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word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word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word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

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 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

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

f、实施正式测验

3、测验编制的程序

测验程序是指实施测验的先后次序,它是根据测验时间、测验项目、测验内容、测验人数、测验难易度和强度、测验条件(场地、设备)和测试人员等方面的情况而进行编排的。

编排原则:第一,省时,便于组织实施;第二,保证前后测验之间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编排常用方法:逐一测验编排法、连续测验编排法、循环测验编排法。

4、成套测验

由多项指标来测定某个同一机能领域的测验,称成套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体育范畴中某一方面或某些行为(或现象)的综合属性,并同样具有诊断、评价和预测等功能。

成套测验的特点:成套测验的总体属性常常难以直接测量获得,一般只是测量构成其总体属性的各个测验项目(各个指标),把它们的测量观测值综合起来以对总体属性进行估价。成套测验具有以下特点:总体属性与其各个测验成分高度相关,各成分测验(指标)之间的独立的,评价时应结合实际综合考虑。

成套测验的编制:项目的难易度检验,项目区分度检验,项目间的相关分析。

编制成套测验应注意的问题:成套测验编制,成套测验以3-5个项目组合为宜,编制成套测验要考虑综合评价的问题。

5、体育测验的实施

a、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组建测试队伍

组织测试者认真学习测验计划

测试实习

准备测验场地、设备和仪器

准备成绩记录的表格或测试卡片及其用具

b、测验工作的进行

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事项

准备活动

测验前的练习

必要的提示

思想鼓动

c、测验后工作

放松活动

整理测验场地、设备及仪器

检查所记录的测验成绩

按原计划及时分析处理测量资料

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体育测量是将一可以测得的物理量和非物理量转换为数值或符号,进行资料汇集、信息收集的过程。评价则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科学地分析进而作出价值判断,且赋予被测量事物或现象某种意义。所以说,测量是基础,是前提;评价是结果,是目的。

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

1、体育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指评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价值。目的是在正确地解释事物现象的基础上,为改善现状和实现理想的目标而制定决策提供判断依据。体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

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

诊断性评价:又称初始评价,是指在教学和训练开始前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阶段性评价,把某一教学或训练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目标,并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随时检查评定阶段目标完成的情况,以便及时反馈有关计划的完成情况,并为最终达到教学和训练总目标而不断地调整、改善、控制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

终结性评价:又称终末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训练过程的最后(如学期、学年末或训练周期末)进行的评价。

3、评价的类型

相对评价:以被评价对象所在的总体为参照标准,判断被评对象在总体中成绩的优劣。

绝对评价:是利用绝对评价标准,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评价。

进步度评价:又称个体评价,是以被评对象以前的水平为评价标准,判断个体或群体前后进步幅度的评价。

二、体育评价量表及常用评价方法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与要求18学时 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概念 word

word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空集φ: A ?φ 2、 集合的运算 并集B A ?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 B A \:}|{\B x A x x B A ?∈=且 全集I 、E 补集C A : 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 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 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

