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活动,通过网上演唱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系列艺术形式,组

织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助推文明校园建设,用艺术陶冶情操、抚慰

心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1

目随主持人和老艺术家一同聆听了当年发生在从延安鲁艺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革命故事,知道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众多出自延安鲁艺学院的艺术大师,众多经典的音乐艺术创

造产生于此地,以及感受到音乐人对创作音乐艺术那种往我的精神。

记录片中那些老艺人通过讲述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在革命时期通过艺术创作,用一首一首革命经典音乐激发革命的力量,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当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促进革命发展,现在用老故事激励现代青年,美育现代青年。

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我院同学认

真观看活动内容,活动后积极发表自我感想,每个人通过自己感想让其他同学有了更

深的理解。在疫情期间用艺术之美抚慰人心、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2

2020年5月24日晚上,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一同观看了“美育云课堂”。目

随主持人和院长一同聆听了当年发生在从延安鲁艺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革命故事,知道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众多出自延安鲁艺学院的艺术大师,众多经典的音乐艺术创造产

生于此地,以及感受到音乐人对创作音乐艺术那种往我的精神。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说,延安这片神奇的土

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锻炼和改造,创造了许多好作品,意义深远。他希

望此次延安学习考察能挖掘更多新时代的价值并能将其传承好、利用好,让这次延安

之行更加有意义。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有它永恒,这就是—艺术。艺术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走进艺术的世界,你将从无知走向丰富,从浅薄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平和。通

过这次观看了“美育云课堂”的艺术课,带给自己不仅是震撼,还是一次阅历的升华。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明白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

教育。美育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

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3

在疫情期间用艺术之美抚慰人心、凝聚人心。观看表演之余,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仿佛看到了那些铿锵的岁月。生处于如今幸福的现代社会,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所做出的贡献。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将这些情感都寄托在我中华的大地上。铭记历史,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继承先烈的精神,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4

“停课不停学,隔屏不隔爱”,通过这场精彩的音乐会让大家了解关于现代以及当代艺术的延安精神。能过这些延安精神可以将美育更好的传播,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各种红色文化,各种红色文化的精彩盛宴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了解,通过精彩的文化,发现不一样的特色。各种红色文化可以在这里得到传承,以音乐剧的风格进行展示,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延安文艺滋养了延安精神,也凝聚着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信心,成就了我们中华儿女不怕吃苦不怕难的坚定信念,也坚定了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抗疫战争的决心。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5

大学美育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蔡元培说:“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美既可以从德、智、体中表现出来,又可以诱导德、智、体的深入发展,使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智得到充实,人格得到完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德育、智育、体育涉及不同方面的素质教育,而美育涉及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某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言,美育不及德育、智育、体育那样突出、深刻、有力;就全面素质教育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又不及美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美育的这一特点和优势表明它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美育是寓教于乐,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

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在育人中的

重要作用,以美引善,升华人的思想品德;以美导真,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以美怡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6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

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美、理

解美、体验美和表现美是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旨在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音乐

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要突出学科特点,处处体现音

乐的美,让美伴随学生。

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

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

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

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

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

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7

初听之时,就觉得只有音乐没有歌词,没有一点兴趣。然则不是的,细细品味,每首

音乐都有我国西北人民对生活的那种热情,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有我国人民不

放弃的精神。音乐时而欢快,时而低沉,时而延长悠久,时而高亢有声,时而急促,

不时还有几声类似钟声之音。为什么音乐没有温柔细腻之感?因为这种跌宕起伏的音

乐展现出了我国的延安精神。我个人觉得这种时而欢快之音象征着我国西北人民生活

中热情与喜悦之情;时而低沉是他们在深思,如何才能不再受欺负,而是团结起来抵

抗敌人,赢得自由与独立;时而延绵悠久是她们不屈服,不认输,不放弃,奋起反抗

的伟大奋斗精神;时而高亢有声是他们在呼唤人民团结起来抗敌,是他们在战场上那

种相互鼓励的反抗之音;时而急促是她们面对敌人的围剿时逃走和反抗敌人时的急促

步伐;钟声是她们的提醒钟,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用来提醒人民的声音。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在延安时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伟业,延安时期的伟大精神指导着一代又一代延安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我们要牢记延安神,发扬和传承延安精神,为红色文化不断发展注入活力。做新时代精神的接班人。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8

