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琥珀》优秀教案设计

(完整word版)《琥珀》优秀教案设计
(完整word版)《琥珀》优秀教案设计

“仁爱诚朴智美勤勇”

优秀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赵晓程

授课年级:五年级

2018年11月17日

长春附属学校(小学部)

课题《琥珀》学科小学语文授课教师赵晓程授课班级五年五班

设计理念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采取半独立教学法,以问题引导,使学生从(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2)怎么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来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明确科学小品文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小组研讨精炼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想象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在阅读中能够以问题为依托,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求知识,并引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导法、总结法

学法小组合作、提取信息、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奥妙的世界,

去了解并认识新的事物——琥珀。

新课内容

师:有谁知道琥珀么?请为我们介绍下

生:琥珀是一种化石

生:琥珀通常都是由树叶、蚂蚁等小动物

被树脂包裹在里面,经过长时间石化形成的。

………

二、初识琥珀

师:大家基本从各方面介绍了琥珀,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琥珀的图片,我们共同来看

下!(欣赏图片)

这美丽神秘的琥珀到底是什么呢?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较详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指名读资料)

(资料补充: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

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

时有香味,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漆,也可

入药,或做装饰品。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

树脂的化石,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

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在蜜

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

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师:看过琥珀的图片和介绍之后,谁能用一个

形容词来限定或修饰下琥珀呢?

生:美丽的琥珀生:神奇的琥珀

生:珍贵的琥珀生:瑰丽的琥珀

师:的确,琥珀就是美丽、神奇的。我们本篇

课文也向我们诉说了琥珀的故事。这就是我们

课文中提及的那块琥珀,谁能结合图片说下这

个琥珀的样子呢?

生:她是透明的,带有淡黄色

生:这快琥珀里面有两个小动物,蜘蛛和

苍蝇,此时他们两个正在进行活动。

生:我能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有苍蝇

和蜘蛛在里面,可以看见他们身上每一根毫

毛,并且在里面挣扎,四条腿的周围有黑色的

圆环。

师:对这块琥珀的样子的描述,大家是从

哪里找到的?

生:文中最后一个段落

1、情境创设的基础上,

利用图片,了解琥珀

2、整体感受琥珀的艺术

价值

师:那好,我们现在共同来读文中的描写琥珀样子的段落,透过样子,来看一看它的奇异。

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琥珀

师:那这么美丽的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呢?下面我们共同来研读课文,一探究竟。

要求:自由读文,归纳琥珀形成的过程,解开琥珀形成之谜?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相互讨论并补充答案。

师:哪组同学找好了?

生:这块琥珀的形成需要两个事物,一个是蜘蛛一个是苍蝇,第二点需要炎热的天气,松树渗出松脂,并且不断渗出把两个小东西包裹在里面,需要漫长的等待。由油状变成固体。(教师随机对生的答案进行提问补充)

生:在炎热的夏天,一只苍蝇停在了大松树上。一只蜘蛛从苍蝇后面靠近,准备吃掉它。一大滴松脂落到了苍蝇和蜘蛛的身上并把他们吃掉了。两只小虫挣扎了下,又被厚重的松脂重重包裹住了,形成了松脂球。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就形成了。

师:琥珀形成的过程在同学们的口述中变得离奇,巧合又艰难不易。上千上万年的积淀才成就了一块儿小小的琥珀。从形成过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体会到琥珀形成的不易,感受到琥珀的珍贵。

师:刚刚琥珀的形成过程大家叙述出来了,那不我们能不能从中提取出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呢?具体的提炼出几点,语言简练些!

生:第一步:需要大松树,不断的渗出松脂第二步:需要炎热的天气,气温高才能有更多的松脂第三步需要有蜘蛛和苍蝇第四步:松脂包裹小动物,并且形成松脂球第五步:需要地壳的变动”(几位同学说出条件,合理及时给予肯定)

师总结:琥珀形成需要的具体条件:第一步炎热的夏天渗出松脂第二步:有蜘蛛和苍蝇包裹在松脂里第三步:形成松脂球第四步:地壳变化形成化石。3、通过自主研讨,小组

合作方式突破重难点

探索琥珀形成的秘密

4、探索琥珀形成的必要

条件

师:下面我们结合图片再来回顾下琥珀形成的过程,感受其奇异的特点。(生结合图片欣赏琥珀形成过程)

师:这么奇异的琥珀,它又有着怎样的科学价值呢?

文中有介绍么?

生: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找的非常准确,文中末端就已经想我们呢介绍了琥珀的价值,下面我们共同来读一读。(生齐读琥珀价值)

四、品析文本特点

师: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琥珀的形成过程。

师:这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么?(不是)那是怎么得出的?(想象、猜测)

师: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想象一词,而用“推测”呢?推测指什么?

