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一形多义现象分析__以《新华字典》中的同形字为例

现代汉字一形多义现象分析__以《新华字典》中的同形字为例
现代汉字一形多义现象分析__以《新华字典》中的同形字为例

毕业论文

题目

现代汉字一形多义现象分析__以《新华字典》中的同形字为例

姓名

所在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班级08级汉语言班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1 年 3 月15 日

目录

一、中文摘要--------------------------------------------3

二、正文------------------------------------------------4 (一)同形字的分类-----------------------------------------4(二)字义的分类-------------------------------------------5 2.1 本义---------------------------------------------------5 2.2 引申义-------------------------------------------------7 2.3 假借义------------------------------------------------10 2.4 比喻义------------------------------------------------11 2.5 转义--------------------------------------------------12 (三)“一形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12 (四)一形多义造成的特殊修辞效果----------------------14三、参考文献------------------------------------------------15

现代汉字一形多义现象分析

___以《新华字典》中的同形字为例

摘要:现代汉字中有一类字,它们形体相同,而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不同。这种字叫做同形字,同形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或可以做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析理解的现象叫“一形多义”现象,一形多义是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以《新华字典》中同形字出现的“一形多义”现象为例,分析其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探究这一现象的特点及营造的特殊修辞效果。

关键词:现代汉字同形字一形多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转义双关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出自我们祖先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一直相沿袭应用。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发展而来的。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包括古今通用的字和记录现代汉语专用的字。现代汉字中有一类字,它们形体相同,而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不同。如:“倒1dǎo”(失败,如“打倒”),“倒2dǎo”(转移,如“倒车”),“倒1dào”(相反的,如“倒彩”)“倒2dào”(副词,如“你倒去不去呀?”)。再如:“剥bāo”(去掉外皮,如“剥皮”),“剥bō”(义同bā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以及“小xiǎo”这个字有8个义项。这种字叫做同形字,同形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或可以做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析理解的现象叫“一形多义”现象,一形多义是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翻开《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常可看到一字有多种义项、多种读音,有的高达二三十个义项。如《汉语大字典》“齐”有36个义项,7种读音。“解”有39个义项,3种读音。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小型工具书《新华字典》,对字义字音的选择以现代实用为主,兼顾现在使用的古音义,因此多义多音条项少于大型工具书。本文以《新华字典》中同形字出现的“一形多义”现象为例,分析其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同形字的分类

汉字是字形、字音、字义的结合体。一形多义的“形”指字形。根据同形字的特点,可以把同形字分为以下两类:

(一)异音同形字

经过我的统计,第十一版《新华字典》中异音同形字计870组,分列为1846个字头。异音同形字指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分立条目。

例如:

‘好’hǎo和‘好’hào,

“‘好’hǎo”①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②友爱、和睦③易于、便于④完、完成⑤副词,很,甚6、表示赞许、应允或结束等口气的词。

“‘好’hào”爱,喜欢

“‘长’cháng”和“‘长’zhǎng”,

“‘长’cháng”①两端的距离大,跟“短”相对②长度③长处,专精的技能,优点④对某事做的特别好,

“‘长’zhǎng”①生,发育②增加③排行中第一的④辈分高或年纪大的⑤主持人,机关,团体等单位的负责人,

“‘空’kōng”和“‘空’kòng”

“‘空’kōng”①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②无着落,无成效,无结果③天空④姓,

“‘空’kòng”①使空,腾出来②闲着的,没被利用的③没被占用的时间或地方

(二)同音同形字

同音同形字指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不止一项的,分条注解,用①②③等表示义项。一个义项下如果再分条以及前面有总括性文字说明的,用1.2.3 等表示。”同音同形字计726个,分列为1631个字头。

例如:

“闭”①关,合②塞,不通

“哀”①悲痛②悼念③怜悯,同情

“宽”①横的距离大;范围广(跟“窄”相对)。②宽度。③放宽;使松缓。④宽大;不严厉;不苛求。⑤宽裕;宽绰。⑥(kuān)姓。

二、字义的分类

清代段玉裁说过:“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广雅疏证序》)意思是说,圣人造字,先有字义而后又字音,先有字音而后有字形。段氏说的是造字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义寓于形、因形示义的特点。一般研究认为,字义可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和比喻义四类。

(一)本义

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最基本的意义,叫做本义。古代汉字一般是一字一义,象形字便是从意义入手,用意符记录语言。如用侧身而立的人的形象记录ren(人)这个名词,用三条横线记录san(三)数词,用手采树上的果子的形象记录cai (采)这个动词。字的本义与字形密切相关。