此次音乐艺术节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10所知音院校所展开的“音有爱,乐前行”网上录播活动,通过此次观看我不禁对中华传统音乐经典竖起大拇指,现场的演奏气氛激情高昂,让人情不自禁投入其中,还有演奏家的指挥更是多姿多彩,由百人弹奏成一首曲,到指挥有序的演绎中,看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我们看到了如此温暖人心,抚慰人心的音乐,同时我国的音乐领悟逐渐走向国际化,让传统音乐经典走向世界。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9

通过观看美育云端课堂的直播,我深刻感受到美育的力量,震撼人心,美育不仅能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更能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同时也是诉诸于人的感情活动,感受真善美的熏陶,用艺术之美温明人心,抚慰人心,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美育的发展,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10

还在咿呀学语时,摇摇车里的儿歌,走廊,过道的校园歌曲,不知不觉中,从小我们都被音乐围绕,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人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和德育智育一样,是学校览穿到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和任务。美育启发着我们,无时无刻散发着魅力吸引着我们,这次学习,延安精神贯彻其中,让我陶醉在其中。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1.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精选

2.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3.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

4.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5篇精选

5.观看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最新精选【5篇】

6.2020央视美育云端课堂最新观后感心得感想精选5篇

7.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8.美育云端大课堂感受同心力量心得观后感5篇

9.2020美育云端课堂直播视频心得观后感精选5篇

10.2020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学习美育云端课堂个人心得体会5篇

学习美育云端课堂个人心得体会5篇 学习美育云端课堂个人心得体会1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治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稿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治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

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学习美育云端课堂个人心得体会2 “美育云端课堂”中欣赏到了多所音乐院校师生及陕西延安、山西吕梁青海化隆等地中小学生在网上共同合唱的抗疫作品《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10所音乐学院以“音有爱、乐先行”为主题的线上展播。作品歌唱祖国山河、传递团结友爱、增强战疫信心,同时,又以《黄河大合唱》和《白毛女》为主题,连线音乐名家,讲解“黄河”故事,传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一种可以振奋人心的力量。在这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上,曾经,有多少革命战士,有多少人文烈士,有多少充满热血激情的汉子,为了生活为了共产党,为了新中国,奉献出他们的生命!中国人的血,不是白流,中国人的努力,不是白费,中国人的梦想,不是白色的梦!中国,一个具有坚忍不拔,顽强意志的少年,在灾难与挑战面前威武不屈,在激烈与炙热的竞争中所向披靡! 延安精神,靠的是人民,延安精神,依的是政府,延安精神,讲的是实际! 延安精神,在我们心中,延安精神,在我们身边,延安精神,在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现代性感性美育 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 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 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只有这第三种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占据优势,才能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能保障道德原则的持久。 在人格方面,席勒认为,片面的道德评价会抹杀理性与自然地差别。他强调,教育必须保护每个人独特个性和人格,把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每个人则为个体,不是要每个人去适应国家,而是要让国家的政策或手段更好的亲近个体,因此必须爱护独特个性与人格。 他还指出,我们要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朋友,因为你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保护了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然地专横,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发展。正如国家与人民,国家只有尊重个体,满足个体自由合理的发展,这样的民族,可以使每个人的性格得以更加的完整,同时国家也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 对时代劣根性的批判