体育测量与评价 实验报告 2011-10-18

实验一体格的测量与评价 【实验目的】 通过标准化测量,了解人体的基本外部形态,包括身体量度、长度、围度指标,并计算出部分体格指数,对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水平进行初步评价。 【实验原理】 体格测量与评价是定量化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体格是指人体形态发育特征,即是人体各个环节在空间所占的比例大小,它包括身体的量度、长度、围度、宽度。 【实验方法】 1.体重的测量 测量仪器:体重计 测量方法:体重计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受试者轻上体重计,立于中间,测试者待受试者站稳后取值。误差﹤0.1kg。 2.身高的测量 测量仪器:身高计 测量方法:受试者立正于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骶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相接触,保持耳眼水平位。测试者将水平压板下滑,轻压其头顶点,两眼与压板呈水平位读数。误差﹤0.5cm。 3、胸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平静呼吸。按照围度测量要求(已发育女性置乳头上方第四胸肋骨关节处,其他人置乳头上缘),选择测量参照点,带状尺水平绕行一周于呼气之末、吸气之前读数。误差≦1cm。 4、上臂紧张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将左手掌心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试者将带状尺绕行肱二头肌最隆起部位一周后读数。误差≦0.5cm。 5、小腿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立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足间,双肩放松。测试者将带状尺置于大腿臀大肌皱纹处水平绕一周后读数。误差≦0.5cm。 6、腰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测试者站在受试者的右侧和对面,将带状尺水平放在髂嵴上方3~4横指的位置(相当于腰部最细处)测量。误差≦1.0cm。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带尺的位置是否水平位。在受试者平稳呼吸时测量,不得俯身或挺腰。 7、足长的测量 测量仪器:足长测量器。 测量方法:受试者将足置于平底座上,足跟点紧贴后档板,脚侧靠住尺体,移动前档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读数。误差≦0.2cm。 8、足弓的测量 测量仪器:足弓测量器。 测量方法:受试者将足放平在底座上,拨动滑尺使下平面紧靠“足弓”,然后读数。 9、肩宽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 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a, b, c, d, e, f, g}. 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格测量的基本要求; 2.了解体格评价的基本容; 3.掌握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1. 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 2. 体格评价的基本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 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一、体格测量 (一)量度测量 1.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人体形态学把体重作为反映人体长、围、宽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

测量仪器:杠杆式体重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二)长度测量 1.身高 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2.坐高 坐高是指人体呈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座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坐高反映了躯干的长度。严格来讲,躯干长是指胸骨上端至耻骨联合点的垂直距离,但为了测量方便,通常以坐高代替。躯干长度可间接反映脏器官的发育状况。用坐高与身高的比、坐高与体重的比,还可评价人体体型及营养状况。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3.颈长 颈长指颏下点至胸上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4.项长(后颈长)

项长指枕外隆凸点到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上肢长 上肢长指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6.上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到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7.前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到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8.手长 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到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9.中指间距 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中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 10.手足间距 人直立时手臂尽量上举,中指尖至足底平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器材: 测量方法: 11.下肢长 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在体育测量中习惯称为下肢长B。 还可采用以下方法表示下肢长: 身高减去坐高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田春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 课程编号:143406 英文名称: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舞蹈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统计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本课程是体育舞蹈专业专业方向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体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体育工作中能够运用科学化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2、能够初步应用相关知识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现今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自身体育测量与评价素养,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4、结合理论结合实践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讲授内容】:

1、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 2、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 【教学难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1、理解测量与体育测量的概念; 2、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 3、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 4、了解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 1、理解评价体育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 2、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的基础知识、体育测量的科学性;体育评价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教学难点】:体育测量的科学性、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体育评价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目标】:了解身体形态测量中常用定位术语、体表划线、测量点和注意事项,掌握体重、身高、胸围、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了解体型的分类及测量方法,掌握局部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1、了解身体形态测量中常用定位术语、体表划线; 2、掌握测量点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 1、掌握体重、身高、胸围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 2、了解体格的评价。 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1、掌握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 2、了解水下称重的测量方法。

高等数学教材word版(免费下载)

