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

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

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

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

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

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框架梁配筋率超过多少是超筋了

再举个例子,某框架梁,三跨,300x800,梁底受拉钢筋6根圆25,梁上侧靠近柱子的部分8根圆25,是否超筋了,如何调整

如果不考虑抗震要求的话,所谓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没有直接联系。你给的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与超筋无关。所谓梁超筋,是指不论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够提高粱的承载力,因为梁受压区的混凝土已经压碎了。所以,理论上梁的配筋率是可以无限提高的,只要混凝土的抗压承载力足够就可以了。所以梁超筋的判断是以混凝土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来判断的。例如,对于采用二级钢的梁来说,当混凝土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大于0.55时,梁即超筋,但不是以配筋率来判断的。一旦超筋,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梁的断面尺寸。

当考虑抗震时,为了延性要求,梁超筋除了要按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控制,还要限制梁端上部的配筋率,也就是你给的公式,要求配筋率小于2.5%。配筋率应以全截面计算,就是你给的第一个式子计算。按你的数据,梁的配筋率是没有超筋的,才1.6%。

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

A. 面积配箍率(ρs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B. 体积配箍率(ρv):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8.3条、第11.4.17条、第11.4.1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6.3.12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4.7条。

配箍率

配箍率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1).面积配箍率(ρ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为构件宽,s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2).体积配箍率(ρ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ρ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

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

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按抗震7度区规则结构设计,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30KG/m2

砼0.3—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38—42KG/m2

砼0.33—0.35m3/m2

3、小高层11—12层

钢筋50—52KG/m2

砼0.35m3/m2

4、高层17—18层

钢筋54—60KG/m2

砼0.36m3/m2

5、高层30层H=94米

钢筋65—75KG/m2

砼0.42—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28层H=90米

钢筋65—70KG/m2

砼0.38—0.42m3/m2

7、别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介于多层砌体住宅和高层11—12层之间

剪力墙分布钢筋和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的限制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因为尚没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在相关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可参考《混凝土高规》关于框架柱的规定,以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性能。当纵向钢筋直径较大、配筋率较高时,约束篐筋的配置应与之相配套。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一般按构造要求配置,配筋率不会太大。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最大配筋率虽然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混凝土高规》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和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出水平分布钢筋SH A 的最大值,因此其最大配筋率实际上是有限制的。另外,《混凝土高规》对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最大直径也做了限制。

关于梁、柱配筋率的问题

很多人在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辨不清什么时候采用全截面,什么时候采用有效截面来计算。

对于梁的计算,有计算梁的最小配筋率和梁的一般配筋率。

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全截面高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而第9.5条是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问题的。所以9.5.1条注3中,所说的配筋率是指的最小配

筋率。

梁的一般配筋率:取有效高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8.2.3条: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 s/(bh0);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 p+A s)/(bh0)。

当计算梁的配筋率的时候,验算是否达到最小配筋率,请用b·h来做乘数,验算最大配筋率的时候,分子请

用b·h0,这样偏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3.3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在《高规》和《抗规》里,都明确指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通俗说就是梁上部支座处钢筋要小于2.5%。但梁底跨中的最大配筋率,规范里并未明确说明。

避免混凝土先于钢筋屈服就压坏,规定最大受压区高度。为了保证结构延性,规定最大配筋率。我估算过,一般1.6~1.8%配筋率就基本上是单筋的最后的塑性铰形成条件。

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较大值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规范只规定了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所以构造钢筋不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满足构造要求。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柱子一般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为了避免少筋破坏,所以要规定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架立筋主要用于梁内,是为了固定箍筋,与受力筋、箍筋构成钢筋骨架,并能承受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的内应力。没有最小配筋率,但要满足构造要求,即直径不能太细。

架力筋只按构造配筋,不存在最小配筋率

最大或最小配筋率均是对受力钢筋而言,架立筋属构造钢筋,不在配筋率计算范围。但有时在支座处,如连续梁或固接梁支座处,架立筋也可作为受力筋,这时就要考虑按配筋率计算了。

规范只规定了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第9.5节),所以构造钢筋不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满足构造要求。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

第8.5.15条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 BR>

2.承台的最小厚度距离不小于300mm.

