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自闭症
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机制

【摘要】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表现特征。近年来,对于自闭症的病因以及治疗展开了一些列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扩大自闭症的理论基础,为开展全方面的有效治疗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自闭症;诊断;病因;干预治疗

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他通过对十一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了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的论文。Kanner 的研究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很大,其论文至今仍被广泛地引用和借鉴。很偶然的是,1944 年澳大利亚的医生Hans Asperger也独自发表了关于儿童期的“自闭性精神病质(autistic psychopathy)”的研究论文。两者的论文在很多方面具有类似点。如,都使用自闭性一词,认为自闭症者的社会性障碍是天生的,且在成人期也会持续不变,并举出缺乏视线的接触、言语与动作的刻板性、特殊的兴趣以及对变化的强烈抵抗等特征。虽然两者对自闭症的描述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又很难看出他们描述的是完全相同的症状。如,Asperger报告的患者比Kanner的患者有着较高的言语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能力,但是运动机能障碍更显著。关于这一问题,Lorna Wing于1981 年提出“Asperger 症候群”一词,用来区分与Kanner 报告的典型的症状不一致且有着高能力水平的自闭症者。[1]

起初人们对Kanner的研究结论兴趣不大,但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儿童自闭症作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2velopment Disorder,简称PDD)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经过几十年深入研究,目前在儿童自闭症领域已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不仅继承了Kanner关于自闭症的经典性研究成果,也修正和补充了Kanner对自闭症的特征描述、对自闭症病因的不恰当的认识,诊断技术、治疗措施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充。

[2]

1 定义

由堪纳(Kanner)在1943 年发现并命名的自闭症(autism ,亦称孤独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10版》(Interna2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d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 - 10)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精神异常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 版修订版》(DSM -IV - TR,APA,2000)认定为一种特殊类型的

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 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定义性特征。[3]

早期的研究估计,儿童自闭症患病率为万分之2至5。近来估计在万分之0. 7 至21. 1 之间;甚至可能高达万分之60。上升趋势可能与大众对自闭症日益增长的关注程度有关[4 ]。

美国的有关研究发现,约近一半的自闭症儿童IQ低于50,1 / 4的儿童IQ在50至70之间,另外1 / 4的儿童IQ高于70. 4[5 ]。

最近有报告指出,71 %的自闭症患者属于“高功能”,智力水平正常。此研究的样本多达4445 人,结论比较可靠。这表明一个趋势:越来越多智力正常的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6]。

2 诊断分类系统

最初Kanner是借用精神病学家E·Bleuler 用于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autism一词来突出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缺陷,混淆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之间的区别。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自闭症的诊断分类系统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其成果的基本体现就是ICD - 10和DSM -Ⅳ。ICD - 10在DSM- Ⅲ- R的基础上,将广泛性发展障碍和特殊发育障碍划分在“心理发育障碍”之下,而将精神发育迟滞单独编码,并且将“自闭样障碍”进行了亚分类:儿童自闭症、非典型自闭症、Rett 综合征、其他童年瓦解性障碍、多动障碍伴发精神发育迟滞与刻板动作、Asperger综合征,并对这些亚分类分别给予具有鉴别意义的描述和定义。DSM -Ⅳ在DSM - Ⅲ- R 的基础上,将自闭症和Rett 综合征、As2perger 综合征、小儿崩溃性障碍一起归类于广泛性发展障碍之列,非典型性自闭症则归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NOS之中,并把广泛性发展障碍与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运动技能障碍、交往障碍、注意缺失和破坏行为等放在婴儿、青少年起病的发展障碍领域内。这样就明确了自闭症与其他儿童发展障碍的区别,包括选择性缄默症、受虐待的缺乏爱情的儿童、特异的语言发展障碍、小儿崩溃性发展障碍、弱智、克雷白氏症候群、多动症以及轻微脑功能障碍等[5]。

3 诊断

早期诊断是干预的前提条件。对早期诊断的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3]。

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期开始就会表出一些典型特征。例如,正常婴儿对人际互动有明显的偏好。而自闭症婴儿对他人的面孔很少表现出兴趣。在幼儿早期,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与他人联合注意和人际依恋能力的明显缺陷。语言发展落后是一个最普遍的特征。自闭症儿童或者完全缺乏言语能力,或者在有限的言语表达中腔调怪异,意义模糊,令人难以理解;

其中典型的现象是模仿发言症(机械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和代名词颠倒使用(例如“我”“你”意义倒错)。另外,象征性想象游戏的发展障碍也相当明显。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被游戏材料的非功能特征(比如木马的气味,而不是乘骑的作用)所吸引,让自己沉浸在单调重复的活动中不能自拔。

自闭症儿童在处理情境或事务的变化时存在着巨大困难;即使细小琐碎的变化都能导致情绪烦乱。这种表现1岁之后变得更加明显。比如,单调重复的活动在3岁以后变得日益明显,而且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的知觉兴趣,例如,追踪视线边缘的物体,长时间甩动手臂,反复摆弄一个物体,身体晃动,以及其他形式的仪式性动作。对一些特殊物体产生难以理解的依恋。这种情况偶尔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Kanner曾经将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归结为两点:极端孤独而不与人交往;知觉对象的单一性(同一性)占据意识中心。后来,许多精神科医生也相继提出自闭症的诊断标准,Ornitz[7]等人提出了自闭症儿童的五种障碍:(1)知觉:自闭症儿童存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前庭平衡觉障碍,对刺激过分敏感,或者不产生反应。(2)刻板行为:例如习惯性拍手,摇晃手指,用脚尖走路,不停地旋转,冲撞的动作。(3)人际关系:缺乏视觉接触和社会性微笑,缺乏情感反应,被人拥抱时身体柔软无力或僵直,怪异或固定地使用玩具,不会玩游戏。(4)语言:说话能力迟滞,鹦鹉学舌似地发声,说话节奏单调,声调呆板,代名词颠倒使用。(5)心智技能发展次序异常,已经学会的技能也可能丧失。

