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题库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是在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基础上,同时吸收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心理的内容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充分表现了这门学科的跨学科性。

(2)多层次性。组织行为学将组织重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组织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个体的知觉、个性、价值观、态度等;

第二层:组织中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群体的形成、类型、动力、特征、规模、群体建设、群体决策等;

第三层:从整个组织角度研究成员的行为,包括领导、权力、沟通和冲突、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内容;

第四层:研究外部环境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包括环境的变化、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对环境的反作用等内容。

(3)情景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千变万化的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因此不可能有通用的最佳模式,而是主张根据不同情景采取不同的理论和对策。

(4)系统性。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是个社会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应考虑影响组织系统的各部分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5)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组织中,诸如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各种服务组织。当组织行为学得到成功运用时,组织内部就会形成一个包括人、组织和社会在内的三层次酬效体系:人们从协同合作和集体活动中享受到工作乐趣;他们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不断做出贡献;由于组织的工作进行得卓有成效,因而组织更加成功,产品质优而低耗。在这个三层次酬效体系中,获益最大的也许还是社会本身,因为它得到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拥有良好的公民及合作与进步的气氛,其结果是既有利于组织也有利于个人和社会。

(6)科学性。虽不排斥直觉判断,但组织行为学在下结论时力求严格的科学调

查和实验,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保证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2.指出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组织行为学主要面临如下几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扁平化管理。所谓的管理扁平化,就是管理宽度增加,纵向管理层次减少。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理论是对传统组织结构理论的革命,它强调:系统性:企业在分工基础上应当更强调系统。

减少中间层:组织结构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

影响力:影响力并非完全来自于权威,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知识、信息等的影响。

分权:20世纪后半叶时,“分权”已成为一种潮流。

加大控制幅度:信息化、计算机化等也使企业管理、管理控制幅度的加大成为可能。

(2)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越来越多的组织管理者面临竞争激烈化的挑战,为了提高竞争力,管理者们必须不断的提高组织的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为了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很多管理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重整,而这些方案要求员工广泛参与。当今社会,员工将不再只是执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而且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变革的制定过程。如何将员工的积极性与组织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实现组织的愿望,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3)围绕组织目标。所谓组织目标,是组织中所有成员间接的个人目标的总和,它是组织成员一起进行组织活动,实现目标并且尽可能满足成员各自不同的目标。如何通过组织同化,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员工将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使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追求成为自觉地、主动地行为,这也是摆在当前组织行为学面前的一个难题。

(4)关注个性需求。个性化风靡全球。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个体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用一份劳动力换取一份报酬,他们开始追求

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实行参与管理,使工作扩大化、丰富化应是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对我们一贯的统一化、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提出挑战。

(5)管理多元化团队。多元化是指组织的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随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组织的员工也呈多元化之势。员工多元化对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管理者改变他们的管理方法。

(6)员工忠诚度下降。当今社会,由于全球性竞争,使组织始终处于变化和动荡之中,企业间的收购、合并、兼并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等都使得企业无法保证员工工作的稳定,从而使员工在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组织行为学所面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为管理者设计出能够调动忠诚度不高的员工的积极性的方法,同时又能维持组织在全球竞争中的势力。

3.组织行为学研究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按应用的广度可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

(1)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是为了增加人类知识而进行的研究。侧重于从理论上阐明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而不着重研究成果是否能应用于实践和怎样应用于实践的问题。比如对人性的探索等。

(2)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是为了解决组织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进行的研究。侧重于对观察结果的证明,以及如何把这种新发现的研究成果用来改进现状。因此他对时间工作较为有价值。比如工作再设计等。(3)服务性研究。它是咨询人员的研究。比如,一位专家被某公司请来做顾问,这位专家的研究就叫服务性研究。

(4)行动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对某种情况所进行的调查性研究,通过这种调查,使人们能够认清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策略以减少和消除组织机构、人员、技术或环境等方面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变革。

4.简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组织行为学采用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相关分析法、实验法和实验室研究法等。

(1)自然观察法。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通过我们所见证到的在我们身边的组织中的事件,或者是直接对我们的亲身经历进行研究。

在自然观察法中有一种较系统的形式是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者获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咨询者和客人的身份带着特定的目的进入一个组织。研究者通过记日记来记录他们的观察,同时通过组织的文件资料以及与人面谈形式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法。与自然观察法应用的同样多的方法是调查法。所谓调查法是通过系统设计好的问题对组织成员的观点、态度和感觉等进行了解。面对面的访谈是其中一种方法。访谈可以采取非结构方式,即访谈者对访谈对象的回答没有限制,以便使访谈能够深入。访谈也可以使结构式的,即访谈的问题事先编排好,要求访谈对象只在几个答案中做选择。