目录 一、函数与极限 (2) 1、集合的概念 (2) 2、常量与变量 (3) 2、函数 (4) 3、函数的简单性态 (4) 4、反函数 (5) 5、复合函数 (6) 6、初等函数 (6) 7、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 (7) 8、数列的极限 (8) 9、函数的极限 (10) 10、函数极限的运算规则 (11)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⑵、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1)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 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 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 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 f、实施正式测验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01(答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答案01 绪论 1、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现象(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2、运动人体测量的发展经历了人类学测量时期、肌力测量时期、循环机能测量时期、运动能力综合性测量时期和标准化测量时期五个阶段。 第01章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指用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P15)。 2、测验:指为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P15)。 3、测量包括待测属性或特征、法测和数字符号三要素。 4、测量量表:指测量所获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P16)。 5、测量量表实数列具有顺序、距离、原点三种特性。 6、测量量表分名称量表、有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四类。其中名称量表和有序量表为低级量表,其余为高级量表。 7、以下为两名运动员鹤立试验数据,试比较其平衡素质的稳定性。 列表计算如下: 结论:运动员甲平衡素质的稳定性较运动员乙差。 8、误差可分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抽样误差四类。 9、根据测量过程的分解,谈谈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方法 测量可分三过程: (1)测量第一过程误差即观测值与现象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测试者。控制测量第一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测试者水平。包括熟练掌握测量技巧,端正工作态度等。②提高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规范化要求过程合理,如要求随机抽样,样本大小合适等;标准化要求过程统一,包括统一测试方法、仪器、指标、顺序、间隔时间、测试的练习次数、测试时间、测试细则、仪器的使用方法等。③尽量选择可以客观定量测量的指标。④提高测量尺度的测量精度。包括明确评分标准及实施细则等,以尽可能减少因测试者把握测量尺度不统一而导致的误差。⑤适当增加测试者人数,并以均值为最终成绩,以减少测试者的随机误差。 (2)测量第二过程误差即现象真值与指标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受试者。控制测量第二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受试者能力水平。受试者训练水平越高,运动成绩与技术水平也越稳定;样本的个体间差异越大,样本整体的可靠性水平越大。②选择适宜的重复测量间隔时间。重复测量的间隔时间应视具体的指标特点而定。例如,短跑的重复测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长跑则要长些。③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行的测试项目,而且在正式测定之前多给受试者以一定的练习机会,也可在测定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便使受试者发挥自己最好的能力水平。④适当增加重

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教案

计算机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名教材 配套电子教案

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1 Word的基本操作 4.1.1 启动Word 4.1.2 Word的窗口组成 4.1.3 新建空白文档 4.1.4 保存文档 4.1.5 关闭文档与退出Word 4.1.6 打开已有文档 4.2编辑文档 4.2.1 输入文字 4.2.2 插入符号 4.2.3 撤销与恢复 4.2.4 选定文本块 4.2.5 删除、复制或移动文本 4.2.6 Office剪贴板 4.2.7 查找和替换 4.2.8 打开多个文档 4.2.9 更改默认设置 4.3文档视图 4.4设置页面格式4.4.1 设置页面 4.4.2 页眉和页脚 4.4.3 页码 4.5设置文档的格式

4.5.1 设置字符格式 4.5.2 设置段落格式 4.5.3 用格式刷复制格式 4.5.4 清除格式 4.5.5 自动更正 4.6 处理表格 4.6.1 建立表格 4.6.2 修改表格 4.6.3 设置表格格式 4.6.4 数据的计算与排序4.7 插入图片 4.7.1 插入图片文件 4.7.2 从“插入剪贴画”任务窗格插入剪贴画 4.7.3 从“剪辑管理器”插入剪辑 4.7.4 调整图片 4.8 绘图 4.8.1 创建绘图 4.8.2 自选图形 4.8.3 移动图形对象并调整其大小 4.8.4 三维和阴影效果 4.8.5 叠放图形对象 4.8.6 组合图形 4.9 文本框 4.10 艺术字

4.11 边框、底纹和图形填充 4.11.1 添加边框 4.11.2 添加阴影、颜色或图形填充4.12 公式 4.13 打印文档 4.13.1 打印前预览页面 4.13.2 打印文档 4.13.3 检查打印作业的进度 习题4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7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基本要求; 2.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评价的基本内容; 3.掌握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1. 体型测量测评; 2. 身体整体姿势与身体局部姿势测评。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第四节体型测量 一、体型测量概述 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营养、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在特征。对人体体型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肌肉和骨骼的发达程度与脂肪积蓄程度是判定体型的主要依据。体型测量在人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体育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体型分类体型分类的依据是人体脂肪、肌肉、骨骼发育发达的程度。根据其发育的程度可分为7个等级,用1 —7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内胚叶成分,第二位数字表示中胚叶成分,第三位数字表示外胚叶成分。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