Rutter (1978)[8 ]归纳了儿童自闭症的三个主要诊断特征:

人际关系障碍:五岁之前,缺乏依恋行为,和他人没有目光交流;五岁之后,不会与其他儿童一起顽耍,没有朋友,缺乏共情能力;不能正常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反应。(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迟滞,有目的地使用物品的能力欠缺;极少参与表演性游戏;机械模仿他人话语,语言发声单调,而且很少用于交流。(3)知觉僵化:对游戏方式的变化无动于衷,心智活动僵硬和呆板,想象力极其有限;对物品有强烈的依恋;固执于某种单一活动,例如公共汽车路线、火车时刻表、颜色、数字、形状等;存在仪式性或强迫性动作;拒绝环境的改变,例如家具位置移动会使他们焦虑不安。上述观点得到后续研究的支持。目前,自闭症诊断的标准主要是:人际关系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知觉僵化和行为刻板。

4 病因

4.1 社会心理学

自从Kanner首先提出自闭症诊断后,同时也提出了自闭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9]。后来一些学者也调查发现,自闭症患儿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多具有高智商或高度抽象思维能力,但情感冷淡,不愿与人交往,亲子间缺乏沟通和接触,因此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父母的人格和不良亲子关系有关。也有人提出“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自闭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可能是造成自闭症患儿语言障碍、社交退缩等的原因。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自闭症可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的家庭,与家庭环境、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没有明显关系[10]。并有研究指出,随父母文化程度增高,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下降。而所谓一部分自闭症患儿父母表现冷漠或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本身可能存在有轻型的类似障碍,所以基本否定了有关自闭症病因的社会心理因素假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良的生活环境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影响自闭症的发展,不利于自闭症的治疗和康复。

4.2 遗传因素

对双胞胎和家族患者量化分析显示,自闭症的遗传可能性大于90 %。通过对单卵双生子和双卵双生子在临床表现上的一致性比较,发现差异显著(60 %:5 %),由此推论基因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作用(Bailey et al,1995)。但是随后(1996)他对16 位单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即使有同样的遗传基因,临床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Piven 等(1997)研究结果表明高发自闭症家族的家属中,社交、交往缺陷和刻板行为发生率较高;自闭症儿童双亲的人格特征多为冷淡、刻板、敏感、焦虑、谈话专断、固执、缺乏言语交流、很少发展友谊,由此推论自闭症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结果。

新近有关自闭症染色体的研究提示,自闭症易患基因最可能在15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15号染色体长臂异常,尤其是15q11. 13部分染色体四体与自闭症状有关。大约3名脆性X 染色体突变的男性中有1人有明显自闭症特征,相应地,2 %- 10 %的自闭症病例与脆性X 染色体综合征有关。但Dykens等(1997)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研究显示拥有脆性X染色体异常的患者还不到5 %。Hallmayer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X染色体上并没有一个主要基因的影响能引起自闭症症状。

4.3 脑的生理和化学因素

通过脑影像技术对比研究,发现患者的脑干总面积和脑桥面积均显著小于正常人(Gaffney);大脑总面积、脑组织和左右侧脑室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人,患者大脑顶、

枕、颞叶的体积都有增大的迹象,而额叶则没有增大的迹象,即和其它区域的体积相比,额叶体积的异常可能是最明显的(Piven);患者的左侧脑室颞侧角有扩大现象,并由此假设颞叶功能障碍可能是一个重要发病因素(Hauser);患者的胼胝体和下后区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的对照组(Piven);小脑神经元的广泛减少(Williams);小脑发育不良或过度增生(Courchesne);大脑皮质代谢呈弥漫性减弱(Sherman);脑血流灌注低于同龄健康对照组,尤以右侧颞叶和双侧额叶最明显(George);全脑葡萄糖利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umsey);齿状核—丘脑—皮质通路存在5 - HT合成异常(Chugani)等。《科学》杂志2004 年 6 月26日报道,法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最近研究指出导致自闭症的可能因素:大脑细胞有异。脑电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许多抗社交行为,包括自闭症和社交恐怖在内的许多疾病的主要因素。大脑中控制疼痛、愉快等心理反应情绪的制动系统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伴随着社交行为的缺陷。由于制动系统的信号机制出现混乱,激励和奖励判断力出现问题,使患者不能很好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判断,出现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社交和沟通技能,抗抑郁药物无效应等症状[2]。

4.4 环境因素

在导致自闭症产生的原因中不能排除环境因素,但是支持这些因素的证据有限[3]。英国曾经有报告,怀疑麻疹免疫和自闭症之间可能有某种关联。目前疫苗接种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因为有些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报告说,孩子随年龄增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能退化现象,所以引发了对环境因素引发自闭症的研究兴趣[11]。不过,功能退化是否是导致自闭症的一个原因,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自闭症流行率的增长是否与某些环境因素例如环境污染有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但是在控制严密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线索。

5 干预与治疗

5.1 医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还没有研发出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但是存在一些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说盐酸氟苯丙胺(降低自闭症孩子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 - 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等[2]。