(3)相关研究法。其实不论是自然观察法还是调查法,从根本上也都是研究相关性的,即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相关研究法则是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虽有关变量进行专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相关研究法中的核心概念是相关系数,它是估计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标志。

(4)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我们可以在一种情况下,改变某一个组织变量,观察其结果,再拿它与在相同情况下的未作改变的统一变量所产生的结果比较,以发现该变量对组织运行结果的影响程度。

(5)实验室研究法。实验室研究法并非是指在大学校园或心理学系实验室进行,这里的实验室是指研究者更容易进行观察的场所,可能是一间没有上课的教室,或一间空办公室。用品可能主要是一些桌椅、纸笔,有时可能需要一些不太复杂的设施。

上述5种方法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经常被采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行为问题是复杂的,而我们对所要研究的行为有常持先入之见,因而,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组织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第一,明确问题;第二,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第三,形成假设;第四,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第五,通过观察—测试—实现,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第六,总结与反馈。

5.什么是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影响知觉的因素: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体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对对象的知觉也往往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知觉者自身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征以及知觉的情境因素。

知觉者自身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人格、动机、兴趣、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等;知觉对象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觉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颜色、奇特的形状、运动的状态、多次的重复和显著的位置等,容易引起大脑的兴奋,构成知觉的被动选择,以及知觉对象的组合方式等。知觉的情境因素:情境是指与个体及知觉对象相联系的环境,主要包括时间、工作和社会环境等。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很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人的感受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往往发生适应或对比等现象。所谓适应就是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什么是知觉的偏差?如何克服知觉的偏差?

知觉偏差:由于知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来自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知觉的准确度常常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失真和错误。

如何克服知觉偏差?

一是对他人的知觉要全面。认知他人,除了从他的言论以及外表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观察他的表情(如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并对这些外在情绪表现背后的动机、需要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测,形成全面的认识,以便摸清其

思想,把握其需求,并能据此调动他人的情绪。

二是自我知觉要准确。自我知觉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外在行为的观察和对自我内部意识的认识。在自我认知时,由于受认识因素和自身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难做到恰如其分。因此,在自己内省和估价的前提下,还必须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使自我知觉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提升自我情商。

三是注意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影响对人的知觉,易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不和谐,从而影响自身情商的提升。

7.简述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归因,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是“因为什么”的问题。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于什么原因;

(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推论,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若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感动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或机遇),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心情。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因,会产生气氛和敌意。可见归因理论解释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掌握了人的行为归因的规律,就可以对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倾向进行引导,从而更好的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8.简述情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一般说来,凡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的动机和兴趣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肯定的情感;

反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符合人的动机和兴趣,尤其是与人们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前者如喜爱、满意、高兴等;后者如厌恶、憎恨、愤怒等。人的情感源于客观现实以及自身的需要。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情感有如下几个功能:

(1)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感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情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感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

9.简述意志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是决定个体行为效果的基本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调节着人的行为。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动作用。即推动人们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第二,坚持作用。行动发生以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时就需要依靠主体的意志去坚持,否则就会使得行动半途而废,从而难以实现目标。第三,抑制作用。即用意志来克服和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古人朱熹曾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

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反过来说,“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贝利)可见,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有希望到达胜利的终点。

10.个性的含义是什么?个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个性是一个人在行为模式中所有心理特征的整合体。也就是说,个性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2)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稳定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经常变化。个性的稳定性体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一贯性。性的稳定性也是我们预测人的行为的基础。

(4)倾向性。个性的倾向性是指人们对现实事物所持有一定的看法、态度以及行为模式。个性的倾向性为我们与此个体对事物的选择和行为奠定了基础。(5)社会性。个性虽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性的。人们从出生就进入社会的一个小单元——家庭,经过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受到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导致人的个性必然带有社会的属性和色彩。

11.为什么说人的个性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与融合的产物?

