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07级地理科学付瑶1256407041

一、前言

从2010年5月25日——5月28日和7月4日——7月9日近八天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在课堂上我们已经掌握了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知识,但对实地考察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还存在着欠缺,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了这次野外实习的机会,从西到东横穿了东北平原,从西到东的路线为乌兰浩特市——白城市——洮南市——通榆县——长岭县——长春市——蛟河市——敦化市——二道白河镇——长白山。由于区域跨度大,时间有限,我们的野外实习采用乘车的方式进行,到典型的观察点下车仔细观察。

通过此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验证了课堂上所学习空间地理规律,从实践中整体体会到了区域自然地带的区别,对自然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这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对温带针茅草原栗钙土地带段、温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段、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段和区域内非地带因素影响非地带单元的观察以及长白山垂直地带性规律的考察。综合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不仅让我深刻的认识了理论知识而且让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界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吉林省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东部地势高的地区降水多于西部,形成了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和温带半干旱区,同时降雨量还影响各地带段的植被,分别为针阔混交林、以羊草占优势的森林草原以及典型草原的地带性植被。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吉林省的土壤从东到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吉林西部实习——以观察点为单元

从长春向西走到乌兰浩特市的观察点,如表1

1、我们选择了人工取土场,125°4′54.8″E,43°58′43.6″N开始观察,海拔大约200m,地形面与学校是一个面,而此处海拔却比学校的低,地形面的地势东高西低。由于地势较高,地平面微波起伏,此处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流水作用下侵蚀而成。观察此地的土壤剖面,底部岩石是白色的且有铁质锈斑的湖相沉积物,表层土壤约1m厚的黄土状亚黏土,且越向上黄土颗粒分布越均匀,与下层岩石变化大,可推测此地的黄土并非原地的风化物,而是在外力作用下再次堆积。用盐酸实验验证土壤中并不含钙,所以黄土是被流水搬运而来。根据黄土颗粒的胶结程度判断,应为Q2时期的,综上这里是中更新世水成黄土台地。由于这里的气候是温带半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季节性冻土和母质的黏重,透水性差,使土壤发生潴育化过程,土壤中有铁锰结核。由于此地和周围地势起伏不大,降水后一部分流走,一部分留在此处,属于水上处境。

2、乘车行至翁克,地势开始升高,这是一个高台地,在流水作用下,地形面侵蚀强烈,此处属于松辽分水岭的一部分。该观察点底部岩石为红色砂砾岩,与上一点相比岩石颗粒胶结更紧实,可判断高台地形成于Q1时期。红色砂砾岩磨圆较好,所以此处岩石也是被洪水搬运堆积,所以此地是一个Q1时期的洪积台地。此处海拔比上一点高,且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上没有Q2时期的黄土台地堆积,因此可能原因有二个:一是在Q2时期发生洪水之前这里就发生了构造运动抬升了;二是Q2时期的洪水小,没淹没这里,后来地势抬升了。由于地势较高,水文特征是残积处境,将土壤中的钙淋溶,在半湿润区,淋溶不彻底,土壤为淋溶黑钙土,植被本应该是森林草原,但现在已被人类开垦,种植上了农作物。

3、观察点是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的阶地平原。判断这里为阶地而不是台地的原因是土壤剖面呈二元结构,不是漫滩的原因是二元结构上已经发育了土壤。这里海拔150m,由于地势抬升不高,所以地形面侵蚀很弱,地势较平坦。根据岩石的颗粒的胶结程度判断为Q3时期的亚砂土,土壤发育成黑钙土,原生植被是典型的羊草草原,但现在已被人类耕作。

4、霍林河的泛滥平原

霍林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观察点是霍林河河漫滩上。海拔100m左右,由于地势较低,有属于半湿润区气候,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流向地表,土壤发生盐碱化地球化学过程,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壤发育为盐化草甸土。由于不缺水,盐度高,植被是草甸草原。霍林河来回摆荡,带来了大量的沙,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沙丘,沙丘逐渐变大形成沙垄,