5.2 心理疗法

5.2.1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行为矫正”发展为后来的“行为管理”和“应用行为分析”,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功能评估”和“正向行为支持”,逐步取代了以前的行为控制,开始着重于环境质量的改变、情境应对的技能缺陷的弥补,以提高患者的能力为着眼点[12]。

运用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目标行为的形成,并系统地减少问题行为。例如,在应用的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干预方案中,运用奖赏体系来教儿童进行认知操作,确有效果。近来发现,有效的干预需要理解自闭症儿童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方式,从而设计出具有合理的结构和易于把握的刺激呈现序列[13]。

5.2.2 交流干预和语言教学

干预的目标是提高交流技能。提高低功能和年龄小的儿童的交流意愿和能力。当儿童获得更多的象征能力之后,目标转向概念化的知识学习,课程范围逐渐加宽。研究表明,使用易于掌握和前后一致的结构性规则很有帮助。

“自闭症的治疗和教育以及相关交流—障碍儿童(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 Handicapped Children)[14],即TE2ACCH”,是一种以学校为背景的特殊教育课程,它把个别化教育方案与家长训练结合起来。主要借助“结构式教学”来增进自闭症患者的学习。结构式教学主要包括物理组织、时间表、工作系统和作业组织四个要素。干预的焦点放在语言水平的提高、社会行为的改善以及合作式游戏。干预方法尽量考虑儿童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基本结构的需要,但是儿童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课程的主要内容。

自闭症儿童缺乏与他人进行自发交流的动机,因此提高其自发交流技能非常重要。研究证明,在早期干预中,对那些年龄较小的、不能进行口头交流或者在获得表达性语言方面明显迟滞的自闭症儿童,调动儿童的交流动机非常重要。对根本缺乏言语交流能力的儿童,辅助和替代性的交流工具(AAC)可能会有帮助,例如使用手势语、照片或图片交流系统、特制的辅助性交流书籍、以及计算机程序。

5.2.3 促进情感和智力成长的干预

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单一的干预方案,比如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能够“治愈”自闭症。运用多种技术对自闭症进行及早的综合的干预,效果较好。

“幼儿自闭症方案”[15]以四岁以下的自闭症幼儿为对象,采用密集式一对一的训练,儿童每周接受四十个小时的训练。研究表明,经过两年以上的密集干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行为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其交流能力仍然落后于同伴。

“地板时间”(floor time)是一种综合、系统的干预技术,强调治疗师、家长或教师要根据儿童个人独特的功能发展阶段,调整人际互动的具体方式,使其符合儿童当下的意义表达需要[16]。

5.2.4 同伴作用策略(peer - mediated strategies)

这里所指的同伴是一些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年龄相当的儿童,把他们和自闭症儿童安排在一个班上一起接受教育。这种治疗方法是美国弗吉尼亚Common - wealth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Donald P. Oswald博士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施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三种干预措施:1、安排一个环境以刺激同伴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不断的努力,包括①组建一个完整的游戏团体;②给每个自闭症儿童配备一个同伴朋友;③同伴教育方法,让自闭症儿童和同伴结成对子,在自然的相互作用下不经意地学习一些社会行为;④团体导向的偶发事件,它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一个特定的行为以获得强化。2、教同伴一些如何与自闭症儿童相互作用并强化自闭症儿童的方法,包括①朋友网络;②关键反应训练;③同伴应如何启动交流的训练;3、改变同伴对自闭症儿童的期望以及通过教给自闭症儿童一些社会技能来促进人际交流。对自闭症儿童的不适当的期望会影响同伴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如果自闭症儿童能够增加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那么同伴就会改变对他们的期望并更加愿意和他们做游戏。①启动交流的训练;主要是运用强化原理来鼓励自闭症儿童主动与人交流。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只是一个反应者而存在。②共同启动交流的训练;整个训练过程持续20 分钟,在一个小的游戏团体内进行[2]。

6 参考文献

[1] 片成男,山本登志哉. 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1:49-52

[2] 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 心理科学,2004,27 (6) :1449- 1450

[3] 尤娜,杨广学.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7:26-31

[4] Wing L,Potter D. The epidemiology of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 Is the prevalence

rising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 ,2002 ,8 : 151 - 61

[5] Waterhouse,W. L. and Fein,D. Re – evaluating the syndrome of autism in light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G. Dawson , ( ed. ) . Autism: nature , and treatment .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1989. 263 - 281

[6] Croen , L. A. , Grether , J . K. , Hoogstrate , J . ,& Selvin , S. The changing prevalence of

autism 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Aus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2002 ,32 (3) :207-

215

[7][8][12] 杨蒉芬.自闭症学生之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5-7 ;206

[9] 戴旭芳.自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3:84-88

[10]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20

[11] Davidovitch M, Glick L , Holtzman G, Tirosh E ,Safir MP. Developmental regression in

autism: Maternal perception. J Autism Dev Disord ,2000 , 30 :113-119

[13] Laura Schreibman. Intensive behavioralP psycho educational treatments for autism:

Research nee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 2000 , 30(5) :373-377

[14] Wing L , Potter D. The epidemiology of autisic spectrum disorders : Is the prevalence

rising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 ,2002 , 8 : 151-161

[15] Lovaas , O. I. Behavioral treatment and normal educ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founctioning in young autisic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