个性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其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遗传不仅体现在相貌、体态等方面,也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形成。研究发现,许多生理因素会对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是个性形成发展的前提。

(2)社会环境。每个人从出生,就进入家庭这个社会的一单元,之后学习、生

活、工作,都要接触社会。个性随着人的成长也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所以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长在不同环境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社会环境是个性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教育。个性的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培养和习得的。教育对人个性的形成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再教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贯穿在人的整个社会实践过程当中。知识、理念不经运用不能转化成真正的动力。个体在反复地学习一定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会得到社会一定的评价,社会不同的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个性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

12.什么是气质?试举例说明气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气质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常被人用脾气、秉性等词语替代。在心理学中,气质是指某典型地表现于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人的成就的高低。但是,气质却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工作效率。例如,要求适应变化、反应迅速、面对一定风险和挑战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要求较高的耐心和细致程度的工作则比较适合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

在组织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一方面应培养员工学会掌握、控制自己的气质,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还应在教育和培训等工作中,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员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管理,扬长避短,使其发挥积极的一面,避免消极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个体的气质类型进行人员安排,合理用人。如上面所提的例子,对不同气质的人安排不同性质的工作。例如全球华纳公司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他们把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多变化的娱乐行业交给多血质类型的人来做;把比较稳定、细致的出版业则交给黏液质等人来做,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合理搭配和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团体战斗力。在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生产班组还是领导班子或是其它工作团队,都需

要各种气质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互补”作用,发挥每种气质类型的优点,又克服了气质的一些消极影响。例如一个工作团队,既需要冷静踏实的黏液质成员,也需要头脑灵活、敢于冒险、适应挑战的多血质和胆汁质成员。

(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做好教育培训和奖罚工作。要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抑制不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需要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进行不同的奖罚措施以及培训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多血质的人来说,有时需要对他们敲一下警钟,否则他不会当回事;而对于抑郁质的人,则一定要温言相劝,否则他认为你误会了他从而对你闭上心扉;对于胆汁质的人需要首先平稳他们的情绪,对他们讲清道理;对于黏液质的人,有时不放旁敲侧击的稍微刺激他们一下,这样才容易使他们吐露心声。总之,不同气质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压力、挫折的耐受度和敏感性不同,需要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奖惩以及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

13.什么是性格?性格有哪些特点?在组织管理中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进行管理?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一方面代表人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反映出人的动机和态度。性格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及言行上。

性格是在人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它常具有以下特性:

(1)复杂性。性格是个体多方面特性的综合,各个方面彼此联系。性格的复杂结构决定了性格包含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等各方面的特征。人的性格往往因此表现出复杂的特性。

(2)整体性。构成性格的各种特性,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独特性。性格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学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和人之间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即使是双胞胎也无法完全相同。这些因素导致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与众不同的。

(4)持续性。人的性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样,在一般情况下,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会朝令夕改。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贯穿于人的全部行为之中,既表现出人的态度,又反映出他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并且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活动效果,它与能力、气质相比,它更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有人分析了百名优秀企业家的性格特征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家,他们在性格特征上都倾向于刚强、果断、坚毅、开朗等特点。此外,对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来说,性格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应能力、创造性和竞争性、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效率。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对员工的性格的观察、利用和培养。具体说来:首先,在组织选人、用人方面,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例如,协作要求高、配合要求严的岗位最好选用具有一定顺从性性格的人;同时注意不同性格类型员工的搭配,从而使其互相弥补,克服他们性格消极的一面,发挥他们各自的性格特长,达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

其次,在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情绪型的人应该动之以情,而对于理智型的人,则要晓之以理;对于顺从型的人,可以多拿组织成员做例子引导,但对独立型的人,则要给他独立思考的空间,切勿急躁。对待组织中性格各异的成员,使用合适的方式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用错了方法,不但工作效果不好,甚至还容易将问题复杂化。

再次,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各行各业的人做好本职工作、胜任本职工作的心里动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员工所处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和造就其良好的职业性格,以适应行业和工作的要求,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高。例如,对于教师,应培养其外倾性、理智性和独立性的性格;对于会计等技术人员,应着重培养其认真、严谨、求实等性格特征;对于法官和律师等职业,则应重点培养他们客观、公正和正直的性格。

14.组织中的个体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一个组织中的高能力人才越多越好?