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2007年第4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4.2007 J OURNAL OF GU I Y ANG UN I VERSI T Y (总第8期)Social Sc ience(Quarterly)(G enera lNo.8)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刘继平 (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人性;游戏;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7)04-0028-04 A R ealistic Consi deration of Schiller s Conception of A esthetic Education LIU Ji p i n g (1.G u i yang U niversity,G uiyang G uizhou,550005,Ch i na; 2.Co llege of Ch i 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H ua z hong N orma lU n i ve rsity,W uhan H ube,i430079,Chi na) Abstrac t:T h i s text analyzes Sch ill er,s concep tion o f aesthe ti c educati on fro m theo re ti ca l and realistic ang l es and ex p l ores its theo re tica l feasi b ility.H owever,due t o idea liza ti on o f educa ti onists and educa ti on approaches,the comp l ex ity o f actual soc i e t y and stability of hu m an na t ure,Schiller s Concepti on of A est hetic Educa tion is on l y a castl e i n Spa i n cau s i ng people to crave for,w hich can never be rea lized in rea l life. K ey word s:Sch ill er;thought o f aest hetic educa ti on;hu m an nature;ga m e;U top ia 席勒的人性论美育思想 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形式,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其美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康德过渡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美学起了桥梁作用,其主要美学思想体现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一书中。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统治者穷奢极欲,席勒深切体验到封建专制的残暴,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实行共和主义的自由。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但作者并不赞同暴力革命。他希望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完美的人性,通过审美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尖锐对立,解决人性的异化、理性对感性的压抑等问题,他说: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1]P48-49 在席勒看来,这种完美人性的全面发展,惟一的通道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 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则与此相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刘继平(1969-),男,湖南邵阳人,贵阳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教学和行政工作。

《在撒旦的阳光下》电影观后感

《在撒旦的阳光下》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获奖作品,获奖作品不一定都好,好作品不一 定都拿奖,这是一部拿奖的好作品,值得推荐。如此片获奖后有评论说:它不像是法国电影,法国人看事儿比较开,不爱钻牛角尖儿,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它更像是俄国作品。原小说作者贝尔纳诺斯据说比较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就是出处,熟悉西方文学的人都知道俄国文学在西欧的影响有多大,尤其在法国,很多著名作家是俄国文学的崇拜者,贝尔纳诺斯是其中之一。俄国文学宽广的生命情怀、执着的精神探索、对人性复杂含混方面的揭示与同情,为过于理性而中规中矩的西欧提供了一种自我克服的可能性。此片所以不像法国电影正在于它摆脱了法国人理智有余精神乏力缺 少热情的弱点。如导演皮亚拉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法国人喜欢输,但这回他赢了。 欧洲反宗教的电影比较多,因为他们的传统就是宗教,这类作品的思路无外是宗教教义与秩序戕害人性愚弄群众,是精神鸦片,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在成长道路上不断与宗教的伪善搏斗,或者失败或者成功。刚看这类片子时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觉得没什么新意懒得再看。倒不是非得反过来,再去夸宗教有什么好处,说那

些反宗教的主人公少不经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的认识水平不高,但也没低到这种程度。而是反对套路,即使愤世嫉俗也不能走套路。说实话,什么是世俗?就是套路。比如普世价值,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比如社会主义,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比如传统文化儒释道,你要体会不到它的现实性,照本宣科八股文章,就是俗。套路可以让人做事不过脑子,不犯错误,轻车熟路照方抓药,无论你得了什么疑难病症甚至能死人的那种,我做着梦都能给你开出药方来,而且一吃就灵立竿见影。套路有没有合理性,当然有,它是既有经验的总结,怎么能没有,所以人们不反对套路是有情可原的。有人想看到新意,对套路说三道四也未为不可。一零年秋天,大概九十月份,我看到这部影片,发现它没有走套路有新意,感慨万千,零敲碎打写了一堆话,成为我当时的感想。是这么写的: 《在撒旦的阳光下》,绝对经典,一部关于拯救是否可能的作品,精神的自我审视、内省、炼狱般的历程。这是一部标准的欧洲电影,就是说,其他地方不可能出现的作品,比如在中国。这不等于说中国人没有灵魂,不懂灵魂在否定中成长的道理,而是中国人不喜欢展现过于复杂的事物,更倾向于大而化之,不像欧洲那么较劲、钻牛角尖儿。精神的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