3.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图8.5.1a),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图8.5.15b)。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图8.5.15c)(见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4.2.3 承台的钢筋配置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 承台梁的纵向主筋直径不宜小于φ12,架立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φ6;

4.2.3.2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矩形承台板配筋宜按双向均匀布置,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10,间距应满足100-200mm。对于三桩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配置,最里面三根钢筋相交围成的三角形应位于柱截面范围以内(图4.2.3)。

4.2.3.3 筏形承台板的分布构造钢筋,可采用φ10-12,间距150-200mm。当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计算内力时,考虑到整体弯矩的影响,纵横两方向的支座钢筋尚应有1/2-1/3且配筋率不小于0.15%,贯通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计算配筋率全部连通。

4.2.3.4 箱形承台顶、底板的配筋,应综合考虑承受整体弯曲钢筋的配置部位,以充分发挥各截面钢筋的作用。当仅按局部弯曲作用计算内力时,考虑到整体弯曲的影响,钢筋配置量除符合局部弯曲计算要求外,纵横两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1/2-1/3且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15%,0.10%贯通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实际配筋率全部连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9.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u≥Mcr (9.5.3)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

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取值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关于剪力墙

一、墙的分类

墙是在两个方向上(宽和高)尺寸较大,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尺寸较小的构件,当荷载主要作用在垂直于墙的平面内(例

如地下室外墙、挡土墙)时,其受力类似板,是受弯构件。当墙体墙的平面内,既承受很大水平剪力,同时又承受竖向荷载,还承受水平荷载时,和柱子一样,是压、弯、剪构件——剪力墙。但其截面特性、受力特点及配筋方式都和柱子有很大区别。

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且墙肢两侧均与弱连梁相连(连梁的跨高比大于5)或一端与弱连梁相连、一端为自由端时,称为短肢剪力墙。《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虽然为5~8,

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高度之比,跨高比Lb/hb 2.5)或墙长较短但与翼墙相连时(翼墙长度不小于翼墙厚度的5倍)可不做为短肢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8时,称为一般剪力墙。当剪力墙的高宽比H/hw<2时,称为矮墙,此处H为剪力墙的总高度,hw为剪力墙的总宽度。

当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4.0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截面设计;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hw与截面厚度之比hw/bw不大于3.0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截面设计方法分别取用柱和墙的规定,二是构造措施分别遵照柱和墙的规定。

二、剪力墙截面尺寸的确定

注:表中符合h为层高或无支长度两者较小值,无支长度是指剪力墙长度方向平面外横向支撑之间的长度。

当墙体厚度不能满足上表要求时,可按高规附录D验算墙肢稳定,以满足要求。

注意:框架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中的单片剪力墙(非筒形)、外墙单片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单片墙及外墙转交窗处的剪力墙肢不应以稳定验算来确定墙肢厚度,应按上表确定。

三、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根据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

1、一般情况下,当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顶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取1/10)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

2、当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时,应是以地下一层底板(不是地下一层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底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

3、当由于地下室顶板大部分板面标高降低、开大洞、或车库(墙体少)等原因,不能满足地下一层顶板作为结构嵌固部位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顶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

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两者的较大值。

四、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最大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限值。

上式中,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可变荷载效应标准值x组合值系数)x1.2作用下产生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五、结构布置

1、多高层剪力墙结构,墙体应采用双向或多向布置,形成对承受竖向荷载有利、抗侧力刚度大的平面和竖向布局。在抗震结构中,应避免仅单向有剪力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剪力墙结构的侧向刚度不宜过大。剪力墙间距不宜太密,宜采用大开间布置。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设防烈度为8度或小于8度的剪力墙结构,当顶层需要设置大房间而减少部分剪力墙时,大房间应尽量设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部位,该层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下层刚度的70%。楼、顶板按转换层处理,板厚不宜小于180mm,配筋按转换层的要求。