能力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表明,能力在全人口中表现为正态分布,即“中间大,两头小”,天才和低能非常少,多数人能力一般。一般说来,工作能力的高低等于智商与所受教育或训练的乘积。

第二,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也称为能力结构的差异,它是或能力质的差异。该差异不仅表现在完成同一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采用不同的途径和能力组合,而且还表现在能力结构本身的本质区别。能力结构的差异主要包括知觉能力的差异、记忆能力的差异和思维能力的差异。知觉能力的差异是指人们的知觉反应有分析型、综合型以及分析综合型;记忆能力的差异是指人们在表象记忆方面有听觉型、视觉型和动作感受型和混合型等类型;思维能力的差异是指在思维方面人们存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区别。

第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也叫能力的年龄差异,是指在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各种能力水平不同。有的人能力发挥和表现较早,甚至在儿童或少年阶段就在某种能力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即所谓的“早熟”,有的人的能力发挥和表现则较晚,甚至到了中老年才表现出其某方面的突出能力,即所谓的“大器晚成”,一般说来,人的知觉、记忆、比较判断和反应速度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体在18到48岁左右的区间内呈现出最高水平,之后逐渐呈下降趋势。

第四,能力的性别差异。性别不同,能力也不同。男性与女性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数学能力、语言能力和空间能力的差异上。在计算能力方面,女性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具有一定优势,但进入高中之后则不如男性;在语言能力上,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男性的语言推理能力则高于女性;在空间能力上,男性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方面的能力优于女性,但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男女差异不明显。

是否一个组织中的高能力人才越多越好?

不是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这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有高、中、低各层次能力水平的人。因此,管理者应善于发现人的能力特点,将不同能力的人相互搭配,使之相得益彰。例如,在一个班组中,既要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帅才,也要有能够很好率领大家开展工作的将才,还要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不能缺乏泥瓦匠式的协调人才。只有将各种人才聚集在一起,并使之团结整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实现组织的目标。

15.企业经营价值观有哪几种?

企业经营价值观是对企业经营好坏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一般而言,企业经营价值观主要有最大利润价值观、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观和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化价值观三种类型。

(1)最大利润价值观。这种类型的价值观认为利润代表着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的增加就是企业财富的增加,因而,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管理方式都必须服从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根本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唯一标准。最大利润价值观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价值观,是18到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观念,有些企业甚至至今仍坚持这一价值观。但事实上,这种价值观有较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没有考虑利润的获取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利润的影响;其次,没有利润与资本投入额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再次,没有考虑利润与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会促使管理层优先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一旦不确定因素导致不利后果,容易使企业受困。

(2)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观。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金额越来越高,投资者越来越分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逐渐分离,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代理委托关系,一种新的企业经营价值观也随之兴起。这种类型的观念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观,又叫股东财富最大化价值观。此种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管理经营者必须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进行协调,以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3)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化价值观。这是一种比较新的价值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在多数方面是相同的。例如,企业面对市场,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企业自身发展,组织规模扩大,提供了就业机会;企业为求更好的生存,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时会生产伪劣产品,危害公众健康或破坏环境等。因此,企业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充分兼顾企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二者的最优化,这就是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化价值观。

16.态度的构成成分有哪些?

态度有三个基本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于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体验,比如喜欢或是反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意向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的行为反应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个人对某对象的行为反应式靠近还是远离。

个人首先获得关于某对象的知识,根据对它的了解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并由情感驱动决定行为反应是靠近还是逃离。态度的构成成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功能上也不是独立的。一个人对人或事的观点、情感和意向都是交互作用的。

17.解释态度的一致性。

研究表明,人会自动的在各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这意味着,人们会自行调和其分歧的各种态度,设法使态度和行为同步,以证明自己是理性的、言行一致的人。一旦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中一方,或是态度,或行为,使他们之间变为一致;或者,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为其自相矛盾自圆其说。

需要注意的是,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必然有某种因果关系。态度影响行为,但未必决定行为。曾一度认为,态度决定了行为,态度是行为的原因,这就好比说“人们因为喜欢看电视才看电视”。可又有谁能说“人因为看电视才喜欢看电视”这说法不对呢?60年代后期人们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最近研究发现,有一些中介变量是说明态度和行为相关一致性的重要原因。一个原因是,态度、行为越是具体,越是针对特定事物,其间的相关程度就越高。比如,“男女平等”是笼统地,一般的态度,而是否同意“在企业某部门同等任用女性职员”则是具体的态度。显然主张前一种态度的人,不一定同意后一种态度,而持后一态度的人必然会付诸行动,导致态度和行为的高度一致性。

另一个中介变量是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也可以使态度与行为分离。比如,假设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持激进态度,而决策时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却持保守态度,屈于从众压力,这个人在行为上不得不同群体意见

保持一致。

此外,经验也是协调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因为长期的经验本身就是使态度和行为都变得更具适应性,同情境更为协调。