1987 ,55(1) :3- 9

[16] Greenspan SI.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affect ,

interaction and outcomes. Psychoanalytic Inquiry , 2000 ,20 :615-703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主持人:迟雅老师,听说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已经不强调语言了?是这样吗? 迟雅:最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2013年出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为DSM-5标准。DSM-5标准,只强调了两条:一是社交,二是刻板行为。语言不再单列,而是归类到社交当中。 主持人:迟雅老师,今天我们就跟听众聊一聊自闭症的诊断问题吧。迟雅:好的。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利奥·康纳,将唐纳德诊断为自闭症。这是最早的关于自闭症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具有“情感交流的孤独性障碍”。文章描述了11个病例,高智商却表现出“强烈的孤独倾向”和“执着地坚持千篇一律”。他后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 主持人:这其实这就是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症状标准吧? 迟雅:可以这样理解。美国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是1952年颁布的。这个标准就是DSM-I。不过DSM-I标准,把康纳教授发现的新病种不叫自闭症,也不叫孤独症,而叫做“儿童精神分裂症”。这种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他们没有妄想,也没有幻觉,不打人毁物,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 1968年出台的DSM-II,仍然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它将孤独症继

续划分为青春期之前出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自闭,不正常和孤僻的行为。标准中进一步解释说:这些孩子发展可能不平衡,不成熟,而且“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 DSM-II 这一版的标准比较反动。 主持人:迟雅老师,一般都认为一个诊断标准应该是科学的,怎么能用反动来评价它呢? 迟雅:因为它是建立在“冰箱妈妈”这种错误理论基础上的。你看它最后一句话:“没有发展出与他们的(冷漠的)妈妈不一样的潜质”。“冰箱妈妈”理论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妈妈们像冷漠的冰箱,不爱自己的孩子造成的。那时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人们认为许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这些“问题”家庭生育权、养育权都被剥夺了。据记载,仅仅在1933年,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有8504家庭被禁止生育,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封闭的机构里。 主持人:这个“冰箱妈妈”理论是有严重问题。 迟雅:这种“冰箱妈妈”理论竟然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 一直到1977年,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和生物学上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冰箱妈妈”理论被推翻了。1980年,DSM-III颁布,终于将孤独症正式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来。DSM-III-R进一步修订了DSM-III,将幼儿孤独症扩大为孤独症障碍,

“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

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疾病的魔咒,让更多家庭回归幸福与平 和 这篇文章很长,是我数年研究的结论,迄今为止我国关于自闭症最全面、最客观的论述,不仅呈现了自闭症“大爆发”的真相,也为这些家长们指明了解决路径。本文主要容有如下12个方面,有不同意见者请必须以本文观点来讨论是非,凡不看文章、拿着自编的“论点论据”来说事的,一律拉黑。 1“自闭症”宣传中的水分及其悖论 2“自闭症”孩子怎么了? 3盲人摸象的医疗诊断及“贴标签”的危害 4“康复训练”是严重的二次伤害 5“自闭症”大爆发的背后推手 6世上是否真有“自闭症”这种病? 7教育工作者不是医生,有资格谈自闭症吗? 8如何解释同一个家庭的孩子,甚至是双胞胎,会出现有的患病有的健康? 9为什么男孩子“得病”的多? 10自闭症天才现象如何解释? 11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医院诊断“自闭症”? 12如何看待联合国设立“国际自闭症日”?

现在有一种趋势,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而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所以围绕孩子大脑和意识的疾病越来越多。 活泼亢奋的得了多动症,向孤僻的得了自闭症,迟迟不说话的得了语迟症,说话太多是威廉姆斯综合症,不好好吃饭是进食障碍症,吃得太多是嗜食症,动作不协调是感觉统合失调症,经常说脏话的得了秽语综合症,霸道或懦弱的孩子有社交障碍症,不敢和生人说话是选择性缄默症,上网太多的患了网瘾,玩具不离手则是患了恋物癖……疾病的会很长,几乎儿童成长中所有的情况——只要它不被成年人满意——最后都会进入医疗,成为一种需要医生和治疗干涉的病症。 尤其“多动症”和“自闭症”,因其事关儿童整体行为状态,涉及点多,目前成为最大的两支流行病。 关于“多动症”,我已在另一本书中探讨过这个问题。这几年以来,“多动症”在中国媒体上的宣传越来越少,在人们的概念中逐渐淡化。我相信它的生命周期本该这样,虚假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很多儿童不必因为淘气或注意力不集中而轻易被扣上“多动症”的帽子。他们虽然有缺点,却没有病。这一简单概念的确立,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深远。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能逃过“有病”的厄运,“多动症”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自闭症”。此病的宣传、阐释、诊断及治疗等等,与“多动症”如出一辙,但较之“多动症”,更加来势汹汹。虽进入中

一图看懂真假自闭症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接纳,引导社会服务的健康发 一图看懂真假自闭症 根据新闻报道,3岁11月大的男童嘉嘉近日在广州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基地”不幸身亡。据悉,嘉嘉每天会和其他孩子一样,被要求穿上棉衣外套,在 28 度的亚运城附近拉练 10 - 20 KM 。所谓拉练,即孩子们拉着工作人员腰上的绳子行走,而这种训练方式,基地把它称为是“全新、全封闭式的康复方式”的一部分。 4月27日,嘉嘉被医生诊断为因为“肺出血、病毒性脑炎、重症手足口病”而死。是日,嘉嘉远在辽宁的小职员母亲接了机构的4通电话,隔空经历了自己儿子的死亡。 为什么会有机构用这种“行军”的方式来训练自闭症孩子? 为什么又会有家长轻易受骗? 想要避免类似惨剧的发生,我们需要更多人知道自闭症的含义。 一、花几分钟时间看看,您对自闭症的认知错得有多离谱? 自闭症不是心理问题,不是智力障碍,不是电影里的“天才”,更不是个性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自闭症到底是什么? 二、1分钟,就 1分钟!看图了解自闭症的核心。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接纳,引导社会服务的健康发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接纳,引导社会服务的健康发