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从席勒_美育书简_看审美自由_纪念席勒诞辰250周年

2009年第6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6 2009(总第94期) J OURNAL OF F UZ HOU UNI VERSI TY (Ph il osophy and Soci al Sciences) Ser i a lNo .94 收稿日期:2009-08-10 作者简介:赖爱清,女,福建南平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从席勒5美育书简6看审美自由 )))纪念席勒诞辰250周年 赖爱清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2) 摘 要: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5美育书简6里主张通过/游戏0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 合,通过/活的形象0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0、/和谐社会0、/人的全面自由发展0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关键词:美;美育;自由;异化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9)06-0084-05 人的本真状态应该是人性的自由,但人的现实状态却常常是人性的异化和分裂。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庄子追寻天地大美,逍遥游于万物之间,却置身穷闾厄巷,困窘织 履。如何克服分裂和异化,返回人性的和谐自由,是中外美学永恒的主题。天才的席勒早在两百多年前的5美育书简6里,就深入探讨了这个难题。席勒试图以艺术和审美洗涤人类灵魂,为我们找到人性和谐的自由。今年的11月10日是席勒诞辰250周年的日子,在缅怀伟人的同时,重新审视他的美育思想、并为今天的审美教育提供借鉴,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5美育书简6(又译5审美教育书简6)中,他提出了美学的核心命题:/美是自由的形式0。/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观念,而美的特性与自由在现象上是同一的,使事物表现出自由的那种客观属性赋予事物以美。0[1] 席勒同时还提出美感就是/自由的快感0。席勒毕生都在寻找通向自由的道路,歌德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0海涅也说:/席勒为伟大的革命思想而写作,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 底狱,建造着自由的庙堂。0席勒反抗专制暴政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献身精神,贯穿他全部的作品。席勒给自由一种新的解释:自由不是政治权力的自由行使,而是精神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诗人兼哲学家的职责,促使席勒走上了寻求人性统一,实现人类自由的漫漫长路。席勒的所有作品和美学理论,都是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过他的看法和主张是改良主义的,他认为达到自由的途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教育,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这就是5美育书简6的主题思想。 18世纪的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也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1750年左右,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0[2] 席勒用他的诗歌和戏剧热情呼唤自由民主的到来,曾因此被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授予荣誉公民,但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以及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等一系 # 84#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

想的直接来源。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18世纪的德国,政治分裂,诸侯国林立,无法实现国家的统一;经济衰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同时也与其它阶层都存在矛盾。 虽然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德国无法在政治和社会纬度产生法国大革命式的革命运动。席勒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以古希腊人的完满生存状态为摹本,看到了同时代人“碎片”化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异化理论的发展,也开启了美学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席勒进行哲学和美学研究,试图从另外一条道路来实现政治自由,通过人的感觉方式的整体改变来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第三章从人性的角度来阐述席勒美学思想的内涵,指出人性的完满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 席勒吸收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对人的天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人本身来指出游戏产生的机理,将游戏与人的天性联系起来,将游戏根植于人性深处,在西方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游戏理论,并指出了游戏的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即物质的严肃-物质的游戏-审美的游戏。席勒用审美来克服人性的“碎片”化,他从游戏与人性的联系上分析出活的形象诞生的过程,强调了人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席勒对技艺的强调更凸现了对人的能动性的重视。 针对现实中人的“碎片”化现象,席勒指出通过审美教育,用振奋性的美和溶