18.指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综合各种研究证据,可以看到有四项因素影响到高水平的员工工作满意度:富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因素都是被管理层所左右的。

(1)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员工更喜欢得到这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技术和能力的机会,能够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不同的任务,有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决定如何工作,可以得到反馈以了解自己干的如何。这些特点使得一项工作更富有心理挑战性。

(2)公平的报酬。员工希望报酬制度和晋升政策能让他们感到公平、明确,并与他们的期望一致。当报酬建立在工作要求、个人技能水平、社区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时,就会被视为公平,也会导致对工作的满意。同样,员工还追求公平的晋升政策与活动。晋升为员工提供的是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多的责任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如果员工觉得晋升政策是在公平和公正基础上进行的,则可能会从工作中体验到满足感。

(3)支持性的工作条件。员工之所以关心他们的工作环境,既是为了个人的舒服,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研究表明,员工喜欢的是舒服的和不带危险性的物理环境。另外,大多数员工希望工作场所离家比较近,有整洁并且装备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有充足的工具和设备。

(4)融洽的同事关系。人们从工作中不仅获得了金钱和看得见的成就。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还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所以,毫不奇怪,友好的和支持的工作伙伴会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上司的行为也是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总体上发现,当员工的直接主管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员工的满意度会提高。

19.说明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出勤率以及流动率之间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

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直到80年代,研究才取得较大进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性的结论。

关于满意度的早期观点是“快乐的工人是生产效率高的工人”。后来研究发现满意度与生产率的积极关系在不受外在因素控制或限制时会提高,而工作水平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工作水平高,满意度和绩效间的相关比较高。

有关两者因果关系的研究表明,更可能是生产率是因。一项研究表明,拥有高满意度的组织,生产效率更高。

在两者的关系中,我们常常看到4种不同的组合。

(1)满意度高而工作绩效低:多为过去有不错的成绩,现在不求进取。

(2)满意度虽低,绩效却较好:不干就没有工作,为了消除工作中的不满也寻求积极的满足。

(3)满意度低,绩效也低:组织和员工都感到失望,员工不满于收入,领导不满于绩效。

(4)满意度和绩效都高:这是在抓生产的同时,又不断满足员工个人的多样不断变化的需要的结果。

1972年格林对有关争论作了综述并指出,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满意导致绩效说。这种观点出现最早,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学派”即提出此观点,认为只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员工皆大欢喜,他们自然会干劲倍增。但这只是一种直觉的观点,并无实际的证据。

(2)绩效导致满意说。劳拉和伯特等人认为,绩效不同会带来不同奖励,这才产生不同满意度。这是引进了奖酬这一中介变量,满意度反成了绩效的间接产物。(3)第三变量是因说。此观点认为:满意与绩效两者同为第三变量的函数。切尔林顿等人对此观点进一步说明,指出满意度与绩效间并无固定关系,是按现有绩效付给的奖酬才既导致了随后一阶段的高绩效,又诱发高满意度。他们发现获得奖金的员工的满意度远高于未获得的,还发现获得与绩效相当的资金的员工随后做出的绩效,要远高于未按绩效高低付酬的员工。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满意度肯定可以借奖酬的发给而提高;按现有绩效的高低,发给相

应的奖酬,也肯定能改善随后的绩效。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缺勤率

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缺勤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相关达到中等水平——通常小于0.40;但一些外部因素,如组织制度、社会事件等也会影响两者相关的程度。如果组织有病假工作制度,可以想象的结果是,有些即使非常满意的员工,也会设法休假。

Sears 与Roebuck的研究表明,当其他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时,满意度与缺勤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芝加哥和纽约两个总部的员工,在同一天不同背景下(芝加哥有暴风雨,纽约则天气晴朗)的出勤率明显不同。在芝加哥,高满意度员工的出勤率明显高于低满意度的员工;纽约的员工中,满意群体和不满意群体的出勤率一样高。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流动率

工作满意度与流动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但其他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改变工作机会的期望、任职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对是否真正离职起重要得限制作用。研究还发现,满意度与流动率关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是员工的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对低绩效者的影响大于对高绩效者的影响。

20.什么是激励?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哪几种?比较它们的特点。

激励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而使其产生去做某事的意愿。管理中的“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

激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过程。从未满足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或目标,并出现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不安紧张状态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导致某种行为或行动,进而实现初始目标以达到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说明,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

激励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因素,即激励的内容进行研究。主要

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达到激励的目的,即调整和转化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即学习与强化;挫折理论,即挫折与心理自卫。