在远处形成了闭流区。沙丘上现已生长了柳树和草本,说明沙丘较湿润且已成固定沙丘。5、观察点是洮儿河西岸的一个取土坑,海拔150m,比洮儿河地势高,西部是大兴安岭褶皱构造,正式这种构造结构使大兴安岭大量的降水沿着岩层流入此地,虽然这里的降水量少但土壤含水量不低,同时土壤中的盐分又被流水冲到洮儿河附近,所以这里土壤的盐碱度低。因为这里土壤不缺水,盐碱化程度又低,所以可以生长湿生植被,许多的土地都已被人种植水稻。

观察土壤剖面下层的岩石,由于颗粒胶结不好,判断为Q4时期的砂砾岩。岩石磨圆程度一般,分选不好,推测是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此地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不能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所以可能是大兴安岭的暴雨径流将砾石带到此处堆积。底部岩石具有二元结构且上层的砾石颗粒细,下层的颗粒粗,所以可以断定这里是Q4时期的高河漫滩。由于地下水充足,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少量的地表降水在地下水的顶托作用下,将钙带到土壤下部淀积,所以土壤为草甸黑钙土。

6、大兴安岭老洪积扇的山前台地

大兴安岭一共有两个洪积扇,观察点是大兴安岭的老洪积扇的山前台地。洪积扇台地底部砾石已经倾斜,说明形成年代久远。根据砾石颗粒的胶结度判断为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且岩石颗粒中含有红色氧化物,说明形成时温度很高。大兴安岭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上有Q4时期的洪积台地,Q4时期的洪积台地分布范围广,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兴安岭的山地在Q1时期发生洪水后抬升了,Q4时期的洪积物被冲击的更远,所以覆盖在Q1洪积台地上,但大兴安岭并未升高,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二是Q4时期的降水多了,形成特大洪水,将洪积物冲得更远,覆盖在Q1洪台上,由于Q1时期气候干热,所以此种说法可以被接受。

此地海拔217m,地势很高,是一个高台地,虽然地下水充足,但由于地势高,对土壤没有影响,水上处境,加上此地是半干旱区,降水量很少,所以钙积层在土壤中堆积且厚,土壤发育成栗钙土。植被本应该是针茅草原,但地势低洼处却是羊草草原,我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地势的差异导致,地势低洼处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所以生长羊草。7、此处是大兴安岭上洮儿河发育的谷地,观察点是一个丘陵,底部岩石是酸性火山岩,透水性好,气候又是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少,土壤中的钙积层比上一点更厚,土壤发育为典型的栗钙土。植被在透水性好的岩石下生长为针茅草原。

8、观察点是大兴安岭的迎风坡,海拔450m左右,周围植被的优势种是蒙古栎、山杏,根据植被判断是针阔混交林,所以这里的降水量变大了,对面较低坡面上植被却是森林草原,所以这里应该是大兴安岭垂直带针阔混交林的下届,土壤发育为暗棕壤,但却是幼年暗棕壤,

我推测是这里的气温低,土壤发育慢或者土壤演化的时间短。

(二)吉林省东北实习——以自然区为单元记录

1、蛟河自然区如表2

(1)山地地形面

我们的观察点是是蛟河市附近的拉法山,拉法山属于断块山。拉法山坡面陡峭,拉法山岩石是花岗岩不能是喀斯特地貌,也不是海水侵蚀岩石底部,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崩塌,因为海水的涨落会侵蚀岩石上出现成排的海蚀洞,但拉法山没有,拉法山是断块山,它有断裂面,所以拉法山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坡面陡峭。拉法山岩石裸露,说明土壤发育不好,幼年土。海拔870m ,地势高,虽然处于温带湿润区,但是残积处境,植被为演替初期的植被。

攀登拉法山的时候发现拉法山有洞,这里开发时间短,不可能是人工挖掘,同时拉法山的岩石不是玄武岩,玄武岩凝结时有气泡,被水侵蚀后会有洞,这里是花岗岩,且结晶颗粒小,岩石结晶颗粒不好,所以为浅成岩,当火山喷发后有很多水汽,花岗岩冷凝后就形成了气泡洞。