2、多高层剪力墙结构在平面中,门窗洞口距墙边距离一般要求宜按下图所示。应避免三个以上门洞集中于同一个十字交叉墙附近。

六、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1、由于各类剪力墙洞口大小、位置及数量的不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受力特点也就不同。这主要表现为亮点:一是各墙肢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二是沿墙肢高度方向上弯矩的变化规律,如下图

2、整截面墙的受力状态如同竖向悬臂梁,截面正应力呈直线分布,沿墙的高度方向弯矩图既不发生突变也不出现反弯点,如图a

3、独立悬臂墙是指墙面开口很大,连梁刚度很小,墙肢刚度又相对较大时。此时连梁约束作用很弱,犹如铰接于墙上的连杆,每个墙肢相当于一个独立悬臂梁,墙肢轴力为零,各墙肢自身截面上的正应力呈直线分布。弯矩图既不发生突变也无反弯点,如图b

4、整体小开口墙的洞口较小,连梁刚度大,墙肢刚度又相对较小。此时连梁约束作用很强,墙的整体性很好。水平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主要有墙肢的轴力负担,墙肢的弯矩较小,弯矩图有突变,但基本上无反弯点,截面正应力接近直线分布,如图c

5、双肢墙介于整体小开口墙和独立悬墙之间,连梁对墙有一定约束作用,墙肢弯矩图有突变,并有反弯点存在(仅在一些楼层),墙肢层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如图d

5、壁式框架洞口较宽,以至于连梁和墙肢的刚度接近,墙肢中弯矩与框架柱相似,其弯矩不仅在楼层处有突变,而且大多数楼层中都出现反弯点,如图e,变形曲线以剪切型为主。

材料用量与结构安全

一些结构设计人员在从事结构工程设计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基础越大、柱子越粗、剪力墙越厚、梁越大、板越厚,结构就越安全。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当主楼和裙房高低层间连为一体,加大裙房基础的尺寸,会使裙房的沉降减小,从而加大了高低层间的沉降差,导致结构不安全。

梁越大,越不易保证“强柱弱梁”设计原则的实现,导致地震时柱先于梁破坏,使结构倒塌,这也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框架结构倒塌的主要设计原因。

楼板越厚,楼盖自重越大,将使梁、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和基础的安全度下降。

柱、剪力墙适当增大断面,对提高结构安全度可能是有利的,但应该看他们的位置,柱、剪力墙布置的位置有时比加大断面更重要,更有效率。次要位置的柱、剪力墙加大截面,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增加了结构自重,对提高结构安全度意义不大。

从结构抗震角度考虑,材料用量越多,结构自重越大,地震力也越大,如果增加的材料没有用到必要的地方,那么将导致结构抗震性能的降低。

因此,结构设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是,结构材料要用到必要的位置,发挥材料更高的效率,用量要合适。不加分析判断,不论构件的性质和位置,片面增大材料用量,不能保证就提高了结构安全度。在结构设计时,仅靠增大材料用量来保证或提高结构安全的做法,不是一个好的结构工程师应该考虑和采取的。结构概念不清的工程师,在结构计算完成、绘图时,往往会采取再人为的加大一下结构构件的截面、增大一下配筋量的方法,来使自己放心、保证结构安全。此时应注意,并非增大了材料用量,结构就一定更安全。

