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好《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好《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好的《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服装史教学的方式及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探索如何进行服装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中国服装史的学习能加强对服装设计的入文性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国服装史;教学实践

现代服装专业院校通常将服装史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为服装专业学科必不可少的理论课程,其目的就在于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艺术修养和提升服饰艺术视野。但传统的服装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会更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记忆,过于强调史论体系的完整性。考核方式一般也只以试卷形式进行。这种服装史课程的教学套路,学生只知记忆知识点,往往缺乏对服装理论的整体把握,学习起来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对民族艺术的品味了。

一、中国服装史课程特点

中国服装史课程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此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中国服装发展史的学习,了解中国服饰的历史,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饰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解读不同时期的具体服装,为服装设计积累素材。特别是要探讨服装发展中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研究具体服装的样式、色彩、面料、结构在服装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从中掌握规律性因素为后续的服装设计提供借鉴与依据。

二、中国服装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 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臵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 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 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各行各业正掀起了改革创新的高潮。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为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CASE STUDY)肇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在我国党校系统干部教学培训中被普遍应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路径和方式上恰恰相反:案例教学是从实践到理论,传统教学是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主要靠学员讨论,传统教学主要靠老师讲授。案例式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提供给学员讨论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关键是要有讨论空间,即最好是开放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1+1=2”的问题无法让学员进行深入讨论;案例还要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重点在于讨论,必须

为学员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好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时间,讨论时要做好记录;在讨论时不要担心争执,有时候争执恰恰说明了案例存在讨论空间。为了能够使讨论更加充分,在案例讨论前最好还要给学员熟悉案例的时间。案例教学关键在于点评,教师点评必须既要概括学员讨论的要点,又要能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不亚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还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论功底。 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 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 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有的党校探索了结构化研讨方法,其突出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凤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任务驱动式;信息素养;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因此,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亟待提高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1。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祝智庭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思路100条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思路100条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期编选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成果,建议无论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还是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同志,都能仔细地读一读,并结合本学校本学科的实际,认真地思考和实践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期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优秀教师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