例如:

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说文》:“斤,斫木斧也。”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行(háng)——本义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微行”指小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行”指大路。

旨——本义是“味美”、“好吃”,是个合体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旨”的上部似匙形,下部是“口”(篆文改为“甘”),以匙送食物入口,表示味美好吃。《说文》:“旨,美也。”《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本义是“开弓”,是个合体象形字:左边是“弓”,右边的“丨”表示箭。《说文》:“引,开弓也。从弓、丨。”段玉裁注:“丨亦象矢形。”《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朱熹集注:“引,引弓也。”

天——本义是“人的头顶”,象形字。《说文》:“天,颠也。”“颠,顶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天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神名“刑天”,意即其头为天帝所斩。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说文》:“向,北出牖也。”徐灏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诗经?

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亨传:“向,北出牖也。”

解——本义是“用刀宰割动物(如牛)”,会意字。《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杨倞注:“戒,备也。言胜敌而益戒备。”

牢——本义是“养牲口的栏圈”,会意字,从宀从牛,甲骨文也有把“牛”写成“羊”的。《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引罗振玉曰:“牢为兽阑(栏),不限牛,故其字或从羊。”《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析——本义是“劈开树木”,会意字。《说文》:“析,破木也。从木,从斤。”桂馥《说文义证》:“字从木、从斤,谓以斤分木为析也。”《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析薪”即“劈柴。”

集——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会意字,篆字上面是三个“隹”,下面是“木”。《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桂馥《说文义证》:“《禽经》:'独鸟曰止,群鸟曰集。’”《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利——本义是“刀刃锋利”,会意字,从刀、从禾。《说文》:“利,铦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颖达疏:“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顾——本义是回头看,形声字。《说文》:“顾,还视也。从页,雇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楚辞?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和——本义是“声音相应”,形声字。《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广韵》:“和,声相应。”《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形声字。《说文》:“极,栋也。从木,亟声。”

徐锴《说文系传》:“极,屋脊之栋也。”《庄子?则阳》:“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探——本义是“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形声字。《说文》:“探,远取之也。”《尔雅》:“探,取也。”郭璞注:“探者,摸取也。”《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说文》:“零,徐雨也。从雨,令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然——本义是“燃烧”,形声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肰声。”《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构——本义是“架屋”,形声字。《说文》:“构,盖也。从木,冓声。”《玉篇》:“构,架屋也。”《淮南子?氾论》:“筑土构木,以为宫室。”高诱注:“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

(二)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

焦——本义是物体被火烧伤,变成黄黑干枯之色。《说文》:“焦,火所伤也。”《玉篇》:“焦,火烧黑也。”《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意即用占卜的方式决定会战的吉凶,结果龟壳被火烧焦了)即其本义之用。

“焦”由本义推衍派生出下列引申义:

①物体烧焦后,其外形往往卷缩不平,由此引出“卷曲”义。《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吴师道补注:“焦,卷也。”

②物体烧焦后,其颜色一般呈黄黑色,由此引出“黄黑色”之义。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心悲则面焦,脑灭则发素。”

③物体烧焦后,其气味特殊,由此引出“烧糊的气味”之义。《广雅》:“焦,臭也。”《礼记?月令》:“其味(味道)苦,其臭(气味)焦。”郑玄注:“火之臭味也,

凡苦焦者皆属焉。”

④物体烧焦后,其质地往往变脆变酥,由此引出“脆”、“酥”之义。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饼焦》:“婆饼欲焦新麦香。”

⑤物体烧焦后,其含水量剧降,由此引出“干枯”、“干燥”之义。《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明张纲孙《苦旱行》:“林木焦杀鸟开口,鲂鱼枯干沟底卧。”“干燥”是令人十分难受的事,由此又引申出“烦躁”、“着急”之义,《正字通》:“心不宁曰焦。”《史记?夏本纪》:“(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⑥专指烧焦的饭,引出“锅巴”之义。《正字通》:“釜底饭之干者俗曰焦。”《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铛(三足锅)底焦饭。”《本草纲目?谷部?锅焦》:“(锅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

上述七个义项(含“烦躁”),都同“焦”的本义有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义的特点:

(1)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

例如:

斗——“斗”的本义是舀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毛传:“大斗,长三尺也。”陆德明《释文》:“三尺,谓大斗之柄也。”由于“斗”的外形与天上北斗七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联起来的形象相似,所以就以“斗”来比喻“北斗”,