欲望超脱与生命自由_王国维与席勒美育思想比较

作为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美学家和哲学家,席勒是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美育从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王国维则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杰出的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和史学家,他是第一个从西方引入“美育”概念的人,他对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吸取和自觉改造,揭开了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现代性探索的序幕。对席勒和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进行比较,就是试图从两人美育思想的异同中,发现王国维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扬弃与中国式改造,找到自本世纪初以来中西方美育思想交融与碰撞的轨迹,从而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与启迪。 一、理论渊源的皈依与超越 美育尽管已从美学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它仍与哲学、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较席勒和王国维的美育理论,也就必然要考察他们美育思想的哲学美学基础。 首先来看席勒、王国维对康德哲学美学观点的继承和超越。 在美学史上,人们一致公认席勒的美育理论来源于康德美学。卢卡奇说,席勒是康德的“第一个伟大的追随者”。席勒自己也从不讳言,他在《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就直接表白:“我对您毫不隐讳,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各项原则。”(1)而王国维的美学探索也经历了始于康德又复返康德的曲折 历程。在《静安文集自序》(1905)中,王国维自述:“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按:1901-1902)之间。癸卯(按:1903)春,始读汗德(按:即康德)之《纯理批评》,苦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今岁之春,复返而读汗德之书。嗣今以后,将以数年之力研究汗德。”(2)从上文可以看出,王国维因读康德的艰涩而转向通俗优美的叔本华,最后又重返康德。 考察席、王的美育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对康德共同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情、意的划分。在康德看来,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和“意”这两个相互隔绝的领域,要将其沟通就必须借助于情感的领域,情感是知和意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而同情感相对应的美也就成了真与善的中介与桥梁。二是关于审美无利害性。作为沟通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的中间桥梁,审美判断表现的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和情状”的分析中非常明确地区分了审美和道德:审美是无利害的、无目的的、无概念的、主观自由想象的;道德是有利害的、有目的的、理性概念的、客观规律的。 康德的上述观点成为席勒和王国维美育独立性思想的共同基石。席勒认为,“美是自由观照的作品”,美和艺术是事物的“外观”,而不是事物的实体,人由审美观照产生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形成一种“审美心境”,它是不受实在事物的拘限和束缚的、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也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 广角 欲望超脱与生命自由 ——王国维与席勒美育思想比较 俞晓霞 142

最新整理美育心得体会800字.docx

最新整理美育心得体会800字美育教育心得体会500 字 美育心得体会800字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美育心得体会800字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我们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考察。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一方面,美育是始终不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再次,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马克思主义的美育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人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育对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 总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特征 从对美育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见出美育的特征: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一)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着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这正是美育的一大特征。比如一首写爱情的民歌《圈儿词》:“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这首词仿佛是一篇“圈儿的爱情阐释学”,满眼大大小小的圆代表细细密密的思——这是第一层形象;是谁赋予这些圈儿以如此丰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美育教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1 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尽管从教也有五六年光景,却发现要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真的很难,下面是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一、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元肖节里挂彩灯》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过大年》等一些有节日气氛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知识积累,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游刃有余的给学生展现我们的魅力,是他们觉得美术课不光是“好玩”。 二、学生的想法要尊重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因轻松的教学气氛而感到兴奋,有的学生因