三、听听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呆超人能力”?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接纳,引导社会服务的健康发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质,促进社会接纳,引导社会服务的健康发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我把自闭症人士的视觉比作昆虫的小眼面视觉 —— 同时看到众多零碎且细微、不同的资料。” 一位自闭症学生的神回复: “校长要退休了,您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我初次见到您是2011年7月12日。2012年10月11日您邀请我进学生会,我们一起吃了15次午饭,我会想念您的。” 他们因环境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有学者曾将这种思维方式总结为自闭症者的"呆超人能力"。 比如,特强的硬记能力(注:自闭症人群中高智商者的比例比普通人群中的天才比例要高。但是大部分都在正常智商范围内。) 再比如2012年活跃新闻的自闭症患者小龙,据报道,您告诉他一个年月日,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2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四、不能与同龄人交往,难于介入同龄人,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对声音没有反应,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八、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九、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言语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十、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或刻板,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十一、有一定说话能力者,但却缺乏语言技巧。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十二、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友情提示 一、请排除舌系带是否过短,如是,请五官科行舌系带截断术。 二、排除听力不佳的问题,因为“十聋九哑”,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听力为好。 三、排除家庭中方言过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该学谁的话会无所适从。

《经济学人》科技类文章整合

Autism? 自闭症 Why it's not “Rain Woman”? 为什么它不是“雨女” Women have fewer cognitive disorders than men do because their bodies are better at ignoring the mutations which cause them? 与男性相比,患有认知障碍的女性较少,因为她们自身的身体能更好的忽略导致认知障碍的基因突变 AUTISM is a strange condition. Sometimes its symptoms of “social blindness”(an inability to read or comprehend the emotions of others) occur alone. This is dubbed high-functioning autism, or Asperger's syndrome. Though their fellow men and women may regard them as a bit odd, high-functioning autists are often successful (sometimes very successful) members of society. On other occasions, though, autism manifests as part of a range of cognitive problems. Then, the condition is debilitating. What is common to those on all parts of the so-called autistic spectrum is that they are more often men than women —so much more often that one school of thought suggests autism is an extreme manifestation of what it means, mentally, to be male. Boys are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o be diagnosed with autism than girls are. For high-functioning autism, the ratio is seven to one.?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知识讲解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融合教育是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诚心接纳;爱心帮助;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细心交流;留心追踪。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说话有障碍、语速缓慢、语音低沉、行动迟缓、不愿与人交流、不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尖叫,有时候对他人或对自己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1年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0~6岁精神残疾的儿童已有10.4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自闭症儿童,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发现,通常他们是孤立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

关爱自闭症儿童个人感悟讲解学习

关爱自闭症儿童个人 感悟

关爱自闭症儿童个人感悟以前只是听过有关自闭症儿童的信息,但从未跟他们有过接触。大家把这些患自闭症的孩子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不盲,却视而不见;不聋,却充耳不闻;有语言却很难与你交流;有行为却总是与你的愿望相违。这次志愿活动给了我一次直接接触这群孩子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第一天,第一次,他们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开始时还担心自己会和他们相处不来,怕吓着他们,接触了才发现,其实他们也只是个孩子,有着孩童的猎奇心理,有着孩童的纯真顽皮。看着他们那可爱的脸,我不禁有些心疼。其实他们跟普通的孩子一样有着爱玩的特性,但他们却只将所有的欢乐和苦楚锁在自己的心中,他们为自己构筑了一堵冷漠的墙,外人走不进,他们亦走不出。原本美好灿烂的孩提时光因为自闭症而失了色。 很多孩子都是由家长陪伴来的,有个小女孩,只要我们一接近,她就立刻跑开,完全抗拒外人。还有个小男孩的妈妈气急了,打了他一巴掌。但他并未像其他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尽管眼泪湿了眼眶,他也只是轻轻抹去,继续玩耍。其实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更强,他虽然不肯与人交流,但也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坚持。 在与孩子们一同学习、玩耍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注意力不易集中,亦或是一旦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就对外界一切不予理睬。有的小朋友上课不停地看看这里看看那里,有时候也可以一直盯着一个小圆孔长时间不动。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他们不善于跟别人沟通,缺乏与其他小朋友的情感接触,因此,往往是每个人自己玩自己的,但他们却能和睦相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发展着。 我还发现,有的孩子会非常渴望更多的人陪她玩,比如我认识的小朋友依依,她很喜欢跳舞,而且喜欢大家和她一起跳舞,很多次当我在陪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她会把我和其他志愿者拉过去陪她一起跳舞。我深深的感觉到他们这些特殊的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 同时我也感觉到他们的父母真的是非常伟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家长们从早到晚,天天陪孩子来做治疗,这样的康复训练不知道一直要持续到孩子几岁才能结束。更重要的是自闭症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没有人知道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艰难,而家长又不可能陪孩子一生,家长们的痛苦可想而知。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极大的精力,付出全部的爱,来引导和陪伴他们成长,忍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依然不辞劳苦地坚持。我坚信他们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为他们心疼的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造就他们的自闭?答案有很多,但我觉得父母为创设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同时,更应开设对父母的教育课。只有两者同心协力才能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到大环境中来。 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不了解自闭症,不了解自闭症儿童,但是他们真的需要更多人的关爱,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物质上需要爱心人士资助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恢复训练场地,精神上需要关爱,鼓励,耐心和强大的师资力量。