层型(细长型)和中胚层型(运动员型)。 1.内胚层型一一肥胖型中午身高,身体呈圆柱形,营养良好,头大面 红,颈短肩宽,胸 宽腹大,四肢短粗,臀厚腿短,肌肉无力,脂肪成分占优势。 2.外胚层型一一细长型身材细长,头小面白,胸部扁平,四肢细长,肌 肉纤细,皮下脂 肪沉积不多,皮肤和神经组织占相对优势。 3?中胚层型一一匀称型(运动员型) 身高超过平均身高以上,全身发育匀称,颈长而粗,肩部丰满,胸廓发育良好,四肢粗壮,骨骼粗大,肌肉发达,运动成绩良好,骨骼与肌肉占相对优势。 (二)测量体型的意义 通过对体型的研究,了解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可以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体型肥胖者易患高血压、脑溢血,故过去称其为卒中型;细长型则易患肺结核,故称其为结核型。研究表明,许多专项成绩与体型相关,如体操运动员的体型与马拉松运动员的体型相反,足球运动员体型又明显不同于篮球运动员。运动员的体型分布与一般人不同,如短跑运动员多为内一一中胚层型或外一一中胚层型,800M以上运动员多为外一一中胚层型,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多为中胚层型或趋向于内一一中胚层型,横渡海峡的人多为内一一中胚层型,所以体型的测定可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体型测量方法

ppt2007教案word电子版第9章输出演示文稿

章节备课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本章内容提要 打包演示文稿 打印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输出为网页或图片 课 题: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学习输出演示文稿,使学生掌握本章知识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应用制作好的ppt 演示 课 时 数:合计2课时,理论1课时,上机实践1课时 教 具:微机室 ppt2007素材见光盘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第9章 输出演示文稿 制作好演示文稿后,我们还可将其打包以便在别的计算机中播放。此外,还可以打印演示文稿或将演示文稿发布成网页或图片等。 9.1 打包演示文稿 如果需要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播放演示文稿,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将演示文稿文件复制到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假如你准备播放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中没有安装PowerPoint 程序,或者演示文稿中所链接的文件以及所采用的字体在那台计算机上不存在,这些情况会使演示文稿无法播放,或者影响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PowerPoint 提供了演示文稿的“打包”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将播放演示文稿所涉及到的有关文件连同演示文稿一起打包,形成一个文件夹,从而方便在其他计算机中进行播放。 9.1.1 打包演示文稿 打开要打包的演示文稿 第一次执行打包操作时出现

单击“选项”按钮,打开“选项”对话框设置打包选项:在“包含这些文件”设置区中可选 择需要在打包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在“帮助保护PowerPoint 文件”设置区中可设置打开或修改包中的演示文稿时是否需要密码 如果要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文件夹,可在“打包成CD ”对话框中单击“复制到文件夹”按钮,在打开的对话框输入文件夹名称“感受童画的激情”,然后单击“浏览”按钮,设置存放打包文件夹的位置 返回“复制到文件夹”对话框,在“位置”编辑框中可看到放置打包文件的位置,单击“确定”按钮,打开提示对话框,询问是否打包链接文件,单击“是”按钮,系统开始打包演示文稿,并显示打包进度。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将演示文稿打包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最后单击“打包成CD ”对话框中的“关闭”按钮,将该对话框关闭。 9.1.2 播放打包的演示文稿 将演示文稿打包后,可找到存放打包文件的文件夹,然后利用U 盘或网络等方式,将其拷贝或传输到别的计算机中。要播放演示文稿,可双击打包文件夹中的“Play.bat ”文件进行播放。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了解并掌握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1. 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 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 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改变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与年龄、性别、疲劳、体型和神经类型有关,而且与力量、速度和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有关系,因而灵敏素质是内容复杂的一项综合身体素质。在许多技巧性强、技术复杂、动作多变和无固定动作组合的对抗运动项目中,灵敏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灵敏性的测量形式 灵敏性的测量形式分为:疾跑方向的转换、身体位置的变化和身体局部的方向转换等三种。 二、灵敏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1.往返跑(4*10m)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7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4*10m往返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就越高。中国成年人4*10m往返跑评价标准见表5-12。 2.“十字”变向跑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十字”变向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就越强。 3.反复侧跨步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 适用对象:适应于儿童到成年人。 评价:反复侧跨步的次数越多,则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好。 4.10秒钟卧撑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变换身体姿势和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也可以用1分钟立卧撑测量力量耐力素质。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Word电子教案