(2)丘陵地形面

浑圆状丘陵,花岗岩山体,但此处花岗岩的结晶颗粒比拉法山的花岗岩结晶颗粒大,说明结晶好,深成岩,在发生构造运动时离地缝合线较远,说明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期构造运动。岩体的颜色较浅,还有大量的硅,所以是酸性花岗岩。海拔370m左右,岩石透水性好,在温带湿润区发育地带性土壤——暗棕壤。

(3)台地地形面

在土壤剖面上,有黑色条纹,颗粒组成较细的沉积物,和颗粒较粗颜色较浅的砂砾沉积岩互层,估计是中生代静水沉积和流水沉积互层,是湖相沉积物。台地面上起伏不平,比丘陵的侵蚀还严重?这是因为这里已被开垦耕种而且台地的岩石为湖相沉积岩,风化物颗粒细,透水性差,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侵蚀严重;而丘陵是花岗岩母质,结晶颗粒大,风化物粗,透水性好,降水渗入地下,且丘陵上的植被降低了降水对地表的冲击作用,所以受侵蚀程度较弱。

(4)河谷地形面

海拔大约100m ,地势低,受地下水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所以这里的土壤发育成草甸土,植被为湿生植被。

2、敦化自然区

敦化自然区在表3中已简单介绍,在这里不再叙述。

通过对蛟河和敦化自然区的野外实习,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区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及自然区的平亢地处境,一个自然区有完整的山体分布规律,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使山体形成一个组合系列。

(三)二道白河阶地

阶地底部岩石是Q1时期的玄武岩,但玄武岩上面有火山灰分布,而台地面没有火山灰,火山灰不呈面状分布,说明火山灰是被流水冲击到这里,而不是火山喷发到这里。由于火山灰透水性好,所以虽然是温带湿润区但不形成上层滞水,地势较高,所以地下水对土壤的作用弱,土壤发育为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也生长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

(四)长白山垂直带

长白山山势高耸,地形起伏变化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山下到山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呈现四个界限分明的垂直植被景观带。由下至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如图1

针阔混交林带

位于长白山下部,是长白山山地垂直带的基带,分布在海拔700—1100m ,该地带的植被类型是红松针阔混交林。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繁多。母质是玄武岩的风化物——黄土状沉积物,由于母质黏重,降水不易下渗形成上层滞水,所以土壤是白浆化暗棕壤。

针叶林带

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上部,海拔在1100――1700m之间,这里气温显著下降,空气温度大,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以优质的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树干通直,高大挺拔,冬夏郁郁葱葱,林下阴暗潮湿,苔藓植物特别茂盛,是苔藓的世界。该植被带分布于倾斜玄武岩高原上,土壤主要是亚高山棕色针叶林土。

岳桦林带

位于针叶林带之上,在海拔1700――2100m之间,是森林分布的上限。这里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气候低,降水量多,风力强,土层薄。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岳桦变得树干扭曲弯折,尤其在迎风坡上由于疾风劲吹,岳桦的树干都整齐地向着背风面倾斜,几乎匍匐在地。土壤为高山森林草甸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由于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大部分都是枯枝落叶分布在土层上。

高山苔原带

处于海拔2100m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土壤是山地苔原土,主要岩石为各颜色的粗面岩,地表覆盖着很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地形多呈放射状分布的平缓岭脊及羊尾沟。该带气候严寒,湿度很大,几乎是天天降水,植被类型是高山苔原,由于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植物分布由下而上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

小结:

通过此次野外实习,我们课堂的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同时也加深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性质、类型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和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增强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能力,增加了对地理学的学习兴趣。

在野外实习中,学会了在野外考察时的基础知识。如:

1、通过地势的高低判断当地的水文环境;

2、通过岩石颗粒的胶结程度判断岩石形成的时期;

3、用岩石颗粒的磨圆程度反映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岩石的颜色指示当时的气候;