建筑程序歌

要想建设效果好,选择队伍要招标。

中标以后订合同,免得约束无依照。

协议内容应详尽,权利义务与违约。

甲方按时交图纸,会审图纸别忘掉。

施工单位做“两算”,人工机械和材料。

施工现场先平整,线外两米要接牢。

找好方位来放线,按着规定挖地槽。

先做垫层后基础,地梁一般三百高。

基础部位有洞口,具体位置图示标。

做完基础砌墙体,二者之间有防潮。

砖墙砌体要牢固,首层砂浆强度高。

制作圈梁支模板,顶浆上板提工效。

三毡四油来防水,顺水坡度二分毫。

人工排水落水管,自然排水檐板包。

外墙做完做勒脚,勒角间隔有线条。

外墙根部有散水,六米伸缩紧记牢。

室外完工转室内,水暖安装第一招。

中级抹灰分两层,砂灰打底后麻刀。

先做屋面后墙裙,墙裙下面有踢脚。

厨浴厕所精装修,瓷砖地砖不可少。

素灰打底贴稳固,厕浴底部谨防潮

室内最后做地面,磨石机遇要抓好。

门窗安装上油漆,接通水电待结交。

交工之前要验收,自检用户共同瞧。

如有不妥再返修,执行合同勿动摇。

建行留足包修金,保期维修不烦恼。

按时结算保工期,争创国家全优号

少筋梁和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梁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全部拉力将由受拉钢筋负担,受弯钢筋应力σs显著增大。当配筋率过低时,混凝土一开裂σs超过其屈服强度,进入强化阶段甚至直接被拉断。这说明由于ρ过小,钢筋所能承受的拉力尚不足以负担原来由拉区混凝土所承受的拉力,即钢筋混凝土梁的M u尚低于同样截面、同样混凝土强度的素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M cr。这种梁称为少筋梁,其破坏特征是直接被拉断,或者拉区混凝土突然出现一条很宽的裂缝,荷载迅速下降,尽管开裂后梁仍保留有一定的承载力,但梁已发生严重开裂下垂,这部分承载力实际上是不能利用的。少筋梁属于脆性破坏,既不经济,又不安全,故在建筑结构中不允许采用。

注:少筋梁和超筋梁的强度实际上是由混凝土控制的(超筋梁钢筋强度没有充分利用,少筋梁钢筋强度无法利用),而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很小,没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且离散性大于钢筋,破坏有混凝土控制是不利的。

普通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梁,可分析如下:

↓ρ→M U↓和M cr↓,但M U下降的速率快,ρ=ρmin时,M cr= M U。

即,按照混凝土梁弯曲抗拉强度计算的开裂弯矩等于钢筋混凝土梁开裂截面抗弯承载力确定配筋率的下限。

[GB50010-2002]:

素混凝土梁,M cr=7f t bh2/24,

钢筋混凝土梁,M U=f y A s h0(1-0.5ξ),

考虑常用尺寸,取1-0.5≈0.98,h≈0.08h0,

代入M cr=M U,则解出:ρmin=A s/bh0≈0.35f t/f y

GB50010-2002取:ρmin=max(0.45f t/f y,0.002)。

ACI318-05规范:

[分析一]

矩形截面,宽度为b,高度为h,有效高度为d,对受拉边缘截面模量为bh2/6。对典型截面取h/d=1.1,受弯破坏时内力偶臂为0.95d。弯曲抗拉强度

,。

这一结果可推广至T形截面。相应的公式取决于截面的尺寸比例及梁受弯时翼缘是处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对于翼缘处于受压区的典型尺寸比例的T形梁,可分析得,

式中b w为腹板宽度或凸出板下方的截面宽度。

对于翼缘处于受拉区的T形梁,类似的分析可得出。[分析二]素混凝土,M cr=f r S,这里不考虑拉区混凝土塑性发展,式中,,

所以,

M n=A s f y(d-a/2)≈A s f y d(对低配筋率,压区混凝土高度a很小),

考虑压区混凝土发展塑性时开裂弯矩加大M n=2.4M cr,

ACI规范对最小钢筋面积的要求就是出自上述结论,但有一些区别。依据ACI规范第10.5节,经计算需配置受拉钢筋的任何截面(除下述注明情况外),其As不得小于如下最小配筋率:

ACI318-95取,

这适用于受正弯曲和负弯曲的区段。其中的附加限制200/f y不过是出于历史原因,这恰与早期规范对那时的普通材料的承载力所要求的0.005的最小配筋率相一致。注意与翼缘处于受压区的T形梁公式相比,ACI规范的系数3是保守的取整值,如将其用于矩形梁是非常保守的,对矩形梁在中理论分析给出1.8。这或许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对连续T形梁在负弯曲区段的最小配筋不应小于正弯曲区段的最小配筋,而正弯曲区段的弯矩一般较小。