Word2003电子教案 目录 第一章Word基础知识 (3) 第一节Word 2003 简介及新增功能 (3) Word 2003 简介 (3) Word 2003新增功能 (3) 第二节Word 2003 基本操作 (4) Word 2003 启动与退出 (4) Word 2003 界面组成 (4) 第二章文档基本操作 (5) 第一节新建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二节保存文档最常用方法 (6) 第三节打开和关闭文档 (6) 第三章文本编辑 (6) 第一节输入文本 (7) 第二节修改文本 (8) 选择文本 (8) 文本编辑 (8) 查找与替换 (9) 拼写和语法 (10) 第四章文本格式编辑 (10) 第一节设置字符格式 (10) 设置字体 (10) 设置字号 (10) 设置字形 (11) 第二节美化文本 (11) 设置字体效果 (11) 设置字间距 (12) 设置文字动态效果 (12) 添加边框和底纹 (12) 第三节设置制表位 (13) 第四节设置段落格式 (14) 第五章表格的制作 (16) 第一节创建表格 (16) 第二节编辑表格 (17) 第三节美化表格 (18) 第四节数据处理 (19)

第六章图形和图像编辑 (20) 第一节绘制图形 (20) 第二节插入图片或剪切画 (21) 第三节艺术字 (22) 第四节文本框 (23) 第七章样式和模版 (23) 第一节样式应用 (23) 第二节模板应用 (24) 第八章文档高级应用 (25) 第一节宏的应用 (25) 第二节目录 (26) 第三节公式 (26) 第四节使用域 (26) 第五节邮件合并 (26) 第九章页面设置与打钱印输出 (26) 第一节页面设置 (26) 第二节文档格式 (28) 第三节打印输出 (29)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四章心肺功能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呼吸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 2.了解呼吸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 3.掌握最大摄氧量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重点难点: 1. 呼吸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与呼吸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 2. 最大摄氧量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节呼吸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呼吸是机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是以自主神经反射为主,有躯体神经参与支配的骨骼肌收缩活动。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因此,呼吸机能主要从肺通气功能的量和对呼吸运动控制能力的质两个方面来测量与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是肺活量,测量结果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之分,实际上,相对值更能反映呼吸机能水平。屏息反映机体对呼吸肌收缩的控制能力。 一、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肺活量是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肺活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呼吸肌的力量、肺和胸廓的弹性