4、用不同时期岩石的覆盖范围推测地球上的构造运动;

5、植被、水文特征和地势是判断土壤的标志;

6、在自然区内,根据地势找平亢地处境;

7、山体的垂直带上,植被、土壤、气候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表1 吉林省西部观察点自然因素

观察点 1 2 3 4 5 6 7 8

岩石黄土红色砂砾岩亚砂土砂砾砂砾砾石火山岩火山岩

地貌黄土台地洪积台地阶地高漫滩高河漫滩洪积台地丘陵山地

水文水上处境残积处境残积处境水下处境水上处境水上处境水上处境残积处境土壤黑土淋溶黑钙土黑钙土盐化草甸土草甸黑钙土栗钙土栗钙土暗棕壤

植被森林草原农作物羊草草原草甸草原湿生植被针茅草原针茅草原针阔混交林气候200m 260m 150m 100m 150m 217m 270m 450m

表2 蛟河自然区

地形面

岩石花岗岩花岗岩沉积岩砂砾

地貌山地丘陵台地河谷

水文残积处境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

土壤幼年土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

植被演替初期植被针阔混交林灌木、小乔木湿生植被

气候870m 370m 170m 100m

表3 敦化自然区

地形面

岩石变质岩玄武岩玄武岩玄武岩

地貌山地丘陵台地河谷

水文残积处境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土壤暗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植被演替初期植被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湿生植被气候————————

图1 长白山垂直地带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院:xxx专业:xxxxxx 班级:姓名:学号:xxxxx 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刘海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结束语 地质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 前言 一、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 于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实习时间及安排 6月11日至7月6日。6月18日至22日观看由美国拍摄的《国家自然地理》录像,25日至29日进行野外,30日至7月6日写实习报告。三、实习地点 武安:西寺庄北洺河、柳家河硅镁采石厂、柳家河渡槽处(灌溉渠道)、北洺河上游。 涉县:一五零电厂、中原村槐树岭、弹音村北。昌乐县:古火山群 青岛:栈桥、汇泉广场、汇泉湾、五四广场、石老人浴场、黄岛金沙滩。四、实习任务 1.认识识别断层特征,认识岩层受力后的连续变形; 2.认识河流中游沉积物、阶地,会观察生物群落的演替、河滩植物、河流的地质作用。 3.识别断层的存在,认识分水岭、向斜构造以及丘陵,会观察接触带的特征。 4.认识变质岩,了解流域、水系及河流的地质作用,了解不同土壤上的植物分布状况,认识崩落及崩塌地貌。 5.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植物的群落结构。

华南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02 -05 华南师 2002 自然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03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1 名词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04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6,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红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D.半湿润区、暖温带 2.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高原 读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图乙,回答3~4题。 3.图甲中③山脉是( ) A.太行山脉B.巫山山脉C.秦岭山脉D.横断山脉 4.图甲中B所代表的地形类型是图乙中的( ) A.a B.bC.c D.d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5~6题。

5.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淹没围扩大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多年降水量大增D.流域土壤含水率增大 6.近期,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B.湖底会持续降低 C.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问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年~1976 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 年D.1989年~ 2000年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B.长江C.辽河D.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11. 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

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工作总结 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2002)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 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 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原因 自然地理(2003) 1 名词 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自然地理(2004)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 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 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 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 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 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图1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千多块。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度纬线多少圈?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A.2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 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 C.2 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 4. 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 红海、亚丁湾 B. 安达曼海、泰国湾 C. 地中海、波斯湾 D.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5. 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 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 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 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 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6.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 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7.起源于西亚地区的世界性宗教包括() A.基督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 D.印度教、伊斯兰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8~9题。 8.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9.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 C.1200千米 D.1500千米 读上图沿南北半球分界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0 题。 10.a、b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 A.a受暖洋流的影响,b受寒流的影响 B.a地位盆地地形,b地为高原地形 C.a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少,b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D.a受赤道低压的影响,b 终年受信风的控制 某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这里有阳光灿烂的海滩、五彩缤纷的珊瑚、独特众多的珍禽异兽……。据此回答11题。 11.该国最可能是() A.印度 B.英国 C.南非 D.澳大利亚 12.从自然条件考虑,图7中的甲、乙、丙、丁四地,可借鉴该国农业发展经验的是()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区域地理综合测试..