从而使“斗”引申出“北斗”之义。例如,《诗经?小雅?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节——“节”的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从竹,即声。”段玉裁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吴都赋》曰:'苞笋抽节。’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字。”“节”的形貌特点是“缠束,而“节省”、“节制”、“节义”等也都有抽象的“缠束”之义,两者相似,所以能够产生引申。

肉——“肉”的本义是鸟兽之肉,引申指中间有孔的环状玉器的体部。《尔

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晋郭璞注:“肉,边;好,孔。”“肉”的这个引申义,是由比喻产生的:鸟兽肢体的横切面呈圆形,其中央圆空处为骨,骨外一圈是肉,形状正与中间有孔的环状玉器

相似。

(2)本义与引申义的范围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能够互相容受。

例如:

柄——“柄”的本义是“斧柄”。《说文》:“柄,柯也。”“柯,斧柄也。”《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亨传:“柯,斧柄也。”段玉裁云:“柄之本义专谓斧柯,引申为凡柄之称。”“凡柄”是指一切器物的柄,引申后词义范围扩大了。

牲——“牲”的本义是供祭祀用的全牛。《说文》:“牲,牛完全也。”《字汇》:“牲,祭天地宗庙之牛完全曰牲。”引申为“凡畜之称”(段玉裁语),即泛指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包括马、牛、羊、豕、犬、鸡,引申后词义范围扩大。

壻——“壻”的本义是“丈夫”,即男子汉。《说文》:“壻,夫也。从士胥。”段玉裁注:“夫者,丈夫也。然则'壻’为男子之美称,因以为女夫之称,《释亲》曰:'女子,子之夫为壻。’”“壻”由“男子之美称”,引申为“女夫之称”(后代将此义写作“婿”),词义范围缩小了。

(3)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概念彼此牵联。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两者之间有实质性的关联。

例如:

筑——“筑”的本义是捣土用的杵。《左传?宣公十一年》:“称畚筑,程土物。”孔颖达疏:“筑者,筑土之杵。”引申为“捣土使坚实”之义,《仪礼?既夕礼》:“甸人筑坅坎。”郑玄注:“筑,实土其中坚之。”这是以行为工具代称行为本身。

缚——“缚”的本义是用绳索捆绑。《说文》:“缚,束也。”段玉裁注:“引申之,所以缚之之物亦曰缚。”“所以缚之之物”即用来捆绑东西的绳索,如《左传?僖公六年》:“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这是以行为的名称代指行为的工具。

饭——“饭”的本义是吃饭,动词。《说文》:“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所食”指吃的对象。这是以行为的名称代指行为对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例如:

语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说是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改读shuì

有的引申义还另造了新字。

例如:

弟由弟弟引申为敬顺兄长,造了“悌”字。

解由分割引申为懈怠,造了“懈”字

(三)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指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它与词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同词的引申义也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来的含义。

例如:

果——本义是树上所结的果子,合体象形字。《说文》:“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由本义引申出五个含义:1饱足,2美3有决断4事情的结局、结果,5成为事实,实现。由“成为事实”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示三种含义:1终于,最终2果真3到底,究竟。

果”的上述种种引申义,都与本义有关。但“果”还有与本义、引申义没有任何关系的假借义:①通“裹”:《灵枢经?寿夭刚柔》:“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2通“裸”:《周礼?春官?龟人》:“东龟曰果属。”3通“婐”,义为“女侍”,《孟子?尽心下》:“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其——本义是“簸箕”,象形字。《说文》:“其,所以簸者也。……籀文箕。”由六书假借,“其”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1人称代词,可以表示第三人称,译

作“他(她、它、他们)的”,如《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如《楚辞?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注:“其,一作'余’。”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称,如《墨子?尚同上》:“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其上”即“你们的上司”。2指示代词,意为“那”、“那样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孟子?公孙丑上》:“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有时义为“其中的”,如《聊斋志异?狼三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3语气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如委婉语气,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测度语气,译作“也许”、“大约”,《左传?成公三年》:“子其怨我乎?”祈使语气,《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反问语气,译作“难道”、“岂”,《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等等。“其”的这些虚词含义,都是假借义。

(四)比喻义

就汉字的原有的某义因比喻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也是一种引申义。例如“轮”是有辐的车轮,是能转动的,由此而产生“轮班”、“轮换”、“轮流”的意义,由名词转为动词,是比喻义。同样,“鼓”是一种

乐器,形圆而中空,本义是名词,而用为凸出高起的意义,如“鼓出来”、“鼓起来”,转为动词,那也是一种比喻。又如"灰心"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人的意绪消沉,有如死灰,因而说“灰心”,这也是一种比喻。比喻义跟修辞学所说的比喻不同。文辞的比喻是作者临时而施设的,汉语训诂学所说的比喻义是久已约定俗成,固定下来的。

