论 用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的优越原因 捕食作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作用关系?)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用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学是由赫克尔提出来的,于1866年提出。 4.生态学的发展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5.学派的形成:主要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俄国学派。 6.生态学研究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7.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级发展②研究手段的更新③研究范围的拓展 8.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湿度,水,PH,氧气等。 4.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5.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①综合性②非等价性③直接性和间接性④限定性⑤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6.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7.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8.(实验驯化、气候驯化)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 9.(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成成分:接收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10.生物通过驯化,内稳态和适应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进行调整。 (二)1.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2.适应组合: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 3.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4.趋同适应(生活型):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生态学重点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实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 2.生态系统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特征: (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一般不会超过5~6 个; (4)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特性。 4.动态的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5.生物与环境的四种关系: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根本。 (1)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关系 (2)链锁式的相互制约关系 (3)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关系 (4)相生和相克交织而成的协调关系 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单方向营养和能量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远比食物链更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像一个无形的食物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网。 7.生态学的研究尺度: (1)空间尺度:全球尺度与实验室小尺度研究的结合(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2)时间尺度:依据生物的自然演替规律和研究的目的而定 (3)组织尺度: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 8.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1)系统特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群体特征:群落组成、结构与功能 (3)群体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前 (4)个体特征:生理生态学 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首先的,第一位的 (2)实验研究 野外调查的必要补充,条件可控,结果准确,易于分析,重复性好,与自然条件可能有较大偏差 (3)理论方法 数学模型,参数选择至关重要,数据资料的时间跨度,野外研究和实验研究是基础10.环境的定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11.大环境与大气候: 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距离地面1.5 m以上的气候,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整理)生态学考试重点

1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有机体及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利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Chap2 1生境与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 2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两者之间的关系;阶段性和限定性 3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4植物的内调节 稳态 负反馈 5生物的趋同和趋异 生态型概念 生活型概念 Chap4 1生态对策【大题】:是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在生态对策上,生物种对生态环境总的适应对策,必然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有: (1)生殖对策:不同类型的生物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有些生物把较多的能量用于营养生长,而用于生殖的能量较少,因此这些生物的生殖能力就比较低。而另一些生物则把更多的能量用于生殖,以便产生大量的种子,这些植物所占有的生境往往是不太稳定的。 (2)生活史对策:分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的种群通常是短命的,其生殖率很高,要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R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而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寿命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亲代对子代提供良好的庇护;该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 2林木种群的生态对策------------找不到 3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定法则2. -3/2自疏法则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3.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体起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7.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多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或灭绝。 8.生态幅: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9.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 10.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也就饱和了,倘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会下降,这个点就是光饱和点。 11.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 12.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 13.光周期:光在一年中和一天中节律性变化。 14.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中,日照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而生物响应与光周期而表象出的变化。 15.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映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16.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1.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亚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 2.生理方面:植物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增加抗寒 能力 3.行为方面:冬眠 17.生物对高温的适应:p30 18.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求。 2.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的流动, 3 增加叶的表面结,促进光和无机盐的吸收。 19.按生长的深浅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0.陆生植物分为:湿生中生旱生 21.旱生植物形态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1、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的丢失,2有发达的根系和贮水组织。生理上适应:原生质渗透势特别低,是植物能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吸水。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绪论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 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 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 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 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章个体生态 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 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 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 = K- N T (0T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4(耐受限度)忍受限度: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范围称为耐受范围。5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6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7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8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CO2能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的红外线,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尤如玻璃温室的热效应。9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10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11生态入侵:由于人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12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13存活曲线: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14世代时间: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代的平均时间。15集合种群:是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16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17自然选择:选择是对有差别的存活能力和生殖能力的选择,只能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和生育能力的、遗传上不同的基因型个体之间。即当各基因型个体在适合度上存在差异时,自然选择才起作用。18哈温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19适合度: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如果以W表示适合度,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l 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则W=ml。20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22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21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等。23他感作用(偏害):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24领域性(领域行为):指生物保护领域的任何积极(主动)机制。25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26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27季相:群落季节性的外貌。28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29群落交错区: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30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31重要值: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32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属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个体组成。33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34演替顶级: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35气候顶级: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如何,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演替可以从各种地境上开始,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逐渐趋向一致。因而,水生型和旱生型的生境,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的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36优势顶级:在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中,分布做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群落。37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38生态效率 :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39生态平衡 p216 40林德曼效率 p214 41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4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43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4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45气候驯化: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46人工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47内稳态:是指生物在变化的环境中控制自身体内环境(如体温、血糖、血压、氧饱和度、渗透压等),使其保持相对恒定。48昼夜节律:生物的生理活动具有昼夜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节律。49光周期现象: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50异温动物: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如鸟兽。51外温动物:是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52春化作用: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这种必须经过低温诱导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53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54水圈:地球上和环绕地球大气圈中各类型的水,统称水圈。55大气圈:大气圈由围绕地球的各种气体所组成,厚约1万km。 85km以内的均质层(对流、平流、中间层)为混合气体;之外为氮、氧、氦、氢气的非均质层。56岩石圈: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层构成,是生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也是成土母质、海洋盐类、大气和一切自由水的源泉。57湿生植物:湿生植物大海芋生长在热带雨林下层潮湿环境中,大气湿度大,植物蒸腾弱,容易保持水分,因此其根系极不发达。抗旱能力弱,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如秋海棠、水稻、灯芯草等。58中生植物: 如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根系与输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吸收、供应更多水分;叶片表面有角质层,栅栏组织较整齐,防止蒸腾能力比湿生植物高。59旱生植物:少浆液植物:体内含水量极少,当失水50%时仍能生存。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 叶面积缩小,叶片极度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 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结构改变,气孔多下陷;根系发达,可从深的地下吸水;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60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根退化或消失。植物具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如金鱼藻能储存呼吸产生的CO2和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叶绿体大而多,适应水中弱光。61浮水植物:叶片飘浮水面,气孔分布在叶上面,机械组织不发达,不扎根(浮萍)或扎根(睡莲、眼子菜),植物体内存在大量通气组织,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如荷花。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沼泽地中的丝柏树,地下侧根向地面上长出出水通气根,为地下根提供空气,帮助固定树。62土壤:是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提供植物营养元素和水分,也为陆生动物提供营养;是物质转化的场所。63土壤质地: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6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65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个体产生(繁殖)新个体(后代)的数量。 66死亡率:单位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67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68种群增长率: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b和死亡率d相减来计算出。r可按下式计算: r = ln R0/T69种群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简称分布。70生殖价:是指某年龄雌体平均能对未来种群增长作出的贡献。71自然反应时间:瞬时增长率r的倒数:TR=1/r,称为自然反应时间,它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72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73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如果染色体一个座位上有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则基因库是多型的、表现型是多态的。74体型效应:体型大小显著影响生物的生活史,它与寿命、世代时间正相关。75滞育:如果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状态。昆虫的休眠称为滞育。 76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77密度效应:动物的死亡率有的与密度有关(K选择者多见),有的与密度无关(如气候引起的死亡,r对策者多见)。随着密度的增加,动物产量表现为抛物线形变化,有一个最高产量密度。植物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植物的死亡率一般都与密度有关。 78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79通讯:是指某一个体发送信号,另一个体(种内其它个体)接受信号,并引起后者反应的过程。80集群阿利规律: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对种群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81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种群)(两种或多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83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84性状替换: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85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86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的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87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摄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百分比。88原生