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方式的形象直观而感到愉快,还有学生因课堂给了自己一块充分表现的天地,为自己完成了美妙的创作而感到陶醉,所以,也经常会有学生冒出与众不同的、别出心裁的想法,针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尊重他们这种不寻常的想法,其次要注意引导,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比如我在上《闪光的名字》时,刚表扬完一位经常不做作业学生的奇思妙想,就有同学举起了手,大概是得到了老师的赏识,我想这位调皮大王又有什么新花样,但是没想到他提出可不可以用刀、枪等图形来装饰自己的名字,我当然认可了他的想法。没想到,这位同学在进行名字设计时还特别认真。正如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说:“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情的激发”。 三、学习的兴趣要保持 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有一句名言这样说:“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才能真正尊重、理解学生,恰如其分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自主而快乐的。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想要这种学习兴趣长久保持,需要我们从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四、课堂的组织要别致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相对于美术课而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孩子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都有音乐课,也有图画课,但要我回忆,只记得在图画课上画过几张画,在音乐课上学唱过几首歌,而初中音乐老师更主要的任务,似乎是从班级里选出声线乐感稍好的同学加入学校合唱队出去比赛。我的很多同龄人,至今还看不懂五线谱甚至简谱,而我自己直到现在,连基本的欣赏绘画的水平都不具备。到了美术馆也是瞎看而已。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育的真实写照吧。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正是儿童乐器潮兴起的年代,部分稍有条件的家长,不吝时间和金钱,供孩子参加乐器学习班。当年最流行的是小提琴。自觉练琴的日子其实很快就随着三分钟热度的退却而结束了,我迫于父母和课堂的压力坚持着每天练琴一小时左右。就这样,一学就是六七年。尽管现在有很多人批评“逼迫”孩子学乐器或其他技能是急功近利等等,但,撇开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功利心,当我回过头去看,懂一种乐器,是我的骄傲,的确使我的身心得到了熏陶,远离了低俗趣味。因此,我无比感激父母节衣缩食地培养我。他们没有给我买过几件漂亮衣裳,却把有限的钱花在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成年后成为了教师以至母亲,我一直只是把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看作陶冶性情、培养高雅志趣的一个手段。直到最近接触了席勒和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方面的著作,才对“美育”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和领悟。 什么是美育?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并将其与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连,被称为“美育之父”。他所著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重要典籍,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而中国美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 席勒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当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正面临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转变。一方面,席勒认为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非此方式人类就不能取得进步”2;另一方面,他又空前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也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标志。”3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赛场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幕: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小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VS郑庆恩/金荷娜、韩国的河贞恩/金旼贞VS印尼波利/娇哈利在比赛中涉嫌故意放水,对此国际羽联于8月1日宣布对涉事者进行处罚:这8名运动员全部被取消奥运会资格。消息一出,国内舆论沸腾了。有的批评她们缺乏奥林匹克精神,有的批判“唯金牌论”,有的批判赛制的商业化,有的批判举国办体育的体制……在众多的批评声中,有一个角度引人注目——“异化论”:实力超群的运动员,心甘情愿沦为棋子,如僵尸般在赛场上践踏着竞争的法则和自我的尊严。他们自觉地或者被迫地自我异化,让她们在比赛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独立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 2【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3页。 3同上书,第51页。

95分的烦恼观后感600字

95分的烦恼观后感600字 微电影主要内容是一个叫张彤彤的孩子为了得到电脑而努力考取英语的95分,而当彤彤听到爸爸为了买电脑半夜借钱时,又将自己考取的95分试卷与许豪的65分试卷调换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95分的烦恼,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95分的烦恼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一部微电影《95分的烦恼》。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二十分钟,可却完整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张彤彤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单亲家庭,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他由于家里很贫穷,他们家里没有一台电脑。一天,由于家里没有电脑,他被人笑话,于是他跟爸爸打了个赌:只要他英语考满95分,爸爸就给他买一台电脑。为了考满95分,他开始了为考满95分而奋斗。他把空余的时间都放在了背单词上,下课时,回家时,别人出去玩时……就连别人请他去打电脑游戏也不去了,就一直要背单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满了95分。可是他前天晚上听到爸爸为了买电脑而借钱的电话后,就在考卷发下来的那天,他就跟同学换了一张65分的卷子。在家里,他还被爸爸打骂,可同学的爸爸发现了卷子不是真的,把卷子换了回去。他也得到了电脑。主人公张彤彤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为了给爸爸省钱,竟然想放弃自已的电脑,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为了买到自已的东西,总是要和爸爸妈妈提条件,直到他们同意。我没想过要为父母省钱,这一点我不如