ACI规范第10.5节对有受拉翼缘的静定T形梁的处理是一特例,要求其最小配筋面积取

b w为腹板宽度,b为翼板宽度。

【例外】依据ACI规范第10.5节,如果在每一个截面所配的受拉钢筋面积至少较计算要求的大1/3时,可不强行满足式以上最小配筋率的要求。这对诸如地基梁的大构件规定了足够的钢筋,否则通常的算式将要求过多的钢筋量。

对于等厚的结构板和基础,沿跨度方向的最小受拉钢筋面积是为收缩和温度钢筋要求的,因而无需满足上述最小配筋量。此类钢筋的最大间距应取三倍板厚或18in中的较小者。

ρ<ρmin

的梁称为少筋梁,梁将在第一条裂缝形成时立即破坏而没有征兆,为脆性破坏。

少筋梁钢筋强度无法利用,开裂前,钢筋应力很低,小于30Mpa,开裂后,拉区混凝土承担的拉应力全部由钢筋承担,钢筋应力突然增大(跳变),σs大于钢筋屈服应力,达到强化阶段,造成构件变形过大,或钢筋被拉断,造成构件破坏——一裂即坏!

构件破坏时,少筋梁的强度实际上由拉区混凝土控制,而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且离散性很大,这是不利的。

GB50010-2002规范编制组对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说明(包括梁、柱,预应力梁)

一、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复合材料结构。其中的混凝土是非延性材料,而钢筋则有很好的延性。在混凝土中配置钢筋以后,受力形态得到改善,结构性能因而大大提高。但是,当配筋量少于一定限度以后,构件的性能会发生质的变化——与无筋的素混凝土结构相差无儿。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对钢筋配置量有一个起码的要求,这就是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我国设计规范的最小配筋率过去基本沿用前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定,数值明显偏低。前几次规范修订也曾考虑作适当的提高,但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最小配筋率偏低的状况。从本质上说,最小配筋率的确定,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反映了某一地区和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策性。

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的增强;钢材供应状况改善;可持续发展和耐久性的需要以及适当增加结构安全储备的决策,本次规范修订不仅适当提高了受力钢筋的最小筋率,而且使其更为合理。尽管修订后新规范的最小配筋率与国际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己明显减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继续增强,这种差距还可以进一步减小。

二、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中的纵向受拉钢筋包括小偏心及大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拉钢筋;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以及偏心受压构件中受拉一侧的受拉钢筋。原规范规定最小配筋百分率(%)分别为0.15(C35)和0.20(C40-C60)。新规范规定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取为:ρmin=45f t/f y,且不少于0.20。

与原规范相比,最小配筋率略有提高,最大的变化是考虑了配筋特征值f t/f y的影响。即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应提高最小配筋百分率,这是为克服高强混凝土脆性的影响,保证构件必要的延性。反之,当采用强度较高的钢筋(如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由于其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承载能力,配筋百分率可以适当降低。按上述双控手段确定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比较合理,有利于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优化。实际上,各国规范标准均以“截面开裂后,构件不致立即失效(裂而不断)为原则来确定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新规范虽未达到这一目标,但已较为接近。

三、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在混凝土结构中,受压钢筋多用于轴心受压构件的全部受力钢筋及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中受压侧的受力钢筋o规定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率的目的,是希望受压混凝土破坏时,不致具有突然压溃的明显脆性性质。也就是当混凝土抗力耗尽而将崩裂时,配于压区的受压钢筋以其延性的承载力,及对混凝土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延缓这个破坏过程。当然,这不仅取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还与围箍钢筋的数量、间距、配置形式等有关,后者将在柱的构造措施中解决;而前者作为改善受压构件破坏形态的重要条件,以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的形式提出要求。

我国原设计规范中规定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对偏心受力构件一侧的受压钢筋为0.20;轴心受压构件全部钢筋为0.4。这一规定虽偏低于国外规范相应的规定,但仍可起到一定的改善受压混凝土脆性压溃的作用,并经工程实践考虑而未发生问题,故未作大的调整。