区域地理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 B.一直向正西方向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答案:C 2.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途中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是() 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答案:B 3.读下图,图中的大圆为赤道,圆心为南极。假设两架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和高度(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沿①、②两条线路从M地飞往N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机飞行的方向不变即可抵达目的地 B.两机飞行的方向必须改变才能抵达目的地 C.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早抵目的地 D.沿①线飞行的飞机要比沿②线飞行的飞机晚抵目的地 答案:C 4.读下图,在四幅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够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D 5.读下图,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

山顶 B.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③,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① C.图中地形按图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D.图中海拔最高的是图④,相对高差最大的是图② 答案:C 读图1某地景观示意图及其图2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7题。 6.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2中的() A.a点B.b点 C.c点D.d点 答案:A 7.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约为() A.900米B.1 200米 C.1 500米D.1 800米 答案:B 读下图,回答8—10题。

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石河子大学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提交时间: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绪言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观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此次实习我们去了玛纳斯河流域(下游)、天山北麓、黑油山及魔鬼城,学习与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二、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制约的关键。 (1)玛纳斯河流域(流域)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的最高山区,依连哈比尔尕山,下游注入玛纳斯湖,长约400km,是天山北麓最大的河流。本次第一个实习地点是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北纬44°10′~ 12′、东经86°06′~ 08′。 第一站点玛河下游边缘阶地(垂直分层阶地)处高程550m,从剖面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沉积岩分布,有的地方沉积条理清晰,上部有黄土分布,因受到外力及认为影响,故黄土厚度不一;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匀,变率大,植物分布稀疏。

图垂直分层阶地 第二站点是玛河下游河漫滩,此地高程567m,分布较多的沉积岩和火成岩结晶,河水携带的碎屑物在此地堆积,形成冲积扇,有较多砾石分布,生长有红柳;对面是红山嘴。 第三站是玛河高阶地,此地高程678m,东面是一阶地(有厚层黄土分布),西面是农田;玛纳斯背斜山,有三级阶地背斜组成。此地是第二排背斜,形成于第三、第四纪的沉积岩,因外力作用强烈,侵蚀成背斜山,有明显的倾向与倾角,玛纳斯背斜山由南向北倾角逐渐加大,有大量的沉积岩和砂岩分布;第三排是近山背斜,生长有较多植物草被;第三排是孤山子背斜,同时也是最新的背斜; 第四站是玛河南坡,此地高程770m,有沉积岩分布,砂岩较多,植物分布稀疏,只有零点草被; 第五站点是天山北麓,位于北纬43°51′,东经86°10′,高程1474m,有不同层次的沉积砾岩分布,由于受到西来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呈现出自西向东变干的变化规律。有山地栗钙土和山地棕钙土分布,植被类型差异显著;此处有高大奇特的岩石分布,倾斜的岩石由于受到风蚀的影响而出现大小不一的小窝— 风蚀窝,在黄河流域也有类似的沉积带,有些是水力作用的形成,大致形状为椭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高中区域地理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40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大西洋 2.下列各组大洲中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 亚洲、欧洲、南美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 C 非洲、亚洲、南极洲 D 非洲、亚洲、北美洲3.在下列4个国家首都中,最早迎到旭日东升的是: A 伦敦 B 纽约 C东京 D 开罗 4.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 火山地震 B 大气污染 C 水体污染 D 海平面上升 5.关于中亚的经济,说法证确的是: A 种植业为主,盛产小麦 B 盛产棉花、黄麻,纺织业发达