张彤彤。一个人要对另一个人好,就算受了委屈,也不会说出来的。没错,好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95分的烦恼观后感2都说我们中学生是最快乐的群体,都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可是,说真话,做大人的能有几个懂得我们这群孩子? 95后的我们,多半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温暖。每天只能拿着手机,听听父母的声音。可他们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最终无法理解我们。95后的我们,喜欢冒险、刺激,可在大人眼里就是捣蛋调皮;95后的我们,喜欢广交朋友,可在大人眼里就是交友不慎;95后的我们,喜欢幻想做梦,可在大人眼里就是不切实际……我们向往自由,结果大人把我们管得更紧;我们渴望独立,结果大人对我们凡事包办代替……唉,我们的内心世界,有谁能懂? 记得星期五的一天,我从学校回到家里看电视。这时听到有人叫我,我出去一看,是隔壁班的一个男生。因为我从小就和他在一起上过学,就跑出去和他说了一会儿话。回到家,正在做饭的奶奶停下手中的活计,狐疑地问:“他是谁?“是以前的一个同学。”我淡定地说。“他来这里干嘛?找你有什么事?你和他刚刚都说了些什么?”奶奶一连串的发问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为什么一点小事,大人们就想得那么复杂呢?“我耐着性子跟奶奶解释:“他是来上网的,结果停电了,路过我家,见我在家,所以和我说说话,问我什么时候去学校。”“有这么简单?!”奶奶仍不相信,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自由,历来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席勒的必生追求,我们在席勒那个时空中去把握席勒,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美学思想,“游戏的冲动”“人性的和谐”以及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都对现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从了解席勒其人了解其美学思想,了解美育。 通过了解发现其实席勒是一个具有过渡意义的人物,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中心環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席勒他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自小就热爱戏剧,席勒和康德一样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德国青年,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毕业后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7年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活,使席勒形成了反专制的思想,并于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 1、以法国革命的时代背景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 正如所说那样一定时代的作品总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席勒作为创造主体,总属于 于一定的民族,席勒的美学思想必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的美学思想必然受政治的因素影响。席勒他开始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他期望革命会带来他理想中一种“自由”状态。然而法国革命胜利后,他看到的是法国革命党人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权力斗争,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使“自由、平等、博爱”成了穿着华丽衣服的谎言,反对革命的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就是大革命暴露的种种资产阶级的缺点,让他产生了些思考,逐渐使席勒追寻的自由脱离了物质基础,转而精神层面的追求。 2、席勒对康徳思想的继承发展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席勒的思想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席勒的美育思想尤其是继承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席勒逝世时,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人生难得一挚友啊,可见席勒和歌德感情颇深。席勒在美育书简第一封信中就提到他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席勒的文学创作也有歌德的功劳,在席勒的美学思想调和中性就是继承了歌德的思想,并且这一点席勒并不讳言。 三、席勒主要的美学思想。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 “美育云端课堂”活动,通过网上演唱演出、名家讲堂、音乐党课等系列艺术形式,组 织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助推文明校园建设,用艺术陶冶情操、抚慰 心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1 目随主持人和老艺术家一同聆听了当年发生在从延安鲁艺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革命故事,知道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众多出自延安鲁艺学院的艺术大师,众多经典的音乐艺术创 造产生于此地,以及感受到音乐人对创作音乐艺术那种往我的精神。 记录片中那些老艺人通过讲述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在革命时期通过艺术创作,用一首一首革命经典音乐激发革命的力量,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当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促进革命发展,现在用老故事激励现代青年,美育现代青年。 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我院同学认 真观看活动内容,活动后积极发表自我感想,每个人通过自己感想让其他同学有了更 深的理解。在疫情期间用艺术之美抚慰人心、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2 2020年5月24日晚上,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全体学生一同观看了“美育云课堂”。目 随主持人和院长一同聆听了当年发生在从延安鲁艺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革命故事,知道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众多出自延安鲁艺学院的艺术大师,众多经典的音乐艺术创造产 生于此地,以及感受到音乐人对创作音乐艺术那种往我的精神。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说,延安这片神奇的土 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锻炼和改造,创造了许多好作品,意义深远。他希 望此次延安学习考察能挖掘更多新时代的价值并能将其传承好、利用好,让这次延安 之行更加有意义。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有它永恒,这就是—艺术。艺术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走进艺术的世界,你将从无知走向丰富,从浅薄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平和。通 过这次观看了“美育云课堂”的艺术课,带给自己不仅是震撼,还是一次阅历的升华。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明白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 教育。美育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