考虑原规范确定的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多用以确定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数量,而它与抗震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未完全衔接。因此本次修订不计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或受拉,均按"一侧纵向受压钢筋"和"全部纵向钢筋"两个条件控制,而对最小配筋百分率作以下要求:

一侧ρ'min =0.20;全部ρ'min=0.60土0.10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或以上时采用"+"号,ρ'min应增大0.10;

当采用HRB400级及RRB400级钢筋时采用"-"号,ρ'min可减少0.10。与原规

范比较,一侧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未变。而全截面的纵向钢筋配筋百分率(不论其受压否)均采用0.60,比原规范的0.40有明显的提高。其原因是,在受压构件柱中,除弯矩平面的柱的两对边配筋外,还应考虑两侧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在承受压力荷载,改善柱的延性,增强对核心部位混凝土的围箍约束,防止柱的脆性压溃中同样起到很大的作用。这部分钢筋同样应计入最小配筋百分率中。因而,全部和一侧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就不存在单纯两倍的关系了。

四、预应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对于预应力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国内外所有的标准规范均以同一原则确定其最小配筋率,即“预应力构件截面开裂时,构件不致立即失效”。即预应力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M应不大于按实配钢筋计算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值M。

Mu≥M cr

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的脆性,其受力钢筋在尚未承载时就因预应力张拉而处于高应力状态。承载受力后应力增长起点很高,离其拉断强度已不远。相应的弯矩值为承载力设计值Mu 。而预应力构件的混凝土,由于受到预加力而有很大的预压应力σpc,在承载受力时,先要抵消σpe才能形成拉应力,并在拉应力相当大以后才开裂,相应的弯矩值为M cr。在开裂的瞬间,原由混凝土承载的全部拉应力都因截面断开而转移到钢筋上。如果此时钢筋的抗力不足以承担这些拉力,即Mu比Mcr小,则会发生“开裂即失效”的现象,这种脆性破坏是很危险的。

由此可知,公式Mu≥M cr是保证预应力受弯构件不发生“开裂即失效”脆性破坏的基本条件。只是最小配筋百分率通过弯矩比较的隐函数形式而未直接表达而已。因此,最小配筋百分率不仅取决于钢筋与混凝土的强度,还与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等诸多因素有关,很难直接确定,而只能通过计算给出。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规定的数值。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采用; 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嵌固部位。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 度不能无限增大 ,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 ,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 ξb ( 常用材料在 0.5 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 ξb 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 砼等级 钢筋等级 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 (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 2.0 %,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 2.0 %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 ,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 足,砼规 11.3.1 可知框架梁配筋 率宜满足 1. ≤ 2.5 % 2. ρ ≤α 1ζbfc/fy ρ =( As'-As ) /bho ξ b =0.35 (二、三级框架) =0.25 (一级框架) 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 2.5% 吗? 抗震规范中 ,强规 6.3.3 条: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 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25 ,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 。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二、三级不 应小于 0. 3 。高规中 6.3.2 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 文中 ”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这里关键一个 “且”字,故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 应大于 2.5 %”,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而应加上 “且”后面 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 x/h0 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 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有人说h和h。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我同意这个说法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理解:对于大偏心或受弯构件在计算配筋时都不考虑受拉区一侧砼抗拉强度,仅考虑有效截面积,所以应该采用As/b*h。来计算,在小偏心或轴压构件不存在砼抗拉情况,应按全截面来计算As/b*h来计算。 照此说来,9.5.1的注解3仿佛没有说清楚h和h。的问题,对于受弯构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最小配筋

混凝土板每m最小配筋率配筋面积表

160(8@200)160(8@200)172(8@200)188(8@200)205(8@200)180(8@200)180(8@200)193(8@200)212(8@200)231(8@200)200(8@200)200(8@200)215(8@200)236(8@200)257(8@190)220(8@200)220(8@200)236(8@200)259(8@190)282(8@170) 308(8@160)240(8@200)240(8@200)257(8@190)283(8@170) (8/10@200)260(8@190)260(8@190)279(8@170)306(8@160)333(8@150)