生态学考试重点

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一) 环境:环境是指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境:具体生命个体火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叫做生境。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每一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erd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生物种不能存在或灭绝。 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 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 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部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他能减少生物对外界 环境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何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又变小或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温周期现象:由于地表太阳的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昼夜变化,使许多植物适应 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环境下比恒温环境下生长的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 关系更为密切,即所谓的温周期现象。 物候节律:动物对不同的季节的食物条件的变化及时热能水能和身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的 方式与行为周期性变化。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制情况。 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下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群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时其他个体的密度难维持 在最适合的水平,环境中没有无效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光照环境条件的配合下种群最大瞬时 增长率。 生物生活史及关键组合: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K-对策: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K-对策。 R-对策:非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R-对策。 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的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 价值火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种内关系: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叫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叫做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作密度效应或者相邻效应。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12.生态幅:每一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一、生态学概述 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三、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 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 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四、群落生态学 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 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 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五、种群生态学 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 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 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 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 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 七、生态系统的演替 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 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 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 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 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 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 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这里的环境包括非 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 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 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开展. 2、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3、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系统的根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 构功能的可控性 4、系统分析途径: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 5、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 段 6、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整体 7、生态系统的根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注意各自的主要成分以及特点. 8、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是自然界中的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9、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0、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生产者与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消费者与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 者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11、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系统 12、生物圈是地球外表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 生物组成 13、湿地: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 14、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 15、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 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16、生物与环境的根本关系:生态作用〔短时间尺度〕、生态适应〔短时间尺度〕、生态反 作用〔长时间尺度〕 17、生态系统效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奉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效劳 18、生态系统健康:以符适宜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 19、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0、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物环境 22、生态作用的根本规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 规律 2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界限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

(完整版)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世代:昆虫在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发育周期. 2.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3.种: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与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表示种群是有同种个体的组合,占有一定的领域。 5、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8、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 9、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少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 10、性比: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1、抗生:是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1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3、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生理机制。 14、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二、填空题 1、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5、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6、种群的空间格局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7、生长过程经过3个时期: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 8、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9、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0、森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11、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土壤:有固体、气体、液体组成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