(完整word版)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DSM-5 诊断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299.00 (F84.0) 诊断标准 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社会情感互反性存在缺陷,例如,从社交途径异常和无法正常往复交谈;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感受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 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协调差;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直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沟通。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龄人缺乏兴趣。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见正文): 1. 运动动作、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的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 2. 坚持单调无变化,僵硬的坚持常规习惯,或方式、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仪式化(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 3. 极为局限的、迷恋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强烈的迷恋或专注,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输入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或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或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的嗅或触摸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 详细说明当前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基于社会交往能力受损和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见表-2)。 C. 症状必须在发展时期早期出现(但症状有可能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才会充分显现,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对策掩盖)。 D. 症状在社交、职业的或该功能起作用的其他重要领域中临床上导致显著的功能受损。 E. 这些障碍无法用智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常并发;若要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并发症的诊断,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 注释:过去由普遍接受的 DSM-IV 诊断为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阿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或未区别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应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具有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但症状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其他标准的,应针对社会(实际)交往障碍(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进一步评估。 详细说明: 是否具有伴随的智力缺陷 是否具有伴随的语言缺陷 是否与已知的药物或基因状况或环境因素有关 (规范使用说明:使用附加规范确认相关的药物或基因状况。)

对自闭症患者家长心理压力来源的探讨

通过电影《自闭历程》探讨与自闭症相关的问题 10110540102 贾晨心理学(特殊教育) 一、Temple有哪些独特的症状表现? 1.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用图片思考以及关注细节。 2.语言发育异常.尽管她能够顺畅地与人沟通,但是其语音语速语调韵律还是异于常人。 3.感知觉异常。 触觉:Temple不喜欢与人有肢体接触,但她通过与木板之间的挤压来获得生理上与人接触的满足。 味觉:Temple对于食物很挑剔,只吃果冻和酸奶。 听觉:对于高频的声音很敏感。 4.刻板行为:Temple对环境有着刻板的要求,环境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Temple情绪的失控。 5.攻击性行为。Temple在面临同学的嘲笑时,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是对同学采取攻击性行为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6.面部表情识别困难。Temple不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表情,也不能在各种情景中运用合适的表情。 二、如何安置自闭症儿童? 我认为,面对自闭症儿童的安置问题时,一定要关注儿童的年龄。如果儿童年龄较小,即小于四五岁,那必须要进行高强度的干预,从语言、肢体接触等多方面给予他刺激,以期最大程度地加强其社会化。对于年纪较大且智力较高的孩子,教育者应全面观察儿童,找到其兴趣所在,以此来引发其思考,并借机对其施加教育。而面对一些普通的自闭症大龄儿童时,教育者在对其施加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情绪的变化,探索其情绪变化的原因,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自闭症儿童带给父母和家庭的压力及应对办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十分宽容的社会。面对自闭症患者,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歧视的目光。因此,自闭症患者家长的心理压力便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压力的来源是多方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压力来源分解为内部来源与外界来源。 (一)内部来源 1.父母对儿童将来发展的担忧。 以Temple的母亲为例,在得知Temple患有自闭症孩子且可能需要终身在疗养院疗养时,她脸上的绝望也是溢于言表。此后,Temple的母亲便更加用心地与Temple沟通交流,以期发展出她的语言。我想,她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在帮助Temple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只有有了语言,Temple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并独立生活。由于母亲对Temple的早期干预进行地还算不错,因此Temple最后的发展让人非常出乎意料。 然而在这方面,中国的父母可能会比国外的父母压力更大。首先,在中国,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这一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错过了发展关键期,患儿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其次,自闭症儿童一般结束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就面临无处安放的问题,当父母年老体衰无力照看他们之时,自闭症患者可能连正常的生活都依然无法自理。这让父母们怎能不

深度解读: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自闭症作祟

深度解读: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自闭症作祟 编者按: 身为家长或老师的你,是否经常发现孩子有如下表现:上课爱走神、答非所问、刚背会的内容很快就忘记、字迹总是歪歪扭扭、不爱与人交流……这些孩子常常顶着差生的称谓和别人异样的目光,在莫名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摆脱这种无奈的状态。事实上,这些孩子的问题在医学上被称为“有学习障碍”,他们是一群被贴错标签的孩子,渴望着我们的重新认识和正确对待。 译者的话:在弥补中发掘潜能 现实生活中,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遇到过不少这样滥用标签的例子:有的孩子活泼好动,不是那么规规矩矩,弄不好就会被老师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于是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还有的孩子比较孤独,就被贴上“孤独症”的标签……这些被随意贴错的标签让人哭笑不得,而那些乱贴标签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标签很可能会对那个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些年来,我从事儿童发展和自闭症的研究工作,接触到很多发育正常和异常的孩子及其家长,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对他

们所承受的压力,我感同身受。 我进入自闭症研究这一领域的时间并不算太长,2001年,因为一个研究项目需要到孩子的家里进行录像,恰巧遇到一个朋友的孩子。他只有15个月大,我发现他和父母玩耍的时候缺乏与父母的互动交流,尤其是眼神的对接。我当时心里一紧,因为我知道这些行为可能意味着什么。为了避免自己的唐突给朋友带来压力,我跟踪调查了这个孩子近6个月。一天,当我小心翼翼地、委婉地告诉朋友什么是自闭症的时候,我看到了朋友眼中闪过的恐慌,这让我非常难受。我随即陪着朋友的孩子接受了专业医生的诊断,孩子果然有自闭症倾向。从那时开始,我便帮朋友搜集资料,试图找到治愈孩子的办法,可结果令人非常失望,国内的自闭症研究刚刚起步,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开始自己的探索之路,把研究方向转向自闭症,而朋友则带着孩子四处求助,寻求治疗和矫正训练。就这样,一个两岁的孩子把我们两个平时很少来往的人联系在一起。至今我们还不时地感叹,是孩子让我们成为了一辈子的姐妹。 如今6年过去了,我的朋友艰难地带着孩子,一边工作一边四处求治。而我自己为了探索这个领域的奥秘,远赴美国和加拿大进修,一去就是近3年。再次相聚的时候,朋友非常感慨,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我和先生都觉得,如果孩子将来能够自立的话,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儿了。”她的话让人觉得心酸,