(8/10@200)(8/10@190) 280(8@170)280(8@170) 300(8@160) (8/10@200)330(8@150) (8/10@190) 359(8@140) (8/10@170) 300(8@160)300(8@160) 322(8@150) (8/10@200)353(8@140) (8/10@180) 385(8@130) (8/10@160) (10@200) 320(8@150) (8/10@200)320(8@150) (8/10@200) 343(8@140) (8/10@180) 377(8@130) (8/10@170) (10@200) 410(8@120) (8/10@150) (10@190) 340(8@140) (8/10@180)340(8@140) (8/10@180) 365(8@130) (8/10@170) 400(8@125) (8/10@160) (10@190) 436(8@110) (8/10@140) (10@180) 360(8@130) (8/10@170)360(8@130) (8/10@170) 386(8@130) (8/10@160) (10@200) 424(8@110) (8/10@150) (10@180) 462(8/10@130) (10@170) (10/12@200) 380(8@130) (8/10@160) (φ10@200)380(8@130) (8/10@160) (10@200) 408(8@120) (8/10@150) (10@190) 447(8@110) (8/10@140) (10@170) 487(8/10@130) (10@160) (10/12@190) 400(8@125) (8/10@160) (10@190)400(8@125) (8/10@160) (10@190) 429(8@110) (8/10@150) (10@180) 471(8/10@130) (10@160) (10/12@200) 513(8/10@125) (10@150) (10/12@180) 500(8@100) (8/10@125) (10@150) (10/12@190)500(8@100) (8/10@125) (10@150) (10/12@190) 536(8/10@120) (10@140) (10/12@170) (12@200) 589(8/10@100) (10@130) (10/12@160) (12@190) 641(8/10@100) (10@120) (10/12@140) (12@170) 600(8/10@100)(10@130) (10/12@150)600(8/10@100) (10@130) (10/12@150) 644(8/10@100) (10@120) (10/12@140) 707(10@110) (10/12@130) (12@160) 770(10@100) (10/12@120) (12@140)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 )'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

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全部纵向钢筋 0.6 受压构件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 (9.5.3) 式中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 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1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2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 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 2.5。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 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

制等级。(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 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 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 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 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 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板C30HPB235为。 (《混凝土》)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采用C60以上时,增大 2,对于受弯构件,截面积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C30HRB335时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小于,二三级不 小于(下部纵筋不宜过少) 最大配筋率:%,《混凝土》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混凝土》)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235分别为和。(《混凝土》,12)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非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一侧;全部。《混凝土》(注意同梁) 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采用C60以上时,增大 2,四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 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柱内箍筋(%): 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 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235箍筋算得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剪力墙(%): 非抗震:(《混凝土》) 抗震:一、二、三级;四级;框-剪;部分框支 (《混凝土》) 梁中配筋要求: 纵筋:《混凝土》、6、15、16;、7;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精编版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 筋率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二、三级框架) =(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吗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高规中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二、三级为)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筋,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2钢筋并筋,保护层厚度,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 第二节:钢筋并筋,保护层厚度,最小配筋率 强度指标延性指标 混凝土抗拉差,钢筋延性好,混凝土延性好。 钢筋延性指标: 均匀伸长率最大力下的伸长率 均匀伸长率,不考虑颈缩 我们通常说的伸长率为考虑颈缩现象。 (五)并筋

条文说明: 说明:1,28以上不超过3根,32不超过2根,36不允许并筋。2,一排横向靠拢,三根品,并筋重心为等效钢筋重心。 3,等效直径(当量直径)2根跟号2,3根根号3。 4,并筋后和普通钢筋计算一样。 5,4.2.8条。