2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运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种需求、四个假定。(1)五种需求。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求,主要包括五种: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然后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它们属于中层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2)四个假定。马斯洛在提出人所具有的上述五种需求的同时,还提出了作为其需求层次理论基础的四个基本假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四个基本假定如下:第一,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第二,人们的需求结构一般很复杂,任何时候都有多种需求影响人们的行为。第三,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以驱动人们的行为。第四,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途径要多于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途径,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难度要大于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难度。

马斯洛上述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和管理实践领域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也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需求可以被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第二,只有在人们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能对其较高层次需求实施激励措施。

第三,除了自我实现需求以外,其他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一旦它们得到满足以后,它们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就会下降。

第四,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

22.简述期望理论的内容及其运用。

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以及行为方式。组织成员的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之上的,因此,可以在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具体的讲,只有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导致出色的绩效,即期望值较高,他才会付出较大的努力;同时,只有个体认为绩效导致其所想要的后果的可能性越大,他向这种绩效努力的可能性才越大;当然,这里个体所想要的后果是积极的,包括工资增加、职位晋升、工作保障以及被群体认可等。

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的公式来表示:

激励强度=期望值×效价

期望值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所采取的行动将达到某一目标或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计。也就是说,期望值实际上是个体对自己努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相信程度,这种相信程度差别可以是很大的:从相信努力与绩效之间毫无关系一直到相信努力与绩效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期望值越高,表明人们对努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相信程度越大,人们越容易作出努力的决断;期望值越低,说明人们对努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相信程度越小,这样,人们就越容易作出不努力的决定。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激励强度是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期望值与效价越高,激励强度越大;相反,期望值与效价越低,激励强度越小;当然,如果期望值或效价为零,那么,激励强度也为零。

期望理论反映了激励是如何影响个体努力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就必须提高人们的期望值以及绩效与后果之间的关联性,并保证积极效价的强化和提高。

在应用期望理论时应注意,从管理上看,高效价是很重要的,但是高效价必须考虑其适应性,要看组织成员能不能实现预期的期望值。期望值也是人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事实。同时要注意,激励作用强的效价和期望值不是可以无限大的,应该有个度的问题。另外,效价目标对于特定的员工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对其进行调整。

23.简述公平理论的内容及其运用。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戴西·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重点研究人们报酬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尤其是研究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入了输入与输出结果的概念。输入是指个体向组织投入的努力、技能、绩效、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等因素,这是个体应得报酬的依据;输出结果是指组织向个体提供的工资、福利、表扬、晋升等因素。在一个组织内部,组织成员与组织成员之间在输入和输出结果的因素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在质量和等级上存在差异而已。所谓报酬的合理、公平与否,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在比较后的自我感觉;这种比较既包括自己的输入和输出结果与组织内他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社会比较,也包括自己现在的输入和输出结果与自己过去的输入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历史比较。

显然,组织内成员的这种比较会出现上述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组织成员认为自己的报酬是公平、合理的,这时就会产生满足感。这样的报酬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就大,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组织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报酬分配制度。二是组织成员感到自己的报酬偏低,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主要来自自己的所得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低于他人所得与投入之比。这种情况下,报酬的激励力量就小,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这时,可能的结果是,要么组织增加输出,要么组织成员减少输入。三是组织成员觉得自己的报酬偏高,从而产生不安心理。当然,这种心理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所得与自己的投入之比高于他人所得与投入之比。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可能会采取努力工作的方式来消除不平衡的心态;与此同时,组织也可以采取减少输出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态。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公平与不公平往往来源于个人的感觉,人们总是会在心理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过高估计别人的工资收入,过低估价别人的工作绩效的倾向。由此而来产生对自己的报酬不满。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将会对组织的绩效和人际关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应及时采取说服和疏导的措施;并针对确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采取措施纠正。管理者应该在组织中做到合理分配,公平对待,以求得组织中每一位组织成员输入——输出关系的平等待遇,从而调动每一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沟通: 4.群体: 5.气质: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沟通: 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4.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5.气质: 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 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 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 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组织行为学题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商学院已经开始重视组织行为的原因? A)来增加经理在组织有效性 B)来帮助组织吸引高质量的员工 C)扩大组织的咨询需求 D)来提高保留质量工作者 E)来帮助提高组织的利润 答案:C 2)成功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概念技能 E)社交网络 答案:E 3)下列哪个不会被认为是一个组织? A)一个教堂 B)一个大学 C)一个军事单位 D)一个特定的成年人所在的社区 E)一所小学 答:D 4)以下哪一个是最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的? A)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筹款活动的负责人 B)一个步兵排的排长 C) 医院的部门的负责人医生 D)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E)给公司的所有员工发邮件的IT技术员 答:E

