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经典说课)复习课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经典说课)复习课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经典说课)复习课程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小学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及简易方程,本节课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首先让学生尝试用算术的方法解决,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突出方程在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同时,本节课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应用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作铺垫。

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之前分析学情很有必要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级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新的知识内容好奇心较强易于接受。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认识问题不能全面周到,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并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的概念,懂得判断所给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会根据数量关系或简单问题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和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难点:准确把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念我谈谈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的教学方式,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教授给学生的,而是由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激起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体验意义,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理念,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说明,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会用多媒体呈现课本当中的问题情境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着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由于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路程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引入这个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并且为从算式过渡到方程做准备。在给学生一定读题时间后我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根据题意怎么画出运动示意图?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1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锻炼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问题2,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可以突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

而最后一个问题是在问题2算式的基础上过渡到方程,学生在思考后可能也会无从下手,这时我这样说“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引入课题并板书【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既体现探究式教学又把学生推向主体,也很好的过渡到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交流对话,获取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为两个教学步骤

(1)理解方程概念

在这一步骤中,就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用未知数X去表示AB 两地之间的路程,并让学生独立思考怎么X去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到B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分步用未知数表示相关量,为下面通过等量关系列方程作准备。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时间=路程/速度公式较为熟悉,能够分别用X/70和X/60分别表示客车和卡车由A到B的路程,紧接着我向学生提问那么现在怎么列出方程?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同桌之间以讨论、交流的形式找出题目当着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我巡回指导。指名汇报的基础上得出等式方程:

X/60 X/70=1

这样设计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路程公式的掌握这一知识,思考找出题目当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通过上述思考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到了这一教学步骤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板书方程概念】,并对等式、等式左右两边进行一定介绍后。再次让学生两个问题:

讨论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也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通过这一实际问题让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讨论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后,学生得出还可以设时间为未知数列方程。从学生的分析总结,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2)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

再给出三道课本例题,让学生懂得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这三个题可以不说出来】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上的例题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为下面引出一元一次方程起到过渡作用。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课程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 册教案课程全册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图形的平移 认识三角形 第八章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 多项式乘多项式 乘法公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 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 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AOC∠ ∠; AOD 与OA,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有一条公共边 延长线 ∠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 AOC∠ 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 ∠的两边分别是BOD 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 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

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doc

人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1 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6). 展示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标: 注意信号灯的标记停车场禁止吸烟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篇一: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1.1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难点: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 结合以上画面以及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2).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3).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4).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课堂练习:p7页试一试 4.归纳小结与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3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3篇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sson presen tation template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3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一) 2、篇章2: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二) 3、篇章3: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三) 篇章1: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 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 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 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

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 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 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 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 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课程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基础知识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2/3与5的差小于1;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范文.doc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这一节的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意义。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前面几节课的综合应用。由于函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能模仿"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自己提出或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引例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作业中通过编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的情感。 ②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 ③引例中让学生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一类实际问题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这是因为: 1.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它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蕴含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YOUR LOGO 撰写人:天 狼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1)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4)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2)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6)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9)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我是来自广东省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分析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____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_____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_____的基础上,对______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_______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备:(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

初中数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正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正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正切函数的概念,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了解锐角的正切值随锐角的增大而增大,能用正切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引入正切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1.学生不一定清楚正切与已学过函数知识的联系?因为锐角三角函数是函数概念的一种,特别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关系需通过两条直角边的比进行转化与沟通,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深度;学生不一定理解正切符号引进的必要性?因为过去所学习函数的两个变量都可以运用代数式表示,但正切通过“列表、图像”的方式却不易发现用恰当的代数式表达,引进新的符号为学生学习新知增加了抽象性。 2.学生不一定清楚怎样运用正切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忽视求一个角正切值的前提条件该角为直角三角形元素的,在非标准图形中难以确定哪两条边之比。 (2)在复杂图形中,学生可能不重视基本图形的分析,而习惯于凭直观印象,缺乏理性思考。 3.学生不一定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正切?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此之前重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因此有关几何中有关线段比的问题时,习惯于用相似知识,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主要解决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线段关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知识解决,“角角关系”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进行解决,而正切正是解决一个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有力工具之一。

教师说课 试讲 初中数学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模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潘亚飞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学生在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所以,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难点确定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1. 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初中数学说课稿(示范文本)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初中数学说课稿(示范文本)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初中数学说课 稿(示范文本) 一、说教学设计意图 首先由学生尝试举出实际生活中某两个量出租反比例关系的例子,自然地引入利用所学的反比例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课上引用一个用“杠杆规律”的实际问题,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了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中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反比关系,将他们运用到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热情。也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精神。 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他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有理有据地引学生通过反比例函数模型实现这一目的。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转

化思想,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函数模型没有变,但两个量的角色发生变化,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打好基础。 通过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星海湖水利工程为实际问题创设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形成反比例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展示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最后,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系统化。 二、说内容 本章的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反比例函数是基本的函数之一,本章共分为两节,第17-2节的内容是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或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本节课主要涉及在使用杠

最新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一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____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八年级册章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____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

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 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