构造问题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二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三钢筋锚固 四钢筋的搭接问题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8.2.1条) 1,保护钢筋以防止生锈———耐久性(主要问题) 2,握裹作用———共同作用,抗拔前提(满足) 3,H0=h-as——受力作用(比较明确) 4,防火——钢筋(软化)(防火规范规定) 主要耐久和握裹主要是耐久性 保护层厚度,正常情况不需要修正。 耐久性: 长锈条件1,水气2,膜破坏 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厚度和50年碳化有关系 a,板和墙是一大片,一个平面。梁柱是杆件两个方向碳化。板墙薄,梁柱厚。 b 碳化时间,50年和100年不同,100年是50年的1.4倍。 c 混密实度有关,表8.2.1定在大于C25的情况下的。如果小于等于C25时候加大5mm。

d,碳化和环境类别有关。(环境类别见3.5.2条) 握裹力问题8.2.1条1款 基本锚固长度——抗拔试验 在保护层大于钢筋直径下做的试验

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变化,受力有变化。

二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8.5.1) 1,受弯,偏心受拉,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2,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受弯,偏心受拉: 开裂就破坏,0.45ftb=fyAsinb 区分: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划分界限 保证构件延性破坏的保证 双控制 注意:拉区钢筋混凝土面积怎么求? 受拉肋及翼缘考虑面积,受压翼缘不考虑。 应2012 eg5.1.24 (455页) eg5.1.27 (457页)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4根螺纹18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纹20:18.85平方厘米,配筋率:(10.18+18.85)/40*80 =0.009,配筋率0.9%。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 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第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取值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 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 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 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 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 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 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 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 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 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 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 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 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

新规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 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300为0.238。(《混凝土》8.5.1)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

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0.15和45f t/f y较大值;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 ρmax=ξb*α1*f c/f y=0.550*1.0*14.3/300=0.0262=2.62%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 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0.5(0.3) 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7《抗规》6.3.4-1

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混凝土》9.2.5)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0.127和 0.148。(《混凝土》9.2.9,9.2.10)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

最小配筋率验算

最小配筋率验算 根据《公预规》第9.1.12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下列条件: 0.1≥cr ud M M (2-44) 式中: ud M ——受弯构件抗弯承载力设计值,)2(0x h bx f M cd ud -=,见表2-18; cr M ——受弯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按《公预规》式(6.5.2-6) 0)(W f M tk pc cr γσ+= pc σ——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合力0P N 在构件抗裂边缘产生的 混凝土压应力,pc σ 值见表2-38; γ——0 2W S = γ;0S 为全截面换算截面重心轴以上部分面积对重心轴的面积矩,0W 为换算截面抗裂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tk f ——C50混凝土MPa f tk 65.2=。 表2-40 截面特征不计翼缘湿接缝,采用表2-17第二阶段截面特性,最小配筋率满足《公预规》第9.1.12条要求。 表2-40 最小配筋率达标验算表 梁号 位置 ud M ) (M kN ? pe σ ) (MPa 0W )(3 m 0S )(3 m γ cr M cr ud M M 边梁 2 /L 6798.595 9.73 0.4056 0.3000 1.4793 5536.488 1.228>1 4 /L 6458.637 9.09 0.3956 0.2977 1.5051 5173.814 1.248>1 3号梁 2 /L 6157.758 10.34 0.3946 0.2871 1.4551 5601.794 1.109>1 4 /L 6104.739 9.77 0.3879 0.2850 1.4695 5300.283 1.152>1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受力类最小配筋百分 0.6全部纵向钢受压构0.2 一侧纵向钢0.45/中的较大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注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HRB40级RRB4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0.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b)h'后的截面面积计算;ff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

最小配筋率

最小(大)配筋率 一:板 1:最小配筋率 (1)分布钢筋:砼规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受力钢筋:砼规8.5.1 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1条规定: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2:最大配筋率 可参考受弯构件。 二:柱 1:框架柱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

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类别抗震等级 一二三四 中柱和边柱0.9(1.0)0.7(0.8)0.6(0.7)0.5(0.6)角柱、框支 柱 1.1 0.9 0.8 0.7 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2.受压构件 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强度等级 500MPa 0.50 强度等级 400MPa 0.55

配筋率怎么计算

配筋率怎么计算?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 一侧纵向钢筋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较大值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钢筋总截面面积与正截面的有效面积(宽*有效高度)的比值,叫做配筋率。

(整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 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

裂缝。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 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