生: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

师: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那文中那部分是想象的过程?那部分是真是的过程呢?

生:文中琥珀形成的时间、过程都是想象的,发现的过程和琥珀的样子则是真实的。

师:很好!文中确实分为真是部分和想象部分。但我们也明确了,这个不是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是有依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也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那想象的部分,大家觉得写的怎么样?

生:写的很生动有趣。

生:运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

师:的确,想象部分是有点童话色彩在里面的,充满讲了文艺性。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

师:这块奇异的琥珀被一个小男孩巧合的发现了,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它是怎样被找到的?

生齐读文中第15-19段落。

师:怎样去评价这个发现过程?那句话最有意5、明确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科学性和文艺性。

6、激发学生兴趣

思?、

生自由回答。

生:这是很少见的。这句话最有意思,说出了琥珀价值。

总结:围绕琥珀,我们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呢?

生:琥珀的价值及其形成过程,形成必要条件。

生;科学小品文的一些特点

五、总结

师总结:通过围绕琥珀,我们知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条件、时间也看到了巧合离奇的发现过程及它巨大的科学价值。

孩子们,希望通过琥珀的学习能够激起大家对科学世界的探索,阅读书籍,充实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琥珀

珍贵奇异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文艺性

教学反思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优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分析、组织语言能力,培养阅读方法。

缺点: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

琥珀 教案

第四单元生命 琥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读写本课4生字,认读8个生字,并做摘录笔记。 2、我能用多种方法理解“约莫、澎湃、前俯后仰、飒飒、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我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2、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

的?) (二)初读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琥珀教案word版本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3、归纳琥珀的形成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2、在讨论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琥珀的成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明确琥珀的形成条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琥珀形成科学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琥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屏幕出示】判断题

(1)琥珀是松脂球。(×) 为什么是错的?(琥珀是经过松脂球和松脂球化石这两个阶段才可以形成的)(板书:松脂球、化石)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是一万年。(√) (3)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4)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5)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 二、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吗?(不是)为什么呢?所以说像我们文中这块里面有两只小虫子的琥珀是很少见的,想看看它吗? 【屏幕出示】琥珀图片 2、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假如你是一位讲解员,你能向大家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 评价: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 3、文中哪一个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4、好,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6、通过你的朗读,你觉得这块琥珀里的蜘蛛和苍蝇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样吗?(一样) 7、但这只蜘蛛和苍蝇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万年以前。 8、一万年前的事是科学家亲眼所见吗?(不是)那就只能是(推测)。 9、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推测出什么? 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教学设计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 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琥珀的来历。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脂、拭、晌、渗、挣、刷”是翘舌音;“怒”上部是“奴”,不要写成“如”。 4.教师范读,并指名朗读,解决难读语句。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总结疑问,交流解决。引导思考:(1)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PPT展示: (1)琥珀形成的过程;(2—13) (2)琥珀发现的过程。(14---19) 过渡:我们先学习琥珀形成的部分。 2、PPT展示:琥珀之谜三: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同桌合作读2---13自然段,边读边标出来。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五、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 1、PPT展示:琥珀之谜四: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小组讨论: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每组先说一个条件,小组说完后仍不够完整,可以补充。 4、边汇报,师边引导,PPT展示 (1)天气炎热——文中哪些句子提到“天气”?读原文句子。为什么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生答。 (2)老松树

7教案 奇异的琥珀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一、温故导入,问题再现(5') 1、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一组琥珀图片。琥珀(板书)结合刚才自己欣赏图片后的感受把我的这句话补充完整:刚刚我们欣赏了一组()的琥珀图片。(生交流)(补充课题) 2、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块琥珀的呢?(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课文中又是怎样介绍这块琥珀形态的奇异的呢? 4、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吗?(生回顾问题) 二|、潜心批读,解疑自探(8') 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用“——”画出来,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2)与同伴互相交流、补充。 2、生按自读提示进行自学。 三.多元导悟,解疑合探(15') 1、师: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1)概括说明:太阳树脂苍蝇和蜘蛛 2)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想想作者写了几次太阳?

师:读了这三处描写太阳的语句,给你的感觉怎样? 师:,为什么要这么多次的写太阳? 师:能不能把这几个条件连在一起说? 生试着说说。(如果...就...因为...所以... 只有...才...) 3)水陆变迁 2、刚才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这块琥珀奇异的形成过程,他们的讲述也深深吸引了大家,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也深深吸引着我们呢,让我们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3、指导朗读。 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1、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二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如果孩子没有赤着脚走在沙滩上,就感觉不到沙里的硬东西——琥珀。) 2、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师: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万物的奇异。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个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亲眼看到来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他的观察真是太细了。(科

《琥珀》教案设计

《琥珀》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最新】《琥珀》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

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6 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因为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能够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能够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能够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能够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很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能够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琥珀》教学设计76487电子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76487

