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596-2017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ICS65.020.20

B 05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 14/ T 596—2017

代替DB 14/ T 596-2011 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17-12-10发布2018-02-10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4/ T 596—2017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产地环境 (1)

5 种薯准备 (2)

6 栽培技术 (2)

7 病虫害田间防控 (4)

8 收获贮藏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马铃薯药剂拌种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田间化学防控 (8)

I

DB14/ T 596—2017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 14/ T 596-2011《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与DB 14/ T 596-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删除和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订了术语和定义;

——修订了第4章产地环境;

——修订了5.1品种;

——修订了5.2.2种薯催芽;

——修订了5.2.3种薯切块;

——修订了5.2.4药剂拌种;

——修订了6.3.2施肥数量;

——修订了6.4.2种植密度;

——修订了6.5中耕培土和化学除草;

——修订了6.5.4化学调节;

——修订了7.3.4化学防治;

——修订了8.1收获;

——修订了8.2贮藏;

——删除了第9章;

——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姬青云、杜珍、阎会平、冯耀斌、王拴福、弓贵明、田肉虎、韩慧敏、白小东、齐海英、田志刚、徐向东、姚鹏。

DB14/ T 596—2017 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和种薯、栽培技术、病虫害田间防控、收获、贮藏和质量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马铃薯种薯

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1066马铃薯等级规格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789 薯类贮藏技术规范

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222无公害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脱毒种薯

选择不带PSTVd类病毒的马铃薯块茎,应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通过病毒检测确认不带PVX、PVY、PVS、PVA、PVM 、PLRV等主要病毒和PSTVd的试管苗(试管薯),经脱毒种薯生产体系逐代扩繁的符合GB 18133相应要求的种薯。

3.2

中心病株

最早发病的植株,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

4 产地环境

1

DB14/ T 596—2017

2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5 种薯准备

5.1 品种

选择已在农业部登记的、适宜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符合种植目标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专用品种。

5.2 种薯处理

5.2.1 种薯质量

选用质量符合GB 18133的脱毒种薯。

5.2.2 种薯催芽

在播种前20 d左右将种薯出窖。淘汰杂薯、病薯、烂薯、畸形薯、表皮粗糙老化以及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块茎。将种薯置于具有散射光、16 ℃~20 ℃条件的室内,摊开2~3层。幼芽萌发后,每隔3~5 d翻动一次,并随时淘汰病薯、烂薯和幼芽纤细、丛生的种薯。当种芽呈5 mm紫壮芽时,即可进行整薯或切块播种。

5.2.3 种薯切块

5.2.3.1 切种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 ℃。最好在室内或棚内进行,铺设地布。

5.2.3.2 50 g以上较大的种薯可在播前3~5 d进行切块,切块大小以25 g~40 g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100 g左右的种薯,应从顶部纵切为2块;大种薯应先从脐部切开,检查是否感染病害,随后按螺旋式排列的芽眼切为楔型,最后将顶芽部分切为2~4块。将顶芽和尾芽分开存放,分开播种。脐部可切大块或不采用。

5.2.3.3 切刀每使用10 min或切到病薯、烂薯时,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溶液浸泡1 min~2 min,或擦洗消毒,2~3把切刀交替消毒使用,同时进行切板消毒。操作过程中应对场地和器具进行消毒。

5.2.4 药剂拌种

切块后30 min内,应在地布上进行拌种。针对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预防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及用量进行干拌种或湿拌种包衣。拌种方法见附录A表A.1。拌种后摊薄放在通风阴凉、温度17 ℃~18 ℃、空气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晾种3~5 d。

5.2.5 种薯用量

一般每667 m2用种量100 kg~150 kg。

6 栽培技术

6.1 地块选择

6.1.1 土壤选择

DB14/ T 596—2017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性良好、排灌方便、酸碱度适中的轻质壤土和砂壤土。避免在前茬施过2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5%咪唑乙烟酸水剂等长效除草剂的地块及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种植马铃薯。相邻地块不宜种植茄科作物和桃树、开黄花等易引诱蚜虫的作物。

6.1.2 轮作倒茬

应实行3年以上无番茄、辣椒、茄子、烟叶等茄科寄主作物的轮作制度。前茬宜选择谷子、小麦、玉米等作物,其次为高粱、大豆,不宜选择甘薯、甜菜等块根、块茎类作物。

6.2 深耕整地

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土壤20 cm~30 cm。早春顶凌耙耱,整地保墒。播前5~7 d旋耕、平整土地,深耕施肥,达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

6.3 施肥

6.3.1 施肥原则

平衡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6.3.2 施肥数量

按照NY/T 496的要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一般每667 m2生产1 000 kg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N):4.1 kg~5.0 kg,纯磷(P2O5):0.8 kg~2.5 kg,纯钾(K2O): 4.0 kg~9.0 kg。氮肥总用量的70%做基肥,30%做追肥;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总用量的50%~100%做基肥,剩余的做追肥。

6.3.3 施用基肥

农家肥结合秋深耕或春季翻整地施入,有机肥充足时可撒施,不足时集中沟施。专用肥和化肥做种肥施入,不可与种薯接触。

6.4 播种

6.4.1 播种时间

根据气侯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播期。当10 cm地温稳定在7 ℃~8 ℃时即可播种。一季作区,晚熟品种宜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中熟品种适期晚播。早熟品种在晋北一季作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提前到4月上旬播种,晋南二季作区在2月中旬到3月上中旬播种。