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a)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b)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c)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d)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a)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b)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c)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d)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a)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b)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c)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d)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1)社会性交往 (2)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自闭症书评

16.《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作者是世界知名的孤独症人士天宝?格兰丁博士。天宝博士目前就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生物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康复的孤独症人士。以她个人经历拍摄的电影《自闭历程》于2010年上映,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天宝?格兰丁博士在《我心看世界:天宝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中为每一位家长、老师和身在孤独症谱系内的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闭症世界,努力帮助他们理解每一天都要面对的独特问题。天宝从她身为成功的孤独症人士的视角,结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给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生活实用技巧。所涉及的内容有:为什么孤独症人群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有哪些经济可靠的早期干预项目?感觉敏感问题是怎样影响到学习的?怎样区分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行为问题和不良行为问题?怎样理解无语言的孤独症人士?怎样寻找合适的大学和导师?以及替代药物和传统药物的分析,孤独症成人的就业建议,孤独症成因中基因和环境的因素影响等相关内容。

17. 《孤独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在为所有的孤独症孩子表达心声,它以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在实际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介绍了孤独症孩子不易被一般人所了解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孤独症孩子的特质有一个最基本、最直接的了解,从而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对待这些孩子。它用一种坦诚、真挚的述说唤起人们内心对孤独症孩子的爱和帮助。 18.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是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如何进行社交训练的一本书。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及父母生理因素的影响,患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如何能了解一些方法使自闭症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接受训练,从而降低此病症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的两位作者是美国自闭症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训练的方法,操作可行且非常有用。

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临床表现及干预方法 浙江省嘉善县集爱母婴健康中心李健 一、概念与起源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二、诊断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问诊要点如下:(1)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 (2)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 (3)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 (4)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 (5)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6)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 (7)兴趣行为:游戏能力如何?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特殊的兴趣或怪癖?是否有活动过多或过少?有无重复怪异的手动作或身体动作?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有无对某种物品的特殊依恋? (8)运动能力:何时能抬头、独坐、爬、走路?运动协调性如何?有无运动技能的退化或共济

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真相

黑龙江省2015年,“爱护眼睛、预防近视”网络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答案:1.D 2.D 3.D 4.A 5.D 6.B 7.A 8.C 9.D 10.A 11.A 12.B 13.D 14.A 15.D 16.A 17.D 18.D 19.B 20.D 21.B 22.D 23.D 24.D 25.C 26.B 27.A 28.D 29.D 30.D 31.C 32.A 33.D 34.D 35.A 36.C 37.D 38.B 39.D 40.B 41.B 42.B 43.C 44.A 45.D 46.D 47.D 48.A 49.D 50.D 51.C 52.B 53.D 54.D 55.D 56.C 57.D 58.D 59.D 60.B 61.D 62.C 63.D 64.C 65.D 66.C 67.B 68.B 69.C 70.D 71.A 72.B 73.A 74.B 75.A 76.C 77.C 78.D 79.A 80.D

81.B 82.D 83.D 84.B 85.C 86.D 87.D 88.C 89.B 90.D 91.D 92.C 93.B 94.B 95.B 96.A 97.A 98.D 99.C 100.B 网络试题 1、近视眼形成的因素(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过度长时间视近 D.以上均是 2、近视眼发生前的预兆是( )。 A.眼睛疲劳 B.眼部感觉不适 C.视力下降 D.以上都正确 3、验配准确的眼镜可以使眼睛看得( )。 A.舒适 B.清晰 C.持久 D.以上都正确 4、操作电脑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连续操作电脑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B.长时间玩电脑 C.通宵玩电脑游戏 D.学龄前儿童可以玩电脑 5、造成近视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原因( ) A.不良的视觉环境 B.读书写字时光线不足,坐姿不正确 C.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D.以上均是

揭开疾病背后的真相

揭开疾病背后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人们生病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吃药、打针;却没有想到疾病与我们的心理、心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心灵有关系,都是由你的想法、你的心“感召”来的。 台湾心灵大师林宗显对疾病的开示: 1.头痛:原因是有一些解不开的事情。 2.眼睛:近视眼——有一些事情是你所不想看清楚的; 3.老花眼——把事情想得很远、很多、很复杂;解决办法:不断地告诉自己凡事不要想那么远、那么复杂,看近一点。 4.耳朵不灵:身边有一个非常唠叨的人,不想听他的话;左耳不灵,通常是妈妈的原因,右耳不灵,通常是爸爸的原因。 5.鼻炎:从小到大,父母管教特别严格;解决办法——重复地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请爸妈尊重我是一个