6、《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综合复习的第六课《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都是提“王”旁,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义的,(形容宝石,亮闪闪,美丽,珍贵)古时候,其实是 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二)交流预读,初步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吗?欣赏图片 (2)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既然是科学小品,就应该有科学性? (3)、通过预习,你能提出那些疑问?(是有关科学的问题,思考的角度)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提取关键词)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 请你把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推测 “推测”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

《奇异的琥珀》教案

奇异的琥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四、教学准备:有关琥珀的课件 一、开放性导入。 交流讨论:什么是化石?什么是琥珀?两者的关系? (化石: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 关系: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 【设计意图】:从琥珀的理解入手扫除阅读中的潜在的理解

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质疑引入。 1.根据课题质疑。 2.理解“奇异”。 (通常的琥珀中是不包有昆虫的,文中提到的“琥珀”是一种特例。那是昆虫等有生命的东西,爬过树干或在树枝上玩耍,对这种闪光的东西产生好奇,靠近它被树脂粘死。开始是作拼死的挣扎,然而树脂越滴越多,终因饥饿和疲劳而死,并被树脂裹起来。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就变成奇异的琥珀。) 【设计意图】:从“奇异”入手,引出课文的学习突破口,以利于兴趣的激发。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交流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2.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完成填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琥珀”——“琥珀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测扫除语言文字上的理解障碍。 四、学习课文,初步理解琥珀的“奇异”。 自读课文最后一节,圈划有关句子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的。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 10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

---------------------------------------------------------------范文最新推荐------------------------------------------------------ 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 3/ 10

《琥珀》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提纲

“仁爱诚朴智美勤勇” 优秀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赵晓程 授课年级:五年级 2018年11月17日

长春附属学校(小学部) 课题《琥珀》学科小学语文授课教师赵晓程授课班级五年五班 设计理念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采取半独立教学法,以问题引导,使学生从(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2)怎么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来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明确科学小品文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小组研讨精炼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想象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在阅读中能够以问题为依托,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求知识,并引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导法、总结法 学法小组合作、提取信息、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奥妙的世界, 去了解并认识新的事物——琥珀。 新课内容 师:有谁知道琥珀么?请为我们介绍下 生:琥珀是一种化石 生:琥珀通常都是由树叶、蚂蚁等小动物 被树脂包裹在里面,经过长时间石化形成的。 ……… 二、初识琥珀 师:大家基本从各方面介绍了琥珀,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琥珀的图片,我们共同来看 下!(欣赏图片) 这美丽神秘的琥珀到底是什么呢?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较详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指名读资料) (资料补充: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 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 时有香味,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漆,也可 入药,或做装饰品。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 树脂的化石,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 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在蜜 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 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师:看过琥珀的图片和介绍之后,谁能用一个 形容词来限定或修饰下琥珀呢? 生:美丽的琥珀生:神奇的琥珀 生:珍贵的琥珀生:瑰丽的琥珀 师:的确,琥珀就是美丽、神奇的。我们本篇 课文也向我们诉说了琥珀的故事。这就是我们 课文中提及的那块琥珀,谁能结合图片说下这 个琥珀的样子呢? 生:她是透明的,带有淡黄色 生:这快琥珀里面有两个小动物,蜘蛛和 苍蝇,此时他们两个正在进行活动。 生:我能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有苍蝇 和蜘蛛在里面,可以看见他们身上每一根毫 毛,并且在里面挣扎,四条腿的周围有黑色的 圆环。 师:对这块琥珀的样子的描述,大家是从 哪里找到的? 生:文中最后一个段落 1、情境创设的基础上, 利用图片,了解琥珀 2、整体感受琥珀的艺术 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4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

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珍藏版):琥珀

5 琥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合理推测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自主积累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难点】 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推测”“拂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琥珀图片,学生欣赏并谈谈对琥珀的了解。

2.板书课题,提示“琥珀”都是“王”字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简单了解。通过偏旁,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自主读识。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感情。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引生梳理后归纳。 (1)这篇课文围绕“琥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先讲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讲发现琥珀的过程。) (2)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3)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①这一段中哪里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哪里是想象出来的? (看到的就是事实,根据事实想象出来的部分就是推测,也就是说“推测”是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②讲读末段时,辨析“推测”“猜测”,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选词填空:推测猜测 a.教室里的破桌椅修好了,我( )是班里的活雷锋李明干的。 b.公安干警冲进匪巢,发现杯子里的水还是热的,于是( )匪徒刚离开不久。 师:根据这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可见这块琥珀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柏吉尔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做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呢? 设计意图: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二、启发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三、阅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7.指名读第3-4自然段。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9.指名读第8自然段。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五、启发谈话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思考讨论: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六、齐读最后一段七、老师小结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附:板书[评析]《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