创新教学方式,,大势所趋

创新教学方式,,大势所趋 摘要:当前幼师数学课堂教学,老一套的“教师中心论”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强调“学生自主性”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取得根本性的转变,新教育体系下“幼师数学教学更好地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的实用性和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的要求难以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也犹如一纸空文。在幼师生数学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的局面下,创新幼师数学教学方式迫在眉睫。本文对幼师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谈几点略见。 关键词:幼教数学主动建构启发性原则操作活动成功体验 当前,数学已经成为幼师教学较为薄弱的一门学科,这其中既有幼师生数学基础差,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程度难以把握、数学教学难度高的旧在因素;又有当前教育改革中越来越重视把“幼师数学教育与幼儿数学教育相衔接”的革新因素;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师生呈现出“怕苦、懦弱、浮躁、逃避”的心理特性恰好跟数学体现的“条理、理智、意志、迎难而上”的良好素养背道而行。加上,社会各界对幼师数学教育采取怀疑的态度,学生、家长、其他领域工作者甚至教育者都在质疑:幼师数学是否有用?学习幼师数学的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幼师数学的作用更明显、更有效。 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幼师生无法体会幼师数学在幼教数学中的作用,加上学习数学的困难性,绝大多数幼师生放弃了数学的学习,致使她们丧失了在幼教数学教学中必要的数学理解能力、计算能力、整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幼师数学的教育改革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除了帮助幼师生更新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式外,还要重视哪些重要因素呢?让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幼师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上,以下是我对幼师数学教学方式创新的几点略见。 一、主动参与建构法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前者联系性、偏重于新概念的知识,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例如《集合的概念》、《不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高师院校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 和地域特色分别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 方面进行了改革。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进行 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保 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方法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师院校教学方式仍以接受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制约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后。传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并将其主导作用绝对化、扩大化。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只能通过 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 其自觉地学习。 3、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不明显。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只是改变了将内容表现出来的媒介方式,即由以黑板作媒介转为以屏幕为媒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有的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完全围绕课件讲课,导致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蜕变为“主导”作用。 4、教师教学研究精力不足。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学术性,忽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内涵不理解致使效果不佳。 二、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 1、建立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自学、分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年级可以推行研究性学习,缩短必修时间,增加选修内容;提高野外实习、实验教学、教育实习的数量和质量。 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中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除具有高尚的师德、师爱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广博的学识,自主创新精神和较强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和多媒体的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前进,如果改善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是专门教书本知识,此外无别的可教。 教学脱离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他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时他指出中国应同欧美国家一样,要废除注入式、填鸭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学做合一”法。 陶行知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明确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 陶先生要求,要特别注意把自动力的培养贯彻于全部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传统教育用会考来确定学生是否毕业,会考成为衡量学生学业的惟一标准,这种教育制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生机,束缚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学校必须教的课都是要会考的,不会考的课则“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学校中的音乐课、图画课、体操课、家事课等等课内外的活动都被取消了。 陶行知尖锐地揭示出这种制度是“变相的科举”,“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的生存力”。因为,学校“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这真是杀人的会考,用会考在杀人”。为此,他大声疾呼要停止这种毁灭人生活力的单纯性文字之会考,对学生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陶行知主张以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发动能培养生活力的创造的“考成”,并阐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不能象会考那样“纸上空谈”,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强健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这种着眼于实际生活,重视培养人的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成”,较之会考制度引发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总结并借鉴他成功的教育理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主义和现实意义。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原则包括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评好一堂课 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评学法指导、评能力培养、评师生关系、评教学效果 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六、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入来对待,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育教学要适应他们的自身情况,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七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2、调控。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要兼顾,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一、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 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 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浅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扎根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就有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今学生成为新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组织全新的课堂,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教师自身、学生、环境四位一体的新课程资源,以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去着眼于学生——这个“成长”的个体呢?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学方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反对方式结构本身,因为方式结构本身既打破了教学模式对师生活动的束傅,使师生间互动、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综合上述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基础。 (一)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 创设美丽活动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美丽优雅生态环境,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瑕想飞飞的音乐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营造学生切身体验的氛围。如:教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可以先出示“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周有多长呢?”疑向,教

师演示,引发学生自冥思若想。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再点明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诱发性不言而喻。 (二)在体验中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在不断的研究中,我们强调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要剔去繁锁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开展“课堂结构与效率”研讨教学古诗《石灰吟》一文时,学生朗读了古诗,先让学生读读石灰的特点?学生概括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然而让学生讨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灰特点的人?学生分别举了变法英雄潭嗣同、抗日英雄扬靖宇、赵一曼、还有我们熟悉的英雄刘胡兰,江雪琴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献身的英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象征英雄的物体:红梅、青松……等等,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不畏风雨,不怕牺牲,处逆境而不屈服。短短的四句诗,学生通过感悟心中构成了石灰特点→类比人物→类比物体→类比物体特点。互动的课堂,学生的体验,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在学生心灵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 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如我教“圆的周长”一节,先让学生用一个圆在一定长度的物体上滚一圈,再量量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悟出求周长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提示性的点拨,用心良苦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缓缓散开。 (三)教学目标的明确呈现,让互动的课堂流放异彩

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至今,新的教学方法不计其数。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

派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置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12345>>>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录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涵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就是这样,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国内外推行的“问题教学法”也要求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以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个新方案、新观点,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这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响着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 上埠二中何浏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目标有: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功能由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侧重所谓的优秀学生,转向关注每个学生全方位发展。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出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虽然预设是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的过程。教学除了传递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过程中将课程灵活地、科学地开发,教与学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 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是科学组织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脱离出旧的教育模式中落后的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总是以“教”为中心。而这种教学设计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不仅如此,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弊端。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指导教学进程。设计应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相联系、相依托,应超越“科学世界”并关注生活世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融入生活,融入世界。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任何教学的内容,都不能是强迫性的,所有强迫性的教学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出入。因此,教学的内容应该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让学生来参与并且选择自身兴趣、特长相关的内容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