(五)转义

指汉语语词由固有的意义而转换借代出来的另外的意义。

例如:

“昔”字,甲骨文作,象日在水浪下,当即潮汐的本字,后来转为“一夕”的“夕”。《春秋谷梁传》庄公八年说:“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庄子?齐物论》说:“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进而转为“往昔”、“昔日”之“昔”。

又如“社稷”一词,古人称土神为“社”,“稷”为五谷之长,立稷而祭,以稷为谷神。古时天子、诸侯都要祭祀社稷,后来就以“社稷”一词称国家。

又如“齿”是牙齿,年龄也称年齿。人以年齿相比列,凡不能比次在一起,非同一类的就说“不齿”。语言中又有“齿冷”一词,是讥笑的意思。张口笑久就齿冷,所以“齿冷”指可笑而言。这些都是转义。

三、“一形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

形成“一形多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下列几个原因:

(一)语音形式的限制

就汉语的语音方面来看,普通话共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母和韵母组合所能形成的音节共有400个左右,加上声调也只有1 300多个。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 000个。音节少而汉字多,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同音同形字出现。

(二)字形的变化

字形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字义的变化。例如“后”和“後”,“后”,表示君主的妻子,在古代也称君主,“後”表示落后、后面等意思,这两个字是各不相干的同音字,汉字简化,把繁体字废除了,繁体字的意思用简化字“后”代表,“后”就增加了义项,意义发生了变化。这是合并汉字产生的意义的变化。这种情况在古代的汉字中也有,例如“其”本义是簸箕,后来产生了代词意义,表示第三人称,于是另造了一个“箕”表示“其”的本义。又如“益”,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后来它产生了利益、好处、增加、更加的意思,原意就另造了一个“溢”字表示,这是分化汉字产生的意义变化。汉字字形上的这种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必然会影响到意义。

(三)词汇的发展

由于现代汉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词汇系统的词语、语素的读音会变,意义也会变化,汉字是记录语素的,它所记录的语素意义发生了变化,那么它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当一种新事物或新现象出现,人们往往采用“新瓶装旧酒”的办法,扩大或引申旧词所概括对象的范围,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比如“呼”,指呼吸、喊叫等意义,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通过无线寻呼的通讯产品即寻呼机,于是在交际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请呼123456”、“有事请呼我”、“请急呼三遍”等等,这里的“呼”,含义是通过信息台寻呼的意思,这个意义是以前的这个汉字所没有的。又如“网”

字,在今天增加了通讯网络的含义,而且由此还派生出了许多新词,如“网站、网讯、网吧、上网、网上、网友、网客、网虫”等,这里的“网”字的意义就不同于过去的“网”字的意义。又如“吧”,在汉语中是表示语气的词,而受外来词“酒吧”的影响,现在产生了许多新词,如“茶吧、网吧、布艺吧、陶吧”等等。

(四)语法功能的分离

由于语言的发展,通过语法功能的变化而分离为同形字。出现一形多义现象。如“被1”(被子)、“被2”(用在句中表示主语是受事),由“被子”到“遮盖”、“遭遇”等义,进而产生表示被动的介词,从语义到语法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再如:“把1(用手握住)”,“把2(介词)”,前者为动词,后者为介词,语法功能变化了。

四、“一形多义”造成的特殊修辞效果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要使所有的汉字都是一形一音一义是不可能的,相同的形体表示几种意义、几种用法、几种读音,减少了汉字的字量,体现了汉字的经济原则,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俗话有“一样话,百样说”,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语言运用的实际。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其中一种最恰当的说法,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一形多义”现象的存在,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对于同一种语言形式,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选择。

例如:

一个小伙子给他舅舅送一个修好的钟表,一进院子就喊起来:“舅舅,给你送钟来了!”他舅舅一听很恼火,就说:“我还没死,送什么终?”“zhōng”这个“一形多义”语音形式,小伙子用的是它的A义即钟,舅舅以为用的是它的B义终,就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修辞方法。

又如:“老鼠爬称杆——自己称自己”,“称”既能表示“测量重量”的意思,又可表示“称赞”的意思。表面上的一个字,表示两种毫无联系的意义,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正是因为汉语中“一形多义”现象的存在,给我们的语言修辞提供了可能性,并且造就了旧貌依然,而新意层出不穷的别具一格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适应特定题旨的需要。对“一形多义”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和

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意义,并能有效的运用在平时的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牛小红.汉语中“一形多义”现象形成的修辞格[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7.

[5] 新华字典/-11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