等因素。 1.安静时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测量仪器: 测量方法: 评价标准:中国汉族学生肺肺活量百分位娄评价表,见表4-18。 2.五次肺活量试验 3.定量负荷后五次肺活量试验 二、闭气试验 闭气试验指测定闭气时间。闭气时,肺泡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逐升高,氧分压逐渐下降,机体缺氧加重,因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他器官系统的一系列机能变化。一般认为,闭气试验结果可反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及碱储备等重要生理机能水平。由于闭气时间的敏感度较差,15秒内的差值一般无多大实际意义。精神因素,主要是意志品质对闭气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1.安静状态下闭气试验 2.定量负荷后的闭气试验 3.重复闭气试验 第三节最大摄氧量的测量与评价 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的呼吸循环等机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单位时间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它是反映一个人心肺功能水平的可靠而又有效的生理指标。在体育运动中,作为有氧工作能力的主要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不定积分 教学目的: 1、理解原函数概念、不定积分的概念。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换元积分法(第一,第二) 与分部积分法。 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教学重点: 1、不定积分的概念; 2、不定积分的性质及基本公式; 3、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教学难点: 1、换元积分法; 2、分部积分法; 3、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4 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二、重点、难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三、主要外语词汇:At first function ,Be accumulate function , Indefinite integral ,Formulas integrals elementary forms. 四、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第四版和第五版(修改) 五、参考教材(资料):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五版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定义1 如果在区间I 上, 可导函数F (x )的导函数为f (x ), 即对任一x ∈I , 都有 F '(x )=f (x )或dF (x )=f (x )dx , 那么函数F (x )就称为f (x )(或f (x )dx )在区间I 上的原函数. 例如 因为(sin x )'=cos x , 所以sin x 是cos x 的原函数. 又如当x ∈(1, +∞)时, 因为x x 21)(=', 所以x 是x 21的原函数. 提问: cos x 和x 21还有其它原函数吗? 原函数存在定理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I 上连续, 那么在区间I 上存在可导函数F (x ), 使对任一x ∈I 都有 F '(x )=f (x ). 简单地说就是: 连续函数一定有原函数. 两点说明: 第一,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有原函数F (x ), 那么f (x )就有无限多个原函数, F (x )+C 都是f (x )的原函数, 其中C 是任意常数. 第二, f (x )的任意两个原函数之间只差一个常数, 即如果Φ(x )和F (x )都是f (x )的原函数, 则 Φ(x )-F (x )=C (C 为某个常数). 定义2 在区间I 上, 函数f (x )的带有任意常数项的原函数称为f (x )(或f (x )dx )在区间I 上的不定积分, 记作 ?dx x f )(. 其中记号?称为积分号, f (x )称为被积函数, f (x )dx 称为被积表达式, x 称为积分变量. 根据定义, 如果F (x )是f (x )在区间I 上的一个原函数, 那么F (x )+C 就是f (x )的不定积分, 即 ?+=C x F dx x f )()(. 因而不定积分dx x f )(?可以表示f (x )的任意一个原函数. 例1. 因为sin x 是cos x 的原函数, 所以 C x xdx +=?sin cos . 因为x 是x 21的原函数, 所以 C x dx x +=?21.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7{zx}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教学追求与要求: .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基本要求。 .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评价的基本内容。 .掌握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体型测量测评。 .身体整体姿势与身体局部姿势测评。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第四节体型测量 一、体型测量概述 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健康、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在特征。对人体体型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肌肉和骨骼的发达程度与脂肪积蓄程度是判定体型的主要依据。体型测量在人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体育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体型分类 体型分类的依据是人体脂肪、肌肉、骨骼发育发达的程度。根据其发育的程度可分为个等级,用―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内胚叶

成分,第二位数字表示中胚叶成分,第三位数字表示外胚叶成分。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层型(细长型)和中胚层型(运动员型)。 .内胚层型――肥胖型 中午身高,身体呈圆柱形,健康良好,头大面红,颈短肩宽,胸宽腹大,四肢短粗,臀厚腿短,肌肉无力,脂肪成分占优势。 .外胚层型――细长型 身材细长,头小面白,胸部扁平,四肢细长,肌肉纤细,皮下脂肪沉积不多,皮肤和神经组织占相对优势。 .中胚层型――匀称型(运动员型) 身高超过平均身高以上,全身发育匀称,颈长而粗,肩部丰满,胸廓发育良好,四肢粗壮,骨骼粗大,肌肉发达,运动成绩良好,骨骼与肌肉占相对优势。 (二)测量体型的意义 通过对体型的研究,了解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可以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体型肥胖者易患高血压、脑溢血,故过去称其为卒中型。细长型则易患肺结核,故称其为结核型。研究表明,许多专项成绩与体型相关,如体操运动员的体型与马拉松运动员的体型相反,足球运动员体型又明显不同于篮球运动员。运动员的体型分布与一般人不同,如短跑运动员多为内――中胚层型或外――中胚层型,以上运动员多为外――中胚层型,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多为中胚层型或