5)下列哪个不属于最主要的四个管理功能之一?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组织 E)领导 答案:C 6) 定义一个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这是管理者的哪方面的主要功能?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协调 E)领导 答:B 7) 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下列哪个不是一个人际角色? A)一所高中的校长发放毕业证书 B)一个部门的主管部门火灾后搬迁 C)一个经理面试潜在的雇员 D)一个值班长谴责职工迟到 E)项目经理听团队表示 答:B 8)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当一个管理者从组织和它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创建项目,该管理者在担任哪一个角色 A)谈判者 B)创业者 C)监控者 D)资源分配者 E)传播者

电大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3.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4.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5.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6.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7.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8.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9.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 10.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11.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12.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13.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14.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15.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16.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理论——成长理论)。

17.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就需要)。 18.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19.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20.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 21.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22.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23.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变间隔的强化)。 24.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25.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这种挫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26.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27.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可能高也可能低)28.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这种行为反应是(升华的行为反应)29.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30.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质群体)。 31.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2.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33.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无序群体)。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 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个案研究法 2.气质 3.群体 4.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4.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o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D )。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7.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型( D )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8.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 D )。 A.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9.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C ) A.社会功能 B.成员受益程度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 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与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就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就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就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瞧,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瞧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就是() A、轮式 B、Y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她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就是() A、韦伯 B、霍曼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组织行为学题库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题库及答案 : 篇一:2008-2013年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和答案(完整版) 2008年7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和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勒温 D.明兹伯格 4.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称做() A.实验室实验 B.现场实验 C.准实验 D.心理测验 5.测验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信度 C.恩格尔系数 D.区分度

6.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 A.态度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7.组织认同感与员工辞职率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方差关系 D.无相关关系 8.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A.价值观及其体系 B.人生观 C.世界观 D.态度 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0.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A.能力类型 B.个性类型 C.气质类型 D.外貌类型 11.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 A.绩效 B.合作关系 C.规范 D.绩效规范 12.他人认为个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是() A.角色同一性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角色冲突 13.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 A.信息 B.资源 C.财富 D.规范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库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3.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4.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7.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8.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9.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 10.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1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12.双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1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14.一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15.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16.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理 论——成长理论)。 17.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 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 就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 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 成绩( D )。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 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 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 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 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 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 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 论)。 19.过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 论、公平理论)。 20.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 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 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减少 自己的投入)。 21.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 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 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 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 罚)。 22.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 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23.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 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 变间隔的强化)。 24.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公司没有做到 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5.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这种挫 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26.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弗罗姆)。 27.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 很大,因此他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 性会(可能高也可能低) 28.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 折后并未消沉,这种行为反应是 (升华的行为反应) 29.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 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 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30.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 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 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 质群体)。 31.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 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 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 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2.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 体属于(团队群体)。 33.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 体属于(无序群体)。 34.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 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 是(强制)。 35.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 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 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妥协)。 36.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 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 现(高生率高凝聚力) 37.斯托迪尔没有把领导按(社会 特性)。 38.研究领导行为的管理系统理论 是(利克特)。 39.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这种 领导风格属于什么类型(参与型) 40.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和 施密特)提出的。 41.管理系统理论是由(利克特) 提出的。 42.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 方式有(团队式)。 43.“途径——目标”理论是(豪 斯)提出的。 44.管理系统理论是由(利克特) 提出的。

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

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考试性质:考试试卷类型:A 考试班级:工商0401、人力0401—04 考试方法:闭卷命题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C 16. B 17.B 18.B 19.D 20.D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答题要点: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力 一般能力是指任一活动都要具备的能力,通常指智力;(2分) 特殊能力是指某一具体活动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2分)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2分) 2.答题要点:⑴报酬结构。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是员工满意的关键因素。⑵工作内容。一般来说,员工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⑶人际关系。友好、合作的同事关系是员工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⑷事业发展。员工喜欢有机会晋升与发展的组织和工作。⑸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影响员工满意的重要因素。⑹管理状况。组织的管理状况也是员工满意与否的关键因素。⑺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果与职位、组织文化不匹配,也容易滋生不满。(答出一项因素得2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以上得6分。) 3.答题要点:⑴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个人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2分) ⑵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2分) ⑶宽大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是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2分)