6.4.2 种植密度

单作时,早熟品种每667 m2种植4 000~5 000株;中晚熟品种每667 m2种植3 500~4 000株;晚熟品种每667 m2种植3 000~3 500株;炸片品种每667 m2种植4 500~5 000株;炸条品种每667 m2种植3 000~3 500株。旱地等行距人工播种70 cm左右,机械等行距播种90 cm左右;宽窄行播种时,垄距100 cm~120 cm,小行距25 cm~30 cm,具体视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适当进行调整,株距视品种种植密度而定。

6.4.3 播种方法

旱地以平播为主,播后及时耱平和适当镇压。水浇地、下湿地应起垄播种。覆膜播种时,采用先播

3

DB14/ T 596—2017

种后起垄再覆膜或起垄覆膜后再打孔播种。机播时,开沟、点种、施肥、覆土、起垄和覆膜一次完成。

6.4.4 播种深度

干旱区播种深度12 cm~15 cm,水浇地、下湿地播种深度10 cm~12 cm,视土壤墒情作适当调整。

6.4.5 播种施药

未进行药剂拌种时,播种后,可在播种沟内喷药,使土壤和芽块都沾上药液,然后覆土。使用带喷药装置的马铃薯播种机开沟、播种、喷药、覆土一次完成,或人工喷施药剂。防治黑痣病每667 m2可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36 mL~60 mL。防治害虫每667m2可喷施70%吡虫啉湿拌种剂60 mL~80 mL。

6.5 田间管理

6.5.1 中耕培土

人工或机械进行中耕。整个生长期进行2~3次,当马铃薯齐苗后浅中耕一次,现蕾期及开花初期进行第二、三次中耕,植株开花封垄前结束,培土高度距母薯15 cm~20 cm为宜。地膜覆盖或水浇地在出苗时进行闷耕,覆土2 cm~3 cm。

6.5.2 化学除草

6.5.2.1 苗前除草。每667 m2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 g于播后进行土壤喷雾,可防除狗尾草、藜、马齿苋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

6.5.2.2 苗后除草。每667 m2可选用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6 g~8 g先配成母液,充分溶解后倒入喷雾器内,每桶按喷液量的0.2%加入优质洗涤剂,当杂草2~4叶时均匀喷施,防除稗草、狗尾草、藜、苋、蓼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

6.5.3 追肥

现蕾期进行。追肥采用沟施或穴施,距植株5 cm左右,施肥后及时覆土。追施氮肥和钾肥时,适量补充镁、锌、硼等微量元素。壮苗酌情少施,偏旺苗可不施。追肥应结合降雨或灌溉进行。生长中后期若植株早衰可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6.5.4 化学调节

根据徒长情况,可选用适量矮壮素或烯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雾1~2次进行控制。

6.5.5 灌溉、排水

灌溉水质符合GB 5084和NY/T 5010的要求。依据土壤湿度进行灌溉,苗期65%左右;现蕾前期70%~80%,现蕾后期60%;开花前期80%~85%,开花后期50%~60%;收获时50%~60%。生长中后期降雨量多时,应及时进行田间排水。

7 病虫害田间防控

7.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7.2 主要病虫害

4

DB14/ T 596—2017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等;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黑胫病、疮痂病等。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蛴螬;地上害虫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豆芫菁等。

7.3 防控方法

7.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采用无病种薯,轮作倒茬,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并立即清除,用塑料袋带出,远离田间深埋处理。

7.3.2 生物防治

用有益生物针对性防治病虫害。可用环腐病拮抗菌防治环腐病,利用七星瓢虫捕食蚜虫。其它病虫害防治可采用NY/T 5222相关技术。可应用生物菌肥拌种或施肥,调节土壤菌群。

7.3.3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灯、性诱剂、黄板等诱杀害虫;采用防虫网、银灰膜等防避害虫;人工捕捉害虫。

7.3.4 化学防控

7.3.4.1 科学用药。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T 8321(所有部分)和 NY/T 1276的规定。化学药剂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禁止施用国家禁用和限用的高毒、高残留、高致残农药。根据附录B表B.1选择药剂进行防控,每667 m2用量按标签要求正确使用。施用时应对症,且适时防治,应在雨前及时喷药,多种药剂交替施用,均匀喷雾植株。

7.3.4.2 早疫病。在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1~2次。发病较重时,可用内吸治疗剂防控,隔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

7.3.4.3 晚疫病。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或始见中心病株,或周边5 km~10 km范围内已经发生晚疫病时,可进行第一次用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拔除中心病株后,应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喷施治疗性杀菌剂。当条件有利于病害蔓延或流行时,喷施保护兼治疗性杀菌剂进行全田防控。在病害流行期,喷施耐雨水冲刷的内吸性治疗杀菌剂。当田间晚疫病发生比较严重后,选用保护性药剂喷施。每隔7~10 d喷一次,发病严重时或多雨季节用药间隔期应缩短为5~7 d,视病情发生情况连续使用3~7次。

7.3.4.4 二十八星瓢虫。在幼虫分散前与幼虫为害期进行防治,均匀喷洒叶片背面和正面,每隔10 d 喷药1次,在植株生长期连续喷药3次。

8 收获贮藏

8.1 收获

8.1.1 杀秧

收获前7~10 d,采用杀秧机或人工割除地上茎叶,运出田块。

8.1.2 收获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在收获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避免内伤,速装速运;避免块茎被曝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按NY/T 1066的规定进行分级装袋。

5

DB14/ T 596—2017

8.2 贮藏

按NY/T 2789贮藏。

6

DB14/ T 596—2017

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药剂拌种

表A.1 马铃薯药剂拌种方法推荐表

DB14/ T 596—2017

8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田间化学防控

表B.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田间化学防控药剂推荐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