小度写范文体育测量与评价课后题答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模板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后题答案体育测量与评价 1、体育评价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监督检查功能③激励功能④筛选择优功能⑤诊断改进功能 2、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 3、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4、测量的要素:待测属性或特征;法则;数字符号 P15 5、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6、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相关、独立性原则;P42 7、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确定测验目的;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预备测验;科学性检验;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测验的目的,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方法和要求,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实施正式测验。 8、成套测验:由多项指标来测定某一同一机能领域的测验,又称组合测验或系列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体育范畴中某一方面或某些行为的综合属性,并同样具有诊断、评价和预测等功能。 9、编制成套测验应注意的问题:①必须遵循前面所谈到的测验编制基本原则和程序,并着重对成套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②成套测验以3~5个项目组合为宜③必须要考虑综合评价的问题,如各子测验的权重、观测值转换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等。 10、体育测验的实施:⑴测验前的准备工作I组建测试队伍 II组织测试者认真学

习测试计划、细则,明确分工 III测试实习 IV准备测试场地、设备和仪器V准备成绩记录表格或测试卡片及其用具⑵测试工作的进行:I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事项II准备活动 III测试前的练习 IV必要的提示 V思想鼓动⑶测试后的工作I放松活动 II整理测验场地、设备及仪器 III检查所记录的测验成绩 IV按原计划及时分析处理测量资料 11、评价:是指评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价值。目的在于正确的解释事物现状的基础上,为改善现状和现实理想的目标而制定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12、体育测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13、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 14、身体形态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⑴受试者须知:①身体测量时除头部及坐高取坐姿外,其他测量一律取直立姿势,并注意保持耳眼水平位(即左右耳屏点与眼眶下点在同一水平面);②受试者男性着装为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赤足;女性为上着背心、下着短裤、赤足;③测试前受试者应排便排尿;⑵测试者须知:①在未提出特殊测量要求时,一般测试受试者的右侧肢体;②测试仪器保持清洁,测量前必须检验校正测量仪器;③掌握测量方法,熟悉测量点,身高体重等易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指标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测量为宜;④测量仪器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度部分;⑤测量长宽围度时以厘米为单位,皮质厚度毫米为单位;体重以千克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⑥应注意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15、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分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 人体外部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word制作电子小报教案.doc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 1、能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板报类文本信息的处理。 2、能设计出不同主题、形式的电子板报。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 2、学会设计、评价电子板报。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指导 【指导思想】 本课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七章实验——制作电子板报,属于文字处理软件应用范畴。它是WORD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巩固提高,是学生板报设计、制作的扩展和提升,从更高层次来认识板报的版面结构、布局和排版技术的应用。 设计了本次单元活动任务,这个任务活动可以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全部包含其中,既检验了学习情况,又可以体会到WORD的神奇,通过设计并制作一份电子小报,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还可以通过电子小报的形式表达思想和信息,从而体会到,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技班学生,是在他们已经学习了WORD文档的基本制作这一单元之后,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与编辑、页面设置等技能之后,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并运用WORD的文档编辑功能的前提下,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结束的活动任务,所以,学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子板报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2、插入对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格式(色彩搭配、位置摆放)设置。 【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做、学、教”三位一体式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自主学习 【课型与课时】 课型:练习 课时:1课时(45分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任务,搜集素材 学生准备:回忆WORD相关知识,按成绩和操作能力分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