组织行为学题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商学院已经开始重视组织行为的原因 A)来增加经理在组织有效性 B)来帮助组织吸引高质量的员工 C)扩大组织的咨询需求 D)来提高保留质量工作者 E)来帮助提高组织的利润 答案:C 2)成功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概念技能 E)社交网络 答案:E 3)下列哪个不会被认为是一个组织 A)一个教堂 B)一个大学 C)一个军事单位 D)一个特定的成年人所在的社区 E)一所小学 答:D 4)以下哪一个是最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的 A)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筹款活动的负责人

B)一个步兵排的排长 C) 医院的部门的负责人医生 D)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E)给公司的所有员工发邮件的IT技术员 答:E 5)下列哪个不属于最主要的四个管理功能之一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组织 E)领导 答案:C 6) 定义一个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这是管理者的哪方面的主要功能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协调 E)领导 答:B 7) 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下列哪个不是一个人际角色 A)一所高中的校长发放毕业证书 B)一个部门的主管部门火灾后搬迁 C)一个经理面试潜在的雇员 D)一个值班长谴责职工迟到 E)项目经理听团队表示

8)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当一个管理者从组织和它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创建项目,该管理者在担任哪一个角色 A)谈判者 B)创业者 C)监控者 D)资源分配者 E)传播者 答:B 9)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决策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概念、通信和网络 E)人技、信息和沟通 答:B 10)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 D)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E)与他人有效的沟通 答案:C 11)下列哪一个不会被视为具有人际技能的经理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与答案

组织行为学往届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A ) A.竞争(强制)策略 B.回避策略 C.迁就策略(克制策略) D.合作策略(解决问题策略)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B)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B)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 ) A.安全需要 B.地位需要 C.情感需要 D.权力需要 E.实现目标的需要 1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 )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MBA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 ) A.两重性 B.应用性 C.多学科相交叉和多层次相交切 D.创造性 2.从组织行为学产生发展的历程看,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 ) A.管理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政治学 3.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的思想方法是( ) A.知觉防御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 4.Y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麦克里格 B.西拉杰 C.华莱士 D.特尔曼 5.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创造出来原来不存在的东西的创造性行为类型是( ) A.科学发现型 B.技术发明型 C.艺术塑造型 D.组织管理型 6.在完成工作内容大致一致的简单任务时,效率较高的群体结构是( ) A.同质结构 B.异质结构 C.综合结构 D.难以确定 7.一位中学校长和他管辖的12位教师组成的群体属于( ) A.友谊型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利益型群体 D.命令型群体 8.当工会的办事人员得到提升,成为基层管理人员时,他们的态度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就会发生变化,从亲工会转向亲公司的管理阶层,这种现象属于( ) A.角色同一性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角色冲突 9.较少带有个人的人际交流和感情色彩的沟通是( ) 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C.非语言沟通 D.语言沟通

10.把正是沟通分为轮式沟通、Y式沟通、圆式沟通、链式沟通和全方位沟通的学者是( ) A.莱维特 B.戴维斯 C.阿希 D.瑞格尔曼 11.最早由霍曼斯提出的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是( ) A.控制论 B.归因论 C.社会交换论 D.Y理论 12.在管理群体间互动时,如果程序与规则不够充分,那么解决的首选方法就是是( ) A.组建工作团队 B.成立特别工作组 C.制定计划 D.层次等级 13.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角色是( ) A.领导者的个性特点 B. 领导 C.领导情景 D.被领导者的个性特点 14.检验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是( ) A.领导模式 B.群众满意度 C.工作绩效 D.人际关系和谐 15.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做( ) A.菲德勒模式 B.二元四分图模式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模式 D.领导素质模式 16.在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 ) A.发现问题 B.确定目标 C.核定价值准则 D.拟定方案 17. 人类的行为之所以有共同的特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 ) A.自发性行为 B.组织性行为 C.动机性行为 D.领导行为 18.具有先天性特征,基于身体内部生理平衡的变化而产生的动机是( ) A.习得动机 B.一般动机 C.原始动机 D.衍生性动机 19.发自于员工内心的激励称为( ) A.外激 B.内激 C.内酬 D.外酬 20.美国企业之所以在严酷的冲击面前显得疲软,是因为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 ) A.三个硬性S B.四个软性S C.七个硬性和软性S D.企业的制度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