成熟的个体…… 6.嘴巴/喉咙沙哑:有话不想讲出来;解决方法:把心里想讲的话讲出来。 7.牙齿痛:最近迟迟不敢做出决定。 8.肩膀酸痛:责任感太重了,什么事情都想一肩挑;建议——把事情放下,就当自己死了! 9.脖子甲状腺肿大:过去遭到羞辱、耻辱、不被尊重的事情。 10.背痛:遭遇到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威胁。 11.心脏病:爱心以扭曲的形式呈现;举例:父母以爱的名义体罚或者辱骂孩子。 12.肺部支气管炎:有一些事情、情绪、愤怒被压抑了;感冒:最近常有失落的事情。举例:孩子常常感冒或者患气喘病,是因为管控太严格了;

13.肝病:好好先生、好好太太,嘴上说没关系,心里放不下,有隐藏的、被压抑的愤怒。 14.肠胃/消化、蠕动的器官:有工作、生活、事业或者是金钱上的压力;便泌:吝啬、小气;拉肚子:最近要流出一大笔金钱了。 15.肿瘤:得了不该拿的钱财或者物品,有挂碍的事情隐瞒着。 16.子宫颈炎:跟妈妈的关系不好,有冲突、误解或者是隐瞒了的事情。 17.阳萎、早泄:对妈妈有恐惧。 18.尿床:对爸爸有恐惧。 19.尿频尿急:跟爸爸有关系。 20.腰痛:腰是用来支持我们的身体的,金钱是用来支撑我们的生活的,腰痛一般是因为缺钱。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四)情绪行为难题解答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四)情绪行为难题解答 一.恐惧 子平十分害怕动物,远远见到猫只或狗只便会尖叫。 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行为? 自闭症学生接收和理解他们的感官世界,可以跟一般人不同。有时他们对无伤害性的事物会产生莫名的恐惧。这些恐惧可能是基于某一次不愉快的经验,而学生却固执地牢记那些事物带来的恐慌。 要帮助他们,可尝试以下的方法: 1.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害怕的是事物的那一方面,例如是害怕茸茸的狗毛,抑或是牠 的吠声。如学生未能指出惊恐的来源,教师可以透过观察尝试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与家长联络,尝试找出学生恐惧的原因。 2. 订定一些合理的目标,例如在训练初期,害怕狗只的学生能够在远处见到狗只又 不会产生恐慌便已足够。 3.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消除这些恐惧,同时亦可逐渐加长学生接触那些事 物的时间。 4. 进行以上步骤时,亦可考虑作出以下各项配合: o 用柔和、平静的声线安慰学生 o 给予一些轻松愉快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听轻音乐 o 让学生接触一些会令他有少许恐惧的事物,例如狗的照片、吠声的录音带 o 按学生的能力安排简单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例如哼歌、随 音乐的节拍摇摆、一面跳一面数一至十等 o 慢慢增加接触的时间,直至恐惧消除为止 o 不要忘记每次有少许进步,便给予口头赞赏 o 让学生接触一些会令他有较多恐惧的事物,例如一只真的狗,但却在一个远离的位置。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恐惧减退为止。 二.情绪起伏 德华不明白为什么在酒楼轮候不同人数的桌子时,别人比自己快轮到,因此大发脾气。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行为? 1. 由于他们不善于掌握因果关系,故往往为了无法明白转变的因由而发脾气。 2. 他们未必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及诱发情绪的事件。 3. 他们未必能够像一般人实时了解其它人的感受。 4. 他们往往没有怎样处理自己情绪的概念。 要帮助他们,可尝试以下的方法: 1. 把转变预先告诉自闭症学生。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导语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最新版本的DSM-5。新版本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一大类别中的一种,其诊断标准较DSM 之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DSM-5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A至E的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 这些症状一定是在发育早期就有显示(但是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的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五个自闭症儿童个案分析

五个自闭症儿童个案分析 (1) 引言 随着融合教育在欧美植根后,让有特殊教育需要得学生回归主流,已成为本港教育发展得一个大方向(教委会,1996)。融合教育就是特殊教育发展一个很好得路向,但要达成融合教育得使命,支持主流学校推行融合教育得工作实不可少。 因此本校在2000年度申请优质教育基金,在本校成立资源中心(RCIE, Resource Centerfor Integrated Education),开始对兼收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得主流学校作出支持,以求落实融合教育得理念,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得学生,提供更优质得教育。正因为这样,本校能有机会与主流学校教师分享一些教导智障及自闭症儿童得经验;「五个自闭症得少年」,便就是有关帮助一些抗拒参与大班体育课自闭症儿童得个案分享、 (2)理念 教育主宰着每个人得未来,而教育得成功与否,亦决定在每个教师得手上。要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主流学校中学习,主流学校得教师必须对自闭症儿童有一定得暸解与认识。 每个自闭症学生均有着多种得、不同得,又或相关得学习障碍与特征(教育署,2002),例如她们有沟通障碍,不懂得以适当得方法表达自己得不快情绪;她们可能有特殊得感觉反应,对光线及炎热天气有着烈得反应;又或就是她们得一些固执及不易接受改变得性格等。而这种种得障碍与特征,正正令自闭症儿童在大班体育课中引出了许多学习及行为问题。 「学生为本」、「永不放弃」就是本港教育改革得重要原则(教统会,2000),而这两项原则,亦就是成功教育得根本要素,更就是达成融合教育愿景得关键所在。因此,若能协助主流学校教师,因应自闭症学童不同得障碍与特征,在教学策略上作出相应得调适;以及运用创意及想象来设计独特得、富个别性得教学方法及策略,便有助鼓励自闭症学童参与体育课,投入体育课学习;让她们能在愉快得环境下,享受体育活动得乐趣;并协助她们朝着全人发展得方向迈进。 (3)自闭症儿童体育教学个案分享 个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