C草地森林广阔,畜牧业发达 D 矿产丰富,采矿业占重要地位 读右图,回答6---7两题: 6.下列关于A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国冬季盛行东北风 B 该国中西部的德干高原是茶叶的主要 种植区 C 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D 该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7.我国哪个省的气候与A国的主导气候一致: A 海南省 B 山东省 C 浙江省 D 青海省 8.下列有关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程短 B 含沙量大 C 水能丰富 D 流速急 9.关于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阿尔卑斯山地区地震火山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接触带 B 欧洲地势是北高南低 C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D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文完整版

编号:TQC/K399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 文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毕业生的实习报告例文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时光飞逝,转眼间,为期四十天的教育 教学实习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对此真得很 不舍! 再回首看看,这近一个多月的日子 里,认识了许多人,也遇到了一些实习上 的困难。在这次实习中,我初次体会到为人 师表的滋味,真正体会到处于教育工作第一 线的酸甜苦辣。但是不管将来会怎样,这 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些难 能可贵的经验对于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都非常重要,同样也是今后最值得回味的 经历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 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 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 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

高中区域地理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地理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40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印度洋 D 大西洋 2.下列各组大洲中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 亚洲、欧洲、南美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 C 非洲、亚洲、南极洲 D 非洲、亚洲、北美洲 3.在下列4个国家首都中,最早迎到旭日东升的是: A 伦敦 B 纽约 C东京 D 开罗 4.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 火山地震 B 大气污染 C 水体污染 D 海平面上升 5.关于中亚的经济,说法证确的是: A 种植业为主,盛产小麦 B 盛产棉花、黄麻,纺织业发达 C草地森林广阔,畜牧业发达 D 矿产丰富,采矿业占重要地位 读右图,回答6---7两题: 6.下列关于A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国冬季盛行东北风 B 该国中西部的德干高原是茶叶的主要种植区 C 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D 该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7.我国哪个省的气候与A国的主导气候一致: A 海南省 B 山东省 C 浙江省 D 青海省 8.下列有关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程短 B 含沙量大 C 水能丰富 D 流速急 9.关于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阿尔卑斯山地区地震火山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接触带 B 欧洲地势是北高南低 C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D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 10.关于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工农业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中经济实力居第一位 B 由于北海油田的开发,目前是西欧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C 东南部园艺业发达,尤以出产葡萄、柑橘等着名 D 英国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为英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 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

2020年高考区域地理专项突破作业:区域地理综合测试含解析

区域地理综合测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A.先向东,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南 C.先向北,再向东北D.先向西北,再向西 解析: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故选C。 答案:C 2.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区域内有一个村庄夏季能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这个村庄可能是图中的() A.甲村B.乙村 C.丙村D.丁村 解析:该地夏季日出东北方向,冬季日出东南方向。该地夏季能够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说明该地东南部有山地阻挡。图中只有丙村东南有山地遮挡,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故选C。 答案:C 河道中沙石堆积而成,称碛;用船摆渡过河,曰渡。甲图是我国某区域图,乙图是清朝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甲图中引水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A.北水南调 B.沿线需逐级抽水 C.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 D.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 解析: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南水北调,A错;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错;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错;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D对。 答案:D 4.关于乙图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碛的上游 B.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碛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 D.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 解析:从图中海拔高度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A对;位于干支流交汇处,B对;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C对;碛阻挡河水,水位抬高,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D错。选择D。 答案:D 5.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 A.农业景观B.地质成因 C.汛期长短D.径流量季节变化 解析: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以看出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D对;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A错;两处地壳运动不一样,一上升一下降,B错;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C错。 答案:D 下图为中亚地区及阿姆河流域水系图,甲和乙是河流上、中和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完成6~8题。 6.阿姆河() A.整个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一 一、前言 20_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森林公园到龙王洞实地观察了张家界的自然结构,并对张家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切实的体验。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记录此次实习的实习内容。 二、张家界的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会长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区计算)。张家界距长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标是:北纬2852至2948,东经10940至11120。东与常德市的石门县与桃源县交界,南与沅陵县毗连,西与永顺县、龙山县接壤,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与宣恩县为邻,总面积95616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 张家界市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贯穿城市全境。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倾斜,中部沿澧水两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以中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